第154章 居然是男的
推荐阅读:全球废土:避难所无限升级、退下,让朕来、谁让他玩游戏王的!、死灵法师、火爆波长、裂天空骑、黄泉逆行、为什么它永无止境、黜龙、我也是异常生物、
第一百五十四章朝上争论午门设宴
说到这封建制下的科举,自隋文帝开创一来,到崇祯时期,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了。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其中,这乡试,当然还是在应试的读书人家乡举行,而会试和殿试,都是在京城进行的。
如今,朱佑俭将会试和殿试的地点选在了应天,那就等于是告诉天下,皇帝要迁都应天。
朱佑俭和释衍和尚曾经商量过,若是直接颁布诏书迁都,自然会受到很多人的非议甚至是抵制。因此,通过开恩科的方式,将朝廷南迁应天的事情透露出来,就委婉很多。
果然,较之记忆中,崇祯十六年的廷议之上,诸位大臣反对南迁的声浪。近几日,反对南迁的声音就小了很多。
当然,除了委婉地公布此事之外,锦衣卫同知陆炫大人也是功不可没的。
朱佑俭凭着记忆,将之前反对南迁,声音最大的几位大臣,都让锦衣卫暂时抓了起来。其中,品行有问题的大臣,就直接处理了;没有问题的,只是反对南迁的大臣,如徐石麒、黄道周等,那就只能委屈他们几天,等南迁完成之后,再放他们出来。
安排此事,朱佑俭对陆炫是很放心的,陆炫在处理这方面的事务上十分在行。不仅能把那些混账东西收拾了,也不会让那些含冤之人吃太多的苦头。
又是几天过去,这几天里,朝堂之上甚是热闹。虽然把徐石麒、黄道周、倪元璐等关了起来,可是,反对南迁的声音还是非常吵杂。
不仅如此,朱佑俭知道,这些大臣一定是憋着机会,要一起发难。
果然,在发布召旨后的第一个大朝会上,关于南迁的辩论会,正是开始了。
朝会上,一干大臣引经据典,轮番劝诫朱佑俭迁都。而钱谦益、丁启睿、范景文等军机大臣,还有几个军机处章京,舌战广大臣公。大家各抒己见,就是为绕着南迁之事吵个不停。
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朱佑俭,则是面带微笑,看着这些大臣在下面争吵。
阻止南迁的大臣,不是用祖制、气节,就是用类似于“王业不偏安”、“只把杭州当汴州”的话来反对迁都。
而军机处的大臣则是用“攘外必须安内”、“陛下天兵所至天下无不安定”等话与诸位大臣对峙。
从现在的状态来讲,双方是不分胜负的。按道理来说,反对南迁的一方会更占优势,可因为朱佑俭提起做了做了一些“工作”,让黄道周这样口才好且颇有激情的大臣进了大牢,因此上,这些反对派有了一种群龙无首的感觉。
争论了将近四个时辰,午时都过了,朱佑俭看到双方都已经是饥渴难耐,说不出话了,于是对王承恩道。
“大伴,时间差不多了。”
王承恩点头会意,高喊一声:“陛下有旨,午门设宴!”
这朝会,通常是卯时三刻开始的。很多大臣,是刚过丑时就醒了。和现在的上班族一样,他们会抓紧时间洗漱,整理官服,准备文件。然后,匆忙出了宅子。等到了宫门口,吃上街边的菜粥,等着开门上朝。
因此,到了巳时之后,这大臣都会又渴又饿。
因为争论的比较激烈,大臣们忘了饥渴,可时间一长,谁有能受得了。这些大臣,三十多岁的都算是少年了,基本上都是头上带白的中老年人了。听到王承恩喊午门设宴,众位大臣已经是饥渴难耐,疲惫不堪了。
众位大臣,在太监的引领下,带到了午门之外。现在,午门外,几十张桌子摆列有需,桌子上,也放着一些干果和应季的水果。
诸位大人虽然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可是谁也没敢动,因为这皇帝还没有来。
约莫又是半个时辰,朱佑俭换了一身朝服,也来到了午门外。
朱佑俭让太监传话:“各位臣公,今日朕与众位把酒言欢,不为别的,只为大明的未来。”
说完,有小太监,将朱佑俭面前的成化斗彩鸡缸杯斟满了酒。
众位大臣不知道皇帝的用意,不过,现在累了,渴了,也饿了,谁也控制不了自己的肚子,就盼着皇帝赶紧举杯邀酒,自己好动筷子。
可他们看到皇帝似乎不为所动,稍顷,又听太监的传皇帝话。
“诸位臣公可知,自从那日,御弟关寿大将军解了北京之围,朕依然是天天寝食难安,睡不好觉。”
餐桌上的诸位大臣相互看了一眼,都心道,有围困的时候睡不着,怎么,这没有围困的时候,就也睡不着?
“朕总做一个梦,”太监听朱佑俭说一句,然后再大声传一句。
“朕总是梦到自己披发跣足,和王大伴一起出了神武门,然后,在煤山上吊死。而吊死之后,满朝文武,虽然也有上吊、投水的,但大多数,就犹如那献齐华门的陈演,跪在李自成的马前,摇尾乞怜,此梦景着实吓人呀!”
大臣们一听皇帝这么说,颇有找后账的意思,心中都咯噔了一下。因为,他们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就如朱佑俭所说的一样。
“朕也想过,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可我问诸位臣公,这国门在何处?这社稷又在何处?对于朕来说,这北京,只是抵御北方民族的国门,而李自成,是从西面来的。”
“自蒙古、女真兵起,我大明未失北京。而当时,李自成在北京城下,朕敲响了朝鼓,诸位爱卿没有一个来的,若无关寿大将军和那三千铁浮屠,朕此时已经是亡国之君了。”
说完这一句,大臣们看到皇帝已经站起来了,离得近的大臣,则是看到皇帝面带怒容。
“当然,这里没有责怪各位的意思。只是朕在那夜想到的是,朕守住国门,却没有人心,而这人心靠的不是兵马守,靠的是仁义,正所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如今,朕决议迁都,并非是不守国门,而是要守住这天下,守住人心。”
说到这封建制下的科举,自隋文帝开创一来,到崇祯时期,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了。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其中,这乡试,当然还是在应试的读书人家乡举行,而会试和殿试,都是在京城进行的。
如今,朱佑俭将会试和殿试的地点选在了应天,那就等于是告诉天下,皇帝要迁都应天。
朱佑俭和释衍和尚曾经商量过,若是直接颁布诏书迁都,自然会受到很多人的非议甚至是抵制。因此,通过开恩科的方式,将朝廷南迁应天的事情透露出来,就委婉很多。
果然,较之记忆中,崇祯十六年的廷议之上,诸位大臣反对南迁的声浪。近几日,反对南迁的声音就小了很多。
当然,除了委婉地公布此事之外,锦衣卫同知陆炫大人也是功不可没的。
朱佑俭凭着记忆,将之前反对南迁,声音最大的几位大臣,都让锦衣卫暂时抓了起来。其中,品行有问题的大臣,就直接处理了;没有问题的,只是反对南迁的大臣,如徐石麒、黄道周等,那就只能委屈他们几天,等南迁完成之后,再放他们出来。
安排此事,朱佑俭对陆炫是很放心的,陆炫在处理这方面的事务上十分在行。不仅能把那些混账东西收拾了,也不会让那些含冤之人吃太多的苦头。
又是几天过去,这几天里,朝堂之上甚是热闹。虽然把徐石麒、黄道周、倪元璐等关了起来,可是,反对南迁的声音还是非常吵杂。
不仅如此,朱佑俭知道,这些大臣一定是憋着机会,要一起发难。
果然,在发布召旨后的第一个大朝会上,关于南迁的辩论会,正是开始了。
朝会上,一干大臣引经据典,轮番劝诫朱佑俭迁都。而钱谦益、丁启睿、范景文等军机大臣,还有几个军机处章京,舌战广大臣公。大家各抒己见,就是为绕着南迁之事吵个不停。
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朱佑俭,则是面带微笑,看着这些大臣在下面争吵。
阻止南迁的大臣,不是用祖制、气节,就是用类似于“王业不偏安”、“只把杭州当汴州”的话来反对迁都。
而军机处的大臣则是用“攘外必须安内”、“陛下天兵所至天下无不安定”等话与诸位大臣对峙。
从现在的状态来讲,双方是不分胜负的。按道理来说,反对南迁的一方会更占优势,可因为朱佑俭提起做了做了一些“工作”,让黄道周这样口才好且颇有激情的大臣进了大牢,因此上,这些反对派有了一种群龙无首的感觉。
争论了将近四个时辰,午时都过了,朱佑俭看到双方都已经是饥渴难耐,说不出话了,于是对王承恩道。
“大伴,时间差不多了。”
王承恩点头会意,高喊一声:“陛下有旨,午门设宴!”
这朝会,通常是卯时三刻开始的。很多大臣,是刚过丑时就醒了。和现在的上班族一样,他们会抓紧时间洗漱,整理官服,准备文件。然后,匆忙出了宅子。等到了宫门口,吃上街边的菜粥,等着开门上朝。
因此,到了巳时之后,这大臣都会又渴又饿。
因为争论的比较激烈,大臣们忘了饥渴,可时间一长,谁有能受得了。这些大臣,三十多岁的都算是少年了,基本上都是头上带白的中老年人了。听到王承恩喊午门设宴,众位大臣已经是饥渴难耐,疲惫不堪了。
众位大臣,在太监的引领下,带到了午门之外。现在,午门外,几十张桌子摆列有需,桌子上,也放着一些干果和应季的水果。
诸位大人虽然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可是谁也没敢动,因为这皇帝还没有来。
约莫又是半个时辰,朱佑俭换了一身朝服,也来到了午门外。
朱佑俭让太监传话:“各位臣公,今日朕与众位把酒言欢,不为别的,只为大明的未来。”
说完,有小太监,将朱佑俭面前的成化斗彩鸡缸杯斟满了酒。
众位大臣不知道皇帝的用意,不过,现在累了,渴了,也饿了,谁也控制不了自己的肚子,就盼着皇帝赶紧举杯邀酒,自己好动筷子。
可他们看到皇帝似乎不为所动,稍顷,又听太监的传皇帝话。
“诸位臣公可知,自从那日,御弟关寿大将军解了北京之围,朕依然是天天寝食难安,睡不好觉。”
餐桌上的诸位大臣相互看了一眼,都心道,有围困的时候睡不着,怎么,这没有围困的时候,就也睡不着?
“朕总做一个梦,”太监听朱佑俭说一句,然后再大声传一句。
“朕总是梦到自己披发跣足,和王大伴一起出了神武门,然后,在煤山上吊死。而吊死之后,满朝文武,虽然也有上吊、投水的,但大多数,就犹如那献齐华门的陈演,跪在李自成的马前,摇尾乞怜,此梦景着实吓人呀!”
大臣们一听皇帝这么说,颇有找后账的意思,心中都咯噔了一下。因为,他们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就如朱佑俭所说的一样。
“朕也想过,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可我问诸位臣公,这国门在何处?这社稷又在何处?对于朕来说,这北京,只是抵御北方民族的国门,而李自成,是从西面来的。”
“自蒙古、女真兵起,我大明未失北京。而当时,李自成在北京城下,朕敲响了朝鼓,诸位爱卿没有一个来的,若无关寿大将军和那三千铁浮屠,朕此时已经是亡国之君了。”
说完这一句,大臣们看到皇帝已经站起来了,离得近的大臣,则是看到皇帝面带怒容。
“当然,这里没有责怪各位的意思。只是朕在那夜想到的是,朕守住国门,却没有人心,而这人心靠的不是兵马守,靠的是仁义,正所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如今,朕决议迁都,并非是不守国门,而是要守住这天下,守住人心。”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02541/2697060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