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科举弊端

推荐阅读:吞火天尊道君,从蓬莱筑基开始光明之路娘子,护驾!太一道果我有一枚命运魔骰从斩妖除魔开始长生不死食仙主趋吉避凶,从天师府开始修炼从悟性通天开始

    第22章 科举弊端
    李丽质不服气地问道:“哪你说说看,我做的哪里不好了?”
    苏长生忍不住问道:“你又是到各地进行宣传,又是多设置销售点,这需要多少人手?需要多少成本?”
    “咱们这可是垄断生意啊!垄断生意,哪里有这么做的?”
    “还有,你了解这桩生意的重点是什么吗?”
    “重点并不是你铺了多少个商铺,而是哪些百姓,凭什么肯掏钱购买年画!”
    “十文钱一张的价格啊,他们难道不能自己买纸找人画吗?”
    “为什么非要买你这个贵的呢?就因为你这画精致吗?”
    李丽质一下子被问懵了,十分不服气地问道:“难道不是这个样子嘛?哪你说,你有什么办法,让所有人都心甘情愿地掏钱购买画像啊?”
    苏长生淡淡说道:“其实很简单啊,你只需要让人宣传,这些画作,乃是我大唐第一画师所画。”
    “这画像,不但惟妙惟肖,更是开过光,张贴在大门上,才能够安宅护院。”
    “至于到各地宣传,更是不需要,你只需要在各地找几户人家,给他一些钱财,让他张贴在自己大门上。”
    “然后让他们发现,到了晚上,从屋里发现外面冒出金光,竟然真的有门神守门。”
    “这样一宣传,效果要比你找人宣传,好的多了。”
    听到苏长生的话,李丽质眼睛不由一亮。
    嘴上却是说道:“哼!真是奸商!”
    丽质说的没错,这小子果然具备奸商的潜质啊!
    不过,自从昨天得到长孙皇后的提醒之后,李世民的心思,已经没有完全放在赚钱上了。
    李世民不由问道:“表弟啊,你改进了造纸术和印刷术,大大降低了成本。”
    “咱们的目光,如果仅仅局限在卖画上,岂不是太狭隘了吗?”
    “咱们完全可以印书啊,就印制科举考试所需要的书籍材料,保准能大赚特赚!”
    啪!
    听完李世民的主意,苏长生忍不住抬手照脑袋乎了李世民一巴掌,忍不住说道:
    “你想死自己去,请不要带上我。”
    旁边,李丽质气呼呼地看着苏长生。
    这家伙,又乎父皇的脑袋了。
    真想让父皇把他的脑袋给砍下来啊。
    而李世民,则是一缩头摸着脑袋抱怨道:“表弟,你干嘛又打我?”
    “你想想,咱们印制的是科举方面的书籍。”
    “咱们又有先进的工艺,可以将价格降到很低,让更多的寒门子弟能够买的起书。”
    “这对朝廷来说,也是一件大好事啊,朝廷一定会大力支持我们的,又会有什么危险呢?”
    李世民的话,气的苏长生一扬手,吓得李世民赶紧向后躲去。
    苏长生不由说道:“你还真是,无知者无畏啊。”
    “书籍为何会这么贵呢?一方面,是因为造纸和印刷造价昂贵的问题。”
    “但是更重要的,还是世家要进行文化封锁。”
    “而一旦大批量印制科举书籍,廉价出售,根本就是在撬世家的墙角。”
    “五姓七望等世家,岂会放过你?”
    苏长生的话,让李世民瞳孔微微收缩。
    五姓七望几乎凌驾于皇权之上,深深刺痛了李世民。
    同时对这位便宜表弟,居然对这件事情看的如此透彻,有些吃惊。
    他先前表现出的才能也就罢了。
    但是五姓七望等世家的情况,他是如何知道的呢?
    真的是,深不可测啊!
    李世民嘴上却是说道:“五姓七望再大,又能大的过皇帝嘛?”
    “印制书籍,能够遏制世家,壮大寒门子弟的科举之路。”
    “必定会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又何须要惧怕世家呢?”
    听到李世民的话,苏长生忍不住鄙夷地说道:
    “科举弊端重重,又岂是印制书籍便能解决的。”
    “再者说,世家自然不敢和朝廷明着干,但是收拾你一个小小的平民百姓,还不是伸伸小手指头的事儿?”
    “这种作死的事情,还是不要参与的好。”
    这时候,李丽质忍不住挖苦道:
    “咯咯,你还真是胡吹大气不知羞!”
    “科举考试,可以说是一个最为伟大的发明。”
    “它彻底改变了以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状况。”
    “给寒门子弟一个上升的阶梯,也杜绝了世家把持朝政的陋习。”
    “这么完美的一个制度,你凭什么说它弊端重重呢?”
    苏长生淡淡一笑说道:“我并没有说科举制度不好,我只是说它弊端重重,实际上,仍然被世家所把控而已。”
    李丽质不屑地说道:“科举制度,乃是继承前朝,又经过满朝文武议论之后,才执行的一项国策。你说它弊端重重,敢问它弊端是什么呢?”
    苏长生微微一笑说道:“第一点,科举考试,每年一考。可是你知道我大唐有多大吗?”
    “许多考生,从原籍赶赴长安,落第之后又返回故里。这一来一回,一年的时间,全部都用在赶路上了。”
    “试问,他们哪里有时间读书,提高自己的学问呢?”
    “第二点,科举考试之后,并不是马上就封官,还需要吏部进行再一次考核。”
    “而考核的内容,基本是公文的写作,试问,寒门子弟,怎么可能熟悉公文写作呢?”
    “在这一关上,原本就不多的寒门子弟,再次被刷下来一大部分。”
    “第三点,科举考试的批卷,很多时候,都是以主考官的喜好来决定,并不完全靠试卷内容来取胜。试问,在这种情况下,寒门子弟又有多大的出头机会呢?”
    唐朝的考试,还真的是这样。
    许多考生,在考试之前,都会想方设法拜会主考官。
    只要被主考官看中,考试之前,就能提前录取。
    比方说,在唐诗三百首里流传至今的,朱庆馀和张籍应和的两首鼎鼎大名的诗作就是这样产生的。
    考试之前,朱庆馀拜会主考官张籍,并且写了一首诗,近试进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表面上看去,似乎是写一个新婚的妻子,在新婚的第二天。
    低声问自己的丈夫,我化的妆还符合你们家的审美吗?有什么毛病不?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02705/2874922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