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南都命脉
推荐阅读:穿越者大联盟、我的神秘赶山异闻、犁汉、大明与新罗马与无限神机、诡秘之主:瑶光、刚毅坚卓的他们、机战:从高达OO开始、求求了,快回家练琴吧、斗罗:萧炎穿越成唐三兄弟、这无限的世界、
皇帝的一句是否要为他们辩解,可是吓坏了王象乾。
他赶忙躬身作揖,连连呼道臣不敢之类的话语。
自己也没问什么啊,只是觉得太过突然,发出疑问而已,陛下怎么就怒了呢。
他一个当代人,自然是无法去理解朱由校这个后世人,内心是多么的痛恨这些晋商。
这些辱没祖宗先人的狗奴才,就是把他们挫骨扬灰,都算是轻的了。
好好的人上人不当,非要去剃个猪尾巴辫子跪在野猪们的面前喊着主子,真是天生奴性。
“是朕刚刚太过激动了,首辅莫怪,只是你实在不知道这其中的内情啊!”
“你们如果知道了这些商人背后做的那些缺德事,毫无人性的一面,你们也不会继续容忍下去的。”
担任过宣大总督的王在晋对这事颇感兴趣,立刻上前询问道:
“不知这其中有何内情呢?”
朱由校自然是不会说的,一口就将王在晋给回绝了。
“两日后的大朝会,你们就知道了!”
陛下又要开大朝会?看来是真的有重要事情了,他们回去以后得好好准备一下。
朱由校本来还想将税收制度的改革也提出来的,不过想了想还是算了,现在时机还不成熟。
路子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他现在得先把江南那些人积欠的赋税给追缴回来才行。
还有晋商一案,以及如何摆平那些宗室藩王。
只要这三件事能够落实到位,天启二年的大明朝,将会改变许多。
不说别的,只要能将藩王们的俸禄停止发放一年,他就能拿着这批钱粮去办许多事。
现在的大明朝,光是亲王就有二十多位,二十多万石粮啊,可以解决多少百姓的温饱。
那些郡王、镇国将军之类的在加起来,已经超过了百万石粮米,几十万两白银。
至少钱粮方面,他不会在这么拮据了,一些改革的方案也该提上日程了。
再加上追缴回来的赋税,国库将会是近二十年来,最为丰盈的时候。
至于晋商们的家产,那自然是属于他私人的,锦衣卫和羽林军办的差,怎么可能分给户部。
此时的朱由校,已经萌生出了换内阁首辅的想法,王象乾当任首辅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现在的朝堂,已经不需要他这被迫成为保皇派的中立者来维持局面了。
朱由校自己拉起来,组建的新党派,已经是话语权最大的了,文官们很难再去阻止他做什么事了。
是时候把徐光启这个拥有新思想、新思维的人给顶替上来了。
他自小和洋人打交道,懂的佛郎机语言,对他们的文化和文明有基本的了解,将来与外国的交涉,必定少不了他。
他也知道不少新奇的事,在某种程度上,或者说,在一些新科技的研发普及上面,他们两个还会有共同语言呢!
天启朝改革的首辅,非他莫属!
税收制度还没有晚善解决之前,王象乾还得在这个位置上好好呆着,这个大锅,真是非他来背不可啊。
几位大臣看到皇帝深思的表情,也识趣的告退了。
大臣们走了没多久,朱由校就诏见了负责值守乾清宫的一名锦衣卫千户。
“你拿着朕的这些手谕令旨和剑印,挑选几个武艺高强的手下,立刻出城去南京,把朕的谕令传达给张世泽和李之才,一定要快!”
千户小心翼翼的从王朝辅手中接过手谕令旨,和调兵的剑印。
而后又恭敬的回到原位,跪在地上听候下一道令旨。
朱由校拿着一个玉如意轻轻的拍打着手心,闭着眼睛继续说道:
“你见到他们后,将朕的口谕一并告诉他们,不管是出了多大的乱子,有多少人不服,一律都按照谕令执行即可!”
“如果爆发了民乱,不必请示南京的勋贵守备,还有当地那些官员,立刻出兵进行平乱,凡是参与者,一律诛杀,不给他们任何反抗和翻盘的机会!”
皇室在南直隶的根基和权威实在是太浅了,皇帝上百年不去就算了,连个藩王也没有,完全是那些勋贵和官员的法外之地。
南京城的军政大权,是完全掌控在勋贵和文官们的手里的。
北京的勋贵,除了英国公以外,基本都是吉祥物,可南京的勋贵是有实权兵权的。
南京的守备部队,主要就掌握在勋贵们的手里,他们基本上是轮着来的。
而南京守备大臣的任命,皇帝是有绝对任免权的,朱由校此刻真是谢天谢地。
还好那些不中用老祖宗没把这项大权给弄没了,不然他真的不知道怎么办。
南京是大明朝的留都,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而且还是整个南方的军事重镇,政治中心,北京虽然是第一首都,可和南京根本无法相比。
南京城池比北京要大的多,人口也高达一百多万,其中多为商人以及士绅,经济发展极其活跃。
目前为止,是全世界最大、最繁荣的城池,没有之一。
南京也是是历朝历代当中,最大最广的城池。
北京这个首都,和南京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不管是任何方面,就连居住的人口,也完全不及南京。
皇城也是一样,朱棣建的紫禁城,在南京皇城面前,就是个大一点的房子而已。
南直隶也是全国最为富庶的地区,光是一个应天府,就比的上半个陕西了。
北京君臣们吃的粮食,大多为南直隶通过漕运上供和运输的,是整个大明朝的命脉所在。
可就是这么重要的命脉地区,却根本不受皇帝和朝廷的管控,颇有一种自治味道。
总之就是,我们每年按赋税的定额上缴,朝廷有什么人事任命,我们也全部遵从。
可要是想让他们干点别的事,为朝廷做点份外的贡献,那根本想都不要想。
皇帝在江南想要办好一桩差事,就算有朝中大臣的支持,那也是难如登天。
除非你具备着绝对的实力和权威,那或许能压制住他们。
而这个绝对的实力,指的仍然是军队,是受皇帝直接管控,唯皇帝命令是从的一支军队。
只有这样一支军队驻扎在南京,控制着这个官绅的大本营,皇帝的圣旨才能有效,才能执行下去。
他赶忙躬身作揖,连连呼道臣不敢之类的话语。
自己也没问什么啊,只是觉得太过突然,发出疑问而已,陛下怎么就怒了呢。
他一个当代人,自然是无法去理解朱由校这个后世人,内心是多么的痛恨这些晋商。
这些辱没祖宗先人的狗奴才,就是把他们挫骨扬灰,都算是轻的了。
好好的人上人不当,非要去剃个猪尾巴辫子跪在野猪们的面前喊着主子,真是天生奴性。
“是朕刚刚太过激动了,首辅莫怪,只是你实在不知道这其中的内情啊!”
“你们如果知道了这些商人背后做的那些缺德事,毫无人性的一面,你们也不会继续容忍下去的。”
担任过宣大总督的王在晋对这事颇感兴趣,立刻上前询问道:
“不知这其中有何内情呢?”
朱由校自然是不会说的,一口就将王在晋给回绝了。
“两日后的大朝会,你们就知道了!”
陛下又要开大朝会?看来是真的有重要事情了,他们回去以后得好好准备一下。
朱由校本来还想将税收制度的改革也提出来的,不过想了想还是算了,现在时机还不成熟。
路子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他现在得先把江南那些人积欠的赋税给追缴回来才行。
还有晋商一案,以及如何摆平那些宗室藩王。
只要这三件事能够落实到位,天启二年的大明朝,将会改变许多。
不说别的,只要能将藩王们的俸禄停止发放一年,他就能拿着这批钱粮去办许多事。
现在的大明朝,光是亲王就有二十多位,二十多万石粮啊,可以解决多少百姓的温饱。
那些郡王、镇国将军之类的在加起来,已经超过了百万石粮米,几十万两白银。
至少钱粮方面,他不会在这么拮据了,一些改革的方案也该提上日程了。
再加上追缴回来的赋税,国库将会是近二十年来,最为丰盈的时候。
至于晋商们的家产,那自然是属于他私人的,锦衣卫和羽林军办的差,怎么可能分给户部。
此时的朱由校,已经萌生出了换内阁首辅的想法,王象乾当任首辅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现在的朝堂,已经不需要他这被迫成为保皇派的中立者来维持局面了。
朱由校自己拉起来,组建的新党派,已经是话语权最大的了,文官们很难再去阻止他做什么事了。
是时候把徐光启这个拥有新思想、新思维的人给顶替上来了。
他自小和洋人打交道,懂的佛郎机语言,对他们的文化和文明有基本的了解,将来与外国的交涉,必定少不了他。
他也知道不少新奇的事,在某种程度上,或者说,在一些新科技的研发普及上面,他们两个还会有共同语言呢!
天启朝改革的首辅,非他莫属!
税收制度还没有晚善解决之前,王象乾还得在这个位置上好好呆着,这个大锅,真是非他来背不可啊。
几位大臣看到皇帝深思的表情,也识趣的告退了。
大臣们走了没多久,朱由校就诏见了负责值守乾清宫的一名锦衣卫千户。
“你拿着朕的这些手谕令旨和剑印,挑选几个武艺高强的手下,立刻出城去南京,把朕的谕令传达给张世泽和李之才,一定要快!”
千户小心翼翼的从王朝辅手中接过手谕令旨,和调兵的剑印。
而后又恭敬的回到原位,跪在地上听候下一道令旨。
朱由校拿着一个玉如意轻轻的拍打着手心,闭着眼睛继续说道:
“你见到他们后,将朕的口谕一并告诉他们,不管是出了多大的乱子,有多少人不服,一律都按照谕令执行即可!”
“如果爆发了民乱,不必请示南京的勋贵守备,还有当地那些官员,立刻出兵进行平乱,凡是参与者,一律诛杀,不给他们任何反抗和翻盘的机会!”
皇室在南直隶的根基和权威实在是太浅了,皇帝上百年不去就算了,连个藩王也没有,完全是那些勋贵和官员的法外之地。
南京城的军政大权,是完全掌控在勋贵和文官们的手里的。
北京的勋贵,除了英国公以外,基本都是吉祥物,可南京的勋贵是有实权兵权的。
南京的守备部队,主要就掌握在勋贵们的手里,他们基本上是轮着来的。
而南京守备大臣的任命,皇帝是有绝对任免权的,朱由校此刻真是谢天谢地。
还好那些不中用老祖宗没把这项大权给弄没了,不然他真的不知道怎么办。
南京是大明朝的留都,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而且还是整个南方的军事重镇,政治中心,北京虽然是第一首都,可和南京根本无法相比。
南京城池比北京要大的多,人口也高达一百多万,其中多为商人以及士绅,经济发展极其活跃。
目前为止,是全世界最大、最繁荣的城池,没有之一。
南京也是是历朝历代当中,最大最广的城池。
北京这个首都,和南京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不管是任何方面,就连居住的人口,也完全不及南京。
皇城也是一样,朱棣建的紫禁城,在南京皇城面前,就是个大一点的房子而已。
南直隶也是全国最为富庶的地区,光是一个应天府,就比的上半个陕西了。
北京君臣们吃的粮食,大多为南直隶通过漕运上供和运输的,是整个大明朝的命脉所在。
可就是这么重要的命脉地区,却根本不受皇帝和朝廷的管控,颇有一种自治味道。
总之就是,我们每年按赋税的定额上缴,朝廷有什么人事任命,我们也全部遵从。
可要是想让他们干点别的事,为朝廷做点份外的贡献,那根本想都不要想。
皇帝在江南想要办好一桩差事,就算有朝中大臣的支持,那也是难如登天。
除非你具备着绝对的实力和权威,那或许能压制住他们。
而这个绝对的实力,指的仍然是军队,是受皇帝直接管控,唯皇帝命令是从的一支军队。
只有这样一支军队驻扎在南京,控制着这个官绅的大本营,皇帝的圣旨才能有效,才能执行下去。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04312/3169618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