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帝国时代造反实录 > 第二百三十二章 敲定官制和军制

第二百三十二章 敲定官制和军制

推荐阅读:1983小海岛,从养殖大户开始重生柳树,打造万古最强部落我的精灵训练家模拟器七零年代致富记集群重炮轰杀修仙者清都仙缘从水猴子开始成神长生:从大周神朝开始离婚后,我继承了游戏里的财产坐看仙倾

    得知了即将与家人相聚的好消息后,于成龙精神看起来好了很多,原本还有些苍白的脸色也逐渐变得红润起来。
    没有了后顾之忧后,一下子精神矍铄,做起事情来也干劲十足。
    沈墨看在眼中,更觉得自己提前告诉他是对的。
    人要是一直背着包袱,真的很痛苦的。
    接下来的几天当中,沈墨拉着王夫之于成龙一直在讨论搭建组织架构的事情。
    其实到了明清两代,经过了一千多年将近两千年的发展,封建背景下的政治制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非常完善无限接近完美的程度。
    这里的重点是在封建背景下。
    清承明制,基本上除了将内阁改为军机处,还是在雍正时期改的,其他的基本没什么变化。
    当然,清朝的六部设满汉两个尚书,实权都操在满人尚书手中。
    所以,还是以明朝的政治架构作为参照对象更有意义。
    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是借鉴了元代的部分制度,设三省六部,以丞相总摄百官。
    但是在丞相胡惟庸谋反一案之后,朱元璋撤销了丞相一职,三省也随之撤销,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后来建立了内阁,内阁大学士从一开始的皇帝幕僚秘书身份逐渐演变为实际上的宰相。
    但是终归来说,内阁首辅的权力没有丞相高,地位也没有丞相高,无法如以前的实权丞相那样对皇帝权力形成有效的牵制。
    毕竟在名义上内阁大学士都只是皇帝的秘书参谋而已。
    虽然后来也有如张居正那样权倾朝野,据说还跟万历皇帝的亲娘李太后不清不楚的一代权臣,但是终归是个个例。
    总而言之,到了明清时代,皇帝始终是天下权力的最高把控者,无论是权倾朝野的首辅,还是当了九千岁的大太监,其实只要皇帝想收拾你,也就是一道圣旨的事情。
    明朝在中央废除丞相,建立内阁。六部独立,直属皇帝。都察院取代御史台,新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监察天下十三省。
    另外又设立对应六部给事中制度,用来监察六部。
    都察院就是最主要的监察机构,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
    虽然无论是影视剧之中还是各类小说当中,言官这个群体都是最让人头疼和讨厌的。
    甚至到了明代中后期,言官群体已经完全背离了他们的本职工作,变成了朝堂党争的工具,本来应该最公正,最具独立精神的言官们变成了朝堂大佬们豢养用来撕咬政敌的走狗。
    但是监察制度却又是整个政治制度上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是无可置疑的。
    除了六部和都察院之外,还有通政使司以及大理寺。
    这九个衙门的最高长官合称九卿。
    如果用后世的机构类比的话,都察院相当于jiwei和监察委甚至加上最高检的集合。通政使司相当于中央办公厅,大理寺相当于最高法。
    当然,古今机构职能肯定有许多差异。
    六部里面的刑部相当于现代的公安部,刑部和都察院加上大理寺,合称三法司。
    看古装剧或者小说的时候常听到一个词叫做三司会审,指的就是上面这三个衙门一起审理某个案件。
    三法司的设立已经明确体现了司法体系的互相牵制互相监督的思想。
    刑部负责侦缉抓捕,大理寺负责审理判案,都察院则负责全程监督,跟现代社会的公检法的职能是一脉相承的。
    彼此独立却有密切配合,互相监督。
    除了上述的这九大实权衙门之外,朝廷中枢另外还设有十一个事务衙门。
    如宗人府、国子监、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尚宝司、行人司。钦天监、太医院以及上林苑监。
    宗人府是处理宗室事务的,一般不介入朝廷政务。
    国子监相当于全国最高学府,里面出来的学子理论上是可以直接授官的。
    太常寺则是掌管宗庙祭祀礼乐这些事务。
    光禄寺则相当于现代的钓鱼台国宾馆,负责中枢朝廷的招待宴席等事情,简单来说就是负责吃吃喝喝的事情。
    太仆寺则是管理全国马政的最高机构,简单来说就是替朝廷养马的衙门。
    鸿胪寺相当于外交部,但是有没有现代外交部的权力大,基本是就是负责接待外国使臣或者是来觐见的番邦使者。
    尚宝司掌宝玺、符牌、印章。上至皇帝的玉玺,下至文武百官的官印都是尚宝司负责监制的。
    可以简单理解为专业官方刻章子的。
    行人司是掌传旨、册封等事。凡颁行诏敕、册封宗室、抚谕四方、征聘贤才,及赏赐、慰问、赈济、军务、祭祀,则遣其行人出使。
    简单来说就是替皇帝跑腿的。
    古装剧里面传旨都是太监,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太监有太监的活,主要负责传递皇帝的口谕或者中旨。
    朝廷正规的敕令诏书都是通过行人司来传达的。
    钦天监就不用说了,相当于天文台和中央气象台二合一。
    太医院的职能自不用说。
    最后一个上林苑监,相当于农业部,农林牧副渔这些事情都是它管。
    九个主要行政衙门加上十一个辅助的事务机构,再以内阁作为核心,这样就形成了完善的中枢行政系统。
    而地方上,则是实行的三司制度。
    这个三司指的是管理民政的布政使司、掌管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以及掌管地方军都指挥使司。
    名义上三司是职权独立,又互相牵制的。
    当然,这是常设官职。
    后来,因为需要临时需要,朝廷又临时设巡抚乃至总督统领这三司,慢慢的巡抚和总督这种军政总揽的封疆大吏就成了常设官职。
    以上说的主要都是行政系统。
    至于军队系统,六部之中有兵部。兵部之外还设立了五军都督府。
    五军都督府包括明朝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和后军都督府,分领在京除亲军指挥使司外的各卫所和在外各都司卫所。
    其实在明朝刚立国的时候,没有五军都督府,而是设置了一个大都督府。
    大都督府的权力非常大,既有统兵之权,也有调兵之权,是全国军队最高的统率机构。
    但是自从胡惟庸谋反一案后,朱元璋感受到了威胁,所以在撤销了丞相制度的同时,也撤销了大都督府的职权,将大都督府改成了五军都督府。
    原本的调兵权也归到了兵部,而五军都督府只有统兵权。
    而这个统兵权,自土木堡之变后也逐渐式微,兵部权力越来越大,导致了五军都督府最后逐渐变成了养闲人的地方。
    在具体的职能划分上,都督府管兵负责打仗、成立军事法庭等,兵部负责军械、考核、作战方针。,
    就权力而言,兵部更接近现代的国防部。
    而都督府更接近中央junwei.
    都督府主战,在有战事爆发的时候选拔将领统兵打仗。
    而兵部则负责平时的军队建设以及战时的方略拟定以及军械粮草的筹备等。
    下辖车驾司、武库司、武选司、职方司,分别负责养马杂事、军械采购维护、军官升迁考核、战略部署、参谋等职能。
    这是军队上层设计。
    而在军队设置上,朝廷有京营,地方有卫所。
    京营三大营,是大明的精锐部队,属于全脱产的职业野战部队,配备火炮良马,装备精良,待遇丰厚,是大明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当然,到了明朝中后期后就越来越拉垮了。
    卫所书地方部队,既有守卫地方的职责,也有屯田的任务。
    平时种地,战时打仗,自给自足。
    朱元璋的构想很美好,但是明中叶以后卫所制度就相当于名存实亡了。
    卫所兵不是逃亡就是变成了卫所长官的军奴或者家丁,属于卫所的屯田也被卫所长官侵占一空。
    没有了田地,卫所制度就成了无根之萍。
    除了京营和卫所兵之外,另外还会根据当地特色配置一些特别的部队,如狼土兵、北方骑兵、矿兵、盐兵、僧兵等。
    以上部队在正规军的编制当中,有花名册、编制表等。在北方还设置了为北京服务的运粮军、备操军等。
    比如明末秦良玉率领的白杆军就属于土兵。土是土司的土,因为秦良玉的丈夫就是四川石柱土司。
    白杆军因为战绩卓越,朝廷最后都是给了正式编制的。
    三人在聊这些管制和军制的时候,沈墨基本上是作为一个听众和提问者的角色。
    虽然他前世的时候也是正儿八经的大学毕业生,但是对于这些非自己专业氛围内的知识往往都是一知半解或者略知皮毛。
    王夫之和于成龙两个人对这些则都是一清二楚,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的给沈墨科普,沈墨也适时的提出疑惑之处,最后的讨论变成了一堂历史科普课。
    结合于自己后世的见闻知识,再来看明代的这些官制军制,沈墨也是很佩服古人的智慧的。
    该有的都有了,方方面面的衙门机构都设置了,职责都分的清清楚楚。
    从上到下,从中枢到地方,互相配合,互相钳制,共同构成了一架精密的国家机器。
    虽然这些衙门机构的名称对于沈墨来说是有一种陌生和别扭的感觉的。
    但是他却也明白这是在古代,在科技落后,生产力不发达,民智未开的时代,自己不能生搬硬套地将前世现代社会那一套东西直接拿过来就用。
    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明代这套制度作为参考模板,然后做一部分微调,形成适合自己现阶段的一套管制和军制。
    不过虽然现在准备立国,但是毕竟地盘还小,手下的人才也很稀缺,所以就算要参考这套模板,也是要做一个简化版,更适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更高效和更灵活的一套制度。
    这也是王夫之和于成龙的共识。
    确定了这个之后,三人继续讨论。
    首先高屋建瓴。
    国号为楚,沈墨自立为楚国公,作为一国之君。
    内阁依然设立,职责还是作为国君的秘书幕僚机构,并无实际职权,为国君出谋划策,查漏补缺,提供建议,起草诏书等。
    内阁职位上则是设置内阁参议,有参政议政权,无品级。内阁参议其实相当于明代内阁的大学士,人数不设限。
    虽然没有品级,但是地位却比较超然。
    内阁参议之下又设内阁秘书,品级为七品,不定额。
    可以理解为内阁参议就是国君的顾问团,而内阁秘书就是日常行政办事人员。
    而在内阁之外设置理政院,设理政大臣一人,为正三品。理政院直属国君,总揽国政。
    理政大臣之下设民部,法部、警部、工部、财部以及文部等六部。
    民部主要职责是负责人口管理和土地管理。
    法部则是负责制定修订法条,审判,核准量刑等职责,相当于最高法。
    工部则负责工程建设和管理,相当于建设部。
    警部则是负责治安管理,案件侦破,缉捕盗贼等,相当于公安部。
    财部的主要职责就是制定农税和商税等税率并且负责收缴,同时制定财政预算,审计各个衙门的公务支出等,就是管钱袋子的的财政部。
    至于文部,则相当于教育部,主要负责各级学校的建设,各级考试的组织监管等。
    六部的最高长官为侍郎,为正四品。
    之所以品级定的不高,主要因为现在沈墨只是一个国公。
    现在定的太高,以后升级成了王国和帝国之后,就不好办了。
    上面这些则是属于行政架构,下面讨论的就是军队的管理了。
    王夫之最初是建立效仿大明,用兵部来掌调兵之权,另设都督府掌统兵之权,互相制衡。
    但是于成龙却不同意王夫之的意见。
    他认为如今沈墨地盘不算大,兵力也不算多,而且以后的战事会非常频繁。如果设立兵部来分权的话,会影响军队效率,而且还会造成人员冗繁,给国家财政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他建议直接效仿洪武皇帝设立大都督府,一体掌控调兵统兵权。
    由沈墨亲自担任大都督,亲自掌握军权,若有战事,直接可调兵遣将。大都督下面设置总兵官,不定额。总兵官平时统兵练兵守卫地方,战事则可奉命出征作战。
    待到日后天下一统后,再行分权之举也不晚。
    王夫之坚持自己的看法,于成龙也不退让,然后两个老头就当着沈墨的面争论了起来,引经据典,你来我往。
    沈墨就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摆出一副吃瓜群众的架势来。
    看了半天,沈墨得出结论:
    王夫之虽然是饱学之士,但是却毕竟没有时间的从政经验,有时候不免有点纸上谈兵的理想主义。
    而于成龙则是一步一步从基层做起来的官,做事情看问题的角度更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提出的办法则更符合现实需求一点。
    最后两人争论了半天,一偏头看到沈墨在一旁吃瓜,彼此对视一眼,都有些不爽,也不吵了,直接请沈墨定夺。
    沈墨心中自然是赞成于成龙的意见的,现在根本没必要搞那些分权的操作。
    毕竟自己手下的这几员大将以及自己麾下的军队主要力量都是百分百忠诚自己的,根本不需要什么制衡。
    但是这个理由却不能说出来。
    最后他假装认真思考了一番,对王夫之道:“姜斋先生的意见是高瞻远瞩,于山公的见地则是从现实出发。我认为目前还是尽量少设置一些衙门,免得徒增负担。等到日后基业再壮大之后,咱们不妨再继续增设。”
    王夫之其实吵着吵着也觉得于成龙说的有道理,现在看沈墨也是这么想,而且也给了自己面子,所以最后也是点头同意了暂时只设置大都督府,不设兵部的构想。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05363/3312215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