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赵昕的请求
推荐阅读:LOL:什么叫自爆型打野啊?、序列大明、综网:终焉的守望之无尽词缀、科技公司,我成国产之光!、玩家重载、那就让她们献上忠诚吧!、港综世界的警察、我也是异常生物、退下,让朕来、人在综墓,卸岭盗魁、
“位卑不敢忘忧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在中国的历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圣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所有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
赵昕承认,自己远不如这些圣贤,他只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普通人。
当他身患天花的时候,他想到的只有自身,而没有想到这个时代其他身患此重症的孩子,没有想到去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环境与命运;
当他有可能被立为太子的时候,他想到的是如何让这个有可能变成现实,而不是利用自己今生与生俱来的皇子身份去做什么?
但是,当他被立为太子,自外城穿行而过的时候,看着四方不断涌来的百姓,听着不绝于耳的欢呼声,这一刻,赵昕的内心深处告诉自己,他必须要做些什么。
因为从这一刻起,他认为自己已经“达”了,有了兼济天下的基础,他的追求从一开始的成为太子,逐渐演变为这个时代带来一些什么。
赵昕的眼神逐渐变得锐利而坚定,说不清是内心深处的道德感驱使,还是这个太子身份带给他的责任感。
最关键的是,赵昕自信自己一定能够有所改变。转生之人,当有这个自信。
只是,赵昕宁愿自己可为而不为,也不愿意自己不可为而胡为。尽管心头冒出来了许许多多的点子,赵昕依旧将之埋藏在心底,在没有收集到足够的信息之前,赵昕是不会出手的。
回到宫中,册皇太子之礼至此算是彻底结束。
赵昕并没有直接回到庆寿宫,或是去拜见生母苗氏,而是先去寻找赵祯。
如果想要在这个世界收集消息,为什么不直接求助于赵祯这个皇帝呢?其他人又有谁比他的消息渠道更广。
而赵昕也不痴心妄想自己能够完全接收赵祯的消息渠道,但凡他分出来百分之一甚至是千分之一的消息,对赵昕而言,都是莫大的利好。
赵祯在崇政殿,这些日子,因为忙着筹备赵昕的册太子礼,故而很多政事都耽搁了,而有些事情可是耽搁不得的,比如边地军情,西夏可不会因为你这里册封太子而不打过来。
说起西夏,之前已经说过,西夏已经派了使者过来主动求和,但是合约这种事情,注定不完全是用嘴皮子谈出来的。为了得到更好的和议内容,元昊以打促和,西北边境摩擦又多了起来,但是相对而言,烈度小了很多,几千上万人的大战没有再发生。
顺便说一句,因为元昊挑拨原本住在辽朝的党项族迁入西夏,使得辽朝很是不满,故而这些日子辽朝来使,劝说宋朝不要与西夏签订和议。
针对此事,朝臣各抒己见,送上来不少奏章,是近期朝堂上最大的争议。
此外还有各种零零散散的奏章,比如请求因为天灾减免税负的,比如各地宦官交上来的小报告云云。
赵祯也做好了几日不回寝宫,就在崇政殿批改奏章的准备。此刻赵昕请见,说实话,是超出赵祯预料的。
赵昕行至正中央,大礼参拜道:“儿臣参见父皇!”
赵祯正忙着批改奏章,料想赵昕也没有什么大事要启奏的,头也不抬地回道:“起来吧,若是内事,去寻曹皇后,朕忙着呢。”
赵昕道:“儿臣经汴京城,见民生百态,多所不知,请父皇着御史台收集要事,使儿臣不至于长于妇人之手,说出“何不食肉糜”的话来。”
赵祯放下了手中的笔,严格而言,赵昕这个请求没有任何问题,特别是最后那句“何不食肉糜”,更是让赵祯深以为然,他可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日后像晋帝一样无知,为后宫(贾后**)宗室(八王之乱)篡权。
“确实,也该让你接触一下民间疾苦了,也好懂得为君之难。”赵祯低头沉思,继续道:“你先下去吧,这件事我之后会安排台谏准备的。”
“多谢父皇。”目的达成,赵昕就此退下,转身的时候嘴角还带着笑。
但是赵祯并没有赵昕这么开心,赵昕是个小孩子,很多事情不懂,他当了快二十年皇帝了,对一些事情可谓是心知肚明。
皇帝看起来是天底下权力最大的人,似乎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是皇权依附于千千万万的官僚上,依靠文官体制获取所需的消息,有些消息,下面的人告诉你你才知道,要是不告诉你,你就是聋子和瞎子。
为了让自己看得更多,听得更多,历朝历代的皇帝想出来了很多的办法。
比如依靠身边的近臣获取消息,又比如派出宦官,让他们打小报告,当然最主要的手段,还是在官吏之间形成制衡,让他们互相争斗,在党争的时候,一些平时没有暴露出来的消息,也就暴露出来了。
是的,你没有看错,是帝王主动挑起党争,真要是遇上所谓“众正盈朝”的局面,这个皇帝和傀儡也没有什么区别了。掌握了话语权的臣子,自然可以说谁是正,谁是邪,那将剥夺帝王的话语权。
这一点,看多了史书的人自然心有所感,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代,他的面孔是会发生改变的。其本身并没有改变,只是后人需要他变成这样的人而已,哪怕是为此扭曲前人也在所不惜。
还是胡适说的好:“历史是一群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赵昕本身想要去了解民情,当然是一件好事,赵祯举双手双脚欢迎,但是,看什么东西,就需要值得商榷了。
就目前的朝堂,大体可以分为两大势力,一个是吕夷简为首,一个则是范仲淹为首,吕夷简因循守旧,在大宋危机越来越强烈的时候,已经逐渐为赵祯所不喜,这些日子赵祯不断提拔范仲淹那一派系的人物来。
只是,作为平衡,赵祯并不希望范仲淹他们完全掌握话语权。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在中国的历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圣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所有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
赵昕承认,自己远不如这些圣贤,他只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普通人。
当他身患天花的时候,他想到的只有自身,而没有想到这个时代其他身患此重症的孩子,没有想到去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环境与命运;
当他有可能被立为太子的时候,他想到的是如何让这个有可能变成现实,而不是利用自己今生与生俱来的皇子身份去做什么?
但是,当他被立为太子,自外城穿行而过的时候,看着四方不断涌来的百姓,听着不绝于耳的欢呼声,这一刻,赵昕的内心深处告诉自己,他必须要做些什么。
因为从这一刻起,他认为自己已经“达”了,有了兼济天下的基础,他的追求从一开始的成为太子,逐渐演变为这个时代带来一些什么。
赵昕的眼神逐渐变得锐利而坚定,说不清是内心深处的道德感驱使,还是这个太子身份带给他的责任感。
最关键的是,赵昕自信自己一定能够有所改变。转生之人,当有这个自信。
只是,赵昕宁愿自己可为而不为,也不愿意自己不可为而胡为。尽管心头冒出来了许许多多的点子,赵昕依旧将之埋藏在心底,在没有收集到足够的信息之前,赵昕是不会出手的。
回到宫中,册皇太子之礼至此算是彻底结束。
赵昕并没有直接回到庆寿宫,或是去拜见生母苗氏,而是先去寻找赵祯。
如果想要在这个世界收集消息,为什么不直接求助于赵祯这个皇帝呢?其他人又有谁比他的消息渠道更广。
而赵昕也不痴心妄想自己能够完全接收赵祯的消息渠道,但凡他分出来百分之一甚至是千分之一的消息,对赵昕而言,都是莫大的利好。
赵祯在崇政殿,这些日子,因为忙着筹备赵昕的册太子礼,故而很多政事都耽搁了,而有些事情可是耽搁不得的,比如边地军情,西夏可不会因为你这里册封太子而不打过来。
说起西夏,之前已经说过,西夏已经派了使者过来主动求和,但是合约这种事情,注定不完全是用嘴皮子谈出来的。为了得到更好的和议内容,元昊以打促和,西北边境摩擦又多了起来,但是相对而言,烈度小了很多,几千上万人的大战没有再发生。
顺便说一句,因为元昊挑拨原本住在辽朝的党项族迁入西夏,使得辽朝很是不满,故而这些日子辽朝来使,劝说宋朝不要与西夏签订和议。
针对此事,朝臣各抒己见,送上来不少奏章,是近期朝堂上最大的争议。
此外还有各种零零散散的奏章,比如请求因为天灾减免税负的,比如各地宦官交上来的小报告云云。
赵祯也做好了几日不回寝宫,就在崇政殿批改奏章的准备。此刻赵昕请见,说实话,是超出赵祯预料的。
赵昕行至正中央,大礼参拜道:“儿臣参见父皇!”
赵祯正忙着批改奏章,料想赵昕也没有什么大事要启奏的,头也不抬地回道:“起来吧,若是内事,去寻曹皇后,朕忙着呢。”
赵昕道:“儿臣经汴京城,见民生百态,多所不知,请父皇着御史台收集要事,使儿臣不至于长于妇人之手,说出“何不食肉糜”的话来。”
赵祯放下了手中的笔,严格而言,赵昕这个请求没有任何问题,特别是最后那句“何不食肉糜”,更是让赵祯深以为然,他可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日后像晋帝一样无知,为后宫(贾后**)宗室(八王之乱)篡权。
“确实,也该让你接触一下民间疾苦了,也好懂得为君之难。”赵祯低头沉思,继续道:“你先下去吧,这件事我之后会安排台谏准备的。”
“多谢父皇。”目的达成,赵昕就此退下,转身的时候嘴角还带着笑。
但是赵祯并没有赵昕这么开心,赵昕是个小孩子,很多事情不懂,他当了快二十年皇帝了,对一些事情可谓是心知肚明。
皇帝看起来是天底下权力最大的人,似乎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是皇权依附于千千万万的官僚上,依靠文官体制获取所需的消息,有些消息,下面的人告诉你你才知道,要是不告诉你,你就是聋子和瞎子。
为了让自己看得更多,听得更多,历朝历代的皇帝想出来了很多的办法。
比如依靠身边的近臣获取消息,又比如派出宦官,让他们打小报告,当然最主要的手段,还是在官吏之间形成制衡,让他们互相争斗,在党争的时候,一些平时没有暴露出来的消息,也就暴露出来了。
是的,你没有看错,是帝王主动挑起党争,真要是遇上所谓“众正盈朝”的局面,这个皇帝和傀儡也没有什么区别了。掌握了话语权的臣子,自然可以说谁是正,谁是邪,那将剥夺帝王的话语权。
这一点,看多了史书的人自然心有所感,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代,他的面孔是会发生改变的。其本身并没有改变,只是后人需要他变成这样的人而已,哪怕是为此扭曲前人也在所不惜。
还是胡适说的好:“历史是一群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赵昕本身想要去了解民情,当然是一件好事,赵祯举双手双脚欢迎,但是,看什么东西,就需要值得商榷了。
就目前的朝堂,大体可以分为两大势力,一个是吕夷简为首,一个则是范仲淹为首,吕夷简因循守旧,在大宋危机越来越强烈的时候,已经逐渐为赵祯所不喜,这些日子赵祯不断提拔范仲淹那一派系的人物来。
只是,作为平衡,赵祯并不希望范仲淹他们完全掌握话语权。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06288/3040843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