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搅扰不断的黄河
推荐阅读:LOL:什么叫自爆型打野啊?、序列大明、综网:终焉的守望之无尽词缀、科技公司,我成国产之光!、玩家重载、那就让她们献上忠诚吧!、港综世界的警察、我也是异常生物、退下,让朕来、人在综墓,卸岭盗魁、
太子妃为谁这个问题,若仅仅是一个名分也就罢了,可是这背后代表的可是皇权与后权谁在上的问题,可是文官与武官谁在上这个问题。
赵昕道:“今为太子妃,来日便是一国之母,母仪天下。其当出德门,修德治,知书达理,雍容有道。”
“吕家女出身相门,想来——”
赵祯话说到一半便被曹皇后打断,“七娘可是我看大的,论诗文经史之道,不输任何人。”
赵祯脸色有些不好看,赵昕生怕他们在自己眼前吵起来,连忙道:“曹家女比吕家女长一年,眼下比试,未免有失公允,不若五年后再行定夺。”
赵祯反驳道:“五年,这也太长了吧!”
曹皇后也是不悦的神色,赵昕便改口道:“三年如何?三年后订婚,五年后成婚。”
赵祯与曹皇后相视一眼,火药味淡了几分,道:“那便依你之言。”
赵昕松了一口气,这两尊大神,真不好糊弄。
三年后由宫里比试以定太子妃人选,消息传出,又成为汴京近期众人议论之事,皇室任何一事,传到外面去都是一笔谈资。
时间来到十月,文彦博罢,庞籍任首相。没有任何原因,文彦博首相也当了两年了,按照赵祯的习惯,两年换一个首相。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特别的话,就是庞籍和文彦博一样,都是独相地位,即朝中只有一个同章平事。
之后两月,也没有值得一提的大事,皇佑三年结束,新的一年,皇佑四年(1052年)到来。
正当众人准备欢庆上元节的时候,正月十三日,河北去年堵上的大名决口,突然又决了。正月遇上这种事情,还是颇为罕见的,冬天不应该河水结冰吗?怎么会决堤。
非要找理由的话,就是今年开春的时节明显比往常提前,温度上升地快,导致冰雪消融地也快。这得是多么反常的天气,正月北方河水就解冻。
上元节前两天听到这消息,赵祯心情大坏,差一些又不愿举办上元节了。只是好在尽管决口,但很快就堵上了,对沿岸百姓的影响不大,毕竟水流量不大。
就这样,上元节如期举行。每次上元节,宫中开销以数十万贯计,主要是发福利,许多官员禁军就等着这钱呢,要是不办相当于没有年终奖。文官还要些风度,写两句酸诗讽刺一下,那些禁军就说不定要作乱,不办的风险其实很大。
不在灾区之人,享受的还是盛世繁华。笙歌不断,纸醉金迷。后人将皇佑及之后的至和几年,视为宋朝最为鼎盛繁华的时期。
或许军事上败于西夏,或许黄河泛滥不止,但是对于广大地区的百姓而言,他们还是生活在一个安逸稳定的环境下。之后王安石变法,的确让国家富强,却是以牺牲百姓利益为代价,虽说收复河湟失地,也没有实现灭亡西夏的愿望。
赵昕不知道这个论断是如何提出来的,他只是觉得眼前的盛世虚有其表,积贫积弱的现状下隐藏着巨大的隐患,改革势在必行。
眼下所有人都只是闭着眼睛不愿看远方而已。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将问题抛给后世人,将隐患抛给后世人,同样将苦难抛给后世人。
大名的再一次决口,而且是在去年刚刚合拢的情况下决口,无疑是莫大的讽刺,回河一事再次被摆到朝堂之上进行讨论。
按照其原有河道回已经不太现实,黄河带来的巨量泥沙,将原先河道变为地上河,终于有臣子意识到这一点,并且上书表明自己的观点。
此人,是退出中枢已久的欧阳修。
庆历新政失败后欧阳修离开朝堂,眼下时过境迁,吕夷简**随着吕夷简去世分崩离析,范仲淹一帮人也天各一方,话语权小之又小。
当初因他那篇朋党论而至巅峰的君子小人之争眼下也消失于众人耳目,欧阳修自己也否认他当初的论点,不认为有君子小人的分别,更没有君子党小人党一说。
经过如此一番沉痛的反思,欧阳修回到了中枢,当上了翰林学士,官阶或许不是多高,但是距离天子近呀。众所周知,封建时代,距离天子越近的人,权力越高。
因为天子权力最大,距离越近,也就意味着能够分享或者说借取到更多的权力。
在回河一事上,欧阳修提出了与主流完全不一样的观点,他反对回河,建议维持黄河北流的态势。
“回河需兴三大役,其一,塞商胡大决口,其二,开凿横陇河早已荒废的河道,其三,新建并修葺横陇河至入海口的上千里黄河堤防。当天灾岁旱,民困国贫之际,不量人力,不顺天时,是徒增流民,使民为盗。”
奏疏上了,赵祯有一些触动,但最为根本的原因还是回河确实难度太大了。地上河冲出一条新河道来,你现在要让黄河重新变成地上河,简直是做梦。
以黄河泥沙的沉积速度,依靠人力堆高的堤防,总有一天要被冲垮,这是可以预料的结果。可是各方利益牵扯,在这个问题上始终纠缠不清。
终于,面对现实的困难,借着欧阳修的奏疏,赵祯下诏两制以上,台谏官与河渠司同议黄河一事。
权力传于下,当初微弱的声音得以上传天听。河渠司李仲昌建议开六塔河,绕过地上河段,使黄河归故道。
这个声音赵昕很早就关注到,很可惜崇政殿议事的时候就没有单独成为一个方案。
回黄河最初的故道一事事实上不可行后,李仲昌这一建议,被摆到朝廷上进行讨论。
因为黄河泛滥,六塔河在后世的地图上已经找不到,但是大致可以猜出是河北向河南的一条南北向河流。
针对这一看法,欧阳修还是反驳。简单来说就两点,第一,六塔河太窄,容纳不下黄河;第二,黄河下游故道大范围的地上河,绕过地上河基本上不现实,和开新河没有区别。
最后,欧阳修提出自己的观点,黄河改道固然带来恶劣影响,却是顺应水情,人力难以扭转,应该任其北流,同时尽可能变害为善。
赵昕道:“今为太子妃,来日便是一国之母,母仪天下。其当出德门,修德治,知书达理,雍容有道。”
“吕家女出身相门,想来——”
赵祯话说到一半便被曹皇后打断,“七娘可是我看大的,论诗文经史之道,不输任何人。”
赵祯脸色有些不好看,赵昕生怕他们在自己眼前吵起来,连忙道:“曹家女比吕家女长一年,眼下比试,未免有失公允,不若五年后再行定夺。”
赵祯反驳道:“五年,这也太长了吧!”
曹皇后也是不悦的神色,赵昕便改口道:“三年如何?三年后订婚,五年后成婚。”
赵祯与曹皇后相视一眼,火药味淡了几分,道:“那便依你之言。”
赵昕松了一口气,这两尊大神,真不好糊弄。
三年后由宫里比试以定太子妃人选,消息传出,又成为汴京近期众人议论之事,皇室任何一事,传到外面去都是一笔谈资。
时间来到十月,文彦博罢,庞籍任首相。没有任何原因,文彦博首相也当了两年了,按照赵祯的习惯,两年换一个首相。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特别的话,就是庞籍和文彦博一样,都是独相地位,即朝中只有一个同章平事。
之后两月,也没有值得一提的大事,皇佑三年结束,新的一年,皇佑四年(1052年)到来。
正当众人准备欢庆上元节的时候,正月十三日,河北去年堵上的大名决口,突然又决了。正月遇上这种事情,还是颇为罕见的,冬天不应该河水结冰吗?怎么会决堤。
非要找理由的话,就是今年开春的时节明显比往常提前,温度上升地快,导致冰雪消融地也快。这得是多么反常的天气,正月北方河水就解冻。
上元节前两天听到这消息,赵祯心情大坏,差一些又不愿举办上元节了。只是好在尽管决口,但很快就堵上了,对沿岸百姓的影响不大,毕竟水流量不大。
就这样,上元节如期举行。每次上元节,宫中开销以数十万贯计,主要是发福利,许多官员禁军就等着这钱呢,要是不办相当于没有年终奖。文官还要些风度,写两句酸诗讽刺一下,那些禁军就说不定要作乱,不办的风险其实很大。
不在灾区之人,享受的还是盛世繁华。笙歌不断,纸醉金迷。后人将皇佑及之后的至和几年,视为宋朝最为鼎盛繁华的时期。
或许军事上败于西夏,或许黄河泛滥不止,但是对于广大地区的百姓而言,他们还是生活在一个安逸稳定的环境下。之后王安石变法,的确让国家富强,却是以牺牲百姓利益为代价,虽说收复河湟失地,也没有实现灭亡西夏的愿望。
赵昕不知道这个论断是如何提出来的,他只是觉得眼前的盛世虚有其表,积贫积弱的现状下隐藏着巨大的隐患,改革势在必行。
眼下所有人都只是闭着眼睛不愿看远方而已。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将问题抛给后世人,将隐患抛给后世人,同样将苦难抛给后世人。
大名的再一次决口,而且是在去年刚刚合拢的情况下决口,无疑是莫大的讽刺,回河一事再次被摆到朝堂之上进行讨论。
按照其原有河道回已经不太现实,黄河带来的巨量泥沙,将原先河道变为地上河,终于有臣子意识到这一点,并且上书表明自己的观点。
此人,是退出中枢已久的欧阳修。
庆历新政失败后欧阳修离开朝堂,眼下时过境迁,吕夷简**随着吕夷简去世分崩离析,范仲淹一帮人也天各一方,话语权小之又小。
当初因他那篇朋党论而至巅峰的君子小人之争眼下也消失于众人耳目,欧阳修自己也否认他当初的论点,不认为有君子小人的分别,更没有君子党小人党一说。
经过如此一番沉痛的反思,欧阳修回到了中枢,当上了翰林学士,官阶或许不是多高,但是距离天子近呀。众所周知,封建时代,距离天子越近的人,权力越高。
因为天子权力最大,距离越近,也就意味着能够分享或者说借取到更多的权力。
在回河一事上,欧阳修提出了与主流完全不一样的观点,他反对回河,建议维持黄河北流的态势。
“回河需兴三大役,其一,塞商胡大决口,其二,开凿横陇河早已荒废的河道,其三,新建并修葺横陇河至入海口的上千里黄河堤防。当天灾岁旱,民困国贫之际,不量人力,不顺天时,是徒增流民,使民为盗。”
奏疏上了,赵祯有一些触动,但最为根本的原因还是回河确实难度太大了。地上河冲出一条新河道来,你现在要让黄河重新变成地上河,简直是做梦。
以黄河泥沙的沉积速度,依靠人力堆高的堤防,总有一天要被冲垮,这是可以预料的结果。可是各方利益牵扯,在这个问题上始终纠缠不清。
终于,面对现实的困难,借着欧阳修的奏疏,赵祯下诏两制以上,台谏官与河渠司同议黄河一事。
权力传于下,当初微弱的声音得以上传天听。河渠司李仲昌建议开六塔河,绕过地上河段,使黄河归故道。
这个声音赵昕很早就关注到,很可惜崇政殿议事的时候就没有单独成为一个方案。
回黄河最初的故道一事事实上不可行后,李仲昌这一建议,被摆到朝廷上进行讨论。
因为黄河泛滥,六塔河在后世的地图上已经找不到,但是大致可以猜出是河北向河南的一条南北向河流。
针对这一看法,欧阳修还是反驳。简单来说就两点,第一,六塔河太窄,容纳不下黄河;第二,黄河下游故道大范围的地上河,绕过地上河基本上不现实,和开新河没有区别。
最后,欧阳修提出自己的观点,黄河改道固然带来恶劣影响,却是顺应水情,人力难以扭转,应该任其北流,同时尽可能变害为善。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06288/3210176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