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步步惊心
推荐阅读:我在大夏窃神权、我在妖魔世界拾取技能碎片、开局赠送天生神力、落崖三载后、我父刘玄德、综漫:从尸魂界开始砍穿万界、我在修仙界大器晚成、横推武道:从虎啸金钟罩开始、横推武道:从龙象镇狱开始、从魂动机开始姬械化斗罗、
昨天的一章有三分之二做了改动,请大家重看一下吧!
——————————————
林义哲猛然想起,荣寿公主年纪轻轻便已守寡,心中恍然。
根据他所知道的历史知识,荣寿公主生于咸丰四年,同治初年慈禧太后为了拉拢恭亲王奕忻,把她接进宫中教养,接着就晋封她为荣寿固伦公主,时年11岁。
按清朝的制度,中宫皇后所生女封固伦公主,嫔妃所生女封和硕公主。固伦公主品级约相当亲王,和硕公主约相当郡王。至于格格,成为亲王以下所生女的统称,但也有等级之分,亲王女封郡主。非皇帝亲生女而晋封为公主,在清朝历史上可谓凤毛麟角。奕忻的长女以郡主身份获得固伦公主品级,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殊荣。不过,这位荣寿公主的经历也并非一帆风顺。同治四年(1865年),奕忻与慈禧太后发生矛盾,被罢去议政王和军机大臣,荣寿公主也受到牵连,其固伦公主的品级被撤销,直到光绪七年(1881年)才恢复。
荣寿公主13岁时,经慈禧太后指婚,下嫁给世袭一等公景寿的儿子志端。景寿早年曾娶道光帝的第六女寿恩固伦公主。父子两人均娶固伦公主,是最显赫的皇亲国戚。但志端没有多大福份,婚后不过半年便病死了。荣寿公主自此便过上了守寡的生活。
在这个时代,对年轻女子来说,
“谢王爷恩典!不敢有劳公主!”林义哲长揖为礼,说道。
“林大人请。”荣寿公主轻声说着,福了一福,便当先走在了前面,林义哲则小心的走在了她的侧后方。
恭亲王负手而立,望着女儿和林义哲的背影。发出了一声低低的叹息。
当荣寿公主送走了林义哲,急急赶回时,赫然发现恭亲王已然完全恢复了平日的神态。
她看着躺在地面上血肉模糊的载澄的尸体,泪水禁不住再次掉落了下来。
“芳儿,你看此人如何?”恭亲王并没有再理会儿子的尸体,而是淡淡的问了一句。
“回阿玛的话,女儿觉得,此人言行过于老成,似与其年纪不符。”荣寿公主此时心中悲痛,她没有料到父亲会有此一问。她微微一愣,但马上便说出了对林义哲的第一观感。
“是治世之干才,亦可能是乱世之枭雄……”恭亲王沉声道,“此子必要为我大清所用,如若不然,将来大清难保不亡于其手……”
听了父亲的话,荣寿公主心头剧震,她有些惊愣地看着父亲,似乎不认识父亲了一样。
“我要是再有个女儿便好了!”恭亲王看了女儿一眼。叹息了一声。
此时林义哲并不知道恭亲王父女对他的评价,此时的他已然上了轿,急急的赶往文祥府上。
到了文祥的府第,已是半夜了。但文祥并没有睡,而是在等候着林义哲。
一见林义哲,文祥便急急问道:“王爷如何说的?”
林义哲随即将去恭王府见到的情形说与文祥知道,并告诉他。恭亲王已然明白接下来该怎么做了。
“王爷雄才大略,深知个中利害,定会妥当处置。中堂大可放心。”林义哲看到文祥还有些担心,便安慰他道。
“如此便好。”文祥听林义哲说得肯定,总算放下心来。
“鲲宇,我有一事不明,想要问你,你须当明白回答我。”
经历了白天的这一场大风波,文祥和林义哲都感到关系又进了一层,是以文祥在这个时刻,想要将心中隐藏了许久的一个问题问个明白。
“中堂欲问何事?”林义哲虽然不知道文祥想要问自己什么问题,但他知道恐怕是不太好回答的,是以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鲲宇,你见识卓绝,学贯中西,且心思缜密,算无遗策,为海内所仅见,且办事老成周到,不似二十几许人所为。”文祥道,“我不明白的是,你的这些学问、见识和手段,都是从何而来?”
听到文祥的问话,林义哲禁不住在心里咯噔了一下,一时间竟然语塞,未能回答。
“鲲宇,仅就今日之事而言,太后和恭王的心思,你竟然能猜中,这等本事,便非常人能及。”文祥接着说道,“为官之道,揣摩上意,最是重要,不怕鲲宇笑话,我为官这许多年,这‘揣摩’的本事,真是不如鲲宇之万一呢!”
林义哲仔细地听着文祥的话,不由得暗暗佩服文祥的敏锐观察力。
自己之前的表现,也许是太过锋芒毕露了……
年纪轻轻便做到了正二品大员,挂了巡抚衔,和姑父沈葆桢一般无二,放眼大清国,还真没有第二个呢!
“不瞒鲲宇,我查过你的履历,进阶与寻常士子一般无二。你自担任出使之前,从未离过大清,然西洋诸国情形,天下大势,宫内太后皇上诸王家事,你全都了然于胸。哪怕是那些出过洋的,专心留意于西国情事的,其见识亦不能同你相比。”文祥见林义哲没有马上回答,索性将心中的疑问全都说了出来,“你现下不过二十几许,如何能学成若此?哪怕是你先祖林文忠公,在我看来,只怕这些全都不及你呢!”
文祥说完,便紧盯着林义哲的眼睛,等候着他的回答。
这个问题,对文祥来说,已经困扰他好久了。
一个对天下大势竟能如此洞若观火的人,差不多每一步都能算到,哪怕诸葛在世,孙武复生,也无法做到!
而且林义哲呈献的那些书籍,本本皆为中国所无,在些典故和引处,在中国的书籍中是根本找不到的。
一个从来没有出过国的人,一个士子出身的人,怎么会对天下大势如此了若指掌?
就算他有海外亲族,也未必能做到如此游刃有余!
更可怕的,是此人对宫廷内部的了解!
王爷心里想的。太后心里想的,自己心里想的,还有对手心里想的,林义哲都能猜到,算准,这是何等的本事!
文祥必须要问个究竟!
林义哲努力维持着脸上的微笑,同时大脑也飞快地运转起来——现在无疑是自己穿越后的面临的一场不大不小的危机,只要一语不慎,被文祥看出破绽,自己恐怕以后再在他面前混就困难了!
“不瞒中堂。晚辈所学,正是得自先祖林文忠公。”林义哲听到文祥提到林则徐,脑筋急转,计上心来,立时便想好了说词,“先祖曾使人翻译西国新闻纸,广收信报,以求制敌,只是先祖于西洋情形所涉不深。又碍于华夷之辨,未能详查广纳,处置失当,为敌所乘。晚辈每每思之。颇以为憾。是以在经学之余,效法先祖,使人大量翻译西国新闻纸所载,了解各国时事。时日既久,便有所得。后因翻译未免能全达其意,不若自己能读。于是便自学西国文字语言,后不需翻译,便可自行看阅,数年以来,每日坚持不懈,由是得以知晓西国情形,及天下大势。至于宫内情形,西国新闻纸亦常有所载,晚辈所知,亦是从此而来。”
“原来如此。”文祥听了林义哲的回答,连连点头,感叹起来,“不意林文忠公有孙若此!”
林义哲听到文祥的感叹,知道他已经信了自己的话,不由得在心里暗呼侥幸。
还是爷爷林则徐的光环大啊!时至今日,自己仍能借得上光!
事实上,林义哲将功劳归于先祖身上,虽有根据,但其实是有些夸大的。
鸦片战争时的中国朝野上下,对外部世界懵懂迷茫,对“英吉利”、“法兰西”这样的国家也只是闻其名而不知其实。林则徐其实也是一样,但他勇于任事,为了弄清楚这些国家的情形,做到知己知彼,他还是付出了一定的努力。
林则徐致力于新知的努力,在其奏折中并没有提到,在他留下的日记中也难以查考,在其书信和文稿中也很少言及。他的这种不事声张的作法,是因为他知道此事“不合时宜”,作为天朝大吏,林则徐竟然作出了为当时官僚士子所不屑的事情,可以说是非常难等可贵的。那时的林则徐,专门雇佣了四位翻译,终日为他翻译英文书报,他本人亦将这些情报采撷成册,以供参考。只可惜他虽然了解到了很多重要的情况,但因为他的思维方法还停留在天朝旧有的那一套当中,是以这些情报并没有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
尽管林义哲对于林则徐这位“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怀有深深的崇敬之情,但作为一个“后来人”,他知道,哪怕是拥有了新视角,但因为观念的落后,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犯错误的可能性,远远的超过不犯错误的可能性。
林则徐并不是神。
尽管在后世,他有如神话。
而作为穿越者的自己,最大的有利条件,不光是拥有了“上帝视角”,还有脑中诸多的科技和历史知识!
而将自己的知识来源归于外国报纸,无疑是最可信的说法。
当然,这么和文祥解释,林义哲其实还另有目的!
大清帝国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不光是“民智未开”,这“官智”亦是如此!
想要开民智,便首先得开官智,而开官智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办报纸!
这其实也是林义哲为什么要办《点时斋画报》的原因!
“此外,我姑父沈公主理船政之后,亦如我祖林文忠公一般,翻译西国新闻纸及书籍,我与姑父朝夕相处,亦是受益良多。”林义哲适时的又将自己的姑父沈葆桢夸赞了一番。
“看来沈幼帅亦是受了林文忠公言传身教啊!”文祥点头道,“怪不得船政不数年竟有大成!看来我亦得效法一番了!”
看到文祥已然被自己说动,林义哲心下暗自高兴。
林义哲担心文祥年纪大,今天经受了如此大的刺激,醒转之后心又一直为恭亲王悬着,有心想要他好好休息,于是在又和文祥谈了一会儿,他便告辞而出。
林义哲并不知道。在他离开文祥府上之后,文祥却并没有休息,而是下了床,在屋子里踱起步来。
“此子奇才!要么是国之栋梁,要么便能倾覆社稷!”
“如此之人,该当如何使之入彀?”
此时的文祥,已然毫无睡意。
“这门生帖,我是要定了!”
林义哲回到贤良寺自己的寓所,已然是后半夜了,他掏出怀表看了看。离天亮还有四个小时。想到今天发生的一切,林义哲也是没有了睡意,他躺在床上,闭目休息的同时,脑中还在做着同治皇帝去世后朝局的推演。
林义哲知道,尽管恭亲王因为儿子载澄“导淫”致使同治皇帝早亡,使得他的慈禧的关系极度恶化,但在慈安、慈禧和恭亲王这个年龄相仿的“三角组合”中,真正的核心却是年龄最小的慈安!
事实上。慈安在表面上的“清净无为”,正是一个国家元首的应有的超然姿态,从而放手让其他两位管理具体的行政事务,并且游刃有余、不露声色地调节着左右平衡:在褫夺恭亲王的“议政王”头衔时。她站在了慈禧一边;而在之后处死慈禧的宠信太监安德海,尤其在为同治皇帝挑选皇后时,她又联合了恭亲王。恭亲王与慈禧可以说均为人中龙凤,能如此周旋于这对龙凤之间的慈安太后。根本不可能是懦弱无能的庸才。
1865年两位皇太后对恭亲王的“修理”,效果是显著的。在一番深刻的自我批判后,恭亲王被允许重返领导岗位。但其定位却迅速地调整为一个大管家,而太后们则超越了“皇嫂”、确定了“女主人”的主导定位。那时在她们看来,恭亲王已经开始远离成为“多尔衮第二”的危险。
而这一次,她们又会如何的定位恭亲王呢?
林义哲一时间思绪万千,神驰万里。
恭亲王府里,仆人们正忙着给载澄搭设灵堂,一片愁云惨雾,而恭亲王则高卧于床中,目光炯炯。
文祥府中,白发苍苍的文祥,依然在屋中踱着步。
今夜对林义哲、恭亲王和林义哲来说,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
第二日,紫禁城,勤政殿。
“皇帝刚刚驾崩,他王庆祺便敢上折子说这些大逆不道之言,往皇后身上泼污水!真是丧心病狂!”慈禧太后狠狠的将折子摔在了地面上,破口大骂起来。
慈安太后看到慈禧太后怒目圆睁,额头青筋暴起,眼中满是担忧之色。
“李莲英!你马上去顺天府传旨,叫他们去把王庆祺这个狗贼给我抓起来!全家都抓起来!放跑了一个,我要他们通通掉脑袋!”慈禧太后厉声喝道。
“嗻!”李莲英应了一声,立刻带了两个小太监急急出了大殿。
“刘诚印!你去传我懿旨!叫老六即刻进宫!”可能是慈禧太后由王庆祺联想到了另一罪魁载澄,她站起身来,直接向刘诚印下达了命令。
听到慈禧太后不再称恭亲王为“六爷”,而是叫他“老六”,刘诚印心中不由得一凛,暗暗替恭亲王担忧起来。
“嗻!”刘诚印躬身应和着,带着几个太监出殿而去。
“妹妹!你冷静些!”慈安太后对慈禧太后说道,“须知人在气头儿上,最容易办错事的!”
慈禧太后深吸了一口气,坐了下来,可能是肝火过盛的关系,她感到腹部一阵疼痛,禁不住弯下了腰,额头也渗出了汗珠。
几个小太监见状大惊,正要上前,却被慈安太后摆手止住了。
慈安来到慈禧身边,掏出手帕,轻轻的拭了拭慈禧额头的汗水,伸出手轻轻的帮她按揉着,眼中满是关切之色。
“你动不得肝气儿的,又忘了?”慈安轻声劝道,“再怎么说,老六也不是肃顺啊……”
听了慈安太后的话,慈禧太后怒气稍平,她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此时在路上的刘诚印,想到刚才慈禧太后的样子,竟然忍不住打了个冷战。
一路上刘诚印心事重重,不多时,他便到了恭亲王府。
看到王府门前挂上了白纱,门口的石狮子也都缠了白麻,府门凡是红色的地方皆以白纱遮盖,刘诚印禁不住一愣。
刘诚印心念恭亲王安危,赶紧进了府门,见到仆中的仆人一个个也都是披麻戴孝,一颗心更是悬了起来。
王府的管家前来迎接,刘诚印劈头便问:“府上这是谁去了?”
“回大总管,我们家澄贝勒,给……给王爷……打死了……”管家小心地看了看四周,小声答道。
听了管家的回答,刘诚印大吃一惊。
“那王爷呢?王爷何在?”刘诚印赶紧问道。
“王爷在内堂,大总管请随我来。”管家说着,便在前面引路,刘诚印急急的跟在了后面。可能是过于心急的关系,刘诚印走得快,没有注意脚下,险些滑了一跤。
“雪天儿地滑,大总管小心脚下。”管家急忙扶住了刘诚印,说道。
“不打紧不打紧,快!带我去见王爷。”刘诚印抹了一把额头的汗,着急地说道。
ps: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
林义哲猛然想起,荣寿公主年纪轻轻便已守寡,心中恍然。
根据他所知道的历史知识,荣寿公主生于咸丰四年,同治初年慈禧太后为了拉拢恭亲王奕忻,把她接进宫中教养,接着就晋封她为荣寿固伦公主,时年11岁。
按清朝的制度,中宫皇后所生女封固伦公主,嫔妃所生女封和硕公主。固伦公主品级约相当亲王,和硕公主约相当郡王。至于格格,成为亲王以下所生女的统称,但也有等级之分,亲王女封郡主。非皇帝亲生女而晋封为公主,在清朝历史上可谓凤毛麟角。奕忻的长女以郡主身份获得固伦公主品级,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殊荣。不过,这位荣寿公主的经历也并非一帆风顺。同治四年(1865年),奕忻与慈禧太后发生矛盾,被罢去议政王和军机大臣,荣寿公主也受到牵连,其固伦公主的品级被撤销,直到光绪七年(1881年)才恢复。
荣寿公主13岁时,经慈禧太后指婚,下嫁给世袭一等公景寿的儿子志端。景寿早年曾娶道光帝的第六女寿恩固伦公主。父子两人均娶固伦公主,是最显赫的皇亲国戚。但志端没有多大福份,婚后不过半年便病死了。荣寿公主自此便过上了守寡的生活。
在这个时代,对年轻女子来说,
“谢王爷恩典!不敢有劳公主!”林义哲长揖为礼,说道。
“林大人请。”荣寿公主轻声说着,福了一福,便当先走在了前面,林义哲则小心的走在了她的侧后方。
恭亲王负手而立,望着女儿和林义哲的背影。发出了一声低低的叹息。
当荣寿公主送走了林义哲,急急赶回时,赫然发现恭亲王已然完全恢复了平日的神态。
她看着躺在地面上血肉模糊的载澄的尸体,泪水禁不住再次掉落了下来。
“芳儿,你看此人如何?”恭亲王并没有再理会儿子的尸体,而是淡淡的问了一句。
“回阿玛的话,女儿觉得,此人言行过于老成,似与其年纪不符。”荣寿公主此时心中悲痛,她没有料到父亲会有此一问。她微微一愣,但马上便说出了对林义哲的第一观感。
“是治世之干才,亦可能是乱世之枭雄……”恭亲王沉声道,“此子必要为我大清所用,如若不然,将来大清难保不亡于其手……”
听了父亲的话,荣寿公主心头剧震,她有些惊愣地看着父亲,似乎不认识父亲了一样。
“我要是再有个女儿便好了!”恭亲王看了女儿一眼。叹息了一声。
此时林义哲并不知道恭亲王父女对他的评价,此时的他已然上了轿,急急的赶往文祥府上。
到了文祥的府第,已是半夜了。但文祥并没有睡,而是在等候着林义哲。
一见林义哲,文祥便急急问道:“王爷如何说的?”
林义哲随即将去恭王府见到的情形说与文祥知道,并告诉他。恭亲王已然明白接下来该怎么做了。
“王爷雄才大略,深知个中利害,定会妥当处置。中堂大可放心。”林义哲看到文祥还有些担心,便安慰他道。
“如此便好。”文祥听林义哲说得肯定,总算放下心来。
“鲲宇,我有一事不明,想要问你,你须当明白回答我。”
经历了白天的这一场大风波,文祥和林义哲都感到关系又进了一层,是以文祥在这个时刻,想要将心中隐藏了许久的一个问题问个明白。
“中堂欲问何事?”林义哲虽然不知道文祥想要问自己什么问题,但他知道恐怕是不太好回答的,是以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鲲宇,你见识卓绝,学贯中西,且心思缜密,算无遗策,为海内所仅见,且办事老成周到,不似二十几许人所为。”文祥道,“我不明白的是,你的这些学问、见识和手段,都是从何而来?”
听到文祥的问话,林义哲禁不住在心里咯噔了一下,一时间竟然语塞,未能回答。
“鲲宇,仅就今日之事而言,太后和恭王的心思,你竟然能猜中,这等本事,便非常人能及。”文祥接着说道,“为官之道,揣摩上意,最是重要,不怕鲲宇笑话,我为官这许多年,这‘揣摩’的本事,真是不如鲲宇之万一呢!”
林义哲仔细地听着文祥的话,不由得暗暗佩服文祥的敏锐观察力。
自己之前的表现,也许是太过锋芒毕露了……
年纪轻轻便做到了正二品大员,挂了巡抚衔,和姑父沈葆桢一般无二,放眼大清国,还真没有第二个呢!
“不瞒鲲宇,我查过你的履历,进阶与寻常士子一般无二。你自担任出使之前,从未离过大清,然西洋诸国情形,天下大势,宫内太后皇上诸王家事,你全都了然于胸。哪怕是那些出过洋的,专心留意于西国情事的,其见识亦不能同你相比。”文祥见林义哲没有马上回答,索性将心中的疑问全都说了出来,“你现下不过二十几许,如何能学成若此?哪怕是你先祖林文忠公,在我看来,只怕这些全都不及你呢!”
文祥说完,便紧盯着林义哲的眼睛,等候着他的回答。
这个问题,对文祥来说,已经困扰他好久了。
一个对天下大势竟能如此洞若观火的人,差不多每一步都能算到,哪怕诸葛在世,孙武复生,也无法做到!
而且林义哲呈献的那些书籍,本本皆为中国所无,在些典故和引处,在中国的书籍中是根本找不到的。
一个从来没有出过国的人,一个士子出身的人,怎么会对天下大势如此了若指掌?
就算他有海外亲族,也未必能做到如此游刃有余!
更可怕的,是此人对宫廷内部的了解!
王爷心里想的。太后心里想的,自己心里想的,还有对手心里想的,林义哲都能猜到,算准,这是何等的本事!
文祥必须要问个究竟!
林义哲努力维持着脸上的微笑,同时大脑也飞快地运转起来——现在无疑是自己穿越后的面临的一场不大不小的危机,只要一语不慎,被文祥看出破绽,自己恐怕以后再在他面前混就困难了!
“不瞒中堂。晚辈所学,正是得自先祖林文忠公。”林义哲听到文祥提到林则徐,脑筋急转,计上心来,立时便想好了说词,“先祖曾使人翻译西国新闻纸,广收信报,以求制敌,只是先祖于西洋情形所涉不深。又碍于华夷之辨,未能详查广纳,处置失当,为敌所乘。晚辈每每思之。颇以为憾。是以在经学之余,效法先祖,使人大量翻译西国新闻纸所载,了解各国时事。时日既久,便有所得。后因翻译未免能全达其意,不若自己能读。于是便自学西国文字语言,后不需翻译,便可自行看阅,数年以来,每日坚持不懈,由是得以知晓西国情形,及天下大势。至于宫内情形,西国新闻纸亦常有所载,晚辈所知,亦是从此而来。”
“原来如此。”文祥听了林义哲的回答,连连点头,感叹起来,“不意林文忠公有孙若此!”
林义哲听到文祥的感叹,知道他已经信了自己的话,不由得在心里暗呼侥幸。
还是爷爷林则徐的光环大啊!时至今日,自己仍能借得上光!
事实上,林义哲将功劳归于先祖身上,虽有根据,但其实是有些夸大的。
鸦片战争时的中国朝野上下,对外部世界懵懂迷茫,对“英吉利”、“法兰西”这样的国家也只是闻其名而不知其实。林则徐其实也是一样,但他勇于任事,为了弄清楚这些国家的情形,做到知己知彼,他还是付出了一定的努力。
林则徐致力于新知的努力,在其奏折中并没有提到,在他留下的日记中也难以查考,在其书信和文稿中也很少言及。他的这种不事声张的作法,是因为他知道此事“不合时宜”,作为天朝大吏,林则徐竟然作出了为当时官僚士子所不屑的事情,可以说是非常难等可贵的。那时的林则徐,专门雇佣了四位翻译,终日为他翻译英文书报,他本人亦将这些情报采撷成册,以供参考。只可惜他虽然了解到了很多重要的情况,但因为他的思维方法还停留在天朝旧有的那一套当中,是以这些情报并没有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
尽管林义哲对于林则徐这位“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怀有深深的崇敬之情,但作为一个“后来人”,他知道,哪怕是拥有了新视角,但因为观念的落后,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犯错误的可能性,远远的超过不犯错误的可能性。
林则徐并不是神。
尽管在后世,他有如神话。
而作为穿越者的自己,最大的有利条件,不光是拥有了“上帝视角”,还有脑中诸多的科技和历史知识!
而将自己的知识来源归于外国报纸,无疑是最可信的说法。
当然,这么和文祥解释,林义哲其实还另有目的!
大清帝国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不光是“民智未开”,这“官智”亦是如此!
想要开民智,便首先得开官智,而开官智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办报纸!
这其实也是林义哲为什么要办《点时斋画报》的原因!
“此外,我姑父沈公主理船政之后,亦如我祖林文忠公一般,翻译西国新闻纸及书籍,我与姑父朝夕相处,亦是受益良多。”林义哲适时的又将自己的姑父沈葆桢夸赞了一番。
“看来沈幼帅亦是受了林文忠公言传身教啊!”文祥点头道,“怪不得船政不数年竟有大成!看来我亦得效法一番了!”
看到文祥已然被自己说动,林义哲心下暗自高兴。
林义哲担心文祥年纪大,今天经受了如此大的刺激,醒转之后心又一直为恭亲王悬着,有心想要他好好休息,于是在又和文祥谈了一会儿,他便告辞而出。
林义哲并不知道。在他离开文祥府上之后,文祥却并没有休息,而是下了床,在屋子里踱起步来。
“此子奇才!要么是国之栋梁,要么便能倾覆社稷!”
“如此之人,该当如何使之入彀?”
此时的文祥,已然毫无睡意。
“这门生帖,我是要定了!”
林义哲回到贤良寺自己的寓所,已然是后半夜了,他掏出怀表看了看。离天亮还有四个小时。想到今天发生的一切,林义哲也是没有了睡意,他躺在床上,闭目休息的同时,脑中还在做着同治皇帝去世后朝局的推演。
林义哲知道,尽管恭亲王因为儿子载澄“导淫”致使同治皇帝早亡,使得他的慈禧的关系极度恶化,但在慈安、慈禧和恭亲王这个年龄相仿的“三角组合”中,真正的核心却是年龄最小的慈安!
事实上。慈安在表面上的“清净无为”,正是一个国家元首的应有的超然姿态,从而放手让其他两位管理具体的行政事务,并且游刃有余、不露声色地调节着左右平衡:在褫夺恭亲王的“议政王”头衔时。她站在了慈禧一边;而在之后处死慈禧的宠信太监安德海,尤其在为同治皇帝挑选皇后时,她又联合了恭亲王。恭亲王与慈禧可以说均为人中龙凤,能如此周旋于这对龙凤之间的慈安太后。根本不可能是懦弱无能的庸才。
1865年两位皇太后对恭亲王的“修理”,效果是显著的。在一番深刻的自我批判后,恭亲王被允许重返领导岗位。但其定位却迅速地调整为一个大管家,而太后们则超越了“皇嫂”、确定了“女主人”的主导定位。那时在她们看来,恭亲王已经开始远离成为“多尔衮第二”的危险。
而这一次,她们又会如何的定位恭亲王呢?
林义哲一时间思绪万千,神驰万里。
恭亲王府里,仆人们正忙着给载澄搭设灵堂,一片愁云惨雾,而恭亲王则高卧于床中,目光炯炯。
文祥府中,白发苍苍的文祥,依然在屋中踱着步。
今夜对林义哲、恭亲王和林义哲来说,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
第二日,紫禁城,勤政殿。
“皇帝刚刚驾崩,他王庆祺便敢上折子说这些大逆不道之言,往皇后身上泼污水!真是丧心病狂!”慈禧太后狠狠的将折子摔在了地面上,破口大骂起来。
慈安太后看到慈禧太后怒目圆睁,额头青筋暴起,眼中满是担忧之色。
“李莲英!你马上去顺天府传旨,叫他们去把王庆祺这个狗贼给我抓起来!全家都抓起来!放跑了一个,我要他们通通掉脑袋!”慈禧太后厉声喝道。
“嗻!”李莲英应了一声,立刻带了两个小太监急急出了大殿。
“刘诚印!你去传我懿旨!叫老六即刻进宫!”可能是慈禧太后由王庆祺联想到了另一罪魁载澄,她站起身来,直接向刘诚印下达了命令。
听到慈禧太后不再称恭亲王为“六爷”,而是叫他“老六”,刘诚印心中不由得一凛,暗暗替恭亲王担忧起来。
“嗻!”刘诚印躬身应和着,带着几个太监出殿而去。
“妹妹!你冷静些!”慈安太后对慈禧太后说道,“须知人在气头儿上,最容易办错事的!”
慈禧太后深吸了一口气,坐了下来,可能是肝火过盛的关系,她感到腹部一阵疼痛,禁不住弯下了腰,额头也渗出了汗珠。
几个小太监见状大惊,正要上前,却被慈安太后摆手止住了。
慈安来到慈禧身边,掏出手帕,轻轻的拭了拭慈禧额头的汗水,伸出手轻轻的帮她按揉着,眼中满是关切之色。
“你动不得肝气儿的,又忘了?”慈安轻声劝道,“再怎么说,老六也不是肃顺啊……”
听了慈安太后的话,慈禧太后怒气稍平,她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此时在路上的刘诚印,想到刚才慈禧太后的样子,竟然忍不住打了个冷战。
一路上刘诚印心事重重,不多时,他便到了恭亲王府。
看到王府门前挂上了白纱,门口的石狮子也都缠了白麻,府门凡是红色的地方皆以白纱遮盖,刘诚印禁不住一愣。
刘诚印心念恭亲王安危,赶紧进了府门,见到仆中的仆人一个个也都是披麻戴孝,一颗心更是悬了起来。
王府的管家前来迎接,刘诚印劈头便问:“府上这是谁去了?”
“回大总管,我们家澄贝勒,给……给王爷……打死了……”管家小心地看了看四周,小声答道。
听了管家的回答,刘诚印大吃一惊。
“那王爷呢?王爷何在?”刘诚印赶紧问道。
“王爷在内堂,大总管请随我来。”管家说着,便在前面引路,刘诚印急急的跟在了后面。可能是过于心急的关系,刘诚印走得快,没有注意脚下,险些滑了一跤。
“雪天儿地滑,大总管小心脚下。”管家急忙扶住了刘诚印,说道。
“不打紧不打紧,快!带我去见王爷。”刘诚印抹了一把额头的汗,着急地说道。
ps: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12923/3321439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