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华清京畿条约(完)
推荐阅读:洪荒:悟性逆天,我为截教第一仙、深渊入侵?身为魔修的我笑了、战锤:向虚空领主致敬!、好好好,我抢功劳是吧?、不死秦王,从吃下金蝉开始、横推武道:从降妖伏魔开始、皇帝替身:我的体质每天增加一点、艾尔登法环,但是带着风灵月影、领主:序列主宰、金丹是恒星,你管这叫修仙?、
谈判进行到现在只剩下两条还没有最后敲定,借着十九条的这个缓和机会,双方一致同意暂时休会。
长时间高度紧张的神经,使人极易产生疲劳,谈判桌前的唇枪舌剑,丝毫不逊于战场上的刀光剑影。
利用休会的时间,明珠再次返回京城向康熙汇报, 明珠很清楚,最后一条才是最要命的,让皇帝出城拜见海寇,那就等于大清向海寇臣服。
从此之后,大清的声望将会一落千丈,那些原本只是依附于大清的势力,会马上就蠢蠢欲动。
再次见到康熙, 明珠发现康熙又瘦了一圈, 很明显皇帝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看到明珠之后,康熙没有说多余的废话,直截了当地问道:“谈的怎么样了?”
明珠将已经草拟好的文本呈了上去,康熙仔细地翻看着每一个条款,看完之后叹息一声说道:“朕知道你们已经尽力,我们现在力不如人,又如之奈何?”
“奴才等人跟海寇据理力争,然而海寇很明显更擅长做这种文字游戏,他们这些条款有些奴才与陈大人也一时想不出目的是什么。
奴才始终觉得这些海寇提出这些条件肯定是无利不起早,这些条款不管哪一条终究是利于海寇的。”
“你不说朕也知道,告诉你一个坏消息,就在你们谈判的时候,宣府方向过来的援军,已经被海寇打得全军覆没。
只有少数人马跑了出来,朝廷人马就在城墙上目睹了这一场大战,与其说是大战,不如说是屠杀。
海寇手里有大量的速射火炮,这些火炮类似于大明的佛郎机炮。不过却比大明的佛郎机射的远、打得准。
宣府一共派来一万援兵, 三千骑兵搭着七千绿营,这样一支人马若是在以前,敢跟伪明五万人马硬碰硬。
可是海寇同样也出动了一万多人马,这一万多人马竟然胆大到将宣府援兵进行了包围。看似非常单薄的阵型,即使是宣府兵马使用骑兵冲阵,依然无法靠近海寇三十步之内。”
“皇上的意思是说,海寇这些天的攻击一直都没有发挥出真正的实力?”明珠吃惊地问道。
“朕不想承认,然而这就是事实,甚至朕现在都有些怀疑,海寇没有急着拿下京城,是故意用京城吸引大清勤王的援军,这一招我大清当年在辽东可没少使用。”
“那皇上的意思是......?”
康熙知道明珠没有说出的话是想说什么,叹了口气说道:“现在是海寇以逸待劳,援军远道而来,本就疲惫不堪,在面对海寇的快枪快炮的时候,根本就是羊入虎口。
眼下摆在朝廷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不论付出什么代价,都要把条约签下来,等到海寇退兵之后, 我大清的工匠也要奋发起来,争取早日造出媲美海寇的武器。
若是能够从海寇手里得到这些武器的样品,工部就能根据样品加以仿照。在没有灭掉海寇之前,朝廷不能停下火器的打造与使用。”
明珠明白了康熙的意思,沉声说道:“皇上!奴才可以尝试着与海寇谈判,能不能从海寇手中获取武器。”
“海寇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轻易将这些利器卖给朝廷,就算是肯卖那也一定不是海寇最厉害的武器。
细作不是说海寇卖给了吴三桂不少的火铳,前线的将军也承认吴三桂的火器营确实很厉害,不过从将领的描述中,吴三桂的那些火铳也不过是一些自生火铳。
虽然相对于大清的鸟铳,有一些优势,但是远没有海寇手中的海寇这么犀利,射程又远,准头还准,朕与工部一直都在想海寇是如何做到的,却一直没有头绪。
不过能拿到海寇卖给吴三桂的那种火铳也可以,至少朝廷在对上吴三桂的时候,在武器装备上不会落于下风,不再用大清的人命去填吴三桂的铅弹网。”
明珠知道皇上现在真的害怕了,若说没有宣府的人马覆灭的时候,皇帝还会觉得京城守军只要不怕伤亡,还是有可能守住京城,宣府的人马被灭掉之后,这样的侥幸心理也荡然无存。
更可怕的是明珠很清楚城北的大军是在主将不在的时候打下的这场仗,在没有主将的时候还能打出这样的成绩,说明海寇手中能够指挥打仗的将领何其多也!
不管康熙愿不愿意听,明珠还是将城北主将不在城北的消息汇报给了康熙,如何判断就留给康熙自己来做决定。
就在明珠返回京城向康熙汇报的时候,周全斌的军情汇报也发到了天津港口,已经从旅顺返回的郑经看完了谈判的内容之后,对前线的进展非常满意。
郑经给前线的周全斌与何义送去指令,那就是不用着急,慢慢跟满清消耗,时间在华夏这边,满清耗不起。
尤其是最后一条,必须要满清方面无条件答应,让康熙出城到天津谈判是对满清声望的巨大打击。
只要康熙动身前往天津,那就代表着满清彻底的低头认输,政治意义深远,一些在满清与其他势力之间摇摆的人,会看清楚满清的虚弱。
这些不管是选择投靠吴三桂,还是选择投靠华夏郑氏,都是对满清的一种削弱。满清想要维持统治,就只能将政治生态倾向于占人数多数的汉人,从而加速满汉之间的融合。
当然让康熙到天津来签约,也不乏是郑经的恶趣味,郑经很想看看这个被后世吹嘘为千古一帝的君主在面对自己的时候是个什么样子。
然而事实上一个能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其过人之处远不是普通人能够想象的到,康熙在明珠提到最后一条的时候,突然之间哈哈大笑道:“郑经是个英雄,郑成功一辈子与大清作对,却没有干出什么名堂,他的儿子要比他强的多,生子当如郑元之!
就算是郑经不提这件事,朕也想亲自会一会这个能把朕逼得手忙脚乱的英雄,兴许朕还能跟他成为朋友。”
明珠一脸的不可思议,他想过自己亲自问出这句话的时候,皇帝的各种反应,比如愤怒、悲哀、无奈等,就是没想到皇帝会是这种欣然前往的态度。
皇帝不会不知道一旦亲自赴天津签下这丧权辱国的条约,会有什么样的后果。那是会将大清失败的消息公之于众,海寇可不会将这份条约秘藏起来,一定会大肆宣扬自己的胜利。
明珠跪伏于地叩头道:“皇上!是奴才无能才让皇上受如此的屈辱!”
“明珠你站起来,你记住了,败了就是败了,若是磕头求饶就能避免失败,天下就没有那么多的改朝换代。
当年我大清拳头硬,打下了天下,然而大清却因为得了天下而变得志得意满,不思进取。结果你也看到了,八旗上下腐败不堪,甚至有些八旗子弟已经连马都上不去了。
如今的失败是我大清自找的,大清必须从这一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让八旗重新振作起来,恢复我大清八旗当年的雄风。”
“皇上圣明,奴才不及皇上之万一也!”
有了康熙的背书,最后两条本来是最难达成协议的条款也顺利的达成协议,首先在满清水师中必须聘任华夏顾问,监督水师的用途,这是明显给自己找一个太上皇的事,满清上下怎么可能答应。
不过在康熙看来,经过这一战之后,大清的沿海哪里还有什么地盘,连地盘都没有,还有建设水师的必要吗?
若是有一天大清将沿海的土地全部收回,这狗屁的条约就是一张废纸,谁还会在意。
因此允不允许对于大清来说没有什么意义,无非就是把本来就没有的面子再扒下一层而已。
至于最后一条,康熙已经决定亲自去天津参加这个签订仪式,更是没有了任何的障碍。《华清京畿条约》的达成,所有的障碍已经全部扫除,只剩下最后的一个签字仪式。
康熙同意到天津出席签约仪式的消息传到天津,让郑经颇感意外,这让郑经对这个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年轻皇帝有了几分敬意。
比起他的那些不肖子孙来说,康熙的勇气和气度值得人敬佩,尽管是站在了敌对的立场上,郑经还是对林陛称赞道:“这个满人的皇帝是个真英雄,就冲他敢牺牲自己的声誉,换取满清的政体保存,这个人就值得我们尊敬。”
长时间高度紧张的神经,使人极易产生疲劳,谈判桌前的唇枪舌剑,丝毫不逊于战场上的刀光剑影。
利用休会的时间,明珠再次返回京城向康熙汇报, 明珠很清楚,最后一条才是最要命的,让皇帝出城拜见海寇,那就等于大清向海寇臣服。
从此之后,大清的声望将会一落千丈,那些原本只是依附于大清的势力,会马上就蠢蠢欲动。
再次见到康熙, 明珠发现康熙又瘦了一圈, 很明显皇帝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看到明珠之后,康熙没有说多余的废话,直截了当地问道:“谈的怎么样了?”
明珠将已经草拟好的文本呈了上去,康熙仔细地翻看着每一个条款,看完之后叹息一声说道:“朕知道你们已经尽力,我们现在力不如人,又如之奈何?”
“奴才等人跟海寇据理力争,然而海寇很明显更擅长做这种文字游戏,他们这些条款有些奴才与陈大人也一时想不出目的是什么。
奴才始终觉得这些海寇提出这些条件肯定是无利不起早,这些条款不管哪一条终究是利于海寇的。”
“你不说朕也知道,告诉你一个坏消息,就在你们谈判的时候,宣府方向过来的援军,已经被海寇打得全军覆没。
只有少数人马跑了出来,朝廷人马就在城墙上目睹了这一场大战,与其说是大战,不如说是屠杀。
海寇手里有大量的速射火炮,这些火炮类似于大明的佛郎机炮。不过却比大明的佛郎机射的远、打得准。
宣府一共派来一万援兵, 三千骑兵搭着七千绿营,这样一支人马若是在以前,敢跟伪明五万人马硬碰硬。
可是海寇同样也出动了一万多人马,这一万多人马竟然胆大到将宣府援兵进行了包围。看似非常单薄的阵型,即使是宣府兵马使用骑兵冲阵,依然无法靠近海寇三十步之内。”
“皇上的意思是说,海寇这些天的攻击一直都没有发挥出真正的实力?”明珠吃惊地问道。
“朕不想承认,然而这就是事实,甚至朕现在都有些怀疑,海寇没有急着拿下京城,是故意用京城吸引大清勤王的援军,这一招我大清当年在辽东可没少使用。”
“那皇上的意思是......?”
康熙知道明珠没有说出的话是想说什么,叹了口气说道:“现在是海寇以逸待劳,援军远道而来,本就疲惫不堪,在面对海寇的快枪快炮的时候,根本就是羊入虎口。
眼下摆在朝廷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不论付出什么代价,都要把条约签下来,等到海寇退兵之后, 我大清的工匠也要奋发起来,争取早日造出媲美海寇的武器。
若是能够从海寇手里得到这些武器的样品,工部就能根据样品加以仿照。在没有灭掉海寇之前,朝廷不能停下火器的打造与使用。”
明珠明白了康熙的意思,沉声说道:“皇上!奴才可以尝试着与海寇谈判,能不能从海寇手中获取武器。”
“海寇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轻易将这些利器卖给朝廷,就算是肯卖那也一定不是海寇最厉害的武器。
细作不是说海寇卖给了吴三桂不少的火铳,前线的将军也承认吴三桂的火器营确实很厉害,不过从将领的描述中,吴三桂的那些火铳也不过是一些自生火铳。
虽然相对于大清的鸟铳,有一些优势,但是远没有海寇手中的海寇这么犀利,射程又远,准头还准,朕与工部一直都在想海寇是如何做到的,却一直没有头绪。
不过能拿到海寇卖给吴三桂的那种火铳也可以,至少朝廷在对上吴三桂的时候,在武器装备上不会落于下风,不再用大清的人命去填吴三桂的铅弹网。”
明珠知道皇上现在真的害怕了,若说没有宣府的人马覆灭的时候,皇帝还会觉得京城守军只要不怕伤亡,还是有可能守住京城,宣府的人马被灭掉之后,这样的侥幸心理也荡然无存。
更可怕的是明珠很清楚城北的大军是在主将不在的时候打下的这场仗,在没有主将的时候还能打出这样的成绩,说明海寇手中能够指挥打仗的将领何其多也!
不管康熙愿不愿意听,明珠还是将城北主将不在城北的消息汇报给了康熙,如何判断就留给康熙自己来做决定。
就在明珠返回京城向康熙汇报的时候,周全斌的军情汇报也发到了天津港口,已经从旅顺返回的郑经看完了谈判的内容之后,对前线的进展非常满意。
郑经给前线的周全斌与何义送去指令,那就是不用着急,慢慢跟满清消耗,时间在华夏这边,满清耗不起。
尤其是最后一条,必须要满清方面无条件答应,让康熙出城到天津谈判是对满清声望的巨大打击。
只要康熙动身前往天津,那就代表着满清彻底的低头认输,政治意义深远,一些在满清与其他势力之间摇摆的人,会看清楚满清的虚弱。
这些不管是选择投靠吴三桂,还是选择投靠华夏郑氏,都是对满清的一种削弱。满清想要维持统治,就只能将政治生态倾向于占人数多数的汉人,从而加速满汉之间的融合。
当然让康熙到天津来签约,也不乏是郑经的恶趣味,郑经很想看看这个被后世吹嘘为千古一帝的君主在面对自己的时候是个什么样子。
然而事实上一个能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其过人之处远不是普通人能够想象的到,康熙在明珠提到最后一条的时候,突然之间哈哈大笑道:“郑经是个英雄,郑成功一辈子与大清作对,却没有干出什么名堂,他的儿子要比他强的多,生子当如郑元之!
就算是郑经不提这件事,朕也想亲自会一会这个能把朕逼得手忙脚乱的英雄,兴许朕还能跟他成为朋友。”
明珠一脸的不可思议,他想过自己亲自问出这句话的时候,皇帝的各种反应,比如愤怒、悲哀、无奈等,就是没想到皇帝会是这种欣然前往的态度。
皇帝不会不知道一旦亲自赴天津签下这丧权辱国的条约,会有什么样的后果。那是会将大清失败的消息公之于众,海寇可不会将这份条约秘藏起来,一定会大肆宣扬自己的胜利。
明珠跪伏于地叩头道:“皇上!是奴才无能才让皇上受如此的屈辱!”
“明珠你站起来,你记住了,败了就是败了,若是磕头求饶就能避免失败,天下就没有那么多的改朝换代。
当年我大清拳头硬,打下了天下,然而大清却因为得了天下而变得志得意满,不思进取。结果你也看到了,八旗上下腐败不堪,甚至有些八旗子弟已经连马都上不去了。
如今的失败是我大清自找的,大清必须从这一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让八旗重新振作起来,恢复我大清八旗当年的雄风。”
“皇上圣明,奴才不及皇上之万一也!”
有了康熙的背书,最后两条本来是最难达成协议的条款也顺利的达成协议,首先在满清水师中必须聘任华夏顾问,监督水师的用途,这是明显给自己找一个太上皇的事,满清上下怎么可能答应。
不过在康熙看来,经过这一战之后,大清的沿海哪里还有什么地盘,连地盘都没有,还有建设水师的必要吗?
若是有一天大清将沿海的土地全部收回,这狗屁的条约就是一张废纸,谁还会在意。
因此允不允许对于大清来说没有什么意义,无非就是把本来就没有的面子再扒下一层而已。
至于最后一条,康熙已经决定亲自去天津参加这个签订仪式,更是没有了任何的障碍。《华清京畿条约》的达成,所有的障碍已经全部扫除,只剩下最后的一个签字仪式。
康熙同意到天津出席签约仪式的消息传到天津,让郑经颇感意外,这让郑经对这个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年轻皇帝有了几分敬意。
比起他的那些不肖子孙来说,康熙的勇气和气度值得人敬佩,尽管是站在了敌对的立场上,郑经还是对林陛称赞道:“这个满人的皇帝是个真英雄,就冲他敢牺牲自己的声誉,换取满清的政体保存,这个人就值得我们尊敬。”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13652/3532514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