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养老敬老
推荐阅读:熊学派的阿斯塔特、食飨之诗、重生八一渔猎西北、领主又红名了、亡灵之息、NBA:我虽然嘴臭,但我打架强、灾变卡皇、黄昏分界、圣杯战争?龙珠战争!、综漫:从尸魂界开始砍穿万界、
梅里,城门口。
当庆忌所在的出巡队伍浩浩荡荡的到来的时候,见到的,就是万人空巷的景象。
以梅里县令为首,包括县丞、县尉、主簿等一干官吏衙役,数以千计的百姓都熙熙攘攘的站在一起,夹道欢迎庆忌的大驾光临。
这般盛况, 可不多见,至少在梅里而言是如此。
“大王万年!吴国万年!”
“大王万年!”
远远的,庆忌就能听得见梅里百姓的呐喊声,言行举止之间,无不透露着他们对于庆忌这位国君的拥戴。
庆忌所在的六御马车,就在一众披甲宿卫的开道下, 缓缓的进入梅里的城门。
此刻,见到这般盛况的庆忌, 脸上却并无多少骄傲自得之色,反而不禁眉头一皱,将目光放在梅里县令的身上。
“何至于此?寡人出巡前,可是曾下诏不得扰民,勿役使黎庶,何以梅里黎庶尽皆出城相迎?”
庆忌同样是一个好面子的人,只是他对于劳民伤财的事情十分厌恶。
他深感吴国疲敝,国人不易。
庆忌作为他们的君主,又怎能为了一时的面子工程,而枉顾国家利益?
闻言,梅里县令不禁苦笑着道:“大王,黎庶皆是自发出城迎接大王,而非臣等役使也。”
“梅里县所居者,皆为老吴人,素来忠君爱国。他们都想一睹大王之风采,故而自行出城,相迎大王。”
庆忌听到这话, 只是微微颔首, 并没有质疑梅里县令的这番话。
梅里,曾经是吴国的都城所在之地,居住在此地的,往往都是自太伯、仲雍及其随从的后裔,跟吴国的渊源颇深。
昔日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欲位于季历及其子姬昌,太伯和仲雍避让,迁居江东,建立勾吴。
吴国就是在梅里起家,逐渐壮大起来的。
所以,梅里人一向以“老吴人”自居,就跟秦国有“老秦人”的自称一般,这是一种颇具有自豪意味的称呼!
作为老吴人,梅里黎庶所付出的代价是不计其数的。
自吴国立国以来,梅里的青壮前赴后继的应征入伍,为吴国抛头颅,洒热血,家家户户都有烈士衣冢!
何其之慷慨悲歌?
好在,梅里人付出,并非是没有回报的。
至少现在吴国的公卿大夫当中,有不少人祖籍都是梅里。
梅里人世世代代为吴国效力, 历代吴国君王也都投桃报李,将有功之人一一奖赏提拔。
“大王!”
庆忌随即走下自己的六御马车,亦步亦趋的朝着人群那边过去。
附近的熊子丹、胥门巢、孙武、伍子胥等人见状,连忙跟着庆忌一起走过去,唯恐庆忌有丝毫的闪失!
当然,在梅里,这个吴国凝聚力最高的地方,能对庆忌不利之人少之又少。
“参见大王!大王万年!”
人群再一次朝着庆忌下跪,尽皆是心悦诚服的模样。
庆忌扶起一名两鬓斑白,年逾六旬的老者,脸上带着让人如沐春风的笑意,挥手道:“请起!二三子,免礼平身!”
“谢大王!”
得到庆忌的授意后,一众百姓这才缓缓的站起身,以一种极度憧憬的神色看着庆忌,好似后世狂热追星的脑残粉一般。
庆忌十分的享受别人的这种目光,对自己几近顶礼膜拜,视作神祇一样的目光。
“老人家,今年贵庚?”
庆忌和颜悦色的询问着面前的这个老者,还不忘抓着老者枯槁的手,显得十分的平易近人。
此刻的老者,拄着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有些驼背,但被庆忌这般亲切的问候,激动之余,仍旧禁不住咧嘴笑道:“回禀大王,小人今岁六十有三哩!”
“六十三?高寿矣。我吴国若是能有多一些老人家你这般的高寿之人,国将无患也!”
“大王莫不是在说笑罢?”
老者叹气道:“我等老朽,几乎手不能提,肩不能扛,身子孱弱,只是依靠儿子赡养,活着如浪费粮米一般,何以于国无患?”
老者认为,似自己这样的老人,活着实在是浪费粮食。
对于吴国,实在是一点裨益都没有!
六十三岁的年纪,在这个时代,的确是高寿。
须知,生逢乱世,人们的平均年龄多半不过四十岁!
寻常百姓家能活到知天命之年,已经是侥天之幸的!
“老人家此言差矣。”
庆忌微微一笑,宽慰道:“吴国若是人人高寿,何以有患?”
“人一上了年纪,有些事的确不可身体力行,然则对于国而言,对于家而言,尔等这般的老人家,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何以也?只因汝等老者终究是过来人,经验丰富,有非凡的大智慧可传承于后辈,国家若无老者,尽皆年轻力壮者,而不通变,何以遇事而有对策?”
“是故,寡人以为,敬老如爱幼、尊贤一般,当为我吴国之传统。”
“大王英明!”
对于庆忌的这一解释,在场的人都深表赞同。
古往今来,华夏都有一些地方存在着“遗弃老人”的陈规陋习。
贫穷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现代的庆忌,曾看过一部樱花国的著名电影,其中描述的,是在一个贫苦山村中,由于粮食短缺,老人一到六十岁,就要被儿女背到深山“供奉山神”,其实就是被遗弃等死……
这种传统,自远古时代便是存在着的,一直没有被完全摒弃。
这其中最大的原因,莫过于自然资源贫乏,灾荒多。
由于饥荒、粮食匮乏、战争和迁徙,老人成为家庭的负担与累赘,为了生存,才出现了遗弃老人的问题!
历史上,华夏历朝历代物产丰富,养老矛盾并不突出,特别是文明程度的发达,儒家思想中”孝道“深入人心。
在绝大多数朝代“不孝”是犯罪,要坐牢的。
所以,只有在一些极度贫困的地区,才会有“弃老”现象的发生,这都是迫不得已的。
“寡人决意!”
庆忌忽而环视一周,朗声道:“凡我吴国老者,每过六旬诞辰,可报于官府,国家将恩赏美酒一坛,羊一只,布一匹,以为‘花甲日’!”
“大王仁德!”
“万年,万年,万万年!”
在场的人无不齐刷刷的朝着庆忌下跪,心中钦佩之至!
当庆忌所在的出巡队伍浩浩荡荡的到来的时候,见到的,就是万人空巷的景象。
以梅里县令为首,包括县丞、县尉、主簿等一干官吏衙役,数以千计的百姓都熙熙攘攘的站在一起,夹道欢迎庆忌的大驾光临。
这般盛况, 可不多见,至少在梅里而言是如此。
“大王万年!吴国万年!”
“大王万年!”
远远的,庆忌就能听得见梅里百姓的呐喊声,言行举止之间,无不透露着他们对于庆忌这位国君的拥戴。
庆忌所在的六御马车,就在一众披甲宿卫的开道下, 缓缓的进入梅里的城门。
此刻,见到这般盛况的庆忌, 脸上却并无多少骄傲自得之色,反而不禁眉头一皱,将目光放在梅里县令的身上。
“何至于此?寡人出巡前,可是曾下诏不得扰民,勿役使黎庶,何以梅里黎庶尽皆出城相迎?”
庆忌同样是一个好面子的人,只是他对于劳民伤财的事情十分厌恶。
他深感吴国疲敝,国人不易。
庆忌作为他们的君主,又怎能为了一时的面子工程,而枉顾国家利益?
闻言,梅里县令不禁苦笑着道:“大王,黎庶皆是自发出城迎接大王,而非臣等役使也。”
“梅里县所居者,皆为老吴人,素来忠君爱国。他们都想一睹大王之风采,故而自行出城,相迎大王。”
庆忌听到这话, 只是微微颔首, 并没有质疑梅里县令的这番话。
梅里,曾经是吴国的都城所在之地,居住在此地的,往往都是自太伯、仲雍及其随从的后裔,跟吴国的渊源颇深。
昔日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欲位于季历及其子姬昌,太伯和仲雍避让,迁居江东,建立勾吴。
吴国就是在梅里起家,逐渐壮大起来的。
所以,梅里人一向以“老吴人”自居,就跟秦国有“老秦人”的自称一般,这是一种颇具有自豪意味的称呼!
作为老吴人,梅里黎庶所付出的代价是不计其数的。
自吴国立国以来,梅里的青壮前赴后继的应征入伍,为吴国抛头颅,洒热血,家家户户都有烈士衣冢!
何其之慷慨悲歌?
好在,梅里人付出,并非是没有回报的。
至少现在吴国的公卿大夫当中,有不少人祖籍都是梅里。
梅里人世世代代为吴国效力, 历代吴国君王也都投桃报李,将有功之人一一奖赏提拔。
“大王!”
庆忌随即走下自己的六御马车,亦步亦趋的朝着人群那边过去。
附近的熊子丹、胥门巢、孙武、伍子胥等人见状,连忙跟着庆忌一起走过去,唯恐庆忌有丝毫的闪失!
当然,在梅里,这个吴国凝聚力最高的地方,能对庆忌不利之人少之又少。
“参见大王!大王万年!”
人群再一次朝着庆忌下跪,尽皆是心悦诚服的模样。
庆忌扶起一名两鬓斑白,年逾六旬的老者,脸上带着让人如沐春风的笑意,挥手道:“请起!二三子,免礼平身!”
“谢大王!”
得到庆忌的授意后,一众百姓这才缓缓的站起身,以一种极度憧憬的神色看着庆忌,好似后世狂热追星的脑残粉一般。
庆忌十分的享受别人的这种目光,对自己几近顶礼膜拜,视作神祇一样的目光。
“老人家,今年贵庚?”
庆忌和颜悦色的询问着面前的这个老者,还不忘抓着老者枯槁的手,显得十分的平易近人。
此刻的老者,拄着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有些驼背,但被庆忌这般亲切的问候,激动之余,仍旧禁不住咧嘴笑道:“回禀大王,小人今岁六十有三哩!”
“六十三?高寿矣。我吴国若是能有多一些老人家你这般的高寿之人,国将无患也!”
“大王莫不是在说笑罢?”
老者叹气道:“我等老朽,几乎手不能提,肩不能扛,身子孱弱,只是依靠儿子赡养,活着如浪费粮米一般,何以于国无患?”
老者认为,似自己这样的老人,活着实在是浪费粮食。
对于吴国,实在是一点裨益都没有!
六十三岁的年纪,在这个时代,的确是高寿。
须知,生逢乱世,人们的平均年龄多半不过四十岁!
寻常百姓家能活到知天命之年,已经是侥天之幸的!
“老人家此言差矣。”
庆忌微微一笑,宽慰道:“吴国若是人人高寿,何以有患?”
“人一上了年纪,有些事的确不可身体力行,然则对于国而言,对于家而言,尔等这般的老人家,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何以也?只因汝等老者终究是过来人,经验丰富,有非凡的大智慧可传承于后辈,国家若无老者,尽皆年轻力壮者,而不通变,何以遇事而有对策?”
“是故,寡人以为,敬老如爱幼、尊贤一般,当为我吴国之传统。”
“大王英明!”
对于庆忌的这一解释,在场的人都深表赞同。
古往今来,华夏都有一些地方存在着“遗弃老人”的陈规陋习。
贫穷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现代的庆忌,曾看过一部樱花国的著名电影,其中描述的,是在一个贫苦山村中,由于粮食短缺,老人一到六十岁,就要被儿女背到深山“供奉山神”,其实就是被遗弃等死……
这种传统,自远古时代便是存在着的,一直没有被完全摒弃。
这其中最大的原因,莫过于自然资源贫乏,灾荒多。
由于饥荒、粮食匮乏、战争和迁徙,老人成为家庭的负担与累赘,为了生存,才出现了遗弃老人的问题!
历史上,华夏历朝历代物产丰富,养老矛盾并不突出,特别是文明程度的发达,儒家思想中”孝道“深入人心。
在绝大多数朝代“不孝”是犯罪,要坐牢的。
所以,只有在一些极度贫困的地区,才会有“弃老”现象的发生,这都是迫不得已的。
“寡人决意!”
庆忌忽而环视一周,朗声道:“凡我吴国老者,每过六旬诞辰,可报于官府,国家将恩赏美酒一坛,羊一只,布一匹,以为‘花甲日’!”
“大王仁德!”
“万年,万年,万万年!”
在场的人无不齐刷刷的朝着庆忌下跪,心中钦佩之至!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13798/3460158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