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用兵与军法
推荐阅读:我父刘玄德、洪荒:云梦大蛇、我的谍战日记、我的谍战岁月、北辰剑宗掌门秘录、桃花山刘家修仙传、从收服狐仙开始万仙来朝、夫人,请尊重我的职业、我在乱世词条修仙、零界使徒、
宋公派来的那位大夫叫做鱼豁,爵位中大夫,拥有带兵打仗的经验。
另一名大夫华升,在良马和家臣送达之后,闷闷不乐的走了。
他们送的那二百匹良马,其实也就是二百匹颜色漂亮、纯粹的马,不代表这都是体力顶尖的良马。
有了这些马,姬獳却觉得自己没法将骑兵进行扩充了。
之前的一百个骑兵都是善于射箭的国人,如果再扩招的话,那新来的骑兵得学射箭和骑马两样。
骑马没有那么难学,如果天赋高点的半个月就差不多了。
但是射箭却不一样,至少得学个数年。
所以剩下的人只能成为骑着马的步兵,具有高机动性,而且武器也得精良。
鱼豁这个人稍微有些年轻,姬獳推测他在二十五六岁之间。
他来到晋国之后,姬獳就给他下了命令,把那三千人好好训练成为一支强军。
鱼豁作为一个带领战车兵的中大夫,现在姬獳却给他安排了一个带领步兵作战的活,这让他觉得有些头大。
现在大多数战争都是摆好阵势,然后战车对冲,这种战争属于是贵族的游戏。
还没有纯粹步兵的那种战斗。
所以鱼豁觉得困难。
姬獳这支军队可不会去打礼仪之战,以后要打内战、打戎人,所以不需要战车。
而他要求的战法也和鱼豁学过的不一样。
他要的很简单,就是不讲规矩,还有什么办法,打仗能够取胜就可以。
晋国人的军事思想是比较超前的,这一点中原列国都能够感受得到。
不仅因为晋国的军阵整齐划一,极其具有服从性。
还因为晋国人很多时候打仗都不讲武德,明着暗着玩计谋。
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看上去是完成当初对楚国人的承诺。
但其实是诱敌深入,以逸待劳啊。
退避三舍,也就是往后退九十里。
现在的行军速度一天能走大概三十里,被称作一舍。
晋军退了九十里之后,楚国将领子玉就追了上去。
追了三天,终于看到了晋军。
此时晋军以逸待劳,早就想好了对待楚军的对策。
毫无意外,楚军大败而归,晋文公一战成名。
十年后的崤之战更不用说了,晋军埋伏偷袭,秦军除了三位将领,其他精锐全部葬送在崤山。
所以晋国的军事思想太超前了。
姬獳不择手段只求胜利的想法,却让叔梁纥有些疑惑。
“这样作战的方法,我没有听过啊。”
姬獳是想要大力培养叔梁纥的,他现在还记得那些“君子之战”,这样非常不好,得让他赶紧改正。
于是就开始拿前人的故事和他解释:
“当年的宋襄公就是面对楚军太讲礼仪,于是导致宋军大败,宋襄公自己也是没多久就薨了,这难道不是一种遗憾吗?
所以弱小的军队不用计谋就很难取胜。强大的军队也可以用计谋来减少损失。
避开锋芒去打击敌军虚弱的部分,才更有把握取胜。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一定要按照敌军的情况来调整战法,才能百战不殆。”
姬獳说这话的时候,士燮和叔梁纥都在。
以后他们都是自己的得力助手,很有可能都得上战场指挥军队,所以让他们跟着鱼豁一起看看怎么练兵、统率是非常有意义的。
他打算将叔梁纥当成次帅培养,所以叔梁纥就天天与鱼豁在一起练兵。
而士燮却要成熟的多,和鱼豁差不多大,只是没有上过战场。
鱼豁非常同意姬獳的看法。
他的祖父是宋襄公的兄长目夷。
也就是在那场战争中,劝诫宋襄公趁着楚军半渡而击的臣子。
在宋襄公战败之后,目夷还批评宋襄公,说在战争中就要用尽一切办法打败敌人,如果和敌军讲什么仁义的话,那就直接投降好了。
祖父还在的时候,也是这么教导他的,所以他除了不太会操练纯粹的步兵,在于战争思想之上比较同意姬獳的看法。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我明白了,如果军队因为太讲究礼仪而战败,反倒是必然的,因为战争就不能讲究礼仪啊。”
叔梁纥觉得自己听了这段话,受益匪浅。
尽管太子要比他小一岁,而且尚未加冠,但他觉得太子甚至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了。
士燮也没说什么,他觉得太子这样也对,毕竟他想要超越六卿,夺过权力。
六卿都能为了权力不择手段,频繁使出暗杀的行为来,太子打仗想要偷袭、以寡敌众又算什么。
“你能明白就是最好,以后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呢。”
然而姬獳又转头看向了士燮。
“燮,听说士氏一直都在晋国担任士师,掌握刑法,想必你也是精通法度吧。”
士燮:“是的,臣的家族在晋国时代任职士师,在闲暇之时就喜欢钻研自上古以来的法度。”
姬獳满意地点点头:“那你就帮我立一套军法吧。”
军队之中,只有刑罚而没有奖励,士兵就会畏惧、抱怨。
只有奖励而没有刑罚,士兵就会骄纵,安逸。
有赏有罚,而且赏罚分明,才能激发出士兵的战意。
士燮拱手,公子可算给了他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遵命。”
现在晋国已经有了“法”,但只是一个大体的规则与秩序,还是属于人治,而非法治。
因为现在的法度根本不展示出来给众人看啊,犯人违不违法只有统治者和制定者知道。
不让众人知道的法,那还是法吗?
统治者不想管你,罪恶滔天都没有事儿。
一旦统治者要是想搞你,那他就可以把“法度”拿出来,好好给你数一数,你犯了多少罪,该怎么死。
以后的晋国需要彻底改革,就需要从法度上去改变。
晋国在历史上实行过数次的改革法度。
像晋文公的被庐之法,重视尊卑秩序,而且重用姬姓臣子,让同姓臣子担任近官,那些异姓的臣子担任远官。
赵盾的夷之法,则是对被庐之法的反对,主张任用贤臣,将尊卑之序看得不那么重要。
也就是说现在的法度,是为了政治服务,管理国民反而是次要的。
士会按照晋文公被庐之法修改,成了对公室有利的法度,史称范武子之法。
历史上后来的灭赵氏、灭三郤正是依靠此法。
后来到了士燮的儿子士匄,又按照赵盾的夷之法修订,重新改成了对卿大夫有利的法度。
再往后的赵鞅铸刑鼎,把士匄的法度刻在鼎上展示给民众,也是被士鞅给逼的。
可以说,晋国的法制改革离不开士氏!
姬獳在吩咐完任务之后,心满意足地离开了,然后时不时的过来看看,指点指点用兵之道。
毕竟练兵是臣子们的事情,他只需要下达命令。
他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
另一名大夫华升,在良马和家臣送达之后,闷闷不乐的走了。
他们送的那二百匹良马,其实也就是二百匹颜色漂亮、纯粹的马,不代表这都是体力顶尖的良马。
有了这些马,姬獳却觉得自己没法将骑兵进行扩充了。
之前的一百个骑兵都是善于射箭的国人,如果再扩招的话,那新来的骑兵得学射箭和骑马两样。
骑马没有那么难学,如果天赋高点的半个月就差不多了。
但是射箭却不一样,至少得学个数年。
所以剩下的人只能成为骑着马的步兵,具有高机动性,而且武器也得精良。
鱼豁这个人稍微有些年轻,姬獳推测他在二十五六岁之间。
他来到晋国之后,姬獳就给他下了命令,把那三千人好好训练成为一支强军。
鱼豁作为一个带领战车兵的中大夫,现在姬獳却给他安排了一个带领步兵作战的活,这让他觉得有些头大。
现在大多数战争都是摆好阵势,然后战车对冲,这种战争属于是贵族的游戏。
还没有纯粹步兵的那种战斗。
所以鱼豁觉得困难。
姬獳这支军队可不会去打礼仪之战,以后要打内战、打戎人,所以不需要战车。
而他要求的战法也和鱼豁学过的不一样。
他要的很简单,就是不讲规矩,还有什么办法,打仗能够取胜就可以。
晋国人的军事思想是比较超前的,这一点中原列国都能够感受得到。
不仅因为晋国的军阵整齐划一,极其具有服从性。
还因为晋国人很多时候打仗都不讲武德,明着暗着玩计谋。
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看上去是完成当初对楚国人的承诺。
但其实是诱敌深入,以逸待劳啊。
退避三舍,也就是往后退九十里。
现在的行军速度一天能走大概三十里,被称作一舍。
晋军退了九十里之后,楚国将领子玉就追了上去。
追了三天,终于看到了晋军。
此时晋军以逸待劳,早就想好了对待楚军的对策。
毫无意外,楚军大败而归,晋文公一战成名。
十年后的崤之战更不用说了,晋军埋伏偷袭,秦军除了三位将领,其他精锐全部葬送在崤山。
所以晋国的军事思想太超前了。
姬獳不择手段只求胜利的想法,却让叔梁纥有些疑惑。
“这样作战的方法,我没有听过啊。”
姬獳是想要大力培养叔梁纥的,他现在还记得那些“君子之战”,这样非常不好,得让他赶紧改正。
于是就开始拿前人的故事和他解释:
“当年的宋襄公就是面对楚军太讲礼仪,于是导致宋军大败,宋襄公自己也是没多久就薨了,这难道不是一种遗憾吗?
所以弱小的军队不用计谋就很难取胜。强大的军队也可以用计谋来减少损失。
避开锋芒去打击敌军虚弱的部分,才更有把握取胜。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一定要按照敌军的情况来调整战法,才能百战不殆。”
姬獳说这话的时候,士燮和叔梁纥都在。
以后他们都是自己的得力助手,很有可能都得上战场指挥军队,所以让他们跟着鱼豁一起看看怎么练兵、统率是非常有意义的。
他打算将叔梁纥当成次帅培养,所以叔梁纥就天天与鱼豁在一起练兵。
而士燮却要成熟的多,和鱼豁差不多大,只是没有上过战场。
鱼豁非常同意姬獳的看法。
他的祖父是宋襄公的兄长目夷。
也就是在那场战争中,劝诫宋襄公趁着楚军半渡而击的臣子。
在宋襄公战败之后,目夷还批评宋襄公,说在战争中就要用尽一切办法打败敌人,如果和敌军讲什么仁义的话,那就直接投降好了。
祖父还在的时候,也是这么教导他的,所以他除了不太会操练纯粹的步兵,在于战争思想之上比较同意姬獳的看法。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我明白了,如果军队因为太讲究礼仪而战败,反倒是必然的,因为战争就不能讲究礼仪啊。”
叔梁纥觉得自己听了这段话,受益匪浅。
尽管太子要比他小一岁,而且尚未加冠,但他觉得太子甚至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了。
士燮也没说什么,他觉得太子这样也对,毕竟他想要超越六卿,夺过权力。
六卿都能为了权力不择手段,频繁使出暗杀的行为来,太子打仗想要偷袭、以寡敌众又算什么。
“你能明白就是最好,以后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呢。”
然而姬獳又转头看向了士燮。
“燮,听说士氏一直都在晋国担任士师,掌握刑法,想必你也是精通法度吧。”
士燮:“是的,臣的家族在晋国时代任职士师,在闲暇之时就喜欢钻研自上古以来的法度。”
姬獳满意地点点头:“那你就帮我立一套军法吧。”
军队之中,只有刑罚而没有奖励,士兵就会畏惧、抱怨。
只有奖励而没有刑罚,士兵就会骄纵,安逸。
有赏有罚,而且赏罚分明,才能激发出士兵的战意。
士燮拱手,公子可算给了他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遵命。”
现在晋国已经有了“法”,但只是一个大体的规则与秩序,还是属于人治,而非法治。
因为现在的法度根本不展示出来给众人看啊,犯人违不违法只有统治者和制定者知道。
不让众人知道的法,那还是法吗?
统治者不想管你,罪恶滔天都没有事儿。
一旦统治者要是想搞你,那他就可以把“法度”拿出来,好好给你数一数,你犯了多少罪,该怎么死。
以后的晋国需要彻底改革,就需要从法度上去改变。
晋国在历史上实行过数次的改革法度。
像晋文公的被庐之法,重视尊卑秩序,而且重用姬姓臣子,让同姓臣子担任近官,那些异姓的臣子担任远官。
赵盾的夷之法,则是对被庐之法的反对,主张任用贤臣,将尊卑之序看得不那么重要。
也就是说现在的法度,是为了政治服务,管理国民反而是次要的。
士会按照晋文公被庐之法修改,成了对公室有利的法度,史称范武子之法。
历史上后来的灭赵氏、灭三郤正是依靠此法。
后来到了士燮的儿子士匄,又按照赵盾的夷之法修订,重新改成了对卿大夫有利的法度。
再往后的赵鞅铸刑鼎,把士匄的法度刻在鼎上展示给民众,也是被士鞅给逼的。
可以说,晋国的法制改革离不开士氏!
姬獳在吩咐完任务之后,心满意足地离开了,然后时不时的过来看看,指点指点用兵之道。
毕竟练兵是臣子们的事情,他只需要下达命令。
他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18386/3471023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