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书生】
推荐阅读:洪荒:悟性逆天,我为截教第一仙、深渊入侵?身为魔修的我笑了、战锤:向虚空领主致敬!、好好好,我抢功劳是吧?、不死秦王,从吃下金蝉开始、横推武道:从降妖伏魔开始、皇帝替身:我的体质每天增加一点、艾尔登法环,但是带着风灵月影、领主:序列主宰、金丹是恒星,你管这叫修仙?、
过得两座石桥,转了当时开封府最富盛名的潘楼街,又去商铺林立的御街买了些绸缎饰物,转眼晌午临近。茜儿说要去还愿,杨庸看时间尚早,也不肚饥,也跟着一同折返,去了大相国寺。
杨庸一路上都在想那个拖着一个班子的卖艺辽女,说不上熟悉,但面相却隐约相识,却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一时间竟是有些气短,皱眉挠首却始终不得其解。
柳儿笑道:“公子,春心萌动啦?”
“去!”杨庸讪笑,只是自问:“你们说这世上真有自己第一次见却仿佛早已相识的感觉么?”
茜儿低头不语,柳儿显是要逗一逗她的东主,便道:“有的,有如梦中之人,便是在梦中见了何止千百次,对首时却也似公子这般模样。”
杨庸“哈哈”一笑,说:“看来,柳儿是过来人!只是这梦中人柳儿可曾见到?不妨说与我听,但他出得起价钱,我便拱手把你奉上。”
柳儿闹了一张大红脸:“公子你你你...”
“我我我我...”杨庸学着柳儿的语调。
茜儿则在一旁“吃吃”地低笑,柔声提醒道:“公子,这就快到了!佛门清净地,来往的人也多,公子还是不要与奴家们调笑了。”
柳儿还待说些什么,茜儿拉了她一把,只能涨着一张红脸咬牙切齿。杨庸收敛心神,抬头正看到远处红墙碧瓦的大相国寺。这地方他一千年后是来过的,名胜古迹嘛,中国的名胜山川他倒有一多半去过。杨庸不信神佛,烧香拜佛的事他不反感,但绝不代表他也会去做。大墙之内无非也就是些古色的建筑,庄严的佛堂,论景,也没寺外山林的春景好。
杨庸瞅准了寺门不远处的茶铺,便道:“茜儿,你和柳儿去吧。我只在此处等着你们。”
“公子怎地不一齐进去,大相国寺的主持今日开坛授经,可不寻常。”茜儿不解地问道。
杨庸笑笑,道:“我本就是汴梁人,大相国寺来了何止十遭。你们去吧,我歇会。”说罢,便自顾自地在茶铺里找了个靠角的座儿,叫了一壶白水,要了两碟糕饼。又让一众家仆陪着,挥了挥手,让二女入寺而去。
此时已是近了元宵,冬雪还未消尽,早春却已露新芽。宣和三年的冬天是个暖冬,此刻梅花虽已逐渐凋落,桃花却也赶着渐暖的气息悄悄开起。长青的松柏矗立在寺院的周遭,一排排,一片片。青的,白的,粉的,纷纷扰扰。又间杂声声鸟语,传来阵阵花香。
端的是好一派江山秀色。
贪婪地吸吮着早春的气息,杨庸忍不住张开双臂,突然间便想吟诗,无奈搜肠刮肚却是一个字都想不起来。不料身后却有一个声音正自唱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杨庸心里的雅兴便在一瞬间跌破了冰点,心说了声“晦气”,皱眉回头望去,原来是个落魄的中年书生在发无聊的感慨。书生么,什么时代都是一样。
“好一个‘国破山河在’。”杨庸反正无聊,便找书生搭讪。那书生见面前这年轻的贵公子相询,便从茶座上起身而立,唱了个诺,道:“公子见笑,不才也只是有感而发。”
“听先生口音,是燕山人?”杨庸问道。
那书生答道:“正是,家父是燕山人,早年为了逃避兵祸便将全家迁到了山东。”
杨庸做了个请的手势,邀那书生一同回去坐了,又叫了一壶好茶。那书生自是感谢,杨庸注意到他的行李,那是一只硕大的书囊,也了然了三分,便道:“先生可是来京师赶考的?”
“正是。”那中年书生面色有些潮红,欲言又止:“眼看春闱将至,不料我却连礼部的门也进不去!”
杨庸不解,“这是何道理?”
中年书生叹了一口气,答道:“因燕山被辽人侵占已达百年有余,我等南迁之人,虽是明面不说,但暗里朝廷中人也尽视我等为辽人,即便是中了秀才,再想拾阶而上已是犯了官家的忌讳。”
“原来如此!”杨庸点头,这也不能怪老赵家小心谨慎,此时宋金联手共讨辽国,也不得不防那各路的细作。只是细细一想,哪有细作之嫌之人如此光明正大地来科举的?当下心里也有些不平。
那书生闷饮了几杯茶水便要走,只道:“在下须得趁元宵未及赶回山东,还得多谢公子款待,明介感激不尽!”
杨庸起身相送,说道:“无他,一杯茶水而已!先生切不可因了一时而耿耿于怀,常话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此刻多事之秋,足下终是有用武之地的。”
“某省得!”那书生深深一躬,道一声告辞便径自下了山去。
杨庸望着书生的背影,是有些感慨,却又不知道感慨何在,只呆坐在茶座上竟是久久不能回神。连柳儿站在他的面前,也丝毫没有察觉到。
“公子...公子...”
杨庸被吓了一跳,脑袋里一片混沌,只觉得脑仁儿都在望外扩,他揉了揉太阳穴,道:“也不知最近怎么了,总是有些恍惚。”
“那定是公子大病过后身体倦怠了。”柳儿沏了一杯热水,服侍着杨庸喝下,又道:“那位先生倒是个有些风骨之人。”
“谁?”杨庸一边揉着头皮,一边说:“哦,你是说刚才下山的那位先生?嗯!虽是满腔抱负不得施展,走时却也大步带风,果断坚决,轻易不肯回头之人,轻易不是普通书生能比的。诶,你怎么独自出来了?茜儿呢?”
柳儿道:“茜儿怕公子一个人没人照应,让我先出来。左右柳儿也不用还愿,更不喜寺里的老和尚念经,不如陪公子看看风景,也挺好。”
杨庸不置可否,只让小二又置了一只茶杯,静静地看着满山稍露的春色,也不说话。柳儿端着茶杯不喝,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面前愁眉不展的东主,心也跟着愁了起来。(未完待续)
杨庸一路上都在想那个拖着一个班子的卖艺辽女,说不上熟悉,但面相却隐约相识,却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一时间竟是有些气短,皱眉挠首却始终不得其解。
柳儿笑道:“公子,春心萌动啦?”
“去!”杨庸讪笑,只是自问:“你们说这世上真有自己第一次见却仿佛早已相识的感觉么?”
茜儿低头不语,柳儿显是要逗一逗她的东主,便道:“有的,有如梦中之人,便是在梦中见了何止千百次,对首时却也似公子这般模样。”
杨庸“哈哈”一笑,说:“看来,柳儿是过来人!只是这梦中人柳儿可曾见到?不妨说与我听,但他出得起价钱,我便拱手把你奉上。”
柳儿闹了一张大红脸:“公子你你你...”
“我我我我...”杨庸学着柳儿的语调。
茜儿则在一旁“吃吃”地低笑,柔声提醒道:“公子,这就快到了!佛门清净地,来往的人也多,公子还是不要与奴家们调笑了。”
柳儿还待说些什么,茜儿拉了她一把,只能涨着一张红脸咬牙切齿。杨庸收敛心神,抬头正看到远处红墙碧瓦的大相国寺。这地方他一千年后是来过的,名胜古迹嘛,中国的名胜山川他倒有一多半去过。杨庸不信神佛,烧香拜佛的事他不反感,但绝不代表他也会去做。大墙之内无非也就是些古色的建筑,庄严的佛堂,论景,也没寺外山林的春景好。
杨庸瞅准了寺门不远处的茶铺,便道:“茜儿,你和柳儿去吧。我只在此处等着你们。”
“公子怎地不一齐进去,大相国寺的主持今日开坛授经,可不寻常。”茜儿不解地问道。
杨庸笑笑,道:“我本就是汴梁人,大相国寺来了何止十遭。你们去吧,我歇会。”说罢,便自顾自地在茶铺里找了个靠角的座儿,叫了一壶白水,要了两碟糕饼。又让一众家仆陪着,挥了挥手,让二女入寺而去。
此时已是近了元宵,冬雪还未消尽,早春却已露新芽。宣和三年的冬天是个暖冬,此刻梅花虽已逐渐凋落,桃花却也赶着渐暖的气息悄悄开起。长青的松柏矗立在寺院的周遭,一排排,一片片。青的,白的,粉的,纷纷扰扰。又间杂声声鸟语,传来阵阵花香。
端的是好一派江山秀色。
贪婪地吸吮着早春的气息,杨庸忍不住张开双臂,突然间便想吟诗,无奈搜肠刮肚却是一个字都想不起来。不料身后却有一个声音正自唱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杨庸心里的雅兴便在一瞬间跌破了冰点,心说了声“晦气”,皱眉回头望去,原来是个落魄的中年书生在发无聊的感慨。书生么,什么时代都是一样。
“好一个‘国破山河在’。”杨庸反正无聊,便找书生搭讪。那书生见面前这年轻的贵公子相询,便从茶座上起身而立,唱了个诺,道:“公子见笑,不才也只是有感而发。”
“听先生口音,是燕山人?”杨庸问道。
那书生答道:“正是,家父是燕山人,早年为了逃避兵祸便将全家迁到了山东。”
杨庸做了个请的手势,邀那书生一同回去坐了,又叫了一壶好茶。那书生自是感谢,杨庸注意到他的行李,那是一只硕大的书囊,也了然了三分,便道:“先生可是来京师赶考的?”
“正是。”那中年书生面色有些潮红,欲言又止:“眼看春闱将至,不料我却连礼部的门也进不去!”
杨庸不解,“这是何道理?”
中年书生叹了一口气,答道:“因燕山被辽人侵占已达百年有余,我等南迁之人,虽是明面不说,但暗里朝廷中人也尽视我等为辽人,即便是中了秀才,再想拾阶而上已是犯了官家的忌讳。”
“原来如此!”杨庸点头,这也不能怪老赵家小心谨慎,此时宋金联手共讨辽国,也不得不防那各路的细作。只是细细一想,哪有细作之嫌之人如此光明正大地来科举的?当下心里也有些不平。
那书生闷饮了几杯茶水便要走,只道:“在下须得趁元宵未及赶回山东,还得多谢公子款待,明介感激不尽!”
杨庸起身相送,说道:“无他,一杯茶水而已!先生切不可因了一时而耿耿于怀,常话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此刻多事之秋,足下终是有用武之地的。”
“某省得!”那书生深深一躬,道一声告辞便径自下了山去。
杨庸望着书生的背影,是有些感慨,却又不知道感慨何在,只呆坐在茶座上竟是久久不能回神。连柳儿站在他的面前,也丝毫没有察觉到。
“公子...公子...”
杨庸被吓了一跳,脑袋里一片混沌,只觉得脑仁儿都在望外扩,他揉了揉太阳穴,道:“也不知最近怎么了,总是有些恍惚。”
“那定是公子大病过后身体倦怠了。”柳儿沏了一杯热水,服侍着杨庸喝下,又道:“那位先生倒是个有些风骨之人。”
“谁?”杨庸一边揉着头皮,一边说:“哦,你是说刚才下山的那位先生?嗯!虽是满腔抱负不得施展,走时却也大步带风,果断坚决,轻易不肯回头之人,轻易不是普通书生能比的。诶,你怎么独自出来了?茜儿呢?”
柳儿道:“茜儿怕公子一个人没人照应,让我先出来。左右柳儿也不用还愿,更不喜寺里的老和尚念经,不如陪公子看看风景,也挺好。”
杨庸不置可否,只让小二又置了一只茶杯,静静地看着满山稍露的春色,也不说话。柳儿端着茶杯不喝,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面前愁眉不展的东主,心也跟着愁了起来。(未完待续)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44677/4032678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