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6 颇穷理乱情-3
推荐阅读:LOL:什么叫自爆型打野啊?、序列大明、综网:终焉的守望之无尽词缀、科技公司,我成国产之光!、玩家重载、那就让她们献上忠诚吧!、港综世界的警察、我也是异常生物、退下,让朕来、人在综墓,卸岭盗魁、
师兄弟二人都恭敬的相互见礼,宋安笑道:“刑部秋审之后,忙着考察胥吏,处置案头公文杂务,许久都没有机会向师父求教,今日可得着机会,师父勿要让学生空手而回。”他虽然执礼甚恭,但神态却颇为随意,显然作为晁补之唯一的入室弟子,这师徒二人十分亲近。
晁补之笑对赵行德道:“你师兄做了这刑部的官职,别的没有长进,倒是不肯吃亏的习性见长。”他在李府只讲词赋之学,如今赵行德恭恭敬敬来拜师求教,自然所求学问便不限于词赋了,沉吟片刻,晁补之缓缓道:“大学有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他见宋安与赵行德都神色肃穆地听讲,便道:“元直尚未成家,亦未出仕,今日便讲修身。”
宋安和赵行德一齐点头,晁补之便道:“修身之道,见于《大学》《中庸》,你二人都颇通经术,为师只讲些心得,你二人若有不同,我们便共同切磋探讨,达者为师。”
赵行德没料到他的治学态度竟如此开明,微微惊讶,却见宋安脸色如常,显然晁补之一贯便是如此,他便凝神细听。
“子曰,修身则道立。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性者,天生之质,若刚柔迟速之别;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天寿之属也。”晁补之讲了几句,见宋安和赵行德都熟悉经典,并无懵懂之色,心下微微点头,道:“修身者,人自治也。人不能自治,焉能治人。所以我儒门所说的修齐治平,以修身为基本功夫。小者君子慎独,大者舍生取义,皆是修身之道。”
讲到这里,晁补之见宋安目露疑惑之色,便示意他可以发问,宋安便问道:“所言‘舍生取义’者,连自身的命都没有了,谈何修身?”赵行德在旁也微微点头,宋安这么一问,他也觉得有疑惑。
晁补之微微一笑,问道:“舍生取义之典故何出?”
赵行德不假思索地背诵道:“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晁补之点了点头,示意赵行德往下,赵行德便继续背诵道:“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十几年的苦读功夫下来,原本孰极而流,片刻之间赵行德便将这篇《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背诵到结尾,“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当赵行德念诵到最后一句“此所谓失其本心”的时候,宋安脑中念头一闪,似有恍然大悟,晁补之微微笑道:“你明白了么?”
宋安突然通达了一个道理,脸上露出惊喜的神色,道:“弟子似乎有些明白了。”
晁补之笑道:“说说来看?”
宋安梳理了一下思路,沉声道:“诚如夫子所言之‘朝闻道,夕死可矣’。修身之道,无外乎性命,终至大成者,达到夫子‘七十从心所欲而不距’所言的境界,便是修养使性命合乎了天道。性者,天生之质,直指本心。为苟活而失却义,便是蒙昧了本心,使性命功夫受损,失去向道之机,反而不如舍生取义。”
宋安在刑部多见了被下狱的官员,大狱之中,严刑之下,有的安之若素,有的却是鬼哭狼嚎,原先一直疑惑,为何同是士大夫,为何气节差异如此之大,如今看来,却正是修身的功夫不同。
晁补之微微点头道:“有几分道理。”忽然脸色一变,又纠问道:“你说为苟活而失去义,便蒙昧了本心,失却向道之机,那我问你,何以谓之义?”
宋安将所悟的道理讲出来之后,原本心中欣喜,但又隐隐觉得有些不妥,脸上笑容渐渐敛去,正思量间,忽然被晁补之这么一喝,脑中思绪又乱了,一时间竟然没有答上来。
赵行德见晁补之看了过来,脑中电光石火地将所读过的经典过了一遍,下意识地答道:“中庸有云,义者,宜也。春秋左传曰,义,利之本也,蕴利生孽,姑使无蕴乎,可以滋长。”
晁补之点了点头,又看向宋安,宋安这才长出了一口气,叹道:“学生明白了。苟活不过是利,而义为利之本,为生而舍义,是舍本而逐末。”他顿了一顿,看了赵行德一眼,又道:“就好比大狱之中,有严刑拷打之下而致死者,但若是为了一时苟活,胡乱招供,不但救不了自家性命,反而连死也不如了。”他原本心目中有所谓君臣父子之义,国家社稷之类的答案,却反而不如适才赵行德所引述左氏春秋传当中晏子所言来得直接透彻,暗道,我腆为刑部官员,号称“春秋决狱”,但对“春秋”经术的掌握,竟然还不如元直。
晁补之感觉宋安的比喻有些牵强,便又解释道:“天道者,譬如南北之方向。礼义,譬如指引之磁针。运数,又如山川河流。前有险阻,可以绕道,却不可舍却磁针。举世混浊,可以权变,却不可以随波逐流。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若是不能执善而守,失却道义,便成浑浑噩噩之徒。各人的心性皆有不同,昔年安定先生胡瑗设帐收徒,一般教诲这修身之道,其门人皆是一时俊秀,然而钱藻之渊博,孙觉之纯明,范纯仁之直温,钱公辅之简谅,各有不同,便是本心不同的缘故。这性命功夫为师只能指点大道,具体的修炼都要由各人努力,一朝失却本心,要想将它找回来,可就难了。”
他这么说赵行德倒是能够理解的。大道难明的情形下,择善固执未尝不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选项。许多才华高绝的人物,一旦迷失方向,便越陷越深,一直沉沦,不能自拔,终于遗臭万年,便是失却了道义的指针,迷失了的方向的缘故。
见宋安和赵行德都点头,晁补之又对宋安道:“你适才所言,修身不过是性命之学,却是有些狭隘了。修身之道,并非止于性命之学,由内而外,性命、体用、权势,都能够通达的,方能成内圣外王。”
这时旁的儒门流派在修身上大都只讲性命之学,晁补之却将其深发开去,他结合在夏国游学的所得,贯通佛道之说,将本身的修养与经世治国之用彻底打通。
他认为性乃根本性情,乃是人区别于禽兽,本身区别于旁人之存在,道家所谓元神,便是性。而命为禀赋,如头脑聪颖,身体强健等等。性和命乃是相互依存的,性是根本,但命也并非无足轻重,佛家的枯禅,为了明心见性而伤害了身体,不未免有失偏颇。由性命依次外延伸,则为体用,权势。
“体用之争,世人往往将之割裂,且重体轻用。然则大谬矣,体用二者本并非可比之物,怎能割裂。”赵行德听到这里,心里忽然想起后世颇为流行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说法,却听晁补之顺手拿起一柄拆信的小刀,对二位弟子道:“这便是体。”说完又拿起一张白纸,裁为两半,道:“这便是用。”他顿了一顿,沉声道:“光有性命之学,不过是达到了体上的功夫,若是不能用,则如当今腐儒,只尚清谈,空言性命,视经济技术等杂学为浊流,却不知既然这些杂学于国于民于己皆是有用,便当将它纳入到学术的本体中来。非用,不足以辨真知。重体而轻用,必定沾沾自喜,坐井观天,夜郎自大,并非夫子修齐治平之道。知难行易,知易行难。有体有用,能知能行,方才是修身的真功夫。”
赵行德与宋安都是对杂学颇有兴趣的人,频频点头。晁补之又道:“性命,体用四者,都是本身的功夫。而权势两面,则是体用的延伸。”
时人崇尚隐士,当年王安石三拒皇帝启用,名声方才越来越大,此刻晁补之明明白白提出权势两字,赵行德与宋安都露出些怪异的表情,却没有敢质疑。晁补之微微一笑,道:“权者,操之在我,使外物为我所用。势者,操之不在我,若能顺之借之,亦使外物为我所用。”
宋安点头道:“比如我做都官司,每年考察刑部胥吏,这便是权,元直所在的太学监生的清议,使朝廷士大夫都有所惕励,这便是势了。若无权势之用,确实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晁补之笑道:“元直,有何体会?”
赵行德揣摩这体用权势之道,答道:“围棋的实地与外势,正与夫子所说的权势相类。拥权者,犹如占边据角,得势者,犹如直取中原。话本里面,虬髯客与李世民对弈,虬髯客先落子于四角星位,自称老夫四子据四方,李世民却只落子于天元,对曰,小生一子定中原。原来也是权势之道。”
宋安点头道:“元直比喻得不错。枭雄奸佞之辈,多重权而轻势,好利而忘义,如唐太宗这样的英主明君,却是争势更胜过于争权。当年太子建成位居东宫,也得了兵权,李世民被父兄所猜忌,反而借了功高不赏之势,发动玄武门之变,终得了帝王之位。”他看了看赵行德,有些迟疑,但还是忍不住道:”当今之时,蔡相虽然权倾朝野,但官家已有些忌惮之心,外面又物议汹汹,要从势上来说,却是有些麻烦。”
晁补之微微一笑道:“你对朝堂的大势,能洞若观火便好。当下太子与三皇子东宫之争,夹杂着相位更迭,朝廷新旧党的恩怨,局势日渐复杂,你二人也需小心在意。权、势两面,虽然并非本体,但却是本体的延伸,虽非本体之用吗,却能治国平天下,不可以说不重要,亦不可以不用心。所谓君子之儒,不但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就不可以不以权势为修身之道,方能不同于蝇营狗苟之辈,成就胸怀天下的大丈夫。”
三人围绕这修身之学谈论了半日,赵行德渐渐也放下拘谨,加入到讨论中来,到后来,更以自己对杂学颇感兴趣为由,向晁补之提出来希望前往翰林院见识的要求。
晁补之原本就对宋国的士人鄙薄伎术及工匠颇有不满,见赵行德真正领会到了体用之义,没有鄙薄杂学等奇技淫巧的偏见,心中也颇为欣慰,便点了点头,又对宋安道:“午后我有故友来访,便有你师兄带路,去太史局一趟,也到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军器库、八作司衙门等四处走动走动。”他转头看了赵行德一眼,又叮嘱道:“虽然本朝以经术取士,翰林院中颇多天文医药术数等杂学之士,被目为浊流,但其中颇多大有本事的人,你到翰林院走动,但有不通之事,须得放下身段虚心求教,不能有骄矜傲慢之色。”
赵行德当即恭敬答应,又对宋安作揖道:“有劳泰和师兄。”
宋安微微欠身,面带笑意拱手逊谢。晁补之收徒极少,至今正式与他师兄弟相称的弟子便只有赵行德而已。宋安颇通观人之术,在刑部大狱里见多了在外间趾高气扬,一到了刑部大狱,便鬼哭狼嚎全无气节之人。今日他暗暗观察赵行德,此子器宇轩昂,神态从容,举止有度,无巧言令色之态,亦无虚荣浮华之气,对这个新师弟颇为满意,官场上同门守望相助对仕途甚是重要,心道若是机遇合适,到可以提携一二。
晁补之微微一笑,道:“你师兄弟二人都对这些杂学有所用心,倒是同气连枝。”后来赵行德才知,这位大师兄因为担任刑部都官司的关系,难免要遇到一些复杂难明的案件,医药,算术之类的杂学对他颇为有用,也和翰林院的技术官颇为相熟。
授课完毕,师徒三人又叙谈了一阵朝中之事,婢女来报午饭已经准备好,晁补之这才带着宋安与赵行德二人来到花厅。此时汴梁盛行的是分餐制,只见餐桌上,四个位置面前都罗列着四五个荤素菜肴和汤水,香气四溢,乃是师母李氏亲自下厨所做的美食,李氏已经笑盈盈等在花厅里面。
李氏乃是长安望族李氏出身,夏国原本就是极为重视杂学技术,随夫君到宋国以后,世俗对翰林院官员的偏见,她倒并不如何放在心上。见夫君及两个入室弟子都已落座,李氏便笑着对赵行德道,“听说李博士那个了不得的女公子,准备许字给元直了,真是大好事。”
“多谢师父、师母成全。”赵行德谢道,心底也有些美滋滋的。父母过世之后,他在这世间本来已经没有至亲,今日之登门拜师,师父师母,连同初次见面的师兄,都隐隐令赵行德心底里都有温暖亲近之意。
晁补之摆手让他不必拘谨,问赵行德道:“李府希望元直和若雪先定下名分,到府上静心攻读。待明年科举之后,再行完婚。你意下如何?”他希望宋安与赵行德师兄弟关系更亲近一些,所以此时谈及赵行德的婚事,也没有避讳宋安在座。
赵行德自然是忙不迭地答应。到李府读书,自然能够近水楼台先得月。宋安没想到名满汴梁的才女李若雪居然就要许字给这个籍籍无名,尚且没有出仕的小师弟,不由微露惊讶之色。
晁补之促成了这桩姻缘,也拈须笑道:“元直在汴梁也没有别的长辈,那交换定亲帖,给李府的三金茶礼诸事,便由你师母代为操办就是,选个良辰吉时,聘礼送到李府,定下名分。”他顿了一顿,打量着赵行德一眼,笑道:“你虽然底子不算差,但科举所用的正统经术还要多加用心,虽然太学监生也可出仕,但我看你未来岳丈的心意,还是希望你能有个进士的出身。此外,若雪乃是不世出的才女,李家大公子亦是汴梁年轻人中间的翘楚,你对词赋文学之道也不可太过简慢,不要让人家抱怨‘天壤之间,竟有元直’。”
所谓师长如父,晁补之竟将赵行德看做自家子侄一般敲打起来,借用东晋时分才女谢道韫不满丈夫王凝滞才气不足,回娘家抱怨“天壤之间,竟有王郎”的典故,让他不要失了自家颜面。赵行德不禁有些哑然失笑,忙站起来道:“弟子必定努力攻读,必定不辱没师父师母的成全美意。”
他见师傅居然要替自己置办聘礼,虽然囊中羞涩,还是颇不好意思地推辞了一番,最后还是师娘李氏板起脸来教训,这才作罢。晁府大公子晁少辅在河北行营为推官,女儿晁蘅早几年嫁到蜀中苏家去了,这两年府上冷冷清清,眼看晁补之新收的弟子有喜事,娶的还是汴梁有名的才女,李氏自然是要大包大揽下来。
晁补之笑对赵行德道:“你师兄做了这刑部的官职,别的没有长进,倒是不肯吃亏的习性见长。”他在李府只讲词赋之学,如今赵行德恭恭敬敬来拜师求教,自然所求学问便不限于词赋了,沉吟片刻,晁补之缓缓道:“大学有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他见宋安与赵行德都神色肃穆地听讲,便道:“元直尚未成家,亦未出仕,今日便讲修身。”
宋安和赵行德一齐点头,晁补之便道:“修身之道,见于《大学》《中庸》,你二人都颇通经术,为师只讲些心得,你二人若有不同,我们便共同切磋探讨,达者为师。”
赵行德没料到他的治学态度竟如此开明,微微惊讶,却见宋安脸色如常,显然晁补之一贯便是如此,他便凝神细听。
“子曰,修身则道立。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性者,天生之质,若刚柔迟速之别;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天寿之属也。”晁补之讲了几句,见宋安和赵行德都熟悉经典,并无懵懂之色,心下微微点头,道:“修身者,人自治也。人不能自治,焉能治人。所以我儒门所说的修齐治平,以修身为基本功夫。小者君子慎独,大者舍生取义,皆是修身之道。”
讲到这里,晁补之见宋安目露疑惑之色,便示意他可以发问,宋安便问道:“所言‘舍生取义’者,连自身的命都没有了,谈何修身?”赵行德在旁也微微点头,宋安这么一问,他也觉得有疑惑。
晁补之微微一笑,问道:“舍生取义之典故何出?”
赵行德不假思索地背诵道:“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晁补之点了点头,示意赵行德往下,赵行德便继续背诵道:“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十几年的苦读功夫下来,原本孰极而流,片刻之间赵行德便将这篇《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背诵到结尾,“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当赵行德念诵到最后一句“此所谓失其本心”的时候,宋安脑中念头一闪,似有恍然大悟,晁补之微微笑道:“你明白了么?”
宋安突然通达了一个道理,脸上露出惊喜的神色,道:“弟子似乎有些明白了。”
晁补之笑道:“说说来看?”
宋安梳理了一下思路,沉声道:“诚如夫子所言之‘朝闻道,夕死可矣’。修身之道,无外乎性命,终至大成者,达到夫子‘七十从心所欲而不距’所言的境界,便是修养使性命合乎了天道。性者,天生之质,直指本心。为苟活而失却义,便是蒙昧了本心,使性命功夫受损,失去向道之机,反而不如舍生取义。”
宋安在刑部多见了被下狱的官员,大狱之中,严刑之下,有的安之若素,有的却是鬼哭狼嚎,原先一直疑惑,为何同是士大夫,为何气节差异如此之大,如今看来,却正是修身的功夫不同。
晁补之微微点头道:“有几分道理。”忽然脸色一变,又纠问道:“你说为苟活而失去义,便蒙昧了本心,失却向道之机,那我问你,何以谓之义?”
宋安将所悟的道理讲出来之后,原本心中欣喜,但又隐隐觉得有些不妥,脸上笑容渐渐敛去,正思量间,忽然被晁补之这么一喝,脑中思绪又乱了,一时间竟然没有答上来。
赵行德见晁补之看了过来,脑中电光石火地将所读过的经典过了一遍,下意识地答道:“中庸有云,义者,宜也。春秋左传曰,义,利之本也,蕴利生孽,姑使无蕴乎,可以滋长。”
晁补之点了点头,又看向宋安,宋安这才长出了一口气,叹道:“学生明白了。苟活不过是利,而义为利之本,为生而舍义,是舍本而逐末。”他顿了一顿,看了赵行德一眼,又道:“就好比大狱之中,有严刑拷打之下而致死者,但若是为了一时苟活,胡乱招供,不但救不了自家性命,反而连死也不如了。”他原本心目中有所谓君臣父子之义,国家社稷之类的答案,却反而不如适才赵行德所引述左氏春秋传当中晏子所言来得直接透彻,暗道,我腆为刑部官员,号称“春秋决狱”,但对“春秋”经术的掌握,竟然还不如元直。
晁补之感觉宋安的比喻有些牵强,便又解释道:“天道者,譬如南北之方向。礼义,譬如指引之磁针。运数,又如山川河流。前有险阻,可以绕道,却不可舍却磁针。举世混浊,可以权变,却不可以随波逐流。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若是不能执善而守,失却道义,便成浑浑噩噩之徒。各人的心性皆有不同,昔年安定先生胡瑗设帐收徒,一般教诲这修身之道,其门人皆是一时俊秀,然而钱藻之渊博,孙觉之纯明,范纯仁之直温,钱公辅之简谅,各有不同,便是本心不同的缘故。这性命功夫为师只能指点大道,具体的修炼都要由各人努力,一朝失却本心,要想将它找回来,可就难了。”
他这么说赵行德倒是能够理解的。大道难明的情形下,择善固执未尝不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选项。许多才华高绝的人物,一旦迷失方向,便越陷越深,一直沉沦,不能自拔,终于遗臭万年,便是失却了道义的指针,迷失了的方向的缘故。
见宋安和赵行德都点头,晁补之又对宋安道:“你适才所言,修身不过是性命之学,却是有些狭隘了。修身之道,并非止于性命之学,由内而外,性命、体用、权势,都能够通达的,方能成内圣外王。”
这时旁的儒门流派在修身上大都只讲性命之学,晁补之却将其深发开去,他结合在夏国游学的所得,贯通佛道之说,将本身的修养与经世治国之用彻底打通。
他认为性乃根本性情,乃是人区别于禽兽,本身区别于旁人之存在,道家所谓元神,便是性。而命为禀赋,如头脑聪颖,身体强健等等。性和命乃是相互依存的,性是根本,但命也并非无足轻重,佛家的枯禅,为了明心见性而伤害了身体,不未免有失偏颇。由性命依次外延伸,则为体用,权势。
“体用之争,世人往往将之割裂,且重体轻用。然则大谬矣,体用二者本并非可比之物,怎能割裂。”赵行德听到这里,心里忽然想起后世颇为流行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说法,却听晁补之顺手拿起一柄拆信的小刀,对二位弟子道:“这便是体。”说完又拿起一张白纸,裁为两半,道:“这便是用。”他顿了一顿,沉声道:“光有性命之学,不过是达到了体上的功夫,若是不能用,则如当今腐儒,只尚清谈,空言性命,视经济技术等杂学为浊流,却不知既然这些杂学于国于民于己皆是有用,便当将它纳入到学术的本体中来。非用,不足以辨真知。重体而轻用,必定沾沾自喜,坐井观天,夜郎自大,并非夫子修齐治平之道。知难行易,知易行难。有体有用,能知能行,方才是修身的真功夫。”
赵行德与宋安都是对杂学颇有兴趣的人,频频点头。晁补之又道:“性命,体用四者,都是本身的功夫。而权势两面,则是体用的延伸。”
时人崇尚隐士,当年王安石三拒皇帝启用,名声方才越来越大,此刻晁补之明明白白提出权势两字,赵行德与宋安都露出些怪异的表情,却没有敢质疑。晁补之微微一笑,道:“权者,操之在我,使外物为我所用。势者,操之不在我,若能顺之借之,亦使外物为我所用。”
宋安点头道:“比如我做都官司,每年考察刑部胥吏,这便是权,元直所在的太学监生的清议,使朝廷士大夫都有所惕励,这便是势了。若无权势之用,确实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晁补之笑道:“元直,有何体会?”
赵行德揣摩这体用权势之道,答道:“围棋的实地与外势,正与夫子所说的权势相类。拥权者,犹如占边据角,得势者,犹如直取中原。话本里面,虬髯客与李世民对弈,虬髯客先落子于四角星位,自称老夫四子据四方,李世民却只落子于天元,对曰,小生一子定中原。原来也是权势之道。”
宋安点头道:“元直比喻得不错。枭雄奸佞之辈,多重权而轻势,好利而忘义,如唐太宗这样的英主明君,却是争势更胜过于争权。当年太子建成位居东宫,也得了兵权,李世民被父兄所猜忌,反而借了功高不赏之势,发动玄武门之变,终得了帝王之位。”他看了看赵行德,有些迟疑,但还是忍不住道:”当今之时,蔡相虽然权倾朝野,但官家已有些忌惮之心,外面又物议汹汹,要从势上来说,却是有些麻烦。”
晁补之微微一笑道:“你对朝堂的大势,能洞若观火便好。当下太子与三皇子东宫之争,夹杂着相位更迭,朝廷新旧党的恩怨,局势日渐复杂,你二人也需小心在意。权、势两面,虽然并非本体,但却是本体的延伸,虽非本体之用吗,却能治国平天下,不可以说不重要,亦不可以不用心。所谓君子之儒,不但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就不可以不以权势为修身之道,方能不同于蝇营狗苟之辈,成就胸怀天下的大丈夫。”
三人围绕这修身之学谈论了半日,赵行德渐渐也放下拘谨,加入到讨论中来,到后来,更以自己对杂学颇感兴趣为由,向晁补之提出来希望前往翰林院见识的要求。
晁补之原本就对宋国的士人鄙薄伎术及工匠颇有不满,见赵行德真正领会到了体用之义,没有鄙薄杂学等奇技淫巧的偏见,心中也颇为欣慰,便点了点头,又对宋安道:“午后我有故友来访,便有你师兄带路,去太史局一趟,也到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军器库、八作司衙门等四处走动走动。”他转头看了赵行德一眼,又叮嘱道:“虽然本朝以经术取士,翰林院中颇多天文医药术数等杂学之士,被目为浊流,但其中颇多大有本事的人,你到翰林院走动,但有不通之事,须得放下身段虚心求教,不能有骄矜傲慢之色。”
赵行德当即恭敬答应,又对宋安作揖道:“有劳泰和师兄。”
宋安微微欠身,面带笑意拱手逊谢。晁补之收徒极少,至今正式与他师兄弟相称的弟子便只有赵行德而已。宋安颇通观人之术,在刑部大狱里见多了在外间趾高气扬,一到了刑部大狱,便鬼哭狼嚎全无气节之人。今日他暗暗观察赵行德,此子器宇轩昂,神态从容,举止有度,无巧言令色之态,亦无虚荣浮华之气,对这个新师弟颇为满意,官场上同门守望相助对仕途甚是重要,心道若是机遇合适,到可以提携一二。
晁补之微微一笑,道:“你师兄弟二人都对这些杂学有所用心,倒是同气连枝。”后来赵行德才知,这位大师兄因为担任刑部都官司的关系,难免要遇到一些复杂难明的案件,医药,算术之类的杂学对他颇为有用,也和翰林院的技术官颇为相熟。
授课完毕,师徒三人又叙谈了一阵朝中之事,婢女来报午饭已经准备好,晁补之这才带着宋安与赵行德二人来到花厅。此时汴梁盛行的是分餐制,只见餐桌上,四个位置面前都罗列着四五个荤素菜肴和汤水,香气四溢,乃是师母李氏亲自下厨所做的美食,李氏已经笑盈盈等在花厅里面。
李氏乃是长安望族李氏出身,夏国原本就是极为重视杂学技术,随夫君到宋国以后,世俗对翰林院官员的偏见,她倒并不如何放在心上。见夫君及两个入室弟子都已落座,李氏便笑着对赵行德道,“听说李博士那个了不得的女公子,准备许字给元直了,真是大好事。”
“多谢师父、师母成全。”赵行德谢道,心底也有些美滋滋的。父母过世之后,他在这世间本来已经没有至亲,今日之登门拜师,师父师母,连同初次见面的师兄,都隐隐令赵行德心底里都有温暖亲近之意。
晁补之摆手让他不必拘谨,问赵行德道:“李府希望元直和若雪先定下名分,到府上静心攻读。待明年科举之后,再行完婚。你意下如何?”他希望宋安与赵行德师兄弟关系更亲近一些,所以此时谈及赵行德的婚事,也没有避讳宋安在座。
赵行德自然是忙不迭地答应。到李府读书,自然能够近水楼台先得月。宋安没想到名满汴梁的才女李若雪居然就要许字给这个籍籍无名,尚且没有出仕的小师弟,不由微露惊讶之色。
晁补之促成了这桩姻缘,也拈须笑道:“元直在汴梁也没有别的长辈,那交换定亲帖,给李府的三金茶礼诸事,便由你师母代为操办就是,选个良辰吉时,聘礼送到李府,定下名分。”他顿了一顿,打量着赵行德一眼,笑道:“你虽然底子不算差,但科举所用的正统经术还要多加用心,虽然太学监生也可出仕,但我看你未来岳丈的心意,还是希望你能有个进士的出身。此外,若雪乃是不世出的才女,李家大公子亦是汴梁年轻人中间的翘楚,你对词赋文学之道也不可太过简慢,不要让人家抱怨‘天壤之间,竟有元直’。”
所谓师长如父,晁补之竟将赵行德看做自家子侄一般敲打起来,借用东晋时分才女谢道韫不满丈夫王凝滞才气不足,回娘家抱怨“天壤之间,竟有王郎”的典故,让他不要失了自家颜面。赵行德不禁有些哑然失笑,忙站起来道:“弟子必定努力攻读,必定不辱没师父师母的成全美意。”
他见师傅居然要替自己置办聘礼,虽然囊中羞涩,还是颇不好意思地推辞了一番,最后还是师娘李氏板起脸来教训,这才作罢。晁府大公子晁少辅在河北行营为推官,女儿晁蘅早几年嫁到蜀中苏家去了,这两年府上冷冷清清,眼看晁补之新收的弟子有喜事,娶的还是汴梁有名的才女,李氏自然是要大包大揽下来。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50491/4252880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