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以我为主
推荐阅读:长夜君主、太平令、长生,从养鸡杂役开始、圣杯战争?龙珠战争!、重生另嫁小叔,夫妻联手虐渣、成为诺亚后,选择伽古拉、说好电竞童子功,你谈恋爱夺冠?、无敌从我看见BOSS血条开始、全球降临:带着嫂嫂末世种田、残血玩家、
沈庄实际上没有冤枉辽王。
虽说君不正,臣走外国,父不正,子奔他乡。可是他现在能逃到哪里呢?再穿越回去吗?
自七月中旬回到广宁之后,他表面上是在组织辽西收秋,顺便在广宁过中秋节,实际是察看形势,未雨绸缪。
他不仅让蹇义、张石书面试探老朱的态度,更是让郭镇、吴杰当面到应天试探老朱的态度,同时让郭镇寻找数学老师和造船世家也是暗中招兵买马、壮大辽东的根基。
他一直觉得,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硬道理,而扩充实力才能掌握主动权。
他既不会学朱大能这个大傻子,动不动就要造反,也不会学武圣人岳武穆坐以待毙,引颈就戮。穿越回来还当个愚忠之人,太不值当了。
就在中秋节前后,老朱态度上的变化也慢慢传递到了辽东,有了些许温情。
应天来了旨意,辽东军辛辛苦苦降服的蒙古诸部连同白城子、红城子仍归辽东都司管辖。辽王仍可以在大宁都司双辽城这块飞地上牧马。平安也得到朝廷认可,升为辽王府的广宁右护卫指挥使。
但是辽东诸将,特别是张石和朱大能却毫不领情,因为这些本身就是辽东应该得到的。
紧接着,朝廷的十艘运粮船队在登州沉了四艘。押粮官对辽东解释说:“救济辽东的二万石军粮也一同沉了,等下个月向朝廷申领后再补运。”
押粮官明知道辽南大旱,灾民嗷嗷待哺,不说运往大宁都司的粮食沉了,单说运往辽东都司的粮食沉了。这不明显欺负辽王失势么!
辽东每月打造军械和农具,对生铁的需求都在十万斤以上,开始还能在北平布政使管辖的永平府购买,现在因为遭到当地官员的拒绝。辽东军械和农具生产几乎陷于停顿。
蒯富兄弟只好将以前缴获的武器销毁,重新打造辽王需要的各种武器。这也是杯水车薪。
后来,朝廷拨付的生铁、火药和木材总算一斤不少地到了辽东。不过,在齐泰的暗中操作下,这些军资免不了掺杂使假,以次充好。
生铁方面,他们就用杂质最多的,全部得回炉重炼。
火药本来没有杂质,也给你添上万把斤杂质。
至于木料嘛,更好说,你要核桃木做火铳枪托,我就给你换成榆木。你要牛筋木做长枪杆,我就专门给你换成硬度差一些的白腊木,以致于辽东长枪兵都变成了白杆兵,破甲拒敌的威力至少打了八折。
你辽王还不能说什么,毕竟牛筋木长枪只是京军才有资格装备的,地方边军的长枪兵普遍还是用白腊木做的枪杆,美其名曰“白杆兵”。
这还不算,工部还要求将军械工匠再召回一半,太子更是印了一张五十万面额的超级大宝钞来捅辽王的屁股,要把他用自己的私房钱辛辛苦苦买来的宝马全部划归朝廷所有。
这不是赤裸裸的摘桃子吗?
辽东诸将,也慢慢学会了察言观色,对待辽王和张石已经不像那么热情了。
武定侯郭英和广宁卫指挥使周兴,一个在广宁打瞌睡,一个在辽阳装病,都学会了咸鱼摆烂。
义州卫指挥使宋琥、金州卫指挥使马云、安东卫指挥使白忠对待辽王也不似以前那么殷勤了,到广宁请示事情、汇报工作越来越少。
最让辽王恼火的是,朝廷调走了对辽王忠心耿耿、言听计从的三万卫指挥同知宋忠,换了个太子妃娘家人吕瑞。
吕瑞一到辽东,就标新立异,将三万卫改称开原卫,整天给辽王护卫出身的指挥佥事董兴穿小鞋,好像董兴脸上刺了“辽王党”三个字似的。
铁岭卫指挥使刘显那个白眼狼也和吕瑞一唱一喝,天天怂恿辽东都司指挥使李景隆,奏请朝廷把辽王的广宁左护卫从沈阳城撵回广宁城去,似乎辽王马上要完蛋了似的。
“透明人”李景隆也是滑头的很,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对这种变化倒也乐见其成,悄悄地将辽东都司的指挥权给要了回来,把张石那一套参谋指挥体系给废掉了……
朱植现在终于体会到历史上朱老四被逼造反时的苦衷,小人害人一直是主动的,“清君侧”还真是被逼出来的。
所以他一再心里提醒自己:凡事豫则立,命运要想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辽东建设必须未雨绸缪,坚持以我为主、自力更生。
但是这些事情只能看破不能说破,好多事情只能做,不能说。
他开始对张石等几位心腹悄悄下达了一系列任务。
张石在广宁负责在广宁城练兵,从左、右二护卫抽调部分骨干到中护卫亲军营,将亲军营改造成随营军校,类似伟人在井冈山成立的教导队。
辽王府停止对辽东都司各卫的轮训计划,只对王府三卫骨干进行轮训,专门为中护卫培养小旗、总旗、百户,保证这中护卫必要时能够从四千人迅速变成四万人。
易信从长春调回广宁,以情报参谋身份掌管辽西各地夜不收和中护卫的亲军营,协助张石练兵,成为广宁中护卫的二把手。
朱大能的广宁左护卫负责继续在沈阳、抚顺以东讨伐女真人,重在通过一系列小规模的轮战提高部队实战能力,培养散兵作战战术。
曹楚材以作战参谋身份留在沈阳,不仅掌管辽南、辽北各地夜不收和左护卫的亲军营,同时协助朱大能讨伐建州女真,成为广宁左护卫的二把手。
吴杰随郭镇到了应天,朱植就让柳升署理辽海卫指挥同知,统领辽海水师主力南下舟山,除了保护沈家商船下南洋采购外,还要派出部分船只由郭镛带领,另行到两广、安南一带采购木材和药材,加紧物资储备。
平安的广宁右护卫暂时以保护长春秋收果实为主,确保辽东军粮自给自足。
濮玙和郭骥分别以军械参谋和骑兵参谋身份到黄龙府和双辽城群牧所任职,明面上归平安节制,实际上直接向辽王负责,专门对王府三卫士兵进行骑术轮训,同时照看好那些珍贵的阿拉伯马。
但是,对于平安这个人,辽王欣赏是欣赏,不过这人太稳重了,有点让他看不透。
在朝廷打压辽王期间,就连张石都被朱大能撺掇了起来,平安仍然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
盛庸军事能力相对弱了一点,人还忠厚,又孤悬草原一年多,朱植将其调回凌海主持广宁中屯卫。
凌海是辽王之国辽东屯垦第一站,也是辽西军粮的重要保障地,让盛庸负责凌海,既是对他的一个交待,也是一种信任。
开原卫指挥佥事董兴是辽王护卫出身,一直对辽王忠心耿耿,率领孤军在长春坚守一年,表现要比盛庸出色一些,可惜回到开原后,受到新任指挥使吕瑞的排挤,几次向辽王写信,请求调回王府。
朱植专门派人给董兴传话,要他耐得住寂寞,坐得惯冷板凳。
他可不想轻易把开原卫就让了出去。三万卫哪怕改成开原卫,当初的建立也是付出了自己相当的心血的。把董兴留在开原卫,就是向不听话的辽东都司楔入一个可以把控开原卫的钉子。
平易、盛凡在北伐中表现尚可,分别放在朱大能和平安那里担任千户。
神枪手养余、张石的便宜儿子张斧、盛庸的儿子盛宣,还有一个陪郭骥到西洋、南洋闯过鬼门关的俞靖,算是辽王从应天辽王府就开始培养的嫡系小兵,近两年来表现优异,从同期兵中脱颖而出,都放到中护卫亲军营,暂时充任教官,享受副千户待遇,也是下一步千户侯选人。
这些人,都是朱植和张石、大能商议后公认比较靠谱的人,必须多给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在执行重大任务中尽快成长起来。
朱植要给辽东诸将树立一个榜样,跟着辽王混,三天喝九顿,真的很有前途。
开原卫的吕瑞和铁岭卫的刘显这两个鸟人喜欢内卷,整天在背后嘀咕人,明显不可靠。
朱大能建议,派这二卫对女真人作战,让他们吃吃苦头、出出丑,顺便找机会给二人穿穿小鞋。
朱植决定戒急用忍,让大能不要冲动,等待时机。
因为如果按大能的做法,不免要牺牲一些无辜的士兵。他心里还是有些不忍心,而且对这种行为很鄙视。
虽说君不正,臣走外国,父不正,子奔他乡。可是他现在能逃到哪里呢?再穿越回去吗?
自七月中旬回到广宁之后,他表面上是在组织辽西收秋,顺便在广宁过中秋节,实际是察看形势,未雨绸缪。
他不仅让蹇义、张石书面试探老朱的态度,更是让郭镇、吴杰当面到应天试探老朱的态度,同时让郭镇寻找数学老师和造船世家也是暗中招兵买马、壮大辽东的根基。
他一直觉得,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硬道理,而扩充实力才能掌握主动权。
他既不会学朱大能这个大傻子,动不动就要造反,也不会学武圣人岳武穆坐以待毙,引颈就戮。穿越回来还当个愚忠之人,太不值当了。
就在中秋节前后,老朱态度上的变化也慢慢传递到了辽东,有了些许温情。
应天来了旨意,辽东军辛辛苦苦降服的蒙古诸部连同白城子、红城子仍归辽东都司管辖。辽王仍可以在大宁都司双辽城这块飞地上牧马。平安也得到朝廷认可,升为辽王府的广宁右护卫指挥使。
但是辽东诸将,特别是张石和朱大能却毫不领情,因为这些本身就是辽东应该得到的。
紧接着,朝廷的十艘运粮船队在登州沉了四艘。押粮官对辽东解释说:“救济辽东的二万石军粮也一同沉了,等下个月向朝廷申领后再补运。”
押粮官明知道辽南大旱,灾民嗷嗷待哺,不说运往大宁都司的粮食沉了,单说运往辽东都司的粮食沉了。这不明显欺负辽王失势么!
辽东每月打造军械和农具,对生铁的需求都在十万斤以上,开始还能在北平布政使管辖的永平府购买,现在因为遭到当地官员的拒绝。辽东军械和农具生产几乎陷于停顿。
蒯富兄弟只好将以前缴获的武器销毁,重新打造辽王需要的各种武器。这也是杯水车薪。
后来,朝廷拨付的生铁、火药和木材总算一斤不少地到了辽东。不过,在齐泰的暗中操作下,这些军资免不了掺杂使假,以次充好。
生铁方面,他们就用杂质最多的,全部得回炉重炼。
火药本来没有杂质,也给你添上万把斤杂质。
至于木料嘛,更好说,你要核桃木做火铳枪托,我就给你换成榆木。你要牛筋木做长枪杆,我就专门给你换成硬度差一些的白腊木,以致于辽东长枪兵都变成了白杆兵,破甲拒敌的威力至少打了八折。
你辽王还不能说什么,毕竟牛筋木长枪只是京军才有资格装备的,地方边军的长枪兵普遍还是用白腊木做的枪杆,美其名曰“白杆兵”。
这还不算,工部还要求将军械工匠再召回一半,太子更是印了一张五十万面额的超级大宝钞来捅辽王的屁股,要把他用自己的私房钱辛辛苦苦买来的宝马全部划归朝廷所有。
这不是赤裸裸的摘桃子吗?
辽东诸将,也慢慢学会了察言观色,对待辽王和张石已经不像那么热情了。
武定侯郭英和广宁卫指挥使周兴,一个在广宁打瞌睡,一个在辽阳装病,都学会了咸鱼摆烂。
义州卫指挥使宋琥、金州卫指挥使马云、安东卫指挥使白忠对待辽王也不似以前那么殷勤了,到广宁请示事情、汇报工作越来越少。
最让辽王恼火的是,朝廷调走了对辽王忠心耿耿、言听计从的三万卫指挥同知宋忠,换了个太子妃娘家人吕瑞。
吕瑞一到辽东,就标新立异,将三万卫改称开原卫,整天给辽王护卫出身的指挥佥事董兴穿小鞋,好像董兴脸上刺了“辽王党”三个字似的。
铁岭卫指挥使刘显那个白眼狼也和吕瑞一唱一喝,天天怂恿辽东都司指挥使李景隆,奏请朝廷把辽王的广宁左护卫从沈阳城撵回广宁城去,似乎辽王马上要完蛋了似的。
“透明人”李景隆也是滑头的很,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对这种变化倒也乐见其成,悄悄地将辽东都司的指挥权给要了回来,把张石那一套参谋指挥体系给废掉了……
朱植现在终于体会到历史上朱老四被逼造反时的苦衷,小人害人一直是主动的,“清君侧”还真是被逼出来的。
所以他一再心里提醒自己:凡事豫则立,命运要想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辽东建设必须未雨绸缪,坚持以我为主、自力更生。
但是这些事情只能看破不能说破,好多事情只能做,不能说。
他开始对张石等几位心腹悄悄下达了一系列任务。
张石在广宁负责在广宁城练兵,从左、右二护卫抽调部分骨干到中护卫亲军营,将亲军营改造成随营军校,类似伟人在井冈山成立的教导队。
辽王府停止对辽东都司各卫的轮训计划,只对王府三卫骨干进行轮训,专门为中护卫培养小旗、总旗、百户,保证这中护卫必要时能够从四千人迅速变成四万人。
易信从长春调回广宁,以情报参谋身份掌管辽西各地夜不收和中护卫的亲军营,协助张石练兵,成为广宁中护卫的二把手。
朱大能的广宁左护卫负责继续在沈阳、抚顺以东讨伐女真人,重在通过一系列小规模的轮战提高部队实战能力,培养散兵作战战术。
曹楚材以作战参谋身份留在沈阳,不仅掌管辽南、辽北各地夜不收和左护卫的亲军营,同时协助朱大能讨伐建州女真,成为广宁左护卫的二把手。
吴杰随郭镇到了应天,朱植就让柳升署理辽海卫指挥同知,统领辽海水师主力南下舟山,除了保护沈家商船下南洋采购外,还要派出部分船只由郭镛带领,另行到两广、安南一带采购木材和药材,加紧物资储备。
平安的广宁右护卫暂时以保护长春秋收果实为主,确保辽东军粮自给自足。
濮玙和郭骥分别以军械参谋和骑兵参谋身份到黄龙府和双辽城群牧所任职,明面上归平安节制,实际上直接向辽王负责,专门对王府三卫士兵进行骑术轮训,同时照看好那些珍贵的阿拉伯马。
但是,对于平安这个人,辽王欣赏是欣赏,不过这人太稳重了,有点让他看不透。
在朝廷打压辽王期间,就连张石都被朱大能撺掇了起来,平安仍然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
盛庸军事能力相对弱了一点,人还忠厚,又孤悬草原一年多,朱植将其调回凌海主持广宁中屯卫。
凌海是辽王之国辽东屯垦第一站,也是辽西军粮的重要保障地,让盛庸负责凌海,既是对他的一个交待,也是一种信任。
开原卫指挥佥事董兴是辽王护卫出身,一直对辽王忠心耿耿,率领孤军在长春坚守一年,表现要比盛庸出色一些,可惜回到开原后,受到新任指挥使吕瑞的排挤,几次向辽王写信,请求调回王府。
朱植专门派人给董兴传话,要他耐得住寂寞,坐得惯冷板凳。
他可不想轻易把开原卫就让了出去。三万卫哪怕改成开原卫,当初的建立也是付出了自己相当的心血的。把董兴留在开原卫,就是向不听话的辽东都司楔入一个可以把控开原卫的钉子。
平易、盛凡在北伐中表现尚可,分别放在朱大能和平安那里担任千户。
神枪手养余、张石的便宜儿子张斧、盛庸的儿子盛宣,还有一个陪郭骥到西洋、南洋闯过鬼门关的俞靖,算是辽王从应天辽王府就开始培养的嫡系小兵,近两年来表现优异,从同期兵中脱颖而出,都放到中护卫亲军营,暂时充任教官,享受副千户待遇,也是下一步千户侯选人。
这些人,都是朱植和张石、大能商议后公认比较靠谱的人,必须多给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在执行重大任务中尽快成长起来。
朱植要给辽东诸将树立一个榜样,跟着辽王混,三天喝九顿,真的很有前途。
开原卫的吕瑞和铁岭卫的刘显这两个鸟人喜欢内卷,整天在背后嘀咕人,明显不可靠。
朱大能建议,派这二卫对女真人作战,让他们吃吃苦头、出出丑,顺便找机会给二人穿穿小鞋。
朱植决定戒急用忍,让大能不要冲动,等待时机。
因为如果按大能的做法,不免要牺牲一些无辜的士兵。他心里还是有些不忍心,而且对这种行为很鄙视。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51450/4283551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