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易中海没了
推荐阅读:大国崛起:从军工开始、混在末日,独自成仙、我为了少主威严欺负下老婆没错吧、我一个古董店长,会点法术很合理、苟在凛冬废土修仙、长生从双修开始、快穿之我在万界苟生活、从假皇帝开始纳妃长生、富则莱茵金属,穷则莱茵钢铁!、四合院:从五八年开始、
第622章 易中海没了
六十年代。
北方的冬天十分寒冷。
医院家属院小院儿正房外面的两个大火炉依旧没有生火,李林和徐氏夫妻两个也没有到这边居住。
大人还好说,几个孩子都是很怕冷的,徐氏和秦淮茹不但给几个孩子做了袄、裤还给他们织了毛衣,几个孩子勉强能过的去。
老院长退休了。
虽然是退休,但依旧是留在卫生局帮忙,他说过要多来六院看看的,但却一直没有来过。
李平安懂他的心思。
他是担心自己频繁的到六院影响六院的正常工作。
再说了。
当年道济医院收归国有改名六院,原先在道济医院工作的同事已经分别调往京城其他几个医院了。
老院长在六院的老同事除了李林、姜山等人没几个了。
那些原先跟着米国人的西医老院长都不知道他们现在在什么地方工作。
老院长不来六院,李平安倒是去了几次老院长家里。
老院长一辈子无儿无女,退休以后正是需要人照顾的时候。
虽然是领导,他家中很是简洁,除了满屋子的医书就没什么了,家里连个洗衣机都没有。
李平安问起的时候他说自己能洗衣服,偶尔到卫生部的洗衣房洗衣服的时候会遇到一些邻居,邻居们也愿意帮他干点儿事儿。
老院长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他不吸烟不喝酒,就连下围棋、象棋的习惯都没有。
李平安给老院长把过脉。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每分钟,节律、强弱一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老院长的脉象自然不能跟年轻人相比,但是相对于六十岁左右的老年人而言却是强有力的,并没有什么病症,这一点儿倒是让李平安很放心。
老院长也到过四合院儿李家几次,还在李家吃过两顿饭。
何大清这家伙听说是医疗系统的大领导在李家,毛遂自荐想要去李家帮忙做饭。
在他看来。
女儿何雨水是学医的,将来也会在医院工作,早早晚晚,或许还真有用到人家的时候。
现在不巴结。
将来想要用人家的时候再巴结不是晚了吗?
只是。
何大清到李家去的时候却被李平安拒绝了。
老院长什么苦没吃过?
粗茶淡饭就行。
要是刻意给他做好吃的没准儿就被厌烦了呢!
何大清回家以后有些不高兴,和和雨水说了这件事情。
何雨水说道:“我在六院实习,也听说过这位老院长的事情,他才不会在乎食物的好坏呢,我猜老院长只是到李家看看而已,可能是礼尚往来,感谢李大哥对他的照顾!”
虽然将来也要当医生,但是何雨水也知道,自己和老院长之间差着十万八千里,她基本上接触不到老院长,就算是求人办事儿也求不到老院长身上。
“爸,你就别忙活了!”何雨水开口说道:“怎么说我也是医大学生,毕业后还能找不到工作?”
何大清终于点了点头,不再多管闲事。
贾张氏这家伙听说有大领导去了李家很是羡慕,心里想着怪不得李平安毕业之后就一路顺风,到现在还做了六院院长,原来是因为有领导照顾啊!
这一两年卫生部的工作重点儿已经略微向农村倾斜了。
除了允许城市附近的公社社员进城看病,还大力推行农村巡回医疗制度,就是利用节假日、星期天的时候让城市里的医疗团队到农村进行巡回医疗。
就拿六院来说吧!
单单是李平安就多次带队到乡下公社进行巡回医疗,到过多个公社,甚至还到过田间地头和社员们一起参加过劳动。
李林、姜山虽然退休了,但依旧是多次跟着李平安到过乡下公社。
在培养农村医疗人才方面卫生部也是不遗余力,卫生部先后选取了16所中专,56所五六年制的大学医学专业培养农村医疗卫生员,甚至将五六年制的学制改为三年制。
其中有十六所中医学院向农村招收卫生员。
在京城。
六院等几所医院也开始面向农村卫生院招收学员。
经过老院长的推荐,六院还担负起了招收附近公社卫生员到医院实习的任务。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
这些学生可以从城市来,也可以从公社来,最终还是要回到公社去,拿公社的工分,不用郭嘉发薪。
这些到医校、医大进行进修的农村卫生员大多都是层层推荐的,不用参加高考,算是一种特招,其实也是一种双轨制。
双轨学制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的一种形式,包括两个并行的轨道。一个是普通教育轨道,包括大学和中学。
另一个是职业教育轨道,包括小学、中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这两个轨道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
当时公社的卫生员医术残次不齐,基本上是能治小伤小病、女卫生员能够进行助产就行。
通过各种各样的培训,这些卫生院的医术普遍提高了不少。
六院开始接受城外公社过来实习、培训的卫生员。
当然。
对这些卫生员的培训和何雨水这些大学生不同,最长的也就半年,最短的两三个月,帮助他们提高医术,让他们能够应付一些小病就行。
若是遇到重症是可以送到城里医院治疗的。
前来培训、实习的医生伙食都有当地公社负责,到也不会给六院带来多大的负担,相反,那些卫生员虽然理论知识不多但是动手能力特别强,大多数时候还能给六院医生很大的帮助。
李平安倒是愿意接受一批一批的学员,六院医生也愿意教他们。
来六院实习最多的人都是在乡下公社负责接生的女卫生员,在接生方面他们的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相当的强,她们主要是学习在生产的时候如何应付一些突发状况,比如说产后大出血等,还要学会一些基础的妇产科手术。
过来培训的中医其实水平不见的就低了,有很多还是家传的医术,这些人手中甚至还可能掌握着不少疗效非凡的中药方子。
李平安建议王淼、周景等中医多和他们聊聊,虽然说这些人是来六院进行学习的,但真要理论起来,王淼等人可能还真没人家的经验丰富。
赵芳和袁成两个到六院找李平安,说是他们公社有几个卫生员想要到六院进行培训。
到京城医院进行实习、培训是有名额的,公社的卫生员不可能一股脑的都过来。
赵芳所在公社就有很多没被选中的,这家伙和儿子商量过后就和公社领导说她认识六院的院长,可以让公社的几个卫生员都去六院参加培训,要求就是她进城的路费要报销,还有就是要给她们母子多记一些工分。
公社领导同意了。
对公社以及卫生员来说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公社可以多得几个医术高明的卫生员,卫生员则是可以趁机提升自己的医术。
为了能让卫生员提升医术,公社甚至愿意负责卫生员到六院培训期间所有的销还会补给她们不少的工分。
赵芳母子想的很简单。
李平安在六院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只要他答应自己所求之事基本上就板上钉钉了,到时候就能得到不少公社领导承诺给的好处。
李平安摇了摇头说道:“这怎么行?规矩就是规矩,不能破坏,而且我们六院能够培训的卫生员是有限的,我们接收不了你们公社的那些卫生员!”
虽然多接收几个卫生员未必就会妨碍了六院,但李平安依旧是拒绝了。
出乎意料。
赵芳并没有死缠烂打,而是转移话题说起了易中海的事情。易中海到青藏高原工作之后就出事儿了。
一般人进入高原地区以后都会出现高原反应,严重的时候会导致患者死亡,因为高原反应严重时会导致脑水肿、肺水肿等现象,脑水肿一旦出现,患者会昏迷甚至造成呼吸抑制而死亡。
肺水肿出现以后如果抢救不及时会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尤其对于年龄偏大和有心肺基础疾病的人,进入高原以后一旦出现高原反应往往比较严重,应及时抢救,抢救不当或不及时就会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对于年轻人和体质好的人群来说,高原反应都表现的比较轻微,通过休息、自我调理、适度吸氧以后都可以缓解。
易中海五十多岁,再加上钳工也不是什么轻松的活儿,年轻的时候不觉得有什么,年龄大了之后就会意识到干重活对身体的损害。
他要是一直待在京城、乡下公社也就罢了,去了青藏高原那种条件险恶、缺医少药的地方,没多久就病死了。
最后。
易中海的骨灰被送过来交给了赵芳。
作为易中海的前妻,赵芳还得到了一点儿抚恤金。
真要说起来。
赵芳想的还挺美。
她们母子这次到六院来并不是完全为了给公社那些卫生员求情,她还有别的目的。
一箭双雕。
赵芳还想将自己一家人的户口迁到城里来。
她知道现在将户口迁到城里不容易,但也不是没有一点儿办法。
她们本来就是京城户口,易中海是被精简后到青藏高原支援少数民族才死在那里的。
上级能不给她们母子一点儿照顾?
赵芳的想法很简单。
就像是上次她们袁家能弄到京城户口一样,让李平安开个证明就说她有病需要长期在六院治疗,儿子、儿媳需要进城照顾,到时候公社能不给她们开迁户口的证明,城里派出所能不接纳她们?
如果再次将户口迁到城里来,袁成再到扎钢厂重新当钳工,她们一家人的生活不就好起来了吗?
至于易中海?
没了就没了。
反正两人也没多少感情,而且早就离婚了。
“想让我给你开假证明?”李平安头摇的就像是拨浪鼓一样,立即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说道:“这件事情我做不了,也不能做!”
别说他对袁家人根本就没有什么感情,就算是有感情他也不能做这种事情。
“李,平安,你就看在咱们这么多年邻居,或者是看在易中海的面子上帮帮我们吧!”赵芳突然揉了揉眼睛,但依旧是没有挤出哪怕是一滴眼泪,哀求道:“你们城市的日子越来越好,可我们乡下的日子却是没什么改观,我和袁成夫妻两个赚的工分实在是太少了,根本就。”
她来六院找李平安的两个目的都没有达成,心里很不是滋味儿。
能说的软话她都说了。
希望李平安能够帮帮忙。
李平安根本不为所动,说道:“这件事情我真的不能帮你,要是我真的这么做了,没法向医院交代!”
母子两个不甘心的离开了六院。
两人合计了一番,最终还是不想放弃,她们一起去了四合院儿,直接和徐氏、李林说了自己到城里的目的。
两件事情李林夫妻两个总要帮着自己说服李平安答应一件吧?
当然。
最好是能让李平安两件事情都答应。
为了拉近感情,赵芳也和李林夫妻说了易中海没了的事情,尽量博取李家人的同情。
听说易中海去青藏高原支援少数民族之后就没了,李林叹息了一声说道:“真没有想到老易居然没了!”
徐氏也是一番感慨。
虽然易中海这家伙不是东西,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能让自己能有个孩子居然默认了妻子和苏国专家托里之间的那点儿事情,但总归是做了几十年的邻居,突然听到易中海去世的消息还是有些吃惊和伤感。
但也仅仅是吃惊和伤感而已,李林夫妻两个可没想过要干涉儿子。
六院的事情他们不会参合,更不会轻易去左右儿子的任何想法。
“平安的事情我们是不会管的!”徐氏说道:“你们要是不着急回去的话就在我们家吃顿饭再走吧!”
虽然很长时间不在四合院儿了,但是赵芳也知道一旦徐氏拿了主意李林多半是不会反驳的,也就是说她们都不会干涉李平安,自己多半是白来四合院儿了。
留下来吃饭?
赵芳摇了摇头。
自己已经被李林夫妻给拒绝了,母子两个还留下来做什么?
就算是她们想留下来吃这顿饭也是开不了口的。
本着自己不好过也不想让别人好过的原则,她先后去了刘家、贾家等几户人家,只要是家里有人的都去了,进门就告诉人家易中海没了的消息。
邻居们心里果然都不是很好受。
倒也不全是因为易中海死亡的消息,冷不丁的赵芳就和她们说了这么几句话,谁心里不膈应啊!
中午回家吃饭的时候徐氏和李平安说赵芳来过,将她在李家说的话、发生的事情都告诉了李平安。
李平安说道:“找你们也没有用,我是不会帮她的,而且现在户口可没有那么好迁,就算是她去找其他人开了生病的假证明怕是也不行的,她们的户口迁移过来的可能性很小!”
刘海中、阎埠贵下班回家以后从二大妈、三大妈口中知道赵芳来过,也知道易中海不在了,两人还一起到李家和李林讨论的几句。
他们都有些伤感。
老贾之后,易中海是他们这一代人当中又一个走的。
李林退休了。
刘海中、阎埠贵也五十多岁。
属于他们的时代过去了。
没过几天。
一大妈到阎家串门的时候也听三大妈说起了易中海。
她前夫易中海去世了。
一大妈心中五味杂陈,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儿。
她和易中海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最后也着实是看穿了这家伙虚伪的真面目。
“死了就死了吧!”一大妈呢喃道:“他也该彻底的从我心中驱逐出去了,今后我不会再想起他了!”
从三大妈家出来,冷风吹打在身上的时候一大妈非但没有感觉的寒冷反而觉得身上突然轻松了不少。
易中海没了。
仿佛是压在自己心底的一座大山被搬走了。
从今以后。
她不会再想起以前那些乱七八糟的往事,只要照顾好自己的女儿季阿娜就行!
赵芳这家伙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
从李家离开以后特意去了扎钢厂医务室,想让那里的医生帮她开假证明。
不过。
扎钢厂医务室都是一些陌生的面孔,谁还会帮她开假证明?
两件事情都没办好。
赵芳母子两个回到公社的时候领导并没有批评她们。
交代给她们的事情没有办好,领导许诺给母子两人的好处也给不了。
至于说迁户口?
那更不可能!
(本章完)
六十年代。
北方的冬天十分寒冷。
医院家属院小院儿正房外面的两个大火炉依旧没有生火,李林和徐氏夫妻两个也没有到这边居住。
大人还好说,几个孩子都是很怕冷的,徐氏和秦淮茹不但给几个孩子做了袄、裤还给他们织了毛衣,几个孩子勉强能过的去。
老院长退休了。
虽然是退休,但依旧是留在卫生局帮忙,他说过要多来六院看看的,但却一直没有来过。
李平安懂他的心思。
他是担心自己频繁的到六院影响六院的正常工作。
再说了。
当年道济医院收归国有改名六院,原先在道济医院工作的同事已经分别调往京城其他几个医院了。
老院长在六院的老同事除了李林、姜山等人没几个了。
那些原先跟着米国人的西医老院长都不知道他们现在在什么地方工作。
老院长不来六院,李平安倒是去了几次老院长家里。
老院长一辈子无儿无女,退休以后正是需要人照顾的时候。
虽然是领导,他家中很是简洁,除了满屋子的医书就没什么了,家里连个洗衣机都没有。
李平安问起的时候他说自己能洗衣服,偶尔到卫生部的洗衣房洗衣服的时候会遇到一些邻居,邻居们也愿意帮他干点儿事儿。
老院长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他不吸烟不喝酒,就连下围棋、象棋的习惯都没有。
李平安给老院长把过脉。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每分钟,节律、强弱一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老院长的脉象自然不能跟年轻人相比,但是相对于六十岁左右的老年人而言却是强有力的,并没有什么病症,这一点儿倒是让李平安很放心。
老院长也到过四合院儿李家几次,还在李家吃过两顿饭。
何大清这家伙听说是医疗系统的大领导在李家,毛遂自荐想要去李家帮忙做饭。
在他看来。
女儿何雨水是学医的,将来也会在医院工作,早早晚晚,或许还真有用到人家的时候。
现在不巴结。
将来想要用人家的时候再巴结不是晚了吗?
只是。
何大清到李家去的时候却被李平安拒绝了。
老院长什么苦没吃过?
粗茶淡饭就行。
要是刻意给他做好吃的没准儿就被厌烦了呢!
何大清回家以后有些不高兴,和和雨水说了这件事情。
何雨水说道:“我在六院实习,也听说过这位老院长的事情,他才不会在乎食物的好坏呢,我猜老院长只是到李家看看而已,可能是礼尚往来,感谢李大哥对他的照顾!”
虽然将来也要当医生,但是何雨水也知道,自己和老院长之间差着十万八千里,她基本上接触不到老院长,就算是求人办事儿也求不到老院长身上。
“爸,你就别忙活了!”何雨水开口说道:“怎么说我也是医大学生,毕业后还能找不到工作?”
何大清终于点了点头,不再多管闲事。
贾张氏这家伙听说有大领导去了李家很是羡慕,心里想着怪不得李平安毕业之后就一路顺风,到现在还做了六院院长,原来是因为有领导照顾啊!
这一两年卫生部的工作重点儿已经略微向农村倾斜了。
除了允许城市附近的公社社员进城看病,还大力推行农村巡回医疗制度,就是利用节假日、星期天的时候让城市里的医疗团队到农村进行巡回医疗。
就拿六院来说吧!
单单是李平安就多次带队到乡下公社进行巡回医疗,到过多个公社,甚至还到过田间地头和社员们一起参加过劳动。
李林、姜山虽然退休了,但依旧是多次跟着李平安到过乡下公社。
在培养农村医疗人才方面卫生部也是不遗余力,卫生部先后选取了16所中专,56所五六年制的大学医学专业培养农村医疗卫生员,甚至将五六年制的学制改为三年制。
其中有十六所中医学院向农村招收卫生员。
在京城。
六院等几所医院也开始面向农村卫生院招收学员。
经过老院长的推荐,六院还担负起了招收附近公社卫生员到医院实习的任务。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
这些学生可以从城市来,也可以从公社来,最终还是要回到公社去,拿公社的工分,不用郭嘉发薪。
这些到医校、医大进行进修的农村卫生员大多都是层层推荐的,不用参加高考,算是一种特招,其实也是一种双轨制。
双轨学制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的一种形式,包括两个并行的轨道。一个是普通教育轨道,包括大学和中学。
另一个是职业教育轨道,包括小学、中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这两个轨道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
当时公社的卫生员医术残次不齐,基本上是能治小伤小病、女卫生员能够进行助产就行。
通过各种各样的培训,这些卫生院的医术普遍提高了不少。
六院开始接受城外公社过来实习、培训的卫生员。
当然。
对这些卫生员的培训和何雨水这些大学生不同,最长的也就半年,最短的两三个月,帮助他们提高医术,让他们能够应付一些小病就行。
若是遇到重症是可以送到城里医院治疗的。
前来培训、实习的医生伙食都有当地公社负责,到也不会给六院带来多大的负担,相反,那些卫生员虽然理论知识不多但是动手能力特别强,大多数时候还能给六院医生很大的帮助。
李平安倒是愿意接受一批一批的学员,六院医生也愿意教他们。
来六院实习最多的人都是在乡下公社负责接生的女卫生员,在接生方面他们的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相当的强,她们主要是学习在生产的时候如何应付一些突发状况,比如说产后大出血等,还要学会一些基础的妇产科手术。
过来培训的中医其实水平不见的就低了,有很多还是家传的医术,这些人手中甚至还可能掌握着不少疗效非凡的中药方子。
李平安建议王淼、周景等中医多和他们聊聊,虽然说这些人是来六院进行学习的,但真要理论起来,王淼等人可能还真没人家的经验丰富。
赵芳和袁成两个到六院找李平安,说是他们公社有几个卫生员想要到六院进行培训。
到京城医院进行实习、培训是有名额的,公社的卫生员不可能一股脑的都过来。
赵芳所在公社就有很多没被选中的,这家伙和儿子商量过后就和公社领导说她认识六院的院长,可以让公社的几个卫生员都去六院参加培训,要求就是她进城的路费要报销,还有就是要给她们母子多记一些工分。
公社领导同意了。
对公社以及卫生员来说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公社可以多得几个医术高明的卫生员,卫生员则是可以趁机提升自己的医术。
为了能让卫生员提升医术,公社甚至愿意负责卫生员到六院培训期间所有的销还会补给她们不少的工分。
赵芳母子想的很简单。
李平安在六院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只要他答应自己所求之事基本上就板上钉钉了,到时候就能得到不少公社领导承诺给的好处。
李平安摇了摇头说道:“这怎么行?规矩就是规矩,不能破坏,而且我们六院能够培训的卫生员是有限的,我们接收不了你们公社的那些卫生员!”
虽然多接收几个卫生员未必就会妨碍了六院,但李平安依旧是拒绝了。
出乎意料。
赵芳并没有死缠烂打,而是转移话题说起了易中海的事情。易中海到青藏高原工作之后就出事儿了。
一般人进入高原地区以后都会出现高原反应,严重的时候会导致患者死亡,因为高原反应严重时会导致脑水肿、肺水肿等现象,脑水肿一旦出现,患者会昏迷甚至造成呼吸抑制而死亡。
肺水肿出现以后如果抢救不及时会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尤其对于年龄偏大和有心肺基础疾病的人,进入高原以后一旦出现高原反应往往比较严重,应及时抢救,抢救不当或不及时就会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对于年轻人和体质好的人群来说,高原反应都表现的比较轻微,通过休息、自我调理、适度吸氧以后都可以缓解。
易中海五十多岁,再加上钳工也不是什么轻松的活儿,年轻的时候不觉得有什么,年龄大了之后就会意识到干重活对身体的损害。
他要是一直待在京城、乡下公社也就罢了,去了青藏高原那种条件险恶、缺医少药的地方,没多久就病死了。
最后。
易中海的骨灰被送过来交给了赵芳。
作为易中海的前妻,赵芳还得到了一点儿抚恤金。
真要说起来。
赵芳想的还挺美。
她们母子这次到六院来并不是完全为了给公社那些卫生员求情,她还有别的目的。
一箭双雕。
赵芳还想将自己一家人的户口迁到城里来。
她知道现在将户口迁到城里不容易,但也不是没有一点儿办法。
她们本来就是京城户口,易中海是被精简后到青藏高原支援少数民族才死在那里的。
上级能不给她们母子一点儿照顾?
赵芳的想法很简单。
就像是上次她们袁家能弄到京城户口一样,让李平安开个证明就说她有病需要长期在六院治疗,儿子、儿媳需要进城照顾,到时候公社能不给她们开迁户口的证明,城里派出所能不接纳她们?
如果再次将户口迁到城里来,袁成再到扎钢厂重新当钳工,她们一家人的生活不就好起来了吗?
至于易中海?
没了就没了。
反正两人也没多少感情,而且早就离婚了。
“想让我给你开假证明?”李平安头摇的就像是拨浪鼓一样,立即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说道:“这件事情我做不了,也不能做!”
别说他对袁家人根本就没有什么感情,就算是有感情他也不能做这种事情。
“李,平安,你就看在咱们这么多年邻居,或者是看在易中海的面子上帮帮我们吧!”赵芳突然揉了揉眼睛,但依旧是没有挤出哪怕是一滴眼泪,哀求道:“你们城市的日子越来越好,可我们乡下的日子却是没什么改观,我和袁成夫妻两个赚的工分实在是太少了,根本就。”
她来六院找李平安的两个目的都没有达成,心里很不是滋味儿。
能说的软话她都说了。
希望李平安能够帮帮忙。
李平安根本不为所动,说道:“这件事情我真的不能帮你,要是我真的这么做了,没法向医院交代!”
母子两个不甘心的离开了六院。
两人合计了一番,最终还是不想放弃,她们一起去了四合院儿,直接和徐氏、李林说了自己到城里的目的。
两件事情李林夫妻两个总要帮着自己说服李平安答应一件吧?
当然。
最好是能让李平安两件事情都答应。
为了拉近感情,赵芳也和李林夫妻说了易中海没了的事情,尽量博取李家人的同情。
听说易中海去青藏高原支援少数民族之后就没了,李林叹息了一声说道:“真没有想到老易居然没了!”
徐氏也是一番感慨。
虽然易中海这家伙不是东西,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能让自己能有个孩子居然默认了妻子和苏国专家托里之间的那点儿事情,但总归是做了几十年的邻居,突然听到易中海去世的消息还是有些吃惊和伤感。
但也仅仅是吃惊和伤感而已,李林夫妻两个可没想过要干涉儿子。
六院的事情他们不会参合,更不会轻易去左右儿子的任何想法。
“平安的事情我们是不会管的!”徐氏说道:“你们要是不着急回去的话就在我们家吃顿饭再走吧!”
虽然很长时间不在四合院儿了,但是赵芳也知道一旦徐氏拿了主意李林多半是不会反驳的,也就是说她们都不会干涉李平安,自己多半是白来四合院儿了。
留下来吃饭?
赵芳摇了摇头。
自己已经被李林夫妻给拒绝了,母子两个还留下来做什么?
就算是她们想留下来吃这顿饭也是开不了口的。
本着自己不好过也不想让别人好过的原则,她先后去了刘家、贾家等几户人家,只要是家里有人的都去了,进门就告诉人家易中海没了的消息。
邻居们心里果然都不是很好受。
倒也不全是因为易中海死亡的消息,冷不丁的赵芳就和她们说了这么几句话,谁心里不膈应啊!
中午回家吃饭的时候徐氏和李平安说赵芳来过,将她在李家说的话、发生的事情都告诉了李平安。
李平安说道:“找你们也没有用,我是不会帮她的,而且现在户口可没有那么好迁,就算是她去找其他人开了生病的假证明怕是也不行的,她们的户口迁移过来的可能性很小!”
刘海中、阎埠贵下班回家以后从二大妈、三大妈口中知道赵芳来过,也知道易中海不在了,两人还一起到李家和李林讨论的几句。
他们都有些伤感。
老贾之后,易中海是他们这一代人当中又一个走的。
李林退休了。
刘海中、阎埠贵也五十多岁。
属于他们的时代过去了。
没过几天。
一大妈到阎家串门的时候也听三大妈说起了易中海。
她前夫易中海去世了。
一大妈心中五味杂陈,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儿。
她和易中海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最后也着实是看穿了这家伙虚伪的真面目。
“死了就死了吧!”一大妈呢喃道:“他也该彻底的从我心中驱逐出去了,今后我不会再想起他了!”
从三大妈家出来,冷风吹打在身上的时候一大妈非但没有感觉的寒冷反而觉得身上突然轻松了不少。
易中海没了。
仿佛是压在自己心底的一座大山被搬走了。
从今以后。
她不会再想起以前那些乱七八糟的往事,只要照顾好自己的女儿季阿娜就行!
赵芳这家伙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
从李家离开以后特意去了扎钢厂医务室,想让那里的医生帮她开假证明。
不过。
扎钢厂医务室都是一些陌生的面孔,谁还会帮她开假证明?
两件事情都没办好。
赵芳母子两个回到公社的时候领导并没有批评她们。
交代给她们的事情没有办好,领导许诺给母子两人的好处也给不了。
至于说迁户口?
那更不可能!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55135/4864421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