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鄙的圣人:曹操.第10部,大结局_第六章 册立太子,树立曹丕权威
推荐阅读:星际最强大脑、怪猎:猎人的笔记、吞噬进化:我重生成了北极狼、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全球废土:避难所无限升级、名门第一儿媳、从机械猎人开始、天灾降临:我靠捡破烂当大佬、我也是异常生物、收到未来短信,我赚百亿很合理吧、
曹丕吊丧
建安二十二年三月,曹操因为害怕感染瘟疫,命伏波将军夏侯惇督统居巢二十六部人马,自己轻车简从先行回转邺城。
这一路可谓触目惊心,所过之处无一郡一县不闹瘟疫,号哭之声遍及四野,多有鳏寡孤独无人葬埋。曹操所见所感不仅是悲伤,更是恐惧,他第一次意识到生命如此脆弱,一场天灾消灭生灵竟如秋风扫落叶一般;联想自己老病的躯体,愈加惶恐,疑神疑鬼,一路饭不敢随便吃,水不敢随便喝,都得士兵试过了才敢用,而且连亲兵都不许随便靠近,得又白又壮的给他递东西他才敢接。这一程赶下来,曹操、曹丕都瘦了两圈——老子是吓的,儿子是叫老子折腾的。
毕竟是“得胜而归”,邺城众臣自少不了一番迎接,可有几位大臣已不可能来迎接他们大王了。奉常卿王修、丞相门下督陈琳、军谋掾徐幹、临淄侯庶子应玚、文学从事刘桢……以及许许多多朝廷小官、幕府属员都因感染瘟疫而丧生,官员之家有医有药尚且如此,平民百姓又如何?曹操人是回到邺城,可心还飘荡在疠气肆虐的荒野之中,无时不怀恐惧,只草草听完钟繇、徐奕的汇报,便一头扎进铜雀台,请李珰之和郄俭为他调养身体。
曹丕却无暇休息,公私两面的事等着。论公的,父亲没打理完的政务他要管;论私的,还得关注府邸和选官之事,看看不在之时曹植一派有没有做手脚。结果意外的好,在钟繇、徐奕控制下,丁仪之辈毫无作为。尤其令他欣喜的是,自他重归相府之日起陈群就带着一拨一拨的年轻士人前来拜谒,府邸每天接到的名刺能堆成小山。
相国钟繇之子钟毓(颍川钟氏)、大理卿王朗之子王肃(东海王氏)、军师华歆之子华表(平原华氏)、已故郎中令袁涣子侄袁侃、袁经(陈国袁氏)、党锢名臣李膺之孙李志(赵郡李氏)、东曹掾何夔之子何曾(陈郡何氏)、先朝代郡太守王泽之子王昶(太原王氏)等,就连孔子二十一代嫡孙孔羡、经学泰斗郑玄之孙郑小同都来登门造访。曹丕受宠若惊,须知他们皆是名门望族,有些家族的人连父王都搬请不动,如今却来拜谒他。曹丕感念陈群之功,将其比之为孔子门生颜回,逢人便讲:“自吾有回,门人日以亲。”他每日处置完公务大模大样往堂上一坐,等陈群为他引荐宾客,都快成习惯了。
不过这些名门子弟青睐曹丕也有原因。曹操主政这二十多年抑制豪门,实行屯田,唯才是举,固然不算逆天而行,却也是严刑峻法。郡望名门虽仕于朝堂,却貌恭而心不服。身在曹氏管辖下,不给人家当官自然不成,但在他们眼中曹操所作所为跟昔日灵帝开鸿都门学、提拔幸进左道、与民争利的做法也无甚分别。即便现今魏国选官之法在何夔主持下有所改变,但在曹操时代更多郡望豪族已注定不可能成为朝堂主角。曹丕不一样,虽然“赘阉遗丑”的根基变不了,但他是新的开始,尤其在本身就是清流名门的陈群引导下,必将回到灵帝朝以前的“正道”,他们寄希望于曹丕这颗冉冉东升的新太阳。
曹操焉能不闻五官将府之事?但眼下正是稳固储位的关键时刻,便未加理会。如此连过数日,这一天曹丕又已早早处置完奏疏,优哉游哉回到府邸,等着宾客来访,不料陈群却是独自来的,满面愁容;细问之下才知,许都传来消息,虎贲中郎将、万岁亭侯荀恽过世了。陈群失了这么一位好内弟、好朋友,悲伤不已,曹丕的心情却甚复杂——荀恽一死,曹植又失一膀臂,从此颍川之士唯己是从,实是极好之事;但荀恽还是曹家女婿,同父异母的妹子做了寡妇,自己却大感欢喜,未免有些不厚道。
曹丕故作愁容,陪着唉声叹气。陈群道:“长倩虽睦临淄侯,然英年早卒,其子荀甝(hán)尚未成丁,望将军念其亲而忘其过,厚待此儿以慰荀令君与长倩在天之灵。”
“那是自然,我明日便上书,让我那甥儿袭万岁亭侯之爵。我保这孩子日后前程。”曹丕大包大揽。
陈群拭泪又道:“一别经年,多有变故,往昔亲睦之人罹此疠疫多有亡故。莫说长倩之辈,陈琳、应玚、刘桢等人皆与将军有诗文之谊,理当前往祭拜。”这话给曹丕提了醒,南征归来每日迎新客,倒忘却亡故之人,未免有人说自己喜新厌旧、情义忒薄;当机立断,命鲍勋、朱铄多备祭礼,亲率掾属往丧葬之家吊唁。
这几天曹丕出府邸就奔王宫,离了王宫便归府邸,整日在政务和宾客间忙碌,并未留心旁骛,今日一逛才知,邺城竟无一条街上不忙丧仪。上至列卿之家,下至皂吏之门,沿街走下去,每隔三五户便有一家挂白戴孝,赶上高官府邸,到街口就堵住了,进进出出吊孝之人涌满街巷。
吊祭之人最多的莫过于王粲,既是魏王宠臣又是文苑奇才,官场同僚、诗文之友、亲戚故旧来往不断,博山炉香烟不绝,王粲的两个儿子一连六日守在灵堂奉客,早熬得晕晕沉沉,已挤不出半滴眼泪,所幸有族叔王凯上下支应——那王凯乃刘表之婿,王粲之族兄,归顺曹氏后亦得任官,颇有名望;另有宋衷父子、士孙萌、刘伟、刘修等荆州朋友帮衬,来客虽多却也礼数周到。
临淄侯曹植领着郑袤、任嘏等从事也来拜祭,神情甚是委顿——连遭变故失爱于父,一干文友又相继过世,怎不伤怀?众宾客见王子亲来拜祭,纷纷闪开道路,让进灵堂。
曹植灵前上香又施礼参拜。王家人哪敢受?王凯忙上前搀扶。他却道:“仲宣长我十余岁,又以文相属颇加教诲,当执弟子礼。今日不论尊卑,但从私情。”众人无不颔首,暗赞他礼贤下士。王凯连连作揖,王粲二子跪于灵侧,受礼回拜。
拜毕,曹植又掏出一卷文书:“我与仲宣从征关西,共游铜雀,每每吟诗作赋以文相属,皆以为前程无限,繁花似锦,可成千古风雅之谈。熟料韶华易逝,今朝竟死生之隔……”其实这些世事多舛的感叹他也是最近才有,不经波折难解此中三昧,“故推枕无眠,撰诔词一篇,以之凭吊,望其魂灵安息。”说罢站于灵前高声诵读:
建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戊申,魏故侍中关内侯王君卒。呜呼哀哉!皇穹神察,哲人是恃,如何灵祗,歼我吉士。谁谓不庸,早世即冥;谁谓不伤,华繁中零。存亡分流,夭遂同期,朝闻夕没,先民所思。何用诔德,表之素旗;何以赠终,哀以送之。遂作诔曰:猗欤侍中,远祖弥芳……既有令德,材技广宣,强记洽闻,幽赞微言。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咏,下笔成篇。……丧柩既臻,将反魏京,灵輀回轨,自骥悲鸣。虚廓无见,藏景蔽形,孰云仲宣,不闻其声。延首叹息,雨泣交颈,嗟乎夫子,永安幽冥。人谁不没,达士徇名,生荣死哀,亦孔之荣。呜呼哀哉!
(曹植《吊王仲宣诔》)
一篇祭文详述王粲生平,又赞其文采芳华,品德贤良,感其不幸早卒。刚开始曹植还读得慷慨激昂,到后来词句悲切,又触了心事,情不能抑哽咽难言。众人旁观聆听也不禁唏嘘,当真是“延首叹息,雨泣交颈”。
王凯拭去眼泪,方要上前劝慰,不知谁嚷了句:“五官将来啦!”王凯一怔,忙抛下曹植出去迎接;众人也立刻不哭了,大伙不谋而合退出灵堂,齐向大门处迎接;连两个孝子都连忙拭诔,不声不响爬到堂口——他们对曹植礼敬有加,却也不过是让,对曹丕却是迎,实有天壤之别。
曹丕已祭拜了四五家,最后才至王宅,一路祭拜下来,遍观悲怆号啕之态,心情也十分沉痛。官员向他施礼问安,他只略微摆摆手,带着掾属往里走。来至灵堂前,正见曹植手执诔文立于堂上,兄弟俩四目相对竟然无语。
这是南征后兄弟俩第一次意外邂逅,曹丕储位之事默定,实不知该说什么。曹植也甚尴尬,成王败寇,一场争斗虽非本愿却闹得兄弟失和,以后如何面对地位悬殊的大哥?好在是灵堂,彼此都是吊客,愁容眼泪就是最好的掩盖,两人只相对点点头,一个字没说。鲍勋、郑袤等人也只彼此拱了拱手。
曹丕安慰孝子两句,上香已毕撩袍便拜,王凯自然要拦。他却道:“我与仲宣既是同僚又为故友,还是文苑同道,行则连兴,止则接席,当行此礼。”与曹植如出一辙,众人又不便阻碍,这次不但孝子陪拜,连亲友宾客也都随着跪下磕头。曹植颇感冷落,缓缓退出堂外。
拜罢起身曹丕有些为难,进来时眼见曹植手捧祭文,众宾客尚有泪光,自己却没写文章。况且他有自知之明,以他的才华即便写出来也难胜弟弟,兄弟二人与王粲的关系实是半斤八两,难辨谁亲,可曹植献一篇祭文,曹丕却无所敬献,非但面子不好看,如此岂不是在人前输了一阵?
正不知如何是好,猛一抬头,见灵台左右挂着白幡,上画神荼、郁律等神,还有伯夷、叔齐、羊角哀、左伯桃、商山四皓、野王二老等仙隐名宿,其中一老者骑着头小毛驴。曹丕眼珠一转,计上心来,转身对众宾客道:“古来俊逸之人多有奇好,仲宣也属其类,记得他生前不爱丝竹八音,却喜好驴鸣。如今他驾鹤仙去,咱们每人学一声驴鸣,送送他吧。”
众人面面相觑——这叫什么主意?庄严肃穆的灵堂前,谁也不好意思做这“仗驴之鸣”,沉寂了好半天,只见朱铄从人群中挤出来,扯着嗓子“嗯啊……嗯啊……”叫了两声。
既然有人响应,那就叫呗。人群中东一声西一声叫起来,有高有低有粗有细,竟还有人打了两个响鼻,大家都觉好笑,却不便笑出声来。曹丕连忙摆手:“实在不雅。这样吧,大家随我连叫三声,让仲宣听个响,知道咱这片心意。”说罢这位堂堂五官将竟伸起脖子,对着灵位放开喉咙,响亮地学了声驴叫。他都叫了
,众人自然得陪。
“嗯啊……嗯啊……嗯啊……”
刚叫第一声时大家皆感可笑,继而却忆起王粲生前逗驴叫的滑稽样子。他待人亲切、言辞幽默,身居常伯之位却不摆架子,人缘实是极好;这位有趣的朋友却再也见不到了,怎不叫人可惜?待叫到第三声时,许多人眼中已满是泪花;三声叫罢不免又觉好笑,大家都一边抹着眼泪一边欢笑,哀而不伤,悲而不痛,这样倒是更好。
曹丕又搀孝子:“两位贤侄还只舞象之年,令尊亡故实是可惜。但人死不能复生,莫要太过留恋,现今家国尚需图强,不必守孝三载以全小节,勤学立身方为孝道。你兄弟从此相依为命,当互亲互爱,将来一日无论谁富贵都不可忘却手足深情。”这两句嘱咐虽是对两个孝子说,却也是给曹植听的——只要你从此不再有非分之想,兄弟总是兄弟,咱们共享富贵,我不会再为难你。
旁观众人多不知晓其中关节,不过适才随他学驴叫,又见他如此安抚孝子,都想:五官将豁达而不失亲昵,崇实而不好张扬,临淄侯的文章虽好,但相较之下就略逊一筹了。
曹植何尝不知自己的倾力之作被兄长轻轻易易就比下去了,心中也颇感叹:我之处事远不及兄长圆润机变,政务一道也难与之相比,有此结果实不意外。曹植自幼受父母宠爱,懵懂孩提之时哥哥也都让着他,又得杨修、丁仪暗中相助,顺风顺水少遇变故,不善应对坎坷;谋储失败勾起文人性情,自伤自怜,越发一蹶不振颓唐自弃,没信心再争了。
兄弟俩一先一后辞出王宅,待恭送之人散去,曹丕故意拉住弟弟的手,关切道:“吾弟似乎瘦了,宾友去世无需过于悲伤。”
曹植立刻表态:“弟不敢与兄长……”
“不提这个。”曹丕打断道,“往者已矣,来者可追。咱还似原先一样,做一对人人欣羡的好兄弟!”
“是。”曹植声音中透出一丝哽咽。
曹丕见他如此,料是这小子诚心服软了,也不禁动了三分真情,又安慰两句才作别——兄弟之情总是有的,何况同母所生?昔日孝文帝逼死淮南厉王刘长、孝明帝逼死楚王刘英,不都被人诟病吗?何况曹丕、曹植同母所生,更不能在这方面做错。
平心而论,这时的曹丕根本没想逼弟忒甚,只想让过往之事慢慢沉淀。但他低估了争储之事的后续影响,更低估了父亲日渐阴晴不定的衰老心态……
一锤定音
建安二十二年四月,在曹操授意下,刘协颁布诏令,宣布赐予他使用天子旌旗的权力,且出入称警跸(警跸,帝王出入时,于所经路途实行的警戒)。这标志曹操在出巡的仪仗规格上已等同于汉天子。
五月,曹操又在邺城南郊建立泮宫。《礼记》有云“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泮宫是诸侯国学府,不过春秋鲁国之后少有成就。如今曹魏建泮宫,不啻是立了魏国太学,须知自董卓火焚洛阳后汉室太学名存实亡,几个顶着博士头衔的老学究也差不多死光了,曹操实是篡汉室学术之权,把宋衷、董遇、郑称、隗禧、苏林、贾洪、薛夏等一大批知名学师任为自己封国的儒师,泮宫教出的学生自然是要忠于曹魏,而非忠于大汉。
又过一月,曹操任命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夫,舆论一时哗然。华歆本汉廷尚书令,转任军师也罢了,竟当了魏国御史大夫,汉廷的御史大夫自罢免郗虑后还空着呢。怪不得曹操南征要让华歆充军师,原来随军转一圈,就从汉臣变成魏臣啦。
魏国的列卿死而有继,连相国、御史大夫都有,可汉廷缺员却不再补,曹操相继把邢贞、荣郃、习授、谢奂、卫臻等汉臣调至邺城。过去许都有官无权,现在索性连官都没了,当真是不再给天子留半分脸面。继而他又颁布教令,重提选才之事: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着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
这是曹操的第三次下令求贤,表面上看似乎还是在重复前两次“唯才是举”的选官标准,但细细捉摸颇值得玩味。何夔接任东曹掾之际就曾向曹操进言,选官当“慎德”与“兴功”并重,甚至主张要恢复乡举里选。曹操在这道教令中把“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之术”相提并论,其实与何夔之意毫不相悖。他早年曾提倡“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建安八年《论吏士行能令》)。如今魏国已稳固,汉室权力也基本蚕食空了,虽然天下还没统一,但该办的“事”已经办了一半,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似乎该考虑“治平”了。更有趣的是,曹操大喊“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那么因此为官者也就挑明是不仁不孝之徒,即便当上官也难免被世人戳脊梁骨。看来“唯才是举”已不是主流,倒像是个案,曹魏的取士原则已在不知不觉间转弯。
南征后的紧要政务基本办完,瘟疫大有缓解,居巢的部队也陆续撤回,比预想的迟了许久,染病而亡者多达万人,中护军韩浩也卒于途中。曹操本打算等诸军归来便转而西征,可如今军力未复,他本人的身体更无起色,不得不再拖,他决定趁这时最终完成册立国本之事。于是一系列调令接踵下达,曹植家丞邢颙迁任丞相参军——众所周知邢颙是临淄侯府的道德标榜,此人一去曹植的影响力折损近半。接着邯郸淳、郑袤、任嘏等相继迁职,当年构建起的班底一下子崩塌了;与此同时五官将府却在添人,后进士人中素有能吏之名的刘劭、颜斐都调至曹丕麾下,最出人意料的是冷落两年多的司马懿也堂而皇之调进五官将府。诸侯结党原是曹操厌恶之事,当眼下倒似默认曹丕结党,这无疑是在宣告,曹丕继统已是铁的定局,万无更改,所差的仅是一个正式的任命。转眼间便到八月中秋,这一日朝中要员、功勋老臣及调至邺城的诸汉官都接到魏王诏令,邀他们来铜雀台赴宴。大家心里有数,揭晓的时刻终于到了……
这场宴席似是曹魏开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铜雀三台同时开放,曹操与群臣在正中铜雀台上饮宴,以曹丕为首的众王子及属官在南面金虎台聚会,以卞氏为首的众夫人及公主儿媳在北面冰井台落座,这盛会确实难得一遇。著名的雅乐郎杜夔在台下亲操编钟,指挥乐工吹拉弹唱,增色不少。
不过金虎台吟诗作赋甚为风雅,冰井台众女眷叽叽喳喳更热闹,反倒是中间魏王这场大宴不怎么尽兴,以钟繇、夏侯惇为首的群臣都恭恭敬敬,莫说饮酒聊天,连筷箸都不敢随便碰一下。因为曹操显然有些心不在焉,自一落座就扭头望着北面台上。看了良久,他召唤寺人严峻:“寡人有点儿眼花,你看看,那边台上有个穿猩红百褶裙的女子,她是谁?”
严峻凑到他耳边,笑道:“那不是大王的儿媳,临淄侯之妻崔氏夫人吗?”
曹操颇为不快——服妖!昔日孝成帝妖妃赵飞燕就爱这种服饰,既艳丽又奢华,与当今尚俭的风气不符;再者曹植已然失势,崔氏的叔父崔琰也获罪而死,她还不知收敛,敢这么大模大样打扮,连曹操自己的妻妾都不敢如此张扬。
群臣自不知他心里想的是这件事,钟繇举酒道:“大王请饮!”
曹操回过神来,轻轻抿了一口——当然,他饮的依旧是水非酒。放下酒盏,见夏侯惇也呆呆出神:“元让,你想些什么?”
“没什么。”夏侯惇笑了,“这杜夔的雅乐奏得甚是好听。”莫看他半生戎马又是独眼,却是个热衷风雅之人。
“哈哈哈……”曹操也笑了,“你既喜欢,今日演奏之乐工乐器,外加二十名歌伎舞女,通通赏赐给你。”
“末将怎敢领受雅乐之物?”
曹操却道:“昔年晋国名臣魏绛以和戎之功,犹受金石之乐,况将军乎?受之无妨。”
不过夏侯惇最想要的不是女乐,而是想要一个魏国的官职,至今他名义上还是汉室臣子。他坐于西面首席,下首邢贞、谢奂、荣郃、习授等也都是汉廷之官,这些人更想早些融入魏国。邢贞迫不及待,起身道:“卑职有一事请示殿下。”
“邢公无妨。”曹操素知此人欲为自己效力。
邢贞毕恭毕敬,拱手道:“自董卓构乱以来,天下动乱黎民不安,汉室实已凌迟,赖殿下之德力挽狂澜方不至于倾覆。自古扶危救困者莫若殿下,殿下实已得万民之心,若欲天下久安……”
话未说完,曹操已猜出他要劝进,摆手道:“邢公说哪里话?寡人虽是邦国之主,终为汉臣,不可行越矩之事。”这种话他说过无数遍,自己都烦了,其实他何尝不想称帝,只是没有恰当的时机。
侍中习授接过话来:“从古至今,帝王皆人心所向。昔尧传舜,舜传禹,德行相承何言越矩?”
“不错。”邢贞连连点头,“殿下为尊乃天命所归。”
曹操越发摇头:“天命所归?黄帝受命,风后赠图;舜有天下,洛水出书;商汤治世,翔鸟献符;武王伐纣,白鱼入舟。高祖有斩白蛇之说,世祖有赤伏符之兆。今河不出图,洛不出书,何言天命?”他是不信这一套的,故意搪塞邢贞,要真等河洛祥瑞,只怕一万年也不会有。
邢贞却不这么想,如今魏国有了泮宫,翻阅典籍谶纬,随便附会又岂是难事?“代汉者,当涂高”的
预言不还摆着了吗?他眼珠一转又道:“臣斗胆进言,昔日殿下有一长子,字子修,尽忠尽孝而亡;后来者以五官将、鄢陵侯为长。五官将字子桓、鄢陵侯字子文,古之齐桓、晋文皆世之雄主。当年殿下为二位王子定名之时并未封公建国,也未有今日之势,乾坤暗合,此若非天命又作何解?”也真难为这位邢大人,竟搜肠刮肚想出这么个牵强附会的理由。
不料曹操仰天大笑,差点儿碰翻杯盏:“你道‘桓’‘文’二字就是天命,真乃笑话!即便如此,齐桓、晋文皆周之诸侯,岂不暗合孤之身份,怎是帝皇之兆?寡人听闻刘备假子名唤刘封,后得一子名刘禅,合起来便是封禅,若按你这套说辞,大耳贼岂不也有天命?”
“哈哈……”在场群臣无不大笑,邢贞脸臊得通红,只得莞尔赔笑。
习授却是好钻牛角尖之人,非要分辩明白:“殿下之言虽有理,然天命有真有假。昔楚汉并立,高祖为尊;公孙述与世祖各自称帝以争天下。高祖、世祖既为真命天子,项籍、公孙述……”
他话未说完,曹操脸色已变——他之所以不称帝,很大程度上是因不想与孙权、刘备一概而论,即便日后平吴灭蜀,一帝为尊,毕竟也曾三分天下,终遗微词。只要他抱着刘协这个傀儡,就永远比孙刘高一等,他们若先称帝就是僭越逆贼,举天下而共讨之,还辩什么真天命、假天命?
习授见他脸色有异,不敢再顺着这思路说下去,转而道:“总之当世唯殿下遵行正道,必能应天顺人承继大统。”
“哼!”曹操没好气道,“昔日董卓也曾辅弼天子,今又何在?”
习授一头冷汗,思索半晌才道:“董卓乃国之逆贼,丧德败礼。殿下德行无亏怎会遭乱?”他实在没词了,只得强辩。
曹操冷冷一笑:“德行不亏缺,变故自难常。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郭景图命尽于园桑。孔丘不王,颜回早夭,子夏失明,伯牛恶疾,这些事又作何解?若良心好必定有善终,世道就不会乱啦!”
习授也噎得哑口无言。虽然这场辩论无趣收场,不过曹操对几位汉臣还算满意,他们俯首帖耳急于表忠心,有何不放心?卫臻乃卫兹之子,转任为户曹掾,念及其父有共同举兵之事,赐关内侯;荣郃乃威望老臣,惜乎年逾古稀皓髯老叟,加以侍中高位,实是让他养老;谢奂、邢贞在许都位居列卿,让他俩补少府、奉常之缺,从汉之列卿变身魏之列卿;习授依旧授魏之侍中。转眼间,这些汉臣摇身一变都成了魏臣。继而又升袁霸为大司农、和洽为郎中令,补列卿之缺——袁霸乃袁涣之弟,本具才干,又赖其兄之德;和洽乃曹操宠信之人,少数几个能让曹操言听计从的,如今王粲病故,杜袭出镇长安,自然更加珍惜和洽。
群臣施礼谢恩,这才逐渐尽欢。一片歌功颂德声中诸王子在曹丕带领下过桥,向曹操和诸位大臣敬酒。曹操点手把曹丕叫到身边,对群臣道:“借着今日良机,有件事向大家宣布……”
所有人的耳朵都竖了起来——等的就是这一刻。
“孤决意立五官将为太子。”
“恭贺大王,恭贺太子。”群臣无不拜伏。
虽然这早已没悬念,但耳听着群臣的祝贺声,曹丕还是按捺不住喜悦——他想这个位子想了近十年,这十年来受多少苦、费多少心机只有他自己最清楚,这太子之位实在来得太不易了。
“去!”曹操推了他一把,“给列位大臣敬酒。”
太子身份已明确,从今以后众臣与他地位有别,见他来敬酒群臣纷纷避席施礼。曹丕看着这些列卿重臣反过来给自己行礼,心里更觉畅快,逢人便寒暄:“倚仗大人栽培……倚仗大人栽培……”一席席敬下去,不多时便至太中大夫贾诩面前。
此刻曹丕已知贾诩为他所作贡献,心下感激至极,却不敢当着父亲表露,依旧只道:“倚仗大人栽培。”声音中却有一丝颤动——说了这半日,恐怕唯有这一声是真心的。
贾诩却还是那副木讷表情,避席回礼:“不敢,不敢。”他身边坐的是没一兵一卒却居将军高位的娄圭,曹丕照旧施礼,哪知娄圭竟不避席,只拱拱手:“太子多勉励。”分明是训教口吻。曹丕正自兴奋,未多理会;曹操瞧在眼中甚是不悦,却也没说什么。
曹操又命他给诸夫人、诸兄弟分别行礼以示谦诚,曹丕高高兴兴走了两圈,见大家无不恭顺、无不赞誉、无不笑脸相迎,心中越发快意。全转下来,宴席早就散了,曹丕心里却依旧激动难言,他眺望着美丽的宫苑、繁华的邺城,以及望不过来的锦绣河山,这些注定都将属于他,十多年努力终于如愿以偿……他快步跑下金虎台,想要把这消息告诉司马懿,告诉朱铄,告诉夏侯尚,告诉所有曾为他出谋划策的人。此时台下正有二人迎面而来,乃长史辛毗和邺城令杨沛,二人初始见有人敢在禁苑奔跑都感惊讶,稍稍离近才瞧出是曹丕,赶紧停下相候。
“原来是五官将。”辛毗连忙行礼,却不知他已做了太子,“大王欲召见杨县令,卑职……”话未说完忽见曹丕朗声大笑,竟隔着好几重石阶跃下来,一把搂住他脖子:“辛公,你知我今日有多高兴吗?哈哈哈……”一边笑一边重重拍着他肩膀。
哪有在宫苑中与大臣打闹嬉戏的?辛毗不明所以,叫他拍得肩膀生痛:“高兴就好……高兴就好……”想问问究竟怎回事,却见曹丕疯跑着又去了。辛毗满脸尴尬,回头瞅了眼杨沛——这位铁面县令却似乎不为刚才之事所动,只蹙眉低头,充满了心事。
杨沛官职虽只是县令,却是曹操惩治豪强、震慑官员的大棒。他在邺城大街上一站,连列卿都躲着走。不过如今曹魏用人之道已变了,曹丕府邸每日世家子弟盈门,杨沛这只大棒还有用武之地吗?
铜雀台的宾客早已散尽,曹操交代了辛毗几句便将其打发走,只留杨沛一人,本想先领他在西苑转转,观观景,话话家常,再谈正事。没想到杨沛精明得很,施礼已毕便直截了当道:“臣斗胆相问,大王要撤卑职的官吗?”
曹操一怔,随即笑道:“寡人要升你官。”
“升任魏郡太守?”
曹操的笑容变得格外苦涩:“升任京兆尹。”
“原来如此……”素来冷酷的杨沛竟露出一丝落寞的神情——由县令转任郡守当然是升官,不过从此远离了邺城,远离了豪门林立的国都,关中久乱贫弱之地,谈何惩治豪强?这种升官与撤职没区别,无非是照顾颜面。
曹操凝视着这个酷吏,心里有些不是滋味。杨沛来到邺城之时就甚瘦削,如今几乎皮包骨头,满头乌发也已雪白,看得出他这些年来为打击豪强倾注了全部精力,最后竟是这么个不了了之的结果。曹操想安慰他两句,却不知如何开口。
然而杨沛这丝悲楚只一闪而过,随即又恢复以往的坚毅:“法为君王而生,既然君之法度改易,不能者止自属应当。但臣还是那句话,《商君书》有云,‘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故德生于刑。’欲使民安臣服,莫过于重法。”
曹操轻轻摇头——曾几何时他也坚信这一论调,现在不然了,天下之大岂能用一把尺子去量?若讲法,首先僭越就是不法,曹魏这国家来得合法吗?以为用几条严刑峻法能安定天下,其实天真得很!况乎法因何而立?难道仅仅是为了维护权力?当法令不承认人心时,人心也可以不承认法令!
曹操想把这心得对杨沛说,却见杨沛一脸毋庸置疑的刻板神色,转念一想——他坚信一辈子了,何必与他分辨?我不再做这样的梦,却何必非要把别人的梦也搅碎?或许作为臣子可以拥有坚贞的信条,但君王完全是另一回事。我昔日当县令时何尝不是凭一条五色棒打遍豪强?曹操只道:“寡人明白你意思,但治大国若烹小鲜,难啊……”他不想再纠缠这个问题,转而道,“你有何愿望尽管提出来。听说你家中甚苦,妻儿蜗居,寡人赐你些钱,你置办个新宅子如何?”
“不。”杨沛肃然道,“重法者首在明赏罚。大王若能以臣之法治天下,臣功莫大焉,莫说一所宅子,十所宅子亦可受。可如今办砸了差事,何谈受赏?昔日商鞅遭车裂之刑,张汤牛车下葬,阳球、王吉皆命丧狱中,大王改弦更张,不追究臣已是大幸。”说罢重重磕个头,“若大王真欲垂恩,臣手下有刘慈等几个心腹,请大王给他们前程。”这几人都是功曹县吏一类的小人物,跟着杨沛到处执法施行,也结下不少仇怨,如今杨沛一走,他们能有好果子吃?
“杨孔渠,寡人认识你二十多年,直至今日才听你说出一句合乎人情的话。”
杨沛却道:“非是臣邀买人情,实是他们受臣之令,上支下派,结怨亦非本心。今日臣要走,保他们无虞;来日他们若为非作歹,犯到臣手里,臣照样叫他们死!”
“好!寡人答应你,给他们前程。”
“谢大王。”杨沛起身,“既然如此,臣明日便离京。”
望着一步步倒退的杨沛,曹操百感交集,仿佛远去的不仅是一个酷吏,还是自己以前的为政信条,他自己离自己越来越远了。突然,杨沛停下脚步,又走了过来:“大王,臣有一事斗胆请奏。”
“说。”
“大王已决意立五官将为太子,然先前暗争不断,又有校事赵达、卢洪从中窥探,深知隐秘内情。有碍太子之人当早除去,免生后患,即便无患传扬出去亦伤王家体面。”这种话恐怕也只有杨沛这种人才敢明言。
“说得好。”曹操不住点头,“是该清理局面了,现在你就把刘慈给寡人叫来……”他苍老的目光中陡然泻出一股杀气。
建安二十二年三月,曹操因为害怕感染瘟疫,命伏波将军夏侯惇督统居巢二十六部人马,自己轻车简从先行回转邺城。
这一路可谓触目惊心,所过之处无一郡一县不闹瘟疫,号哭之声遍及四野,多有鳏寡孤独无人葬埋。曹操所见所感不仅是悲伤,更是恐惧,他第一次意识到生命如此脆弱,一场天灾消灭生灵竟如秋风扫落叶一般;联想自己老病的躯体,愈加惶恐,疑神疑鬼,一路饭不敢随便吃,水不敢随便喝,都得士兵试过了才敢用,而且连亲兵都不许随便靠近,得又白又壮的给他递东西他才敢接。这一程赶下来,曹操、曹丕都瘦了两圈——老子是吓的,儿子是叫老子折腾的。
毕竟是“得胜而归”,邺城众臣自少不了一番迎接,可有几位大臣已不可能来迎接他们大王了。奉常卿王修、丞相门下督陈琳、军谋掾徐幹、临淄侯庶子应玚、文学从事刘桢……以及许许多多朝廷小官、幕府属员都因感染瘟疫而丧生,官员之家有医有药尚且如此,平民百姓又如何?曹操人是回到邺城,可心还飘荡在疠气肆虐的荒野之中,无时不怀恐惧,只草草听完钟繇、徐奕的汇报,便一头扎进铜雀台,请李珰之和郄俭为他调养身体。
曹丕却无暇休息,公私两面的事等着。论公的,父亲没打理完的政务他要管;论私的,还得关注府邸和选官之事,看看不在之时曹植一派有没有做手脚。结果意外的好,在钟繇、徐奕控制下,丁仪之辈毫无作为。尤其令他欣喜的是,自他重归相府之日起陈群就带着一拨一拨的年轻士人前来拜谒,府邸每天接到的名刺能堆成小山。
相国钟繇之子钟毓(颍川钟氏)、大理卿王朗之子王肃(东海王氏)、军师华歆之子华表(平原华氏)、已故郎中令袁涣子侄袁侃、袁经(陈国袁氏)、党锢名臣李膺之孙李志(赵郡李氏)、东曹掾何夔之子何曾(陈郡何氏)、先朝代郡太守王泽之子王昶(太原王氏)等,就连孔子二十一代嫡孙孔羡、经学泰斗郑玄之孙郑小同都来登门造访。曹丕受宠若惊,须知他们皆是名门望族,有些家族的人连父王都搬请不动,如今却来拜谒他。曹丕感念陈群之功,将其比之为孔子门生颜回,逢人便讲:“自吾有回,门人日以亲。”他每日处置完公务大模大样往堂上一坐,等陈群为他引荐宾客,都快成习惯了。
不过这些名门子弟青睐曹丕也有原因。曹操主政这二十多年抑制豪门,实行屯田,唯才是举,固然不算逆天而行,却也是严刑峻法。郡望名门虽仕于朝堂,却貌恭而心不服。身在曹氏管辖下,不给人家当官自然不成,但在他们眼中曹操所作所为跟昔日灵帝开鸿都门学、提拔幸进左道、与民争利的做法也无甚分别。即便现今魏国选官之法在何夔主持下有所改变,但在曹操时代更多郡望豪族已注定不可能成为朝堂主角。曹丕不一样,虽然“赘阉遗丑”的根基变不了,但他是新的开始,尤其在本身就是清流名门的陈群引导下,必将回到灵帝朝以前的“正道”,他们寄希望于曹丕这颗冉冉东升的新太阳。
曹操焉能不闻五官将府之事?但眼下正是稳固储位的关键时刻,便未加理会。如此连过数日,这一天曹丕又已早早处置完奏疏,优哉游哉回到府邸,等着宾客来访,不料陈群却是独自来的,满面愁容;细问之下才知,许都传来消息,虎贲中郎将、万岁亭侯荀恽过世了。陈群失了这么一位好内弟、好朋友,悲伤不已,曹丕的心情却甚复杂——荀恽一死,曹植又失一膀臂,从此颍川之士唯己是从,实是极好之事;但荀恽还是曹家女婿,同父异母的妹子做了寡妇,自己却大感欢喜,未免有些不厚道。
曹丕故作愁容,陪着唉声叹气。陈群道:“长倩虽睦临淄侯,然英年早卒,其子荀甝(hán)尚未成丁,望将军念其亲而忘其过,厚待此儿以慰荀令君与长倩在天之灵。”
“那是自然,我明日便上书,让我那甥儿袭万岁亭侯之爵。我保这孩子日后前程。”曹丕大包大揽。
陈群拭泪又道:“一别经年,多有变故,往昔亲睦之人罹此疠疫多有亡故。莫说长倩之辈,陈琳、应玚、刘桢等人皆与将军有诗文之谊,理当前往祭拜。”这话给曹丕提了醒,南征归来每日迎新客,倒忘却亡故之人,未免有人说自己喜新厌旧、情义忒薄;当机立断,命鲍勋、朱铄多备祭礼,亲率掾属往丧葬之家吊唁。
这几天曹丕出府邸就奔王宫,离了王宫便归府邸,整日在政务和宾客间忙碌,并未留心旁骛,今日一逛才知,邺城竟无一条街上不忙丧仪。上至列卿之家,下至皂吏之门,沿街走下去,每隔三五户便有一家挂白戴孝,赶上高官府邸,到街口就堵住了,进进出出吊孝之人涌满街巷。
吊祭之人最多的莫过于王粲,既是魏王宠臣又是文苑奇才,官场同僚、诗文之友、亲戚故旧来往不断,博山炉香烟不绝,王粲的两个儿子一连六日守在灵堂奉客,早熬得晕晕沉沉,已挤不出半滴眼泪,所幸有族叔王凯上下支应——那王凯乃刘表之婿,王粲之族兄,归顺曹氏后亦得任官,颇有名望;另有宋衷父子、士孙萌、刘伟、刘修等荆州朋友帮衬,来客虽多却也礼数周到。
临淄侯曹植领着郑袤、任嘏等从事也来拜祭,神情甚是委顿——连遭变故失爱于父,一干文友又相继过世,怎不伤怀?众宾客见王子亲来拜祭,纷纷闪开道路,让进灵堂。
曹植灵前上香又施礼参拜。王家人哪敢受?王凯忙上前搀扶。他却道:“仲宣长我十余岁,又以文相属颇加教诲,当执弟子礼。今日不论尊卑,但从私情。”众人无不颔首,暗赞他礼贤下士。王凯连连作揖,王粲二子跪于灵侧,受礼回拜。
拜毕,曹植又掏出一卷文书:“我与仲宣从征关西,共游铜雀,每每吟诗作赋以文相属,皆以为前程无限,繁花似锦,可成千古风雅之谈。熟料韶华易逝,今朝竟死生之隔……”其实这些世事多舛的感叹他也是最近才有,不经波折难解此中三昧,“故推枕无眠,撰诔词一篇,以之凭吊,望其魂灵安息。”说罢站于灵前高声诵读:
建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戊申,魏故侍中关内侯王君卒。呜呼哀哉!皇穹神察,哲人是恃,如何灵祗,歼我吉士。谁谓不庸,早世即冥;谁谓不伤,华繁中零。存亡分流,夭遂同期,朝闻夕没,先民所思。何用诔德,表之素旗;何以赠终,哀以送之。遂作诔曰:猗欤侍中,远祖弥芳……既有令德,材技广宣,强记洽闻,幽赞微言。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咏,下笔成篇。……丧柩既臻,将反魏京,灵輀回轨,自骥悲鸣。虚廓无见,藏景蔽形,孰云仲宣,不闻其声。延首叹息,雨泣交颈,嗟乎夫子,永安幽冥。人谁不没,达士徇名,生荣死哀,亦孔之荣。呜呼哀哉!
(曹植《吊王仲宣诔》)
一篇祭文详述王粲生平,又赞其文采芳华,品德贤良,感其不幸早卒。刚开始曹植还读得慷慨激昂,到后来词句悲切,又触了心事,情不能抑哽咽难言。众人旁观聆听也不禁唏嘘,当真是“延首叹息,雨泣交颈”。
王凯拭去眼泪,方要上前劝慰,不知谁嚷了句:“五官将来啦!”王凯一怔,忙抛下曹植出去迎接;众人也立刻不哭了,大伙不谋而合退出灵堂,齐向大门处迎接;连两个孝子都连忙拭诔,不声不响爬到堂口——他们对曹植礼敬有加,却也不过是让,对曹丕却是迎,实有天壤之别。
曹丕已祭拜了四五家,最后才至王宅,一路祭拜下来,遍观悲怆号啕之态,心情也十分沉痛。官员向他施礼问安,他只略微摆摆手,带着掾属往里走。来至灵堂前,正见曹植手执诔文立于堂上,兄弟俩四目相对竟然无语。
这是南征后兄弟俩第一次意外邂逅,曹丕储位之事默定,实不知该说什么。曹植也甚尴尬,成王败寇,一场争斗虽非本愿却闹得兄弟失和,以后如何面对地位悬殊的大哥?好在是灵堂,彼此都是吊客,愁容眼泪就是最好的掩盖,两人只相对点点头,一个字没说。鲍勋、郑袤等人也只彼此拱了拱手。
曹丕安慰孝子两句,上香已毕撩袍便拜,王凯自然要拦。他却道:“我与仲宣既是同僚又为故友,还是文苑同道,行则连兴,止则接席,当行此礼。”与曹植如出一辙,众人又不便阻碍,这次不但孝子陪拜,连亲友宾客也都随着跪下磕头。曹植颇感冷落,缓缓退出堂外。
拜罢起身曹丕有些为难,进来时眼见曹植手捧祭文,众宾客尚有泪光,自己却没写文章。况且他有自知之明,以他的才华即便写出来也难胜弟弟,兄弟二人与王粲的关系实是半斤八两,难辨谁亲,可曹植献一篇祭文,曹丕却无所敬献,非但面子不好看,如此岂不是在人前输了一阵?
正不知如何是好,猛一抬头,见灵台左右挂着白幡,上画神荼、郁律等神,还有伯夷、叔齐、羊角哀、左伯桃、商山四皓、野王二老等仙隐名宿,其中一老者骑着头小毛驴。曹丕眼珠一转,计上心来,转身对众宾客道:“古来俊逸之人多有奇好,仲宣也属其类,记得他生前不爱丝竹八音,却喜好驴鸣。如今他驾鹤仙去,咱们每人学一声驴鸣,送送他吧。”
众人面面相觑——这叫什么主意?庄严肃穆的灵堂前,谁也不好意思做这“仗驴之鸣”,沉寂了好半天,只见朱铄从人群中挤出来,扯着嗓子“嗯啊……嗯啊……”叫了两声。
既然有人响应,那就叫呗。人群中东一声西一声叫起来,有高有低有粗有细,竟还有人打了两个响鼻,大家都觉好笑,却不便笑出声来。曹丕连忙摆手:“实在不雅。这样吧,大家随我连叫三声,让仲宣听个响,知道咱这片心意。”说罢这位堂堂五官将竟伸起脖子,对着灵位放开喉咙,响亮地学了声驴叫。他都叫了
,众人自然得陪。
“嗯啊……嗯啊……嗯啊……”
刚叫第一声时大家皆感可笑,继而却忆起王粲生前逗驴叫的滑稽样子。他待人亲切、言辞幽默,身居常伯之位却不摆架子,人缘实是极好;这位有趣的朋友却再也见不到了,怎不叫人可惜?待叫到第三声时,许多人眼中已满是泪花;三声叫罢不免又觉好笑,大家都一边抹着眼泪一边欢笑,哀而不伤,悲而不痛,这样倒是更好。
曹丕又搀孝子:“两位贤侄还只舞象之年,令尊亡故实是可惜。但人死不能复生,莫要太过留恋,现今家国尚需图强,不必守孝三载以全小节,勤学立身方为孝道。你兄弟从此相依为命,当互亲互爱,将来一日无论谁富贵都不可忘却手足深情。”这两句嘱咐虽是对两个孝子说,却也是给曹植听的——只要你从此不再有非分之想,兄弟总是兄弟,咱们共享富贵,我不会再为难你。
旁观众人多不知晓其中关节,不过适才随他学驴叫,又见他如此安抚孝子,都想:五官将豁达而不失亲昵,崇实而不好张扬,临淄侯的文章虽好,但相较之下就略逊一筹了。
曹植何尝不知自己的倾力之作被兄长轻轻易易就比下去了,心中也颇感叹:我之处事远不及兄长圆润机变,政务一道也难与之相比,有此结果实不意外。曹植自幼受父母宠爱,懵懂孩提之时哥哥也都让着他,又得杨修、丁仪暗中相助,顺风顺水少遇变故,不善应对坎坷;谋储失败勾起文人性情,自伤自怜,越发一蹶不振颓唐自弃,没信心再争了。
兄弟俩一先一后辞出王宅,待恭送之人散去,曹丕故意拉住弟弟的手,关切道:“吾弟似乎瘦了,宾友去世无需过于悲伤。”
曹植立刻表态:“弟不敢与兄长……”
“不提这个。”曹丕打断道,“往者已矣,来者可追。咱还似原先一样,做一对人人欣羡的好兄弟!”
“是。”曹植声音中透出一丝哽咽。
曹丕见他如此,料是这小子诚心服软了,也不禁动了三分真情,又安慰两句才作别——兄弟之情总是有的,何况同母所生?昔日孝文帝逼死淮南厉王刘长、孝明帝逼死楚王刘英,不都被人诟病吗?何况曹丕、曹植同母所生,更不能在这方面做错。
平心而论,这时的曹丕根本没想逼弟忒甚,只想让过往之事慢慢沉淀。但他低估了争储之事的后续影响,更低估了父亲日渐阴晴不定的衰老心态……
一锤定音
建安二十二年四月,在曹操授意下,刘协颁布诏令,宣布赐予他使用天子旌旗的权力,且出入称警跸(警跸,帝王出入时,于所经路途实行的警戒)。这标志曹操在出巡的仪仗规格上已等同于汉天子。
五月,曹操又在邺城南郊建立泮宫。《礼记》有云“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泮宫是诸侯国学府,不过春秋鲁国之后少有成就。如今曹魏建泮宫,不啻是立了魏国太学,须知自董卓火焚洛阳后汉室太学名存实亡,几个顶着博士头衔的老学究也差不多死光了,曹操实是篡汉室学术之权,把宋衷、董遇、郑称、隗禧、苏林、贾洪、薛夏等一大批知名学师任为自己封国的儒师,泮宫教出的学生自然是要忠于曹魏,而非忠于大汉。
又过一月,曹操任命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夫,舆论一时哗然。华歆本汉廷尚书令,转任军师也罢了,竟当了魏国御史大夫,汉廷的御史大夫自罢免郗虑后还空着呢。怪不得曹操南征要让华歆充军师,原来随军转一圈,就从汉臣变成魏臣啦。
魏国的列卿死而有继,连相国、御史大夫都有,可汉廷缺员却不再补,曹操相继把邢贞、荣郃、习授、谢奂、卫臻等汉臣调至邺城。过去许都有官无权,现在索性连官都没了,当真是不再给天子留半分脸面。继而他又颁布教令,重提选才之事: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着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
这是曹操的第三次下令求贤,表面上看似乎还是在重复前两次“唯才是举”的选官标准,但细细捉摸颇值得玩味。何夔接任东曹掾之际就曾向曹操进言,选官当“慎德”与“兴功”并重,甚至主张要恢复乡举里选。曹操在这道教令中把“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之术”相提并论,其实与何夔之意毫不相悖。他早年曾提倡“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建安八年《论吏士行能令》)。如今魏国已稳固,汉室权力也基本蚕食空了,虽然天下还没统一,但该办的“事”已经办了一半,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似乎该考虑“治平”了。更有趣的是,曹操大喊“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那么因此为官者也就挑明是不仁不孝之徒,即便当上官也难免被世人戳脊梁骨。看来“唯才是举”已不是主流,倒像是个案,曹魏的取士原则已在不知不觉间转弯。
南征后的紧要政务基本办完,瘟疫大有缓解,居巢的部队也陆续撤回,比预想的迟了许久,染病而亡者多达万人,中护军韩浩也卒于途中。曹操本打算等诸军归来便转而西征,可如今军力未复,他本人的身体更无起色,不得不再拖,他决定趁这时最终完成册立国本之事。于是一系列调令接踵下达,曹植家丞邢颙迁任丞相参军——众所周知邢颙是临淄侯府的道德标榜,此人一去曹植的影响力折损近半。接着邯郸淳、郑袤、任嘏等相继迁职,当年构建起的班底一下子崩塌了;与此同时五官将府却在添人,后进士人中素有能吏之名的刘劭、颜斐都调至曹丕麾下,最出人意料的是冷落两年多的司马懿也堂而皇之调进五官将府。诸侯结党原是曹操厌恶之事,当眼下倒似默认曹丕结党,这无疑是在宣告,曹丕继统已是铁的定局,万无更改,所差的仅是一个正式的任命。转眼间便到八月中秋,这一日朝中要员、功勋老臣及调至邺城的诸汉官都接到魏王诏令,邀他们来铜雀台赴宴。大家心里有数,揭晓的时刻终于到了……
这场宴席似是曹魏开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铜雀三台同时开放,曹操与群臣在正中铜雀台上饮宴,以曹丕为首的众王子及属官在南面金虎台聚会,以卞氏为首的众夫人及公主儿媳在北面冰井台落座,这盛会确实难得一遇。著名的雅乐郎杜夔在台下亲操编钟,指挥乐工吹拉弹唱,增色不少。
不过金虎台吟诗作赋甚为风雅,冰井台众女眷叽叽喳喳更热闹,反倒是中间魏王这场大宴不怎么尽兴,以钟繇、夏侯惇为首的群臣都恭恭敬敬,莫说饮酒聊天,连筷箸都不敢随便碰一下。因为曹操显然有些心不在焉,自一落座就扭头望着北面台上。看了良久,他召唤寺人严峻:“寡人有点儿眼花,你看看,那边台上有个穿猩红百褶裙的女子,她是谁?”
严峻凑到他耳边,笑道:“那不是大王的儿媳,临淄侯之妻崔氏夫人吗?”
曹操颇为不快——服妖!昔日孝成帝妖妃赵飞燕就爱这种服饰,既艳丽又奢华,与当今尚俭的风气不符;再者曹植已然失势,崔氏的叔父崔琰也获罪而死,她还不知收敛,敢这么大模大样打扮,连曹操自己的妻妾都不敢如此张扬。
群臣自不知他心里想的是这件事,钟繇举酒道:“大王请饮!”
曹操回过神来,轻轻抿了一口——当然,他饮的依旧是水非酒。放下酒盏,见夏侯惇也呆呆出神:“元让,你想些什么?”
“没什么。”夏侯惇笑了,“这杜夔的雅乐奏得甚是好听。”莫看他半生戎马又是独眼,却是个热衷风雅之人。
“哈哈哈……”曹操也笑了,“你既喜欢,今日演奏之乐工乐器,外加二十名歌伎舞女,通通赏赐给你。”
“末将怎敢领受雅乐之物?”
曹操却道:“昔年晋国名臣魏绛以和戎之功,犹受金石之乐,况将军乎?受之无妨。”
不过夏侯惇最想要的不是女乐,而是想要一个魏国的官职,至今他名义上还是汉室臣子。他坐于西面首席,下首邢贞、谢奂、荣郃、习授等也都是汉廷之官,这些人更想早些融入魏国。邢贞迫不及待,起身道:“卑职有一事请示殿下。”
“邢公无妨。”曹操素知此人欲为自己效力。
邢贞毕恭毕敬,拱手道:“自董卓构乱以来,天下动乱黎民不安,汉室实已凌迟,赖殿下之德力挽狂澜方不至于倾覆。自古扶危救困者莫若殿下,殿下实已得万民之心,若欲天下久安……”
话未说完,曹操已猜出他要劝进,摆手道:“邢公说哪里话?寡人虽是邦国之主,终为汉臣,不可行越矩之事。”这种话他说过无数遍,自己都烦了,其实他何尝不想称帝,只是没有恰当的时机。
侍中习授接过话来:“从古至今,帝王皆人心所向。昔尧传舜,舜传禹,德行相承何言越矩?”
“不错。”邢贞连连点头,“殿下为尊乃天命所归。”
曹操越发摇头:“天命所归?黄帝受命,风后赠图;舜有天下,洛水出书;商汤治世,翔鸟献符;武王伐纣,白鱼入舟。高祖有斩白蛇之说,世祖有赤伏符之兆。今河不出图,洛不出书,何言天命?”他是不信这一套的,故意搪塞邢贞,要真等河洛祥瑞,只怕一万年也不会有。
邢贞却不这么想,如今魏国有了泮宫,翻阅典籍谶纬,随便附会又岂是难事?“代汉者,当涂高”的
预言不还摆着了吗?他眼珠一转又道:“臣斗胆进言,昔日殿下有一长子,字子修,尽忠尽孝而亡;后来者以五官将、鄢陵侯为长。五官将字子桓、鄢陵侯字子文,古之齐桓、晋文皆世之雄主。当年殿下为二位王子定名之时并未封公建国,也未有今日之势,乾坤暗合,此若非天命又作何解?”也真难为这位邢大人,竟搜肠刮肚想出这么个牵强附会的理由。
不料曹操仰天大笑,差点儿碰翻杯盏:“你道‘桓’‘文’二字就是天命,真乃笑话!即便如此,齐桓、晋文皆周之诸侯,岂不暗合孤之身份,怎是帝皇之兆?寡人听闻刘备假子名唤刘封,后得一子名刘禅,合起来便是封禅,若按你这套说辞,大耳贼岂不也有天命?”
“哈哈……”在场群臣无不大笑,邢贞脸臊得通红,只得莞尔赔笑。
习授却是好钻牛角尖之人,非要分辩明白:“殿下之言虽有理,然天命有真有假。昔楚汉并立,高祖为尊;公孙述与世祖各自称帝以争天下。高祖、世祖既为真命天子,项籍、公孙述……”
他话未说完,曹操脸色已变——他之所以不称帝,很大程度上是因不想与孙权、刘备一概而论,即便日后平吴灭蜀,一帝为尊,毕竟也曾三分天下,终遗微词。只要他抱着刘协这个傀儡,就永远比孙刘高一等,他们若先称帝就是僭越逆贼,举天下而共讨之,还辩什么真天命、假天命?
习授见他脸色有异,不敢再顺着这思路说下去,转而道:“总之当世唯殿下遵行正道,必能应天顺人承继大统。”
“哼!”曹操没好气道,“昔日董卓也曾辅弼天子,今又何在?”
习授一头冷汗,思索半晌才道:“董卓乃国之逆贼,丧德败礼。殿下德行无亏怎会遭乱?”他实在没词了,只得强辩。
曹操冷冷一笑:“德行不亏缺,变故自难常。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郭景图命尽于园桑。孔丘不王,颜回早夭,子夏失明,伯牛恶疾,这些事又作何解?若良心好必定有善终,世道就不会乱啦!”
习授也噎得哑口无言。虽然这场辩论无趣收场,不过曹操对几位汉臣还算满意,他们俯首帖耳急于表忠心,有何不放心?卫臻乃卫兹之子,转任为户曹掾,念及其父有共同举兵之事,赐关内侯;荣郃乃威望老臣,惜乎年逾古稀皓髯老叟,加以侍中高位,实是让他养老;谢奂、邢贞在许都位居列卿,让他俩补少府、奉常之缺,从汉之列卿变身魏之列卿;习授依旧授魏之侍中。转眼间,这些汉臣摇身一变都成了魏臣。继而又升袁霸为大司农、和洽为郎中令,补列卿之缺——袁霸乃袁涣之弟,本具才干,又赖其兄之德;和洽乃曹操宠信之人,少数几个能让曹操言听计从的,如今王粲病故,杜袭出镇长安,自然更加珍惜和洽。
群臣施礼谢恩,这才逐渐尽欢。一片歌功颂德声中诸王子在曹丕带领下过桥,向曹操和诸位大臣敬酒。曹操点手把曹丕叫到身边,对群臣道:“借着今日良机,有件事向大家宣布……”
所有人的耳朵都竖了起来——等的就是这一刻。
“孤决意立五官将为太子。”
“恭贺大王,恭贺太子。”群臣无不拜伏。
虽然这早已没悬念,但耳听着群臣的祝贺声,曹丕还是按捺不住喜悦——他想这个位子想了近十年,这十年来受多少苦、费多少心机只有他自己最清楚,这太子之位实在来得太不易了。
“去!”曹操推了他一把,“给列位大臣敬酒。”
太子身份已明确,从今以后众臣与他地位有别,见他来敬酒群臣纷纷避席施礼。曹丕看着这些列卿重臣反过来给自己行礼,心里更觉畅快,逢人便寒暄:“倚仗大人栽培……倚仗大人栽培……”一席席敬下去,不多时便至太中大夫贾诩面前。
此刻曹丕已知贾诩为他所作贡献,心下感激至极,却不敢当着父亲表露,依旧只道:“倚仗大人栽培。”声音中却有一丝颤动——说了这半日,恐怕唯有这一声是真心的。
贾诩却还是那副木讷表情,避席回礼:“不敢,不敢。”他身边坐的是没一兵一卒却居将军高位的娄圭,曹丕照旧施礼,哪知娄圭竟不避席,只拱拱手:“太子多勉励。”分明是训教口吻。曹丕正自兴奋,未多理会;曹操瞧在眼中甚是不悦,却也没说什么。
曹操又命他给诸夫人、诸兄弟分别行礼以示谦诚,曹丕高高兴兴走了两圈,见大家无不恭顺、无不赞誉、无不笑脸相迎,心中越发快意。全转下来,宴席早就散了,曹丕心里却依旧激动难言,他眺望着美丽的宫苑、繁华的邺城,以及望不过来的锦绣河山,这些注定都将属于他,十多年努力终于如愿以偿……他快步跑下金虎台,想要把这消息告诉司马懿,告诉朱铄,告诉夏侯尚,告诉所有曾为他出谋划策的人。此时台下正有二人迎面而来,乃长史辛毗和邺城令杨沛,二人初始见有人敢在禁苑奔跑都感惊讶,稍稍离近才瞧出是曹丕,赶紧停下相候。
“原来是五官将。”辛毗连忙行礼,却不知他已做了太子,“大王欲召见杨县令,卑职……”话未说完忽见曹丕朗声大笑,竟隔着好几重石阶跃下来,一把搂住他脖子:“辛公,你知我今日有多高兴吗?哈哈哈……”一边笑一边重重拍着他肩膀。
哪有在宫苑中与大臣打闹嬉戏的?辛毗不明所以,叫他拍得肩膀生痛:“高兴就好……高兴就好……”想问问究竟怎回事,却见曹丕疯跑着又去了。辛毗满脸尴尬,回头瞅了眼杨沛——这位铁面县令却似乎不为刚才之事所动,只蹙眉低头,充满了心事。
杨沛官职虽只是县令,却是曹操惩治豪强、震慑官员的大棒。他在邺城大街上一站,连列卿都躲着走。不过如今曹魏用人之道已变了,曹丕府邸每日世家子弟盈门,杨沛这只大棒还有用武之地吗?
铜雀台的宾客早已散尽,曹操交代了辛毗几句便将其打发走,只留杨沛一人,本想先领他在西苑转转,观观景,话话家常,再谈正事。没想到杨沛精明得很,施礼已毕便直截了当道:“臣斗胆相问,大王要撤卑职的官吗?”
曹操一怔,随即笑道:“寡人要升你官。”
“升任魏郡太守?”
曹操的笑容变得格外苦涩:“升任京兆尹。”
“原来如此……”素来冷酷的杨沛竟露出一丝落寞的神情——由县令转任郡守当然是升官,不过从此远离了邺城,远离了豪门林立的国都,关中久乱贫弱之地,谈何惩治豪强?这种升官与撤职没区别,无非是照顾颜面。
曹操凝视着这个酷吏,心里有些不是滋味。杨沛来到邺城之时就甚瘦削,如今几乎皮包骨头,满头乌发也已雪白,看得出他这些年来为打击豪强倾注了全部精力,最后竟是这么个不了了之的结果。曹操想安慰他两句,却不知如何开口。
然而杨沛这丝悲楚只一闪而过,随即又恢复以往的坚毅:“法为君王而生,既然君之法度改易,不能者止自属应当。但臣还是那句话,《商君书》有云,‘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故德生于刑。’欲使民安臣服,莫过于重法。”
曹操轻轻摇头——曾几何时他也坚信这一论调,现在不然了,天下之大岂能用一把尺子去量?若讲法,首先僭越就是不法,曹魏这国家来得合法吗?以为用几条严刑峻法能安定天下,其实天真得很!况乎法因何而立?难道仅仅是为了维护权力?当法令不承认人心时,人心也可以不承认法令!
曹操想把这心得对杨沛说,却见杨沛一脸毋庸置疑的刻板神色,转念一想——他坚信一辈子了,何必与他分辨?我不再做这样的梦,却何必非要把别人的梦也搅碎?或许作为臣子可以拥有坚贞的信条,但君王完全是另一回事。我昔日当县令时何尝不是凭一条五色棒打遍豪强?曹操只道:“寡人明白你意思,但治大国若烹小鲜,难啊……”他不想再纠缠这个问题,转而道,“你有何愿望尽管提出来。听说你家中甚苦,妻儿蜗居,寡人赐你些钱,你置办个新宅子如何?”
“不。”杨沛肃然道,“重法者首在明赏罚。大王若能以臣之法治天下,臣功莫大焉,莫说一所宅子,十所宅子亦可受。可如今办砸了差事,何谈受赏?昔日商鞅遭车裂之刑,张汤牛车下葬,阳球、王吉皆命丧狱中,大王改弦更张,不追究臣已是大幸。”说罢重重磕个头,“若大王真欲垂恩,臣手下有刘慈等几个心腹,请大王给他们前程。”这几人都是功曹县吏一类的小人物,跟着杨沛到处执法施行,也结下不少仇怨,如今杨沛一走,他们能有好果子吃?
“杨孔渠,寡人认识你二十多年,直至今日才听你说出一句合乎人情的话。”
杨沛却道:“非是臣邀买人情,实是他们受臣之令,上支下派,结怨亦非本心。今日臣要走,保他们无虞;来日他们若为非作歹,犯到臣手里,臣照样叫他们死!”
“好!寡人答应你,给他们前程。”
“谢大王。”杨沛起身,“既然如此,臣明日便离京。”
望着一步步倒退的杨沛,曹操百感交集,仿佛远去的不仅是一个酷吏,还是自己以前的为政信条,他自己离自己越来越远了。突然,杨沛停下脚步,又走了过来:“大王,臣有一事斗胆请奏。”
“说。”
“大王已决意立五官将为太子,然先前暗争不断,又有校事赵达、卢洪从中窥探,深知隐秘内情。有碍太子之人当早除去,免生后患,即便无患传扬出去亦伤王家体面。”这种话恐怕也只有杨沛这种人才敢明言。
“说得好。”曹操不住点头,“是该清理局面了,现在你就把刘慈给寡人叫来……”他苍老的目光中陡然泻出一股杀气。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58767/4528109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