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征兆
推荐阅读:长夜君主、太平令、长生,从养鸡杂役开始、圣杯战争?龙珠战争!、重生另嫁小叔,夫妻联手虐渣、成为诺亚后,选择伽古拉、说好电竞童子功,你谈恋爱夺冠?、无敌从我看见BOSS血条开始、全球降临:带着嫂嫂末世种田、残血玩家、
宋风 作者:戒念
第九十五章 征兆
<!--go-->
“害农之弊,无甚差役之法。”王静辉心中默默的念叨这句话,这是今天颍王赵顼托人送来给他的一道奏章的副本中的一句。这道奏章就是新任三司使韩绛上书英宗赵曙的,原来的三司使蔡襄终于还是走了,不过这位原本“戏言召尤,致触主忌”的三司使没有像王静辉原本的时空中被贬黜外放,而是为母丁忧回到老家兴化去了。现在接任蔡襄三司使职位的是韩绛,王静辉一看到这个熟悉的名字,心中不禁一跳:王安石的父亲虽然一生都担任中下级官吏,但却于吕家和韩家交往甚密,朝廷中吕公著和韩绛对王安石的评价都很高。这个韩绛还经常给颍王赵顼上课,有很多时候赵顼听得入迷的时候,他都会对赵顼说:“这不是我的看法,而是王安石的!”
韩绛这样为王安石延誉,可以说赵顼在继位成为神宗后能够立刻启用王安石,这中间有很大的关系是因为韩绛的缘故。不过王安石变法中最终打击的主要目标便是大地主和大商人,这使得吕公著直接站到了他的对立面,而河北韩家也因此分成两派,这个韩绛便是站在王安石这边的。
韩绛这道折子主要是针对现在弊政之一——差役法而发的,他要求改革差役法,但是这道奏章中却没有解决的办法。赵顼之所以把这道奏章副本抄一份给王静辉,这也是受到英宗赵曙的授意,希望看看王静辉能不能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
王静辉又不是傻瓜,当然能够一眼便看出这是他老丈人的意思。他倒是不在意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因为这段日子他一直都在研究王安石在熙宁变法中的条例过失,当中便有免役法。在他看来变法所有条例中唯独这免役法是最好地,原因只有一个:既不扰民有不得罪那些权贵,还非常具有可行性。实际上历史中这条免役法也受到了苏轼等反对王安石政策地官员的赞成,但后来司马光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不仅废掉了青苗等扰民条例,连这免役法居然也给废掉了。现在韩绛地奏章中提及免役法,王静辉的脑袋里面第一个反应便是把这个免役法再重新粉墨登场,不过还是要按照老规矩小范围的实验一下再说。
赵顼送来的这份奏章让王静辉想得最多地便是那个“负天下三十年大名”的王安石,他自从成为状元郎和蜀国公主结婚后,也听过许多和王安石有关的议论,这要比他在史书中读到的要多多了,其多少有点“若是不识陈近南,即便英雄也枉然”的架势,而那个在史书上毁誉参半的王安石之子王雳。他倒是在一年前的东阳郡王府的宴会上见过,可惜没有结识。
此时他想到更多的是这位新上任的三司使韩绛,这个曾经当过颍王赵顼地老师,自身家族背景深厚的家伙,他可能会促使王安石尽快的走上大宋高层统治阶层的政治舞台,就凭韩绛的那句“这都是王安石的高论”,再加上王安石“负天下三十年”的盛名,就足以让王安石在政治上短期内就能够进入统治高层。并且占据绝对有利地位。
“好在这个时候还是自己的老丈人当皇帝,要是换做自己地大舅哥赵顼来当政,那可真是很难料了。”王静辉心中现在正为自己碰巧延长英宗赵曙的生命而感到侥幸了。
王静辉这次没有太多的考虑,便挥笔写下了实行在局部地区免役法的奏章,当然在奏章中这个“局部地区”自然是明里暗里指向了他的楚州,他相信老丈人赵曙会同意的。只有他更有把握实行这样地试点,成功的把握更大些。
这份奏章基本上还是遵循了历史上王安石的免役法基本的要点:(一)将全国的人口按户分成上户五等,中户分三等,下户分两等,原来衙前等各种职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想官府交钱,由官府雇人来服役。乡村中四等以下户不交钱,城市中六等以下户不交钱,这些收上来的钱随夏秋两税一起缴纳,成为免役钱。(二),各路、州、县当地吏役事务繁简,自定额数,供当地使用,但要留下两成由各地存留备用。(三)原来不负担差役的寺观、道观、官户等,也要按定额的半数交纳免役钱,但名字改为“助役钱”。
不过王静辉在奏章中也详细的做了说明,对于雇佣差役如果使用旧人的话也可以,不过以前死民户无偿服役,现在交了免役钱后就不见得服役了,缺额要优先从厢军中解决,以达到进一步无声无息的裁减厢军的目的。而且根据历史上王安石推行免役法的效果来看,免役钱和助役钱加在一起肯定会超过雇佣人来服役的成本,这也是给朝廷创造了一份税收。如果在实行中看到效果不错,可以进一步削减下户和中下户的免役钱。
对于原来不承担服役的道观和寺院要缴纳助役钱,王静辉直接将从商务印书馆那里得到的辽国现在寺院香火鼎盛的情况写了一道策论附在奏章背后。在策论中他也指出:辽国必会因为这些寺院严重拖垮其国家实力,甚至这些寺院每年所花的费用可以跟大宋现在三大弊政有得一拼。文中非常明确的指出:尽管佛教和道教在大宋也很兴盛,但寺院道观这些非社会财富创造的单位每年要接受多少达官贵人的捐赠?又有多少良田供养他们?这样只投入不产出显然是会危害到国家的财政的!如果不加以打击和控制,辽国的今天便是大宋的明天!虽然圣上不能采取时尚那些残暴的“灭佛”行为,但让这些寺院道观出“助役钱”可以隐约的控制其进一步发展,以免日后步辽国的后尘寺院泛滥成灾,以至于影响到国家实力。
这样原本历史上王安石所提出地免役法。在王静辉地手中又赋予了新的任务——限制佛教道教地进一步发展。从他们的嘴里面挖出一部分资金来填充国库,这招不可谓不毒辣。虽然王静辉也知道一旦这样做会间接的得罪一些权贵。但有辽国那样活生生的例子在那里摆着,谁也找不出其中地把柄。而且现在大宋的国库空虚,估计韩琦和新上任的三司使韩绛已经像饿红眼睛的饿狼一样饥不择食了,一旦王静辉告诉赵曙他们这样做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相信他们就是再信佛,与祖宗江山比起来,他们也会抗这这面“正义的大旗”来朝寺庙道观伸手的。
王静辉对于宗教谈不上厌恶,但从来到这个时代后也看到了大寺院甚至占据两天数千顷的事情,这对于他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不由得让他想到香火更为鼎盛的辽国寺院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心中对那句“辽以释废”感触更深了些。打击宗教并非他所愿,但能够使国家富强,与其把这部分负担加在平头老百姓身上,还不如找这些明着是吃斋礼佛。暗中是大宋数一数二地大地主下手,这样心中的愧疚会减轻些。况且连佛门中人在李唐灭佛的时候也承认佛教拖累国家,自己又不是想断宗教的根,只是挖点墙角而已,这自然不算什么了。
“钱!钱!”王静辉把奏章送走后的几天当中,脑海中不停的在翻腾着如何能够赚到更多钱来使国家财政纳入正规,现在已经不是他在汴都开封那样赤手空拳开拓事业了,而是为国家赚钱。当然前提便是不能像桑弘羊等前辈那样竭泽而渔来严酷的搜刮老百姓,这种方法王安石早就用过了,王静辉心中一是知道这种方法行不通;另外便是身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对这种杀鸡取卵地方式从心中感到厌恶。
厌恶归厌恶,如果不能使大宋财政在短期内有很大的起色,让英宗赵曙等人的口袋鼓起来,到时候就算上台的不是王安石。随便哪个人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从老百姓那干瘪的口袋中在穷极搜罗一番,这是王静辉所不愿意看到地。
现在王静辉名下第一赚钱机器便是商务印书馆了,其创造财富的速度比铸币厂要高效多了,当然也有其玻璃产业,想到玻璃产业是他和徐氏合办的,所以便把玻璃从稿纸上勾掉。“就是你了!”王静辉嘴边也颇为无奈的轻声说道。
几天后,宰辅韩琦和颍王赵顼便接到王静辉送给他们的信件:提前转让商务印书馆的“铅活字印刷术”技术!王静辉这么做也是出于现实的考虑:这个活字印刷实在是太能挣钱了,不仅让同行眼热,连韩琦也曾暗示过他,况且他现在身为驸马,就算自己名下的这些产业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单靠其以前攒下的利润便足够让王静辉和蜀国公主挥霍一生了。
不过这项转让也不是白给的,其辽国佛经生意要由商务印书馆来承担,而且从京畿重地抽出厢兵进入工厂来给天下制造活字印刷机,而且严禁印刷设备和工人出口或是出国,违者严惩不贷。现在印刷行业在王静辉的授意商务印书馆有意为之的情况下,利润普遍都摊薄了,最赚钱的方向便是辽国的佛经市场,但那里是商务印书馆一家独大,南方的书商光是被那些动辄十几万块雕版就给吓退了,更何况贩运成本也是居于劣势。王静辉给他们想了一条出路:朝鲜和日本,或是东南亚市场。并且建议英宗赵曙成立海关来专门管理书籍出口。
王静辉还在策论中建议英宗赵曙:如果官办印刷作坊采用活字印刷机后,其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这一定会影响到南方江浙一代的大印书商,很可能会把他们给拖垮,进而影响当地的赋税和繁荣,为此不妨采取和在楚州的“液压榨油机联盟”一样的办法,通过收取会费的方法来出卖其技术换取更多的利润。
王静辉这份策论写来写去,越来越觉得不对劲:这里面牵扯的东西可实在是太多了,不仅是航运问题,而海关问题也给牵连到这里面来了。内容一多起来。其叙述也就简单了许多。但其可操作性也模糊了许多,这不符合他一贯的风格。还很可能让英宗赵曙等人把事情办砸。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写了好几份策论,让蜀国公主誊抄后合成一本书。给汴都开封送过去。
王静辉对这本书是非常慎重地,前后不停地修改,把他所知道的那点儿可怜地海关知识全部都写了进去,他不知道这本书落到英宗赵曙等人的手中,实行后会变成什么样子,这对于他来说还是头一次干这么没有把握的事情,不过他也同样强烈要求这样的试点除了江浙地泉州港外,还必须有一个港口设立在楚州,好由他来亲自控制其发展方向,及时发现其中的不足进行修正。
若不是因为韩绛那本关于役法的奏章。使王静辉闻到了王安石很可能近期上台的气味,他是万万不会这么冒险的。现在他就是在与时间赛跑,要赶在强硬派势力壮大之前,大大的改善大宋目前糟糕的国家财政状况,以便使社会变革变得更加从容,更加温和些。
王静辉的这本发家致富经还没有完成,汴都开封的老丈人通过颍王赵顼便给他传回了关于局部地区试行免役法奏章的结果——甚好!并且让王静辉尽快地照办,以便观察其结果如何。
而且随同英宗赵曙手诏一起送到的还有自己那个便宜义父韩琦给他的信件。上面是关于厢军改编进邮政系统的这三个月来的效果:虽然编入邮政系统的厢军人数不算多,仅仅三万余人,分布在长江水系和运河水系两岸的重要城市中,邮政系统所能提供的邮递城市还很少,但其已经开始发挥一定地威力了。
邮政系统之所以能够这么快见到成效,这一方面是拜春节所赐。大宋商人贩货天下,依靠这两条水系吃饭的商人更是多如牛毛,自己在新春佳节的时候回不去,但能够送一封家书回去,自然是舍得掏钱,这从一月份的营业数额远远高出二三月份的几倍便能看出来。宰辅韩琦对邮政系统的信心现在要比王静辉这个创始人更大,因为这三万厢军所组成地邮政系统虽然还没有实现盈利,也只是勉强的持平而已,但它却养活了三万厢军,最重要的便是省去了其后续的补给等资金,仅看得到的节省就在一百五十万贯之上,这是另宰辅韩琦十分激动的一个数字。
当宰辅韩琦初次感到邮政系统居然能够这么容易提他省去了一大笔财政开支后,便给王静辉写信,上面说道:鉴于邮政系统的成绩,他想建议英宗赵曙全面推行这一制度,不再满足于这么小规模的邮政系统了,他想迫不及待的按照王静辉当初留下的“邮政路线图”进行下一步的打算了。
王静辉看到韩琦给他写的信后,心中也是非常高兴:莫非是自己走了狗屎运?老天这么帮忙?在古代除了军事用途外,还没有像今天这样有三万多人在维持着一个庞大的邮政系统,而这个邮政系统能够起到非常振奋人心的结果后,王静辉的心情也随之激动,毕竟他也是创始人之一,更深的意义还在于这是专门为厢兵改制而专门设计的,这套还不是很完善的邮政系统的成功,也为后续的厢兵大规模转换成“邮递员”打下了基础。
不过当王静辉看到韩琦在最后似乎要进行“大跃进”的时候,他的心中现在显然还不是全面铺开的时候,再说厢军之所以能够盈利,还是在于其地理位置好,长江和运河这两条水系关系这整个南方向北方运送赋税和各种商品,这么重要的水运系统聚集了大宋很大比例的商人。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厢兵现在的盈利虽然让他很兴奋,但仔细以思量后才也是在正常范围之内。
不过此时邮政系统形势非常乐观的情况下,韩琦显然是头脑有些发热了。王静辉看到这一点后,也立刻就给韩琦写了一封回信。信中说明了现在还不是大规模实行的最佳时机,现在应该做的便是稳固根基,加强其民用价值。他建议以最初那十几个节点为中心,慢慢的向周围的地区进行渗透,提高其邮寄信件的投送质量,并且对运送包裹等业务进行改进。
不过这些都是次要的,唯一能够引起韩琦等人注意的便是这现行开发的长江和运河两大水系沿途经过的城市都是大宋财政的精华部分,要是扩编,用王静辉的话来说是“市场不够大”,这肯定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也会把刚刚缓过劲儿的邮政系统搞得一团糟,恐怕后续的改编可就不大容易了。
第九十五章 征兆在线阅读
<!--t;
第九十五章 征兆
- 肉肉屋
第九十五章 征兆
<!--go-->
“害农之弊,无甚差役之法。”王静辉心中默默的念叨这句话,这是今天颍王赵顼托人送来给他的一道奏章的副本中的一句。这道奏章就是新任三司使韩绛上书英宗赵曙的,原来的三司使蔡襄终于还是走了,不过这位原本“戏言召尤,致触主忌”的三司使没有像王静辉原本的时空中被贬黜外放,而是为母丁忧回到老家兴化去了。现在接任蔡襄三司使职位的是韩绛,王静辉一看到这个熟悉的名字,心中不禁一跳:王安石的父亲虽然一生都担任中下级官吏,但却于吕家和韩家交往甚密,朝廷中吕公著和韩绛对王安石的评价都很高。这个韩绛还经常给颍王赵顼上课,有很多时候赵顼听得入迷的时候,他都会对赵顼说:“这不是我的看法,而是王安石的!”
韩绛这样为王安石延誉,可以说赵顼在继位成为神宗后能够立刻启用王安石,这中间有很大的关系是因为韩绛的缘故。不过王安石变法中最终打击的主要目标便是大地主和大商人,这使得吕公著直接站到了他的对立面,而河北韩家也因此分成两派,这个韩绛便是站在王安石这边的。
韩绛这道折子主要是针对现在弊政之一——差役法而发的,他要求改革差役法,但是这道奏章中却没有解决的办法。赵顼之所以把这道奏章副本抄一份给王静辉,这也是受到英宗赵曙的授意,希望看看王静辉能不能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
王静辉又不是傻瓜,当然能够一眼便看出这是他老丈人的意思。他倒是不在意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因为这段日子他一直都在研究王安石在熙宁变法中的条例过失,当中便有免役法。在他看来变法所有条例中唯独这免役法是最好地,原因只有一个:既不扰民有不得罪那些权贵,还非常具有可行性。实际上历史中这条免役法也受到了苏轼等反对王安石政策地官员的赞成,但后来司马光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不仅废掉了青苗等扰民条例,连这免役法居然也给废掉了。现在韩绛地奏章中提及免役法,王静辉的脑袋里面第一个反应便是把这个免役法再重新粉墨登场,不过还是要按照老规矩小范围的实验一下再说。
赵顼送来的这份奏章让王静辉想得最多地便是那个“负天下三十年大名”的王安石,他自从成为状元郎和蜀国公主结婚后,也听过许多和王安石有关的议论,这要比他在史书中读到的要多多了,其多少有点“若是不识陈近南,即便英雄也枉然”的架势,而那个在史书上毁誉参半的王安石之子王雳。他倒是在一年前的东阳郡王府的宴会上见过,可惜没有结识。
此时他想到更多的是这位新上任的三司使韩绛,这个曾经当过颍王赵顼地老师,自身家族背景深厚的家伙,他可能会促使王安石尽快的走上大宋高层统治阶层的政治舞台,就凭韩绛的那句“这都是王安石的高论”,再加上王安石“负天下三十年”的盛名,就足以让王安石在政治上短期内就能够进入统治高层。并且占据绝对有利地位。
“好在这个时候还是自己的老丈人当皇帝,要是换做自己地大舅哥赵顼来当政,那可真是很难料了。”王静辉心中现在正为自己碰巧延长英宗赵曙的生命而感到侥幸了。
王静辉这次没有太多的考虑,便挥笔写下了实行在局部地区免役法的奏章,当然在奏章中这个“局部地区”自然是明里暗里指向了他的楚州,他相信老丈人赵曙会同意的。只有他更有把握实行这样地试点,成功的把握更大些。
这份奏章基本上还是遵循了历史上王安石的免役法基本的要点:(一)将全国的人口按户分成上户五等,中户分三等,下户分两等,原来衙前等各种职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想官府交钱,由官府雇人来服役。乡村中四等以下户不交钱,城市中六等以下户不交钱,这些收上来的钱随夏秋两税一起缴纳,成为免役钱。(二),各路、州、县当地吏役事务繁简,自定额数,供当地使用,但要留下两成由各地存留备用。(三)原来不负担差役的寺观、道观、官户等,也要按定额的半数交纳免役钱,但名字改为“助役钱”。
不过王静辉在奏章中也详细的做了说明,对于雇佣差役如果使用旧人的话也可以,不过以前死民户无偿服役,现在交了免役钱后就不见得服役了,缺额要优先从厢军中解决,以达到进一步无声无息的裁减厢军的目的。而且根据历史上王安石推行免役法的效果来看,免役钱和助役钱加在一起肯定会超过雇佣人来服役的成本,这也是给朝廷创造了一份税收。如果在实行中看到效果不错,可以进一步削减下户和中下户的免役钱。
对于原来不承担服役的道观和寺院要缴纳助役钱,王静辉直接将从商务印书馆那里得到的辽国现在寺院香火鼎盛的情况写了一道策论附在奏章背后。在策论中他也指出:辽国必会因为这些寺院严重拖垮其国家实力,甚至这些寺院每年所花的费用可以跟大宋现在三大弊政有得一拼。文中非常明确的指出:尽管佛教和道教在大宋也很兴盛,但寺院道观这些非社会财富创造的单位每年要接受多少达官贵人的捐赠?又有多少良田供养他们?这样只投入不产出显然是会危害到国家的财政的!如果不加以打击和控制,辽国的今天便是大宋的明天!虽然圣上不能采取时尚那些残暴的“灭佛”行为,但让这些寺院道观出“助役钱”可以隐约的控制其进一步发展,以免日后步辽国的后尘寺院泛滥成灾,以至于影响到国家实力。
这样原本历史上王安石所提出地免役法。在王静辉地手中又赋予了新的任务——限制佛教道教地进一步发展。从他们的嘴里面挖出一部分资金来填充国库,这招不可谓不毒辣。虽然王静辉也知道一旦这样做会间接的得罪一些权贵。但有辽国那样活生生的例子在那里摆着,谁也找不出其中地把柄。而且现在大宋的国库空虚,估计韩琦和新上任的三司使韩绛已经像饿红眼睛的饿狼一样饥不择食了,一旦王静辉告诉赵曙他们这样做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相信他们就是再信佛,与祖宗江山比起来,他们也会抗这这面“正义的大旗”来朝寺庙道观伸手的。
王静辉对于宗教谈不上厌恶,但从来到这个时代后也看到了大寺院甚至占据两天数千顷的事情,这对于他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不由得让他想到香火更为鼎盛的辽国寺院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心中对那句“辽以释废”感触更深了些。打击宗教并非他所愿,但能够使国家富强,与其把这部分负担加在平头老百姓身上,还不如找这些明着是吃斋礼佛。暗中是大宋数一数二地大地主下手,这样心中的愧疚会减轻些。况且连佛门中人在李唐灭佛的时候也承认佛教拖累国家,自己又不是想断宗教的根,只是挖点墙角而已,这自然不算什么了。
“钱!钱!”王静辉把奏章送走后的几天当中,脑海中不停的在翻腾着如何能够赚到更多钱来使国家财政纳入正规,现在已经不是他在汴都开封那样赤手空拳开拓事业了,而是为国家赚钱。当然前提便是不能像桑弘羊等前辈那样竭泽而渔来严酷的搜刮老百姓,这种方法王安石早就用过了,王静辉心中一是知道这种方法行不通;另外便是身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对这种杀鸡取卵地方式从心中感到厌恶。
厌恶归厌恶,如果不能使大宋财政在短期内有很大的起色,让英宗赵曙等人的口袋鼓起来,到时候就算上台的不是王安石。随便哪个人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从老百姓那干瘪的口袋中在穷极搜罗一番,这是王静辉所不愿意看到地。
现在王静辉名下第一赚钱机器便是商务印书馆了,其创造财富的速度比铸币厂要高效多了,当然也有其玻璃产业,想到玻璃产业是他和徐氏合办的,所以便把玻璃从稿纸上勾掉。“就是你了!”王静辉嘴边也颇为无奈的轻声说道。
几天后,宰辅韩琦和颍王赵顼便接到王静辉送给他们的信件:提前转让商务印书馆的“铅活字印刷术”技术!王静辉这么做也是出于现实的考虑:这个活字印刷实在是太能挣钱了,不仅让同行眼热,连韩琦也曾暗示过他,况且他现在身为驸马,就算自己名下的这些产业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单靠其以前攒下的利润便足够让王静辉和蜀国公主挥霍一生了。
不过这项转让也不是白给的,其辽国佛经生意要由商务印书馆来承担,而且从京畿重地抽出厢兵进入工厂来给天下制造活字印刷机,而且严禁印刷设备和工人出口或是出国,违者严惩不贷。现在印刷行业在王静辉的授意商务印书馆有意为之的情况下,利润普遍都摊薄了,最赚钱的方向便是辽国的佛经市场,但那里是商务印书馆一家独大,南方的书商光是被那些动辄十几万块雕版就给吓退了,更何况贩运成本也是居于劣势。王静辉给他们想了一条出路:朝鲜和日本,或是东南亚市场。并且建议英宗赵曙成立海关来专门管理书籍出口。
王静辉还在策论中建议英宗赵曙:如果官办印刷作坊采用活字印刷机后,其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这一定会影响到南方江浙一代的大印书商,很可能会把他们给拖垮,进而影响当地的赋税和繁荣,为此不妨采取和在楚州的“液压榨油机联盟”一样的办法,通过收取会费的方法来出卖其技术换取更多的利润。
王静辉这份策论写来写去,越来越觉得不对劲:这里面牵扯的东西可实在是太多了,不仅是航运问题,而海关问题也给牵连到这里面来了。内容一多起来。其叙述也就简单了许多。但其可操作性也模糊了许多,这不符合他一贯的风格。还很可能让英宗赵曙等人把事情办砸。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写了好几份策论,让蜀国公主誊抄后合成一本书。给汴都开封送过去。
王静辉对这本书是非常慎重地,前后不停地修改,把他所知道的那点儿可怜地海关知识全部都写了进去,他不知道这本书落到英宗赵曙等人的手中,实行后会变成什么样子,这对于他来说还是头一次干这么没有把握的事情,不过他也同样强烈要求这样的试点除了江浙地泉州港外,还必须有一个港口设立在楚州,好由他来亲自控制其发展方向,及时发现其中的不足进行修正。
若不是因为韩绛那本关于役法的奏章。使王静辉闻到了王安石很可能近期上台的气味,他是万万不会这么冒险的。现在他就是在与时间赛跑,要赶在强硬派势力壮大之前,大大的改善大宋目前糟糕的国家财政状况,以便使社会变革变得更加从容,更加温和些。
王静辉的这本发家致富经还没有完成,汴都开封的老丈人通过颍王赵顼便给他传回了关于局部地区试行免役法奏章的结果——甚好!并且让王静辉尽快地照办,以便观察其结果如何。
而且随同英宗赵曙手诏一起送到的还有自己那个便宜义父韩琦给他的信件。上面是关于厢军改编进邮政系统的这三个月来的效果:虽然编入邮政系统的厢军人数不算多,仅仅三万余人,分布在长江水系和运河水系两岸的重要城市中,邮政系统所能提供的邮递城市还很少,但其已经开始发挥一定地威力了。
邮政系统之所以能够这么快见到成效,这一方面是拜春节所赐。大宋商人贩货天下,依靠这两条水系吃饭的商人更是多如牛毛,自己在新春佳节的时候回不去,但能够送一封家书回去,自然是舍得掏钱,这从一月份的营业数额远远高出二三月份的几倍便能看出来。宰辅韩琦对邮政系统的信心现在要比王静辉这个创始人更大,因为这三万厢军所组成地邮政系统虽然还没有实现盈利,也只是勉强的持平而已,但它却养活了三万厢军,最重要的便是省去了其后续的补给等资金,仅看得到的节省就在一百五十万贯之上,这是另宰辅韩琦十分激动的一个数字。
当宰辅韩琦初次感到邮政系统居然能够这么容易提他省去了一大笔财政开支后,便给王静辉写信,上面说道:鉴于邮政系统的成绩,他想建议英宗赵曙全面推行这一制度,不再满足于这么小规模的邮政系统了,他想迫不及待的按照王静辉当初留下的“邮政路线图”进行下一步的打算了。
王静辉看到韩琦给他写的信后,心中也是非常高兴:莫非是自己走了狗屎运?老天这么帮忙?在古代除了军事用途外,还没有像今天这样有三万多人在维持着一个庞大的邮政系统,而这个邮政系统能够起到非常振奋人心的结果后,王静辉的心情也随之激动,毕竟他也是创始人之一,更深的意义还在于这是专门为厢兵改制而专门设计的,这套还不是很完善的邮政系统的成功,也为后续的厢兵大规模转换成“邮递员”打下了基础。
不过当王静辉看到韩琦在最后似乎要进行“大跃进”的时候,他的心中现在显然还不是全面铺开的时候,再说厢军之所以能够盈利,还是在于其地理位置好,长江和运河这两条水系关系这整个南方向北方运送赋税和各种商品,这么重要的水运系统聚集了大宋很大比例的商人。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厢兵现在的盈利虽然让他很兴奋,但仔细以思量后才也是在正常范围之内。
不过此时邮政系统形势非常乐观的情况下,韩琦显然是头脑有些发热了。王静辉看到这一点后,也立刻就给韩琦写了一封回信。信中说明了现在还不是大规模实行的最佳时机,现在应该做的便是稳固根基,加强其民用价值。他建议以最初那十几个节点为中心,慢慢的向周围的地区进行渗透,提高其邮寄信件的投送质量,并且对运送包裹等业务进行改进。
不过这些都是次要的,唯一能够引起韩琦等人注意的便是这现行开发的长江和运河两大水系沿途经过的城市都是大宋财政的精华部分,要是扩编,用王静辉的话来说是“市场不够大”,这肯定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也会把刚刚缓过劲儿的邮政系统搞得一团糟,恐怕后续的改编可就不大容易了。
第九十五章 征兆在线阅读
<!--t;
第九十五章 征兆
- 肉肉屋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5957/194924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