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万历皇帝的一生
推荐阅读:全球废土:避难所无限升级、退下,让朕来、谁让他玩游戏王的!、死灵法师、火爆波长、裂天空骑、黄泉逆行、为什么它永无止境、黜龙、我也是异常生物、
虽然朱翊钧十岁就登基了,但是他头上还有他的生母李太后在看着。
所以,即便朱翊钧身为大明的皇帝他也不能够乱来。
大明朝廷以孝道治天下,所以朱翊钧对于他的生母还是特别的敬重的。
李太后的话他也会照办。
但是身为皇帝,哪有不寻欢作乐的。
而朱翊钧身边的太监自然也是为了巴结皇帝,什么都会做。
也会到处搜罗一些奇淫巧技的东西献给朱翊钧,为的就是能够赢得朱翊钧的欢心,好让他们在宫里更上一层楼。
万历帝朱翊钧身边的太监孙海就特别擅长这些门路。
他总会收罗一些小玩意来供朱翊钧顽耍,讨朱翊钧的欢心。
但是李太后对朱翊钧的管教向来严格,所以他的这些不务正业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翊钧的玩心也越来越重,也越来越没有之前那么勤奋了。
有一次,朱翊钧醉酒调戏宫女,被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看在眼里。
先前朱翊钧在孙海的蛊惑下本就有些顽劣,现在更是调戏宫女。
冯保又是李太后的人,而且他也清楚朱翊钧身为大明的皇帝是不应该这样做的。
所以,冯保便将这件事情禀报给了李太后知晓。
李太后知道了这件事情,极为生气。
没有想到她悉心教育的朱翊钧居然会这么不争气,最后还是只顾着玩了。
为了能够让朱翊钧长记性,李太后便让朱翊钧下罪己诏。
朱翊钧自然是不会自己写罪己诏的,李太后便命令张居正给朱翊钧撰写罪己诏。
张居正也没有推迟,直接开始给朱翊钧写罪己诏。
万历皇帝朱翊钧虽然年纪不大,但是罪己诏代表着什么他还是很清楚的。
那是要向天下人承认自己错了,要乞求天下人的原谅。
罪己诏一般都是昏君或者犯下了天大错误的皇帝才会写的。
而他朱翊钧不过就是贪玩了一点,居然就要下罪己诏。
这让朱翊钧不能接受。
本来还以为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会帮着自己在李太后面前求个情,帮自己说上几句好话。
可是没有想到张居正居然没有任何的求情,二话不说直接开始写罪己诏。
这下,万历皇帝朱翊钧更加难受了。
没有想到他的内阁首辅居然不会想着他,居然不会处处替他这个皇帝着想。
对于李太后居然更加言听计从。
他朱翊钧乃是大明的皇帝,堂堂九五至尊,从来都没有受过什么委屈。
可是这一次,居然因为调戏宫女这么小的事情就要下罪己诏。
这对朱翊钧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虽然朱翊钧心中有一百个不满意,但还是老老实实的照做了。
面对李太后,朱翊钧可不敢有违逆的心思生出来。
但是朱翊钧虽然下了罪己诏,但是心中却开始对太监冯保和内阁首辅张居正怨恨了起来。
这件事情之后,他身边的太监孙海也被遣走了。
至此,朱翊钧便生活在了李太后和张居正的严格要求之下。
张居正对于朱翊钧从来都是严格要求,根本就没有把他当做皇帝来看待。
而是当做了自己的学生来看待。
如果朱翊钧有什么做的不对的地方,张居正绝对会出来指证。
甚至有时候训斥朱翊钧,说的很多话也不留情面。
虽然张居正是为了朱翊钧好,但是慢慢的在这种严格的管教之下,朱翊钧也有些叛逆了。
他对张居正更加记恨了起来。
后面李太后将大权归还给万历皇帝之后,朱翊钧也没有在第一时间对张居正下手。
因为张居正还是内阁首辅,而且能力强绝,的确是个不得多得的人才。
大明在张居正的管理之下焕然一新、蒸蒸日上。
虽然朱翊钧对张居正怀恨在心,但是他并不是一个昏君。
他也知道张居正对大明朝廷带来了什么。
就这样,一直到了1582年张居正病逝。
在张居正去世的第四天,朝堂之上就有言官站出来弹劾张居正。
说张居正贪赃枉法、贪污舞弊。
这其实也是实。
张居正虽然是大明一朝最厉害、最牛笔、对大明最有帮助的内阁首辅,但是他也确实是跟冯保勾结了的。
而且在他的万年确实是生活奢靡。
张居正与冯保之间的勾结在大明朝廷内几乎是人尽皆知,两人也不怎么背着人。
所以,在很多人的眼里,张居正就是因为巴结上了冯保。
有了冯保这个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扶持,才有了今天的地位。
本就对张居正换恨在心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当即便命人对张居正进行抄家。
也不知道是不是万历皇帝安排的人弹劾的张居正。
抄家这个效率属实也太高了一点。
张居正被抄家之后,他的家人不是被饿死就是被流放。
拯救大明朝廷于危难,一手将万历年间打造成大明历史上最富裕的年代,更是为大明续命了七十年的张居正。
就这样,在死后遭到了清算。
有人说是因为张居正和冯保勾结,贪赃枉法。
也有人说是因为张居正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在万历皇帝朱翊钧面前托大。
其实,张居正做的最错误的一点就是独揽朝政大权。
张居正那个时候几乎已经将万历皇帝给架空了。
大明朝廷的军政大权全部都是他一手包揽。
作为一个皇帝,是不可能容忍自己的臣子这么强势的。
万历皇帝之所以会在后面对张居正进行清算,也算是情有可原。
至于张居正那绝对不是想要做一个权倾朝野的权臣。
因为那个时候,他早就是大明朝廷最有权势的人。
甚至称为一句二皇帝也毫不过分。
张居正是个有梦想的人,他要做的事情肯定是遭到当时不少人反对的。
为了完成他的梦想,为了完成对大明的改革,张居正是不可能将希望寄托于别人身上的。
那肯定是要自己独揽大权,好来完成自己的改革。
只有手中握着最大的权利,他的改革才会最大化的按照自己想的来完成。
也正是因为张居正的改革,才让大明出现了万历中兴的局面。
至于死后被清算这件事情,估计张居正早就已经想到了。
他的改革得罪了太多的利益团里,他知道自己死后那些人是肯定不会放过自己的。
所以,在晚年张居正享受生活、穷奢极欲也是能够理解的。
万历一朝,张居正没错,万历皇帝也没错。
错的是封建社会的制度,错的是利益的冲突罢了。
就这样,一代名相张居正,为大明续命了七十年的男人就这样倒下了。
甚至在一开始的时候,万历皇帝朱翊钧还打算将张居正挖出来鞭尸。
但是最后他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张居正对大明朝廷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是不能够被抹去的。
如果万历皇帝朱翊钧真的将张居正挖出来鞭尸的话,那么只怕朱翊钧也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
张居正后面被清算,他的后人没有好下场,太监冯保那边也是一样。
在张居正倒台之后,冯保在朝廷里面失去了有力的盟友。
很快,万历皇帝也对冯保开始了清算。
冯保贪污舞弊比张居正还要严重。
而且他的贪污是出了名的。
冯保在执掌司礼监的这些年可没少捞银子。
万历皇帝对冯保也是毫不手软,一眼的将他抄了家。
将冯保的所有财产尽数没收。
不过万历皇帝最终还是给冯保留了一条命,将他从北京城贬到了南京。
张居正的盟友,大太监冯保就这样在南京一直到死。
万历朝的前十年,在幼年朱翊钧的支持下。
内阁首辅张居正在政治上、经济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政府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状况也大为改善。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一代名臣张居正病逝,朱翊钧将其抄家之后,开始亲政。
朱翊钧亲政后,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
先后在大明王朝西北、西南边疆和超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
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
李如松,麻贵抗击倭国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超鲜之役。
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
极大的巩固了大明王朝的疆土,让大明王朝在周边各国的声誉又一次的达到了顶峰。
万历朝的中后期,朱翊钧就开始了沉迷声色犬马之中了。
不但每日沉迷酒色,更是不怎么上朝,对于下面呈上来的奏折也是不怎么在意了。
接下来的时间里,在万历皇帝张居正的身上发生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那即是立太子。
大明朝廷的官员认为万历皇帝应该立下太子,早日确定储君的人选。
按照大明的祖训,自然是要里嫡长子为太子储君。
当时的朱翊钧的嫡长子就是明光宗朱常洛。
但是万历皇帝并不怎喜欢朱常洛,而是独爱宠妃郑氏。
而且当时的郑氏也育有一皇子,就是福王朱常洵。
因为对贵妃郑氏的宠爱,万历皇帝朱翊钧一度想要立郑氏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
但是遭到了大明朝臣的强烈反对。
不管是大明的祖训还是历朝历代都是立嫡长子为储君,无嫡立长。
而万历皇帝朱翊钧想要直接绕过嫡长子,想要立庶子朱常洵为太子,这简直就是颠覆了当时大明官员们的三观。
不管是按照礼法还是祖制,这都是不被允许的。
所以,在立太子这件事情上,万历皇帝朱翊钧和朝廷大臣们发生了严重的矛盾。
当时所有的朝臣,几乎都是一边倒的站在了朱常洛的这边。
不管怎么说,朱常洛都是万历皇帝的嫡长子。
与理与法,都应该是朱常洛来做这个太子储君。
怎么样也轮不到郑贵妃的儿子福王朱常洵。
几千年的传统,大明的祖制不可能因为万历皇帝一个人的偏爱就可以改变。
万历皇帝没有办法,他根本就拗不过满朝文武。
对于立太子这件事情上,万历皇帝朱翊钧妥协了。
最后还是立了朱常洛为太子,正位东宫。
也就是从这件事情开始,万历皇帝认清了一个事实。
那就是他即便身为皇帝也是有很多事情不能做的。
就比如立太子这件事情上,就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了,还要听取满朝文武的意见。
对此,万历皇帝开始更加的消极了,对于朝政大事也更加的不在意了。
在立太子的事情结束之后,万历皇帝开又一次因为福王朱常洵的事情跟朝臣意见相左。
因为没有能够将福王朱常洵立为太子,那么按照道理,福王朱常洵就要出去就藩,离开北京城。
但是在福王藩国的事情上,朱翊钧又开始了区别对待。
他居然给了福王朱常洵王府庄田“务足四万顷之数”。
这又一次的遭到了群臣的反对。
无论是神宗本人,抑或是郑贵妃还是福王朱常洵,都对国本之争的结果不甘心。
朱翊钧是真的想要立福王朱常洵为太子,而郑贵妃和朱常洵本人就不必多说了。
谁不想当太子和未来的太后呢。
仗着有万历皇帝朱翊钧撑腰,所以福王朱常洵就是留在北京城不走,迟迟不就藩。
而大明群臣们也不断上书让朱翊钧督促福王去就藩。
太子之位已经有了结果,福王继续留在北京城就是不合礼制。
但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和大臣们斗争了那么多年,早已修炼成精。
他表示让福王就藩没有问题,但是福王是他最疼爱的皇子,所以想要多给一些封地。
谁知道朱翊钧开口就是四万顷。
明制百亩为顷,四万顷就是四百万亩。
朱翊钧告诉大明朝廷的百官们,你们什么时候给福王准备好四万顷的田地,他就让福王立刻就藩。
于是乎,在福王就藩这件事情上,大明朝廷的百官们又开始了和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持久战。
这一拉锯就是好几年。
而福王朱常洵就也堂而皇之的在北京城滞留了好几年。
最终,福王还是离开了北京城出去就藩。
可是因为立太子和福王就藩的事情,万历皇帝和朝臣们僵持对立了近十年。
这让万历皇帝心力憔悴,直接开始了懒政、不上朝。
(本章完)
所以,即便朱翊钧身为大明的皇帝他也不能够乱来。
大明朝廷以孝道治天下,所以朱翊钧对于他的生母还是特别的敬重的。
李太后的话他也会照办。
但是身为皇帝,哪有不寻欢作乐的。
而朱翊钧身边的太监自然也是为了巴结皇帝,什么都会做。
也会到处搜罗一些奇淫巧技的东西献给朱翊钧,为的就是能够赢得朱翊钧的欢心,好让他们在宫里更上一层楼。
万历帝朱翊钧身边的太监孙海就特别擅长这些门路。
他总会收罗一些小玩意来供朱翊钧顽耍,讨朱翊钧的欢心。
但是李太后对朱翊钧的管教向来严格,所以他的这些不务正业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翊钧的玩心也越来越重,也越来越没有之前那么勤奋了。
有一次,朱翊钧醉酒调戏宫女,被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看在眼里。
先前朱翊钧在孙海的蛊惑下本就有些顽劣,现在更是调戏宫女。
冯保又是李太后的人,而且他也清楚朱翊钧身为大明的皇帝是不应该这样做的。
所以,冯保便将这件事情禀报给了李太后知晓。
李太后知道了这件事情,极为生气。
没有想到她悉心教育的朱翊钧居然会这么不争气,最后还是只顾着玩了。
为了能够让朱翊钧长记性,李太后便让朱翊钧下罪己诏。
朱翊钧自然是不会自己写罪己诏的,李太后便命令张居正给朱翊钧撰写罪己诏。
张居正也没有推迟,直接开始给朱翊钧写罪己诏。
万历皇帝朱翊钧虽然年纪不大,但是罪己诏代表着什么他还是很清楚的。
那是要向天下人承认自己错了,要乞求天下人的原谅。
罪己诏一般都是昏君或者犯下了天大错误的皇帝才会写的。
而他朱翊钧不过就是贪玩了一点,居然就要下罪己诏。
这让朱翊钧不能接受。
本来还以为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会帮着自己在李太后面前求个情,帮自己说上几句好话。
可是没有想到张居正居然没有任何的求情,二话不说直接开始写罪己诏。
这下,万历皇帝朱翊钧更加难受了。
没有想到他的内阁首辅居然不会想着他,居然不会处处替他这个皇帝着想。
对于李太后居然更加言听计从。
他朱翊钧乃是大明的皇帝,堂堂九五至尊,从来都没有受过什么委屈。
可是这一次,居然因为调戏宫女这么小的事情就要下罪己诏。
这对朱翊钧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虽然朱翊钧心中有一百个不满意,但还是老老实实的照做了。
面对李太后,朱翊钧可不敢有违逆的心思生出来。
但是朱翊钧虽然下了罪己诏,但是心中却开始对太监冯保和内阁首辅张居正怨恨了起来。
这件事情之后,他身边的太监孙海也被遣走了。
至此,朱翊钧便生活在了李太后和张居正的严格要求之下。
张居正对于朱翊钧从来都是严格要求,根本就没有把他当做皇帝来看待。
而是当做了自己的学生来看待。
如果朱翊钧有什么做的不对的地方,张居正绝对会出来指证。
甚至有时候训斥朱翊钧,说的很多话也不留情面。
虽然张居正是为了朱翊钧好,但是慢慢的在这种严格的管教之下,朱翊钧也有些叛逆了。
他对张居正更加记恨了起来。
后面李太后将大权归还给万历皇帝之后,朱翊钧也没有在第一时间对张居正下手。
因为张居正还是内阁首辅,而且能力强绝,的确是个不得多得的人才。
大明在张居正的管理之下焕然一新、蒸蒸日上。
虽然朱翊钧对张居正怀恨在心,但是他并不是一个昏君。
他也知道张居正对大明朝廷带来了什么。
就这样,一直到了1582年张居正病逝。
在张居正去世的第四天,朝堂之上就有言官站出来弹劾张居正。
说张居正贪赃枉法、贪污舞弊。
这其实也是实。
张居正虽然是大明一朝最厉害、最牛笔、对大明最有帮助的内阁首辅,但是他也确实是跟冯保勾结了的。
而且在他的万年确实是生活奢靡。
张居正与冯保之间的勾结在大明朝廷内几乎是人尽皆知,两人也不怎么背着人。
所以,在很多人的眼里,张居正就是因为巴结上了冯保。
有了冯保这个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扶持,才有了今天的地位。
本就对张居正换恨在心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当即便命人对张居正进行抄家。
也不知道是不是万历皇帝安排的人弹劾的张居正。
抄家这个效率属实也太高了一点。
张居正被抄家之后,他的家人不是被饿死就是被流放。
拯救大明朝廷于危难,一手将万历年间打造成大明历史上最富裕的年代,更是为大明续命了七十年的张居正。
就这样,在死后遭到了清算。
有人说是因为张居正和冯保勾结,贪赃枉法。
也有人说是因为张居正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在万历皇帝朱翊钧面前托大。
其实,张居正做的最错误的一点就是独揽朝政大权。
张居正那个时候几乎已经将万历皇帝给架空了。
大明朝廷的军政大权全部都是他一手包揽。
作为一个皇帝,是不可能容忍自己的臣子这么强势的。
万历皇帝之所以会在后面对张居正进行清算,也算是情有可原。
至于张居正那绝对不是想要做一个权倾朝野的权臣。
因为那个时候,他早就是大明朝廷最有权势的人。
甚至称为一句二皇帝也毫不过分。
张居正是个有梦想的人,他要做的事情肯定是遭到当时不少人反对的。
为了完成他的梦想,为了完成对大明的改革,张居正是不可能将希望寄托于别人身上的。
那肯定是要自己独揽大权,好来完成自己的改革。
只有手中握着最大的权利,他的改革才会最大化的按照自己想的来完成。
也正是因为张居正的改革,才让大明出现了万历中兴的局面。
至于死后被清算这件事情,估计张居正早就已经想到了。
他的改革得罪了太多的利益团里,他知道自己死后那些人是肯定不会放过自己的。
所以,在晚年张居正享受生活、穷奢极欲也是能够理解的。
万历一朝,张居正没错,万历皇帝也没错。
错的是封建社会的制度,错的是利益的冲突罢了。
就这样,一代名相张居正,为大明续命了七十年的男人就这样倒下了。
甚至在一开始的时候,万历皇帝朱翊钧还打算将张居正挖出来鞭尸。
但是最后他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张居正对大明朝廷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是不能够被抹去的。
如果万历皇帝朱翊钧真的将张居正挖出来鞭尸的话,那么只怕朱翊钧也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
张居正后面被清算,他的后人没有好下场,太监冯保那边也是一样。
在张居正倒台之后,冯保在朝廷里面失去了有力的盟友。
很快,万历皇帝也对冯保开始了清算。
冯保贪污舞弊比张居正还要严重。
而且他的贪污是出了名的。
冯保在执掌司礼监的这些年可没少捞银子。
万历皇帝对冯保也是毫不手软,一眼的将他抄了家。
将冯保的所有财产尽数没收。
不过万历皇帝最终还是给冯保留了一条命,将他从北京城贬到了南京。
张居正的盟友,大太监冯保就这样在南京一直到死。
万历朝的前十年,在幼年朱翊钧的支持下。
内阁首辅张居正在政治上、经济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政府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状况也大为改善。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一代名臣张居正病逝,朱翊钧将其抄家之后,开始亲政。
朱翊钧亲政后,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
先后在大明王朝西北、西南边疆和超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
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
李如松,麻贵抗击倭国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超鲜之役。
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
极大的巩固了大明王朝的疆土,让大明王朝在周边各国的声誉又一次的达到了顶峰。
万历朝的中后期,朱翊钧就开始了沉迷声色犬马之中了。
不但每日沉迷酒色,更是不怎么上朝,对于下面呈上来的奏折也是不怎么在意了。
接下来的时间里,在万历皇帝张居正的身上发生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那即是立太子。
大明朝廷的官员认为万历皇帝应该立下太子,早日确定储君的人选。
按照大明的祖训,自然是要里嫡长子为太子储君。
当时的朱翊钧的嫡长子就是明光宗朱常洛。
但是万历皇帝并不怎喜欢朱常洛,而是独爱宠妃郑氏。
而且当时的郑氏也育有一皇子,就是福王朱常洵。
因为对贵妃郑氏的宠爱,万历皇帝朱翊钧一度想要立郑氏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
但是遭到了大明朝臣的强烈反对。
不管是大明的祖训还是历朝历代都是立嫡长子为储君,无嫡立长。
而万历皇帝朱翊钧想要直接绕过嫡长子,想要立庶子朱常洵为太子,这简直就是颠覆了当时大明官员们的三观。
不管是按照礼法还是祖制,这都是不被允许的。
所以,在立太子这件事情上,万历皇帝朱翊钧和朝廷大臣们发生了严重的矛盾。
当时所有的朝臣,几乎都是一边倒的站在了朱常洛的这边。
不管怎么说,朱常洛都是万历皇帝的嫡长子。
与理与法,都应该是朱常洛来做这个太子储君。
怎么样也轮不到郑贵妃的儿子福王朱常洵。
几千年的传统,大明的祖制不可能因为万历皇帝一个人的偏爱就可以改变。
万历皇帝没有办法,他根本就拗不过满朝文武。
对于立太子这件事情上,万历皇帝朱翊钧妥协了。
最后还是立了朱常洛为太子,正位东宫。
也就是从这件事情开始,万历皇帝认清了一个事实。
那就是他即便身为皇帝也是有很多事情不能做的。
就比如立太子这件事情上,就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了,还要听取满朝文武的意见。
对此,万历皇帝开始更加的消极了,对于朝政大事也更加的不在意了。
在立太子的事情结束之后,万历皇帝开又一次因为福王朱常洵的事情跟朝臣意见相左。
因为没有能够将福王朱常洵立为太子,那么按照道理,福王朱常洵就要出去就藩,离开北京城。
但是在福王藩国的事情上,朱翊钧又开始了区别对待。
他居然给了福王朱常洵王府庄田“务足四万顷之数”。
这又一次的遭到了群臣的反对。
无论是神宗本人,抑或是郑贵妃还是福王朱常洵,都对国本之争的结果不甘心。
朱翊钧是真的想要立福王朱常洵为太子,而郑贵妃和朱常洵本人就不必多说了。
谁不想当太子和未来的太后呢。
仗着有万历皇帝朱翊钧撑腰,所以福王朱常洵就是留在北京城不走,迟迟不就藩。
而大明群臣们也不断上书让朱翊钧督促福王去就藩。
太子之位已经有了结果,福王继续留在北京城就是不合礼制。
但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和大臣们斗争了那么多年,早已修炼成精。
他表示让福王就藩没有问题,但是福王是他最疼爱的皇子,所以想要多给一些封地。
谁知道朱翊钧开口就是四万顷。
明制百亩为顷,四万顷就是四百万亩。
朱翊钧告诉大明朝廷的百官们,你们什么时候给福王准备好四万顷的田地,他就让福王立刻就藩。
于是乎,在福王就藩这件事情上,大明朝廷的百官们又开始了和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持久战。
这一拉锯就是好几年。
而福王朱常洵就也堂而皇之的在北京城滞留了好几年。
最终,福王还是离开了北京城出去就藩。
可是因为立太子和福王就藩的事情,万历皇帝和朝臣们僵持对立了近十年。
这让万历皇帝心力憔悴,直接开始了懒政、不上朝。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60801/4594037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