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都市小说 > 大唐天将军 > 第362章 誓师清君侧,天策军,九万骑兵入河西走廊

第362章 誓师清君侧,天策军,九万骑兵入河西走廊

推荐阅读:熊学派的阿斯塔特食飨之诗重生八一渔猎西北领主又红名了亡灵之息NBA:我虽然嘴臭,但我打架强灾变卡皇黄昏分界圣杯战争?龙珠战争!综漫:从尸魂界开始砍穿万界

    安禄山造反,惊战的不仅仅是皇帝和王宫贵族,还是平民百姓。
    长安上下,一片惶恐。
    安禄山南下,势必会影响到河南诸郡粮食向长安运输。
    粮食、丝绸的价格再次飙升。
    即便如此,有粮商深储粮食而不卖,大发国难财。
    如杨国忠料想的事情并没有出现,十一月下旬,叛军已开始渡黄河。
    叛军一路烧杀抢掠,谁都知道,叛军已经没有回头路,不可能将安禄山的首级送到长安。
    此时,高仙芝刚赶到洛阳,正准备招兵买马。
    仅靠新兵肯定是不行的,大唐还有中央禁军。
    这些禁军分布在京兆和河南诸郡,拱卫京师。
    都知道北衙四军,和南衙十二卫。
    但府兵制解体后,募兵制出现,禁军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即以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为主的飞骑,也可称为“飞龙禁军”。
    和以南衙十二卫为主的彍骑。
    承平日久,战训荒废,大唐的彍骑虽然有十万余人,但战斗力一言难尽。
    长安周围的京兆地区有彍骑六万六千人。
    华阴郡六千,冯翊郡九千,扶风郡六千,平阳郡一千五百,河东郡一万两千三百,绛郡三千六百,河南府三千。
    雎阳郡,陈留郡,临汝郡,弘农郡,河内郡,荥阳郡六地各有彍骑六百。
    高仙芝携带华阴郡、河东郡的彍骑,共两万余人,作为自己的底子。
    当高仙芝得知安禄山的前锋已经渡过黄河,到达陈留郡后,明白已经没有阻碍叛军于黄河的机会,只能迅速整训新兵,彍骑,打算在洛阳与叛军决一死战。
    “安贼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渡过黄河呢?河北二十四郡,难道没有一个忠臣吗?学不了韦孝宽,就不能像羊侃一样为国战死吗?”
    重明阁中,李隆基得知安禄山已经准备渡河的消息,悲忿不已。
    平时一直显露存在感的杨国忠此刻唯唯诺诺,面对李隆基的愤怒,他头都不敢抬。
    他害怕李隆基因之前的言论治罪他。
    陈希烈一直是应声虫,唯唯诺诺。连李隆基都产生罢他的念想。
    “启奏圣人,河北百多年无战事,缺少战马和盔甲,无法抵挡边军和胡人在常理之中。为今之计,当设立河南节度使,坐镇陈留,为高尚书争取招兵训练的时间。而且长安的飞骑、彍骑,也要迅速整训支援。洛阳是大唐的东都,不容有失!为以防万一,请圣人下令边境猛将回长安,统帅飞骑兵、彍骑,能调动的边军,需要尽快支援长安。”
    韦见素见两位宰相支支吾吾的不吭声,主动出列说道。
    他意在动全国之力,扑灭安禄山的叛乱。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他认为禁军的将领没什么本事,只有边军猛帅靠谱。
    “右相,你认为呢?”
    李隆基向杨国忠问道。
    “臣附议。”
    杨国忠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再也不敢多说了。
    短短一个月时间,杨国忠感觉到文武百官对他态度的改变。
    他低估了安禄山,没想到这个杂胡一眨眼到达黄河边。
    沿途的郡县太废物了,竟不能多阻碍几天。
    “令陈留太守张介然为河南节度使,以陈留、荥阳等六郡彍骑为主,郡兵为副,招募乡勇,死守郡城,拖延安贼至东都的时间。”
    “令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乘坐驿站快马回长安,率领京兆、冯翊、扶风等地彍骑、飞骑,与洛阳高仙芝汇合,共击叛军。”
    “令陇右节度使征调河西、陇右的劲兵精骑,立即出发,前来长安,镇压叛乱。”
    “再派遣特使到达波斯。若天水王病情有所好转,乘马车加速回长安,不需要西域的兵马,河陇精兵由天水王统帅。”
    战况危机的时候,李隆基脑子短暂清醒过来,下达一连串的军令。
    “陛下英明!”
    大臣们浑身一震,要如此,大唐一定能将安禄山覆灭。
    河陇军是天水王的老部下,率领老部下,挥之如臂。
    就看天水王的病情如何,这么久了,也未听到什么消息。
    只有目光短浅的杨国忠,心中依旧在咒骂李瑄病死。
    他认为援军一到洛阳,安禄山必定死无葬身之地。
    安禄山起兵是自寻死路,如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多久。
    “启奏圣人,现回纥臣服,北面无忧,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可派遣大将率领朔方军、河东军,向东出井陉进攻河北,直捣其老巢范阳。”
    裴遵庆向李隆基拱手说道。
    趁杨国忠势弱,大臣们可在此时发表意见。
    国家危难,忠臣义士忍不住挺身而出,不再害怕杨国忠。
    “安思顺回来后,谁能担起重任?”
    李隆基觉得这是好办法,让安禄山首尾不能兼顾。
    “回圣人,臣监察朔方的时候,发现原朔方兵马使郭子仪善于治军,深受士卒爱戴,可担此大任。只是郭将军的母亲于去年去世,郭将军正在家中守孝。”
    裴士淹向李隆基举荐道。
    “臣也听说过郭将军,他戍边三十多年,在天宝元年左右屡立战功,被提拔为军使。边塞平静,也能深得军心。”
    陈玄礼也举荐郭子仪。
    “国家危难,当夺情启用郭子仪,封郭子仪为卫尉卿、安北副大都护、灵武郡太守,兼朔方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率领朔方军,东讨安贼!”
    “另迅速派遣使者探查河东诸军的消息,看看是否可堪大用。”
    李隆基下召道。
    这种情况下,停止守孝,是符合常理的。
    一旦功成名就,没有人会说郭子仪不孝顺,反而会大加赞赏郭子仪。
    在李隆基心底,已经不想再用朔方节度使安思顺。
    哪怕回到长安率领彍骑、飞骑,也不可能再给安思顺主帅之职。
    他没忘记安思顺是安禄山的兄长。
    之所以没直接杀死安思顺,是因为在天宝十三载的时候,安思顺多次上奏安禄山要谋反。
    他以为是兄弟俩生了矛盾,所以没有相信安思顺。
    现悔不听安思顺之言。
    商量好大事后,李隆基让大臣们退下,他自己要好好静一静。
    这次与大臣们的商议,无形中削弱了杨国忠的权势,让大臣们心中有了底气。
    在这种政治格局之下,太子李亨终于崭露头角,准备站在历史的舞台上。
    他开始令心腹宦官李静忠(后改名李辅国),以他的名义,暗中拜访王公大臣,对他们进行拉拢。
    眼看就要老去,他不甘心当一辈子没有丝毫权力的太子。
    在李隆基掌握权柄的时候,太子不仅没有部曲,甚至连参与朝会的资格都没有。只能离开东宫,去十六王宅和皇子们住在一起。
    李隆基的昏庸,致使安禄山叛乱,失去河北,又宠信杨国忠、五杨,尽失人心,让李亨看到自己上位的希望。
    当李亨得知郭子仪准备统帅朔方军的时候,又派遣心腹宦官程元振去见郭子仪,并带着他的亲笔信,陈述国家危难,和身为太子无处施展抱负的无奈。
    李亨是最希望洛阳前线再败的一个人。
    他已经做好接替皇位的准备。
    最好的结果,就是李隆基能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主动禅让,安享晚年。
    ……
    在哥舒翰和安思顺回长安之前,京兆地区彍骑已经开始征集。
    拱卫长安周边的彍骑虽还有六万六千,但比其他地方的彍骑质量更差。
    几个月难得训练一次,盔甲已经穿戴不上。
    大多数南衙禁军彍骑在长安坊市当摆摊的商贩,还有一些成为市井之徒,更有成为达官贵人的随从。
    朝廷的征召,让这些号称“禁军”的人一脸懵逼,他们都忘了自己是禁军。
    想着要穿着盔甲、拿着兵器与凶残的叛军交战,他们甚至出现出逃的情况。
    关键是朝廷禁军制度混乱,一时间还找不到逃兵。
    无奈之下,朝廷只能打开府库,赏赐丝绸,才稍微稳住军心,又招募一些平民百姓,充入彍骑之中。
    但在不知不觉中,府库中的丝绸、钱财,已没剩多少。
    ……
    龟兹城。
    在安禄山叛乱传出的当天,罗兴就派遣快马,将消息传递至龟兹城。
    李瑄确定与历史上安史之乱的时间不怎么相差,并开始部署。
    十一月下旬,安西的僚属、将领、诸国之王,被李瑄召入大都护府的议事厅。
    “诸位,本王刚得到消息,安禄山从范阳起兵,正迅速南下。我怀疑他会采取直取东都的战术。”
    众人齐聚一堂后,李瑄开门见山说道。
    李瑄从未以“本王”自称,这一次他自称本王,意味深长。
    安禄山反了!
    满堂文武皆惊,天水王真料事如神。
    如果安禄山未谋反,天水王闭塞前往河西走廊的道路,迟早会暴露。
    “李帅,现安禄山叛乱,正是出兵斩杀杨国忠的大好时机,您下命令吧,麾下将士已经准备好。”
    于阗军使卫伯玉向李瑄请命道。
    他是李瑄一手提拔,誓要跟随李帅干大事,名留青史。
    卫伯玉的态度,也是李瑄麾下将领的愿望。
    在这方面,西域将领的心思统一。
    “本王准备在两日后,率领至龟兹的大军飞奔至玉门关,诸位觉得如何?”
    李瑄看到将领们的态度后,十分满意,将早已计划好的事情说出。
    早在十月的时候,碎叶军、于阗军、焉耆军、长城军,就已经来到龟兹城外。
    多出编制的一万士卒,李瑄分别成立疏勒军,播仙军。
    提拔白孝德为疏勒镇守使,郝廷玉为播仙镇守使。
    又提拔四名副使,增加职位。
    李瑄的一万亲卫,正式被命名为天策军。
    由裴璎为天策军统帅。
    天策军分两部,薛错为左部将领,还在长安的罗兴为右部将领。
    另外,西域三十六国又组合出一万骑兵,由于阗王尉迟胜率领,跟随李瑄出发。
    还有数万安西诸国步兵,负责维稳粮道,看守俘虏。
    李瑄此次逐鹿中原,安西只剩下柘枝军和葱岭军未调动。
    安西诸军,留下戍堡、守捉五千余人。
    葛逻禄、突骑施诸部等骑兵,李瑄未召唤。
    一是需要这两军帮助波斯王国抵抗大事,二是葛逻禄汗国,提防回纥。
    回纥坏李瑄好事的时候,李瑄就会传令施利进攻回纥西部。
    现在施利建立汗国后,被封为怀恩可汗。
    “回李帅,现是不是太急了一点,可以稳坐钓鱼台,再等一等长安传来的消息。”
    封常清向李瑄回答道。
    他认为需要确定安禄山度过黄河后,才是他们的最佳时机。
    一旦叛军度过黄河,就能牵制住大部分彍骑、飞骑,以及河东军。
    不久前,封常清刚从柘枝城回来,李瑄欲清君侧的消息,虽令他难受,但在李瑄劝说下,封常清接受。
    大唐需要如天水王这样的人主持大局。
    封常清爱读《春秋》,有高远的志向,李瑄站在更大的舞台上,使他有无限可能。
    “燕云铁骑,非浪得虚名。更何况安禄山还有六胡州和奚、契丹、靺鞨等诸胡相助。朝廷禁军荒废日久,不堪一击。哪怕韩信白起在世,也不可能率领禁军打败叛军。”
    “朝廷会在战事失利的时候,召集河西、陇右的边军平叛。本王在河西、陇右军中还有威望,且旧部甚多,可以赶在朝廷征兆河陇兵马之前,掌控河西、陇右大军。如此才能确保匡扶唐室。”
    李瑄将自己的想法说出。
    历史上,封常清去洛阳时对战叛军可谓屡战屡败。
    这不是封常清无能,领着一群没经过训练的新兵,和一群如酒囊饭袋一样的禁军,能打过叛军那才叫奇怪呢!
    李瑄从未轻视过燕云铁骑的威力,燕赵一带,民风彪悍,自古不乏勇猛之士。
    更何况安禄山采取放纵士兵奸淫掳掠,这使得叛军战斗力最少提升一个档次。
    李瑄在河陇的老部下,之所以那么多“二五仔”,就是因为历史上河陇军在与范阳平卢军碰撞之下一败涂地,导致有许多将领投靠安禄山。
    虽然有李隆基微操的原因,但叛军以少胜多,战斗力是实打实的。
    李瑄要赶在河陇军前去平叛前,将河陇军截留。
    河陇军是李瑄的根基之一,不能失去。
    这也是李瑄策划李适之和兄弟姐妹们逃离长安的原因。
    一旦李瑄掌握河陇军的事情泄密,杀红眼的李隆基,会像是处死安庆绪和荣义郡主一样,处死李适之和李奕。
    “我等听从李帅的安排。”
    封常清对李瑄自愧不如,他会反驳别人,但他不会怀疑战无不胜的李瑄。
    与李瑄谈论军事的时候,封常清总是被李瑄的胸襟和战略眼光所折服。
    李瑄的彪炳战功,古代的名将都难以企及。
    “龟兹王,焉耆王,疏勒王,你们也知道我此去长安会如何。我希望你们能约束自己的兵卒,管理好自己国家,听从大都护府的召令,使西域安稳。”
    “如果我兵败身死的消息传来,你们可自作主张。我不希望我活着的时候,安西北庭会出现动乱,否则严惩不贷。”
    李瑄向龟兹王白霸等王说道,这是在警告他们。
    他只要活着,这些国家老老实实,充当大唐的后勤。
    李瑄最放心的是于阗国。
    因为尉迟胜已向他表忠心,一旦出兵玉门关,他就会将王位传给弟弟尉迟曜,他本人作为一个将领,为李瑄统帅好一万西域骑兵。
    让这一万西域骑兵成为天水王的尖刀,像安西北庭军一样骁勇善战。
    “天将军放心,您的伟大绝无仅有,您的神威盖世,受世人所崇拜。我们对您的忠诚,像是高山一样,永不动摇。我们国家的勇士会拼尽全力,助您完成大事。等您再次执掌权柄,我们会相约到长安拜见天将军!”
    龟兹是西域最大的国家,白霸代表诸王酋长起身向李瑄表示到,看起来一片赤诚。
    李瑄要是死了,他们肯定要自寻出路。但只要李瑄活着,他们皆不敢有异心。
    “清臣,大军启程后,开始向敦煌城运输粮草、牛羊牲口。任何胆敢不听命令者,先斩后奏。”
    李瑄又向颜真卿吩咐道。
    粮食先运送到敦煌,再顺着河西走廊,向凉州城转运。
    虽然其间会消耗许多粮食,但他只需要支撑一年,他还会从其他渠道获得粮食。
    “遵命!”
    颜真卿拱手说道。
    这大半年里,他已经转变心理,辅助李瑄到底,哪怕死去,也无怨恨。
    已如李瑄所料,安禄山叛乱。
    天下一定需要李瑄这样的人重整山河,再现盛世。????“诸将僚属,各司其职。此时此刻,我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完成清君侧,凌烟阁上,会有你们的姓名,也会如陈平、曹参一样在史书上单独列传。封侯拜将,光耀门楣。”
    “我们为大义,是为正义之师!入玉门关后,诸军约束军纪。奸淫掳掠者,斩!”
    “传令下去,任何士卒可向我举报违法军纪者,一旦证实,官升三级,赏赐十金……”
    李瑄站起身来,言语铿锵有力地说道。
    他既许诺荣华富贵,又要求严肃军纪。
    李瑄对士卒的厚赏,是古今未有的。
    只要有能力,哪怕是一刚入伍的小卒,都能封侯拜将。
    “誓死效忠李帅!”
    大堂中的将领、僚属面容一凛,齐声说道。
    散会以后,李瑄吩咐后勤,连续两天,犒赏三军。
    他还会将从波斯得到的金银珠宝运送到凉州城,随时会赏赐有功劳的士卒。
    李瑄在这期间,又召来柘枝镇守使鲁炅、葱岭镇守使论惟贞,吩咐一些事宜给他们。
    等李瑄稳住局势以后,会派遣一名大臣,到河中坐镇调度。
    李瑄认为颜真卿是非常有才干的,也有军事才能。
    他又对颜真卿交代关于波斯帝国的事情。
    一旦大食帝国进攻,颜真卿不需要请示,直接向葛逻禄、突骑施诸部传达命令,与葱岭军、柘枝军、河中联军一起进入波斯支援。
    李瑄给予波斯军队数千套锁子甲,三千具淘汰的擘张弩。
    希望波斯军能多抵抗一段时间。
    当然,这些军资不是没有代价的,波斯用大量的粮食和铁铜换取。
    颜真卿深感李瑄对他的信任,发誓拼尽全力,让李瑄没有后顾之忧。
    北庭都护府那里有颜杲卿主持,也不需要过多担心。
    十一月二十五日,龟兹城外原野上飘荡着雪,似玉屑一样纷纷扬扬。
    清晨,李瑄身披帅甲,在亲卫的拱卫下,最后一次犒劳全军。
    完毕以后,他慷慨陈词,陈述出兵的迫不得已和无奈,并许诺这次战后,会出现几百个将军,会从跟随他士卒中挑选。
    士卒都很振奋!
    李瑄赏罚分明,早已深入人心,士卒认为自己只要立下功劳,就能成为将军中的一员。
    心皆发誓,要在战场上拼命。
    中午的时候,士卒们吃完烤羊肉,李瑄将袁思艺推出来,杀死祭旗,表示已经没有退路,也表达决心。
    “啊……饶命!”
    “噗嗤!”
    在袁思艺求饶声中,亲卫的大刀落下,袁思艺人首分离。
    “清君侧!清君侧!”
    “李帅天威!李帅天威……”
    数万士卒的大喝,惊空遏云。
    那回荡的声音,飘荡愈来愈远……
    整个龟兹城都在战栗。
    商人都知道,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就要来临,他们短时间内将生意低迷。
    “出发!”
    李瑄下达军令。
    由碎叶军使来瑱率领碎叶军先行出发。
    来瑱本和郭子仪一样在家守孝,经李瑄劝说,重入军中。
    中军紧随,只是前军以急行军的速度与中军拉开距离,并派遣轻骑探马,截留任何从玉门关、阳关进入的人员。
    包括李瑄的天策卫,西域骑兵在内,一共五万骑,皆有马匹,并携带干粮、牛肉干。
    其中李瑄的亲卫,一人双马。
    其余军大多都有百分之三十的备用马。
    新修建至玉门关的道路上,存储有粮草,士兵们停留的时候,可以补充食物。
    李瑄计划最少日行一百二十里,尽快到达玉门关。
    此行跟随李瑄的还有封常清、岑参、刘眺、独孤峻等上百名僚属。
    这些僚属许多都是进士明经出身。
    只要千里迢迢投靠李瑄,他都会接纳,哪怕没有位置,也会引为门客。
    留在安西北庭的僚属也有数十人,他们与一些刀笔小吏负责西域的正常运行。
    李瑄骑在白马上,在道路旁目送士兵离开。
    前军以后,是中军骑兵快步奔行,他如风雪中的雕像,岿然不动。
    身上落满雪!
    士兵们看到屹立在雪中的李帅,更加动容,充满斗志。
    直到两个时辰后,所有的骑士和工匠、军医等车队才从李瑄身边经过。
    李瑄没有第一时间跟随中军步伐,他让天策卫不要跟随,独自骑着白马,到达龟兹城东门之下。
    城楼上,裴灵溪、姜月瑶等女在目视着向城门而来的夫君。
    远方密密麻麻的骑兵如一条长龙一样,向雪雾的深处挺近。
    天地一片白色,只有白马上,身披盔的李瑄。
    他们互相凝望,彼此深情。
    李瑄没有下马,没有言语,眼中诉说着一切。
    少顷后,李瑄向裴灵溪、姜月瑶等女挥了挥手,然后调马离开。
    望着李瑄的背影,她们泪眼婆娑。
    再次见面,也不知什么时候。
    随着颜真卿等僚属的回城,一排排马蹄印,很快就会被风雪抹平。
    与龟兹聚集的大军出征的同时,远在天山。车神塞、李嗣业、刘单、程千里等率领经略军、龟兹军、瀚海军、天山军、伊吾军,共计四万士卒,东进向伊吾。
    之前这些士卒一直在天山牧马,现战马膘肥体壮,正是出山的时刻。
    北庭和安西差不多,只在北庭三军中挑选五千士卒留下,防备北方的胡人小部落打秋风。
    在天山和瀚海一带,有不少汉族百姓,李瑄要为他们的安全负责。
    整个西域正规军八万骑,附属军一万骑,足够李瑄的预期。
    更多的仆从军,让他们充当后勤。
    ……
    风雪数日而停,但大军马不停蹄,他们衣御寒,路有补给,只是速度比料想中的稍慢一些。
    毕竟携带着大量的盔甲兵器和箭矢,还有众多工匠、军医随行。
    十二月上旬,风和日暖。
    “距离玉门关还有多久?”
    一天行进,在沙漠戈壁上安营扎寨后,李瑄向行军司马王滔询问道。
    “回李帅,我们已经在伊吾南面,距离玉门关还有二百里距离。”
    王滔向李瑄回答道。
    “令车将军南下与我军在玉门关外汇合。”
    李瑄下达军令。
    “遵命!”
    王滔领命。
    “报….…启禀李帅,前方探马截住朝廷特使。”
    就在这时,传令兵来报。
    “特使?带上来!”
    李瑄眉头一皱,吩咐麾下将朝廷特使带到他的面前。
    之前李隆基也派遣过一次使者,还让御医到波斯。
    但是那些人还未到龟兹,就被李瑄囚禁了。
    李瑄又逼迫使者向李隆基写密奏,启动驿站系统,送至长安,以麻痹李隆基。
    半个时辰后,在羽林军护卫下的使者,被带入大帐之外。
    此使者名为朱光辉,是李隆基亲信的内常侍。
    他在一路上看到无数准备安营扎寨的骑兵,人喊马嘶。
    西域兵马怎么会距离玉门关这么近?
    他听说要带他去见天水王,更不明白天水王为什么会出现在这。
    朱光辉下意识以为天水王病已好,出兵平叛而来。
    “使者请,李帅正在大帐等候!”
    在李瑄的大帐外,亲卫示意朱光辉进入。
    只是特使前来,李瑄竟然不出来迎接,让朱光辉非常不悦。
    古往今来,天子的使者来到,地方的长吏,必然要亲自迎接。
    于是朱光辉在大营外整理仪容,进入大营之内。
    营内,有四名亲卫带刀,还有几名随军、典军坐在一旁,记录行军之要。
    在大营最深处,李瑄看着大唐的地图,背对着朱光辉。
    仿佛不知道特使已入营寨。
    此情此景,让朱光辉非常尴尬。
    天水王虽然厉害,但他是天子特使,就算看不起他,也应该对天子尊重啊!
    沉默片刻后,朱光辉为维护形象,鼓起勇气厉声喊道:“天水王,圣人有旨,还不拜礼接旨!”
    话音落,李瑄缓缓转身瞪着朱光辉。
    朱光辉刚想再说,触碰到李瑄杀伐果断的森严眼神后,脊背生寒,不自觉地话语软了下来:“天水王,圣人让我向您传旨,询问您的病情。”
    “诏书拿上来!”
    李瑄声音传出后,亲卫取走朱光辉手中的诏书。
    意识到事情不对的朱光辉,大气都不敢喘一声。
    李瑄打开诏书,上面是李隆基对李瑄的问候,让他先暂停西征大食帝国,如果能赶路,立刻回乘车回长安平叛。
    李隆基用一种“公不出山,奈苍生何”的语气,希望李瑄能带病出征,拯溺救焚。
    “带使者和随行者暂居伊吾。”
    李瑄看完诏书后,向亲卫吩咐道。
    “天水王大病痊愈,可喜可贺,您有何答复,我好回去向圣人复命。”
    朱光辉见亲卫过来,立刻大喊。
    “你不需要再回去!”
    李瑄淡淡地回复。
    朱光辉一行人自然要被囚禁起来。
    听到李瑄的话后,朱光辉双腿一软,是亲卫挟着,才未让他瘫倒。
    他已经得到答案!
    天水王出现在这里,居心叵测。
    八成是和安禄山一样,背叛大唐。
    相比于安禄山,天水王更为可怕。
    但朱光辉注定无法将消息传回长安。
    又两日后,大军距离玉门关仅五十里不到。
    车神塞和李嗣业率领的北路大军,距离玉门关不到七十里。
    李瑄没有让大军继续前进。
    翌日清晨,他从天策卫中挑选五百铁骑,率领裴璎、薛错、封常清,以及几名随军迅速奔向玉门关。
    上午,驻扎在玉门关的玉门军巡逻骑兵,发现李瑄的踪迹。
    前来询问来历。
    但他们发现来者是天水王后,震惊不已,立刻将消息传给玉门关守将。
    到达玉门关下,守将出关迎接:“拜见天水王!”
    “不必多礼,想必你也清楚安禄山造反,我奉圣人之命,前往河南平叛。”
    李瑄向玉门关守将说道。
    他已经未领河西军八年,再加上哥舒翰中风,对河西军逐渐失去掌控力,准备先引大军入关再说。
    “有天水王出马,叛军必望风而降,快开关让天水王进入。”
    玉门关守将曾是李瑄的麾下,深知天水王的神勇,没有怀疑。
    就这样,李瑄的五百天策铁骑,轻易进入玉门关。
    到关城以后,一部分留下。
    还有上百骑出关城,将从河西走廊入关的山道封锁。
    玉门关守将以为天水王要火速离开,没想到并未走。
    正当他好奇的时候,李瑄笑着发话:“数十里外,还有九万骑兵,我在关城中等待他们到来。”
    此言一出,玉门关守将十分震惊!
    听说天水王远征波斯。
    安禄山叛乱的消息刚传到玉门关,据说是十一月上旬起兵的。
    现在才十二月上旬,安西的兵马怎就出动呢?
    还是九万铁骑!
    这多么兵马前来,节度使未通知,说明也不知晓。
    “要不要向军使和节度使汇报?”
    玉门关守将试着向李瑄说道。
    “杨国忠弄权,掌握飞骑、彍骑,我还奉圣人密旨诛杀杨国忠。你不要声张,士卒呆在关内,听候军令。”
    李瑄见玉门关守将为难,拍了拍他的肩膀。
    “遵命!”
    事情已到这种地步,玉门关守将只能遵从。
    他可不敢在李瑄面前造次,玉门关虽然有上千精兵,但李瑄是万人敌,他们加起来都不是对手。
    从李瑄要诛杀杨国忠的话语中,他意识到事情没那么简单。
    不久后,铺天盖地的铁骑,出现在玉门关下。
    数千轻骑先入玉门关,由郝廷玉率领,出关向敦煌方向奔行,先截断河西走廊至敦煌的道路。
    如此,大量的铁骑才依次翻越山道,到达旷野之上。
    玉门关的守军看到如此阵势,还能不明白吗?
    河西军刚收到李隆基的诏令,整装待发前去平叛,许多军还未出发,李瑄就先行一步,进入河西走廊……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63798/4685030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