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1章 924一个关于温暖的故事
推荐阅读:华娱之实绩为王、神豪从随心所欲开始、大明汉王、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重燃青葱时代、得分第一、从庆余年开始天道酬勤、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离婚后,我继承了游戏里的财产、我就是你们的天敌、
第931章 924.一个关于温暖的故事
大蘑菇啊。
这才周一。
离周末《新味》开播还早着呢。
一天的直播看下来,看了闲适的乡村,看见了106岁的老人瑞,知道了“爆米”做的“可乐”味的白酒。
国之大,无奇不有。
白酒竟然还有甜的。
但是。
跟美味蘑菇没关系啊。
蘑菇呢?
这不就来了么。
满世界“蹭热度”的央视农业新媒体,咋可能放过这么热闹的选题。
这次不但发视频,人都来了。
应该说,人又来了。
骆一航带着郭站长各处走了一圈,介绍了美味菇的情况之后。
周三。
央视农业的视频发出。
“饱饱好,这两天啊,一直收到私信,让讲讲大蘑菇。”
“这是我们本行啊,必须得蹭,而且要光明正大的蹭。”
“今天咱就来讲讲大蘑菇,全称是中国美味蘑菇,正正经经的学名。”
“以中国命名的新农作物,顾名思义,百分之百咱们原产。它的发现地点就在xj,也就是当年的西域。”
“网上许多饱饱都在说,时隔两千年的老祖宗严选嘛。”
“不过,饱饱们更关心的应该是美味,它凭什么能用美味这个词当名字。”
“这点啊,就得从它的生长环境说起。”
“与大家的传统印象不同,中国美味蘑菇是生长在沙漠里的。”
“具体说,应该是现在是沙漠,之前是沼泽地,长满了芦苇的沼泽。”
“沙漠之下,有丰富的腐殖质提供它生长所需的营养。”
“全身藏在沙子里面,遮挡烈日照射和保持水分不被蒸发。”
“也正是因为如此隐秘,所以它在2015年才被发现。”
“同样也是因为它生长的环境人迹罕至,动物都少见,所以这种蘑菇没有天敌,不需要防备动物吃它,防御属性全点在抗旱了。”
“也让它长成了非常懂事的蘑菇。”
“中国美味蘑菇,含有33%的蛋白质,以及足足十七种氨基酸,其中68.1%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也就是人无法自己合成,需要通过食物获取的营养成分。”
“更是有高达5.4%的鲜味氨基酸,人为什么会觉得一样食物鲜美,美味,就是因为这些氨基酸成分。”
“咱们拿常见的香菇做下对比,香菇够鲜美了吧,鲜味氨基酸含量2.2%。”
“中国美味蘑菇也是现在已知的,可食用菌菇中氨基酸成分种类最多的品种。”
“那么有没有比它更多的菌菇呢?没有。同样多的呢?有。”
“有一种白鳞蘑菇,同样含有17种氨基酸,只不过可惜,它有毒,而且质地坚韧,吃起来像嚼轮胎,还不能消化。它不能吃。”
“所以啊,想品尝到十七种氨基酸的蘑菇,到底能有多鲜美,只有中国·美味蘑菇一个选择。”
“悄悄凡尔赛一下,昨天尝了一次,舌头差点吞下去。”
可想而知,视频放到这里的时候,肯定满屏幕的我也要……
“而这中国美味蘑菇是如何发现的呢,就要从一个人说起,他就是华中农大、湖北农科院的王卓仁教授。”
“王卓仁教授是我国食用菌领域的专家,培育出八个香菇、木耳、白灵菇等新品种。”
“其中华香8号香菇已经遍布湖北,湖北饱饱们能买到的香菇,基本都是王卓仁教授在1999年培育的华香8号。”
“而王卓仁教授,还是一位非常资深的食用菌种质资源研究人员。”
“他走上这条路,还有一个故事……”
一个温暖的故事。
王教授记得很清楚,那是1984年,他还是一个青葱的大学生。
在那时候,学农,等于没出息,想不开,脑子进水了。
家里辛辛苦苦供你上大学,你难道还想刨地!
其实现在也有,比如秦秋雁。
肯学农的人少,能坚持下来的更少,能坚持下来,而且真能学的进去,且展现出肉眼可见的天赋,更是凤毛麟角。
求学时代的王卓仁,在华中农大,简直就是香饽饽。都知道做农业苦,做农业累,又苦又累还不挣钱。
华中农大从上到下,都怕他跑了。
但是,想留人不给待遇咋留啊。
而待遇。
当时的农大也不富裕,即便是教授,一个月工资也才一百出头。
总不能凭白让人家奉献吧。
待遇方面没办法,还有感情……
有一次,王卓仁随师长们去野采。
就是到野外去采集植物样本。
王卓仁虽然年轻,但是真没进过原始森林。
在山林里走了一天,两条腿就跟不是自己的似的。
又累,又冷,到了宿营地,忍住不靠在一棵树下,裹着大衣打了个盹。
不知过了多久,被一股暖暖的香味所唤醒。
睁眼一看,火堆上架着一口锅,锅里煮着蘑菇汤。
他的系主任乐呵呵的招呼:“醒啦,刚刚好,快来喝一碗汤暖和暖和。”
原来在他睡下之后,两位院士拖着疲惫去采的蘑菇,系主任煮的汤……
师长们,已经那么大年纪,为了他一个普通学生。
据王卓仁教授所说,这是他喝过的最温暖的一碗汤。
感动的偷偷擦眼泪……
在这之后,王卓仁教授就一直投入到了食用菌的资源收集、保藏与评价利用上,一直到现在。
一共培育出八个新品种,收集保护了品种无数。
并亲自发现并命名了两个新品种。
其中就包括了中国美味蘑菇。
除此之外,王卓仁教授还每年培训各类食用菌生产技术人员近千人次;研究出羊肚菌稳产高效栽培技术。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农业工作者的努力,我们的餐桌上才能源源不断出现美味、营养又健康的食物……”
郭站长最后说道。
他今天说的是蘑菇么?
是蘑菇。
但同样也是在说人,说一代一代的农业工作者。
一代又一代,如同王卓仁、如同采蘑菇的院士这样的农业工作者们。
他们就像是耕耘在希望田野上的诗人,用双手和汗水,书写着一曲曲筚路蓝缕的赞歌。
他们的故事,是一首没有华丽辞藻的散文诗,却充满了坚韧与不屈。
他们的精神,是自力更生的宣言。
在资源匮乏的年代,他们没有等待,也没有逃避。
而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摸索出一条条适合本土的农业发展道路。
他们的精神,是奉献的诗篇。
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奉献给了农业事业,将一样又一样高产、新鲜、美味的农产品送上了家家户户的餐桌,保障了粮食的安全。
他们的精神,是坚韧不拔的传奇。
面对重重困难,他们从未轻言放弃。他们的心中,有着不灭的信念,有着不屈的意志
如今,当我们回望那些岁月,一代又一代的农业工作者的身影,依然清晰可见。
他们的精神,如同那片土地上最坚韧的根。
深深扎进土壤,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正是他们,走过了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迎来了农业科技的春风,拂过希望的田野。
拂过这片曾用他们的汗水浇灌的田野,这片古老的土地。
从“人扛牛拉”到“机器耕种”,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汗水农业”走向“智慧农业”。
一步、一步。
当晨光初照,露珠闪烁在翠绿的叶尖,一片片稻田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新生的故事……
(本章完)
大蘑菇啊。
这才周一。
离周末《新味》开播还早着呢。
一天的直播看下来,看了闲适的乡村,看见了106岁的老人瑞,知道了“爆米”做的“可乐”味的白酒。
国之大,无奇不有。
白酒竟然还有甜的。
但是。
跟美味蘑菇没关系啊。
蘑菇呢?
这不就来了么。
满世界“蹭热度”的央视农业新媒体,咋可能放过这么热闹的选题。
这次不但发视频,人都来了。
应该说,人又来了。
骆一航带着郭站长各处走了一圈,介绍了美味菇的情况之后。
周三。
央视农业的视频发出。
“饱饱好,这两天啊,一直收到私信,让讲讲大蘑菇。”
“这是我们本行啊,必须得蹭,而且要光明正大的蹭。”
“今天咱就来讲讲大蘑菇,全称是中国美味蘑菇,正正经经的学名。”
“以中国命名的新农作物,顾名思义,百分之百咱们原产。它的发现地点就在xj,也就是当年的西域。”
“网上许多饱饱都在说,时隔两千年的老祖宗严选嘛。”
“不过,饱饱们更关心的应该是美味,它凭什么能用美味这个词当名字。”
“这点啊,就得从它的生长环境说起。”
“与大家的传统印象不同,中国美味蘑菇是生长在沙漠里的。”
“具体说,应该是现在是沙漠,之前是沼泽地,长满了芦苇的沼泽。”
“沙漠之下,有丰富的腐殖质提供它生长所需的营养。”
“全身藏在沙子里面,遮挡烈日照射和保持水分不被蒸发。”
“也正是因为如此隐秘,所以它在2015年才被发现。”
“同样也是因为它生长的环境人迹罕至,动物都少见,所以这种蘑菇没有天敌,不需要防备动物吃它,防御属性全点在抗旱了。”
“也让它长成了非常懂事的蘑菇。”
“中国美味蘑菇,含有33%的蛋白质,以及足足十七种氨基酸,其中68.1%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也就是人无法自己合成,需要通过食物获取的营养成分。”
“更是有高达5.4%的鲜味氨基酸,人为什么会觉得一样食物鲜美,美味,就是因为这些氨基酸成分。”
“咱们拿常见的香菇做下对比,香菇够鲜美了吧,鲜味氨基酸含量2.2%。”
“中国美味蘑菇也是现在已知的,可食用菌菇中氨基酸成分种类最多的品种。”
“那么有没有比它更多的菌菇呢?没有。同样多的呢?有。”
“有一种白鳞蘑菇,同样含有17种氨基酸,只不过可惜,它有毒,而且质地坚韧,吃起来像嚼轮胎,还不能消化。它不能吃。”
“所以啊,想品尝到十七种氨基酸的蘑菇,到底能有多鲜美,只有中国·美味蘑菇一个选择。”
“悄悄凡尔赛一下,昨天尝了一次,舌头差点吞下去。”
可想而知,视频放到这里的时候,肯定满屏幕的我也要……
“而这中国美味蘑菇是如何发现的呢,就要从一个人说起,他就是华中农大、湖北农科院的王卓仁教授。”
“王卓仁教授是我国食用菌领域的专家,培育出八个香菇、木耳、白灵菇等新品种。”
“其中华香8号香菇已经遍布湖北,湖北饱饱们能买到的香菇,基本都是王卓仁教授在1999年培育的华香8号。”
“而王卓仁教授,还是一位非常资深的食用菌种质资源研究人员。”
“他走上这条路,还有一个故事……”
一个温暖的故事。
王教授记得很清楚,那是1984年,他还是一个青葱的大学生。
在那时候,学农,等于没出息,想不开,脑子进水了。
家里辛辛苦苦供你上大学,你难道还想刨地!
其实现在也有,比如秦秋雁。
肯学农的人少,能坚持下来的更少,能坚持下来,而且真能学的进去,且展现出肉眼可见的天赋,更是凤毛麟角。
求学时代的王卓仁,在华中农大,简直就是香饽饽。都知道做农业苦,做农业累,又苦又累还不挣钱。
华中农大从上到下,都怕他跑了。
但是,想留人不给待遇咋留啊。
而待遇。
当时的农大也不富裕,即便是教授,一个月工资也才一百出头。
总不能凭白让人家奉献吧。
待遇方面没办法,还有感情……
有一次,王卓仁随师长们去野采。
就是到野外去采集植物样本。
王卓仁虽然年轻,但是真没进过原始森林。
在山林里走了一天,两条腿就跟不是自己的似的。
又累,又冷,到了宿营地,忍住不靠在一棵树下,裹着大衣打了个盹。
不知过了多久,被一股暖暖的香味所唤醒。
睁眼一看,火堆上架着一口锅,锅里煮着蘑菇汤。
他的系主任乐呵呵的招呼:“醒啦,刚刚好,快来喝一碗汤暖和暖和。”
原来在他睡下之后,两位院士拖着疲惫去采的蘑菇,系主任煮的汤……
师长们,已经那么大年纪,为了他一个普通学生。
据王卓仁教授所说,这是他喝过的最温暖的一碗汤。
感动的偷偷擦眼泪……
在这之后,王卓仁教授就一直投入到了食用菌的资源收集、保藏与评价利用上,一直到现在。
一共培育出八个新品种,收集保护了品种无数。
并亲自发现并命名了两个新品种。
其中就包括了中国美味蘑菇。
除此之外,王卓仁教授还每年培训各类食用菌生产技术人员近千人次;研究出羊肚菌稳产高效栽培技术。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农业工作者的努力,我们的餐桌上才能源源不断出现美味、营养又健康的食物……”
郭站长最后说道。
他今天说的是蘑菇么?
是蘑菇。
但同样也是在说人,说一代一代的农业工作者。
一代又一代,如同王卓仁、如同采蘑菇的院士这样的农业工作者们。
他们就像是耕耘在希望田野上的诗人,用双手和汗水,书写着一曲曲筚路蓝缕的赞歌。
他们的故事,是一首没有华丽辞藻的散文诗,却充满了坚韧与不屈。
他们的精神,是自力更生的宣言。
在资源匮乏的年代,他们没有等待,也没有逃避。
而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摸索出一条条适合本土的农业发展道路。
他们的精神,是奉献的诗篇。
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奉献给了农业事业,将一样又一样高产、新鲜、美味的农产品送上了家家户户的餐桌,保障了粮食的安全。
他们的精神,是坚韧不拔的传奇。
面对重重困难,他们从未轻言放弃。他们的心中,有着不灭的信念,有着不屈的意志
如今,当我们回望那些岁月,一代又一代的农业工作者的身影,依然清晰可见。
他们的精神,如同那片土地上最坚韧的根。
深深扎进土壤,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正是他们,走过了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迎来了农业科技的春风,拂过希望的田野。
拂过这片曾用他们的汗水浇灌的田野,这片古老的土地。
从“人扛牛拉”到“机器耕种”,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汗水农业”走向“智慧农业”。
一步、一步。
当晨光初照,露珠闪烁在翠绿的叶尖,一片片稻田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新生的故事……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63978/4875671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