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
推荐阅读:精灵:帕底亚退役冠军的再就业、我的异世界是游戏模式、旧神之巅、开错外挂怎么办、从指环王开始的龙裔、从赛博朋克开始的跨位面科工、苍白徽记、开局赠送天生神力、玩家们的NPC大爹、星武纪元、
第507章 魏王往事
上元节还未至,天气依旧酷寒,冷风吹过时让山上的松林晃了晃,抖落了些许积雪。
李泰走过一段上山的石阶,又走了一段泥泞的山路,直到登上半山腰,李泰来到一个墓碑边上,长出了一口气。
王珪老先生的墓碑就在这里,李泰站在石碑下的石板上,亲手擦拭着石碑,擦洗干净之后,这才坐下来。
坐在墓碑边,李泰顺着墓碑的方向看去,坐在山腰上,放眼望去是一片白雪皑皑的关中,积雪还未完全融化,也看不到走兽与飞鸟,只有远处的村落还有些许的炊烟升起来。
李泰又在墓碑前将书信烧了,低声道:“当年,老先生的教导青雀依旧记得,老先生不在之后,青雀依旧在专心编写。”
“括地志借由历代典籍记录,包括汉书与各代地志,历经五任编撰,直到如今苏勖主持修撰,历二十二年,共计五百六十七卷,得以成书。”
李泰的话语声继续道:“按照天下十道,共三百余州,青雀不敢有疏漏,只是书籍编撰没有尽头,今青雀成书括地志,待后人再行补充,但在此书编撰上,定有老先生之名。”
言罢,李泰面对石碑跪拜行礼。
王珪本就是魏王的老师,如此拜礼倒也没什么。
又是一阵风吹过,李泰站起身还显得有些发福的身体,看了看四下,让人将一些吃食放下,便离开了。
走在下山的山道上,李泰默不作声地擦了擦眼泪。
“禀魏王,已安排好住处。”
看着天边依旧是一片晚霞,风也变得冷了许多。
白天里好不容易感觉到些许暖意,临近入夜,寒风就将白天积攒的温暖被消灭殆尽,很快就会变得更冷。
李泰在一处官衙休息了一夜,翌日再一次启程回了长安城。
去过终南山的第二天的中午,这个时候感觉关中大地温暖了许多。
至少在白天会让人觉得寒冬正在一步步地离开,见到魏王的车驾回来了,苏勖赶忙上前道:“魏王,书卷都准备好了。”
李泰依旧坐在车驾内,看着热闹的春明门,又见到一群学子正在出城,便问道:“他们这是去做什么?”
苏勖道:“说是去支教的。”
李泰侧目看着,眼神落在这群学子中的其中两人,问道:“那是姚崇与苏味道吗?”
苏勖回道:“正是他们。”
“他们也去支教?”
苏勖颔首道:“今年去支教的学子不少,回长安城的学子也多,当年文学馆的李峤如今也支教两年,回来了。”
李峤亦是一个近年来颇有才名的少年才子,当初就在文学馆任职,再之后就去了崇文馆参与支教,如今历时两年才回来。
李泰道:“他今年是要来科举吗?”
“多半是的,这个李峤昨天回来还想拜谒魏王,只是魏王去告祭王老先生了。”
李泰道:“近来本王会很忙,就不见他了。”
苏勖道:“喏。”
魏王车驾一路进了城门。
之后,这位名叫李峤几次去拜谒魏王,但都被拒之门外了。
而传闻中,魏王李泰一直都在忙着整理括地志。
括地志的编撰进行到了最后的阶段,坊间朝野很快有了传闻,括地志成书就在这些天了。
不论崇文馆,弘文馆,西方馆或者是文林馆的学子都在打听着括地志的事。
而这些天文学馆一直都关着门,就连访客也不接见。
上元节前夜,皇帝下达了旨意,长安城解除宵禁庆贺。
欢庆一片的长安城中,李承乾看到了括地志的第一卷书。
一边看着,李承乾又问道:“青雀不亲自送来吗?”
苏勖道:“魏王还在整理,待成书之后交由陛下,这是其中一卷。”
括地志一共有五百余卷,堆放起来可以放满好几驾车,但凡刊印都是十分繁重的事,甚至可以放满一个书库,整个书库都是括地志的书卷。
李承乾道:“朕会让人安排一个学馆,存放天下书籍,让天下学子可以阅读。”
苏勖行礼道:“陛下圣明。”
圣明二字被说久了,李承乾已没有什么感觉,看着如今繁华的长安城,一切都是这么安宁,这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也是拥有人口最多的大城。
而依靠这座城为生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如今的长安依旧在不断吸纳人口,需要更多的人来劳作,以供这座城市运作。
同样站在陛下身边的于志宁递上一卷书,道:“陛下,这是洛阳送来的。”
李承乾拿过书卷看了一眼,笑道:“李义府又杀了不少人,恐怕上元节之后的早朝又有不少人要弹劾了。”
苏勖一心都扑在括地志的编撰上,朝中的事他不想参与,也从未过问,听陛下这么说,苏勖一时也插不上话。
马周笑道:“陛下,御史台本就是弹劾朝臣的,恐怕此番御史台内部也会乱起来。”
李承乾道:“那这就要好好问问上官仪了。”
几人又笑了起来。
上官仪不在这里,但陛下笑了,众人也跟着笑了起来。
苏勖感觉有些融不入此刻的氛围中,便躬身告退。
夜色,文学馆内,李泰坐在烛台边,还在翻看着书卷。
苏勖走路屋内,行礼道:“魏王,臣去禀报过陛下了。”
李泰只是点头。
苏勖又看向文学馆内的众多编撰,也开始整理书卷。
直到夜深了,一众编撰都睡在了文学馆内,李泰独自一人手拿着一卷书,烛台火光的照映下,挂在墙上的八骏图依旧还在。
想起当年父皇将八骏图赐给自己的场面,李泰重新坐下来,再看这八骏图却有另一种感受。
李泰觉得自己早已褪去了当年意气风发,如今回首再看去,忽然间明白其实当年与自己同样年少的皇兄,早已看明白了这些。
独坐在烛台下,李泰还看着八骏图,又想起了当年王珪老先生说过的话语,“做善事,行善道,是最快乐的。”
这是老先生教导时所言,当年汉时东平王刘苍的话语。
东平王刘苍也是一个文采出众的人。
想到此人,李泰忽然失笑,心中自是明白了老先生的深意。一生风光的汉时东平王刘苍一度位列三公之上,甚至独揽辅政大权,直到后来帮助皇帝,自始至终都在辅佐皇帝。
生前殊荣不断,死后依旧颇有荣宠。
李泰还记得,自己是父皇最宠爱的孩子,那时候王珪或许就希望自己能够像刘苍那样,生前有无尽的殊荣,死后也有恩宠。
只因一生都恪守本分,正如刘苍那般,不以殊荣自喜,安心辅佐皇帝,得以善终,得以人们传颂。
“老师是希望青雀能够如东平王刘苍那般……”
李泰低语了一句。
文学馆内,只有因疲惫正在睡着的编撰们,没人回应魏王的话语。
老先生是用心良苦的,这些道理李泰早就明白了,只是老先生时常说起,时常教导。
一夜过去,李泰看着八骏图出了神,也不知不觉睡了过去。
翌日,当些许阳光从文学馆的窗户照入,李泰便睡醒了。
苏亶正在为括地志做着最后的准备,一卷卷的书开始装车,而今天文学馆门外站着不少人,正在等着文学馆的括地志成书的这一天。
骆宾王站在文学馆门外,等着那扇关了多年的大门重新打开。
杨炯坐在一旁吃着饼,道:“今年你不打算去支教吗?”
骆宾王道:“我要去吐蕃支教,等崇文馆在吐蕃支教的名额。”
“这些塞外边远之地,也如此紧张吗?”
骆宾王道:“西域的崇文馆都满人了,今年的名额没了,不过我今年先去军中,苏主事说就算不支教,今年入夏之后,我就可以去吐蕃了。”
杨炯道:“听说现在吐蕃还有反贼。”
“无妨,杀了就好。”
两个年轻人说着话,等在这里的人越来越多,似乎很多人都提前得到了消息,今天括地志一定可以面世。
众人还在等着,却见一队官兵正在朝着文学馆而来。
杨炯道:“听闻这个括地志集六朝古书,阅尽天下群山,写尽历代山川地势,此生若能一见括地志,此生足矣。”
骆宾王已习惯了杨炯的讲话方式,总是三言两语就会说得慷慨激昂,又带着一些诗意。
大抵,杨炯觉得这世上没有比括地志更集大成的书。
来文学馆的官兵越来越多,原本围在门口的坊民被驱散,官兵站在门口,还有内侍正在高声念着旨意。
皇帝给了魏王许多赏赐,甚至一度给了最高学士的称号。
文学馆的大门打开,众人纷纷翘首望去,见到了一驾驾装满了书卷的马车,这些马车在兵士的护卫下,运出了文学馆,送去了宫里。
众人的目光跟随着这些书卷离开。
运了半个时辰,当所有的书卷都运出了文学馆。
李泰又让人关上了门,道:“今日,文学馆关门。”
在文学馆大门就要关上的一刹那,骆宾王见到了门中的一眼光景,他看到了正在阳光下喝着茶水的魏王。
虽说只是匆匆一眼,骆宾王分明看到了魏王的笑脸。
文学馆内,十余个编撰坐在院内,此刻各自找了地方休息,嗮着太阳,神色都有些木然。
文学馆起起伏伏,括地志一直在编撰,有时候人手很多,多则近百人,有时候人手很少,就像是现在这样,只有十余人。
如今什么事都做完了,苏勖靠着墙席地而坐,享受着这个时辰的阳光照在身上,抬头闭着眼,感受此刻的温暖。
在这里诸多编撰也都是这样,有几人身上臭烘烘的,也有数日没有休息了,还有些神色依旧疲惫,现在睡在阳光下已睡着了。
括地志成书了,谁也不想去管人们对括地志的评价如何,现在就想好好歇着。
李泰喝了一口茶水,坐在摇椅上,一旁的桌上放着皇兄让人送来的旨意,李唐一朝最高的学士。
李泰忽然又想到了王珪老先生。
传旨的内侍问道:“魏王殿下,括地志的编撰名单是否还要再做改动?”
李泰道:“不用做改动了,该有的名字都在了。”
内侍收好名册,行礼道;“陛下有吩咐,让朝中开辟地志监,位于司农寺管辖,是设立在长安的一处官邸,地志监的监正人选由魏王择定。”
李泰道:“给苏勖吧。”
听魏王如此轻描淡写的话语,内侍想要多问两句,但又觉得话不知从何说起,又只好将名册上那苏勖的名字圈起来。
“不知魏王可还有吩咐的,陛下有言,魏王所需一应皆允。”
李泰摇头道:“告诉皇兄,青雀如今什么都不缺,青雀想要的已都有了。”
内侍又是点头,带着人走出文学馆,见到馆外还站着不少人,他又帮着将门关好。
新殿,李承乾看着括地志编撰的名册,听着内侍的回禀,道:“青雀当真这么说的?”
内侍回道:“魏王亲口所言,什么都不缺。”
李承乾吩咐道:“告诉工部,建设地志监后将编撰的名字刻在石碑上,往后加强崇文馆的学科,括地志也要成为学子晋升必考的学识。”
在括地志编撰的名册上,第一个便是李泰,第二个主编撰就是王珪,再之后就是苏勖,谢偃,李淳风,但凡有参与编撰的人,都被记录在案。
这是当初编撰括地志之初就许诺的。
这世上能够刊印括地志这种庞大书卷的作坊也只有能够使用活字印刷的泾阳作坊了。
括地志太庞杂,五百余卷书的工程量恐怕要另外设立一个作坊,专用括地志的刊印才行。
“陛下,近日来魏王一直闭门谢客,也不设宴庆贺。”
李承乾道:“无妨。”
陛下回得很快,内侍会意退到一旁。
其实不用也不用别人去猜,很多事早就在新年伊始的那场火锅宴就定下了,今天青雀会将括地志拿出来,也是那时候定下来的,早就约定好的事。
至于旁人如何去想,兄弟三人并不在意。
今年,还要等李恪的事有了结果,兄弟三人才能再聚了。
(本章完)
上元节还未至,天气依旧酷寒,冷风吹过时让山上的松林晃了晃,抖落了些许积雪。
李泰走过一段上山的石阶,又走了一段泥泞的山路,直到登上半山腰,李泰来到一个墓碑边上,长出了一口气。
王珪老先生的墓碑就在这里,李泰站在石碑下的石板上,亲手擦拭着石碑,擦洗干净之后,这才坐下来。
坐在墓碑边,李泰顺着墓碑的方向看去,坐在山腰上,放眼望去是一片白雪皑皑的关中,积雪还未完全融化,也看不到走兽与飞鸟,只有远处的村落还有些许的炊烟升起来。
李泰又在墓碑前将书信烧了,低声道:“当年,老先生的教导青雀依旧记得,老先生不在之后,青雀依旧在专心编写。”
“括地志借由历代典籍记录,包括汉书与各代地志,历经五任编撰,直到如今苏勖主持修撰,历二十二年,共计五百六十七卷,得以成书。”
李泰的话语声继续道:“按照天下十道,共三百余州,青雀不敢有疏漏,只是书籍编撰没有尽头,今青雀成书括地志,待后人再行补充,但在此书编撰上,定有老先生之名。”
言罢,李泰面对石碑跪拜行礼。
王珪本就是魏王的老师,如此拜礼倒也没什么。
又是一阵风吹过,李泰站起身还显得有些发福的身体,看了看四下,让人将一些吃食放下,便离开了。
走在下山的山道上,李泰默不作声地擦了擦眼泪。
“禀魏王,已安排好住处。”
看着天边依旧是一片晚霞,风也变得冷了许多。
白天里好不容易感觉到些许暖意,临近入夜,寒风就将白天积攒的温暖被消灭殆尽,很快就会变得更冷。
李泰在一处官衙休息了一夜,翌日再一次启程回了长安城。
去过终南山的第二天的中午,这个时候感觉关中大地温暖了许多。
至少在白天会让人觉得寒冬正在一步步地离开,见到魏王的车驾回来了,苏勖赶忙上前道:“魏王,书卷都准备好了。”
李泰依旧坐在车驾内,看着热闹的春明门,又见到一群学子正在出城,便问道:“他们这是去做什么?”
苏勖道:“说是去支教的。”
李泰侧目看着,眼神落在这群学子中的其中两人,问道:“那是姚崇与苏味道吗?”
苏勖回道:“正是他们。”
“他们也去支教?”
苏勖颔首道:“今年去支教的学子不少,回长安城的学子也多,当年文学馆的李峤如今也支教两年,回来了。”
李峤亦是一个近年来颇有才名的少年才子,当初就在文学馆任职,再之后就去了崇文馆参与支教,如今历时两年才回来。
李泰道:“他今年是要来科举吗?”
“多半是的,这个李峤昨天回来还想拜谒魏王,只是魏王去告祭王老先生了。”
李泰道:“近来本王会很忙,就不见他了。”
苏勖道:“喏。”
魏王车驾一路进了城门。
之后,这位名叫李峤几次去拜谒魏王,但都被拒之门外了。
而传闻中,魏王李泰一直都在忙着整理括地志。
括地志的编撰进行到了最后的阶段,坊间朝野很快有了传闻,括地志成书就在这些天了。
不论崇文馆,弘文馆,西方馆或者是文林馆的学子都在打听着括地志的事。
而这些天文学馆一直都关着门,就连访客也不接见。
上元节前夜,皇帝下达了旨意,长安城解除宵禁庆贺。
欢庆一片的长安城中,李承乾看到了括地志的第一卷书。
一边看着,李承乾又问道:“青雀不亲自送来吗?”
苏勖道:“魏王还在整理,待成书之后交由陛下,这是其中一卷。”
括地志一共有五百余卷,堆放起来可以放满好几驾车,但凡刊印都是十分繁重的事,甚至可以放满一个书库,整个书库都是括地志的书卷。
李承乾道:“朕会让人安排一个学馆,存放天下书籍,让天下学子可以阅读。”
苏勖行礼道:“陛下圣明。”
圣明二字被说久了,李承乾已没有什么感觉,看着如今繁华的长安城,一切都是这么安宁,这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也是拥有人口最多的大城。
而依靠这座城为生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如今的长安依旧在不断吸纳人口,需要更多的人来劳作,以供这座城市运作。
同样站在陛下身边的于志宁递上一卷书,道:“陛下,这是洛阳送来的。”
李承乾拿过书卷看了一眼,笑道:“李义府又杀了不少人,恐怕上元节之后的早朝又有不少人要弹劾了。”
苏勖一心都扑在括地志的编撰上,朝中的事他不想参与,也从未过问,听陛下这么说,苏勖一时也插不上话。
马周笑道:“陛下,御史台本就是弹劾朝臣的,恐怕此番御史台内部也会乱起来。”
李承乾道:“那这就要好好问问上官仪了。”
几人又笑了起来。
上官仪不在这里,但陛下笑了,众人也跟着笑了起来。
苏勖感觉有些融不入此刻的氛围中,便躬身告退。
夜色,文学馆内,李泰坐在烛台边,还在翻看着书卷。
苏勖走路屋内,行礼道:“魏王,臣去禀报过陛下了。”
李泰只是点头。
苏勖又看向文学馆内的众多编撰,也开始整理书卷。
直到夜深了,一众编撰都睡在了文学馆内,李泰独自一人手拿着一卷书,烛台火光的照映下,挂在墙上的八骏图依旧还在。
想起当年父皇将八骏图赐给自己的场面,李泰重新坐下来,再看这八骏图却有另一种感受。
李泰觉得自己早已褪去了当年意气风发,如今回首再看去,忽然间明白其实当年与自己同样年少的皇兄,早已看明白了这些。
独坐在烛台下,李泰还看着八骏图,又想起了当年王珪老先生说过的话语,“做善事,行善道,是最快乐的。”
这是老先生教导时所言,当年汉时东平王刘苍的话语。
东平王刘苍也是一个文采出众的人。
想到此人,李泰忽然失笑,心中自是明白了老先生的深意。一生风光的汉时东平王刘苍一度位列三公之上,甚至独揽辅政大权,直到后来帮助皇帝,自始至终都在辅佐皇帝。
生前殊荣不断,死后依旧颇有荣宠。
李泰还记得,自己是父皇最宠爱的孩子,那时候王珪或许就希望自己能够像刘苍那样,生前有无尽的殊荣,死后也有恩宠。
只因一生都恪守本分,正如刘苍那般,不以殊荣自喜,安心辅佐皇帝,得以善终,得以人们传颂。
“老师是希望青雀能够如东平王刘苍那般……”
李泰低语了一句。
文学馆内,只有因疲惫正在睡着的编撰们,没人回应魏王的话语。
老先生是用心良苦的,这些道理李泰早就明白了,只是老先生时常说起,时常教导。
一夜过去,李泰看着八骏图出了神,也不知不觉睡了过去。
翌日,当些许阳光从文学馆的窗户照入,李泰便睡醒了。
苏亶正在为括地志做着最后的准备,一卷卷的书开始装车,而今天文学馆门外站着不少人,正在等着文学馆的括地志成书的这一天。
骆宾王站在文学馆门外,等着那扇关了多年的大门重新打开。
杨炯坐在一旁吃着饼,道:“今年你不打算去支教吗?”
骆宾王道:“我要去吐蕃支教,等崇文馆在吐蕃支教的名额。”
“这些塞外边远之地,也如此紧张吗?”
骆宾王道:“西域的崇文馆都满人了,今年的名额没了,不过我今年先去军中,苏主事说就算不支教,今年入夏之后,我就可以去吐蕃了。”
杨炯道:“听说现在吐蕃还有反贼。”
“无妨,杀了就好。”
两个年轻人说着话,等在这里的人越来越多,似乎很多人都提前得到了消息,今天括地志一定可以面世。
众人还在等着,却见一队官兵正在朝着文学馆而来。
杨炯道:“听闻这个括地志集六朝古书,阅尽天下群山,写尽历代山川地势,此生若能一见括地志,此生足矣。”
骆宾王已习惯了杨炯的讲话方式,总是三言两语就会说得慷慨激昂,又带着一些诗意。
大抵,杨炯觉得这世上没有比括地志更集大成的书。
来文学馆的官兵越来越多,原本围在门口的坊民被驱散,官兵站在门口,还有内侍正在高声念着旨意。
皇帝给了魏王许多赏赐,甚至一度给了最高学士的称号。
文学馆的大门打开,众人纷纷翘首望去,见到了一驾驾装满了书卷的马车,这些马车在兵士的护卫下,运出了文学馆,送去了宫里。
众人的目光跟随着这些书卷离开。
运了半个时辰,当所有的书卷都运出了文学馆。
李泰又让人关上了门,道:“今日,文学馆关门。”
在文学馆大门就要关上的一刹那,骆宾王见到了门中的一眼光景,他看到了正在阳光下喝着茶水的魏王。
虽说只是匆匆一眼,骆宾王分明看到了魏王的笑脸。
文学馆内,十余个编撰坐在院内,此刻各自找了地方休息,嗮着太阳,神色都有些木然。
文学馆起起伏伏,括地志一直在编撰,有时候人手很多,多则近百人,有时候人手很少,就像是现在这样,只有十余人。
如今什么事都做完了,苏勖靠着墙席地而坐,享受着这个时辰的阳光照在身上,抬头闭着眼,感受此刻的温暖。
在这里诸多编撰也都是这样,有几人身上臭烘烘的,也有数日没有休息了,还有些神色依旧疲惫,现在睡在阳光下已睡着了。
括地志成书了,谁也不想去管人们对括地志的评价如何,现在就想好好歇着。
李泰喝了一口茶水,坐在摇椅上,一旁的桌上放着皇兄让人送来的旨意,李唐一朝最高的学士。
李泰忽然又想到了王珪老先生。
传旨的内侍问道:“魏王殿下,括地志的编撰名单是否还要再做改动?”
李泰道:“不用做改动了,该有的名字都在了。”
内侍收好名册,行礼道;“陛下有吩咐,让朝中开辟地志监,位于司农寺管辖,是设立在长安的一处官邸,地志监的监正人选由魏王择定。”
李泰道:“给苏勖吧。”
听魏王如此轻描淡写的话语,内侍想要多问两句,但又觉得话不知从何说起,又只好将名册上那苏勖的名字圈起来。
“不知魏王可还有吩咐的,陛下有言,魏王所需一应皆允。”
李泰摇头道:“告诉皇兄,青雀如今什么都不缺,青雀想要的已都有了。”
内侍又是点头,带着人走出文学馆,见到馆外还站着不少人,他又帮着将门关好。
新殿,李承乾看着括地志编撰的名册,听着内侍的回禀,道:“青雀当真这么说的?”
内侍回道:“魏王亲口所言,什么都不缺。”
李承乾吩咐道:“告诉工部,建设地志监后将编撰的名字刻在石碑上,往后加强崇文馆的学科,括地志也要成为学子晋升必考的学识。”
在括地志编撰的名册上,第一个便是李泰,第二个主编撰就是王珪,再之后就是苏勖,谢偃,李淳风,但凡有参与编撰的人,都被记录在案。
这是当初编撰括地志之初就许诺的。
这世上能够刊印括地志这种庞大书卷的作坊也只有能够使用活字印刷的泾阳作坊了。
括地志太庞杂,五百余卷书的工程量恐怕要另外设立一个作坊,专用括地志的刊印才行。
“陛下,近日来魏王一直闭门谢客,也不设宴庆贺。”
李承乾道:“无妨。”
陛下回得很快,内侍会意退到一旁。
其实不用也不用别人去猜,很多事早就在新年伊始的那场火锅宴就定下了,今天青雀会将括地志拿出来,也是那时候定下来的,早就约定好的事。
至于旁人如何去想,兄弟三人并不在意。
今年,还要等李恪的事有了结果,兄弟三人才能再聚了。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64244/4846301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