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晋阳起兵
推荐阅读:全球废土:避难所无限升级、退下,让朕来、谁让他玩游戏王的!、死灵法师、火爆波长、裂天空骑、黄泉逆行、为什么它永无止境、黜龙、我也是异常生物、
第27章 晋阳起兵
【决定起兵后,李渊招募士兵、联络突厥和李密,保证了自己不受干扰。并定下了夺取关中,废皇帝而立代王(杨侑)的目标。
六月十四,李渊在晋阳建大将军府,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率左军;以次子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率右军;以四子李元吉为姑臧公,统率中军。
七月初五,李渊亲率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及义师甲士三万自太原挥兵南下,直指关中,而四子李元吉留守太原。
面对李渊的兵锋,留守长安的杨侑派出宋老生和屈突通阻击。
此时,正值秋日,雨水不断,行军的道路泥泞不堪,而李渊军队的粮草也有些匮乏了。雪上加霜的是,此时还传来了突厥将与刘武周乘虚掩袭晋阳的消息。
而能够带来确切情况的刘文静此时还在出使突厥,没有回来。
于是李渊和众人商讨对策,裴寂等人认为此时情况不利,应当暂且回太原,以后再图谋举事。
得知李渊等人商议是否退兵之时,李世民极力劝阻:“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而如今,遇到一点困难就想着退军,那跟随我们一同起义的人恐怕就会直接溃散。而如果我们就想着守卫太原,那和普普通通的贼子又有什么区别!”
李渊并没有采纳他的话,仍旧打算撤军。
于是,李世民在帐外嚎啕大哭,哭声很大,传到了李渊的帐中。
李渊只能把李世民叫进来,问他为什么哭,李世民趁机输出观点:“军队凭借仁义起事,进战则胜,退还必散……我哭,是因为死亡近在咫尺啊!”
唐朝,贞观三年。
面对天幕中自己大哭不止的画面,李世民面色坦然。
没错,朕确实是有时候喜欢哭,这有什么?这不是大家、准确的说是他的心腹重臣和亲近之人们都早已知晓的事实吗?
反正,他哭也不是什么虚伪矫饰、做作假意,他的感情都是真实无比的。
而且,很多时候,确实也达到了他想要的目的不是吗?
长孙皇后在一旁轻笑。
武德九年。
天幕中李世民这一哭,让李渊不由自主地回忆起过去的一幕幕。
二郎的确有些喜欢哭,每次哭的时候都感情无比充沛,感染力也很强,简直恨不得让身边人也跟着他一起为之恸哭。
那次犹豫是否撤兵的时候,自己也确实是被他的帐外大哭惊到了。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觉得自己发现了新的看点:“这个唐太宗的性格很有趣啊。”想看后续。
【有了李世民的劝谏,李建成等人不赞同退兵,李渊最终决定继续进军。
八月,阴雨停息,李渊开始攻打霍邑。李世民率领轻骑奔到城下,激怒宋老生,诱其开门出战。
宋老生率领领三万人马出城,背靠城而扎阵。
李渊与李建成在城东会合结阵,李世民及柴绍在城南结阵。战斗中,李渊率军稍稍后退,宋老生乘势攻击、离开城池。
此时,李世民从南面率领两千骑兵冲下高坡,冲散了阵势,从背后夹击宋老生。
最终,李渊获得大胜,斩首宋老生,挥兵登城,攻克霍邑。】汉朝,元狩四年。
霍去病对于带领骑兵作战就情有独钟:“这个唐太宗的打法很棒!不过,也不知他以后有没有试试带骑兵来一场长途奔袭?”
搞运动战嘛,当然还是骑兵好,而最顶尖的莫过于带领骑兵来一场超远距离的长途奔袭——虽然这确实很费脑子,也很费身体。
卫青其实有些忧虑,他是带过骑兵打过奔袭战的,自然更清楚这种打法对身体的损耗。而如今霍去病一直在用这种打法,纵使他年轻力壮,但对身体的负面影响依旧不可忽视。
可,这确实是最高效的作战方式了,霍去病也不会想要放弃,只能期望打下匈奴后自己这个外甥能有充足的时间休养一下身体。
【这一战,初步展现了李世民作为一个将领的作战能力,也初步展现出了他的战斗风格。
其后,李渊趁着隋军主力在洛阳附近与瓦岗军大战的机会,一路沿汾水挺进,攻克临汾、绛郡,最终到达龙门。
九月,李渊围攻屈突通据守的河东失败,裴寂认为不攻克河东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况,但李世民认为此时必须速战速决、应当尽快攻下长安。
李渊最终留下一部分兵力围困河东,自己带领剩下的主力挥师西上。
而此时,李世民被李渊委任率领西路刘宏基等人,沿渭水北岸迂回长安。
而李世民在一路胜利的同时,不断招揽义勇英豪,等到他到达泾阳时,麾下的兵力已经达到了九万人;而等到李世民领兵攻打司竹园时,又有当地兵马前来投效,李世民的军队发展到了十三万。】
唐朝,武德九年。
回想起当时从河东到入主长安、平定周边力量的过程,李渊突然有些感怀刘文静起来。
当时屈突通所驻守的河东,确实是一块儿硬骨头,啃了半天自己都没能啃下来。而若是就此放着不管、转身径直去攻取长安,也确实像裴寂说的那样,必然会遭遇腹背受敌的劣势。
可自己的时间实在不多,诚如二郎建议,当时他们毕竟是在造反,在一个地方拖延的时间太久可不行,要知道,当时隋军的主力可还被瓦岗寨拖着,要是等隋军主力回师,以大唐当年的力量,怕是起码也要脱一层皮。
所以,他最终留下兵力围困河东,但这还不够,刘文静被他派去据守潼关。
正是刘文静牢牢地守住了潼关要道,让屈突通无法援救长安,才为大唐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汉朝初年。
刘邦摸摸下巴:“这唐太宗对聚拢人心、收拢兵士颇为有心得啊。”
他关注的并不是李家一路高歌猛进而是李世民聚拢人心,包括普通百姓、游勇义士、以及各方地方势力。前面的过程中,李渊起兵是三万甲士,其后也必然会不断补充人员,但当他分兵给李世民时,大约也不会太多。
而李世民能够在这不算长的距离中将军队扩张至九万,其中固然有李家整体形势向好、势如破竹的原因,他自身对人心的把控也是关键,当然,也有可能是天赋。
而其后在司竹招揽当地势力,当然有着领头人见好就收、投奔大势的原因,可能够顺顺当当下来也并不简单。
刘邦的神色有些微妙,或许此时这个联想不是很准确,但他确实想到了韩信,韩信就总是能够拉起一支又一支军队,人数总不见少。
(本章完)
【决定起兵后,李渊招募士兵、联络突厥和李密,保证了自己不受干扰。并定下了夺取关中,废皇帝而立代王(杨侑)的目标。
六月十四,李渊在晋阳建大将军府,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率左军;以次子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率右军;以四子李元吉为姑臧公,统率中军。
七月初五,李渊亲率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及义师甲士三万自太原挥兵南下,直指关中,而四子李元吉留守太原。
面对李渊的兵锋,留守长安的杨侑派出宋老生和屈突通阻击。
此时,正值秋日,雨水不断,行军的道路泥泞不堪,而李渊军队的粮草也有些匮乏了。雪上加霜的是,此时还传来了突厥将与刘武周乘虚掩袭晋阳的消息。
而能够带来确切情况的刘文静此时还在出使突厥,没有回来。
于是李渊和众人商讨对策,裴寂等人认为此时情况不利,应当暂且回太原,以后再图谋举事。
得知李渊等人商议是否退兵之时,李世民极力劝阻:“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而如今,遇到一点困难就想着退军,那跟随我们一同起义的人恐怕就会直接溃散。而如果我们就想着守卫太原,那和普普通通的贼子又有什么区别!”
李渊并没有采纳他的话,仍旧打算撤军。
于是,李世民在帐外嚎啕大哭,哭声很大,传到了李渊的帐中。
李渊只能把李世民叫进来,问他为什么哭,李世民趁机输出观点:“军队凭借仁义起事,进战则胜,退还必散……我哭,是因为死亡近在咫尺啊!”
唐朝,贞观三年。
面对天幕中自己大哭不止的画面,李世民面色坦然。
没错,朕确实是有时候喜欢哭,这有什么?这不是大家、准确的说是他的心腹重臣和亲近之人们都早已知晓的事实吗?
反正,他哭也不是什么虚伪矫饰、做作假意,他的感情都是真实无比的。
而且,很多时候,确实也达到了他想要的目的不是吗?
长孙皇后在一旁轻笑。
武德九年。
天幕中李世民这一哭,让李渊不由自主地回忆起过去的一幕幕。
二郎的确有些喜欢哭,每次哭的时候都感情无比充沛,感染力也很强,简直恨不得让身边人也跟着他一起为之恸哭。
那次犹豫是否撤兵的时候,自己也确实是被他的帐外大哭惊到了。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觉得自己发现了新的看点:“这个唐太宗的性格很有趣啊。”想看后续。
【有了李世民的劝谏,李建成等人不赞同退兵,李渊最终决定继续进军。
八月,阴雨停息,李渊开始攻打霍邑。李世民率领轻骑奔到城下,激怒宋老生,诱其开门出战。
宋老生率领领三万人马出城,背靠城而扎阵。
李渊与李建成在城东会合结阵,李世民及柴绍在城南结阵。战斗中,李渊率军稍稍后退,宋老生乘势攻击、离开城池。
此时,李世民从南面率领两千骑兵冲下高坡,冲散了阵势,从背后夹击宋老生。
最终,李渊获得大胜,斩首宋老生,挥兵登城,攻克霍邑。】汉朝,元狩四年。
霍去病对于带领骑兵作战就情有独钟:“这个唐太宗的打法很棒!不过,也不知他以后有没有试试带骑兵来一场长途奔袭?”
搞运动战嘛,当然还是骑兵好,而最顶尖的莫过于带领骑兵来一场超远距离的长途奔袭——虽然这确实很费脑子,也很费身体。
卫青其实有些忧虑,他是带过骑兵打过奔袭战的,自然更清楚这种打法对身体的损耗。而如今霍去病一直在用这种打法,纵使他年轻力壮,但对身体的负面影响依旧不可忽视。
可,这确实是最高效的作战方式了,霍去病也不会想要放弃,只能期望打下匈奴后自己这个外甥能有充足的时间休养一下身体。
【这一战,初步展现了李世民作为一个将领的作战能力,也初步展现出了他的战斗风格。
其后,李渊趁着隋军主力在洛阳附近与瓦岗军大战的机会,一路沿汾水挺进,攻克临汾、绛郡,最终到达龙门。
九月,李渊围攻屈突通据守的河东失败,裴寂认为不攻克河东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况,但李世民认为此时必须速战速决、应当尽快攻下长安。
李渊最终留下一部分兵力围困河东,自己带领剩下的主力挥师西上。
而此时,李世民被李渊委任率领西路刘宏基等人,沿渭水北岸迂回长安。
而李世民在一路胜利的同时,不断招揽义勇英豪,等到他到达泾阳时,麾下的兵力已经达到了九万人;而等到李世民领兵攻打司竹园时,又有当地兵马前来投效,李世民的军队发展到了十三万。】
唐朝,武德九年。
回想起当时从河东到入主长安、平定周边力量的过程,李渊突然有些感怀刘文静起来。
当时屈突通所驻守的河东,确实是一块儿硬骨头,啃了半天自己都没能啃下来。而若是就此放着不管、转身径直去攻取长安,也确实像裴寂说的那样,必然会遭遇腹背受敌的劣势。
可自己的时间实在不多,诚如二郎建议,当时他们毕竟是在造反,在一个地方拖延的时间太久可不行,要知道,当时隋军的主力可还被瓦岗寨拖着,要是等隋军主力回师,以大唐当年的力量,怕是起码也要脱一层皮。
所以,他最终留下兵力围困河东,但这还不够,刘文静被他派去据守潼关。
正是刘文静牢牢地守住了潼关要道,让屈突通无法援救长安,才为大唐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汉朝初年。
刘邦摸摸下巴:“这唐太宗对聚拢人心、收拢兵士颇为有心得啊。”
他关注的并不是李家一路高歌猛进而是李世民聚拢人心,包括普通百姓、游勇义士、以及各方地方势力。前面的过程中,李渊起兵是三万甲士,其后也必然会不断补充人员,但当他分兵给李世民时,大约也不会太多。
而李世民能够在这不算长的距离中将军队扩张至九万,其中固然有李家整体形势向好、势如破竹的原因,他自身对人心的把控也是关键,当然,也有可能是天赋。
而其后在司竹招揽当地势力,当然有着领头人见好就收、投奔大势的原因,可能够顺顺当当下来也并不简单。
刘邦的神色有些微妙,或许此时这个联想不是很准确,但他确实想到了韩信,韩信就总是能够拉起一支又一支军队,人数总不见少。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64933/4730142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