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一百一十五章汉文帝
推荐阅读:全球废土:避难所无限升级、退下,让朕来、谁让他玩游戏王的!、死灵法师、火爆波长、裂天空骑、黄泉逆行、为什么它永无止境、黜龙、我也是异常生物、
第115章 一百一十五章汉文帝
【叮咚——欢迎收看历史直播】
【本期我们的主角汉文帝】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还是很欣赏汉太宗刘恒的德治的:“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如此德行,厚侔天地,泽施四海。”
【刘恒在并未有任何先例的汉朝初期登基,稳固了汉朝的统治。在位期间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政策,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逐渐恢复了国力。他不仅藏富于民,还安民固邦,为汉朝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安定周边,为汉朝赢得了喘息发展的机会。
他是汉朝在当时的完美的继承人,是汉朝所有普通百姓的庇护者,更是一个心有沟壑的朝政操盘手。】
刘邦敏锐地抓住了用词:在听到这些评价时,不禁陷入了深思。他敏锐地抓住了“当时的完美继承人”这个词组,不禁思考这个“当时”究竟是指什么时候。
【汉文帝,也是汉朝的第五位皇帝,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第四子,刘恒。】
“咦?第五位?”刘邦对于刘恒成为皇帝倒不是太惊讶,左右还是自己的儿子,但是这个第五位确实是有些惊到他了。
此时的刘恒年纪还很小,自己也并没有把他纳入下一任皇帝的考量中去——所以,刘恒必然不是大汉的第二位皇帝,但是能够一直排到第五位,也充分说明之前的皇位继承出现了一定的混乱。
不过,想来也是,作为被封到封地的诸王之一,刘恒能够登上皇位,本身就说明中央出现了问题。
只是,这样倒也能够解释那句“汉朝当时的完美继承人”了,因为他如今年岁幼小,所以真正继承皇位,必然还是要有那个适当的时间。
汉朝,高皇后年间。
“是代王啊,”吕后缓缓道,看不出什么想法。
但她很清楚,小宗入大宗,那么大宗出了什么事情显而易见——刘盈的水平,出什么事情也不奇怪,特别是她死后,吕家的人又扶不起来……
说不得,落得个家族尽灭也是有可能的。
汉室诸王也罢,但那些功臣集团是绝对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与吕家有瓜葛的人的。
但是,现在她要放下手中权力吗?
怎么可能?政治争斗,是容不得后退一步的。
倒是这个刘恒,以往都没有注意到他,现在看来,倒是个有手段的——功臣集团选择他成为新的天子,可不会是因为什么才干,而是觉得这样的天子好掌控罢了。
而能够有文的谥号,刘恒就算没有反过来压制住这些人,起码也做到了分庭抗礼,没有被他们所掌控。
而后世的王朝,大多都对刘恒的仁德之治有所了解,并对此颇为盛赞。
甚至对于靠后的朝代而言,由于距离太远,刘恒这个汉文帝已经成为了一个象征符号,被誉为“三代以后第一贤君”。
【刘恒这个汉文帝是汉朝的第五位皇帝。
在他之前的四位皇帝,分别是太祖高皇帝刘邦,惠帝刘盈,少帝刘恭、少帝刘弘。其中,两个少帝都是惠帝刘盈之子。
按理来说,刘恒作为地方藩王,是不应该登上皇位的,特别是在惠帝刘盈有子的情况下。
但是汉初的情况又有所不同。
本身,作为一个朝代的开国时期,各项法度尚未定论,皇位继承也同样如此,因而,我们的故事会中的太宗皇帝们,大多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登基方式——这些太宗多为二代皇帝。
而在汉朝,作为秦朝一统天下后的第一代王朝,汉朝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例子——秦朝也并没有留下适合作为参考的案例,胡亥实在不是一个好例子,没有任何正当的参考价值。】
秦朝。
嬴政的脸一下只就黑了下来。被扎心了二世而亡。
【高皇帝刘邦起兵之时,就已经四十八岁,历时七年统一天下。可即便如此,他的儿子们除去长子刘肥外,包括他和妻子吕雉的儿子在内,俱都年岁尚幼。
而刘邦登基之后,面临的问题极为复杂:为了保证汉家天下的稳固,他采用了分封,但为了大一统,他并不想放弃郡县,于是形成了分封和郡县并行制。在天下划分郡县的同时,还分封了不少异姓诸侯王。
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待天下基本稳固,刘邦就开始着手铲除异姓王,又把自己的子嗣封王,让他们拱卫刘氏江山。
之所以这么做,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刘邦的年纪实在不小了!
加之数年的征战,他的身体情况并不容乐观。而事实也确实如此,称帝八年后,刘邦就驾崩了,而在那时,刘邦成年的儿子只有长子刘肥,与吕后的儿子刘盈不过十六岁,其余的儿子最大的,也堪堪十岁。
在这样的情况下,继承人的选择就格外重要,一不小心,汉朝就可能如秦朝一般二世而亡,或者,皇帝变成如后来的周天子一般的吉祥物。】
汉朝初年。
刘邦叹了口气,纵使刘恒这个儿子再有能为,眼下他的年龄就是躲不过去的硬伤,而薄姬……他委实没有看出来这个女人有什么政治上的能力,而且她还没有足够力量的母家。
性格确实温和,但现在的大汉不需要一个性格温和的太后——若传位刘恒,皇帝年幼,则必然要仰仗太后,但温和的太后,又貌似没什么政治手段,而且没有强势母家……
他笑笑,与其说是他选择了刘盈,不如说他从中看到了吕雉的能力,选择了吕雉作为这个过渡人选。
——刘盈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他还能不知道吗?
【最名正言顺的人选,自然是刘邦和妻子吕雉的儿子,刘盈。
在称帝前,还是汉王的时候,刘邦就把刘盈立为了王太子;随后称帝,也把刘盈从王太子变成了皇太子。
但刘盈的性格实在不像刘邦,也不像吕雉,并不刚毅勇武,反而颇为仁弱。因而,刘邦对他有诸多不满。恰逢此时,戚夫人受宠于刘邦,其子刘如意酷似刘邦,与不受宠的吕雉和不喜欢的刘盈对比,刘邦就有了改易太子的想法。】
秦朝。
“那这刘盈总该想办法了吧?”有大臣道,不管性格仁弱不仁弱,总该知道这个太子之位的重要性,不只是对他,还是对他的母亲。
再仁弱的人,起码也会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利益,更何况,刘盈早就是王太子了,对这方面的认知应该更加清晰才对。
【得知了刘邦的想法,吕雉通过兄长吕释之向张良求计,张良建议他们去请商山四皓出山。
于是,吕雉派人持太子的亲笔信,以及一份厚礼请出了商山四皓。
与此同时,吕雉因为感受到自己和儿子地位的摇摇欲坠,终于明白一个关键:权力。一定要自己有权力,依靠他人终究是下策。
于是,她更积极地参与到了朝政之中,辅助刘邦清除各个功臣异姓王,而其中,和她关联最深的就是淮阴侯韩信之死,以及梁王彭越。
这一系列事情,既扩大了吕雉的威望和话语权,也加强了刘盈的力量,还让刘邦看到了吕雉的能力。】
汉朝初年。
刘邦挑眉,他没有去看身边的吕雉,因为他能够猜想到吕雉的反应,那就是没什么反应,最起码看起来是这样。
不过,刘盈还真是没有出乎他的预料,这样的性子、这样的手腕,怎么也不像是他的儿子啊!不仅不像他,也一样不像吕雉这个女人。
也不怪自己不喜欢这个儿子。
所以说,这性子,到底是怎么养成的?他自问自己也没有太亏待了刘盈啊,该有的教育都有,也给他延请名师;最关键的是,刘盈也不是没有见过战火的处于温室中的人,怎么就一点刚毅狠绝的性子都没有呢?
倒是吕雉干的这些事情,听起来就比较靠谱,能够担起江山大业。
倒是戚夫人,虽然确实美貌可人,性子也对他胃口,但实在没有什么出色的政治头脑。那个自己在死前必然会嘱咐她,希望她能够听话,不然,下场大约不会很好。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摇头:“惠帝虽仁,然则……”
观遍史书,刘盈确实仁厚了,但未免仁厚的有些不合时宜——尚未登基还是太子的时候如此,登基为帝后依旧如此。
更关键在于,同样仁厚有加,为何文帝的境遇和评价就要远高于他?——虽然史册上总是将文帝描绘成一位仁德之君,甚至将其他的一切内容都归结于他的仁德,但同为皇帝,每一个有脑子的皇帝都不会这样认为。
并不是否定文帝的仁德,而是,看到文帝仁德的背后,是坚韧、是刀锋、是手段。纵然刘恒在一众汉家天子中道德水平高出了不少,但他实际上也还是具有着汉家刘氏的一系列特质。
嗯?李世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刘盈,真的没有刘氏的那些特质吗?
未必啊,只不过,他将这些特质运用的对象……
【刘邦驾崩,刘盈登基,是为汉惠帝,没有庙号。
而刘盈在位期间,权力基本由吕雉掌控,她执掌天下,颁布政令,尊崇黄老之学,奉行无为而治的方针,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挟书律,鼓励民间藏书献书。
如果一直这么下去,等到刘盈的儿子长成,吕雉驾崩后,吕家自然也会随之衰退,而作为有血缘关系的外戚,吕家的权力自然会回归到刘盈的子嗣手中,也就是大致能够平稳交接;加上吕雉一直以来的打压异姓王和功臣集团,进一步使权力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如此一来,汉家大约就能实现刘邦的心愿,那就是江山稳固,皇帝真正成为“皇帝”,而非周一般的共主。
但,好景不长,这份规划最终没能够完成。】
汉朝初年。
刘邦点头,刘盈登基后权力归于吕雉,这是在他料想中的,他也不在意,左右只要天下还是他刘家的就行。至于吕雉,吕雉到底是刘盈的母亲,她的权力合法性源于皇后、太后的身份,吕家又是汉家的功勋,他们的利益与刘盈、与大汉是一致的——而只要利益一致,那对大汉就没有问题。
而打压异姓王侯和功臣集团?那更妙了好吗!
他建立大汉以来,没有一天不是在想着如何削弱功臣集团的势力,如何剪除掉那些异姓王的羽翼、甚至废除掉他们,若是自己之后,吕雉这个女人能够坚持这一方针,那对大汉的皇权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之前他听到吕雉和韩信、英布之死有关,却并不在意的原因。
他建立大汉,是希望大汉能够千秋万代,而不是陷于各地诸侯的挤压之中;他登基称帝,是想要成为如秦始皇一般的皇帝,而不是如周天子一般的天下共主。
只是——出了什么问题?!
刘邦眼皮一跳,不由看向了吕雉,却见她同样眉头紧锁。这两个早已貌离神也离的夫妻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刘恒小宗入大宗的事情:刘盈死了?!
倒是刘盈,自从看到母后和韩信、英布之死密切相关,又看到母亲打压异姓王和功臣集团后,就越发不乐。母后的功绩确实很优秀,但是不是有些残酷?
可他抬头,看向吕雉,却发现母后并没有给他一个眼神,神情中显然也对这些事情并不在意;他又看向父皇,却发现刘邦同样对此混不在意。
刘盈:“……”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叹息:“确实如此,惠帝驾崩之后,所有的进程都被打乱了。”正如神迹所言,如果按照正常的流程——汉朝的正常流程走下去,吕后的权力自然交接,吕家随之自然落幕,皇帝也会自然执掌大权。
这一切都很顺畅,也很自然合理。
虽然他们大宋不太推崇外戚掌权、也不太推崇太后摄政甚至临朝称制,但汉朝毕竟不同,外戚掌权、太后摄政称制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也同样是皇帝所允许默认的,甚至对于当时的皇帝们而言,选择外戚来分担一部分权力是最普遍的选择。
所以,按照汉朝的风格,若是刘盈有个三四十载的寿命,坐稳了皇位,也有了年岁差不多的子嗣,那么,那些混乱真的未必会发生。
只是可惜,刘盈死的太早了啊!
(本章完)
【叮咚——欢迎收看历史直播】
【本期我们的主角汉文帝】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还是很欣赏汉太宗刘恒的德治的:“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如此德行,厚侔天地,泽施四海。”
【刘恒在并未有任何先例的汉朝初期登基,稳固了汉朝的统治。在位期间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政策,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逐渐恢复了国力。他不仅藏富于民,还安民固邦,为汉朝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安定周边,为汉朝赢得了喘息发展的机会。
他是汉朝在当时的完美的继承人,是汉朝所有普通百姓的庇护者,更是一个心有沟壑的朝政操盘手。】
刘邦敏锐地抓住了用词:在听到这些评价时,不禁陷入了深思。他敏锐地抓住了“当时的完美继承人”这个词组,不禁思考这个“当时”究竟是指什么时候。
【汉文帝,也是汉朝的第五位皇帝,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第四子,刘恒。】
“咦?第五位?”刘邦对于刘恒成为皇帝倒不是太惊讶,左右还是自己的儿子,但是这个第五位确实是有些惊到他了。
此时的刘恒年纪还很小,自己也并没有把他纳入下一任皇帝的考量中去——所以,刘恒必然不是大汉的第二位皇帝,但是能够一直排到第五位,也充分说明之前的皇位继承出现了一定的混乱。
不过,想来也是,作为被封到封地的诸王之一,刘恒能够登上皇位,本身就说明中央出现了问题。
只是,这样倒也能够解释那句“汉朝当时的完美继承人”了,因为他如今年岁幼小,所以真正继承皇位,必然还是要有那个适当的时间。
汉朝,高皇后年间。
“是代王啊,”吕后缓缓道,看不出什么想法。
但她很清楚,小宗入大宗,那么大宗出了什么事情显而易见——刘盈的水平,出什么事情也不奇怪,特别是她死后,吕家的人又扶不起来……
说不得,落得个家族尽灭也是有可能的。
汉室诸王也罢,但那些功臣集团是绝对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与吕家有瓜葛的人的。
但是,现在她要放下手中权力吗?
怎么可能?政治争斗,是容不得后退一步的。
倒是这个刘恒,以往都没有注意到他,现在看来,倒是个有手段的——功臣集团选择他成为新的天子,可不会是因为什么才干,而是觉得这样的天子好掌控罢了。
而能够有文的谥号,刘恒就算没有反过来压制住这些人,起码也做到了分庭抗礼,没有被他们所掌控。
而后世的王朝,大多都对刘恒的仁德之治有所了解,并对此颇为盛赞。
甚至对于靠后的朝代而言,由于距离太远,刘恒这个汉文帝已经成为了一个象征符号,被誉为“三代以后第一贤君”。
【刘恒这个汉文帝是汉朝的第五位皇帝。
在他之前的四位皇帝,分别是太祖高皇帝刘邦,惠帝刘盈,少帝刘恭、少帝刘弘。其中,两个少帝都是惠帝刘盈之子。
按理来说,刘恒作为地方藩王,是不应该登上皇位的,特别是在惠帝刘盈有子的情况下。
但是汉初的情况又有所不同。
本身,作为一个朝代的开国时期,各项法度尚未定论,皇位继承也同样如此,因而,我们的故事会中的太宗皇帝们,大多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登基方式——这些太宗多为二代皇帝。
而在汉朝,作为秦朝一统天下后的第一代王朝,汉朝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例子——秦朝也并没有留下适合作为参考的案例,胡亥实在不是一个好例子,没有任何正当的参考价值。】
秦朝。
嬴政的脸一下只就黑了下来。被扎心了二世而亡。
【高皇帝刘邦起兵之时,就已经四十八岁,历时七年统一天下。可即便如此,他的儿子们除去长子刘肥外,包括他和妻子吕雉的儿子在内,俱都年岁尚幼。
而刘邦登基之后,面临的问题极为复杂:为了保证汉家天下的稳固,他采用了分封,但为了大一统,他并不想放弃郡县,于是形成了分封和郡县并行制。在天下划分郡县的同时,还分封了不少异姓诸侯王。
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待天下基本稳固,刘邦就开始着手铲除异姓王,又把自己的子嗣封王,让他们拱卫刘氏江山。
之所以这么做,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刘邦的年纪实在不小了!
加之数年的征战,他的身体情况并不容乐观。而事实也确实如此,称帝八年后,刘邦就驾崩了,而在那时,刘邦成年的儿子只有长子刘肥,与吕后的儿子刘盈不过十六岁,其余的儿子最大的,也堪堪十岁。
在这样的情况下,继承人的选择就格外重要,一不小心,汉朝就可能如秦朝一般二世而亡,或者,皇帝变成如后来的周天子一般的吉祥物。】
汉朝初年。
刘邦叹了口气,纵使刘恒这个儿子再有能为,眼下他的年龄就是躲不过去的硬伤,而薄姬……他委实没有看出来这个女人有什么政治上的能力,而且她还没有足够力量的母家。
性格确实温和,但现在的大汉不需要一个性格温和的太后——若传位刘恒,皇帝年幼,则必然要仰仗太后,但温和的太后,又貌似没什么政治手段,而且没有强势母家……
他笑笑,与其说是他选择了刘盈,不如说他从中看到了吕雉的能力,选择了吕雉作为这个过渡人选。
——刘盈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他还能不知道吗?
【最名正言顺的人选,自然是刘邦和妻子吕雉的儿子,刘盈。
在称帝前,还是汉王的时候,刘邦就把刘盈立为了王太子;随后称帝,也把刘盈从王太子变成了皇太子。
但刘盈的性格实在不像刘邦,也不像吕雉,并不刚毅勇武,反而颇为仁弱。因而,刘邦对他有诸多不满。恰逢此时,戚夫人受宠于刘邦,其子刘如意酷似刘邦,与不受宠的吕雉和不喜欢的刘盈对比,刘邦就有了改易太子的想法。】
秦朝。
“那这刘盈总该想办法了吧?”有大臣道,不管性格仁弱不仁弱,总该知道这个太子之位的重要性,不只是对他,还是对他的母亲。
再仁弱的人,起码也会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利益,更何况,刘盈早就是王太子了,对这方面的认知应该更加清晰才对。
【得知了刘邦的想法,吕雉通过兄长吕释之向张良求计,张良建议他们去请商山四皓出山。
于是,吕雉派人持太子的亲笔信,以及一份厚礼请出了商山四皓。
与此同时,吕雉因为感受到自己和儿子地位的摇摇欲坠,终于明白一个关键:权力。一定要自己有权力,依靠他人终究是下策。
于是,她更积极地参与到了朝政之中,辅助刘邦清除各个功臣异姓王,而其中,和她关联最深的就是淮阴侯韩信之死,以及梁王彭越。
这一系列事情,既扩大了吕雉的威望和话语权,也加强了刘盈的力量,还让刘邦看到了吕雉的能力。】
汉朝初年。
刘邦挑眉,他没有去看身边的吕雉,因为他能够猜想到吕雉的反应,那就是没什么反应,最起码看起来是这样。
不过,刘盈还真是没有出乎他的预料,这样的性子、这样的手腕,怎么也不像是他的儿子啊!不仅不像他,也一样不像吕雉这个女人。
也不怪自己不喜欢这个儿子。
所以说,这性子,到底是怎么养成的?他自问自己也没有太亏待了刘盈啊,该有的教育都有,也给他延请名师;最关键的是,刘盈也不是没有见过战火的处于温室中的人,怎么就一点刚毅狠绝的性子都没有呢?
倒是吕雉干的这些事情,听起来就比较靠谱,能够担起江山大业。
倒是戚夫人,虽然确实美貌可人,性子也对他胃口,但实在没有什么出色的政治头脑。那个自己在死前必然会嘱咐她,希望她能够听话,不然,下场大约不会很好。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摇头:“惠帝虽仁,然则……”
观遍史书,刘盈确实仁厚了,但未免仁厚的有些不合时宜——尚未登基还是太子的时候如此,登基为帝后依旧如此。
更关键在于,同样仁厚有加,为何文帝的境遇和评价就要远高于他?——虽然史册上总是将文帝描绘成一位仁德之君,甚至将其他的一切内容都归结于他的仁德,但同为皇帝,每一个有脑子的皇帝都不会这样认为。
并不是否定文帝的仁德,而是,看到文帝仁德的背后,是坚韧、是刀锋、是手段。纵然刘恒在一众汉家天子中道德水平高出了不少,但他实际上也还是具有着汉家刘氏的一系列特质。
嗯?李世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刘盈,真的没有刘氏的那些特质吗?
未必啊,只不过,他将这些特质运用的对象……
【刘邦驾崩,刘盈登基,是为汉惠帝,没有庙号。
而刘盈在位期间,权力基本由吕雉掌控,她执掌天下,颁布政令,尊崇黄老之学,奉行无为而治的方针,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挟书律,鼓励民间藏书献书。
如果一直这么下去,等到刘盈的儿子长成,吕雉驾崩后,吕家自然也会随之衰退,而作为有血缘关系的外戚,吕家的权力自然会回归到刘盈的子嗣手中,也就是大致能够平稳交接;加上吕雉一直以来的打压异姓王和功臣集团,进一步使权力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如此一来,汉家大约就能实现刘邦的心愿,那就是江山稳固,皇帝真正成为“皇帝”,而非周一般的共主。
但,好景不长,这份规划最终没能够完成。】
汉朝初年。
刘邦点头,刘盈登基后权力归于吕雉,这是在他料想中的,他也不在意,左右只要天下还是他刘家的就行。至于吕雉,吕雉到底是刘盈的母亲,她的权力合法性源于皇后、太后的身份,吕家又是汉家的功勋,他们的利益与刘盈、与大汉是一致的——而只要利益一致,那对大汉就没有问题。
而打压异姓王侯和功臣集团?那更妙了好吗!
他建立大汉以来,没有一天不是在想着如何削弱功臣集团的势力,如何剪除掉那些异姓王的羽翼、甚至废除掉他们,若是自己之后,吕雉这个女人能够坚持这一方针,那对大汉的皇权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之前他听到吕雉和韩信、英布之死有关,却并不在意的原因。
他建立大汉,是希望大汉能够千秋万代,而不是陷于各地诸侯的挤压之中;他登基称帝,是想要成为如秦始皇一般的皇帝,而不是如周天子一般的天下共主。
只是——出了什么问题?!
刘邦眼皮一跳,不由看向了吕雉,却见她同样眉头紧锁。这两个早已貌离神也离的夫妻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刘恒小宗入大宗的事情:刘盈死了?!
倒是刘盈,自从看到母后和韩信、英布之死密切相关,又看到母亲打压异姓王和功臣集团后,就越发不乐。母后的功绩确实很优秀,但是不是有些残酷?
可他抬头,看向吕雉,却发现母后并没有给他一个眼神,神情中显然也对这些事情并不在意;他又看向父皇,却发现刘邦同样对此混不在意。
刘盈:“……”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叹息:“确实如此,惠帝驾崩之后,所有的进程都被打乱了。”正如神迹所言,如果按照正常的流程——汉朝的正常流程走下去,吕后的权力自然交接,吕家随之自然落幕,皇帝也会自然执掌大权。
这一切都很顺畅,也很自然合理。
虽然他们大宋不太推崇外戚掌权、也不太推崇太后摄政甚至临朝称制,但汉朝毕竟不同,外戚掌权、太后摄政称制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也同样是皇帝所允许默认的,甚至对于当时的皇帝们而言,选择外戚来分担一部分权力是最普遍的选择。
所以,按照汉朝的风格,若是刘盈有个三四十载的寿命,坐稳了皇位,也有了年岁差不多的子嗣,那么,那些混乱真的未必会发生。
只是可惜,刘盈死的太早了啊!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64933/4730151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