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新飞机和科研的意义
推荐阅读:女扮男装死后,她开始演柔弱绿茶、i人医生,e人患者、重生,但是被撤回、一封来自X的信、信息素真香定律、和病弱老婆离婚后我后悔了、天灾:开局一座山,囤货?种田!、网恋对象是竹马死对头、在古代做个小县官、我在大夏窃神权、
第401章 新飞机和科研的意义
朱简烜审阅完长子朱靖坤的报告,对相应事宜做出针对性的决定之后,抬头看了一眼墙上的日历和钟表。
就决定不在这个已经足够热闹的年前再给官员们加担子了。
这两年他们忙着组建占领区的行政机构,还要搞拆分提刑按察使司,设立独立判官系统的改革,已经非常忙碌了。
等来年开年之后,再给他们安排这些新任务吧。
与此同时,自己正好准备一些另外的事情。
朱简烜招来了两个大学士,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吩咐,重新整理了朱靖坤的报告。
撇开将朱靖坤的分析和建议,把他的调查过程和发现的情况抄录下来,发给自己所有十五岁以上的儿子。
让他们根据这些情况,写一份自己的分析和建议,过节之前用交给自己。
这东西相当于他们的寒假作业了。
第二天上午,朱简烜起床用膳之后,乘车穿过北苑新宫,去了新宫西对过的工程院和科学院。
朱简烜搬家之前,工程院和工程院总部的办公地点,都在旧紫禁城西南角。
搬家之后,两院的驻地也跟着一起搬了,都是朱简烜要求的,就是为了展示自己对科研和工程的重视。
朱简烜仍然保持着几十年来的习惯,隔三差五的到工程院和科学院转一圈。
了解目前的科研和工程进度,提提建议和要求。
朱简烜的尊重加上科学院和工程院的实际成就,导致大明的高级工匠在朝廷上的地位极高,高级官僚一样甚至更高。
不过除了少部分工匠会进入工程、建设、科技相关部门任职外,大部分普通工匠并没有行政权力。
朱简烜经常进工程院和科学院,所以并不会让这里的官员和工匠提前迎接。
朱简烜都是坐车进了两个大院之后,就直接去会议室和办公室了,甚至可能直接进实验室去。
大部分工匠该干什么继续干什么,负责管理和接待的会出来陪着朱简烜,给朱简烜介绍他比较关注的项目。
今天还是朱简烜的第一代弟子中的汪莱,与新生代的优秀科研工匠郑复光一起,陪着朱简烜到处参观。
朱简烜今天先去了涡轮实验室,去看了一下正在继续升级研发中的新一代的涡轮发动机。
从天工十五年,涡轮发动机项目正式启动算起,到现在为止已经整整十年了。
如果从基础理论的预研、原理可行性验证算起,时间就更长了。
由于准备的足够充分,还有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思路,又有财力和人员上的鼎力支持,项目进行的颇为顺利。
实验室在项目正式启动当年,就做出了三台能够持续运行原型机。
然后继续按照朱简烜的提示和要求,做出了朱简烜前世常见的几种典型的涡轮发动机。
此后的几年里面,就是不断地完善基础设计,并形成可供量产的型号。
涡轮发动机是一个大类,他们的原理都很类似,就像是风吹动风车旋转,风车通过转动轴驱动其他设备。
由于驱动涡轮旋转的方式不同,涡轮发动机有几个典型的子分类。
从用途上分,用在船上有蒸汽轮机和燃气轮机两种,用在飞机上的是涡喷、涡扇、涡桨、涡轴四种。
从燃烧的位置上分,蒸汽轮机属于外燃机,需要另外烧锅炉提供蒸汽。
燃气轮机、涡喷、涡扇、涡桨、涡轴属于内燃机,燃油直接在轮机内部的腔体内燃烧,用膨胀的燃气直接驱动轮机。
蒸汽轮机的实现难度较低,对材料的强度要求也较低,但是尺寸和重量都很大。
燃气轮机和飞机用的发动机就反过来了。
所以大明早就完成了蒸汽轮机,用在军用舰船上大规模的应用。
但是后面的几类发动机,却一直等到柴油机和汽油机量产之后,才正式开始立项研发。
也就是天工十五年的时候,才正式成立相应的项目组。
这几种发动机中,最先完成的是“涡喷”,全称是“涡轮喷气发动机”,是结构最为简单的内燃式涡轮发动机。
结构上只有一个圆筒,圆筒中装着几层金属风扇叶子,中间安装用于燃料喷洒和点燃的结构。
点燃燃料之后,依靠燃气驱动风扇,向后猛烈的喷出,形成向前的驱动力。
油耗最高,瞬时性能最高,适合高空高速类型的战斗机。
然后是较为复杂的“涡扇”,全称是“涡轮风扇发动机”,在涡喷的筒外面再套上一个大筒,在大筒中再加一批风扇。
这种发动机不只是向后喷燃气了,同时也会让两层筒中间夹层的风扇旋转,额外提供一份推力。
油耗中等,性能中等,适合用于中低速的大中型运输机以及民航客机。
其次是涡扇极端化的产物“涡桨”,全称是“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将局限在筒内的复杂小风扇,变成外露的大风扇。
涡桨的特殊外姓,乍一看与传统的活塞式螺旋桨非常类似,但内部的驱动方式完全不同。
油耗最低,性能较低,适合中低速和中小型运输机和客机。
相比另外两个兄弟而言,涡桨属于“性能较低”的发动机,但是相比传统活塞式螺旋桨发动机而言,就是上位替代品了。
涡桨发动机问世后,功率密度很快就超过了活塞式发动机的两倍,相同功率下尺寸和重量缩小一半。
涡桨相比活塞在结构上大幅度简化,让故障率大幅度降低,维护性明显上升。
所以除了对功率极端不敏感,但是对油耗极端敏感的场景,涡轮螺旋桨都能够直接替代活塞式螺旋桨。
最后完成的是“涡轴”,全称是“涡轮轴发动机”,将给涡桨添加一个转向齿轮组,驱动与发动机本体平行的螺旋桨。
油耗中等,性能最低,通常用于驱动直升机,以及垂直起降飞机。
涡轴发动机是较为特殊的需求。
在攻关研发设计涡轮发动机的同时,工程院也在同步设计涡轮发动机驱动的飞机。
首先将旧的活塞式发动机驱动的飞机中,对性能有需求的都换成涡轮发动机,然后再设计专门的喷气式飞机。
再一边实验验证猜想,获取数据,一边继续优化调整最初的设计。
朱简烜的直接指导和要求下,设计和制造的工匠们持续努力了五年多,实现了几种基本成熟的典型喷气式飞机的量产。
首先是“前线战斗机”。
不过不是朱简烜前世认知中的“战斗机”,在功能上更接近前世那些具有少许空战能力的攻击机。
但是它们被这个世界的工匠和军人称为战斗机。
因为朱简烜持续四十年的揠苗助长,大明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相对其他国家而言,已经强大到宛如神明的级别了。
它们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实际的空战需求,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单方面输出和对地压制。
所以最重要的飞机是对地攻击机,而不是负责空中对抗的战斗机。甚至于他们根本就没有空中对抗的概念。
正式定型编号“新战一型”的这型飞机的外观,看上去与美国五十年代的a4天鹰攻击机非常类似。
因为朱简烜觉得机头进气很丑,所以采用了天鹰和f9f-6美洲狮类似的进气设计,进气口位于翅膀与机体的连接处。
飞机的各项参数也与天鹰非常接近,长度12米,翼展12米,最大速度每小时900公里,最大航程3000公里,最大载重量4000公斤。
这个新战一型,当然不是大明制造出来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在此之前其实造了一些类似德国二战的me262和ta183,以及类似英国的流星等更早期和初级的喷气式飞机。
但都按照朱简烜的要求和指示,停留在了摸索、验证、试验阶段,并没有考虑大规模量产。
因为大明不是二战的德国和英国,并不急切的需要将不成熟的技术用于军事上,期待其在极端恶劣的战场上获得优势。
大明不但没有那种冒险性的需求,甚至还因为相对敌人而言优势过大,军事装备发展已经逐渐超出实际需求了。
甚至于如果没有朱简烜的直接要求,没有朱简烜始终如一的提供人员和资金,喷气式飞机的研究都未必能继续进行下去。
在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看来,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已经让大明空军冠绝天下了,继续搞喷气式已经属于“玩闹”了。
朱简烜明白这种道理,没有实际需求牵引的技术升级,很难自行长期维持下去,甚至可能发生倒退。
正是因为知道这些道理,朱简烜才要以自己手中的强权,强行推动研发继续进行。
将自己了解的技术,在这个世界实现出来,尽可能完整的记录下来,保存到尽可能妥善的地方。
如果在自己离开之后,真的因为数十年的和平,发生了军事技术倒退。
然后又因为动荡和分裂,战争再次爆发,对军事和科技再次有了需求的时候,能够参考自己留下技术文档。
他们学习和复原当然需要时间,但至少比他们从头摸索要来的快捷很多。
科研靠考古也总比从无到有来得快。
与此同时,让技术和产品都尽可能复杂化,也是垄断技术的一种典型手段。
这项经验用在军事上,就是要让军事技术越来越复杂,让军事设施对后勤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进而通过掌控军事后勤,掌控军事技术和军事装备,以避免军队大规模失控。
相对而言,活塞式发动机,可以算是一种耐用品,只要保养维护修理得当,可以持续使用很多年。
虽然相比喷气式发动机而言,活塞式动机结构比较复杂,修理起来也比较费时间。
但是活塞式发动机的维护技术实际上更加简单,与汽车的差距不大。
而喷气式发动机却更接近于损耗品,使用寿命直接是以小时来计算的,越是用的凶猛寿命也消耗的越快。
因为喷气式发动机结构相对简单,修理起来也相对快捷,但问题是很多地方没法修,只能换。
喷气式战斗机的发动机维护,通常是直接把发动机抽出来,换一个备用的上去,把旧的返厂去收拾。
所以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常规的机械修理工认真学习摸索一下,就有可能掌握修理技术。
甚至用手工的机床和手工工具,都有可能完成部分简单配件的生产更换。
但是喷气式飞机就复杂了,需要真正的专业人员来维护。
所以站在这个角度上,自己也要继续攻关军事技术,继续升级大明的军事装备,让大明军队更加依赖工业基础。
朱简烜让工匠继续学习和摸索,用更多的时间做出更成熟完善的产品。
于是,大明的第一种正式量产的喷气式战斗机,就直接达到接近于天鹰和美洲狮的水平了。
也是达到了这个水平,才被朱简烜批准量产的。
然后经过了两年多的前期准备,目前这种“新战一型”飞机已经开始在空军中列装了。
同步完成的还有对应的舰载机型号。
大明没有美式的海陆空军种矛盾,所有的设备体系都在朝廷的掌控之下,所有的装备更新也都是朱简烜亲自主持的。
所以舰载机不是单独研发的,而是与地面机型同步完成的。
而且早期喷气式飞机结构都还比较简单,舰载型号与地面型号的通用性还比较高。
天鹰有舰载版本,美洲狮也是舰载机。
所以两个新飞机项目是同时开始,也是基本同时完成的。
排在新战一型之后的,仍然不是典型的战斗机,工程院根本就没有设计战斗机。
所以排在第二位的飞机,是更大型的“战斗机”,实际上是各种轰炸机,以及更大的战略轰炸机。
将发动机悬挂在机翼上,使用更大的机身,安装更多的发动机。
获得更大的航程,更大的载弹量。
工程院设计了一种双发小型轰炸机,一型四发中型轰炸机,一型六发战略轰炸机。
性能参数依次增加,根据不同需要部署。
排在这些轰炸机之后的完成的机型,是与轰炸机共享机体的运输机和客机。
然后就是早期形态的预警机了。
朱简烜在天工十五年的时候,就专门安排了无线电探测技术的攻关,目标是造出前世的“雷达”。
无线电探测项目的优先级很高,甚至可以排在喷气式飞机本身之上。
因为大明空军已经具有超然地位,继续提升攻击力的边际收益,不如提升感知能力效果更好。
无线电探测的效果更加“神奇”。
可以在黑夜中发现隐藏的目标,可以看到肉眼视野之外的目标,也能让航母战术真正成型。
无线电探测设备所需的材料和器件也更加的精密。
与无线电探测设备同步进行的另一个科研项目,是晶体管以及晶体管计算机。
这些都已经进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就是科技革命的范畴,是真正让普通人感到神奇的技术。
对于不了解的人而言,已经难以单纯通过外部的观察,来推测其内在的工作原理了。
所以科研难度也更高,就算是有朱简烜指引,速度也比飞机慢很多。
虽然无线电探测研究启动很早,预警机研究也与战斗机同时开始,但是却在客机都完成了之后才完成。
不过既然有朱简烜的指导,那研发设计自然会是跨越式,造出来就是比较成熟的形态。
机翼上挂着两个涡桨发动机,背上盯着一个大圆盘形状的天线。
(本章完)
朱简烜审阅完长子朱靖坤的报告,对相应事宜做出针对性的决定之后,抬头看了一眼墙上的日历和钟表。
就决定不在这个已经足够热闹的年前再给官员们加担子了。
这两年他们忙着组建占领区的行政机构,还要搞拆分提刑按察使司,设立独立判官系统的改革,已经非常忙碌了。
等来年开年之后,再给他们安排这些新任务吧。
与此同时,自己正好准备一些另外的事情。
朱简烜招来了两个大学士,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吩咐,重新整理了朱靖坤的报告。
撇开将朱靖坤的分析和建议,把他的调查过程和发现的情况抄录下来,发给自己所有十五岁以上的儿子。
让他们根据这些情况,写一份自己的分析和建议,过节之前用交给自己。
这东西相当于他们的寒假作业了。
第二天上午,朱简烜起床用膳之后,乘车穿过北苑新宫,去了新宫西对过的工程院和科学院。
朱简烜搬家之前,工程院和工程院总部的办公地点,都在旧紫禁城西南角。
搬家之后,两院的驻地也跟着一起搬了,都是朱简烜要求的,就是为了展示自己对科研和工程的重视。
朱简烜仍然保持着几十年来的习惯,隔三差五的到工程院和科学院转一圈。
了解目前的科研和工程进度,提提建议和要求。
朱简烜的尊重加上科学院和工程院的实际成就,导致大明的高级工匠在朝廷上的地位极高,高级官僚一样甚至更高。
不过除了少部分工匠会进入工程、建设、科技相关部门任职外,大部分普通工匠并没有行政权力。
朱简烜经常进工程院和科学院,所以并不会让这里的官员和工匠提前迎接。
朱简烜都是坐车进了两个大院之后,就直接去会议室和办公室了,甚至可能直接进实验室去。
大部分工匠该干什么继续干什么,负责管理和接待的会出来陪着朱简烜,给朱简烜介绍他比较关注的项目。
今天还是朱简烜的第一代弟子中的汪莱,与新生代的优秀科研工匠郑复光一起,陪着朱简烜到处参观。
朱简烜今天先去了涡轮实验室,去看了一下正在继续升级研发中的新一代的涡轮发动机。
从天工十五年,涡轮发动机项目正式启动算起,到现在为止已经整整十年了。
如果从基础理论的预研、原理可行性验证算起,时间就更长了。
由于准备的足够充分,还有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思路,又有财力和人员上的鼎力支持,项目进行的颇为顺利。
实验室在项目正式启动当年,就做出了三台能够持续运行原型机。
然后继续按照朱简烜的提示和要求,做出了朱简烜前世常见的几种典型的涡轮发动机。
此后的几年里面,就是不断地完善基础设计,并形成可供量产的型号。
涡轮发动机是一个大类,他们的原理都很类似,就像是风吹动风车旋转,风车通过转动轴驱动其他设备。
由于驱动涡轮旋转的方式不同,涡轮发动机有几个典型的子分类。
从用途上分,用在船上有蒸汽轮机和燃气轮机两种,用在飞机上的是涡喷、涡扇、涡桨、涡轴四种。
从燃烧的位置上分,蒸汽轮机属于外燃机,需要另外烧锅炉提供蒸汽。
燃气轮机、涡喷、涡扇、涡桨、涡轴属于内燃机,燃油直接在轮机内部的腔体内燃烧,用膨胀的燃气直接驱动轮机。
蒸汽轮机的实现难度较低,对材料的强度要求也较低,但是尺寸和重量都很大。
燃气轮机和飞机用的发动机就反过来了。
所以大明早就完成了蒸汽轮机,用在军用舰船上大规模的应用。
但是后面的几类发动机,却一直等到柴油机和汽油机量产之后,才正式开始立项研发。
也就是天工十五年的时候,才正式成立相应的项目组。
这几种发动机中,最先完成的是“涡喷”,全称是“涡轮喷气发动机”,是结构最为简单的内燃式涡轮发动机。
结构上只有一个圆筒,圆筒中装着几层金属风扇叶子,中间安装用于燃料喷洒和点燃的结构。
点燃燃料之后,依靠燃气驱动风扇,向后猛烈的喷出,形成向前的驱动力。
油耗最高,瞬时性能最高,适合高空高速类型的战斗机。
然后是较为复杂的“涡扇”,全称是“涡轮风扇发动机”,在涡喷的筒外面再套上一个大筒,在大筒中再加一批风扇。
这种发动机不只是向后喷燃气了,同时也会让两层筒中间夹层的风扇旋转,额外提供一份推力。
油耗中等,性能中等,适合用于中低速的大中型运输机以及民航客机。
其次是涡扇极端化的产物“涡桨”,全称是“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将局限在筒内的复杂小风扇,变成外露的大风扇。
涡桨的特殊外姓,乍一看与传统的活塞式螺旋桨非常类似,但内部的驱动方式完全不同。
油耗最低,性能较低,适合中低速和中小型运输机和客机。
相比另外两个兄弟而言,涡桨属于“性能较低”的发动机,但是相比传统活塞式螺旋桨发动机而言,就是上位替代品了。
涡桨发动机问世后,功率密度很快就超过了活塞式发动机的两倍,相同功率下尺寸和重量缩小一半。
涡桨相比活塞在结构上大幅度简化,让故障率大幅度降低,维护性明显上升。
所以除了对功率极端不敏感,但是对油耗极端敏感的场景,涡轮螺旋桨都能够直接替代活塞式螺旋桨。
最后完成的是“涡轴”,全称是“涡轮轴发动机”,将给涡桨添加一个转向齿轮组,驱动与发动机本体平行的螺旋桨。
油耗中等,性能最低,通常用于驱动直升机,以及垂直起降飞机。
涡轴发动机是较为特殊的需求。
在攻关研发设计涡轮发动机的同时,工程院也在同步设计涡轮发动机驱动的飞机。
首先将旧的活塞式发动机驱动的飞机中,对性能有需求的都换成涡轮发动机,然后再设计专门的喷气式飞机。
再一边实验验证猜想,获取数据,一边继续优化调整最初的设计。
朱简烜的直接指导和要求下,设计和制造的工匠们持续努力了五年多,实现了几种基本成熟的典型喷气式飞机的量产。
首先是“前线战斗机”。
不过不是朱简烜前世认知中的“战斗机”,在功能上更接近前世那些具有少许空战能力的攻击机。
但是它们被这个世界的工匠和军人称为战斗机。
因为朱简烜持续四十年的揠苗助长,大明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相对其他国家而言,已经强大到宛如神明的级别了。
它们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实际的空战需求,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单方面输出和对地压制。
所以最重要的飞机是对地攻击机,而不是负责空中对抗的战斗机。甚至于他们根本就没有空中对抗的概念。
正式定型编号“新战一型”的这型飞机的外观,看上去与美国五十年代的a4天鹰攻击机非常类似。
因为朱简烜觉得机头进气很丑,所以采用了天鹰和f9f-6美洲狮类似的进气设计,进气口位于翅膀与机体的连接处。
飞机的各项参数也与天鹰非常接近,长度12米,翼展12米,最大速度每小时900公里,最大航程3000公里,最大载重量4000公斤。
这个新战一型,当然不是大明制造出来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在此之前其实造了一些类似德国二战的me262和ta183,以及类似英国的流星等更早期和初级的喷气式飞机。
但都按照朱简烜的要求和指示,停留在了摸索、验证、试验阶段,并没有考虑大规模量产。
因为大明不是二战的德国和英国,并不急切的需要将不成熟的技术用于军事上,期待其在极端恶劣的战场上获得优势。
大明不但没有那种冒险性的需求,甚至还因为相对敌人而言优势过大,军事装备发展已经逐渐超出实际需求了。
甚至于如果没有朱简烜的直接要求,没有朱简烜始终如一的提供人员和资金,喷气式飞机的研究都未必能继续进行下去。
在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看来,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已经让大明空军冠绝天下了,继续搞喷气式已经属于“玩闹”了。
朱简烜明白这种道理,没有实际需求牵引的技术升级,很难自行长期维持下去,甚至可能发生倒退。
正是因为知道这些道理,朱简烜才要以自己手中的强权,强行推动研发继续进行。
将自己了解的技术,在这个世界实现出来,尽可能完整的记录下来,保存到尽可能妥善的地方。
如果在自己离开之后,真的因为数十年的和平,发生了军事技术倒退。
然后又因为动荡和分裂,战争再次爆发,对军事和科技再次有了需求的时候,能够参考自己留下技术文档。
他们学习和复原当然需要时间,但至少比他们从头摸索要来的快捷很多。
科研靠考古也总比从无到有来得快。
与此同时,让技术和产品都尽可能复杂化,也是垄断技术的一种典型手段。
这项经验用在军事上,就是要让军事技术越来越复杂,让军事设施对后勤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进而通过掌控军事后勤,掌控军事技术和军事装备,以避免军队大规模失控。
相对而言,活塞式发动机,可以算是一种耐用品,只要保养维护修理得当,可以持续使用很多年。
虽然相比喷气式发动机而言,活塞式动机结构比较复杂,修理起来也比较费时间。
但是活塞式发动机的维护技术实际上更加简单,与汽车的差距不大。
而喷气式发动机却更接近于损耗品,使用寿命直接是以小时来计算的,越是用的凶猛寿命也消耗的越快。
因为喷气式发动机结构相对简单,修理起来也相对快捷,但问题是很多地方没法修,只能换。
喷气式战斗机的发动机维护,通常是直接把发动机抽出来,换一个备用的上去,把旧的返厂去收拾。
所以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常规的机械修理工认真学习摸索一下,就有可能掌握修理技术。
甚至用手工的机床和手工工具,都有可能完成部分简单配件的生产更换。
但是喷气式飞机就复杂了,需要真正的专业人员来维护。
所以站在这个角度上,自己也要继续攻关军事技术,继续升级大明的军事装备,让大明军队更加依赖工业基础。
朱简烜让工匠继续学习和摸索,用更多的时间做出更成熟完善的产品。
于是,大明的第一种正式量产的喷气式战斗机,就直接达到接近于天鹰和美洲狮的水平了。
也是达到了这个水平,才被朱简烜批准量产的。
然后经过了两年多的前期准备,目前这种“新战一型”飞机已经开始在空军中列装了。
同步完成的还有对应的舰载机型号。
大明没有美式的海陆空军种矛盾,所有的设备体系都在朝廷的掌控之下,所有的装备更新也都是朱简烜亲自主持的。
所以舰载机不是单独研发的,而是与地面机型同步完成的。
而且早期喷气式飞机结构都还比较简单,舰载型号与地面型号的通用性还比较高。
天鹰有舰载版本,美洲狮也是舰载机。
所以两个新飞机项目是同时开始,也是基本同时完成的。
排在新战一型之后的,仍然不是典型的战斗机,工程院根本就没有设计战斗机。
所以排在第二位的飞机,是更大型的“战斗机”,实际上是各种轰炸机,以及更大的战略轰炸机。
将发动机悬挂在机翼上,使用更大的机身,安装更多的发动机。
获得更大的航程,更大的载弹量。
工程院设计了一种双发小型轰炸机,一型四发中型轰炸机,一型六发战略轰炸机。
性能参数依次增加,根据不同需要部署。
排在这些轰炸机之后的完成的机型,是与轰炸机共享机体的运输机和客机。
然后就是早期形态的预警机了。
朱简烜在天工十五年的时候,就专门安排了无线电探测技术的攻关,目标是造出前世的“雷达”。
无线电探测项目的优先级很高,甚至可以排在喷气式飞机本身之上。
因为大明空军已经具有超然地位,继续提升攻击力的边际收益,不如提升感知能力效果更好。
无线电探测的效果更加“神奇”。
可以在黑夜中发现隐藏的目标,可以看到肉眼视野之外的目标,也能让航母战术真正成型。
无线电探测设备所需的材料和器件也更加的精密。
与无线电探测设备同步进行的另一个科研项目,是晶体管以及晶体管计算机。
这些都已经进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就是科技革命的范畴,是真正让普通人感到神奇的技术。
对于不了解的人而言,已经难以单纯通过外部的观察,来推测其内在的工作原理了。
所以科研难度也更高,就算是有朱简烜指引,速度也比飞机慢很多。
虽然无线电探测研究启动很早,预警机研究也与战斗机同时开始,但是却在客机都完成了之后才完成。
不过既然有朱简烜的指导,那研发设计自然会是跨越式,造出来就是比较成熟的形态。
机翼上挂着两个涡桨发动机,背上盯着一个大圆盘形状的天线。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66080/4889714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