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其他小说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498章 律诗奠基人宋之问

第498章 律诗奠基人宋之问

推荐阅读:华娱之实绩为王神豪从随心所欲开始大明汉王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重燃青葱时代得分第一从庆余年开始天道酬勤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离婚后,我继承了游戏里的财产我就是你们的天敌

    回顾宋之问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宋之问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寒门酸儒。
    虽然通过科举考试,骤然得势,身居高位。
    但他这样的人,考试或许是一把好手,却根本不懂怎么做官。
    所以,这种人往往就会把官场表面上的那些东西,当成是真理。
    认为只要趋炎附势,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
    “宋之问生于这一年,正是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期。”
    “就在宋之问出生前不久,武则天刚刚在后宫斗争当中获胜,斗倒了李治的原皇后王氏,成了唐朝的新皇后。”
    “和同时代的其他很多诗坛大家一样,宋之问并非出身世家大族,而是出身底层。”
    “唐朝那会儿,科举制刚刚开始全面推行,国家选拔人材,其实还处于考核和推举相并行的阶段。”
    “那些出身世家大族的人才,成年之后,靠着家族祖荫,就能入仕做官。”
    “根本不用通过科举考试,自然也就不会太多心思,在写诗上面。”
    “而那些出身寒门的学子则不同,对那些寒门学子来说,科举是他们唯一的向上通道。”
    “寒门学子想要做官,就只能认认真真地学习。”
    “而诗歌恰好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项目之一,为了能够取得好成绩,寒门学子们自然会努力学习写诗。”
    “所以大诗人基本上都出自寒门,这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的前途。”
    “科举考唐诗,唐诗就变得无比灿烂。”
    “相比后面的那些诗坛大家,宋之问出生的年代还算是早的。”
    “尤其是他爹那一代,几乎可以说是第一批享受到这个时代红利的人。”
    “宋之问的父亲,名叫宋令文,也是出身底层。”
    “原本按照以往时代的情况,宋家根本没有出头之日,宋令文这辈子都不可能有机会做官。”
    “但恰好到了唐朝初年,随着科举制全面成熟,宋令文有了做官的机会。”
    ““宋令文极其有才,号称书、画、力三绝,文武双全。”
    “总之,宋令文是最早一批通过科举制,入仕做官的寒门官员。”
    “因为早年的那些特殊经历,宋令文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是游刃有余。”
    “宋家的三个儿子,都被宋令文教导得极为出色。”
    “因为父亲的影响,宋之问从小就受到了深厚的文化熏陶,家学渊博。”
    “另外,宋家老爹号称三绝,宋家的三个儿子,则是分别继承了老爹的一项绝活。”
    “宋之悌继承了父亲的武力,宋之逊继承了父亲的书法,而宋之问则是专攻文学诗词。”
    “刚刚到及冠之年的宋之问,便通过了科举考试,进士及第,正式走上了仕途。”
    “二十岁能进士及第,那绝对算是天才中的天才了。”
    “宋之问入朝为官的时候,依然还是唐高宗李治在位。”
    “但是,此时的李治,已经因为严重的头疼病,无法打理朝政,朝政大权都落入到了皇后武则天的手里。”
    “而武则天掌权之后,为了稳固自身的地位,则是大范围提拔寒门子弟。”
    “如此一来,出身寒门的宋之问,自然又迎来了一个巨大的机会。”
    “就在宋之问刚刚走上仕途后不久,便因为自身才名,直接被分配到了文学馆任职。”
    “在文学馆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宋之问被授予洛州参军的职务。”
    苏轼:唐初诗坛大家宋之问,向武则天自荐枕席,却因为口臭被女皇拒绝。
    宋之问的父亲是左骁卫郎将,东台详正学士宋令文。
    宋令文富有文辞,擅长书法,有力绝人,世称三绝。
    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自继承父亲宋令问的一项优点。
    宋之问弱冠时期就以作诗闻名,曾隐居嵩山,向道士潘师正学习。
    当时,宋之问还曾同卢照邻等人一道师从孙思邈。
    宋之问以名士身份被武则天征召入宫,与杨炯同为宫中习艺馆学士。
    而后,宋之问改任洛州参军,后又转任尚方监丞,为从六品掌判监事之官。
    武则天改控鹤府为奉宸府,令男宠张易之为奉宸令。
    因依附张易之兄弟,宋之问担任左奉宸内供奉,成为宫廷文学侍从之臣。
    期间,宋之问经常代替张易之兄弟写应诏酬和之作。
    同时,宋之问还写下了不少应制诗,最为著名的便是《龙门应制》。
    写出了游龙门的盛况,将万象更新与国号变更结合在了一起。
    武则天病重,大臣崔玄、张柬之等起兵拥戴唐中宗李显复位,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被杀。
    宋之问因逢迎侍奉张氏兄弟作为党羽,被贬为泷州参军。
    因泷州环境恶劣,宋之问同其弟宋之逊秘密返回洛阳,躲在友人张仲之的府中。
    在探知张仲之跟驸马都尉王同皎密谋诛杀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的计划后,宋之问便让自己的侄儿宋昙透露给武三思,致使张仲之和王同皎被斩首抄家。
    而宋之问则因告密有功,坐上了鸿胪侍主簿。
    唐中宗增置修文馆学士,宋之问当选,再次成为宫廷文学侍从之臣,也写下了不少应制诗。
    当时,宋之问正是因向太平公主献媚而受重用。
    等到安乐公主权盛时,宋之问转头又去投靠巴结安乐公主。
    对此,太平公主颇为怨恨,便上书弹劾,揭发了宋之问的受贿丑行。
    由此,宋之问被贬为了越州长史。
    唐睿宗李旦登基即位,便开始清算韦后和武三思的势力。
    因曾经依附张易之兄弟及武三思的旧事被揪出来,宋之问便被贬到泷州以南的钦州。
    宋之问在徙所钦州被唐玄宗李隆基下令赐死,终年约57岁。
    “此后不久,宋之问又与杨炯一起,被同时调入崇文馆担任学士。”
    “崇文馆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机构,这个地方是专门供太子读书的。”
    “所以,宋之问的这次调动,等于是直接被调去做太子的讲师。”
    “能够做太子的老师,这其中的意义,实在是太重大了。”
    “只要以后太子顺利登上皇位,作为太子的老师,肯定前途一片光明,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随着仕途越来越顺,享受的礼遇越来越高,宋之问却开始渐渐走偏了。”
    “准确来说,应该称之为误入歧途。”
    “正常情况下,既然当上了太子的老师,接下来自然是要好好教导太子,安心等着太子登基,等待日后加官进爵。”
    “但是,出身底层的宋之问,因为家学原因,根本不懂这些道理。”
    “所以此后的很多年里,宋之问开始走上了趋炎附势的道路,竭尽所能去拍武则天的马屁。”
    “在宋之问看来,拍武则天的马屁,这或许是一条官场捷径。”
    “但对于那些出身世家,祖上世代做官的贵族子弟来说。”
    “人家更清楚,除了搞关系之外,更重要的是自身政绩过硬。”
    “宋之问的情况,其实也不是一个特例,而是那个时代,绝大多数寒门官员的真实写照。”
    “因为在这个时代之前,从来没有过寒门官员身居高位,掌握大权的先例。”
    “所以到了武则天掌权的时代,这个口子一开,很多寒门官员开始身居高位。”
    “导致武则天掌权初期,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寒门官员通过科举考试,身居高位后,往往不想着怎么为国家做贡献,只想着自己怎么贪财,怎么巴结上司。”
    “这其实也可以理解,那些出身世家大族的官员,人家祖上就留下了很多财产。”
    “光是靠着祖上遗留,人家就可以衣食无忧,自然不会把贪污放在首位,而是会想着去得到更多的权力。”
    “但是寒门官员不一样,寒门官员骤然掌权,自然要改善自己的生活。”
    “这种情况下,寒门官员开始大肆贪污敛财,自然也就不稀奇了。”
    “不过,相比那些贪财的官员,宋之问还不太一样。”
    “宋之问更渴求的,是声望和名气。”
    “所以,他才会竭尽所能去拍武则天的马屁,希望武则天能够越发重用自己。”
    “面对这样的宋之问,武则天心里也有一杆秤。”
    “武则天很清楚,像宋之问这样的人,可以放在身边做一些点缀。”
    “但却绝对不可能重用,不可能成为狄仁杰那样的国之栋梁。”
    “但是可惜的是,宋之问本人不懂这个道理。”
    “此后的十年时间里,随着李治去世,武则天开始以太后的身份称制。”
    “而后又抢了自己儿子的皇位,成为一代女帝。”
    “在这期间,宋之问虽然官职也有提升,但却始终只是担任一些无足轻重的官职。”
    李清照:唐朝诗人宋之问,才华横溢,一身媚骨,最终被赐死。
    宋之问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宋令文高宗时为左骁卫郎将。
    他父亲是初唐时期的一位文人雅士,擅长文学、书法和音乐。宋之问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非常努力,研读诗书,学习刻苦。
    长得身材高昂、仪表堂堂的宋之问进士及第,最初担任洛阳尉。
    当时是武后掌权,为了笼络心,大量选拔人才,宋之问与唐初四杰的杨炯被分直内文学馆。
    武则天游览洛阳龙门,看足了佛像与春色,在龙门东山香山寺歇驾。
    命众官作诗颂扬,并下诏说,谁诗先写好,就赐他锦袍。
    左史东方虬先作好了诗,武则天随即颁赐锦袍,可东方虬刚坐下,宋之问就把所作诗《龙门应制》献上了。
    该诗不仅写得快,而且文铺锦绣,字吐珠玑,一下子就打动了武则天。
    武则天大为高兴,从东方虬手中夺回锦袍改赐宋之问。
    宋之问才华出众、文思敏捷、下笔成章,因夺袍赠宋事件得以展露文学天赋而名声大噪。
    武周时期,宋之问不仅扈从武后朝会游豫,而且奉承武后近幸的媚臣外戚宴乐优游。
    宋之问转而投向皇帝的男宠张易之兄弟,张易之兄弟爱其才。
    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诛杀二张,迎立唐中宗。
    没过多长时间,他难以忍受岭南蛮荒之地的生活,竟然瞒着朝廷,偷偷逃回了洛阳,藏在洛阳的王同皎家。
    王同皎曾同宰相张柬之一起逼退武则天,杀张氏兄弟,他家委实最为安全。
    因为是逃回来的,不敢见以往的亲朋好友,他写下《渡汉江》。
    王同皎每日好酒好肉款待,答应代为周旋,甚至抵足而眠。
    然而,宋之问此时却发现了一个大秘密,王同皎伙同张仲之正密谋杀掉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
    宋之问听到后立即派侄子前去告发,张仲之全家被杀。
    宋之问卖友求荣,被提拔为鸿胪主簿。
    宋之问先是依附于武三思,武三思死后,他又依附于安乐公主,被太平公主揭发其主持贡举时的贪贿事宜,外贬越州长。
    清新秀丽的水乡,也使他开始涤净心灵,境界升华,在越州,他开始勤政爱民。
    他登山涉险,访察民生,在这段时间,他真诚歌颂了大禹治水、救灾拯民的千古圣德。
    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复位。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宋之问因为曾依附武三思被赐死于徙所,享年56岁。
    宋之问人品不怎么样,但他的文学成就卓著。
    他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对诗的声律化有重大贡献。
    宋之问才华横溢,文采出众又善于逢迎拍马,被武则天欣赏,一路升迁。
    但是他一身媚骨,最终站错队被赐死,令人遗憾!
    “后来,又过了几年之后,随着武则天彻底坐稳了皇位,开始逐渐贪图享受,武则天开始豢养男宠。”
    “在这其中,最为得宠的,就是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
    “张家兄弟的出现,也让宋之问看到了一丝希望。”
    “此后,宋之问彻底放下了文人的清高,竭力巴结张家兄弟,据说还给张家兄弟提过尿壶。”
    “后来,在张家兄弟的提点下,宋之问写了一首艳诗。”
    “献给了武则天,想要以此讨武则天的喜欢,让自己也成为武则天的男宠。”
    “然而武则天收到这篇艳诗之后,虽然对艳诗本身赞不绝口,但是却丝毫不提男宠的事情。”
    “等到宋之问退去之后,武则天才对旁边人说,宋之问有口臭,所以武则天没看上他。”
    “虽然因为口臭问题,没能成为女皇的男宠。”
    “但此后的几年里,宋之问依然还是竭尽全力,去拍武则天的马屁,希望武则天能给自己加官进爵。”
    “但宋之问怎么都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些努力,非但没有给自己带来回报,反倒是给自己带来了祸患。”
    “数年之后,武则天身体越来越差,不得不留在迎仙宫内养病。”
    “此后,宰相张柬之发动了政变,杀了张家兄弟,并且逼迫武则天还位给唐中宗李显。”
    “神龙政变后,李显二次登基,宋之问这种之前和张家兄弟来往密切的官员,自然就倒了大霉。”
    “没过多久,宋之问就被直接贬黜到广东。”
    “被贬广东之后,宋之问也不肯就此任命,之后竟是秘密逃离了广东,返回了京城。”
    “回到京城之后,恰逢宋之问的两个朋友,打算密谋除掉宰相武三思。”
    “得知此事后,宋之问马上卖友求荣,出卖朋友进行告密。”
    “靠着告密的功劳,宋之问很快就被武三思调回了京城,担任鸿胪主簿。”
    “就在宋之问刚刚被调回京城后不久,京城再次发生了政变。”
    “太子李重俊起兵,企图诛杀武三思和李显的皇后韦氏。”
    “但结果,李重俊只是杀了武三思,却没能干掉韦后,自己反倒是被杀了。”
    “景龙政变后,宋之问再次发挥了自己不要脸的特长,开始巴结韦皇后的小女儿,安乐公主。”
    “但是,宋之问的依附,却惹恼了朝堂上的另一位大佬太平公主。”
    “此后,太平公主逐渐发力,将宋之问一脚踢到了浙江绍兴去做官。”
    “再次被放逐之后,这一次,宋之问似乎终于有些做官的心得了。”
    “但是就在宋之问刚刚有所领悟之后,京城那边再次发生了政变。”
    “太平公主和自己的侄子李隆基,联手诛杀了韦氏,拥立李旦做了皇帝。”
    “这下子,宋之问的日子更难过了。”
    “因为有着之前依附二张兄弟和武三思的前科,李旦登基后,宋之问直接被远远流放到了广西。”
    “又过了两年之后,唐玄宗李隆基即位。”
    “李隆基更看不惯宋之问这种人,即位之后干脆直接下令,把宋之问赐死了。”
    “就这样,一代诗坛大家,就此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欧阳修:宋之问巴结武则天男宠,却用20字思乡诗看哭无数人。
    宋之问,字延清,生活在武则天执政的动荡时期。
    他虽才华横溢,却未能坚守文人的风骨。
    为了攀附权贵,不惜巴结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
    其行为之卑劣,确实令人不齿。
    然而,历史总是具有两面性,宋之问在文学上的成就。
    尤其是他的思乡诗,却又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面貌。
    宋之问因卷入宫廷政变,被武则天贬至泷州。
    那是一个远离中原、条件艰苦的边陲之地。
    在那里,他度过了无数个孤寂与绝望的日子,远离了曾经的繁华与权势,只余下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直到次年春天,他才得以踏上归途。
    当他渡过汉江,即将回到久违的故乡时,心中那份复杂的情感如潮水般涌来,化作了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两句诗,是宋之问对贬谪生涯的深刻总结。
    在岭南那片遥远而荒凉的地方,他与中原的亲人、朋友完全失去了联系,音信全无。
    时间仿佛凝固,一年又一年,春去秋来,冬去春来,无尽的等待与孤独几乎将他吞噬。
    这两句诗,不仅道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绝望与无奈,也让人感受到了贬谪生涯的残酷与无情。
    当宋之问终于有机会踏上归途,距离家乡越来越近时,他的心情却变得异常复杂。
    本应是满心欢喜,期待着与亲人重逢的温馨场景。
    但实际情况却是,他心中充满了恐惧与不安。
    多年的贬谪生涯,让他对自己的身份、地位乃至存在的价值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他害怕听到家乡的变化,害怕得知亲人的安危,更害怕自己无法融入那个已经陌生的世界。
    因此,当遇到从家乡方向来的人时,他竟不敢上前询问,生怕得到的消息会打破心中那最后一丝希望与幻想。
    《渡汉江》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凝聚着宋之问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也反映了他在人生低谷中的挣扎与释然。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在于它真实地展现了人性中的脆弱与坚强,以及在困境中对家的无尽思念。
    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宋之问,一个被贬谪、被遗忘,却依然对家乡充满深情的诗人。
    宋之问的故事告诉我们,才华固然重要,但品德同样不可或缺。
    一个人的伟大,不仅在于他能够创作出触动人心的作品。
    更在于他能够在复杂多变的人生旅途中,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成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宋之问的一生,是才华与道德的交织,是荣耀与耻辱的并存。
    他的《渡汉江》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柔情与脆弱,也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欣赏诗词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坚守道德底线,做一个有品德、有担当的人。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真正属于自己的光辉篇章。(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66401/4870515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