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7章 老朱教子

推荐阅读:熊学派的阿斯塔特食飨之诗重生八一渔猎西北领主又红名了亡灵之息NBA:我虽然嘴臭,但我打架强灾变卡皇黄昏分界圣杯战争?龙珠战争!综漫:从尸魂界开始砍穿万界

    第1087章 老朱教子
    之所以要乔装改扮,自是因为老朱这一大家子人,想要微服到民间去,好生的逛逛,体察一下民间疾苦。这一回朱标登基大典,朝廷顺带着封了一群域外封臣,其中,就有十二位老朱的儿子得了封地,之后也要之国就藩的。
    虽然老朱对儿子们的教育也抓的甚严,但,或许是因为老朱本人着实没有什么教育孩子的天赋,后边生出来的这几个孩子,让人省心的寥寥无几。
    故而,这一回老朱退休出巡,便也想带着自己的这些崽儿们游学四方,增长阅历和见识。
    免得之后在藩国就藩的时候,仍旧当个纨绔子弟,为祸一方,成了祸害。
    还败坏了大明这几年来好不容易打出来的大好局面。
    对老朱的这份担忧,朱肃表示理解。毕竟在历史上,老朱的这些儿子就大多不是东西。
    确实是需要好好的教育一番,吃一吃生活的苦。
    不过,在看到一大群穿着浮夸暴发户服装的半大小子,晃晃悠悠的带着七分新鲜、三分得意出来的时候,朱肃还是觉得略有些头皮发麻。
    老朱实在是太能生了,后世人说人能生,往往用“生一个足球队”作为指代,而老朱,足足生了两个足球队!
    还是带替补队员的!
    只能说,洪武大帝在某个方面的能力,也是震古烁今级别。
    再加上孙子辈的崽子们,叽叽喳喳的,朱肃一瞬间觉得头都大了一圈。
    不过老朱倒是一副乐在其中的慈祥模样。
    好在,这些半大小子身边都自有自己的内侍和属官跟着,倒是不至于要朱肃看护。
    “爹,咱们今日里要去哪儿?”
    朱樉穿了一身绣了描金线的褂子,里头衬一件描金夹袄,脖子上挂一溜金色平安锁,手中一把描金折扇,金灿灿的完全就是地主家的傻儿子。
    不过他倒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自我感觉还蛮好。
    “嗯,咱今日里到城外看看。”老朱道。他看着朱樉的装扮,竟还颇为满意的点了点头。
    老朱家的人审美,大都挺接地气啊……朱肃偷偷在心中吐槽道。
    老朱此前也几次来到凤阳城微服过几次,这一回倒是轻车熟路,一大家子人如同踏青一般,分了几辆马车坐了,往凤阳城郊而去。
    凤阳城受了朝廷几乎不计血本的大力扶持,这里本是一片穷地,自然条件不佳,必然到不了应天府那样时节相次、各有观赏,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的奢靡程度。
    但凤阳因出了个朱皇帝的缘故,朝廷动辄免税,而且事先整肃了那些淮西勋贵之中残民圈地的军头,凤阳百姓的日子倒还过得去。
    至少没有出现“说凤阳,道凤阳,自从出了一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灾”这种唱词。
    再加上玉米等新兴作物的普及,虽然土地不甚肥沃,但农业发展倒也昌盛。
    城郊外,也是一片一片的田连阡陌,春耕的百姓们在田地里挥汗如雨,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草原里头养好的耕牛,终究是让百姓们也用上了。”看着用上了耕牛、曲辕犁在田地中翻地耕种的百姓,老朱颇为开心。
    这些年,草原牧民们养牛、养羊,牛用作耕牛卖给了诸多的地主和农庄,羊则剃了羊毛纺织成了衣衫。
    发展到了如今,北疆商道已经成为了大明民生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耕牛和羊,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明的“衣、食”两大难题。
    现在,再也没有官员轻言漠北乃是鸡肋之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中原物阜民丰,无所不有之类的话。
    即便偶尔再有几个腐儒说些边陲之地得之无益,穷兵黩武不可取之类的话,也常常被百姓们自发的喷死。百姓们早已切实享受到大明的扩张,所带来的资源红利。
    所以,纵然北边如今仍然时常有元庭余孽叛乱,但朝廷上下的共识,还是要将草原不惜代价牢牢的抓在手里。同化个几代过去,草原就又是华夏民族的底蕴之地之一了。
    在田垄里头走了一圈,甚至亲自挽了裤腿到了田土里,和老农尝试了一番这用耕牛耕田。老朱的一身地主老财的装扮也变得不伦不类。
    好在凤阳这地方,倒是不缺这种农民骤富的。毕竟是大明的龙兴之地,这里不知有多少跟着老朱打天下的凤阳农民,成了老兵受了朝廷的赏退伍之后,当上富家翁的。
    因此,百姓们也只当他是一个起家发迹,却不忘本的退伍老兵,看老朱一口地道的凤阳口音,倒也和他聊的热切。
    看着那一大票子的大小娃儿,那老农眼神中惊讶掺杂着佩服,对老朱竖起了大拇指:
    “老哥哥,这都是你家的儿孙?啧啧,好多的娃儿。”
    “开枝散叶啊!福气啊!”
    “哈哈哈。”老朱也是一脸得意。下田地走了一圈,他的精神头反倒更好了。
    “一群熊娃儿,头疼的紧!一天到晚的搁家里闹。”
    “这事咱有经验,人乡里的私塾先生都说了,棍棒底下出孝子。有不乖的,那就狠狠的打!”
    “咱家儿子大牛,早年间也不是什么好娃子,好吃懒做。被咱打了几顿之后,现在可是挑粪的一把好手哩!”
    “老哥哥,你也回去多打几顿,保管啊,这些娃娃,以后一个个也都挑粪挑的飞快!”
    “哈哈哈哈,好,好!老兄弟你这话说的在理!咱记住了!哈哈哈哈!”
    老朱开怀大笑,笑得开心至极,一群龙子龙孙看着那老农在那教父皇皇爷爷“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道理,心中不忿,偏偏还都不敢说话。
    只能偷偷的瞪上那老农几眼。
    偏偏那老农没眼力见,当没看到一般,还抓着老朱的手说些挑粪、埋肥之类的诀窍,老朱也不厌烦,就坐在田垄旁听得津津有味。
    别了那老农,又在其他家田地里也看了一圈,甚至赶了几个皇子龙孙下地里去,帮这里的老农种地扶犁。
    有几个皇子帮了倒忙,还被老朱当场揍了的。
    而后,老朱便带着一大群人寻了一株路旁的大树,坐在树荫下教育起这些自己的儿孙们来。
    “这治理一邦,说难也难,说容易,却也容易。百姓们有饭吃,天下也就稳了。”
    “百姓们要如何有饭吃?首要的,就是让他们有地种,有存粮。治国的学问,全在这种地里。”
    “要怎么种地,怎么让百姓们有饭吃,就要看你们到了封国以后当地的情况。”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对于田土,都有自己的法子。官田制、井田制。这些你们在大本堂,你们的先生该都和你们说过。”
    即将要去就藩的皇子中,有人仔细聆听,如楚王朱桢、蜀王朱椿。但更多的则是一副兴趣缺缺的模样,如齐王朱榑、代王朱桂等。
    看他们的模样,虽也慑于老朱的威势,做出一副仔细聆听,还时不时点点头的样子。
    但以朱肃的经验,早看出了他们其实是在装装样子,实际上早已魂飞天外了。
    老朱不管,虽也扫了他们一眼,但仍旧自顾自的向这些儿子们传授着自己的经验:
    “这田土怎么分,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唐时的均田制看似人人都有田种,但最后,还是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事。”
    “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这升斗小民,始终斗不过大族世家。大族世家靠着权势,用这种法子兼并着田土,导致最后百姓无立锥之地,朝廷也无田可授。”
    “百姓们没了田,没了地,怎么办?只有反,只能反!他们没有活路了!反了的百姓,比什么官僚大族,什么世代簪缨都要可怕。先人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那些当官的势力庞大,平日里看着唬人,实际上最多就敢搞些阴谋诡计。”
    “百姓们平时看着不值一提,但要是逼急了他们……他们能把这天地都给掀了!你们明白了么?”
    一众皇子龙孙之中,有人深深点头,若有所思,有人撇了撇嘴,不以为然。
    年纪小一些的辽王朱植有些不明白,问道:“爹,按您的意思,这些官僚大族,可不都是我们江山的蛀虫。”
    “把他们全都一网打尽了,那天下不就安宁了吗?”
    他童言童语,却是逗的老朱,以及朱樉、朱棡等几个年纪大些的皇子们哈哈大笑。朱棡笑道:“老十五,没了官员,谁来坐堂、谁来缉盗、谁来巡街、谁来判讼?”
    “你这个辽王亲自来么?”
    朱植挠了挠头,直觉自己确实问出了个傻问题,不好意思的缩到了自己最亲近的朱椿身后去了。
    “老十五的话倒也没错,官里头,难免的就要有蛀虫。我们不得不用他们,却也要压着他们。”
    “要防着他们坐大,不能让他们吃的脑满肠肥。”老朱道。
    “以前的皇帝,要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喜欢用权术,用平衡。甚至还有自以为这就是帝王之术,为自己操弄权术的手段而沾沾自喜的。”
    “但这样会内耗自己的国力,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当君主的自己没能力,只能给他们找一个对手。”
    “你们要是有进取之心,到了封国后,还想开拓的,就不要用这种法子,要用更加堂堂正正的法子压着他们,让他们朝着你们要去的方向做事。”
    老朱说到这里时顿了顿,蜀王朱椿低头沉吟许久,忽然抬起头来,道:“孩儿明白了,您老的意思是,那些官僚大族,我们要用,却也要防着。”
    “防着他们耗用国力,防着他们荼毒百姓。权术的平衡手段,可以守成却不能开拓。要开拓,还要用堂堂正正的手段。”
    “譬如,您用的这农庄制……集百姓数户之力,承包联产,既有了均田制的人均可分其田,又使得百姓们聚拢成为一个足以应对大族世家的整体。”
    “一户农户买不起耕牛,农庄这么多农户加起来,便买得起了。有了耕牛,农户们轮流使用,大家都能种出更多的粮食来。”
    “一户农户遇到灾年,无以为继,就只能卖田卖地……但这么多农户联合,大家聚拢在一起,人多力量大,总有活路可走。”
    “农户们活的更稳当了,大户们就没了可趁之机。这就如同天衣无缝一般,纵使他们有心要吸血,却也无孔可入……这便是以堂堂正正的煌煌大势,对付这些魍魉禄虫!”
    农庄制,其实是根据朱肃提出的后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弄出的东西。但后世的东西直接拿来,其实未必适合大明那时候的国情。
    因此在老朱和宋濂、李善长、刘伯温等人的研究之后,决定将其与均田制相融合。
    也就是允许百姓们自行开垦,耕种满一年,朝廷即可将土地的使用权分配与你。
    土地仍能让你传家。但所有权却属于朝廷,土地本身禁止买卖。
    这一点,很多百姓们推崇备至。他们甚至巴不得土地不能买卖,一直都是他家的田土……谁不害怕日后家里出了要卖田卖地的败家子呢?
    同时,以地域原则将土地划入农庄,农庄设粮长,负责协调庄户、管理耕牛等共有资产,为庄户向朝廷运输赋税等琐事。
    庄户们,则包干到户,包产到户。除却朝廷抽取的一定比例的粮税,以及用于农庄整体的公共提留,其他的尽归庄户自身所有。
    因为统合了集体之力,庄户们有了更大的能量。他们能买耕牛、能修渠。甚至有些现今的农庄,都已经用公共提留建起了风车、水车等一系列设施。
    比那些占据良田、设施齐全的豪门大户还要先进。
    “哈哈哈哈。老十一可为贤王矣!”老朱大笑称赞。“不错,就是如此。”
    “大户们动辄吞田吞地,如同饕餮。一旦田土被他们吞尽,百姓们也没了活路。这是最需要防着大户们去做的事……这农庄制,是咱和你五哥,还有宋濂、刘基等人研究了许久弄出来的玩意儿,就是要以这煌煌大势,压的那些大户们没法抬头!”
    “当然,各地有各地的情况。这农庄制,也未必放之四海而皆准……重要的是因地制宜,还有如何执行的问题。当年隋唐时的均田制,未必就没有限制大户倾吞田土的心思,只是最后,终究崩坏。”
    “你到了封地之后,好生思量。”
    朱椿点点头,不再说话。他的封地在马喇甲三佛齐地区,那里原本是大明的租界,但周边政权几经更迭,如今说是大明自有之土也没问题。
    那里地处枢纽,又有许多前宋移民,也是汉人。若能将之统合,锐意进取,未必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心里已经打定了主意,回头寻到五哥朱肃,好好的咨询一番。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66657/4784826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