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匈奴的汉化运动与初心尚在否?
推荐阅读:全球废土:避难所无限升级、退下,让朕来、谁让他玩游戏王的!、死灵法师、火爆波长、裂天空骑、黄泉逆行、为什么它永无止境、黜龙、我也是异常生物、
第432章 ,匈奴的汉化运动与初心尚在否?
年轻人更加喜欢宏大的叙事,你让他们继承家里的作坊,牧场,他们一脸不屑。
但你要让他们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要建设大同世界,他们就极其兴奋,墨家之所以有如此的年轻人愿意加入,就是因为他们一直站在理想的高度,在大汉的文化界加入墨家是一件时髦的事情。
但当他们想要把宏大叙事落实,脚踏实地的落实之时,却没有多少人能吃的了这个苦。
墨家每年都会带大量的实习墨者去工地,白天跟着工匠一起做工,晚上给工匠扫盲。和工匠一起劳作,一起学习,但真能做到这点的士子寥寥无几,他们甚至想要反抗墨家的这个制度,认为自己有学问,应该做更加有价值的事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但墨者却淡然道:“你都不能融入到工匠的生活当中,又如何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苦难,如果这些都不能做到,你又何谈为他们谋利。”
所以即便是到现在,真正的墨者也不过是上千出头,但就是因为这样严进宽出,墨家既能找到真正志同道合之人,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又能在这些年轻人辅助下想,扩大墨家对整个天下的影响力。
大汉历十四年十月十八日,长安城,章台宫。
因为秦泊在几天前在墨子月报上宣传了均富贵的法令,所有人都明白,今年的贤者会必定是大戏连连。
所以这次的贤者大会旁观者众多,不但大汉的诸侯来此参观,甚至长安城的八卦客也来了不少。
贤者会是公开形式的大会,甚至大汉朝廷也鼓励天下的百姓参与和监督,所以并不会禁止百姓旁观,只是因为来的人数量太多,庞大的建章宫也难以容纳,做了一些筛选而已。
天下的贤者安坐于此,大汉的三公九卿坐在另一边,郡守大员则拿着自己这一年的成绩向着所有贤者汇报。
首先是大汉丞相做的大汉朝廷一年报告。
萧何对着所有的贤者说着大汉这一年开拓了多少田地,建设了多少城池,驰道,轨道,水渠等等工事,巨细无遗的做了一遍汇报。
贤者们也有一本政府报告的数据,他们边听边对照。
然后按照三公九卿各部门主官汇报成绩,再接下来是各郡的太守。
旁听者有点昏昏欲睡,即便是大汉的各路诸侯也差不多,刚开始两年,他们听这些数据还能感到激动,有非常强的参与感,但现在已经麻木。
这次他们之所以来贤者大会,不是想旁听那些他们已经知道的数据,而是想看秦泊为首的墨家和其他贤者的冲突场景。
倒是第一次听贤者会的军臣和张元两人有点激动,他们知道大汉有贤者会这样的模式,但是第1次亲身经历,对两人来说有点震撼,尤其军臣,他因为是匈奴人的王子,稽粥也经常让他参与匈奴国的政务。
但这次贤者会上的报告数据却让他惊愕的发现,匈奴帝国比不上大汉也就算了,但比不过大汉的一个郡却是他万万没想到的。
军臣感叹道:“大汉如此强盛,难怪祖父不是汉帝的对手。”
张元道:“大汉如此强盛,我匈奴应当学之,单于的汉化运动应当加强,深入的学习大纲各项政策,这样我匈奴才能在西域扎稳脚跟。”
任何一個有志气的民族,在危机存亡时刻都会想办法自救,匈奴在西域为了自救,全方面学习了大汉的军事制度。
当匈奴人度过了生存危机,并且在西域打下了方圆5000里的国土,要不要继续汉化就成为了匈奴贵族们的分歧。
严格来说也不算是分歧,弱者向强者学习,这是通行天下的道理,这些死里逃生的匈奴贵族自然不会有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想法。
这时匈奴内部的汉化也分为激进派保守派,保守派认为军事制度可以学习大汉的,但其他方面大汉的制度未必适合西域,尤其是现在西域人多,匈奴人少,太过于激进的政策,可能会导致他们国家的西域人造反。
但激进派却认为,既然都要向强者学习,那肯定要全面学习,大汉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文化制度一个都不能落下。
他们主张在政治上学习大汉郡县与诸侯国并立的制度,立下大功的部落首领可以成为诸侯王,匈奴本国的国土则化为郡县为单于直辖。
文化上写汉字,学汉文,用汉人的法律制度,把西域人教化成为汉人,甚至很多匈奴的贵族认为这才是汉化最核心的关键,匈奴国在西域最大的缺陷就是核心人口太少,要是不能把本国的百姓汉化成为汉人,那么民族矛盾迟早会让他们的匈奴帝国土崩瓦解。
张元本是匈奴内部的保守派,倒不是他认为匈奴不应该汉化,只是他认为激进派的政策太激进了,匈奴立国未稳,太激进的汉化政策容易闹得天下皆反,匈奴国已经经历不起再一次的重创了。
但这段时间在长安的所见所闻,给他极大的震撼,大汉之强大前所未有,即便是他幻想当中的三代也远远不如大汉强大。
大汉的强盛直接击碎了他的三观,他快速转变为一个激进派,认为匈奴就应该全面学习大汉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政策,这样他们才有未来。
军臣却说道:“某些人认为高炉确是我匈奴最应该学习的东西。”
而后他担忧道:“就是不知道汉帝舍不舍得把高炉这样的军国重器给我等。”
张元都眉头紧皱无奈的摇摇头,显然不看好这事情。
虽然汉帝一直说汉匈一家亲是自己人,但这种话骗骗底层的匈奴人就是,张元是不相信汉帝会是真这样想的,他这说法不过是为了麻痹底层匈奴人的反抗意志,让大汉维持大漠的稳定。
让汉帝送一些书籍,甚至儒者帮助匈奴汉化,只是基本上是可以成功的。但帮他们建设高炉,提升匈奴人的军事力量,张元想来汉帝九成九是不会答应的。
但军臣却想搏一把,哪怕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他也想试一试。
接着大会一个上午都在汇报大汉朝廷九卿到各郡县的数据。
午休之后才到了他们最关心的各郡太守,贤者们提案时间。
而场面也没有让他们失望,秦泊第一个站起来,四周的墨子把墨者一年来收集的数据交给。交给天子大汉的三公九卿,各路贤者,还有多余的数据则分发给大汉的诸侯,旁观的长安城百姓。
大汉的三公九卿,各郡太守看到秦泊提交数据眉头紧皱。
他们并不怀疑这些数据的真实性,大汉和大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极其重视各种数据。
两年前大汉朝廷的三公九卿各个府衙都在精简汉吏,上计府衙和税监府衙,是唯二没有被精简的部门。
上计衙门有上千精通算学的汉吏,但即便有这么多人,面对大汉庞大的数据依然是不够用。
因为大汉要统计的数据越来越多,前两年只要统计田地,户籍的人口,后面又要统计每年出生的人口,死亡的人口,各年龄段人口,而后作坊的数量,纺织机的数量,蒸汽机的数量,大汉的上计吏快速统计大汉的各行各业。
张苍甚至因此又写了《统计学概论》《珠算运用》两部书籍用于培训上计吏。
上计衙门经常是要去各大学府临时招收学员来帮忙统计各种数据,每年都要有三四千这样的临时工帮忙,才能统计出大汉越来越庞大的数据库。
这些完备的数据库对大汉治理天下是极其有利的,丞相萧何只要想知道哪个行业的情况,都可以从这些数据库当中提取出行业的现状。
同时这些数据也属于半公开的资料,除了一些保密的数据之外,大汉的各个图书馆每年都会更新这些数据,方便想要了解这些数据的大汉子民查看。
徐凡这样做是方便天下的百姓监督大汉朝廷,但真实的情况却是没有几个人愿意看这些枯燥的数据。反而是作坊主他们愿意从这其中找商机。
而秦泊弄的数据,除了少部分是墨家自己统计的之外,大部分都是朝廷的上计吏统计出来的。他们只要想找,都可以快速从图书馆找出这些数据的出处。
英布看着这些数据看热闹笑道:“前年蒯彻打了秦泊的脸,今年秦泊连蒯彻的老底都拔出来了,某都没察觉他的报复心居然有这么重。”
这么多都是大而化之的行业数据,只有蒯彻的家产作为参考,摆在最前面,还把蒯彻称为大汉第一商贾。
大汉这气氛一般都讲究财不外露,而这一次墨家统计数据,连蒯彻有几家店铺都给他扒的干干净净。以后很多人都会盯上蒯彻,所以英布他们才会幸灾乐祸。
倒是刘邦奇怪道:“某一直以为大汉工匠的俸禄很高,却没想到根本没增加多少,农户的收入甚至还是处于下降状态的,难怪秦泊会如此不满了。”
但沛国造船厂工匠的收入大部分超过了千钱,而捕鲸队收入甚至比这还高,所以刘邦印象当中工匠收入都是很高的,却没想到在大汉内部还有500钱一个月收入的工匠,比他沛国都要低一半,这让他诧异不已,这哪个地方才是蛮荒之地。
吕臣道:“就是因为辽东蛮荒,想要吸引优秀的工匠就要付出高俸禄,但大汉内地却不会缺少工匠,不缺人收入自然就低。”
而此时秦泊开口道:“某记得大概在10年前,天子当着天下诸侯的面,说我大汉要建设成为大同世界。”
“而后的几年,我大汉也是一直朝着这方面前进,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让天下的粮食产能增加了7成以上,并且彻底解决了天下百姓的饥荒问题。”
“某记得很清楚,当年朝廷宣布,大汉的百姓已经彻底摆脱饥饿,饿死人的情况再也不会在大汉国发生。”
“当时这个宣告是轰动天下,这是3000年来第1次有哪个朝廷敢说自己治下解决了饥饿问题,并且得到了天下人的认可,我大汉的盛世正式超越了三代时期。”
“当时某也激动的热泪盈眶,朝廷更是乘胜追击,说要在下个二十年,让天下的百姓都步入小康生活。”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朝廷对大同世界说的越来少,说是要带领天下的百姓步入小康生活,但某却没有看到朝廷有任何具体措施。”
“看看这些年朝廷的数据,建设了5000里的轨道,修了2万里的驰道,码头修了几十个,运河修了3000里,天下的财富越来越多,朝廷的税金越来越高,整个天下看上去繁著锦,烈火烹油。”
“但创造这一切的底层农户和工匠有谁关心他们的收入吗?”
“粮食的价格下降了3倍,以钱财计算,农户每年获得的财富居然比大汉开国还要低,工匠俸禄要不是有这两年的屯垦,他们的收入也是纹丝不动,大汉的盛世和他们有关系吗?”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大汉诸侯,贵族,作坊主的收入却增加了几倍到十几倍。”
“前两年朝廷制定《四时辰工作制度》,但现在天下的作坊主,把工匠的收入降低了两成,让他们加班一个时辰,用这样朝三暮四的方法,再次变相的延长了工匠的劳作的时间。”
“大汉朝廷上下有人管过这事情吗?对那些违反法令的作坊主朝廷有什么处罚手段?
某没有看到,某只看到了工匠们忍气吞声,制定法律却没有惩处的手段,违反法令也见不到朝廷处罚,那这样的法令有何意义,难道用来欺骗天下人?”
“朝廷向天下百姓宣告了,要带他们进入小康生活,就是让你们这些诸侯,贵族,作坊主,生活变得越来越富裕,让天下的百姓继续原地踏步,甚至生活的越来越悲惨。”
“小康生活还要不要,大同理想还要不要!”
秦泊举起自己的数据道:“从这些数据当中,某没有看到朝廷的任何措施,大汉的三公九卿,在座的各位贤者,各位诸侯,你们的初心尚在否?”
(本章完)
年轻人更加喜欢宏大的叙事,你让他们继承家里的作坊,牧场,他们一脸不屑。
但你要让他们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要建设大同世界,他们就极其兴奋,墨家之所以有如此的年轻人愿意加入,就是因为他们一直站在理想的高度,在大汉的文化界加入墨家是一件时髦的事情。
但当他们想要把宏大叙事落实,脚踏实地的落实之时,却没有多少人能吃的了这个苦。
墨家每年都会带大量的实习墨者去工地,白天跟着工匠一起做工,晚上给工匠扫盲。和工匠一起劳作,一起学习,但真能做到这点的士子寥寥无几,他们甚至想要反抗墨家的这个制度,认为自己有学问,应该做更加有价值的事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但墨者却淡然道:“你都不能融入到工匠的生活当中,又如何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苦难,如果这些都不能做到,你又何谈为他们谋利。”
所以即便是到现在,真正的墨者也不过是上千出头,但就是因为这样严进宽出,墨家既能找到真正志同道合之人,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又能在这些年轻人辅助下想,扩大墨家对整个天下的影响力。
大汉历十四年十月十八日,长安城,章台宫。
因为秦泊在几天前在墨子月报上宣传了均富贵的法令,所有人都明白,今年的贤者会必定是大戏连连。
所以这次的贤者大会旁观者众多,不但大汉的诸侯来此参观,甚至长安城的八卦客也来了不少。
贤者会是公开形式的大会,甚至大汉朝廷也鼓励天下的百姓参与和监督,所以并不会禁止百姓旁观,只是因为来的人数量太多,庞大的建章宫也难以容纳,做了一些筛选而已。
天下的贤者安坐于此,大汉的三公九卿坐在另一边,郡守大员则拿着自己这一年的成绩向着所有贤者汇报。
首先是大汉丞相做的大汉朝廷一年报告。
萧何对着所有的贤者说着大汉这一年开拓了多少田地,建设了多少城池,驰道,轨道,水渠等等工事,巨细无遗的做了一遍汇报。
贤者们也有一本政府报告的数据,他们边听边对照。
然后按照三公九卿各部门主官汇报成绩,再接下来是各郡的太守。
旁听者有点昏昏欲睡,即便是大汉的各路诸侯也差不多,刚开始两年,他们听这些数据还能感到激动,有非常强的参与感,但现在已经麻木。
这次他们之所以来贤者大会,不是想旁听那些他们已经知道的数据,而是想看秦泊为首的墨家和其他贤者的冲突场景。
倒是第一次听贤者会的军臣和张元两人有点激动,他们知道大汉有贤者会这样的模式,但是第1次亲身经历,对两人来说有点震撼,尤其军臣,他因为是匈奴人的王子,稽粥也经常让他参与匈奴国的政务。
但这次贤者会上的报告数据却让他惊愕的发现,匈奴帝国比不上大汉也就算了,但比不过大汉的一个郡却是他万万没想到的。
军臣感叹道:“大汉如此强盛,难怪祖父不是汉帝的对手。”
张元道:“大汉如此强盛,我匈奴应当学之,单于的汉化运动应当加强,深入的学习大纲各项政策,这样我匈奴才能在西域扎稳脚跟。”
任何一個有志气的民族,在危机存亡时刻都会想办法自救,匈奴在西域为了自救,全方面学习了大汉的军事制度。
当匈奴人度过了生存危机,并且在西域打下了方圆5000里的国土,要不要继续汉化就成为了匈奴贵族们的分歧。
严格来说也不算是分歧,弱者向强者学习,这是通行天下的道理,这些死里逃生的匈奴贵族自然不会有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想法。
这时匈奴内部的汉化也分为激进派保守派,保守派认为军事制度可以学习大汉的,但其他方面大汉的制度未必适合西域,尤其是现在西域人多,匈奴人少,太过于激进的政策,可能会导致他们国家的西域人造反。
但激进派却认为,既然都要向强者学习,那肯定要全面学习,大汉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文化制度一个都不能落下。
他们主张在政治上学习大汉郡县与诸侯国并立的制度,立下大功的部落首领可以成为诸侯王,匈奴本国的国土则化为郡县为单于直辖。
文化上写汉字,学汉文,用汉人的法律制度,把西域人教化成为汉人,甚至很多匈奴的贵族认为这才是汉化最核心的关键,匈奴国在西域最大的缺陷就是核心人口太少,要是不能把本国的百姓汉化成为汉人,那么民族矛盾迟早会让他们的匈奴帝国土崩瓦解。
张元本是匈奴内部的保守派,倒不是他认为匈奴不应该汉化,只是他认为激进派的政策太激进了,匈奴立国未稳,太激进的汉化政策容易闹得天下皆反,匈奴国已经经历不起再一次的重创了。
但这段时间在长安的所见所闻,给他极大的震撼,大汉之强大前所未有,即便是他幻想当中的三代也远远不如大汉强大。
大汉的强盛直接击碎了他的三观,他快速转变为一个激进派,认为匈奴就应该全面学习大汉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政策,这样他们才有未来。
军臣却说道:“某些人认为高炉确是我匈奴最应该学习的东西。”
而后他担忧道:“就是不知道汉帝舍不舍得把高炉这样的军国重器给我等。”
张元都眉头紧皱无奈的摇摇头,显然不看好这事情。
虽然汉帝一直说汉匈一家亲是自己人,但这种话骗骗底层的匈奴人就是,张元是不相信汉帝会是真这样想的,他这说法不过是为了麻痹底层匈奴人的反抗意志,让大汉维持大漠的稳定。
让汉帝送一些书籍,甚至儒者帮助匈奴汉化,只是基本上是可以成功的。但帮他们建设高炉,提升匈奴人的军事力量,张元想来汉帝九成九是不会答应的。
但军臣却想搏一把,哪怕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他也想试一试。
接着大会一个上午都在汇报大汉朝廷九卿到各郡县的数据。
午休之后才到了他们最关心的各郡太守,贤者们提案时间。
而场面也没有让他们失望,秦泊第一个站起来,四周的墨子把墨者一年来收集的数据交给。交给天子大汉的三公九卿,各路贤者,还有多余的数据则分发给大汉的诸侯,旁观的长安城百姓。
大汉的三公九卿,各郡太守看到秦泊提交数据眉头紧皱。
他们并不怀疑这些数据的真实性,大汉和大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极其重视各种数据。
两年前大汉朝廷的三公九卿各个府衙都在精简汉吏,上计府衙和税监府衙,是唯二没有被精简的部门。
上计衙门有上千精通算学的汉吏,但即便有这么多人,面对大汉庞大的数据依然是不够用。
因为大汉要统计的数据越来越多,前两年只要统计田地,户籍的人口,后面又要统计每年出生的人口,死亡的人口,各年龄段人口,而后作坊的数量,纺织机的数量,蒸汽机的数量,大汉的上计吏快速统计大汉的各行各业。
张苍甚至因此又写了《统计学概论》《珠算运用》两部书籍用于培训上计吏。
上计衙门经常是要去各大学府临时招收学员来帮忙统计各种数据,每年都要有三四千这样的临时工帮忙,才能统计出大汉越来越庞大的数据库。
这些完备的数据库对大汉治理天下是极其有利的,丞相萧何只要想知道哪个行业的情况,都可以从这些数据库当中提取出行业的现状。
同时这些数据也属于半公开的资料,除了一些保密的数据之外,大汉的各个图书馆每年都会更新这些数据,方便想要了解这些数据的大汉子民查看。
徐凡这样做是方便天下的百姓监督大汉朝廷,但真实的情况却是没有几个人愿意看这些枯燥的数据。反而是作坊主他们愿意从这其中找商机。
而秦泊弄的数据,除了少部分是墨家自己统计的之外,大部分都是朝廷的上计吏统计出来的。他们只要想找,都可以快速从图书馆找出这些数据的出处。
英布看着这些数据看热闹笑道:“前年蒯彻打了秦泊的脸,今年秦泊连蒯彻的老底都拔出来了,某都没察觉他的报复心居然有这么重。”
这么多都是大而化之的行业数据,只有蒯彻的家产作为参考,摆在最前面,还把蒯彻称为大汉第一商贾。
大汉这气氛一般都讲究财不外露,而这一次墨家统计数据,连蒯彻有几家店铺都给他扒的干干净净。以后很多人都会盯上蒯彻,所以英布他们才会幸灾乐祸。
倒是刘邦奇怪道:“某一直以为大汉工匠的俸禄很高,却没想到根本没增加多少,农户的收入甚至还是处于下降状态的,难怪秦泊会如此不满了。”
但沛国造船厂工匠的收入大部分超过了千钱,而捕鲸队收入甚至比这还高,所以刘邦印象当中工匠收入都是很高的,却没想到在大汉内部还有500钱一个月收入的工匠,比他沛国都要低一半,这让他诧异不已,这哪个地方才是蛮荒之地。
吕臣道:“就是因为辽东蛮荒,想要吸引优秀的工匠就要付出高俸禄,但大汉内地却不会缺少工匠,不缺人收入自然就低。”
而此时秦泊开口道:“某记得大概在10年前,天子当着天下诸侯的面,说我大汉要建设成为大同世界。”
“而后的几年,我大汉也是一直朝着这方面前进,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让天下的粮食产能增加了7成以上,并且彻底解决了天下百姓的饥荒问题。”
“某记得很清楚,当年朝廷宣布,大汉的百姓已经彻底摆脱饥饿,饿死人的情况再也不会在大汉国发生。”
“当时这个宣告是轰动天下,这是3000年来第1次有哪个朝廷敢说自己治下解决了饥饿问题,并且得到了天下人的认可,我大汉的盛世正式超越了三代时期。”
“当时某也激动的热泪盈眶,朝廷更是乘胜追击,说要在下个二十年,让天下的百姓都步入小康生活。”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朝廷对大同世界说的越来少,说是要带领天下的百姓步入小康生活,但某却没有看到朝廷有任何具体措施。”
“看看这些年朝廷的数据,建设了5000里的轨道,修了2万里的驰道,码头修了几十个,运河修了3000里,天下的财富越来越多,朝廷的税金越来越高,整个天下看上去繁著锦,烈火烹油。”
“但创造这一切的底层农户和工匠有谁关心他们的收入吗?”
“粮食的价格下降了3倍,以钱财计算,农户每年获得的财富居然比大汉开国还要低,工匠俸禄要不是有这两年的屯垦,他们的收入也是纹丝不动,大汉的盛世和他们有关系吗?”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大汉诸侯,贵族,作坊主的收入却增加了几倍到十几倍。”
“前两年朝廷制定《四时辰工作制度》,但现在天下的作坊主,把工匠的收入降低了两成,让他们加班一个时辰,用这样朝三暮四的方法,再次变相的延长了工匠的劳作的时间。”
“大汉朝廷上下有人管过这事情吗?对那些违反法令的作坊主朝廷有什么处罚手段?
某没有看到,某只看到了工匠们忍气吞声,制定法律却没有惩处的手段,违反法令也见不到朝廷处罚,那这样的法令有何意义,难道用来欺骗天下人?”
“朝廷向天下百姓宣告了,要带他们进入小康生活,就是让你们这些诸侯,贵族,作坊主,生活变得越来越富裕,让天下的百姓继续原地踏步,甚至生活的越来越悲惨。”
“小康生活还要不要,大同理想还要不要!”
秦泊举起自己的数据道:“从这些数据当中,某没有看到朝廷的任何措施,大汉的三公九卿,在座的各位贤者,各位诸侯,你们的初心尚在否?”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66728/4787430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