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3章 ,新法家与魔都孟买
推荐阅读:精灵:帕底亚退役冠军的再就业、我的异世界是游戏模式、旧神之巅、开错外挂怎么办、从指环王开始的龙裔、从赛博朋克开始的跨位面科工、苍白徽记、开局赠送天生神力、玩家们的NPC大爹、星武纪元、
第693章 ,新法家与魔都孟买
来到贤者大汉的法家高层数量是极其庞大的,有贾谊,晁错,张释之,张欧,郅都等十几位两千石以上的高官,他们站在一起极其令人瞩目,经过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法家再次成为当世显学之一,并且占据了大汉朝廷很大一部分位置,御史大夫之位已经被法家掌握二十年。
贾谊笑着宽慰道:“朝廷以百姓为根基,我等自然应该为大汉的百姓服务,百姓是大汉的主人,又何来骄纵之说。”
都说儒家是最会适应统治者的学说,但其实法家比儒家适应力更强,大部分儒生口嫌体正,没有逼到生死存亡的时候还是要点脸的,但法家他们就赤裸裸的认为自己是帝王的鹰犬,以帝王的意志为准则,这也是历代帝王喜欢用法家的原因。
而来到大汉朝之后,大汉天子要建设大同世界,法家就为朝廷制定通向大同世界的制度,天子认为天下是天下人的,说大汉的百姓是天下的主人,那么法家也就尊称天子的号召,把大汉百姓看成是大汉的主人。从立法,执法都站在百姓一方,也就是因为法家的这种改变,让法家在大汉的名声都变好了,因为站在百姓一方,法家在大汉基层建立了牢固的根基,无数散布在乡村的法曹成为了法家这颗参天大树的根基。
倒是晁错劝说道:“兄长行霸道之法,这在先秦没错,但由着大汉缺乏仁义,只能沦为酷吏之流,如此名声会阻碍兄长更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才干。”
大汉的法家已经和战国时期的法家往前不同了,说是全新的法家也不为过。大汉的要讲仁义,于是法家说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
维持现在的法家高层都不惜也学着修改法家先贤的形象,改善他们的名声,像大秦的土崩瓦解,法家把黑锅甩到始皇帝身上,还有一部分则说是当时天下都没有治理大统一王朝的经验。
而对于商鞅这个在法家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人,他们也想办法改善商鞅的名声,大力推广商鞅见秦孝公的故事。
说当年商鞅游说秦孝公时,提出了三种治国之道,分别是帝道,王道和霸道。
帝道崇尚自然,无为而治。他追求的是一种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统治者以天下苍生为念,治理国家不以个人欲望和利益为先,而是以公平和正义为指导。传说中为是地道的贯彻者。尧舜被认为是帝道的贯彻者,他们将王位和德才兼备的后人,体现了地道的无私和公正。
但秦孝公却不喜帝道。
于是第二天商鞅见秦孝公,对他讲述了王道之法。
王道主张以德治国,通过统治者的德行和善行赢得天下,诸侯归心,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王道讲究以德以来治国,注重统治者的德行和家族的传承。
但秦孝公却依旧不喜王道。
于是在第三天,商鞅见秦孝公对他讲述了霸道之法。
霸道是一种功利之道,主张通过武力和权谋来建立和维护统治,实现国家的强盛,霸道强调的实力和效率。彻底抛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讲究一切从利益出发。
但秦孝公听完商鞅的霸道之术大喜,在大秦推行霸道之法。
所以大秦最终变成了一个霸道之国,根子上是在秦孝公身上,商鞅只是执行秦孝公意志的人,把法家的黑锅全部丢给秦王室身上。
你看现在我大汉用帝道和王道治国,我法家不就成为了最公正和无私的官员,所以大秦的暴政都是历代秦王的错。
这个故事在大汉的学术界上是没有多少人认可的,商鞅一个法家之人,去秦国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儒家的仁义之道,这是想要蒙谁?
但严谨的学术论证大家不感兴趣,而八卦故事却是异常吸引读者,就像牛顿为了推导万有引力,一尺多高的草稿大家不感兴趣,但是牛顿被苹果砸中,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广为流传。
这个故事因为其八卦性,得到了大汉百姓的认可,大汉的百姓讲起春秋战国的故事,就会说这一段,并且可惜道:“要是当初秦孝公听了商鞅的帝道,王道,大秦也不至于二世而亡了。”
大家都在玩新版本的法家,而郅都老版本的气息太浓厚了,贾谊他们都知道郅都是被天子记住的官员,又是法家自己人,所以才愿意提点他一番。
郅都淡然道:“某之愿杀尽天下贪赃枉法之辈,酷吏之名正好,肖小之辈闻吾名,胆气就丧三分。”
晁错只能苦笑了之。
郅都年纪虽然大,但严格来说是法家的后进之辈,贾谊,晁错他们名震长安城的时候,郅都还是百石法曹。
郅都不是学院派的法家,而是在河东郡考上的汉吏,他因为行事过于强势,执法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得罪了很多人,十年时间没有得到晋升,一直在大汉乡里为法曹。郅都转运来自《法治日报》报道,一个年轻的记者采访郅都,了解他的事迹,写了一篇《行走在乡间的獬豸》详细的介绍了致都这10年来为法曹的事迹。
而这篇文章被徐爱民看到,郅都就成为了大汉优秀基层代表,得到了天子的接见和表彰,接下来十几年时间,郅都一路官运亨通,成为了大汉两千石的并州刺史。
但即便是位高权重,致都依旧不改本色,这十几年来经他处置的汉吏贵族多达上百余位。
大汉的贵族不是没有想要报复郅都。但郅都不好美色,家中只有一老妻,被家人管束的也极其严格,两个儿子,一个加入墨家,一个在炎洲都督府参军。
不好美食,每日只在官署就餐。
不好华服,每日穿着的都是官服,或者是他妻子缝制的衣服。
不讲私情,从不翻私人的求情信,也不接受送礼和私人的请托。
郅都的日常生活平淡的和苦行僧一样,比墨家还墨家,郅都的那些仇人想要抓他的缺陷,抓了十几年时间,硬是没有抓到,这就是一个无敌之人。
反而是郅都青天之名在大汉各地流传,大汉虽然一直向着大同世界前进,但依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制度,大汉内部还有庞大的封建贵族。尤其是大汉经济高速增长的几十年时间,大汉的百姓受益,但大汉豪强地主势力膨胀的更快,在关中,陈郡,会稽郡,临淄郡,洛阳等地还好一些,这些大城市都是大汉重点关注的地方,出了舆情也能很快被大汉朝廷了解,而后迎接他们的则是廷尉,御史大夫府的铁拳。
但大汉还有极其广大的落后地区,那些消息闭塞的地方,贵族豪强最是容易横行地方,蔑视官府,不守国法,大汉百姓对青天的需求是一直存着的,而像郅都这样刚正不阿,不避权贵和皇亲,凡犯法违禁者,不论何官何人,一律以法惩之。列侯和皇族之人见到他,都战战兢兢,却是大汉百姓最喜爱的官员。
而大汉戏曲极其繁荣,青天一直是戏曲当中的热点曲目,很快就有戏院的编辑,根据郅都的事迹编演了《郅公案》,把各种民间故事,和破案的事件编排在一起,安到郅都的头上。
而这样的戏曲受到大汉百姓热烈的欢迎,每场这样的戏曲都是爆满,让编辑和戏院的班主赚的盆满钵满,经济效益对人的主观能动性驱动是最高的。
《郅公案》既然如此受到欢迎,自然会有其他戏院开始山寨了,你编《郅公案》,我就编《郅公传奇》《郅青天传奇》等等,很有几分后是8点黄金档的风潮,什么火就播什么。
偏偏这些山寨的戏曲演出的效果还不错,不说是场场爆满,但戏班因为这些戏曲赚钱却是真的。
而大汉在宣传领域一直都强项,戏曲官署,每年都要宣传大汉汉吏的典型,表彰和宣传他们的事迹,以激励更多的人学习这些榜样,还别说大汉各国阶层都吃这套,从战国流传下来的习俗,汉人对名的追求还在利益之上。大汉的宣传满足了先进者的对名声的追求,起到正面激励作用。
所以戏曲令发现民间这股风潮之后,他们派遣了编辑专门采访郅都,去郅都当差的官署拿有关郅都判案的文件。经过一年多的编排《郅公探案实录》新鲜出炉,在整个大汉巡回演出,这个戏曲打着号称是根据郅都真人真事改编,受到各地百姓的欢迎。郅都因此成为了法家新的政治明星,地位快速提升,已经可以和贾谊,晁错他们站在一起了。
法家也更喜欢大汉,战国先秦法家只是君王的黑手套,专门为君王得罪贵族,得罪豪强,得罪地方的百姓,有好下场的寥寥无几,但在大汉朝廷给他们名,给他们利,法家第一次站在正面形象。
游行示威并没有影响到贤者大会的正常召开。
首先是大汉丞相陈磊做的大汉朝廷一年报告。
陈磊对着所有的贤者说着大汉这一年钢铁的产量,煤炭生产了多少吨,化肥生产了多少吨,石油生产了多少吨,今年还增加了一个电力的数据。
而后是粮食生产了多少吨,布匹生产了多少匹,进出口的增长,财政的增长,说完这些大头之后,后面则是一些比较细致的,像人均增加了多少粮食,蛋,奶,肉蔬菜的人均量,而后是修了多少公路,铁路,建设了多少水渠等等。
贤者们听完纷纷为陈磊鼓掌,因为今年的数据太亮眼了,已经追上大汉开国时期了。
而在一旁观政的大汉诸侯代表则纷纷羡慕,大汉一年财政增加都比他们全年的财政收入多十倍。
天竺相董仲舒则有点担忧今天的游行示威影响到天竺的发展,要知道在大汉劳工数量最多的就是天竺国,有接近十万人,这些劳工创造的收入是天竺外汇最重要的来源。
自从天竺王徐爱军请董仲舒去天竺之后,对其极其重视,食则同席,寝则同榻,董仲舒去天竺三年时间就从天竺王幕僚晋升为天竺王丞相,他在天竺可谓是如鱼得水,他自然要回报天竺王的重视。
于是董仲舒则开始了自己在天竺的改革,他首先对天竺的吏治下手。
对于天竺吏治的腐败董仲舒是极其震惊的,他认为天竺的腐败,已经到了不反腐要亡国的程度了,他甚至担心天竺出现一个太上皇一样的英雄,把汉人的势力赶出这片土地。
而为了反腐,董仲舒大量招募大汉的儒家子弟,以这些人取代天竺原本的腐败分子。
天竺人也算是绝了,逼的董仲舒这样的儒家之人也要行法家之道。
经过了一年多的打击,董仲舒不敢说天竺官吏能有多清廉,但那些只会贪污,不会做事的无能之辈大量被清理出去,大汉来的儒生取代他们,下面的官员也懂得执行天竺朝廷的命令。
而后他对土地动手,限制私人占有土地,限制豪强兼并土地,以赎买的方式,把豪强贵族的土地再次均给天竺的平民。
针对天竺贵族豪强霸占经济作物,盐业,钢铁等高价值的行业,他强力实行官营政策,把经济作物园,盐业,钢铁等工厂收归少府所有,增加天竺朝廷的财政收入,而对天竺民间,他压制奴婢制度,打击天竺本土的四等人制度,打击天竺本土的宗教势力,降低赋税,减少徭役,让人民休养生息,减少民力消耗。”
在董仲舒这一系列的政策下,天竺国的财政收入增加了一倍,第一次超过了百亿钱。
这要是在封建时代的,董仲舒此时的功绩足够堪比管仲乐毅,但可惜这条时间线,全球已经被大汉拉入了工业化的时代了。
天竺的这些改革措施,就是暂时的让天竺的财政由赤字变为盈余,对天竺产业的改变依旧是非常少。
此时的天竺依旧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封建国家。他本土因为徐爱军带来的少数工业区也被冲击的摇摇欲坠。
原因也非常简单,全球化本质上也是一场淘弱留强的经济大洗牌,一个地区的强的产业会得到极大的加强,同时一个地区相对弱的产业,会遭遇全球最强大的对手,被打的一泻千里。
天竺这块地区,因为有丰富的光热,只要做好基础设施建,不管是种植粮食,还是种植甘蔗,香料,茶叶,等经济作物都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
所以天竺的贵族豪强只要开个经济作物种植园,就可以轻易的赚取大量的利润。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要发展工业,就要建设工厂,要修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同时要修建工业区,完成通水,通路,通电等基础设施要求,费了巨额代价,弄了这么多基础设施,建立起来的工厂,还要和大汉已经有完整产业链的工厂竞争。
而天竺国,除了人力成本低这一个优势之外,不管是基础设施,资金,人才等等条件都远远不如大汉,甚至都不如匈奴国,匈奴国好歹有军臣带来的工业传统,加上他本身就有行商的传统,对发展工业有一定加成。
天竺却是一个等级制度的奴隶制国家,它的传统的奴役本土的人来创造价值,他们弄个种植园,香料种植园可以做到。
但要打通全国大市场,建立工业体系,培养工业人才,然后建立一个血肉工厂,压缩工业产品的成本,以此和大汉的工业产品竞争,就有点超出他们的能力了。
在天竺开工厂的利润远远比不上弄个种植园利润高。开工厂劳心劳力不赚钱,弄个种植园,轻轻松松就可以躺赚钱,你要是天竺的上层人如何选择?
自然是放弃建筑工厂,弄个经济作物种植园。
当董仲舒当天竺丞相的时候,他发现偌大一个天竺,只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小工业区,里面也只有一些小型的纺织厂,食品加工厂,机械维修厂,和一些水泥等五小工厂。
而就是这么零星且破败的小工业区,也是在大汉的工业产品冲击下摇摇欲坠。
最让董仲舒无语的是,明明发展工业对天竺上层是有利的事情,但他们却满不在意,最喜欢用的都是大汉来的丝绸,布,各种高档的衣物,工业产品,即便是本国有替代品,他们也不用愿意用,并斥责为垃圾货。
上层人这样的态度,天竺的先进制造业能发展的起来才有鬼。
此时天竺的都城孟买,在董仲舒看来是极其魔幻的,贵族豪强居住的富饶地区,其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和大汉本土无异,大汉最先进的电网系统在孟买可以找得到,先进的自来水网,摩天大楼式的建筑也可以看到,干净整洁的沥青马路,穿着时尚的富裕公民。
但出了富人区,孟买展现出贫穷落后,低矮落魄的建筑,污水横流的街道,衣不蔽体的贫穷百姓。
而在更加广大的地区,天竺的百姓依旧生活在稻草泥土搭建的房屋当中,只有少数富裕的百姓才能修建砖瓦房,现代文明的工业产品,依旧是只有少数人能够享受的奢侈品,普通人依旧生活的贫困,大家视去大汉打工当做改变命运的途径。
天竺豪强贵族对这片土地的一切习以为常,甚至认为这几十年是天竺的黄金岁月,他们手中的土地增多,财富增多,融入大汉全球化体系当中,他们能享受的奢侈品变得更多了。
但董仲舒却不能接受天竺现在的样子,不管是为了报答天竺王的知遇之恩,还是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都想要改变天竺的现状。
(本章完)
来到贤者大汉的法家高层数量是极其庞大的,有贾谊,晁错,张释之,张欧,郅都等十几位两千石以上的高官,他们站在一起极其令人瞩目,经过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法家再次成为当世显学之一,并且占据了大汉朝廷很大一部分位置,御史大夫之位已经被法家掌握二十年。
贾谊笑着宽慰道:“朝廷以百姓为根基,我等自然应该为大汉的百姓服务,百姓是大汉的主人,又何来骄纵之说。”
都说儒家是最会适应统治者的学说,但其实法家比儒家适应力更强,大部分儒生口嫌体正,没有逼到生死存亡的时候还是要点脸的,但法家他们就赤裸裸的认为自己是帝王的鹰犬,以帝王的意志为准则,这也是历代帝王喜欢用法家的原因。
而来到大汉朝之后,大汉天子要建设大同世界,法家就为朝廷制定通向大同世界的制度,天子认为天下是天下人的,说大汉的百姓是天下的主人,那么法家也就尊称天子的号召,把大汉百姓看成是大汉的主人。从立法,执法都站在百姓一方,也就是因为法家的这种改变,让法家在大汉的名声都变好了,因为站在百姓一方,法家在大汉基层建立了牢固的根基,无数散布在乡村的法曹成为了法家这颗参天大树的根基。
倒是晁错劝说道:“兄长行霸道之法,这在先秦没错,但由着大汉缺乏仁义,只能沦为酷吏之流,如此名声会阻碍兄长更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才干。”
大汉的法家已经和战国时期的法家往前不同了,说是全新的法家也不为过。大汉的要讲仁义,于是法家说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
维持现在的法家高层都不惜也学着修改法家先贤的形象,改善他们的名声,像大秦的土崩瓦解,法家把黑锅甩到始皇帝身上,还有一部分则说是当时天下都没有治理大统一王朝的经验。
而对于商鞅这个在法家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人,他们也想办法改善商鞅的名声,大力推广商鞅见秦孝公的故事。
说当年商鞅游说秦孝公时,提出了三种治国之道,分别是帝道,王道和霸道。
帝道崇尚自然,无为而治。他追求的是一种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统治者以天下苍生为念,治理国家不以个人欲望和利益为先,而是以公平和正义为指导。传说中为是地道的贯彻者。尧舜被认为是帝道的贯彻者,他们将王位和德才兼备的后人,体现了地道的无私和公正。
但秦孝公却不喜帝道。
于是第二天商鞅见秦孝公,对他讲述了王道之法。
王道主张以德治国,通过统治者的德行和善行赢得天下,诸侯归心,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王道讲究以德以来治国,注重统治者的德行和家族的传承。
但秦孝公却依旧不喜王道。
于是在第三天,商鞅见秦孝公对他讲述了霸道之法。
霸道是一种功利之道,主张通过武力和权谋来建立和维护统治,实现国家的强盛,霸道强调的实力和效率。彻底抛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讲究一切从利益出发。
但秦孝公听完商鞅的霸道之术大喜,在大秦推行霸道之法。
所以大秦最终变成了一个霸道之国,根子上是在秦孝公身上,商鞅只是执行秦孝公意志的人,把法家的黑锅全部丢给秦王室身上。
你看现在我大汉用帝道和王道治国,我法家不就成为了最公正和无私的官员,所以大秦的暴政都是历代秦王的错。
这个故事在大汉的学术界上是没有多少人认可的,商鞅一个法家之人,去秦国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儒家的仁义之道,这是想要蒙谁?
但严谨的学术论证大家不感兴趣,而八卦故事却是异常吸引读者,就像牛顿为了推导万有引力,一尺多高的草稿大家不感兴趣,但是牛顿被苹果砸中,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广为流传。
这个故事因为其八卦性,得到了大汉百姓的认可,大汉的百姓讲起春秋战国的故事,就会说这一段,并且可惜道:“要是当初秦孝公听了商鞅的帝道,王道,大秦也不至于二世而亡了。”
大家都在玩新版本的法家,而郅都老版本的气息太浓厚了,贾谊他们都知道郅都是被天子记住的官员,又是法家自己人,所以才愿意提点他一番。
郅都淡然道:“某之愿杀尽天下贪赃枉法之辈,酷吏之名正好,肖小之辈闻吾名,胆气就丧三分。”
晁错只能苦笑了之。
郅都年纪虽然大,但严格来说是法家的后进之辈,贾谊,晁错他们名震长安城的时候,郅都还是百石法曹。
郅都不是学院派的法家,而是在河东郡考上的汉吏,他因为行事过于强势,执法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得罪了很多人,十年时间没有得到晋升,一直在大汉乡里为法曹。郅都转运来自《法治日报》报道,一个年轻的记者采访郅都,了解他的事迹,写了一篇《行走在乡间的獬豸》详细的介绍了致都这10年来为法曹的事迹。
而这篇文章被徐爱民看到,郅都就成为了大汉优秀基层代表,得到了天子的接见和表彰,接下来十几年时间,郅都一路官运亨通,成为了大汉两千石的并州刺史。
但即便是位高权重,致都依旧不改本色,这十几年来经他处置的汉吏贵族多达上百余位。
大汉的贵族不是没有想要报复郅都。但郅都不好美色,家中只有一老妻,被家人管束的也极其严格,两个儿子,一个加入墨家,一个在炎洲都督府参军。
不好美食,每日只在官署就餐。
不好华服,每日穿着的都是官服,或者是他妻子缝制的衣服。
不讲私情,从不翻私人的求情信,也不接受送礼和私人的请托。
郅都的日常生活平淡的和苦行僧一样,比墨家还墨家,郅都的那些仇人想要抓他的缺陷,抓了十几年时间,硬是没有抓到,这就是一个无敌之人。
反而是郅都青天之名在大汉各地流传,大汉虽然一直向着大同世界前进,但依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制度,大汉内部还有庞大的封建贵族。尤其是大汉经济高速增长的几十年时间,大汉的百姓受益,但大汉豪强地主势力膨胀的更快,在关中,陈郡,会稽郡,临淄郡,洛阳等地还好一些,这些大城市都是大汉重点关注的地方,出了舆情也能很快被大汉朝廷了解,而后迎接他们的则是廷尉,御史大夫府的铁拳。
但大汉还有极其广大的落后地区,那些消息闭塞的地方,贵族豪强最是容易横行地方,蔑视官府,不守国法,大汉百姓对青天的需求是一直存着的,而像郅都这样刚正不阿,不避权贵和皇亲,凡犯法违禁者,不论何官何人,一律以法惩之。列侯和皇族之人见到他,都战战兢兢,却是大汉百姓最喜爱的官员。
而大汉戏曲极其繁荣,青天一直是戏曲当中的热点曲目,很快就有戏院的编辑,根据郅都的事迹编演了《郅公案》,把各种民间故事,和破案的事件编排在一起,安到郅都的头上。
而这样的戏曲受到大汉百姓热烈的欢迎,每场这样的戏曲都是爆满,让编辑和戏院的班主赚的盆满钵满,经济效益对人的主观能动性驱动是最高的。
《郅公案》既然如此受到欢迎,自然会有其他戏院开始山寨了,你编《郅公案》,我就编《郅公传奇》《郅青天传奇》等等,很有几分后是8点黄金档的风潮,什么火就播什么。
偏偏这些山寨的戏曲演出的效果还不错,不说是场场爆满,但戏班因为这些戏曲赚钱却是真的。
而大汉在宣传领域一直都强项,戏曲官署,每年都要宣传大汉汉吏的典型,表彰和宣传他们的事迹,以激励更多的人学习这些榜样,还别说大汉各国阶层都吃这套,从战国流传下来的习俗,汉人对名的追求还在利益之上。大汉的宣传满足了先进者的对名声的追求,起到正面激励作用。
所以戏曲令发现民间这股风潮之后,他们派遣了编辑专门采访郅都,去郅都当差的官署拿有关郅都判案的文件。经过一年多的编排《郅公探案实录》新鲜出炉,在整个大汉巡回演出,这个戏曲打着号称是根据郅都真人真事改编,受到各地百姓的欢迎。郅都因此成为了法家新的政治明星,地位快速提升,已经可以和贾谊,晁错他们站在一起了。
法家也更喜欢大汉,战国先秦法家只是君王的黑手套,专门为君王得罪贵族,得罪豪强,得罪地方的百姓,有好下场的寥寥无几,但在大汉朝廷给他们名,给他们利,法家第一次站在正面形象。
游行示威并没有影响到贤者大会的正常召开。
首先是大汉丞相陈磊做的大汉朝廷一年报告。
陈磊对着所有的贤者说着大汉这一年钢铁的产量,煤炭生产了多少吨,化肥生产了多少吨,石油生产了多少吨,今年还增加了一个电力的数据。
而后是粮食生产了多少吨,布匹生产了多少匹,进出口的增长,财政的增长,说完这些大头之后,后面则是一些比较细致的,像人均增加了多少粮食,蛋,奶,肉蔬菜的人均量,而后是修了多少公路,铁路,建设了多少水渠等等。
贤者们听完纷纷为陈磊鼓掌,因为今年的数据太亮眼了,已经追上大汉开国时期了。
而在一旁观政的大汉诸侯代表则纷纷羡慕,大汉一年财政增加都比他们全年的财政收入多十倍。
天竺相董仲舒则有点担忧今天的游行示威影响到天竺的发展,要知道在大汉劳工数量最多的就是天竺国,有接近十万人,这些劳工创造的收入是天竺外汇最重要的来源。
自从天竺王徐爱军请董仲舒去天竺之后,对其极其重视,食则同席,寝则同榻,董仲舒去天竺三年时间就从天竺王幕僚晋升为天竺王丞相,他在天竺可谓是如鱼得水,他自然要回报天竺王的重视。
于是董仲舒则开始了自己在天竺的改革,他首先对天竺的吏治下手。
对于天竺吏治的腐败董仲舒是极其震惊的,他认为天竺的腐败,已经到了不反腐要亡国的程度了,他甚至担心天竺出现一个太上皇一样的英雄,把汉人的势力赶出这片土地。
而为了反腐,董仲舒大量招募大汉的儒家子弟,以这些人取代天竺原本的腐败分子。
天竺人也算是绝了,逼的董仲舒这样的儒家之人也要行法家之道。
经过了一年多的打击,董仲舒不敢说天竺官吏能有多清廉,但那些只会贪污,不会做事的无能之辈大量被清理出去,大汉来的儒生取代他们,下面的官员也懂得执行天竺朝廷的命令。
而后他对土地动手,限制私人占有土地,限制豪强兼并土地,以赎买的方式,把豪强贵族的土地再次均给天竺的平民。
针对天竺贵族豪强霸占经济作物,盐业,钢铁等高价值的行业,他强力实行官营政策,把经济作物园,盐业,钢铁等工厂收归少府所有,增加天竺朝廷的财政收入,而对天竺民间,他压制奴婢制度,打击天竺本土的四等人制度,打击天竺本土的宗教势力,降低赋税,减少徭役,让人民休养生息,减少民力消耗。”
在董仲舒这一系列的政策下,天竺国的财政收入增加了一倍,第一次超过了百亿钱。
这要是在封建时代的,董仲舒此时的功绩足够堪比管仲乐毅,但可惜这条时间线,全球已经被大汉拉入了工业化的时代了。
天竺的这些改革措施,就是暂时的让天竺的财政由赤字变为盈余,对天竺产业的改变依旧是非常少。
此时的天竺依旧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封建国家。他本土因为徐爱军带来的少数工业区也被冲击的摇摇欲坠。
原因也非常简单,全球化本质上也是一场淘弱留强的经济大洗牌,一个地区的强的产业会得到极大的加强,同时一个地区相对弱的产业,会遭遇全球最强大的对手,被打的一泻千里。
天竺这块地区,因为有丰富的光热,只要做好基础设施建,不管是种植粮食,还是种植甘蔗,香料,茶叶,等经济作物都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
所以天竺的贵族豪强只要开个经济作物种植园,就可以轻易的赚取大量的利润。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要发展工业,就要建设工厂,要修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同时要修建工业区,完成通水,通路,通电等基础设施要求,费了巨额代价,弄了这么多基础设施,建立起来的工厂,还要和大汉已经有完整产业链的工厂竞争。
而天竺国,除了人力成本低这一个优势之外,不管是基础设施,资金,人才等等条件都远远不如大汉,甚至都不如匈奴国,匈奴国好歹有军臣带来的工业传统,加上他本身就有行商的传统,对发展工业有一定加成。
天竺却是一个等级制度的奴隶制国家,它的传统的奴役本土的人来创造价值,他们弄个种植园,香料种植园可以做到。
但要打通全国大市场,建立工业体系,培养工业人才,然后建立一个血肉工厂,压缩工业产品的成本,以此和大汉的工业产品竞争,就有点超出他们的能力了。
在天竺开工厂的利润远远比不上弄个种植园利润高。开工厂劳心劳力不赚钱,弄个种植园,轻轻松松就可以躺赚钱,你要是天竺的上层人如何选择?
自然是放弃建筑工厂,弄个经济作物种植园。
当董仲舒当天竺丞相的时候,他发现偌大一个天竺,只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小工业区,里面也只有一些小型的纺织厂,食品加工厂,机械维修厂,和一些水泥等五小工厂。
而就是这么零星且破败的小工业区,也是在大汉的工业产品冲击下摇摇欲坠。
最让董仲舒无语的是,明明发展工业对天竺上层是有利的事情,但他们却满不在意,最喜欢用的都是大汉来的丝绸,布,各种高档的衣物,工业产品,即便是本国有替代品,他们也不用愿意用,并斥责为垃圾货。
上层人这样的态度,天竺的先进制造业能发展的起来才有鬼。
此时天竺的都城孟买,在董仲舒看来是极其魔幻的,贵族豪强居住的富饶地区,其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和大汉本土无异,大汉最先进的电网系统在孟买可以找得到,先进的自来水网,摩天大楼式的建筑也可以看到,干净整洁的沥青马路,穿着时尚的富裕公民。
但出了富人区,孟买展现出贫穷落后,低矮落魄的建筑,污水横流的街道,衣不蔽体的贫穷百姓。
而在更加广大的地区,天竺的百姓依旧生活在稻草泥土搭建的房屋当中,只有少数富裕的百姓才能修建砖瓦房,现代文明的工业产品,依旧是只有少数人能够享受的奢侈品,普通人依旧生活的贫困,大家视去大汉打工当做改变命运的途径。
天竺豪强贵族对这片土地的一切习以为常,甚至认为这几十年是天竺的黄金岁月,他们手中的土地增多,财富增多,融入大汉全球化体系当中,他们能享受的奢侈品变得更多了。
但董仲舒却不能接受天竺现在的样子,不管是为了报答天竺王的知遇之恩,还是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都想要改变天竺的现状。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66728/4843597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