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国号之争
推荐阅读:星际最强大脑、怪猎:猎人的笔记、吞噬进化:我重生成了北极狼、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全球废土:避难所无限升级、名门第一儿媳、从机械猎人开始、天灾降临:我靠捡破烂当大佬、我也是异常生物、收到未来短信,我赚百亿很合理吧、
建制称王!
此话一出,不仅是吴广眉头挑动,目中多了些光芒。
在座群臣也都明显被这句话影响,一个个脸色各有变换。
“张君所言甚是,今陈王既殁于南方。吴王为楚国假王,合该登临大位,继陈王之业,领袖反秦之事!”
阿牛起身附和,声音有些兴奋。
他这个吴王亲信一开口,其他人纷纷响应。
“然也,吾等愿请吴王登位,建制称王!”
蒯彻、李左车、陈平这些脑子转得快的人已经起身,向吴广请求。
其余诸臣见状,也都相继跟上,一时间请吴广称王之声不绝于耳,颇为浩大。
见自己一言之下引得群臣响应,张耳捋着颌下须髯,眼中闪过笑意。
之前他因其子张敖的缘故力劝吴广救魏,没想被陈馀戳穿,吴广对其态度冷淡了不少。
张耳敏锐察觉到这一点,便有心讨好。
在他看来,如果能在群臣之前首提建制称王之事,定能够讨得吴广欢心,也能表一表自己的忠诚。
建制称王对吴广来说,确实很重要,甚至占据其他诸事之前。
他一向被人称作吴王。
实际上这是一种类似于陈王、项王之类的称呼,并不是真正的王号。
陈胜建楚时自立为楚王,封吴广为假王。
假王,就是暂时任命、非正式的王。
可以称呼为王,但没有其他属于王的权力。
比如真王可以称孤道寡,建立自己的制度,拥有属于自己的朝廷,给人封相拜将,为一国之至尊。
假王没有。
假王依旧受真王领导,麾下将领也都是真王所派,没有属于自己的朝廷百官,和真王之间有本质上的差别,相当于一个享受“王”称的将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临济会盟的时候,吴广是没有资格和魏咎、田儋相盟约的。
可谁让他拳头硬呢,靠着大破王离攒下的威名,加上手下的精兵锐卒,让齐魏不敢轻视,将他视作同一层次的人。
但若不为真王,吴广在名号终归是差了别人一截。
名不正则言不顺,不为真王就不能建立自己的朝廷和制度,没有朝廷就不能分封百官,对于一个势力的发展不是好事。
建制称王,不仅对吴广有利,对其麾下诸将群臣也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这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张耳起头,阿牛附和后,没有人表示反对,全都满怀期待的看着吴广,就等他一口答应下来。
如果陈胜没死,或是没有漳水之战大破王离,吴广都不会称王。
现在陈胜死了,王离也无法带来威胁,吴广确实没有什么需要顾虑的地方。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吴广略一沉吟,便在万众期待的目光中点了点头。
“尔等所言有理,名不正则言不顺,若欲兴反秦之业,吾当为王以领袖河北之义士。”
一阵欢呼声响起。
吴广又沉声道:“不过建制称王之事关系重大,诸多事项还需慎重商讨才是。”
称王之后,需要建立朝廷制度,任命百官群臣,其重要且繁杂,不能等闲视之。
首当其冲的就是王号与国号问题。
“君上为楚人,与陈王反秦于楚地,随陈王复立楚国,为楚之假王,此番又继陈王之业,自当为楚王!”
张耳提出的是为楚王,立楚国。
阿牛和舒欣,以及从楚地前来投奔的吕青、邵骚、陈泽等人皆点头赞同。
他们是楚人,那肯定是希望复立楚国了。
且吴广继承的是陈胜法统,立国号为楚有一定的逻辑在。
既然有人支持,就同样也有人反对。
“张君所言谬哉。何谓之楚?楚者,荆也,南方之大国也!”
陈馀站出来,朗声道:“诗曰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旅。自殷商以来,楚便为南方大国的代表,向来以江淮为楚地,其何曾占据过河北?天下可有无一寸楚地之楚国乎?”
陈馀目光炯炯,直盯着张耳,大声质问。
张耳支持的,他就要反对。
而且陈馀说的也有他的道理。
堂堂楚国,却连一寸楚地都没有。
没有楚地的楚国,说出去岂不是让人笑话吗?
陈馀身后,同样有大量的拥护者。
除了楚人外的其他臣子几乎都不同意。
就连楚人里,也不是每个人都支持。
比如新归附的虞子期,他就忍不住反驳道:“项氏在南方拥立怀王之后为楚王,今天下已有占据楚地的楚国。若是君上在河北立国为楚,岂非天下就有两个楚国了,这不妥。”
芈姓楚国和韩国复立的消息已经传到了河北,在场众人基本都知道,故而虞子期这话引起许多人呼应。
芈姓熊氏统治荆楚八百年,无数楚人对芈姓王族抱有敬畏和尊崇。
现在楚怀王的孙子熊心复国,占据楚地而称楚王,又有世代将门项氏为其背书,怎么看都比吴广的正统性高。
别看陈胜首张大义,实际上在楚国各大族、勋贵,甚至许多黔首眼中,陈胜是远不如芈姓王族有号召力的。
陈胜尚且如此,吴广起事后在楚地只待了不到一个月,影响力就更不用说了。
蒯彻起身道:“芈姓楚国既然复立,君上又立一楚国,必招致两方敌对。今暴秦尚在,吾等当以灭秦为先,若是自相残杀,岂非又复昔日六国沦亡之景乎?以臣之见,昔日六国,唯燕无王族,君上当称燕王,如此名正言顺,天下绝无人能够质疑!”
蒯彻这话,引得臧荼等燕将附和。
六国王族,唯燕无存,吴广复立燕国,没人会质疑他的正统性,听上去非常合理。
“若称燕国,那又将吾等赵地诸人置于何地?岂不可称赵国乎?”
李左车冷冷开口。
在国号这种大事上,就连他们这些智谋之士也忍不住为私心而辩。
蒯彻是燕人,那肯定是希望吴广立燕国。
李左车是赵人,免不了想要以赵国为号。
更别说燕赵素来敌对,当年长平之战后赵国虚弱,燕国起大兵前来趁火打劫,行为之恶劣,让赵人极度反感。
以李左车为代表的赵人怎么可能接受被燕国统治,宁愿是楚也绝不愿是燕。
“该称赵国!”
“该称燕国!”
“别争了,我看还是楚国好!”
“楚不行,要燕!”
“什么燕,大王定都邯郸,这肯定是赵!”
“什么时候定都了?别瞎说!大王继承的是陈王基业,就该称楚王!”
三个国号引起群臣争论,声音鼎沸。
涉及到名号大事,没人愿意退让。
这还是葛婴、司马卬、韩广、剧武等武将都在前线领兵,要是他们也在,今日怕是吵着吵着就要干起架来。
吴广坐在主位,有些无语的看着这一幕。
他麾下人才主要来源于楚、燕、赵、魏。
因魏国尚在的缘故,张耳、陈馀、陈平等人不会要求使用魏为国号,可其他三方就不肯了,全都想要以故国为号。
这也能看出昔日各国之间的矛盾,上百年的战争打下来,天下诸国皆有仇怨,同时也对本国的国号有一定的归属感。
你用其中一个国号,出身他国的人心中总是不舒服,不利于团结和统治。
燕和赵这两个肯定不能用,用一个,就会得罪另一方的人。
而以楚国为号,立国后就会直接与南方芈姓楚国对敌,不适宜日后的外交转换。
吴广很清楚,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有的只是利益。
没有必要一开始就把两方关系弄得这么糟,留有余地更符合未来的利益。
而且没有楚地的楚国,确实有些搞笑。
再加上以楚国为号,必定免不了提到陈胜,对于吴广这个新王的威信建立也不算一件好事。
吴广略一思索,拍了拍身前的案几,示意他要发言了。
可这时候堂下群臣已吵得面红耳赤,进入亢奋状态,将他这个大王直接给无视掉。
不给面子是吧。
吴广转头,看向一旁默默侍立的毋死。
毋死明白。
“全都住嘴,君上有话要说!”
声如雷震,震得群臣晃了晃,全都面色煞白的看过来。
“臣等无礼,还请君上恕罪。”
被毋死一声吼,众人这才按捺住胸中一颗争心,纷纷拱手告罪。
吴广则先古怪的看了毋死一眼,寻思再有下次就让他站到屋子正中去吼。
这站在自己旁边,一声吼下来差点把耳朵都给他震聋了。
等到殿中重新安静下来,吴广这才清了清嗓子,道:“尔等所言,我已知晓,以楚、燕、赵三国之号,并不适宜今日之势,吾当另择一国号。”
另择一国号?
这话一出来,群臣不争了,全都好奇与惊讶的望向吴广。
不知道吴广要用什么国号?
吴广本想用汉,抢一个刘邦的汉朝下来,可自古以来国号都有讲究,得有来历渊源,不是说想取就取。
若是取得不好不贴切,反而会引发他人讥讽嘲笑。
刘邦的汉王来源于项羽所封,王汉中、巴蜀,故为汉王。
他吴广现在不占汉水之土,以汉为号太过牵强,也没必要。
但若要让他想一个能贴切自己情况,还有渊源的王号出来,又有些难为人了。
见吴广沉思不定,老臣吕青起身道:“立国建制,为礼仪之序。此乃儒门所长,君上若有疑问,何不问儒生?”
儒生?
群臣皆相互打量。
蒯彻眨了眨眼,他是纵横家,平日吹嘘能引些儒家说辞,可在礼仪相关的专业性上肯定和儒生比不了。
李左车是将门传承,从小读的是兵书,算是兵家。
陈平虽然好出奇谋,但实际上是黄老门徒。
这时候陈馀就有些自得了。
他虽以侠闻名,但却是个儒侠,少时喜好儒家学说,还曾和孔子后嗣孔鲋有所交情,也可称得上半个儒生了。
“君上看来是要问我了。”
陈馀挺起胸膛,并瞥了对面的张耳一眼。
没想到吧,你张耳挑的头,最后却是我陈馀来收尾。
就在陈馀心中期盼之时,吴广却道:“传叔孙通!”
“传叔孙通!”
佩剑在殿门值岗的吴冲接到王令,立刻派人去传叔孙通。
这个名字,让陈馀等人面露惊愕。
竟然还有人没上场。
吴广淡淡微笑。
叔孙通,是他从邓说口中知道的。
此人为博士孔鲋的弟子,还曾在咸阳的秦廷任过职务,于蕲县时受孔鲋之命跟从邓说北上。
后来他们被齐人所困,出面与齐人周旋的除了吕青外也有叔孙通,他表现的很不错,让邓说颇有称赞,故引起了吴广的注意,今天正好招来解决疑问。
没过多久,便有一高冠大袖的中年儒生走入殿中。
“臣叔孙通拜见吴王。”
说话有礼,姿态标准,让众人侧目。
吴广颔首,让其起身,又命吕青为其讲述如今所遇之事。
“吾闻儒士博古通今,见识非常。今吾欲另择国号,不知叔孙生可有方略呈上。”
吴广平静询问。
叔孙通精神抖擞,知道这是决定他日后前程的关键时刻。
他思索片刻,拱手道:“以大王所占据河北之土,欲择国号,或以虞、晋为先。”
“大王为姚姓吴氏,为虞舜之后。帝舜出有虞,都蒲阪,而立虞朝,今大王立国,可扬先祖之号。”
虞。
吴广脸色微动,他是虞舜后代,用虞为国号有一定合理性。
而且虞舜的都城蒲坂就在大河以北,位于现在的河东郡,虽然没在他手上,但日后夺来便是。
以虞为国号,确实适合吴广这个占据了河北的势力。
只是虞人虞人,听起来总有些奇怪。
吴广看向叔孙通。
叔孙通又道:“晋者,为古之大国,霸主之一。全盛时掌河北大半,大王以河北起家,可为晋王。”
说到这里,叔孙通见吴广眉毛皱起来,似乎对这个国号不太喜欢。
不喜欢没关系,他还有点子,主打的就是一个灵活。
叔孙通眼珠一转,又道:“然昔日三家分晋,魏国尚存。若大王以晋为国号,与魏国相恶殊为不美。如此则可以唐为国号。”
“唐者,为昔日帝尧之号,其地先封于燕、赵之界(今河北唐县),立古唐国。后帝尧赴平阳执帝位,其地囊括河北。”
“今君上于河北起家,据燕、赵之地,又欲取山西太原,此皆为昔日唐国之迹,甚为合适。”
有理有据,众臣听得点头。
唐尧起于燕赵之交,两方兼顾,不至于让燕、赵两国之人争吵。
而后来唐尧又在平阳称帝,这些全都是河北的地盘,非常适合吴广如今的形势。
而且唐这个国号。
吴广眼中闪过一抹亮光。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
大唐,盛唐,唐人……
这般称呼也未尝不可。
“叔孙生所言不错,吾今日便以唐为号,称唐王!”
吴广昂首开口,当众定下了他的国号。
唐。
吴唐。
此话一出,不仅是吴广眉头挑动,目中多了些光芒。
在座群臣也都明显被这句话影响,一个个脸色各有变换。
“张君所言甚是,今陈王既殁于南方。吴王为楚国假王,合该登临大位,继陈王之业,领袖反秦之事!”
阿牛起身附和,声音有些兴奋。
他这个吴王亲信一开口,其他人纷纷响应。
“然也,吾等愿请吴王登位,建制称王!”
蒯彻、李左车、陈平这些脑子转得快的人已经起身,向吴广请求。
其余诸臣见状,也都相继跟上,一时间请吴广称王之声不绝于耳,颇为浩大。
见自己一言之下引得群臣响应,张耳捋着颌下须髯,眼中闪过笑意。
之前他因其子张敖的缘故力劝吴广救魏,没想被陈馀戳穿,吴广对其态度冷淡了不少。
张耳敏锐察觉到这一点,便有心讨好。
在他看来,如果能在群臣之前首提建制称王之事,定能够讨得吴广欢心,也能表一表自己的忠诚。
建制称王对吴广来说,确实很重要,甚至占据其他诸事之前。
他一向被人称作吴王。
实际上这是一种类似于陈王、项王之类的称呼,并不是真正的王号。
陈胜建楚时自立为楚王,封吴广为假王。
假王,就是暂时任命、非正式的王。
可以称呼为王,但没有其他属于王的权力。
比如真王可以称孤道寡,建立自己的制度,拥有属于自己的朝廷,给人封相拜将,为一国之至尊。
假王没有。
假王依旧受真王领导,麾下将领也都是真王所派,没有属于自己的朝廷百官,和真王之间有本质上的差别,相当于一个享受“王”称的将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临济会盟的时候,吴广是没有资格和魏咎、田儋相盟约的。
可谁让他拳头硬呢,靠着大破王离攒下的威名,加上手下的精兵锐卒,让齐魏不敢轻视,将他视作同一层次的人。
但若不为真王,吴广在名号终归是差了别人一截。
名不正则言不顺,不为真王就不能建立自己的朝廷和制度,没有朝廷就不能分封百官,对于一个势力的发展不是好事。
建制称王,不仅对吴广有利,对其麾下诸将群臣也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这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张耳起头,阿牛附和后,没有人表示反对,全都满怀期待的看着吴广,就等他一口答应下来。
如果陈胜没死,或是没有漳水之战大破王离,吴广都不会称王。
现在陈胜死了,王离也无法带来威胁,吴广确实没有什么需要顾虑的地方。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吴广略一沉吟,便在万众期待的目光中点了点头。
“尔等所言有理,名不正则言不顺,若欲兴反秦之业,吾当为王以领袖河北之义士。”
一阵欢呼声响起。
吴广又沉声道:“不过建制称王之事关系重大,诸多事项还需慎重商讨才是。”
称王之后,需要建立朝廷制度,任命百官群臣,其重要且繁杂,不能等闲视之。
首当其冲的就是王号与国号问题。
“君上为楚人,与陈王反秦于楚地,随陈王复立楚国,为楚之假王,此番又继陈王之业,自当为楚王!”
张耳提出的是为楚王,立楚国。
阿牛和舒欣,以及从楚地前来投奔的吕青、邵骚、陈泽等人皆点头赞同。
他们是楚人,那肯定是希望复立楚国了。
且吴广继承的是陈胜法统,立国号为楚有一定的逻辑在。
既然有人支持,就同样也有人反对。
“张君所言谬哉。何谓之楚?楚者,荆也,南方之大国也!”
陈馀站出来,朗声道:“诗曰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旅。自殷商以来,楚便为南方大国的代表,向来以江淮为楚地,其何曾占据过河北?天下可有无一寸楚地之楚国乎?”
陈馀目光炯炯,直盯着张耳,大声质问。
张耳支持的,他就要反对。
而且陈馀说的也有他的道理。
堂堂楚国,却连一寸楚地都没有。
没有楚地的楚国,说出去岂不是让人笑话吗?
陈馀身后,同样有大量的拥护者。
除了楚人外的其他臣子几乎都不同意。
就连楚人里,也不是每个人都支持。
比如新归附的虞子期,他就忍不住反驳道:“项氏在南方拥立怀王之后为楚王,今天下已有占据楚地的楚国。若是君上在河北立国为楚,岂非天下就有两个楚国了,这不妥。”
芈姓楚国和韩国复立的消息已经传到了河北,在场众人基本都知道,故而虞子期这话引起许多人呼应。
芈姓熊氏统治荆楚八百年,无数楚人对芈姓王族抱有敬畏和尊崇。
现在楚怀王的孙子熊心复国,占据楚地而称楚王,又有世代将门项氏为其背书,怎么看都比吴广的正统性高。
别看陈胜首张大义,实际上在楚国各大族、勋贵,甚至许多黔首眼中,陈胜是远不如芈姓王族有号召力的。
陈胜尚且如此,吴广起事后在楚地只待了不到一个月,影响力就更不用说了。
蒯彻起身道:“芈姓楚国既然复立,君上又立一楚国,必招致两方敌对。今暴秦尚在,吾等当以灭秦为先,若是自相残杀,岂非又复昔日六国沦亡之景乎?以臣之见,昔日六国,唯燕无王族,君上当称燕王,如此名正言顺,天下绝无人能够质疑!”
蒯彻这话,引得臧荼等燕将附和。
六国王族,唯燕无存,吴广复立燕国,没人会质疑他的正统性,听上去非常合理。
“若称燕国,那又将吾等赵地诸人置于何地?岂不可称赵国乎?”
李左车冷冷开口。
在国号这种大事上,就连他们这些智谋之士也忍不住为私心而辩。
蒯彻是燕人,那肯定是希望吴广立燕国。
李左车是赵人,免不了想要以赵国为号。
更别说燕赵素来敌对,当年长平之战后赵国虚弱,燕国起大兵前来趁火打劫,行为之恶劣,让赵人极度反感。
以李左车为代表的赵人怎么可能接受被燕国统治,宁愿是楚也绝不愿是燕。
“该称赵国!”
“该称燕国!”
“别争了,我看还是楚国好!”
“楚不行,要燕!”
“什么燕,大王定都邯郸,这肯定是赵!”
“什么时候定都了?别瞎说!大王继承的是陈王基业,就该称楚王!”
三个国号引起群臣争论,声音鼎沸。
涉及到名号大事,没人愿意退让。
这还是葛婴、司马卬、韩广、剧武等武将都在前线领兵,要是他们也在,今日怕是吵着吵着就要干起架来。
吴广坐在主位,有些无语的看着这一幕。
他麾下人才主要来源于楚、燕、赵、魏。
因魏国尚在的缘故,张耳、陈馀、陈平等人不会要求使用魏为国号,可其他三方就不肯了,全都想要以故国为号。
这也能看出昔日各国之间的矛盾,上百年的战争打下来,天下诸国皆有仇怨,同时也对本国的国号有一定的归属感。
你用其中一个国号,出身他国的人心中总是不舒服,不利于团结和统治。
燕和赵这两个肯定不能用,用一个,就会得罪另一方的人。
而以楚国为号,立国后就会直接与南方芈姓楚国对敌,不适宜日后的外交转换。
吴广很清楚,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有的只是利益。
没有必要一开始就把两方关系弄得这么糟,留有余地更符合未来的利益。
而且没有楚地的楚国,确实有些搞笑。
再加上以楚国为号,必定免不了提到陈胜,对于吴广这个新王的威信建立也不算一件好事。
吴广略一思索,拍了拍身前的案几,示意他要发言了。
可这时候堂下群臣已吵得面红耳赤,进入亢奋状态,将他这个大王直接给无视掉。
不给面子是吧。
吴广转头,看向一旁默默侍立的毋死。
毋死明白。
“全都住嘴,君上有话要说!”
声如雷震,震得群臣晃了晃,全都面色煞白的看过来。
“臣等无礼,还请君上恕罪。”
被毋死一声吼,众人这才按捺住胸中一颗争心,纷纷拱手告罪。
吴广则先古怪的看了毋死一眼,寻思再有下次就让他站到屋子正中去吼。
这站在自己旁边,一声吼下来差点把耳朵都给他震聋了。
等到殿中重新安静下来,吴广这才清了清嗓子,道:“尔等所言,我已知晓,以楚、燕、赵三国之号,并不适宜今日之势,吾当另择一国号。”
另择一国号?
这话一出来,群臣不争了,全都好奇与惊讶的望向吴广。
不知道吴广要用什么国号?
吴广本想用汉,抢一个刘邦的汉朝下来,可自古以来国号都有讲究,得有来历渊源,不是说想取就取。
若是取得不好不贴切,反而会引发他人讥讽嘲笑。
刘邦的汉王来源于项羽所封,王汉中、巴蜀,故为汉王。
他吴广现在不占汉水之土,以汉为号太过牵强,也没必要。
但若要让他想一个能贴切自己情况,还有渊源的王号出来,又有些难为人了。
见吴广沉思不定,老臣吕青起身道:“立国建制,为礼仪之序。此乃儒门所长,君上若有疑问,何不问儒生?”
儒生?
群臣皆相互打量。
蒯彻眨了眨眼,他是纵横家,平日吹嘘能引些儒家说辞,可在礼仪相关的专业性上肯定和儒生比不了。
李左车是将门传承,从小读的是兵书,算是兵家。
陈平虽然好出奇谋,但实际上是黄老门徒。
这时候陈馀就有些自得了。
他虽以侠闻名,但却是个儒侠,少时喜好儒家学说,还曾和孔子后嗣孔鲋有所交情,也可称得上半个儒生了。
“君上看来是要问我了。”
陈馀挺起胸膛,并瞥了对面的张耳一眼。
没想到吧,你张耳挑的头,最后却是我陈馀来收尾。
就在陈馀心中期盼之时,吴广却道:“传叔孙通!”
“传叔孙通!”
佩剑在殿门值岗的吴冲接到王令,立刻派人去传叔孙通。
这个名字,让陈馀等人面露惊愕。
竟然还有人没上场。
吴广淡淡微笑。
叔孙通,是他从邓说口中知道的。
此人为博士孔鲋的弟子,还曾在咸阳的秦廷任过职务,于蕲县时受孔鲋之命跟从邓说北上。
后来他们被齐人所困,出面与齐人周旋的除了吕青外也有叔孙通,他表现的很不错,让邓说颇有称赞,故引起了吴广的注意,今天正好招来解决疑问。
没过多久,便有一高冠大袖的中年儒生走入殿中。
“臣叔孙通拜见吴王。”
说话有礼,姿态标准,让众人侧目。
吴广颔首,让其起身,又命吕青为其讲述如今所遇之事。
“吾闻儒士博古通今,见识非常。今吾欲另择国号,不知叔孙生可有方略呈上。”
吴广平静询问。
叔孙通精神抖擞,知道这是决定他日后前程的关键时刻。
他思索片刻,拱手道:“以大王所占据河北之土,欲择国号,或以虞、晋为先。”
“大王为姚姓吴氏,为虞舜之后。帝舜出有虞,都蒲阪,而立虞朝,今大王立国,可扬先祖之号。”
虞。
吴广脸色微动,他是虞舜后代,用虞为国号有一定合理性。
而且虞舜的都城蒲坂就在大河以北,位于现在的河东郡,虽然没在他手上,但日后夺来便是。
以虞为国号,确实适合吴广这个占据了河北的势力。
只是虞人虞人,听起来总有些奇怪。
吴广看向叔孙通。
叔孙通又道:“晋者,为古之大国,霸主之一。全盛时掌河北大半,大王以河北起家,可为晋王。”
说到这里,叔孙通见吴广眉毛皱起来,似乎对这个国号不太喜欢。
不喜欢没关系,他还有点子,主打的就是一个灵活。
叔孙通眼珠一转,又道:“然昔日三家分晋,魏国尚存。若大王以晋为国号,与魏国相恶殊为不美。如此则可以唐为国号。”
“唐者,为昔日帝尧之号,其地先封于燕、赵之界(今河北唐县),立古唐国。后帝尧赴平阳执帝位,其地囊括河北。”
“今君上于河北起家,据燕、赵之地,又欲取山西太原,此皆为昔日唐国之迹,甚为合适。”
有理有据,众臣听得点头。
唐尧起于燕赵之交,两方兼顾,不至于让燕、赵两国之人争吵。
而后来唐尧又在平阳称帝,这些全都是河北的地盘,非常适合吴广如今的形势。
而且唐这个国号。
吴广眼中闪过一抹亮光。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
大唐,盛唐,唐人……
这般称呼也未尝不可。
“叔孙生所言不错,吾今日便以唐为号,称唐王!”
吴广昂首开口,当众定下了他的国号。
唐。
吴唐。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66835/4792180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