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自我妥协
推荐阅读:被俘(np)、说好的恶毒女配呢(穿书)、小说大纲里的女主觉醒后(NPH)、【足球】曼彻斯特的绿玫瑰、纏歡入骨(兄妹骨)、低级向导不能强制爱吗(NPH)、小主在上(百合ABO)、【黑篮】我意本非此(高H,NP)、静海旖旎(校园高H)、咫尺(纯百H)、
第771章 自我妥协
宋徽宗废科举,是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后世史书记载的理由,无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个人偏好。宋徽宗是酷爱艺术和奢侈享乐,他对经学和文人没有多少兴趣,反而崇信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他任用贪官朱勉搜罗天下奇珍异宝,修建石纲等工程浩大的园林宫殿,耗费国家财力。
二是他对科举考试不重视,不仅常常缺席,甚至有时候会让宦官代替他审阅试卷,对科举考试的内容也不满意,认为考试的题目太过于刻板和陈旧,所以他希望通过改革科举制度,来选拔一些符合他个人喜好和政治需要的人才,例如擅长音律、金石学、道教等方面的人才。
三是他在新党旧党党争中,偏向于新党,所以他决定废除科举制度,以打击旧党的势力,巩固新党的地位。
据史书记载,之后产生的恶果,则是学校的考试不是以诗赋为主,而是以一些奇怪和无聊的题目为主,例如“论鸡鸣”、“论酒色”、“论鼻子”等。这样的考试,不仅不能培养和选拔出真正的文学家,反而会培养和选拔出一些无知无趣,或是歪曲堕落的人。
于是自此之后,天下大乱,奸臣当道,文学衰败,士人离心,加剧了社会动荡和危机,成为了靖康之耻的直接原因。
所有的结论归于最后,都只有一点。
赵佶是个昏君。
当然,以结果来说,这个结论并没有什么问题,赵佶也在十几年后,在众官的劝谏下,认识到自己不适合当皇帝,于是在金兵南下时,自行退位让给了宋钦宗。
再然后,就是荒诞无比,处处充斥着不可思议情节的靖康之耻了。
先是金兵南下,奔袭千里,在没有后勤的情况下到了汴京城下,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
且其在从没有攻陷坚城先例的情况下,坚持攻打外城一个多月后毫无进展,但就是在城外不走,终于等到了一个无比荒谬的奇迹出现。
郭京主动打开外城城门,金兵趁机占据了外城城墙。
但在汴京内城之外,还有两道防备更为严密的城墙,金兵久攻不入,进退两难。
然后奇迹再次出现了。
宋钦宗竟然在并无城破危险的情况下,亲自出城谈和,然后不出意外的被扣住了,金人不仅要求宋钦宗投降,而且要求大量金银。
在金人威逼之下,宋钦宗写了降表对金称臣,然后被放回城搜刮赎买的金银。
史书记载,宋钦宗吓破了胆,因为金人要价太高,所以他回城后,不仅大肆搜刮金银,还将妇女冲抵银钱送出城去。
之后在金人未入城的情况下,被吓破胆的宋钦宗做了什么呢?
他竟然鼓起勇气又出城了,然后不出意料又被扣住了。
此时已经退位多面的宋徽宗竟然也出城了,虽然不知道他是去干什么的,但不出意料也被扣住了。
为了赎买二帝,忠心的大臣们继续在城内执行皇帝的命令,不仅搜刮金银,还将二帝的妃嫔姐妹女儿们也送出城外,意图用其换回二帝。
足足送了十万人。
史书种种迹象表明,直到此刻,汴京的内城仍没有被攻破!
后世说的攻破,是神棍郭京主动开的外城城门,放了金兵进来,金军才无比费劲地占领了外城的城墙这件事。
但稍微了解大城结构的人来说,外城虽然有用,但也只是第一道防线而已,内城才是关键,毕竟绝大部分兵力和百姓都布置在内城,其和外城之间,还有至少两道城墙防线!
这所谓的城破,便是金兵久攻内城不下,为了配合金军,二帝主动出城,成为了人质。
正常来说,只要脑子正常的皇帝,都不会孤身前去敌营把?
而且即使如此,金军还是无法进入内城,且听到康王赵构带了万余人来救援的消息后,竟然带着所有被挟持的人仓皇北上离开了。
这便是靖康之耻的整个过程。
这事情实在太过荒唐,太过违背常识,以至于史书都不能自圆其说,写小说都不敢写的这么离谱,后世才会诞生了种种阴谋论。
史书上记载了很多极其荒谬,违背最基本逻辑的事情,大部分不外乎两种原因。
当事人是疯子傻子。
或者史书记载隐瞒了什么。
鉴于汉代主流史学家将史记当小说看的先例,只能说史书有不少隐情,并不像史官们自我感动的那么白莲。
所以很多史书修史的时候,受限于种种条件,很多时候并没有完全揭露出事件的真相,也夹杂着记录者的主观倾向,随着一代代的流传,又产生了人为或者无意的扭曲和误差,于是展现在后人面前的东西,就被蒙上了一层层神秘的面纱。
想要从中一探历史的真实,便要使用种种方法,将其掩盖其上的灰尘擦去,才能一窥究竟,这便是读史的挑战,也是迷人之处。
而其中秉持的标准,便是利益所向,人心所测,固然人的想法会有不同,动机会有不同,说出的东西也不同,但他们的思维模式,千百年来却是变化不大,也成为了判断史书前后矛盾的基准。
就像袁熙面前的诸葛亮,虽然后世其智计过人,但这并不是其一出山就无敌天下的,相反,诸葛亮跟随流出的初期,在一段时间内受限于刘备实力,兼之经验不足,其实也是吃了不少亏的。
但诸葛亮这种聪明人的厉害之处,便是能在挫折中不断吸取教训,完善自己,以最快的速度成长起来。
在和诸葛亮相处的这段日子虽短,但通过几件事情,袁熙便清楚感受到了和诸葛亮之间的差距,这里面的有些距离,是袁熙即使有后世的知识储备,也很难弥补的,单纯就是智商的差别。
袁熙前世成绩并不好,他当年上大学的时候全国还未扩招,他又生在一个堪称高考难度极高的省份,所以他用尽了全身力气,也不过进了一所只能算是中游的大学,一个勉强不算冷门的系。
在进入班级后,他赫然发现这个每省只录取一人的班级,竟然有些人是报考最高两所学府失败调剂过来的。
在之后的日子里面,他感受到了智商被碾压的无奈,两个小时十道题,时间结束,他勉强写完八道交卷,然而已经有高人在一个小时前全做完交卷了。
高人考试从来只用一半时间,而且每科都能考到就九十分以上,袁熙的专业在本校以难度著称,很多科目很多人和他一样,成绩挣扎在及格线上下,相比高人,简直是丢人丢到了家。
然而这个高人最后却没有拿到保研名额,因为他的前面,还有好几个更厉害的人。
袁熙从那时候,就深切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以及无法缩短这种差距的悲哀,这种差距如此之大,以至于不是努力所能够弥补,所以后来他对于生活虽然保持着一份进取,但却多了一分顺其自然的无奈。
这种态度不是放弃,更是明白了人有时候必须要认清现实的淡然,有些差距,光凭努力是没有用的。
这种感觉,随着袁熙重生来到这个时代,其实早已经被袁熙忘记,他总觉得自己应该就是天选之子,一切的挫折失败都不会被自己原谅。
直到遇到了诸葛亮,袁熙方才回想起当年的初衷,他才再度意识到,自己其实也不过是个普通人而已。
普通人就应该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把能力之外的事情,交给聪明人来做。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快挖掘出诸葛亮这种人的潜力,让其尽快成为独当一面的人才,人尽其用,自己只要安心做个称职的辅助就好。
以诸葛亮在后世的表现,如果今后能发挥出一半,袁熙就非常满意了,但袁熙觉得,以自己后世的眼界和知识储备,如果做好给诸葛亮等人拓宽眼界的工作,谁又能说,其不能比后世做的更好呢?
后世的诸葛亮,近乎是六边形战士,而如今的他虽初出茅庐,看到了袁熙的和其他人完全不同的内政军事风格和思想后,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眼下他和袁熙正在讨论的,便是如何擢选官员。
诸葛亮出身世家大族,但并不代表世家大族出身的,都是以家族和阶级利益为先,对于尚才尚德,崇尚严刑峻法,有道德洁癖的诸葛亮来说,选拔官员的思想,显然是和重才不重德的曹操格格不入的。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擢选官员的工作量便大了很多,袁熙对诸葛亮说了自己刚才的想法,最后道:“我知道自己很多本事,是不如孔明的,所以我会安心给孔明打通难关。”
“但孔明也不是事无巨细都揽在手里,有些小事并不需要孔明这把牛刀,军师还是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
“不然军师要是累出病来,折了寿数,我可是痛心得很啊。”
诸葛亮微笑道:“主公这话所得,好像我将来会累死一样。”
“我现在才刚二十冒头,主公是不是担心的太早了些?”
袁熙犹豫了一下,拍了拍诸葛亮肩膀,“孔明啊,你就当我是观星观的吧。”
“事在人为,有些事情的结果人力可能无法改变,有些却是可以动动手指,就能改变走向的。”
“我是真心希望孔明长命百岁,这不仅是我的愿望,也是天下人的愿望啊。”
诸葛亮不明所以,但从袁熙的话中,他却能感受到那带着些沉重,却又毫无道理的关心,这种情谊,本来只应存在于相识多年的老幼或者君臣之间才对。
他躬身道:“只要主公信任,亮必克尽职守,死而后已。”
(本章完)
宋徽宗废科举,是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后世史书记载的理由,无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个人偏好。宋徽宗是酷爱艺术和奢侈享乐,他对经学和文人没有多少兴趣,反而崇信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他任用贪官朱勉搜罗天下奇珍异宝,修建石纲等工程浩大的园林宫殿,耗费国家财力。
二是他对科举考试不重视,不仅常常缺席,甚至有时候会让宦官代替他审阅试卷,对科举考试的内容也不满意,认为考试的题目太过于刻板和陈旧,所以他希望通过改革科举制度,来选拔一些符合他个人喜好和政治需要的人才,例如擅长音律、金石学、道教等方面的人才。
三是他在新党旧党党争中,偏向于新党,所以他决定废除科举制度,以打击旧党的势力,巩固新党的地位。
据史书记载,之后产生的恶果,则是学校的考试不是以诗赋为主,而是以一些奇怪和无聊的题目为主,例如“论鸡鸣”、“论酒色”、“论鼻子”等。这样的考试,不仅不能培养和选拔出真正的文学家,反而会培养和选拔出一些无知无趣,或是歪曲堕落的人。
于是自此之后,天下大乱,奸臣当道,文学衰败,士人离心,加剧了社会动荡和危机,成为了靖康之耻的直接原因。
所有的结论归于最后,都只有一点。
赵佶是个昏君。
当然,以结果来说,这个结论并没有什么问题,赵佶也在十几年后,在众官的劝谏下,认识到自己不适合当皇帝,于是在金兵南下时,自行退位让给了宋钦宗。
再然后,就是荒诞无比,处处充斥着不可思议情节的靖康之耻了。
先是金兵南下,奔袭千里,在没有后勤的情况下到了汴京城下,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
且其在从没有攻陷坚城先例的情况下,坚持攻打外城一个多月后毫无进展,但就是在城外不走,终于等到了一个无比荒谬的奇迹出现。
郭京主动打开外城城门,金兵趁机占据了外城城墙。
但在汴京内城之外,还有两道防备更为严密的城墙,金兵久攻不入,进退两难。
然后奇迹再次出现了。
宋钦宗竟然在并无城破危险的情况下,亲自出城谈和,然后不出意外的被扣住了,金人不仅要求宋钦宗投降,而且要求大量金银。
在金人威逼之下,宋钦宗写了降表对金称臣,然后被放回城搜刮赎买的金银。
史书记载,宋钦宗吓破了胆,因为金人要价太高,所以他回城后,不仅大肆搜刮金银,还将妇女冲抵银钱送出城去。
之后在金人未入城的情况下,被吓破胆的宋钦宗做了什么呢?
他竟然鼓起勇气又出城了,然后不出意料又被扣住了。
此时已经退位多面的宋徽宗竟然也出城了,虽然不知道他是去干什么的,但不出意料也被扣住了。
为了赎买二帝,忠心的大臣们继续在城内执行皇帝的命令,不仅搜刮金银,还将二帝的妃嫔姐妹女儿们也送出城外,意图用其换回二帝。
足足送了十万人。
史书种种迹象表明,直到此刻,汴京的内城仍没有被攻破!
后世说的攻破,是神棍郭京主动开的外城城门,放了金兵进来,金军才无比费劲地占领了外城的城墙这件事。
但稍微了解大城结构的人来说,外城虽然有用,但也只是第一道防线而已,内城才是关键,毕竟绝大部分兵力和百姓都布置在内城,其和外城之间,还有至少两道城墙防线!
这所谓的城破,便是金兵久攻内城不下,为了配合金军,二帝主动出城,成为了人质。
正常来说,只要脑子正常的皇帝,都不会孤身前去敌营把?
而且即使如此,金军还是无法进入内城,且听到康王赵构带了万余人来救援的消息后,竟然带着所有被挟持的人仓皇北上离开了。
这便是靖康之耻的整个过程。
这事情实在太过荒唐,太过违背常识,以至于史书都不能自圆其说,写小说都不敢写的这么离谱,后世才会诞生了种种阴谋论。
史书上记载了很多极其荒谬,违背最基本逻辑的事情,大部分不外乎两种原因。
当事人是疯子傻子。
或者史书记载隐瞒了什么。
鉴于汉代主流史学家将史记当小说看的先例,只能说史书有不少隐情,并不像史官们自我感动的那么白莲。
所以很多史书修史的时候,受限于种种条件,很多时候并没有完全揭露出事件的真相,也夹杂着记录者的主观倾向,随着一代代的流传,又产生了人为或者无意的扭曲和误差,于是展现在后人面前的东西,就被蒙上了一层层神秘的面纱。
想要从中一探历史的真实,便要使用种种方法,将其掩盖其上的灰尘擦去,才能一窥究竟,这便是读史的挑战,也是迷人之处。
而其中秉持的标准,便是利益所向,人心所测,固然人的想法会有不同,动机会有不同,说出的东西也不同,但他们的思维模式,千百年来却是变化不大,也成为了判断史书前后矛盾的基准。
就像袁熙面前的诸葛亮,虽然后世其智计过人,但这并不是其一出山就无敌天下的,相反,诸葛亮跟随流出的初期,在一段时间内受限于刘备实力,兼之经验不足,其实也是吃了不少亏的。
但诸葛亮这种聪明人的厉害之处,便是能在挫折中不断吸取教训,完善自己,以最快的速度成长起来。
在和诸葛亮相处的这段日子虽短,但通过几件事情,袁熙便清楚感受到了和诸葛亮之间的差距,这里面的有些距离,是袁熙即使有后世的知识储备,也很难弥补的,单纯就是智商的差别。
袁熙前世成绩并不好,他当年上大学的时候全国还未扩招,他又生在一个堪称高考难度极高的省份,所以他用尽了全身力气,也不过进了一所只能算是中游的大学,一个勉强不算冷门的系。
在进入班级后,他赫然发现这个每省只录取一人的班级,竟然有些人是报考最高两所学府失败调剂过来的。
在之后的日子里面,他感受到了智商被碾压的无奈,两个小时十道题,时间结束,他勉强写完八道交卷,然而已经有高人在一个小时前全做完交卷了。
高人考试从来只用一半时间,而且每科都能考到就九十分以上,袁熙的专业在本校以难度著称,很多科目很多人和他一样,成绩挣扎在及格线上下,相比高人,简直是丢人丢到了家。
然而这个高人最后却没有拿到保研名额,因为他的前面,还有好几个更厉害的人。
袁熙从那时候,就深切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以及无法缩短这种差距的悲哀,这种差距如此之大,以至于不是努力所能够弥补,所以后来他对于生活虽然保持着一份进取,但却多了一分顺其自然的无奈。
这种态度不是放弃,更是明白了人有时候必须要认清现实的淡然,有些差距,光凭努力是没有用的。
这种感觉,随着袁熙重生来到这个时代,其实早已经被袁熙忘记,他总觉得自己应该就是天选之子,一切的挫折失败都不会被自己原谅。
直到遇到了诸葛亮,袁熙方才回想起当年的初衷,他才再度意识到,自己其实也不过是个普通人而已。
普通人就应该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把能力之外的事情,交给聪明人来做。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快挖掘出诸葛亮这种人的潜力,让其尽快成为独当一面的人才,人尽其用,自己只要安心做个称职的辅助就好。
以诸葛亮在后世的表现,如果今后能发挥出一半,袁熙就非常满意了,但袁熙觉得,以自己后世的眼界和知识储备,如果做好给诸葛亮等人拓宽眼界的工作,谁又能说,其不能比后世做的更好呢?
后世的诸葛亮,近乎是六边形战士,而如今的他虽初出茅庐,看到了袁熙的和其他人完全不同的内政军事风格和思想后,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眼下他和袁熙正在讨论的,便是如何擢选官员。
诸葛亮出身世家大族,但并不代表世家大族出身的,都是以家族和阶级利益为先,对于尚才尚德,崇尚严刑峻法,有道德洁癖的诸葛亮来说,选拔官员的思想,显然是和重才不重德的曹操格格不入的。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擢选官员的工作量便大了很多,袁熙对诸葛亮说了自己刚才的想法,最后道:“我知道自己很多本事,是不如孔明的,所以我会安心给孔明打通难关。”
“但孔明也不是事无巨细都揽在手里,有些小事并不需要孔明这把牛刀,军师还是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
“不然军师要是累出病来,折了寿数,我可是痛心得很啊。”
诸葛亮微笑道:“主公这话所得,好像我将来会累死一样。”
“我现在才刚二十冒头,主公是不是担心的太早了些?”
袁熙犹豫了一下,拍了拍诸葛亮肩膀,“孔明啊,你就当我是观星观的吧。”
“事在人为,有些事情的结果人力可能无法改变,有些却是可以动动手指,就能改变走向的。”
“我是真心希望孔明长命百岁,这不仅是我的愿望,也是天下人的愿望啊。”
诸葛亮不明所以,但从袁熙的话中,他却能感受到那带着些沉重,却又毫无道理的关心,这种情谊,本来只应存在于相识多年的老幼或者君臣之间才对。
他躬身道:“只要主公信任,亮必克尽职守,死而后已。”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67048/4803076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