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第三〇一章 她愿意等
推荐阅读:我开拓仙域的那些年、凡人:截胡辛如音,复制万物!、东皇紫籍、从废灵根开始问魔修行、从斩妖除魔开始长生不死、从劈柴开始了悟万法、凡人:我五雷之体,娶妻陈巧倩!、从镇妖关开始、纪元仙君、巫师:我能提炼万物、
第301章 第三〇一章 她愿意等
胡承荫回来已经半月有余了,楚青恬一直像找个机会跟他好好聊一聊。可不知道为什么,胡承荫却好像是在故意躲着她似的。本来两人的课表就全无交集,见面次数本就很少,可即便是偶然在路上遇见的时候,俩人也说不上几句话。楚青恬跟胡承荫四目相对之时,他的眼神并没有躲闪,他有好好地看她,也有好好地回她的话,嘴角甚至好好地弯成了合适的弧度。可楚青恬就是觉得有些东西变了,她跟胡承荫之间仿佛凭空多了一道障壁,无形却坚不可摧。
楚青恬冥思苦想,却完全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但她可以肯定的是,问题决然没有出在自己的身上。因为她一直清晰地记得,当初胡承荫在蒙自火车站为自己送行时,胡承荫在月台依依不舍、欲言又止的样子。那张无比生动且满眼憧憬的脸明明还深深刻印在楚青恬的脑海之中,而如今同一张脸明明仍是一样的五官,却让楚青恬觉得分外陌生。不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胡承荫好像变成了一个她完全不认识的人。
起初楚青恬感到十分困惑和无所适从,可后来她意识到,胡承荫定然是经历了许多她想象不到的苦楚,为了保护自己,他或许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将自己封闭起来,此刻也许没到他需要她的时候。
她愿意等。
想通了这一点,楚青恬就好像卡住许久却突然转动起来的轴承一样,开始努力地给自己找事做,不给自己任何心猿意马、胡思乱想的时间。
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中旬,联大刚刚开课没几天,彼时联大还没有自己的剧社,然而一些爱好戏剧的同学们接连遭受了广州、武汉相继失守的强烈刺激,他们怀着激愤的心情跃跃欲试地想要排戏了。为了寻找合适的剧目,联大外文系教授陈铨找来了剧本《古城的怒吼》,准备据此带领同学们排演话剧《祖国》。
楚青恬因为之前在《暴风雨的前夜》中的表演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这次也被喊来参演《祖国》。为了打破内心的困顿和煎熬,楚青恬一口便答应下来。虽然她的戏份不多,只有两场戏,却一人分饰两角,扮演被日军调戏的少女和放火烧死日军的妇女,她们是这出话剧中仅有的两个女性角色。
话剧《古城的怒吼》是马彦祥一九三八年春根据法国作家沙都(victor sardou)的原著《祖国》改编,内容描写了十七八世纪的弗朗门国(即今比利时,当时尚未与荷兰分裂)被西班牙入侵,一群爱国志士慨然奋起,想要拯救国家,然而事与愿违,最终失败的故事。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马彦祥针对话剧《祖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并于一九三八年春在上海首演,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随后改编剧本《古城的怒吼》同年五月由中华图书公司出版。
陈铨决定由自己担任话剧《祖国》的导演,为了顺利演出,他还请来闻一多做布景,而话剧的舞台监督是闻一多的忘年交——刚刚受聘担任联大师范学院史地系专任讲师、年仅二十八岁的孙毓棠。
卢沟桥事变后,留学日本的孙毓棠立刻回国,几经辗转终于到了昆明,起初他在云南大学教书,后来联大成立师范学院,他便进入师院史地系任教了。孙毓棠虽然身为一名历史学者,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但他对诗歌和戏剧却十分痴迷,他创作的八百行长诗《宝马》甫一出世就惊艳了诗坛。
而陈铨这位曾留学美德、身材矮胖的四川籍教授,虽然十年前创作过长篇小说《天问》,对戏剧创作也饱含热情,其实并无丰富的舞台经验,在指导演员时表现得十分生疏,因此实际上担任导演的是孙毓棠和闻一多。
因为孙毓棠是师范学院的任课老师,不为文学院学生上课,楚青恬此前从未见过他。在排练室第一次见面时,孙毓棠身材颀长,文质彬彬,举手投足之间十足的艺术家气质给楚青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然而楚青恬却并没有在孙毓棠身上投注过多的目光,反而被他身旁的女子吸引住了视线。这位女子身材娇小却玲珑有致、眼光流转,脉脉含情,她亲昵地挽着孙毓棠的胳膊,跟他一同走进了排练室。
楚青恬惊讶地看着那女子在孙毓棠的介绍下跟大家热情握手,目光完全无法从她身上移开。在孙毓棠开口介绍之前,楚青恬便一眼认出了这位魅力十足的女子,她就是复旦剧社的成员、复旦大学鼎鼎有名的“红帽姑娘”——凤子。
早在一九三五年,在楚青恬还是上海圣玛利亚女子中学的一名学生的时候,她就十分喜欢看电影。每逢假日,楚青恬便会跑去电影院里看电影,无论是好莱坞的电影,或者是阮玲玉、胡蝶等人演的国片她统统都看,每每都在黑暗中为旁人的故事落泪。
除了电影,楚青恬还对戏剧十分痴迷。早年跟随父亲在英国游历时,楚青恬便进了剧场,看了几出莎士比亚和萧伯纳的戏剧。精彩的剧情和演员投入的表演一下子便令她深深爱上了戏剧。回到上海后,楚青恬便一头扎进剧场里,那时候上海大学生话剧团体众多,如圣约翰大学、南洋公学、民立中学,复旦大学等学校纷纷成立了剧社,这些剧社每每排演新剧,都会在《时报》、《新闻报》、《学生宝鉴》、《本埠小新闻》等上海当地的报纸上刊载,楚青恬一看到消息便会第一时间冲进剧场。
一九三四年七月,曹禺在巴金担任编委的《文学季刊》上刊载了话剧《雷雨》的剧本,震动了中国戏剧界。一九三五年四月由中华话剧同好会(留日学生戏剧团体)在日本东京神田一桥讲堂首演三场。同年八月十七、十八日,tj市立师范学校孤松剧团在学校大礼堂连续演出了两场《雷雨》,这是《雷雨》第一次登上中国的舞台。演出反响非常热烈,各大剧评人纷纷撰写剧评盛赞,很快这股热潮便席卷了全国。
(本章完)
胡承荫回来已经半月有余了,楚青恬一直像找个机会跟他好好聊一聊。可不知道为什么,胡承荫却好像是在故意躲着她似的。本来两人的课表就全无交集,见面次数本就很少,可即便是偶然在路上遇见的时候,俩人也说不上几句话。楚青恬跟胡承荫四目相对之时,他的眼神并没有躲闪,他有好好地看她,也有好好地回她的话,嘴角甚至好好地弯成了合适的弧度。可楚青恬就是觉得有些东西变了,她跟胡承荫之间仿佛凭空多了一道障壁,无形却坚不可摧。
楚青恬冥思苦想,却完全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但她可以肯定的是,问题决然没有出在自己的身上。因为她一直清晰地记得,当初胡承荫在蒙自火车站为自己送行时,胡承荫在月台依依不舍、欲言又止的样子。那张无比生动且满眼憧憬的脸明明还深深刻印在楚青恬的脑海之中,而如今同一张脸明明仍是一样的五官,却让楚青恬觉得分外陌生。不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胡承荫好像变成了一个她完全不认识的人。
起初楚青恬感到十分困惑和无所适从,可后来她意识到,胡承荫定然是经历了许多她想象不到的苦楚,为了保护自己,他或许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将自己封闭起来,此刻也许没到他需要她的时候。
她愿意等。
想通了这一点,楚青恬就好像卡住许久却突然转动起来的轴承一样,开始努力地给自己找事做,不给自己任何心猿意马、胡思乱想的时间。
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中旬,联大刚刚开课没几天,彼时联大还没有自己的剧社,然而一些爱好戏剧的同学们接连遭受了广州、武汉相继失守的强烈刺激,他们怀着激愤的心情跃跃欲试地想要排戏了。为了寻找合适的剧目,联大外文系教授陈铨找来了剧本《古城的怒吼》,准备据此带领同学们排演话剧《祖国》。
楚青恬因为之前在《暴风雨的前夜》中的表演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这次也被喊来参演《祖国》。为了打破内心的困顿和煎熬,楚青恬一口便答应下来。虽然她的戏份不多,只有两场戏,却一人分饰两角,扮演被日军调戏的少女和放火烧死日军的妇女,她们是这出话剧中仅有的两个女性角色。
话剧《古城的怒吼》是马彦祥一九三八年春根据法国作家沙都(victor sardou)的原著《祖国》改编,内容描写了十七八世纪的弗朗门国(即今比利时,当时尚未与荷兰分裂)被西班牙入侵,一群爱国志士慨然奋起,想要拯救国家,然而事与愿违,最终失败的故事。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马彦祥针对话剧《祖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并于一九三八年春在上海首演,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随后改编剧本《古城的怒吼》同年五月由中华图书公司出版。
陈铨决定由自己担任话剧《祖国》的导演,为了顺利演出,他还请来闻一多做布景,而话剧的舞台监督是闻一多的忘年交——刚刚受聘担任联大师范学院史地系专任讲师、年仅二十八岁的孙毓棠。
卢沟桥事变后,留学日本的孙毓棠立刻回国,几经辗转终于到了昆明,起初他在云南大学教书,后来联大成立师范学院,他便进入师院史地系任教了。孙毓棠虽然身为一名历史学者,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但他对诗歌和戏剧却十分痴迷,他创作的八百行长诗《宝马》甫一出世就惊艳了诗坛。
而陈铨这位曾留学美德、身材矮胖的四川籍教授,虽然十年前创作过长篇小说《天问》,对戏剧创作也饱含热情,其实并无丰富的舞台经验,在指导演员时表现得十分生疏,因此实际上担任导演的是孙毓棠和闻一多。
因为孙毓棠是师范学院的任课老师,不为文学院学生上课,楚青恬此前从未见过他。在排练室第一次见面时,孙毓棠身材颀长,文质彬彬,举手投足之间十足的艺术家气质给楚青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然而楚青恬却并没有在孙毓棠身上投注过多的目光,反而被他身旁的女子吸引住了视线。这位女子身材娇小却玲珑有致、眼光流转,脉脉含情,她亲昵地挽着孙毓棠的胳膊,跟他一同走进了排练室。
楚青恬惊讶地看着那女子在孙毓棠的介绍下跟大家热情握手,目光完全无法从她身上移开。在孙毓棠开口介绍之前,楚青恬便一眼认出了这位魅力十足的女子,她就是复旦剧社的成员、复旦大学鼎鼎有名的“红帽姑娘”——凤子。
早在一九三五年,在楚青恬还是上海圣玛利亚女子中学的一名学生的时候,她就十分喜欢看电影。每逢假日,楚青恬便会跑去电影院里看电影,无论是好莱坞的电影,或者是阮玲玉、胡蝶等人演的国片她统统都看,每每都在黑暗中为旁人的故事落泪。
除了电影,楚青恬还对戏剧十分痴迷。早年跟随父亲在英国游历时,楚青恬便进了剧场,看了几出莎士比亚和萧伯纳的戏剧。精彩的剧情和演员投入的表演一下子便令她深深爱上了戏剧。回到上海后,楚青恬便一头扎进剧场里,那时候上海大学生话剧团体众多,如圣约翰大学、南洋公学、民立中学,复旦大学等学校纷纷成立了剧社,这些剧社每每排演新剧,都会在《时报》、《新闻报》、《学生宝鉴》、《本埠小新闻》等上海当地的报纸上刊载,楚青恬一看到消息便会第一时间冲进剧场。
一九三四年七月,曹禺在巴金担任编委的《文学季刊》上刊载了话剧《雷雨》的剧本,震动了中国戏剧界。一九三五年四月由中华话剧同好会(留日学生戏剧团体)在日本东京神田一桥讲堂首演三场。同年八月十七、十八日,tj市立师范学校孤松剧团在学校大礼堂连续演出了两场《雷雨》,这是《雷雨》第一次登上中国的舞台。演出反响非常热烈,各大剧评人纷纷撰写剧评盛赞,很快这股热潮便席卷了全国。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67057/4803898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