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1章 豪杰
推荐阅读:星际最强大脑、怪猎:猎人的笔记、吞噬进化:我重生成了北极狼、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全球废土:避难所无限升级、名门第一儿媳、从机械猎人开始、天灾降临:我靠捡破烂当大佬、我也是异常生物、收到未来短信,我赚百亿很合理吧、
第871章 豪杰
周瑜是个很奇怪的人,那就是作为公族子孙,他却兵法韬略无一不精,弓马骑射无不熟稔。
在江东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如此,但偏偏对于公族子孙们却是实难万难。
原因很简单,公族早就脱离了以武功取得进阶的阶段了,对他们来说,自有一套升官图。
少时学经,尔后长辈为其扬名,继而州举孝廉,然后就开启自己的京都为郎之路。
此后,为郎几年积累了京都的人脉后,就外放地方为千石的县令。
对帝国绝大多数的吏士来说,千石的县令已经是他们一辈子能达到的高点了,而对于他们这些公族子弟们来说,不过才是仕途的开始。
此后,只要在地方上稍有成绩,就可名动士林,继而天子闻你名,一日三转策,公车入朝,再而为中侍。
从这以后,只要你不再犯错,你就会一步步从二千石的太守一步步入朝为九卿,为三公,继而让家族的家名更加稳固。
以后,你的儿子也会是这样,你的孙子也会走这条路。
大汉的天下有多久,你子子孙孙的富贵就无穷尽。
而且你甚至不用担心别人会与你竞争,因为这条登龙图从来不是啥秘密,压根不担心别人效仿,因为有些东西出生的时候就有,出生时没,那也就是不会再有了。
但正是这样一个人人都羡,人人恨不能以身代之的好事,偏偏周瑜就不喜。
他的确也善文,但从小就有大志,不愿做个纯儒。
大丈夫不能为霍冠军,那也要为班定远,终日为了权力那点蝇营狗苟,又如何见得这山海的广阔?
所以周瑜这么个名门公子,五岁读经,十岁便熟五经,后寻京中民师,刀戈剑戟,一年而就,弓马骑射,三年有成。
弱冠之年,又学前人遍走天下。独上井陉,揽山河莽莽;跃马燕赵,观长城如带;驱车中原,见黎庶之苦。
及冠,他又随父入函谷关趋周原陇上,在雄浑广阔的大西北,周瑜与友人们纵马逐鹰,跃马弯弓。
入夜,又宿于野,几点篝火,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兴致而起,纵情高歌,整夜不止。
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一直做到他父亲任满回朝,此后周瑜就再无约束,开始了他游览山河的日子。
在之后的五六年里,从大河两岸,到长江东西,走了八万里山河路,见识了大汉的壮丽山河,也见到了帝国光明照射不到的黑暗中,百姓到底是过得怎么民不聊生的日子。
在当时,太平道的传教活动已经非常广泛了。
当周瑜在豫州的时候,碰到了太平道在施草药;当他到了荆州,看到太平道在救灾民;当他到了扬州,还是看到的是太平道,在发口米。
直到这个时候,周瑜开始忧心忡忡,从扬州不顾风寒劳累,连续奔了七昼夜,纵马奔驰一千六百里。
等周瑜终于赶到了京都时,他的两腿已经被马鞍磨破,鲜血把裤裆都给染红了。
但这些周瑜都不在乎,为了大汉的存亡,这点苦算什么?
可当将他将沿路所见全告诉了他的父亲时,希望他的父亲能通知朝廷去重视重视太平道的存在。
但周瑜没想到,他的父亲却淡淡说:
“知道了。”
周瑜不理解。什么知道了,是知道太平道有异心?还是知道太平道要造反?
但他的父亲却什么也没说。
后来周瑜才明白父亲的意思,原来宫中就习太平道,甚至京都好些个公门也堂而皇之将那些太平道徒请入厅堂,请他讲解黄天之义。
也正是太平道的这件事,周瑜才真正的长大了,知道到底什么是政治。
京都的公卿们,不仅知道太平道的传教活动的,甚至还有意识的推动他们。
一开始周瑜只是以为这是利用太平道来进行基层的救济,毕竟帝国太大了,朝廷就算再有心,也有很多地方鞭长莫及。
但直到周瑜和京都的一些党人子弟们接触了,才明白压根不是这么一回事。
太平道能壮大到现在,里面既有党人的帮助,也有宦官们的帮助,但无论哪一方帮助太平道的原因都和救疫灾无关的。
宦官们在乎的是,常念《太平经》能不能帮他们断根重生。而党人们则似乎有意推动太平道集体行动向朝廷请命,或者更直接的就是造反。
也正是如此,朝廷才会解除掉他们的党锢,重新获得权力。
当这些利益计较就这么赤裸裸的放在了周瑜面前时,周瑜终于看清了朝廷诸公到底是一群什么人了。
诸公眼里只有私计,哪里还有这天下?还有这社稷?
正是这件事将周瑜的思想发生了转变,让他从一个复兴汉室的公族子弟,成为了一个绝望者。
游历天下以来,周瑜所见的是农田荒芜,市井萧条,黔首饥寒交迫,有九死而无一活。
如此的大汉,还有什么天命?
但即使到了那会,周瑜也只是对大汉绝望,只想回到舒县老家,放浪于山水。
可当他走到任城的时候,他却遇到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人。
那就是何休。
当周瑜第一次在壁外听何休讲出他从《公羊春秋》中得来的“三世说”的时候,醍醐灌顶。
他终于明白他应该在这道德末世中该做什么了。
既然世界是从“衰乱”到“升平”再到“太平”的,而每个阶段都需要圣王出以推动,那他周瑜为何不能是?
而纵然他做到不到,那也不妨碍周瑜寻找到这样的圣王,继而辅助到一步步结束这衰乱而致太平。
可以说,自小到大,周瑜遇到了无数的老师,其中不乏鸿儒博士,但只有何休,这个不是老师的老师,教会了周瑜最多的东西。
此后,周瑜回到舒县后,一直在江淮结识豪杰、好友,行走也以何休门下自居。
他对包括孙策、鲁肃在内的朋友们,不止一次感叹过:
“有汉四百年,真通天彻地者,唯我何师一人。”
但周瑜在江淮没积蓄几年,就不得不北上了,因为家族的族人子弟们成群成群的战死在中人亭。
京中乏人,周瑜的父亲和叔父只能让周瑜入京帮他们。
周瑜拒绝不了,因为是家族养育他,而他也不想再看到大伯父一门战死后,又再听到父亲他们在京都战死。
于是,周瑜一路北上,带着他对局势的全盘思考,又一次入京。
如此,也就有了后面一系列故事。
……
此时,周瑜望着那近在咫尺的寿春,明白要以长江为业,那就必须保住寿春,他一切的理想才能实现。
他绝对不允许寿春被泰山军占了。
周瑜抽出了一把形似剑,但形状曲线的兵刃,这是一把吴钩。
当吴钩闪耀着精光,从眼前一闪而逝的时候,周瑜大吼一声:
“狭路相逢,敢死者胜!我庐江子弟,谁愿与我共赴黄泉?”身边的庐江兵们早就憋了一肚子气了,他们本就是乐战好死之徒,此刻热血激荡,举兵高吼:
“愿随周郎,共赴黄泉!”
再然后周瑜就没有再说任何话,在对面的两营泰山军还没形成军阵的时候,直接发起了总攻。
周瑜很明白,一旦让那些泰山军结成阵型,那他手下这些只有血勇的庐江子弟肯定是打不过的。
如此,周瑜唯一的机会就是以快打快,打成乱战才行。
为此,他一点预备不留,上来就是全军总攻。
这一次,周瑜没再让别人冲在自己前面,在刚刚全军有小挫的时候,他周瑜需要靠着自身的武勇提升士气。
手里举着吴钩,周瑜双脚阔步猛冲,直接就瞅准了一个身形高大的泰山将,就拿这人来祭自己的吴钩。
那对面的泰山将本来还在整肃队列,但看到对面直接发起了冲击,知道来不及了。
于是,立即决定让军中的刀楯手为散兵先对冲,再让后面的步槊手继续结阵。
此将相信,一旦他们泰山军引以横行天下的步槊阵列好,对面的乌合之众只能引颈待戮。
而在这人又看到对面猛冲来的敌将,他犹豫了一下,嘱咐自己的亲从,命令:
“你留在此地继续负责整阵,某家先宰了那个小将,再回来。”
亲从看着主将的背影,欲言又止,终究无能为力。
……
此将从腰间各抽出一把环首刀,其人是一双刀将,每出战,常携铁刀两把,左右交击,既为盾又为刃,所遇之敌,无不披靡。
他也以同样的速度向着周瑜冲去,两人速度都很快,几个呼吸间就已经遇到了一起。
这双刀将右手刀先劈,但忽然收力,然后以左手刀为斩击,对着周瑜的脑袋劈了下来。
此将这招虚实结合是他的杀招,遇到的无不死了。
但凡军中斗将其实都有一二杀招,这些杀招都不是什么多精妙的技术,而是主打一个出其不意。
比如有些人在斗战的时候,忽然甩刀,有些人又会佯装撤退,然后听到敌人脚步后,再回身一斩。
这种杀招并不难破,但遇到的都是没防备,就这样死在杀招手里。
而这双刀将一开始就将杀招用出来,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最开始敌将的注意力一定最集中,这种杀招就不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但为了迅速结束战斗,这双刀将就只能如此了。
可双刀将这左手刀劈砍过去却一下子击空了,他连忙就要收刀护着自己的左边。
但已经迟了。
周瑜一路猛冲,在快要到双刀将面前时,直接一个跳跃,然后身体就违反常理的在空中转身了。
然后在空中,周瑜的吴钩一下子就插在了双刀将的盆铠的细缝中,因为这一击是从上到下斜刺下去的,盆铠完全没起到任何阻挡作用。
吴钩深深的插在双刀将的脖子,在周瑜落地的那一刻,他也无力的跪在了地上,继而扑倒在地。
周瑜只是看了一眼那双刀将,就对后边的部曲喊道:
“斩首!”
几个周氏部曲连忙抽出短刃将那双刀将的首级给砍了下来,然后递给了周瑜,而另外一个则将吴钩捡起,也递了上去。
周瑜左手擒着滴血的首级,右手吴钩斜指着对面惊骇的泰山军,怒吼一声:
“记住,杀你等者,庐江周瑜!”
说完,周瑜就将手里的首级用力的甩到了对面的泰山军人群里。
周瑜并不知道,他所斩杀的正是这两营泰山兵中唯二的五百人将。
所以在看到自家部将被斩杀后,在场的泰山军无不惊骇!
此时的他们的军阵还没有立好,看到敌军就这样猪突过来,没有办法,也只能举着兵刃冲了过来。
就这样,寿春西郊,泰山军千人众与三倍于己的庐江兵熬命乱战。
……
周瑜所向披靡。
纵然对面的浙西泰山军都是沙场老卒,是精锐的精锐,但依旧无人可以阻周瑜一合。
吴钩在他手里就如同一道道闪电,肆虐的收割着人命。
抢滩作战,素来都是攻击一方伤亡极大的。
往往一百人抢滩,到战事结束,伤亡至少也得在三四成左右,甚至更多。这还是在不一定碰见对方精锐的形势下。
为了壮庐江子弟声势,周瑜每杀一人则呼喝一声,一连杀了十余人,连吴钩宝刃的刀口都砍卷了。
周瑜用这吴钩捅死一敌后,刀就留在了那人肚子上,随后大呵一声:
“刀!”
一直护在周瑜身后的部曲,连忙将背着的精铁刀递给了周瑜。
周瑜手里缠上布,然后将布的另外一端缠在环首刀的刀环里,这样刀就滑不掉了。
又是一声大呵,环首宝刀直接将一敌的肚子一批两半,那热乎的下水直接撒了一地。
浓烈的血水喷了周瑜一脸,腥臭味扑面而来。
但周瑜却擦也不擦,又是一步上前,又是一声大喝,又是一条鲜活人命凋零。
周瑜的勇悍震惊了这些泰山军,但没有人畏惧退缩,袍泽死在前,他们就死在后,真正前赴后继,奋不畏死。
终于,周瑜也受了一刀,幸亏躲闪的快,不然也要被这刀给劈在脑袋上,但脑袋是保住了,周瑜束了二十余年的头发却被砍掉了。
散乱的头发,乱糟糟的盖在周瑜的脸上,混着鲜血和浆液,哪还有半分美周郎的样子。
但也正是周瑜悍勇搏命相,给在场的泰山军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当一个俊秀的将军,浑身浴血,杀气凛然的看向你时,这种压力竟然比任何凶相十足的悍将都要来的猛烈。
双方战不知道多久,只知道忽然从寿春北面,也就是八公山的方向,竟然响起了鸣金声。
依旧混战的泰山军当然知道这是本帐要让他们撤退,所以相互配合,尽力向着北面撤退。
望着残余的泰山军不断后撤,周瑜停下了脚步,皱眉看着那北方:
“敌军主将为何要鸣金?”
周瑜是个很奇怪的人,那就是作为公族子孙,他却兵法韬略无一不精,弓马骑射无不熟稔。
在江东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如此,但偏偏对于公族子孙们却是实难万难。
原因很简单,公族早就脱离了以武功取得进阶的阶段了,对他们来说,自有一套升官图。
少时学经,尔后长辈为其扬名,继而州举孝廉,然后就开启自己的京都为郎之路。
此后,为郎几年积累了京都的人脉后,就外放地方为千石的县令。
对帝国绝大多数的吏士来说,千石的县令已经是他们一辈子能达到的高点了,而对于他们这些公族子弟们来说,不过才是仕途的开始。
此后,只要在地方上稍有成绩,就可名动士林,继而天子闻你名,一日三转策,公车入朝,再而为中侍。
从这以后,只要你不再犯错,你就会一步步从二千石的太守一步步入朝为九卿,为三公,继而让家族的家名更加稳固。
以后,你的儿子也会是这样,你的孙子也会走这条路。
大汉的天下有多久,你子子孙孙的富贵就无穷尽。
而且你甚至不用担心别人会与你竞争,因为这条登龙图从来不是啥秘密,压根不担心别人效仿,因为有些东西出生的时候就有,出生时没,那也就是不会再有了。
但正是这样一个人人都羡,人人恨不能以身代之的好事,偏偏周瑜就不喜。
他的确也善文,但从小就有大志,不愿做个纯儒。
大丈夫不能为霍冠军,那也要为班定远,终日为了权力那点蝇营狗苟,又如何见得这山海的广阔?
所以周瑜这么个名门公子,五岁读经,十岁便熟五经,后寻京中民师,刀戈剑戟,一年而就,弓马骑射,三年有成。
弱冠之年,又学前人遍走天下。独上井陉,揽山河莽莽;跃马燕赵,观长城如带;驱车中原,见黎庶之苦。
及冠,他又随父入函谷关趋周原陇上,在雄浑广阔的大西北,周瑜与友人们纵马逐鹰,跃马弯弓。
入夜,又宿于野,几点篝火,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兴致而起,纵情高歌,整夜不止。
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一直做到他父亲任满回朝,此后周瑜就再无约束,开始了他游览山河的日子。
在之后的五六年里,从大河两岸,到长江东西,走了八万里山河路,见识了大汉的壮丽山河,也见到了帝国光明照射不到的黑暗中,百姓到底是过得怎么民不聊生的日子。
在当时,太平道的传教活动已经非常广泛了。
当周瑜在豫州的时候,碰到了太平道在施草药;当他到了荆州,看到太平道在救灾民;当他到了扬州,还是看到的是太平道,在发口米。
直到这个时候,周瑜开始忧心忡忡,从扬州不顾风寒劳累,连续奔了七昼夜,纵马奔驰一千六百里。
等周瑜终于赶到了京都时,他的两腿已经被马鞍磨破,鲜血把裤裆都给染红了。
但这些周瑜都不在乎,为了大汉的存亡,这点苦算什么?
可当将他将沿路所见全告诉了他的父亲时,希望他的父亲能通知朝廷去重视重视太平道的存在。
但周瑜没想到,他的父亲却淡淡说:
“知道了。”
周瑜不理解。什么知道了,是知道太平道有异心?还是知道太平道要造反?
但他的父亲却什么也没说。
后来周瑜才明白父亲的意思,原来宫中就习太平道,甚至京都好些个公门也堂而皇之将那些太平道徒请入厅堂,请他讲解黄天之义。
也正是太平道的这件事,周瑜才真正的长大了,知道到底什么是政治。
京都的公卿们,不仅知道太平道的传教活动的,甚至还有意识的推动他们。
一开始周瑜只是以为这是利用太平道来进行基层的救济,毕竟帝国太大了,朝廷就算再有心,也有很多地方鞭长莫及。
但直到周瑜和京都的一些党人子弟们接触了,才明白压根不是这么一回事。
太平道能壮大到现在,里面既有党人的帮助,也有宦官们的帮助,但无论哪一方帮助太平道的原因都和救疫灾无关的。
宦官们在乎的是,常念《太平经》能不能帮他们断根重生。而党人们则似乎有意推动太平道集体行动向朝廷请命,或者更直接的就是造反。
也正是如此,朝廷才会解除掉他们的党锢,重新获得权力。
当这些利益计较就这么赤裸裸的放在了周瑜面前时,周瑜终于看清了朝廷诸公到底是一群什么人了。
诸公眼里只有私计,哪里还有这天下?还有这社稷?
正是这件事将周瑜的思想发生了转变,让他从一个复兴汉室的公族子弟,成为了一个绝望者。
游历天下以来,周瑜所见的是农田荒芜,市井萧条,黔首饥寒交迫,有九死而无一活。
如此的大汉,还有什么天命?
但即使到了那会,周瑜也只是对大汉绝望,只想回到舒县老家,放浪于山水。
可当他走到任城的时候,他却遇到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人。
那就是何休。
当周瑜第一次在壁外听何休讲出他从《公羊春秋》中得来的“三世说”的时候,醍醐灌顶。
他终于明白他应该在这道德末世中该做什么了。
既然世界是从“衰乱”到“升平”再到“太平”的,而每个阶段都需要圣王出以推动,那他周瑜为何不能是?
而纵然他做到不到,那也不妨碍周瑜寻找到这样的圣王,继而辅助到一步步结束这衰乱而致太平。
可以说,自小到大,周瑜遇到了无数的老师,其中不乏鸿儒博士,但只有何休,这个不是老师的老师,教会了周瑜最多的东西。
此后,周瑜回到舒县后,一直在江淮结识豪杰、好友,行走也以何休门下自居。
他对包括孙策、鲁肃在内的朋友们,不止一次感叹过:
“有汉四百年,真通天彻地者,唯我何师一人。”
但周瑜在江淮没积蓄几年,就不得不北上了,因为家族的族人子弟们成群成群的战死在中人亭。
京中乏人,周瑜的父亲和叔父只能让周瑜入京帮他们。
周瑜拒绝不了,因为是家族养育他,而他也不想再看到大伯父一门战死后,又再听到父亲他们在京都战死。
于是,周瑜一路北上,带着他对局势的全盘思考,又一次入京。
如此,也就有了后面一系列故事。
……
此时,周瑜望着那近在咫尺的寿春,明白要以长江为业,那就必须保住寿春,他一切的理想才能实现。
他绝对不允许寿春被泰山军占了。
周瑜抽出了一把形似剑,但形状曲线的兵刃,这是一把吴钩。
当吴钩闪耀着精光,从眼前一闪而逝的时候,周瑜大吼一声:
“狭路相逢,敢死者胜!我庐江子弟,谁愿与我共赴黄泉?”身边的庐江兵们早就憋了一肚子气了,他们本就是乐战好死之徒,此刻热血激荡,举兵高吼:
“愿随周郎,共赴黄泉!”
再然后周瑜就没有再说任何话,在对面的两营泰山军还没形成军阵的时候,直接发起了总攻。
周瑜很明白,一旦让那些泰山军结成阵型,那他手下这些只有血勇的庐江子弟肯定是打不过的。
如此,周瑜唯一的机会就是以快打快,打成乱战才行。
为此,他一点预备不留,上来就是全军总攻。
这一次,周瑜没再让别人冲在自己前面,在刚刚全军有小挫的时候,他周瑜需要靠着自身的武勇提升士气。
手里举着吴钩,周瑜双脚阔步猛冲,直接就瞅准了一个身形高大的泰山将,就拿这人来祭自己的吴钩。
那对面的泰山将本来还在整肃队列,但看到对面直接发起了冲击,知道来不及了。
于是,立即决定让军中的刀楯手为散兵先对冲,再让后面的步槊手继续结阵。
此将相信,一旦他们泰山军引以横行天下的步槊阵列好,对面的乌合之众只能引颈待戮。
而在这人又看到对面猛冲来的敌将,他犹豫了一下,嘱咐自己的亲从,命令:
“你留在此地继续负责整阵,某家先宰了那个小将,再回来。”
亲从看着主将的背影,欲言又止,终究无能为力。
……
此将从腰间各抽出一把环首刀,其人是一双刀将,每出战,常携铁刀两把,左右交击,既为盾又为刃,所遇之敌,无不披靡。
他也以同样的速度向着周瑜冲去,两人速度都很快,几个呼吸间就已经遇到了一起。
这双刀将右手刀先劈,但忽然收力,然后以左手刀为斩击,对着周瑜的脑袋劈了下来。
此将这招虚实结合是他的杀招,遇到的无不死了。
但凡军中斗将其实都有一二杀招,这些杀招都不是什么多精妙的技术,而是主打一个出其不意。
比如有些人在斗战的时候,忽然甩刀,有些人又会佯装撤退,然后听到敌人脚步后,再回身一斩。
这种杀招并不难破,但遇到的都是没防备,就这样死在杀招手里。
而这双刀将一开始就将杀招用出来,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最开始敌将的注意力一定最集中,这种杀招就不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但为了迅速结束战斗,这双刀将就只能如此了。
可双刀将这左手刀劈砍过去却一下子击空了,他连忙就要收刀护着自己的左边。
但已经迟了。
周瑜一路猛冲,在快要到双刀将面前时,直接一个跳跃,然后身体就违反常理的在空中转身了。
然后在空中,周瑜的吴钩一下子就插在了双刀将的盆铠的细缝中,因为这一击是从上到下斜刺下去的,盆铠完全没起到任何阻挡作用。
吴钩深深的插在双刀将的脖子,在周瑜落地的那一刻,他也无力的跪在了地上,继而扑倒在地。
周瑜只是看了一眼那双刀将,就对后边的部曲喊道:
“斩首!”
几个周氏部曲连忙抽出短刃将那双刀将的首级给砍了下来,然后递给了周瑜,而另外一个则将吴钩捡起,也递了上去。
周瑜左手擒着滴血的首级,右手吴钩斜指着对面惊骇的泰山军,怒吼一声:
“记住,杀你等者,庐江周瑜!”
说完,周瑜就将手里的首级用力的甩到了对面的泰山军人群里。
周瑜并不知道,他所斩杀的正是这两营泰山兵中唯二的五百人将。
所以在看到自家部将被斩杀后,在场的泰山军无不惊骇!
此时的他们的军阵还没有立好,看到敌军就这样猪突过来,没有办法,也只能举着兵刃冲了过来。
就这样,寿春西郊,泰山军千人众与三倍于己的庐江兵熬命乱战。
……
周瑜所向披靡。
纵然对面的浙西泰山军都是沙场老卒,是精锐的精锐,但依旧无人可以阻周瑜一合。
吴钩在他手里就如同一道道闪电,肆虐的收割着人命。
抢滩作战,素来都是攻击一方伤亡极大的。
往往一百人抢滩,到战事结束,伤亡至少也得在三四成左右,甚至更多。这还是在不一定碰见对方精锐的形势下。
为了壮庐江子弟声势,周瑜每杀一人则呼喝一声,一连杀了十余人,连吴钩宝刃的刀口都砍卷了。
周瑜用这吴钩捅死一敌后,刀就留在了那人肚子上,随后大呵一声:
“刀!”
一直护在周瑜身后的部曲,连忙将背着的精铁刀递给了周瑜。
周瑜手里缠上布,然后将布的另外一端缠在环首刀的刀环里,这样刀就滑不掉了。
又是一声大呵,环首宝刀直接将一敌的肚子一批两半,那热乎的下水直接撒了一地。
浓烈的血水喷了周瑜一脸,腥臭味扑面而来。
但周瑜却擦也不擦,又是一步上前,又是一声大喝,又是一条鲜活人命凋零。
周瑜的勇悍震惊了这些泰山军,但没有人畏惧退缩,袍泽死在前,他们就死在后,真正前赴后继,奋不畏死。
终于,周瑜也受了一刀,幸亏躲闪的快,不然也要被这刀给劈在脑袋上,但脑袋是保住了,周瑜束了二十余年的头发却被砍掉了。
散乱的头发,乱糟糟的盖在周瑜的脸上,混着鲜血和浆液,哪还有半分美周郎的样子。
但也正是周瑜悍勇搏命相,给在场的泰山军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当一个俊秀的将军,浑身浴血,杀气凛然的看向你时,这种压力竟然比任何凶相十足的悍将都要来的猛烈。
双方战不知道多久,只知道忽然从寿春北面,也就是八公山的方向,竟然响起了鸣金声。
依旧混战的泰山军当然知道这是本帐要让他们撤退,所以相互配合,尽力向着北面撤退。
望着残余的泰山军不断后撤,周瑜停下了脚步,皱眉看着那北方:
“敌军主将为何要鸣金?”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67059/4804077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