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三重层次,演义取舍(23)
推荐阅读:噬龙修仙、蜀山万妖之祖、穿在1977、什么邪法?我这是正儿八经的正法、我在修仙界大器晚成、北辰剑宗掌门秘录、异世界宗教胜利居然如此简单?、抗战:野兽们的荣耀、临安不夜侯、幽冥画皮卷、
第267章 三重层次,演义取舍(23)
第一层是英雄人物。
第二层则是门阀与机构。
第三层则是普通百姓与经济水平。
英雄光芒最深,挥斥方遒,是历史舞台的中心。
如果曹操不那么好色,不那么无道,不搞屠杀。
他早就统一,魏朝也不会被篡改。
如果曹操赤壁之战,谨慎一点,拿下荆州之后稳稳发育。
不是下战书,而是采取怀柔策略,瓦解孙吴的门阀势力。
对于门阀来说,比孙家有选择的多,稳一稳,情况就有不同。
如果孙权下不了决心,没有一战的勇气,结果也有不同。
如果刘备没有兴复汉室的理想,四十多岁依然初心不变,可能又是另一个局面。
英雄决定了古代历史的走向。
但英雄只是一时的,门阀与机构才是百年。
在生产力发展,造纸成本大幅度降低,科举制兴起,黄巢大杀一番之前。
门阀是古代历史绕不过去的存在。
荆州投降,有当地豪族门阀利益驱使。
孙权接过大位一直战战兢兢,从头到尾,充满不安全感。
迎降之议,孙策留给他的班底张昭,主张投降。
而因孙策死后火速上位的周瑜,在赤壁之战后收获了远超于孙权的威望。
曹刘也一样,充斥对世家的依赖和防范。
活着还能压住,死后受到了世家的反噬。
曹家甚至被司马懿鸠占鹊巢,连根拔起。
机构则是制度,也能决定很长时间。
像世家问题,一直绵延到隋唐科举制普及,才得到了遏制。
很多时候,权力人物之间的争斗,战争时比粮食、土地和人口。
内部治理时更多是机构、制度建设的斗争。
个人喜好、心理活动之类的,不是很重要。
如果搞历史,研究权力人物的斗争,只从个人喜好和心理活动出发,而不是从机构、制度角度思考。
那么,这个人哪怕名头再大,也是百分百不靠谱。
是情绪输出,是小说创作,唯独不是历史研究。
高华就是一个代表。
第三层,普通百姓与经济水平。
普通人在古代不是很重要,个体上力量弱小。
但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是妄语。
会使用这股力量的人,往往可以成就无上伟业。
从中获得强大的力量支持,决定更长久的历史走向。
如曹操但凡得点民心,不是那么过于拟人,大肆屠城,普通人也不会一听他的大名,立刻举家逃跑,平白给自己上难度。
经济水平。
是后世之人分析赤壁之战强弱的另一种视角。
赤壁之战孙吴可以胜利,一个关键点就是农业中心南移。
随着农业水平的提高,对于南方的开发,南方逐渐成为古代经济、军事、政治中心。
得中原者不一定能得天下。
沈三通版《赤壁》重点放在英雄层面。
门阀、机构,普通人和经济水平刻画上不会太多力气,但会有。
只刻画英雄,电视剧还可以,电影的话,就会显得飘在空中。
只有脚踏实地,人物才有立足点,才有质感,才有力量。
当然,这些是整体,是他作为导演考虑的事情。
演员的话,做好英雄就可以了。沈三通接着说道:“《三国演义》中用十回也就是十章描写了赤壁之战部分。”
“从第40回蔡夫人议献荆州,诸葛亮火烧新野,到第050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非常精彩。”
“有周瑜与黄盖策划的反间计、苦肉计、诈降计,有庞统的连环计。”
“有诸葛亮三气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
“还有曹操中计斩蔡瑁和张允,败走华容乞求关羽放一条生路,只看三国演义,感觉曹操一个人对抗孙刘联军的所有谋士。”
“不过,在正史上,这些内容绝大多数都是虚构的,不存在的。”
沈三通举一个例子道:“《三国演义》里,发生在大战前夕的蒋干盗书。”
“演义中写蒋干是曹操手下的一员谋士,从小和周瑜的关系非常好。”
“大战前夕曹操对周瑜有所忌惮,蒋干想要建功,于是便向曹操毛遂自荐做说客劝降周瑜。”
“结果周瑜早早就知道他的来意,设下计谋,让他给曹操带回了假消息,使曹操怒斩蔡瑁、张允两位水军大将。”
“这就是反间计,蒋干最终也被曹操杀死。”
“历史上完全不是这样的。”
“历史上,当时的蒋干是曹操的幕宾,因为和周瑜有所交集,所以曹操派他去劝降周瑜,但是最终没有成功。”
“仅此而已,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盗书之事,根本就是莫须有。”
“而且据《江表传》记载,蒋干素有仪容,以才辩见称,在江、淮之间独一无二。”
“这样一个正人君子是绝对不会干出盗书这样阴私龌龊的事情的,更不会中计而不自知。”
“盗书的虚构对蒋干是莫大的丑化,蒋干在这个情节中是丑角,自以为聪明实际上愚不可及,使他成为了千古笑柄。”
“曹操也是反面角色,刚愎自用,冲动易怒。”
“这个情节我们是不采用的。”
陈导名若有所思,这可以化作他的知识点。
其他演员恍然大悟,没想到蒋干盗书是假的。
涨知识了。
因为是历史大片,沈三通梳理剧本之前,把演义和历史讲清楚。
沈三通先给主演讲课,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
后续会整理成册,演员的学习成绩都一般,甚至可以说不好。
包括陈导名也是如此,要有一个集中学习的过程。
沈三通接着道:“大家熟知的草船借箭。”
“《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是诸葛亮,充分表现了他的气定神闲,足智多谋。”
“相反的,周瑜在其中就是一个小肚鸡肠,嫉贤妒能的形象了。”
“实际上的草船借箭和诸葛亮根本没有关系。”
“历史上有两种说法,都和孙权有关。”
“不过从人物考量,草船借箭这个闪光点,依然给武侯,只是周瑜不是以负面形象出现。”
“还有借东风,将诸葛亮拔到了一个非人的高度,历史上其实也没有。”
“所谓东风,是赤壁之战的总指挥者周瑜,以及东吴大将黄盖对气候的准确判断。”
“当时中国人已经能较为熟练地运用观测风向的‘风帆’,再加上作为东吴当地人他们对这里的气候认识较深,所以能运用东风。”
“这个闪光点,遵从历史,留给周瑜大都督。”
“周瑜打黄盖也并没有这样一件事,黄盖是自己请命去诈降的。”
“我们按照历史来,周瑜是胸襟开阔,有勇有谋,光风霁月的真英雄。”
沈三通把演义梳理完:“赤壁之战曹操虽然败走华容道,但并没有遇到关羽,也没有乞求关羽放一条生路。”
“放了曹操,在我看来,其实污了关二爷的形象。”
“我们也不采用,过于虚假,你死我活的斗争,不容个人意气。”
“还有几点比较容易混。”
“孙权是诸葛亮等三个人一起劝的,赤壁之烧的是曹营不是赤壁,铁索船这个方法是曹操自己想的,不是庞统想出来的。”
沈三通总结道:“总的来说演义有许多虚假,我们大多按照历史来。”
(本章完)
第一层是英雄人物。
第二层则是门阀与机构。
第三层则是普通百姓与经济水平。
英雄光芒最深,挥斥方遒,是历史舞台的中心。
如果曹操不那么好色,不那么无道,不搞屠杀。
他早就统一,魏朝也不会被篡改。
如果曹操赤壁之战,谨慎一点,拿下荆州之后稳稳发育。
不是下战书,而是采取怀柔策略,瓦解孙吴的门阀势力。
对于门阀来说,比孙家有选择的多,稳一稳,情况就有不同。
如果孙权下不了决心,没有一战的勇气,结果也有不同。
如果刘备没有兴复汉室的理想,四十多岁依然初心不变,可能又是另一个局面。
英雄决定了古代历史的走向。
但英雄只是一时的,门阀与机构才是百年。
在生产力发展,造纸成本大幅度降低,科举制兴起,黄巢大杀一番之前。
门阀是古代历史绕不过去的存在。
荆州投降,有当地豪族门阀利益驱使。
孙权接过大位一直战战兢兢,从头到尾,充满不安全感。
迎降之议,孙策留给他的班底张昭,主张投降。
而因孙策死后火速上位的周瑜,在赤壁之战后收获了远超于孙权的威望。
曹刘也一样,充斥对世家的依赖和防范。
活着还能压住,死后受到了世家的反噬。
曹家甚至被司马懿鸠占鹊巢,连根拔起。
机构则是制度,也能决定很长时间。
像世家问题,一直绵延到隋唐科举制普及,才得到了遏制。
很多时候,权力人物之间的争斗,战争时比粮食、土地和人口。
内部治理时更多是机构、制度建设的斗争。
个人喜好、心理活动之类的,不是很重要。
如果搞历史,研究权力人物的斗争,只从个人喜好和心理活动出发,而不是从机构、制度角度思考。
那么,这个人哪怕名头再大,也是百分百不靠谱。
是情绪输出,是小说创作,唯独不是历史研究。
高华就是一个代表。
第三层,普通百姓与经济水平。
普通人在古代不是很重要,个体上力量弱小。
但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是妄语。
会使用这股力量的人,往往可以成就无上伟业。
从中获得强大的力量支持,决定更长久的历史走向。
如曹操但凡得点民心,不是那么过于拟人,大肆屠城,普通人也不会一听他的大名,立刻举家逃跑,平白给自己上难度。
经济水平。
是后世之人分析赤壁之战强弱的另一种视角。
赤壁之战孙吴可以胜利,一个关键点就是农业中心南移。
随着农业水平的提高,对于南方的开发,南方逐渐成为古代经济、军事、政治中心。
得中原者不一定能得天下。
沈三通版《赤壁》重点放在英雄层面。
门阀、机构,普通人和经济水平刻画上不会太多力气,但会有。
只刻画英雄,电视剧还可以,电影的话,就会显得飘在空中。
只有脚踏实地,人物才有立足点,才有质感,才有力量。
当然,这些是整体,是他作为导演考虑的事情。
演员的话,做好英雄就可以了。沈三通接着说道:“《三国演义》中用十回也就是十章描写了赤壁之战部分。”
“从第40回蔡夫人议献荆州,诸葛亮火烧新野,到第050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非常精彩。”
“有周瑜与黄盖策划的反间计、苦肉计、诈降计,有庞统的连环计。”
“有诸葛亮三气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
“还有曹操中计斩蔡瑁和张允,败走华容乞求关羽放一条生路,只看三国演义,感觉曹操一个人对抗孙刘联军的所有谋士。”
“不过,在正史上,这些内容绝大多数都是虚构的,不存在的。”
沈三通举一个例子道:“《三国演义》里,发生在大战前夕的蒋干盗书。”
“演义中写蒋干是曹操手下的一员谋士,从小和周瑜的关系非常好。”
“大战前夕曹操对周瑜有所忌惮,蒋干想要建功,于是便向曹操毛遂自荐做说客劝降周瑜。”
“结果周瑜早早就知道他的来意,设下计谋,让他给曹操带回了假消息,使曹操怒斩蔡瑁、张允两位水军大将。”
“这就是反间计,蒋干最终也被曹操杀死。”
“历史上完全不是这样的。”
“历史上,当时的蒋干是曹操的幕宾,因为和周瑜有所交集,所以曹操派他去劝降周瑜,但是最终没有成功。”
“仅此而已,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盗书之事,根本就是莫须有。”
“而且据《江表传》记载,蒋干素有仪容,以才辩见称,在江、淮之间独一无二。”
“这样一个正人君子是绝对不会干出盗书这样阴私龌龊的事情的,更不会中计而不自知。”
“盗书的虚构对蒋干是莫大的丑化,蒋干在这个情节中是丑角,自以为聪明实际上愚不可及,使他成为了千古笑柄。”
“曹操也是反面角色,刚愎自用,冲动易怒。”
“这个情节我们是不采用的。”
陈导名若有所思,这可以化作他的知识点。
其他演员恍然大悟,没想到蒋干盗书是假的。
涨知识了。
因为是历史大片,沈三通梳理剧本之前,把演义和历史讲清楚。
沈三通先给主演讲课,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
后续会整理成册,演员的学习成绩都一般,甚至可以说不好。
包括陈导名也是如此,要有一个集中学习的过程。
沈三通接着道:“大家熟知的草船借箭。”
“《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是诸葛亮,充分表现了他的气定神闲,足智多谋。”
“相反的,周瑜在其中就是一个小肚鸡肠,嫉贤妒能的形象了。”
“实际上的草船借箭和诸葛亮根本没有关系。”
“历史上有两种说法,都和孙权有关。”
“不过从人物考量,草船借箭这个闪光点,依然给武侯,只是周瑜不是以负面形象出现。”
“还有借东风,将诸葛亮拔到了一个非人的高度,历史上其实也没有。”
“所谓东风,是赤壁之战的总指挥者周瑜,以及东吴大将黄盖对气候的准确判断。”
“当时中国人已经能较为熟练地运用观测风向的‘风帆’,再加上作为东吴当地人他们对这里的气候认识较深,所以能运用东风。”
“这个闪光点,遵从历史,留给周瑜大都督。”
“周瑜打黄盖也并没有这样一件事,黄盖是自己请命去诈降的。”
“我们按照历史来,周瑜是胸襟开阔,有勇有谋,光风霁月的真英雄。”
沈三通把演义梳理完:“赤壁之战曹操虽然败走华容道,但并没有遇到关羽,也没有乞求关羽放一条生路。”
“放了曹操,在我看来,其实污了关二爷的形象。”
“我们也不采用,过于虚假,你死我活的斗争,不容个人意气。”
“还有几点比较容易混。”
“孙权是诸葛亮等三个人一起劝的,赤壁之烧的是曹营不是赤壁,铁索船这个方法是曹操自己想的,不是庞统想出来的。”
沈三通总结道:“总的来说演义有许多虚假,我们大多按照历史来。”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67950/4838334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