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麻雀剧组
推荐阅读:斗罗:我,霍雨浩,在修仙、火影教书变强,改变悲剧、给大帝收尸,我暴涨万年修为!、80年代剽悍土著女、特摄:从迪迦奥特曼开始、傀儡帝王?开局召唤三千玄甲军、从机械猎人开始、数学教授重回日常、影视:开局获得阿尔法狗、穿越之农门长媳成长记、
第524章 麻雀剧组
没有剧本。
真名演出。
格斯轻描淡写地往外抛重磅。
刚刚格斯因为安森的信息量太大而短暂陷入错愕;现在则颠倒一个位置,安森因为格斯的信息量太大而需要一些时间缓冲。
现在,安森终于明白“大象”里那种真实感是怎么来的了——
因为格斯就是用记录的方式来呈现他对整个事件的解读。
“伪纪录片”,一直到现在,安森才有了一些实感。
噗通,噗通。
心脏狂跳不止。
安森吞咽了一口唾沫,所以,他真的准备好了吗,在摄像机镜头面前展现自己的真实?
深呼吸一口气,安森看向格斯,“你的意思是我需要在屏幕上扮演自己。”
格斯点点头,“对。”
停顿一下,又补充说到,“不是电影演员安森,也不是蜘蛛侠安森,而是普普通通的中学生安森。”
“你的青春,你的烦恼,伱的困顿。”
拍摄“猫鼠游戏”的时候,安森曾经唤醒了前世记忆,那些已经留在过去却深深影响现在的记忆。
他不准备回避或者无视。
因为正是那些磨难和挫折雕刻出他现在的模样。
而现在,又更进一步?
格斯注意到安森的沉思,“怎么,你有一些顾忌?如果现在退出剧组的话,还来得及。”
“呵。”安森轻笑出声,“不,我很期待,事实上,应该说非常期待。你知道,当所有人都试图为我套上蜘蛛侠面具的时候,导演却愿意给我一次机会,脱掉面具,甚至脱掉演员这个角色的外衣,我认为这是一次有趣的挑战。”
停顿一下。
“导演,谢谢你愿意给我机会。”
落落大方地,安森看向格斯,目光如此清澈又如此明亮。
反而是格斯有些不好意思,这位老实人摸了摸后颈,“老实说,意识到和你见面为止,我也还是有些犹豫的。”
居然,就直接……说出来了
安森哑然,眼底流露出一抹笑容,“那我非常开心能够消灭导演心里的最后一丝犹豫。”
格斯一愣,笑容就这样爬上嘴角——
他想,他正在喜欢这位演员。
安森继续好奇地询问道,“导演,可以和我聊聊这部电影吗?我的意思是,没有剧本,但不代表导演脑海里没有画面没有框架,对吧?”
“等等,还是说,导演和王家卫导演是同一个风格?”
凭借“样年华”、“春光乍泄”等等作品,那位总是戴着墨镜的导演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都有份量的名字。
同时,一起扬名四海的还有墨镜王拍戏的拖沓、随性、毫无计划。
当年,梁朝伟前往布宜诺斯艾利斯拍摄“春光乍泄”的时候,他以为自己扮演的是一位前往奔丧的侄子,却没有想到,墨镜导演彻底推翻了整个剧本,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一上来就让两位主角拍摄了一场激烈的船戏。
拍摄完毕之后,梁朝伟一脸懵逼地坐在床位抽烟。
安森信手拈来的一句调侃,格斯没有忍住放声大笑起来,连连摆手表示否认,“我绝对做不到那样。”
“当然,我的脑海里有画面,我正在试图把画面具体化。”
闲聊的话,格斯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
但谈起电影,话匣子打开就关不上了。谁能够想到呢?
仅仅几分钟前,格斯还是负担满满、愁绪万千的模样,担心选角、担心安森、担心镜头,什么都担心;一个转身,格斯就眉飞色舞地和安森一路闲聊,在交流和对话之中让自己脑海里的画面渐渐清晰起来。
毫无疑问,这是安森有史以来经历的最小剧组——
一台摄像机。
对,没有看错。
其他剧组动则就是六台七台摄像机在不同位置同时运作,甚至还有其他小分队负责拍摄不同场景,轨道、吊臂、直升机、三脚架等等,仅仅是拍摄器材可能就需要三辆卡车才行。
但格斯就只需要一台摄像机。
一名摄影师、一台摄像机,最多加上一名音响师。
剧组甚至没有专业的灯光师,由格斯和摄影师负责调光,偶尔需要反光板的话,谁有空闲就谁上。
整个剧组,满打满算还不到十个人。
不要说“蜘蛛侠”那样超过四百人的庞大拍摄团队了,即使和日常拍摄的“老友记”相比也完全排不上号。
其实,这才是好莱坞的大部分日常。
毕竟,动则投资数千万乃至于上亿美元的项目还是少数,成本低于一千万美元的小剧组比比皆是。
过去这几年,布拉德-兰弗洛就一直活跃在这样的剧组里,要么就是凭借一腔热血地追逐梦想、要么就是老老实实上班下班打卡的老油条。
在安森看来,大剧组有大剧组的好处,小剧组也有小剧组的特色。
在那些大剧组,人员众多并且分工明确,如同一台缜密的机器,每颗螺丝钉各司其职,许多同剧组的工作人员一直在电影上映也不会碰上一面——
纯粹工作关系。
但小剧组不同。
不仅抬头不见低头见,而且往往一个人身兼数职,他们必须牢牢团结在一起,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小而全的团队在同甘共苦的拍摄里照顾彼此。
这样的作品,不管电影成败,拍摄过程就必然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每一天每一场戏的记忆都是鲜活的。
就好像现在。
眼前那个留着白胡子的胖老人,活脱脱就是圣诞老人从童话故事里走出来,扛着摄像机略显气喘,但表情非常专注,全然没有理会额头上的汗水。
这位就是“大象”的摄影师,哈里斯-萨维德斯(harris-savides),别看他名声不显,却是业内蓝领,“七宗罪”就是他的作品,后来他还和大卫-芬奇合作了“十二宫”。
去年,哈里斯和格斯合作了具有实验性质的“杰瑞”,所以此次格斯召唤哈里斯再次合作,哈里斯没有犹豫就答应了下来。
哈里斯左右看了看。
“安森,啊……安森!”
“正好,这场戏没有你,你过来帮忙一下。”
“反光板……”
前一秒,安森还是演员;下一秒,安森就成为摄影助理。
此前曾经听说,纽约大学的电影系就会这样教学,让学生在电影剧组的每个位置都轮换一遍投入工作。
一来,让学生明白剧组的运作原理,同时也理解不同位置的不同职责、下达指令的时候就能够更加清晰准确。
二来,让学生摸索自己的喜好,看看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自己真正擅长的东西,最后寻找自己的定位。
当然,安森不是学院派出身,自然没有这样的经历,却没有想到,居然在拍摄“大象”的时候体验了一把。
(本章完)
没有剧本。
真名演出。
格斯轻描淡写地往外抛重磅。
刚刚格斯因为安森的信息量太大而短暂陷入错愕;现在则颠倒一个位置,安森因为格斯的信息量太大而需要一些时间缓冲。
现在,安森终于明白“大象”里那种真实感是怎么来的了——
因为格斯就是用记录的方式来呈现他对整个事件的解读。
“伪纪录片”,一直到现在,安森才有了一些实感。
噗通,噗通。
心脏狂跳不止。
安森吞咽了一口唾沫,所以,他真的准备好了吗,在摄像机镜头面前展现自己的真实?
深呼吸一口气,安森看向格斯,“你的意思是我需要在屏幕上扮演自己。”
格斯点点头,“对。”
停顿一下,又补充说到,“不是电影演员安森,也不是蜘蛛侠安森,而是普普通通的中学生安森。”
“你的青春,你的烦恼,伱的困顿。”
拍摄“猫鼠游戏”的时候,安森曾经唤醒了前世记忆,那些已经留在过去却深深影响现在的记忆。
他不准备回避或者无视。
因为正是那些磨难和挫折雕刻出他现在的模样。
而现在,又更进一步?
格斯注意到安森的沉思,“怎么,你有一些顾忌?如果现在退出剧组的话,还来得及。”
“呵。”安森轻笑出声,“不,我很期待,事实上,应该说非常期待。你知道,当所有人都试图为我套上蜘蛛侠面具的时候,导演却愿意给我一次机会,脱掉面具,甚至脱掉演员这个角色的外衣,我认为这是一次有趣的挑战。”
停顿一下。
“导演,谢谢你愿意给我机会。”
落落大方地,安森看向格斯,目光如此清澈又如此明亮。
反而是格斯有些不好意思,这位老实人摸了摸后颈,“老实说,意识到和你见面为止,我也还是有些犹豫的。”
居然,就直接……说出来了
安森哑然,眼底流露出一抹笑容,“那我非常开心能够消灭导演心里的最后一丝犹豫。”
格斯一愣,笑容就这样爬上嘴角——
他想,他正在喜欢这位演员。
安森继续好奇地询问道,“导演,可以和我聊聊这部电影吗?我的意思是,没有剧本,但不代表导演脑海里没有画面没有框架,对吧?”
“等等,还是说,导演和王家卫导演是同一个风格?”
凭借“样年华”、“春光乍泄”等等作品,那位总是戴着墨镜的导演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都有份量的名字。
同时,一起扬名四海的还有墨镜王拍戏的拖沓、随性、毫无计划。
当年,梁朝伟前往布宜诺斯艾利斯拍摄“春光乍泄”的时候,他以为自己扮演的是一位前往奔丧的侄子,却没有想到,墨镜导演彻底推翻了整个剧本,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一上来就让两位主角拍摄了一场激烈的船戏。
拍摄完毕之后,梁朝伟一脸懵逼地坐在床位抽烟。
安森信手拈来的一句调侃,格斯没有忍住放声大笑起来,连连摆手表示否认,“我绝对做不到那样。”
“当然,我的脑海里有画面,我正在试图把画面具体化。”
闲聊的话,格斯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
但谈起电影,话匣子打开就关不上了。谁能够想到呢?
仅仅几分钟前,格斯还是负担满满、愁绪万千的模样,担心选角、担心安森、担心镜头,什么都担心;一个转身,格斯就眉飞色舞地和安森一路闲聊,在交流和对话之中让自己脑海里的画面渐渐清晰起来。
毫无疑问,这是安森有史以来经历的最小剧组——
一台摄像机。
对,没有看错。
其他剧组动则就是六台七台摄像机在不同位置同时运作,甚至还有其他小分队负责拍摄不同场景,轨道、吊臂、直升机、三脚架等等,仅仅是拍摄器材可能就需要三辆卡车才行。
但格斯就只需要一台摄像机。
一名摄影师、一台摄像机,最多加上一名音响师。
剧组甚至没有专业的灯光师,由格斯和摄影师负责调光,偶尔需要反光板的话,谁有空闲就谁上。
整个剧组,满打满算还不到十个人。
不要说“蜘蛛侠”那样超过四百人的庞大拍摄团队了,即使和日常拍摄的“老友记”相比也完全排不上号。
其实,这才是好莱坞的大部分日常。
毕竟,动则投资数千万乃至于上亿美元的项目还是少数,成本低于一千万美元的小剧组比比皆是。
过去这几年,布拉德-兰弗洛就一直活跃在这样的剧组里,要么就是凭借一腔热血地追逐梦想、要么就是老老实实上班下班打卡的老油条。
在安森看来,大剧组有大剧组的好处,小剧组也有小剧组的特色。
在那些大剧组,人员众多并且分工明确,如同一台缜密的机器,每颗螺丝钉各司其职,许多同剧组的工作人员一直在电影上映也不会碰上一面——
纯粹工作关系。
但小剧组不同。
不仅抬头不见低头见,而且往往一个人身兼数职,他们必须牢牢团结在一起,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小而全的团队在同甘共苦的拍摄里照顾彼此。
这样的作品,不管电影成败,拍摄过程就必然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每一天每一场戏的记忆都是鲜活的。
就好像现在。
眼前那个留着白胡子的胖老人,活脱脱就是圣诞老人从童话故事里走出来,扛着摄像机略显气喘,但表情非常专注,全然没有理会额头上的汗水。
这位就是“大象”的摄影师,哈里斯-萨维德斯(harris-savides),别看他名声不显,却是业内蓝领,“七宗罪”就是他的作品,后来他还和大卫-芬奇合作了“十二宫”。
去年,哈里斯和格斯合作了具有实验性质的“杰瑞”,所以此次格斯召唤哈里斯再次合作,哈里斯没有犹豫就答应了下来。
哈里斯左右看了看。
“安森,啊……安森!”
“正好,这场戏没有你,你过来帮忙一下。”
“反光板……”
前一秒,安森还是演员;下一秒,安森就成为摄影助理。
此前曾经听说,纽约大学的电影系就会这样教学,让学生在电影剧组的每个位置都轮换一遍投入工作。
一来,让学生明白剧组的运作原理,同时也理解不同位置的不同职责、下达指令的时候就能够更加清晰准确。
二来,让学生摸索自己的喜好,看看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自己真正擅长的东西,最后寻找自己的定位。
当然,安森不是学院派出身,自然没有这样的经历,却没有想到,居然在拍摄“大象”的时候体验了一把。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68805/4863565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