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给刘备讨个官职:左将军领扬州牧
推荐阅读:斗罗:我,霍雨浩,在修仙、火影教书变强,改变悲剧、给大帝收尸,我暴涨万年修为!、80年代剽悍土著女、特摄:从迪迦奥特曼开始、傀儡帝王?开局召唤三千玄甲军、从机械猎人开始、数学教授重回日常、影视:开局获得阿尔法狗、穿越之农门长媳成长记、
第一天的接风宴上,诸葛亮应对如流,把整个节奏控场得非常得体。既让袁绍如沐春风,也没明显得罪袁绍的任何谋士。
虽然也没谈出什么实质性的成果,但诸葛亮丝毫不急。人多嘴杂的场合本就谈不出结果,后面单独召对的机会才是关键。
这跟历史上诸葛亮出使东吴的情况截然不同——历史上张昭之流都是投降派,原本就得罪了孙权,跟他意见不对付。所以得罪张昭与否,不影响孙权的态度。
现在袁绍阵营还在蒸蒸日上,绝大多数袁绍的谋士,都还未表现出被袁绍疏远、不受信任的趋势。这种情况下,扫了任何一个谋士的面子,都是在给后续的任务增添阻力。
口才再好的人,也不能为喷而喷,喷必须是为任务服务的。
此后两三天,诸葛亮出席了不少谋士小团体活动,基本上秉承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节奏。但是也守住了底线,在不突破人话道德底线的前提下,尽量让鬼也有代入感。
这样才不留后患,以免将来不同道的鬼偶然对质,发现你原来是个“啊对对对”先生。
其中运用之妙,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时间很快来到十月二十二,这已是诸葛亮抵达邺城后的第四天。
就算袁绍对刘备的外交诉求再不上心,到了这时候,闲扯也应该结束了,是时候聊聊正事了。
所以袁绍当天一早,就再次在大将军幕府召见了诸葛亮。只是这次参与的谋士非常少,只有沮授和郭图。另外,还让长子袁谭旁听,但袁绍提前关照过,不许袁谭发言。
让沮授参加,自然是因为沮授如今是袁军中地位最高的谋士,甚至还有监督诸军的权力。而郭图则是因为擅讨袁绍喜欢,袁绍觉得他口风严。
至于袁绍帐下还有三個地位较高的谋士,荀谌是因为荀家在袁曹两边下注,袁绍担心那些涉及曹操的议题荀谌不能公允处置,故意没通知他。
而许攸也是同样的情况,他也是同时跟袁曹关系不错,让他自觉避嫌了。最后的田丰纯粹是因为嘴太臭,除了开大会以外,私下场合袁绍不想带他。
因为前几天的铺垫,袁绍已经清楚刘备希望他帮什么忙了。但有些话他还得问问清楚,比如这么做,究竟是不是能确保袁家在这事儿中的利益最大化,有没有对袁家更有利的选择。
所以袁绍倒也很干脆,一上来就主动求教:
“玄德贤弟请我对孟德施压,以促成曹吕调停,好让他们双方都暗中承我的情,此意我已尽知。不过朝廷决策,外藩还是不宜干预,我久不问许都事务,也不知是否有酷吏肆意妄为,有些表态,尚需斟酌。”
袁绍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不说不帮忙,只先留退路,如果不帮忙的话,那也是因为他尊重朝廷的决定。而如果真帮忙了,自然是因为利益足够大。
诸葛亮闻言,心中暗忖:估计一会儿肯定会让沮授开口当这个小人,具体推敲好处细节。
不过现在沮授还未开口,诸葛亮也只能先以不变应万变,把干涉的主要好处再跟袁绍强调描绘一下:
“大将军明鉴,为杨太尉案调停,首先可让曹、吕两家皆承你情,此其一也。
而一旦曹操答应了调停的条件,严惩了许都的‘酷吏’,未来曹操就不能再以袁术谋逆一案为由大肆株连,此案等于是彻底到此为止了。
或许杨太尉本人不用大将军的救援,也能渡过此难,但袁家门生故吏盘根错节,若不将此事彻底做个了断、就此定论,将来隐患恐怕如原上枯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其二也。”
诸葛亮说到这里稍微停顿了一下,语气也略微有些生涩。主要是他说到顺口处,不由把他此番启程前,大哥跟他预演排练时说过的话给“借鉴引用”了。
在广陵的时候,诸葛瑾谈起杨彪案若不能以许都朝廷认错反省的方式收场,那将来只要曹操想,他就还能翻旧账,或者至少犯旧账所需付出的失信成本很低,不至于动摇曹操在天下人心中的信用。
当时诸葛亮就觉得大哥说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很传神。
袁绍等人听到这里,果然也都眼神微微一亮,显然觉得诸葛长史谈吐精妙。
诸葛亮便趁热打铁,继续分析:“此外,曹操答应接受调停、并且严惩酷吏,肯定会让曹操麾下之人离心离德,尤其是那些贪慕荣华富贵、官位利禄的佞幸小人,以后谁还真心为曹操卖命?
他们肯定会担心一旦帮曹操做了脏事,将来曹操要洗脱自身时,会不会毫不犹豫将他们抛弃?一旦将来曹操有非分之心,而大将军需要拨乱反正,这些动摇之人,便会如水之归下,向大将军示好……此其三也,有此三利,何不早行?”
袁绍微微点头,诸葛亮说的三点对他的好处,都是真的,袁绍分得清好歹。
他只是还不能确认,自己的利益是否最大化了,是不是还能要更多。以及刘备从此事中得到的好处,会不会比他还大。
不过这些话肯定不能袁绍亲口问,所以很快旁边的沮授就开口了——当然,也就这种私下里几个人的场合,沮授才开这个口,要是大庭广众,所有谋士都在,沮授也是不肯这样问的。
只听沮授问道:“孔明先生所言,虽然不无道理,但却未必尽美,主公暗中施压、调停曹吕,能让二人承情不假,可若是拖着不办,曹操必然会遭到更大的削弱。
哪怕吕布最终无法扩大战果,只要僵持住,也能让曹操兵力、物力极大损耗。若将来确认曹操果真有非分之想,应该拨乱反正,河北义师南下,岂不是更加便利?
先生此言,真正的主要目的,怕是希望刘、吕、曹三家,并力攻打袁术,先削弱甚至消灭袁术,而后再谈各家内部恩怨吧?如此,受益最大者毫无疑问是刘玄德!”
诸葛亮见左右人少,不用考虑给对方留面子,便应声反驳:“沮公此言差矣,沮公一边假设曹操目前尚无问题、吕布打出清君侧旗号毫无道理。所以不该调停、不该让曹公向吕布的无端中伤服软。
一边又假设将来万一发现曹操有非分之想,河北义师需要南下肃清朝廷。
既如此,现在的曹操如果没问题,他被吕布无端攻讦,大将军身为汉臣,不该立刻出兵拱卫朝廷么?曹操毕竟不是一般诸侯,他手中有天子,而且大将军此前一向与之关系不错。权柄越大,为朝廷出力的责任也就越大,坐视不救,对大将军威名不利!
就算要削弱曹操,也该等将来曹操确实流露出非分之想、僭越之举时再说,岂可在眼下诸侯们尚且共诛篡逆时内讧?大将军身份微妙,一旦袁术篡位时大将军表现犹豫、对朝廷支持不够坚决,极有可能惹上嫌疑污名。
而且,如果曹操在这时候倒下了,难道沮公要大将军亲自去处理袁术么?处理完之后,又当如何面对天下人?”
诸葛亮一连数问,其实一开始有点偷换概念,比如沮授只说了“暂时不调停”,但没说“为什么暂时不调停”,也没判断曹、吕谁对谁错。
但诸葛亮直接把沮授试图模糊处理的对错判断挑明了,逼着沮授表态“如果朝廷没错,你为什么不帮朝廷。如果朝廷有错,你为什么不立刻劝朝廷改正”,
然后再进一步推演出“你不立刻调停,你就是觉得朝廷没错”,那伱下次再想说朝廷有错、曹操有问题,就会出现思想上的混乱,不利于定一个一以贯之的对外思路,士卒和将军们也不容易被大义感召,只会觉得主公的姿态朝令夕改。
既然如此,还不如现在就摆出“曹操已经有点问题了,所以我们要劝他改过”。下次如果真跟曹操撕破脸,就可以说是“我们上次就让曹操改过了,但他没改彻底,或者曹操就是奸诈狡猾,只是假装改了,实际上依然在欺上瞒下”。
如此,则袁绍对于“国贼”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将来动员起来效率也能提升。
袁绍也是个爱面子的,被诸葛亮这么一剖析,他也大致听懂了——沮授是想帮他试试看,能不能把好处彻底吃干抹净,多捞一点,而诸葛亮则是劝他“一以贯之的姿态更重要,不能左右横跳”。
袁绍自己慎重想了想,也觉得沮授争的那点小利益,比不上左右横跳的人心损失,既然如此,就豪气一把吧。
他可是大将军,哪能斤斤计较。
真理果然越辩越明啊。
而且,诸葛亮最后一段话,对他的触动也非常大。
如果曹操倒下了,他袁绍难道还要亲手去对付袁术吗?他是想灭掉袁术的势力,但并不想袁术真的彻底消亡在自己手上,不想亲手补最后一刀,那样太不好看了。
而且如果自己以杀篡汉之贼的姿态干掉袁术,将来如果他也想做跟袁术一样的事情呢?那岂不是自己打脸了?
所以,让曹操早点吃掉袁术——而且最好是跟吕布、刘备一起分吃掉袁术,以免曹操一家势力增加太快,无疑是最好的。
袁绍需要曹操这个白手套,来避免自己染上“兄弟不能相容”的恶名。
“罢了,沮公方才所言,确实有些斤斤计较了,我身为大将军,岂可如此蝇营狗苟于小利。曹操重用满宠,贪功冒进,构陷忠良以图功名,着实不该。吕布讨之,也事出有因。
不过眼下天下诸侯正该勠力同心,先消灭篡汉之贼,些许小过,还是应该暂时放下,给孟德自新的机会。就让孟德授吕布徐州牧,惩处满宠、释放杨太尉,示天下以纳谏改过的诚意。
若吕布依然不从,则足以证明其清君侧只是借口,实则是欲窥伺朝廷,到时候我自会与玄德、孟德,并力讨平吕布!”
沮授在旁边,又零敲碎打补足了一些细节条件的对抗,这事儿就算谈妥了。
而郭图一直忍到最后,看主公态度明朗,他才歌颂了一番,强调袁绍的“以大义为重,不计较蝇头小利的得失”。
袁绍被他拍得舒服,就更加坚定了。
……
两天之后,袁绍让陈琳代笔的一封私信,以及一份掩饰私信用的公开奏表,便全部写就,用印封妥。
然后由大将军府的治中从事辛评为使,自邺城南下,前往许都,向曹操转达袁绍的意思,同时去完许都后,还会到睢阳转转,见一见吕布。
袁绍信中除了提到调停的事儿,还特地强调此事他不宜出面,因为他跟杨彪、袁术的亲戚关系,有些事情需要避嫌。
但刘备此前已经在奔走斡旋调停了,这是人所共知的,所以刘备的功劳是可以明着说的,袁绍也暗示曹操把调停成功的功劳归于刘备,他不要这个虚名。
诸葛亮一行,自然还留在邺城,使者从邺城到许都往返一趟,前后估计也大半个月。
这些时间诸葛亮可以每天被袁绍召见聊天、请教学问、说些南方趣闻近况,顺便也可以帮袁谭运作一下别的事。
而辛评出发后,于十月底顺利抵达许都。
曹操收到袁绍的施压后,果然不敢怠慢,饶是深恨吕布,同时又担心刘备得了大义名分后、有机会做大,他还是不得不按袁绍所请,先准奏了给吕布和刘备的官职。
当然,要最后走完流程、确认对方有意接旨,这还需要一趟使者往返,还要大半个月才能让圣旨落地。
不过,刘备和吕布的官职,这就已经算是确定了。
曹操以天子名义拟定:只要和吕布之间的和平达成,并且吕布要对袁术宣战。
那么,就封吕布为右将军、徐州牧(右将军之位此前一直被郭汜所占,刘协东归后,并没有特别下旨废掉郭汜的官职。但郭汜于今年也就是建安二年上半年,刚刚在郿县被部将伍习叛变所杀,右将军之位才刚刚空出来)
同时,封刘备为左将军、扬州牧,爵位不变(此前袁术称帝时、刘备积极抵抗袁术,曹操已经给他加过一次爵位,由宜城亭侯升为宜城乡侯,只是没给升官。这次是补上升官,故而爵位不变)
曹操开出价码后,曹吕之间的停战、中原三家诸侯联手同讨袁术的局面,终于进入了最终的落实阶段。
虽然也没谈出什么实质性的成果,但诸葛亮丝毫不急。人多嘴杂的场合本就谈不出结果,后面单独召对的机会才是关键。
这跟历史上诸葛亮出使东吴的情况截然不同——历史上张昭之流都是投降派,原本就得罪了孙权,跟他意见不对付。所以得罪张昭与否,不影响孙权的态度。
现在袁绍阵营还在蒸蒸日上,绝大多数袁绍的谋士,都还未表现出被袁绍疏远、不受信任的趋势。这种情况下,扫了任何一个谋士的面子,都是在给后续的任务增添阻力。
口才再好的人,也不能为喷而喷,喷必须是为任务服务的。
此后两三天,诸葛亮出席了不少谋士小团体活动,基本上秉承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节奏。但是也守住了底线,在不突破人话道德底线的前提下,尽量让鬼也有代入感。
这样才不留后患,以免将来不同道的鬼偶然对质,发现你原来是个“啊对对对”先生。
其中运用之妙,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时间很快来到十月二十二,这已是诸葛亮抵达邺城后的第四天。
就算袁绍对刘备的外交诉求再不上心,到了这时候,闲扯也应该结束了,是时候聊聊正事了。
所以袁绍当天一早,就再次在大将军幕府召见了诸葛亮。只是这次参与的谋士非常少,只有沮授和郭图。另外,还让长子袁谭旁听,但袁绍提前关照过,不许袁谭发言。
让沮授参加,自然是因为沮授如今是袁军中地位最高的谋士,甚至还有监督诸军的权力。而郭图则是因为擅讨袁绍喜欢,袁绍觉得他口风严。
至于袁绍帐下还有三個地位较高的谋士,荀谌是因为荀家在袁曹两边下注,袁绍担心那些涉及曹操的议题荀谌不能公允处置,故意没通知他。
而许攸也是同样的情况,他也是同时跟袁曹关系不错,让他自觉避嫌了。最后的田丰纯粹是因为嘴太臭,除了开大会以外,私下场合袁绍不想带他。
因为前几天的铺垫,袁绍已经清楚刘备希望他帮什么忙了。但有些话他还得问问清楚,比如这么做,究竟是不是能确保袁家在这事儿中的利益最大化,有没有对袁家更有利的选择。
所以袁绍倒也很干脆,一上来就主动求教:
“玄德贤弟请我对孟德施压,以促成曹吕调停,好让他们双方都暗中承我的情,此意我已尽知。不过朝廷决策,外藩还是不宜干预,我久不问许都事务,也不知是否有酷吏肆意妄为,有些表态,尚需斟酌。”
袁绍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不说不帮忙,只先留退路,如果不帮忙的话,那也是因为他尊重朝廷的决定。而如果真帮忙了,自然是因为利益足够大。
诸葛亮闻言,心中暗忖:估计一会儿肯定会让沮授开口当这个小人,具体推敲好处细节。
不过现在沮授还未开口,诸葛亮也只能先以不变应万变,把干涉的主要好处再跟袁绍强调描绘一下:
“大将军明鉴,为杨太尉案调停,首先可让曹、吕两家皆承你情,此其一也。
而一旦曹操答应了调停的条件,严惩了许都的‘酷吏’,未来曹操就不能再以袁术谋逆一案为由大肆株连,此案等于是彻底到此为止了。
或许杨太尉本人不用大将军的救援,也能渡过此难,但袁家门生故吏盘根错节,若不将此事彻底做个了断、就此定论,将来隐患恐怕如原上枯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其二也。”
诸葛亮说到这里稍微停顿了一下,语气也略微有些生涩。主要是他说到顺口处,不由把他此番启程前,大哥跟他预演排练时说过的话给“借鉴引用”了。
在广陵的时候,诸葛瑾谈起杨彪案若不能以许都朝廷认错反省的方式收场,那将来只要曹操想,他就还能翻旧账,或者至少犯旧账所需付出的失信成本很低,不至于动摇曹操在天下人心中的信用。
当时诸葛亮就觉得大哥说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很传神。
袁绍等人听到这里,果然也都眼神微微一亮,显然觉得诸葛长史谈吐精妙。
诸葛亮便趁热打铁,继续分析:“此外,曹操答应接受调停、并且严惩酷吏,肯定会让曹操麾下之人离心离德,尤其是那些贪慕荣华富贵、官位利禄的佞幸小人,以后谁还真心为曹操卖命?
他们肯定会担心一旦帮曹操做了脏事,将来曹操要洗脱自身时,会不会毫不犹豫将他们抛弃?一旦将来曹操有非分之心,而大将军需要拨乱反正,这些动摇之人,便会如水之归下,向大将军示好……此其三也,有此三利,何不早行?”
袁绍微微点头,诸葛亮说的三点对他的好处,都是真的,袁绍分得清好歹。
他只是还不能确认,自己的利益是否最大化了,是不是还能要更多。以及刘备从此事中得到的好处,会不会比他还大。
不过这些话肯定不能袁绍亲口问,所以很快旁边的沮授就开口了——当然,也就这种私下里几个人的场合,沮授才开这个口,要是大庭广众,所有谋士都在,沮授也是不肯这样问的。
只听沮授问道:“孔明先生所言,虽然不无道理,但却未必尽美,主公暗中施压、调停曹吕,能让二人承情不假,可若是拖着不办,曹操必然会遭到更大的削弱。
哪怕吕布最终无法扩大战果,只要僵持住,也能让曹操兵力、物力极大损耗。若将来确认曹操果真有非分之想,应该拨乱反正,河北义师南下,岂不是更加便利?
先生此言,真正的主要目的,怕是希望刘、吕、曹三家,并力攻打袁术,先削弱甚至消灭袁术,而后再谈各家内部恩怨吧?如此,受益最大者毫无疑问是刘玄德!”
诸葛亮见左右人少,不用考虑给对方留面子,便应声反驳:“沮公此言差矣,沮公一边假设曹操目前尚无问题、吕布打出清君侧旗号毫无道理。所以不该调停、不该让曹公向吕布的无端中伤服软。
一边又假设将来万一发现曹操有非分之想,河北义师需要南下肃清朝廷。
既如此,现在的曹操如果没问题,他被吕布无端攻讦,大将军身为汉臣,不该立刻出兵拱卫朝廷么?曹操毕竟不是一般诸侯,他手中有天子,而且大将军此前一向与之关系不错。权柄越大,为朝廷出力的责任也就越大,坐视不救,对大将军威名不利!
就算要削弱曹操,也该等将来曹操确实流露出非分之想、僭越之举时再说,岂可在眼下诸侯们尚且共诛篡逆时内讧?大将军身份微妙,一旦袁术篡位时大将军表现犹豫、对朝廷支持不够坚决,极有可能惹上嫌疑污名。
而且,如果曹操在这时候倒下了,难道沮公要大将军亲自去处理袁术么?处理完之后,又当如何面对天下人?”
诸葛亮一连数问,其实一开始有点偷换概念,比如沮授只说了“暂时不调停”,但没说“为什么暂时不调停”,也没判断曹、吕谁对谁错。
但诸葛亮直接把沮授试图模糊处理的对错判断挑明了,逼着沮授表态“如果朝廷没错,你为什么不帮朝廷。如果朝廷有错,你为什么不立刻劝朝廷改正”,
然后再进一步推演出“你不立刻调停,你就是觉得朝廷没错”,那伱下次再想说朝廷有错、曹操有问题,就会出现思想上的混乱,不利于定一个一以贯之的对外思路,士卒和将军们也不容易被大义感召,只会觉得主公的姿态朝令夕改。
既然如此,还不如现在就摆出“曹操已经有点问题了,所以我们要劝他改过”。下次如果真跟曹操撕破脸,就可以说是“我们上次就让曹操改过了,但他没改彻底,或者曹操就是奸诈狡猾,只是假装改了,实际上依然在欺上瞒下”。
如此,则袁绍对于“国贼”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将来动员起来效率也能提升。
袁绍也是个爱面子的,被诸葛亮这么一剖析,他也大致听懂了——沮授是想帮他试试看,能不能把好处彻底吃干抹净,多捞一点,而诸葛亮则是劝他“一以贯之的姿态更重要,不能左右横跳”。
袁绍自己慎重想了想,也觉得沮授争的那点小利益,比不上左右横跳的人心损失,既然如此,就豪气一把吧。
他可是大将军,哪能斤斤计较。
真理果然越辩越明啊。
而且,诸葛亮最后一段话,对他的触动也非常大。
如果曹操倒下了,他袁绍难道还要亲手去对付袁术吗?他是想灭掉袁术的势力,但并不想袁术真的彻底消亡在自己手上,不想亲手补最后一刀,那样太不好看了。
而且如果自己以杀篡汉之贼的姿态干掉袁术,将来如果他也想做跟袁术一样的事情呢?那岂不是自己打脸了?
所以,让曹操早点吃掉袁术——而且最好是跟吕布、刘备一起分吃掉袁术,以免曹操一家势力增加太快,无疑是最好的。
袁绍需要曹操这个白手套,来避免自己染上“兄弟不能相容”的恶名。
“罢了,沮公方才所言,确实有些斤斤计较了,我身为大将军,岂可如此蝇营狗苟于小利。曹操重用满宠,贪功冒进,构陷忠良以图功名,着实不该。吕布讨之,也事出有因。
不过眼下天下诸侯正该勠力同心,先消灭篡汉之贼,些许小过,还是应该暂时放下,给孟德自新的机会。就让孟德授吕布徐州牧,惩处满宠、释放杨太尉,示天下以纳谏改过的诚意。
若吕布依然不从,则足以证明其清君侧只是借口,实则是欲窥伺朝廷,到时候我自会与玄德、孟德,并力讨平吕布!”
沮授在旁边,又零敲碎打补足了一些细节条件的对抗,这事儿就算谈妥了。
而郭图一直忍到最后,看主公态度明朗,他才歌颂了一番,强调袁绍的“以大义为重,不计较蝇头小利的得失”。
袁绍被他拍得舒服,就更加坚定了。
……
两天之后,袁绍让陈琳代笔的一封私信,以及一份掩饰私信用的公开奏表,便全部写就,用印封妥。
然后由大将军府的治中从事辛评为使,自邺城南下,前往许都,向曹操转达袁绍的意思,同时去完许都后,还会到睢阳转转,见一见吕布。
袁绍信中除了提到调停的事儿,还特地强调此事他不宜出面,因为他跟杨彪、袁术的亲戚关系,有些事情需要避嫌。
但刘备此前已经在奔走斡旋调停了,这是人所共知的,所以刘备的功劳是可以明着说的,袁绍也暗示曹操把调停成功的功劳归于刘备,他不要这个虚名。
诸葛亮一行,自然还留在邺城,使者从邺城到许都往返一趟,前后估计也大半个月。
这些时间诸葛亮可以每天被袁绍召见聊天、请教学问、说些南方趣闻近况,顺便也可以帮袁谭运作一下别的事。
而辛评出发后,于十月底顺利抵达许都。
曹操收到袁绍的施压后,果然不敢怠慢,饶是深恨吕布,同时又担心刘备得了大义名分后、有机会做大,他还是不得不按袁绍所请,先准奏了给吕布和刘备的官职。
当然,要最后走完流程、确认对方有意接旨,这还需要一趟使者往返,还要大半个月才能让圣旨落地。
不过,刘备和吕布的官职,这就已经算是确定了。
曹操以天子名义拟定:只要和吕布之间的和平达成,并且吕布要对袁术宣战。
那么,就封吕布为右将军、徐州牧(右将军之位此前一直被郭汜所占,刘协东归后,并没有特别下旨废掉郭汜的官职。但郭汜于今年也就是建安二年上半年,刚刚在郿县被部将伍习叛变所杀,右将军之位才刚刚空出来)
同时,封刘备为左将军、扬州牧,爵位不变(此前袁术称帝时、刘备积极抵抗袁术,曹操已经给他加过一次爵位,由宜城亭侯升为宜城乡侯,只是没给升官。这次是补上升官,故而爵位不变)
曹操开出价码后,曹吕之间的停战、中原三家诸侯联手同讨袁术的局面,终于进入了最终的落实阶段。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69112/4870807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