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风云汇聚
推荐阅读:大国崛起:从军工开始、混在末日,独自成仙、我为了少主威严欺负下老婆没错吧、我一个古董店长,会点法术很合理、苟在凛冬废土修仙、长生从双修开始、快穿之我在万界苟生活、从假皇帝开始纳妃长生、富则莱茵金属,穷则莱茵钢铁!、四合院:从五八年开始、
第381章 风云汇聚
可惜的是,魏讷想从同僚们那里得到一手传闻,就没那么容易了。
裴元又等了一阵子。
中间魏讷还过来给他重新添了茶。
这让不少通政司的官员纷纷侧目。
武官的地位早就式微,现在只要大军一动,掌兵的必然是加了右都御史、副都御史或者佥都御史之类官职的文官。
除此之外,上边还得加个提督军务的太监。
这说的还是在外实掌兵权的。
像是锦衣卫这种已经被严重削弱的特务机关,根本就不在那些朝官的眼中。
等到朱厚照把许多干儿子塞进锦衣卫当指挥使,锦衣卫的地位就更加的不堪了。
魏讷再怎么也是个正五品文官,对一个锦衣卫千户这般谄媚,实在是有些没有底线。
但是众人想一想魏讷这个吊人之前帮着焦黄中敲诈其他官员宅邸的经历……
行吧。
这确实是个没有底线的无耻败类。
众人由此,也对那个小小的锦衣卫千户刮目相看了。
别的不说,魏讷这种势利小人在看风向上还是很有一套的。
这也让众人对魏讷投靠了神秘势力的传闻,越发的笃信了几分。
没多久,同样去内阁的右参议任良弼也回来了。
任良弼表情古怪,同样也一脸的倾诉欲。
当两个人同时知道一个情报的时候,这个情报就变得廉价且易于传播。
很快,魏讷就跑来告诉了裴元一个震惊的消息。
今天上午,内阁大学士李东阳在文渊阁中处理完公事,悠闲品着茶,想要把玩时常佩戴的一枚铢钱,结果翻遍全身也没找到。
李东阳疑心是上朝丢失在路上,怔怔当场,神思不属。
众人开始还没在意,谁料转个头的工夫,李大学士就瘫软在他的位置上。
杨廷和本来还疑心老登和他玩套路,等看到李大学士口齿流涎,只知迷瞪着念叨“天数”,杨廷和这才信了。
于是杨大学士赶紧通知了朱厚照,然后让人把李大学士送回了府。
李大学士离开时,是被抬出文渊阁的。
通政司的众人议论纷纷,都觉得这次李东阳可能真要彻底离开内阁了。
大明朝堂的天要变了。
裴元听完,大感荒诞之余,也有些不淡定了。
昨天拿到的那枚续铢钱,该不会就是李东阳的吧?
裴元越想越觉得凑巧。
“续铢”钱,乃是一种厌胜钱,是古人为了祈求续命铸造的。
这种钱蕴含着历代藏家养生延寿的心理寄托,对于年事已高的人来说,得到这玩意,基本上相当于得到了一件长寿的祥瑞。
这一年多的时间,李东阳已经彻底说服了自己,信誓旦旦将那送上门来的续铢钱,当成了自己长寿的依托。
结果李东阳得之欢喜,失之落魄。
巨大的心理落差和宿命感,让李东阳一时心态无法调整,竟有了中风之兆。
裴元听着魏讷传来的消息,一时间也有些方寸大乱。
李东阳这一中风,就意味着杨廷和很有可能提前成为首辅,执掌朝堂。
“外相”先于“內相”调整,必然会带来全新的政治变动。
头一个,就是要补人入阁的事情。
论及名声威望,吏部尚书杨一清当仁不让。
可杨一清和张永的联盟,人所尽知。
一旦杨一清入阁,他以大学士票拟,张永以司礼监掌印用印,那这大明还有他杨廷和什么事?
别说杨廷和了,就连打酱油的梁储和费宏,也不会乐意见到这样的场面。
而且杨一清和杨廷和这“二杨”之间,本身就有着不小的矛盾。
当初霸州军刚开始叛乱的时候,杨一清积极主动的推举右都御史马中锡前往讨伐。
杨廷和一开始没吭声,等到大军出发了,才发表社评文章,“马中锡是个文人,恐怕不能胜任。”
话语间的意思,就差把马中锡和马幼常相提并论了。
杨一清对此感觉十分膈应,可是大军已经出发了,就算临时换将也来不及。
杨一清只能祈祷马中锡能够争气一点,千万不要跑去山上扎营。
好在马中锡不愧是不世出的儒将,其才略不下“淮南公瑾”刘祥刘知府,他率领大军分路合进,猝然而至,打了霸州军一个猝不及防。
霸州军的几个大帅都很懵逼,没想到事业刚开始,大明朝廷就跑来降维打击了。
面对巨大的优势,马中锡羽扇纶巾,从容不迫。
表示,要玩一个活。
他亲自带着酒食前往刘六、刘七大营中开诚慰谕,想要凭借儒家学问和个人魅力,将乱军招抚。
刘六刘七他们本就是江湖人,骨子里还是草莽习性。
见到马中锡身为一个文官,居然如此大胆,敢带着酒食进入霸州军军营,都十分感动。
双方相见恨晚,痛饮一场。
然后霸州军趁着朝廷大军没注意,跑了。
再然后,“活御史”就被纪委带走了。
杨一清自此就和杨廷和结了仇。
等到杨廷和推荐的陆完,在战事上高歌猛进之后,杨一清和杨廷和就更加不愉快了。
杨一清对杨廷和的威胁,不止是能够和內相“张永”呼应,杨一清本身的能量也很巨大。
他是吏部尚书,掌握着官员任免的权力。
依靠为被刘瑾打击的官员平反,又获得了巨大的声望。
这些被杨一清平反的人,也天然的就成了杨一清的党徒。
偏偏这份声望和势力,别人只能干看着没奈何。
因为刘瑾就是杨一清和张永牵头扳倒的,这是人家该拿的掉落。裴元盘算了一会儿,感觉局面好像还不那么糟糕。
杨廷和在打垮杨一清之前,应该是腾不出手来继续加强掌控力了,那么这个大明朝堂就还有他施展的空间。
而且为了专心对付杨一清,杨廷和也必然会全面倒向“弘治旧人”,支持他们扳倒张永。
裴元和魏讷告别,离开了通政司。
朝中风云这般激荡,也是该我裴千户不沾因果的离京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裴元也无心管理宗教事务了,每天都紧张的关注着朝局的变动。
李东阳果然一病不起了。
朱厚照在亲自过府侍过汤药后,只能允许年迈的李东阳致仕。
朱厚照下敕书对李东阳极尽褒美,随后赏银五十两,文绮四袭,荫其侄李兆延为中书舍人,命有司时加存问,岁给舆隶十名,月馈官廪八石。
李东阳首辅执政的时代,至此彻底结束了。
随后,杨廷和不出意外的晋位首辅。
只是补人入阁的事情,像是引动了什么默契,根本没人提及。
作为“杨一清——张永”这个联盟的另一人,这位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政治不敏感,以及政治手段的拙劣,让所有人瞠目结舌。
就在杨一清急需要人推一把的时候,张永因为眼红谷大用和萧敬得了三个伯爵,直接开始主动作妖。
他让手下捉了一名臂上刺龙的男子作为大功,想要援引以前太监刘永诚的例子,为自己封侯。
可刘永诚是谁?
刘永诚那是和郑和郑公公一样的猛人。
汪直汪公公见了,都得恭敬的喊一声老前辈。
他历仕六帝,身经七朝,长期掌握兵权,却丝毫没有过错,晚年时还高风亮节,“以盈满为惧”,将六位天子给他的封赏全部上交。
人家刘永诚公公纵马北疆,征伐蒙古的时候,为了表示自己不逊色天下豪杰,带着假胡须冲锋陷阵,为大明流血。
张永凭借着内斗的那点功勋,想要和刘永诚对比,简直笑掉了天下人的大牙。
这下杨一清别说指望张永了,他现在就一个念头,这几把事儿,千万莫挨老子啊。
杨廷和自然不会放过痛打落水狗的机会。
他对张永说,刘永诚并没有被封侯,张公公知道的那些,都是以讹传讹的臆想。甚至就连刘永诚的侄儿刘聚,也是因为他自己的战功才封为伯,和刘永诚没有关系。
嘻嘻。
张永听完,臊的面红耳赤,完全不敢再吭声了。
杨一清虽然攻高血厚,但是现在团还没开,最重要的队友就上去先送了一个,这顿时让杨一清入阁的前景,扑朔迷离起来。
司礼监的张永张公公也凭自己的实力,再次向朱厚照证明,除了刘瑾刘公公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剩下的七虎,一个中用的都没有。
现在朱厚照用“弘治旧人”替代“正德七虎”的念头越发坚定起来,就连张永都有点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的意思了。
四月初一的这天,李士实告了假,来到智化寺中忐忑的和裴元喝了一天的酒。
裴元把自己的手尾处理的很干净,心态就相对平和一些。
再说,湖广前线的事情,也不是今天就能有结果的。
裴元选在四月初二,去与王琼就上书的事情,进行最后一次的版本协商。
王琼很清楚这份奏疏的威力,也很明白眼前的麻烦,可能会换来流传千古的名声。
所以王琼也很谨慎的向裴元这个首倡之人征求意见,问他要不要联名。
裴元没有那种流芳百世的情怀,对此一口拒绝。
流芳百世还没影儿,可这种背刺的事情如果做了,那他还有什么面目,去见信任他的陆公公。
只不过裴元也给出了他的要求,必须要等到四月初二等他亲自看过之后,王琼才能把奏疏呈上去。
王琼听了裴元的话,目光很是幽深的看了裴元一会儿,最终还是同意了这个要求。
前线的大军已经有很长一段日子一动不动了,这在朝廷中已经引起轩然大波。
不少御史都在弹劾陆訚和陆完,要求尽快派人去将他们替换下来。
只有一些密切注意了前线动向的人,才能从邸报中察觉,自从朝廷兵马开始静默,霸州军也再没有攻击过城镇了。
不少人认为,这很有可能是陆訚和霸州军,正在酝酿最后的决战。
内阁的几位阁老,也都支持这样的观点。
因为天气越来越暖和,江南又多水,继续拖下去,局面对霸州军更加不利。
只不过,别人都是猜测,是论断,只有王琼从裴元嘴里听到了“四月初二”这个日期。
王琼有些猜测,但他不是圣人,也自私的默认了可以观望几天。
裴元的目的,除了想要尽力减小这件事对王琼的冲击,他还想通过这个刻意的日期,给王琼留下一个还算不坏的印象。
无论以后裴元展示给王琼的面目会是什么样子的,裴元都必须要他明白,自己对他是没有恶意的。
等裴元赶走其他执棋人,收拾好这山河,仍旧是需要像是王琼这样的人来扶桌子的。
奏疏的名字,最终如同历史上那样定为《内地征讨应废除首功疏》。
与此同时,即将前往山西上任的按察使张琏,也风闻奏事,弹劾前线武官浪费无度,私分军粮,焚毁积草。
奏疏很快被送至内阁的案头。
刚刚掌权的杨廷和,正筹划如何迈出执政的第一步,一见是著名狠人张琏的上疏,立刻票拟答复,要求前线官员,自陆訚、陆完以下,所有三品以上文武武官,均须对此上疏自辩。
这个票拟一出,之前对张琏这封奏疏不甚在意的一些人,立刻开始慌了。
张琏弹劾武官,他们还没察觉什么,攻击武官也完全是文官的正常操作,但是一旦武官自辩,可能就会牵扯出来不少的问题。
只不过张琏弹劾的角度十分巧妙,让他们连帮着说话都做不到。
裴元对这件事如何发展不是很关心,他只需要把这火点起来就行了。
在原本的历史上,正德七年中期平定的霸州军叛乱,一直拖到了正德八年,朝廷才想起来前线还积压了很多的粮草放在那里腐烂。
于是王琼紧急赶往前线,清理掉腐烂的粮食草料,把剩余的折价发卖,就算这样,仍旧卖出了二十八万两白银。
如果朝廷依旧这么拖拖拉拉,就很容易影响自己的计划。
好在张琏出来点火之后,该怎么把戏唱下去就是王琼的事情了。
前线如果仍有战事迁延,这件事还不那么凸显,只要等到陆訚大破霸州军的消息传来,这笔巨大的军资该怎么处理,势必会摆上内阁的案头。
(本章完)
可惜的是,魏讷想从同僚们那里得到一手传闻,就没那么容易了。
裴元又等了一阵子。
中间魏讷还过来给他重新添了茶。
这让不少通政司的官员纷纷侧目。
武官的地位早就式微,现在只要大军一动,掌兵的必然是加了右都御史、副都御史或者佥都御史之类官职的文官。
除此之外,上边还得加个提督军务的太监。
这说的还是在外实掌兵权的。
像是锦衣卫这种已经被严重削弱的特务机关,根本就不在那些朝官的眼中。
等到朱厚照把许多干儿子塞进锦衣卫当指挥使,锦衣卫的地位就更加的不堪了。
魏讷再怎么也是个正五品文官,对一个锦衣卫千户这般谄媚,实在是有些没有底线。
但是众人想一想魏讷这个吊人之前帮着焦黄中敲诈其他官员宅邸的经历……
行吧。
这确实是个没有底线的无耻败类。
众人由此,也对那个小小的锦衣卫千户刮目相看了。
别的不说,魏讷这种势利小人在看风向上还是很有一套的。
这也让众人对魏讷投靠了神秘势力的传闻,越发的笃信了几分。
没多久,同样去内阁的右参议任良弼也回来了。
任良弼表情古怪,同样也一脸的倾诉欲。
当两个人同时知道一个情报的时候,这个情报就变得廉价且易于传播。
很快,魏讷就跑来告诉了裴元一个震惊的消息。
今天上午,内阁大学士李东阳在文渊阁中处理完公事,悠闲品着茶,想要把玩时常佩戴的一枚铢钱,结果翻遍全身也没找到。
李东阳疑心是上朝丢失在路上,怔怔当场,神思不属。
众人开始还没在意,谁料转个头的工夫,李大学士就瘫软在他的位置上。
杨廷和本来还疑心老登和他玩套路,等看到李大学士口齿流涎,只知迷瞪着念叨“天数”,杨廷和这才信了。
于是杨大学士赶紧通知了朱厚照,然后让人把李大学士送回了府。
李大学士离开时,是被抬出文渊阁的。
通政司的众人议论纷纷,都觉得这次李东阳可能真要彻底离开内阁了。
大明朝堂的天要变了。
裴元听完,大感荒诞之余,也有些不淡定了。
昨天拿到的那枚续铢钱,该不会就是李东阳的吧?
裴元越想越觉得凑巧。
“续铢”钱,乃是一种厌胜钱,是古人为了祈求续命铸造的。
这种钱蕴含着历代藏家养生延寿的心理寄托,对于年事已高的人来说,得到这玩意,基本上相当于得到了一件长寿的祥瑞。
这一年多的时间,李东阳已经彻底说服了自己,信誓旦旦将那送上门来的续铢钱,当成了自己长寿的依托。
结果李东阳得之欢喜,失之落魄。
巨大的心理落差和宿命感,让李东阳一时心态无法调整,竟有了中风之兆。
裴元听着魏讷传来的消息,一时间也有些方寸大乱。
李东阳这一中风,就意味着杨廷和很有可能提前成为首辅,执掌朝堂。
“外相”先于“內相”调整,必然会带来全新的政治变动。
头一个,就是要补人入阁的事情。
论及名声威望,吏部尚书杨一清当仁不让。
可杨一清和张永的联盟,人所尽知。
一旦杨一清入阁,他以大学士票拟,张永以司礼监掌印用印,那这大明还有他杨廷和什么事?
别说杨廷和了,就连打酱油的梁储和费宏,也不会乐意见到这样的场面。
而且杨一清和杨廷和这“二杨”之间,本身就有着不小的矛盾。
当初霸州军刚开始叛乱的时候,杨一清积极主动的推举右都御史马中锡前往讨伐。
杨廷和一开始没吭声,等到大军出发了,才发表社评文章,“马中锡是个文人,恐怕不能胜任。”
话语间的意思,就差把马中锡和马幼常相提并论了。
杨一清对此感觉十分膈应,可是大军已经出发了,就算临时换将也来不及。
杨一清只能祈祷马中锡能够争气一点,千万不要跑去山上扎营。
好在马中锡不愧是不世出的儒将,其才略不下“淮南公瑾”刘祥刘知府,他率领大军分路合进,猝然而至,打了霸州军一个猝不及防。
霸州军的几个大帅都很懵逼,没想到事业刚开始,大明朝廷就跑来降维打击了。
面对巨大的优势,马中锡羽扇纶巾,从容不迫。
表示,要玩一个活。
他亲自带着酒食前往刘六、刘七大营中开诚慰谕,想要凭借儒家学问和个人魅力,将乱军招抚。
刘六刘七他们本就是江湖人,骨子里还是草莽习性。
见到马中锡身为一个文官,居然如此大胆,敢带着酒食进入霸州军军营,都十分感动。
双方相见恨晚,痛饮一场。
然后霸州军趁着朝廷大军没注意,跑了。
再然后,“活御史”就被纪委带走了。
杨一清自此就和杨廷和结了仇。
等到杨廷和推荐的陆完,在战事上高歌猛进之后,杨一清和杨廷和就更加不愉快了。
杨一清对杨廷和的威胁,不止是能够和內相“张永”呼应,杨一清本身的能量也很巨大。
他是吏部尚书,掌握着官员任免的权力。
依靠为被刘瑾打击的官员平反,又获得了巨大的声望。
这些被杨一清平反的人,也天然的就成了杨一清的党徒。
偏偏这份声望和势力,别人只能干看着没奈何。
因为刘瑾就是杨一清和张永牵头扳倒的,这是人家该拿的掉落。裴元盘算了一会儿,感觉局面好像还不那么糟糕。
杨廷和在打垮杨一清之前,应该是腾不出手来继续加强掌控力了,那么这个大明朝堂就还有他施展的空间。
而且为了专心对付杨一清,杨廷和也必然会全面倒向“弘治旧人”,支持他们扳倒张永。
裴元和魏讷告别,离开了通政司。
朝中风云这般激荡,也是该我裴千户不沾因果的离京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裴元也无心管理宗教事务了,每天都紧张的关注着朝局的变动。
李东阳果然一病不起了。
朱厚照在亲自过府侍过汤药后,只能允许年迈的李东阳致仕。
朱厚照下敕书对李东阳极尽褒美,随后赏银五十两,文绮四袭,荫其侄李兆延为中书舍人,命有司时加存问,岁给舆隶十名,月馈官廪八石。
李东阳首辅执政的时代,至此彻底结束了。
随后,杨廷和不出意外的晋位首辅。
只是补人入阁的事情,像是引动了什么默契,根本没人提及。
作为“杨一清——张永”这个联盟的另一人,这位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政治不敏感,以及政治手段的拙劣,让所有人瞠目结舌。
就在杨一清急需要人推一把的时候,张永因为眼红谷大用和萧敬得了三个伯爵,直接开始主动作妖。
他让手下捉了一名臂上刺龙的男子作为大功,想要援引以前太监刘永诚的例子,为自己封侯。
可刘永诚是谁?
刘永诚那是和郑和郑公公一样的猛人。
汪直汪公公见了,都得恭敬的喊一声老前辈。
他历仕六帝,身经七朝,长期掌握兵权,却丝毫没有过错,晚年时还高风亮节,“以盈满为惧”,将六位天子给他的封赏全部上交。
人家刘永诚公公纵马北疆,征伐蒙古的时候,为了表示自己不逊色天下豪杰,带着假胡须冲锋陷阵,为大明流血。
张永凭借着内斗的那点功勋,想要和刘永诚对比,简直笑掉了天下人的大牙。
这下杨一清别说指望张永了,他现在就一个念头,这几把事儿,千万莫挨老子啊。
杨廷和自然不会放过痛打落水狗的机会。
他对张永说,刘永诚并没有被封侯,张公公知道的那些,都是以讹传讹的臆想。甚至就连刘永诚的侄儿刘聚,也是因为他自己的战功才封为伯,和刘永诚没有关系。
嘻嘻。
张永听完,臊的面红耳赤,完全不敢再吭声了。
杨一清虽然攻高血厚,但是现在团还没开,最重要的队友就上去先送了一个,这顿时让杨一清入阁的前景,扑朔迷离起来。
司礼监的张永张公公也凭自己的实力,再次向朱厚照证明,除了刘瑾刘公公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剩下的七虎,一个中用的都没有。
现在朱厚照用“弘治旧人”替代“正德七虎”的念头越发坚定起来,就连张永都有点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的意思了。
四月初一的这天,李士实告了假,来到智化寺中忐忑的和裴元喝了一天的酒。
裴元把自己的手尾处理的很干净,心态就相对平和一些。
再说,湖广前线的事情,也不是今天就能有结果的。
裴元选在四月初二,去与王琼就上书的事情,进行最后一次的版本协商。
王琼很清楚这份奏疏的威力,也很明白眼前的麻烦,可能会换来流传千古的名声。
所以王琼也很谨慎的向裴元这个首倡之人征求意见,问他要不要联名。
裴元没有那种流芳百世的情怀,对此一口拒绝。
流芳百世还没影儿,可这种背刺的事情如果做了,那他还有什么面目,去见信任他的陆公公。
只不过裴元也给出了他的要求,必须要等到四月初二等他亲自看过之后,王琼才能把奏疏呈上去。
王琼听了裴元的话,目光很是幽深的看了裴元一会儿,最终还是同意了这个要求。
前线的大军已经有很长一段日子一动不动了,这在朝廷中已经引起轩然大波。
不少御史都在弹劾陆訚和陆完,要求尽快派人去将他们替换下来。
只有一些密切注意了前线动向的人,才能从邸报中察觉,自从朝廷兵马开始静默,霸州军也再没有攻击过城镇了。
不少人认为,这很有可能是陆訚和霸州军,正在酝酿最后的决战。
内阁的几位阁老,也都支持这样的观点。
因为天气越来越暖和,江南又多水,继续拖下去,局面对霸州军更加不利。
只不过,别人都是猜测,是论断,只有王琼从裴元嘴里听到了“四月初二”这个日期。
王琼有些猜测,但他不是圣人,也自私的默认了可以观望几天。
裴元的目的,除了想要尽力减小这件事对王琼的冲击,他还想通过这个刻意的日期,给王琼留下一个还算不坏的印象。
无论以后裴元展示给王琼的面目会是什么样子的,裴元都必须要他明白,自己对他是没有恶意的。
等裴元赶走其他执棋人,收拾好这山河,仍旧是需要像是王琼这样的人来扶桌子的。
奏疏的名字,最终如同历史上那样定为《内地征讨应废除首功疏》。
与此同时,即将前往山西上任的按察使张琏,也风闻奏事,弹劾前线武官浪费无度,私分军粮,焚毁积草。
奏疏很快被送至内阁的案头。
刚刚掌权的杨廷和,正筹划如何迈出执政的第一步,一见是著名狠人张琏的上疏,立刻票拟答复,要求前线官员,自陆訚、陆完以下,所有三品以上文武武官,均须对此上疏自辩。
这个票拟一出,之前对张琏这封奏疏不甚在意的一些人,立刻开始慌了。
张琏弹劾武官,他们还没察觉什么,攻击武官也完全是文官的正常操作,但是一旦武官自辩,可能就会牵扯出来不少的问题。
只不过张琏弹劾的角度十分巧妙,让他们连帮着说话都做不到。
裴元对这件事如何发展不是很关心,他只需要把这火点起来就行了。
在原本的历史上,正德七年中期平定的霸州军叛乱,一直拖到了正德八年,朝廷才想起来前线还积压了很多的粮草放在那里腐烂。
于是王琼紧急赶往前线,清理掉腐烂的粮食草料,把剩余的折价发卖,就算这样,仍旧卖出了二十八万两白银。
如果朝廷依旧这么拖拖拉拉,就很容易影响自己的计划。
好在张琏出来点火之后,该怎么把戏唱下去就是王琼的事情了。
前线如果仍有战事迁延,这件事还不那么凸显,只要等到陆訚大破霸州军的消息传来,这笔巨大的军资该怎么处理,势必会摆上内阁的案头。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69187/4873229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