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其他小说 > 地窖里的朱元璋 > 第86章 活阎王与活菩萨

第86章 活阎王与活菩萨

推荐阅读:吞噬星空之天蚀宫主斗破:重生吞天蟒,美杜莎捡回家斗罗:召唤神魔李信,千道流震颤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人在斗罗写日记,武魂白虎异能锁我不是袁术回乡种田:末世系统早到十年?东京:文豪生活从家庭自卫开始!三十岁才来成长系统地窖里的朱元璋

    第86章 活阎王与活菩萨
    书房内,朱元璋坐在书桌后。
    朱云峰坐在他对面的沙发上,比较随意地倚靠在上面。
    季赫在负责处理公司的事,朱棣在家里打游戏,朱标跑去皇庄视察农业去了。
    恰好朱元璋在处理国事,朱云峰跑过来,这壮丁不拉白不拉。
    老朱笑嘻嘻地说道:“既然来了,那就刚好帮我参考参考,大明南北分裂严重的事你知道吧。”
    “这事啊。”
    朱云峰来了兴趣,说道:“当然知道,这可是您最大的功绩之一呀。”
    “唉。”
    老朱叹气道:“自金人南侵,淮河以北大片江山沦落,南宋偏安江南,以至于南北自此分裂。蒙元看似统一,实则加速了这种分裂,以至于如今南人北人互视为仇寇。”
    “嗯。”
    朱云峰点点头,这一点他是知道的。
    后世有人为了抹除老朱的功绩,就说蒙元才是弥补了这种分裂,朱元璋只是在蒙古人的基础上捡了便宜,实际上是扯淡。
    因为蒙古人搞种姓制度,一等人蒙古人,二等人色目人,三等人汉人,四等人南人。
    这其中的汉人就是北方汉人,南人则是南方汉人。
    把北方汉人的地位高出南方汉人一等,这怎么可能有利于弥合南北统一呢?
    以至于元人孔克齐在著作《至正直记》记载:
    盖讥色目、北人来江南者,贫可富,无可有,而犹毁辱骂南方不绝,自以为右族身贵,视南方如奴隶。然南人亦视北人加轻一等,所以往往有此诮。
    意思是南方人讥讽北方人穷,北方人讥讽南方人是奴隶,双方互相轻视敌对,更加加剧了这种分裂情况。
    等到大明的时候这样的问题非常严重。
    民间南北分裂就算了,官场上分裂也非常严重,南人做官多,排斥北人,以至于官场上北方人非常少,就算有北方人,也被南方人抱团排挤。
    今天朱元璋就是在讨论这个问题,想找一个解决的方法。
    而历史上他做的是更改南北更调用人之法。
    把南方人都派去北方做官,把北方人调到南方做官,想以此让南北官场先融合。
    同时也能防止北人治北人,南人治南人,导致更加分裂。
    但这显然治标不治本。
    因为南北目前面临的问题很多。
    经济、文化、教育、思想观念等等都存在巨大的差异。
    导致南北割裂严重。
    后来的南北榜案,就是典型的例子。
    所以他不得不找朱云峰问问,看看有什么好主意。
    “你有什么办法吗?”
    朱元璋问。
    朱云峰想了想,思考了很久,才出声说道:“办法有很多,比如迁南方富户去北方,多在北方建立学堂,倾斜教育资源,尽量平衡南北的教育、经济差距。但说实话,都治标不治本。”
    朱元璋没有询问,而是看着他,静等下文。
    朱云峰继续说道:“其实最好的办法,还是构建民族认同,把南北汉人真正融合在一起。说实话,后世对于民族主义争议很多,我不评论。但在古代,这是一定要做的事情。因为古代民众缺乏教育,对自己的由来和身份往往被上层权贵统治和给予。五胡乱华后,胡人把汉人当猪狗。很多汉人就真的把自己当猪狗和奴隶了。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但仍然有大批汉人前仆后继,坚守者民族本心,不愿意被胡人融合,牢牢守住底线。”
    “冉闵的杀胡令先不提。”
    “北方胡人肆掠,衣冠南渡,延续汉人文明。刘贵只是说了一句汉人的命只值一铜钱,就被高敖曹追着砍了几条街。”
    “这就在于大汉先赋予了汉族共同体这个身份,有了最初的汉人民族这个价值观。”
    “到了大唐时期完善了汉人的民族身份认同感,西域行商胡人施舍大唐乞丐,乞丐都觉得羞耻。”
    “在汉人最困难的时候,他们仍然不放弃汉人身份,将血脉和民族融入到上层胡人当中,汉民族这才能屹立不倒。”
    “我们不推崇汉族高人一等,可诸夏亲昵,不可弃也。这就是价值共识,不说所有汉人,只要把南北绝大多数汉人的民族认知提升上来,就不会分裂了。”
    民族主义浪潮在二十世纪初大量觉醒,激进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不可取是共识。但民族主义不是民粹,是团结民族的重要价值观。
    古代在这方面其实并没有系统性建设。
    只是大汉、大唐、大明国家强盛时期,民族自发性有荣誉感。五胡乱华、南北朝、金、蒙、清,等胡人猖獗时期,民族自发性团结抗争。
    现在正处于明初,蒙元刚刚结束。在民族构建与认同感上,汉人还没有从蒙元的分裂当中走出来。
    如果不加干涉的话,恐怕要很久才能弥合。
    因此这个时候,正是重新构建民族认同,把自金人南侵,蒙元灭亡汉人江山之后南北民族割裂现状进行修复的好时机。
    听了朱云峰的话,朱元璋陷入了沉思。
    所谓民族主义在古人的思维当中是没有被具象化,也就是将具体含义诠释出来的,因为这个词汇以及意义是近代产物。
    但没有被具象化不代表没有这个思想和概念。
    “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其实就是最早的民族主义思想。
    因而朱元璋能够迅速理解民族主义是什么意思。
    只是怎么构建,如何重塑,就不是他能够想得出解决办法的了。
    毕竟历史上他只能用很粗暴的处理方式。
    比如南北官员调任,南北榜案处死大量阅卷考官安抚北方考生,南北卷,强迁南方富户、百姓至北方等等。
    虽然这样做能有利于南北融合。
    但怎么说呢?
    过程当中死了很多人。
    这对大明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有什么办法做到吗?”
    朱元璋消化理解了民族主义之后,开口询问。
    “这得从教育、法制、经济上入手。当然,也不是没有捷径。”
    朱云峰想了想,然后又道:“最快的方式其实是塑造意识形态,我们国父孙先生提出的三民纲领就是影响极大的意识形态塑造。”
    “意识形态?”
    朱元璋又不理解了。
    朱云峰给他稍微解释了一下,然后说道:“其实老祖宗您喊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就是个民族主义和意识形态塑造方式。”
    “您其实可以从这一点上着手,在教育上把五胡乱华、南北朝、金人南下、蒙元时期汉人遭受的屈辱作为必学课。”
    “然后树立民族英雄形象,把卫青、霍去病、祖逖、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事迹广为传播。”
    “不许北人南人称呼,统一称呼为汉人。再把蒙元故意分裂南北的阴谋公之于众,树立蒙元这个汉民族敌人,让南北汉人团结一心共同抵制。”
    “最后辅佐其它手段,尽量平衡地区上差距,公平教育资源,法制治理,经济发展,应该就能极大抹平南北敌视、轻蔑的现状。”
    “好!”
    朱元璋听完大喜过望,连连点头道:“我果然没有选错,让你来内朝是我做得最正确的决定。”
    ‘嗯?’
    朱云峰一头问号。
    你确定?
    以后搞砸了可别怪我。
    “咳咳。”
    朱元璋咳嗽两声,又继续道:“那就按照你的意思办吧,下午我会继续召内朝与大家议事,届时你在会中提出来便可。”
    “啊?这就执行了?”
    朱云峰挠挠头道:“您这也太草率了吧,具体政策还是得具体研究,况且教育的事您搞得定?”
    朱元璋一滞,他现在还在各地府想方设法开府学呢,虽然送来了大批小学教材,但目前朝廷没钱建立公办学校,也没有师资力量。
    所以想平衡教育资源,宣传爱国主义和树立民族英雄形象根本办不到。
    他没好气道:“可以先把能办的办了,暂时不能办的以后再慢慢来就是了。”
    真稀奇。
    居然能从老朱嘴里说出慢慢来这句话。
    朱云峰啧啧称奇。
    要知道老朱向来都急功近利,一个郭桓案为了倒追两千四百万亏空的赃款,可是弄死了数万全国官吏,把全国一半中产富户逼破产。现在居然能慢慢来了,令人意想不到。
    对了。
    想到了郭桓案,朱云峰就说道:“话说回来老祖宗,郭桓你打算怎么处理?”
    “郭桓吗?”
    朱元璋眯起眼睛,却是神色略显不自然地说道:“自然是要防范于未然,届时我会派人去查他。”
    “哦?”
    朱云峰摸了摸下巴,上下打量着坐在书桌后的老朱。
    老朱脸皮厚,虽神色初时略显不自然,但又很快遮掩过去,平静地与他对视。
    想了想,小朱最终还是没有戳破。
    明初四大案是非常重要的事件,老朱查资料的时候不可能没在网上研究。
    ~~
    估计他也看了很多教授的研究论文,现在不好吱声。
    原因也很简单。
    郭桓自身或许存在一定经济问题。
    但根据历史学界研究,他大概率是老朱用来弥补国库亏空的戴罪羔羊。
    史书对郭桓记载极少,只知道他在洪武五年被任命为正五品的山西提刑按察使司佥事,一干就是十二年。
    直到洪武十七年,也就是现在的四年后,忽然被火速提拔为户部侍郎。
    又过一段时间,老朱把时任户部尚书栗恕贬为福建左参政,让郭桓以户部侍郎的身份代理户部尚书。
    几个月后,郭桓案爆发,牵扯到了大明一半以上的官员以及大明一半的中产以上富户。
    说句实话,有点匪夷所思。
    明初六部依附于中书省,权力极小。
    可胡惟庸案后,中书省倒台,六部的权力就非常大了。
    然而权力再大,一个户部侍郎,从上任到案件爆发,短短八个月的时间,贪了2400万石粮食?
    不提当时都察院、户部负责纠察的给事中、锦衣卫等监管机构有多眼瞎,能在眼皮子底下让一个户部侍郎贪走那么多钱。
    单说他要贪,每个月得贪300万石。
    还有50万石去哪了?
    除此之外,此案牵扯到大明官吏数万人,有说三万的,有说五万的,还有说八万的,具体数量史书没有记载,只说数万。
    但即便只按三万计算,郭桓到任八个月的时间,要张罗出一张三万官吏跟他一起贪腐的网络,每天跟全国各地三万多同党贪官联络,光写信都得写到手抽筋。
    所以郭桓案跟说胡惟庸造反一样很抽象。
    老朱基本上属于装都不装了,随便捏个罪名,找个替罪羊就开始朝着自己的政治目的前进。
    胡惟庸案要集权,于是污蔑胡惟庸造反。
    郭桓案是因为明初的时候,老朱要安稳民心,于是对除江南地区以外的其它地方制定了比较低的征税制度,每年国库税额定在了2950万石。
    如果正常年月还好,朝廷开销勉强够用。
    可一旦打仗,就这点收入怎么支持得下去?
    国库亏空,寅吃卯粮,征额经常不齐。
    于是找了个理由,拿郭桓开刀。
    说到底,大明的大部分政治问题,其实还是经济问题。
    嘉靖时期严党与清流斗争是这样,天启阉党与东林党斗争还是这样。
    国库亏空需要弥补。
    杀个郭桓,污蔑他贪了2400万。
    然后让下面的人追赃,实际上就是想弥补这2400万的亏空。
    但下面的人哪找得到那么多钱?
    便只能拷打富户,逼着那些中产以上者交钱保命。
    史书一句“自六部左右侍郎下皆死,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核赃所寄借遍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
    其实就道尽了当时百姓在这场风波当中的遭遇。
    不过如今以金银互换,老朱在其中大赚特赚,估计也不至于再用这个办法强行从官场民间搜刮钱粮了。
    “唉,我简直是个活菩萨,无形中救了多少人啊,这功德噌噌的涨。”
    想到这里,朱云峰不由自主地感叹。
    胡惟庸案,在他的影响下,少死了几万人。
    郭桓案,又要少死几万人。
    蓝玉案,由于朱标大概率不会死,蓝玉案也可能不会再发生,还是少死几万人。
    以后再影响一下空印案。
    这要是在修仙世界,光靠着在老朱这个活阎王这儿赚功德,估计都能立地成圣了。
    “对了。”
    老朱估计也猜到了朱云峰脑子里想的东西,老脸一红,转移话题道:“刚才见毛骧帮你捡了些东西,是什么?”
    “差点忘了,银币产出来了。”
    朱云峰这才想起正事,从口袋掏出银币,走到书桌前放下,笑嘻嘻地道:“怎么样老祖宗,喜欢吗?”
    朱元璋接过来,就看到那银币闪烁着比白银还要亮的光泽,上面丝滑如玉,细细摸索还能感受到一股纹理在指尖摩擦。
    这是大明目前的能力完全无法仿造的东西,并且由于大部分都是高纯度白银,它完全能承担起货币价值!
    “好!”
    朱元璋大喜,拿着银元在手中爱不释手,激动道:“太好了,好东西啊。”
    “以后每个月给您搞100多万枚来,可以先用来当官员工资发,让它流入市场,刚好明年粮食就应该大丰收了,货币与产出就能迅速被市场消化,也不会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
    朱云峰笑道:“目前我认为可以先用银币与宝钞机制互存,等再过几年白银储量多起来,就正式废除宝钞,让百姓用黄金宝钞兑换银币,一举多得。”
    “唉,为什么一定要废除呢。”
    朱元璋叹道。
    “得废啊,不然民间经济崩溃,互存也难,宝钞防伪技术不太行,民间仿制太多,以后等大明信用体系建好,我给您这边印刷防伪宝钞就行。”
    朱云峰摇摇头。
    不是不想把宝钞保留下来,纸币毕竟是未来趋势。
    但你既然要发行银币,就很难保留宝钞。
    即便朝廷不印了,可民间仿制的假钞非常多。
    在本身滥发的情况下,你又发行银币,那么这银币和宝钞能不能换?
    能换。
    那我就大量仿制宝钞,挤兑死你。
    不能换。
    那百姓就更只看重银币,而摒弃宝钞,宝钞迅速沦为废纸,在银币还不能立即满足市场要求的情况下,经济体系也会马上崩塌。
    所以只能早点行动,趁着现在大明民间宝钞数量还不多,造假少的时候,将宝钞的问题处理好。
    因为如今才洪武十三年。
    而宝钞的发行时间是洪武八年,目前才发了五年。
    每年发行的数量大概在5000万贯左右。
    历史上老朱越往后发行越多,洪武十八年发行了9900万贯,洪武二十三年发行了9500万贯。
    加上仿制和造假,到洪武末期,市面上宝钞10多亿贯。
    但眼下宝钞数量还少,仿制和造假也少。
    早点开兑换,早点能把宝钞带来的后遗症解决,也不至于引起经济体系崩塌的风险。
    何况兑换也不全是用银币。
    税收也可以。
    通过税收一年回收个三千万贯钞,回收个几年,把市面上的旧钞能收走大半。
    等白银储备多了,就开放兑换。
    如此就能平稳渡过了。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69407/4879643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