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朱标还是嫩
推荐阅读:斗罗:我,霍雨浩,在修仙、火影教书变强,改变悲剧、给大帝收尸,我暴涨万年修为!、80年代剽悍土著女、特摄:从迪迦奥特曼开始、傀儡帝王?开局召唤三千玄甲军、从机械猎人开始、数学教授重回日常、影视:开局获得阿尔法狗、穿越之农门长媳成长记、
今年冬天有些冷,倭岛北方的海面结冰难行,所以把挖出来的银子从倭岛北边的岛屿运到南方,然后再装船运往大明。
如此一来,倒是耽误了些时日,不过时间也刚刚好,春节过后,大家都在积极地准备物资,想要在开春之后有所行动,海船运送着银两来到应天,朱标得知运来的银两有一千五百万之巨后,整个人都陷入了幸福的烦恼中。
“怎么会有这么多?”
朱标看着送来的奏折,好奇的询问财部尚书:“不是每年只有八百万两白银么?”
财部尚书立刻说道:“之前的确是八百万白银,但前些年英王派出学子到海外去,那些学子如今都已成才,在对石见银山的管理更加符合流程,当地的百姓也很认可,所以就爆发出了非常高的热情,这才导致银两的挖掘工作大幅度提升……不过,那些学子对此并不满足,甚至还想着用火药来炸山,借此来开采更多矿石。”
朱瀚号召十万学子去海外,的确导致大明本土一部分官员的短缺,可就收获来看,十万学子到海外去对大明的收益更大,比如现在大家就看到收益了。
钱更多了,那就代表能做的事更多。
多出来的钱财,朱标准备全部投入到基建之中,成立水泥工厂,建立更多的钢铁工厂,道路和铁路,如果能更快的建设起来,这对百姓来说都是好事。
而且,对大明的扩张,也同样是好事。
没错,朱标如此大力的发展道路建设,为的就是扩张。
原因无他:大明的百姓越来越多,在未来的十年到二十年内,大明的人口会达到五亿之巨,而现在的土地养活五亿人会很麻烦,如果人口再继续增加,大明只有扩张这一条路可以走。
当然,朱标现在所说的大明,是大明本土,海外飞地如今还不在朱标的管理范围内。
想致富,先修路,朱标把一千五百万两白银砸出去,直接带动了三百万百姓投身到公路和铁路的建设中,再加上从欧洲以及殷州、岛国送来的源源不断的俘虏、奴仆,至少有五百万人投入到了公路的建设中。
朱元璋得知这一情况后,心里乐开了,他最想看到的,就是大明的铁路铺满世界,现在朱标突然的甩出大笔金银加速铁路的发展,朱元璋哪有不开心的道理?
不光是朱元璋开心,百姓们也开心,如今的大明依旧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还在起步阶段,如今的百姓依旧保持着耕作。
但耕作能有多少钱?朝堂每年都会下发下来不少工程上的工作,这些工作都是以工代振,只要干活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工钱,而且保质保量的提前完工,还可以得到一部分奖励,别的不说,就说在农闲之余,每年单单是完成朝堂给与任务的薪水,就能赶得上大半年的农忙收入,这样的好事为什么不参与其中呢?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男人的自尊心受到挑战。
自从赵敏带领着应天的女人开始在工厂里上班后,其他各个行省的商人们,似乎都看到了女人做工带来的巨大利益,开始招收女人到工厂里当工人。
女人利用起来了,赚的钱比家里男人一年赚的都多,这让一直是家庭顶梁柱的男人们如何忍得了?
如今是父系社会,男权当道,女人更像是男人的附属品,根本没什么人权,可现在呢?男人每年挣的钱竟然没有女人挣得多。
这让自尊心极强的男人如何忍得住?
所以,朝堂发布的工程,成为男人找回尊严的一种渠道,他们也要多挣钱,找回自己的家庭地位。
当然了,这种男人找回自尊才去做朝堂工程的地方还在少数,更多去做工的人还是因为家里穷,这种穷不是说吃不起饭,而是想得到更多。
给家里盖个新房子,每年过年时可以买一套新衣服,让家里的孩子去读书,这些都是他们想要为朝堂做工的原因。
如今的大明,因为有了朱瀚的缘故,完全取消了‘赈’的这一工种,以往的朝代,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会在农闲时节给百姓摊派任务,让他们去做工,这是完全免费的劳动,如果生在盛世时期,老百姓去免费干活倒也愿意,可一旦发生战乱,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百姓们基本上连地都没办法种,只能不停地干活、干活,等到秋收时节还要缴纳粮税,这种方式让百姓苦不堪言。
在还没有建立大明,朱元璋还在称‘吴王’时,朱瀚就力排众议,摒弃了‘赈’的这一工作,而是采取了以工代赈的方式,百姓们干活还有钱拿,谁不愿意参与?
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统治下的大明基建发展迅速的原因。
天下熙熙皆为利嚷,这句话一点都没错。
但是,也有一些不必要的基建,惹得朱元璋很不开心。
“修建城墙?城墙这玩意有什么好建的?”
朱元璋看到湘北的奏折,顿时不开心了,指着奏折说道:“上折子的这个人,就是个没脑子的混蛋,他身边也都是没有脑子的蠢猪,如今火炮的威力越来越大,垒个城墙能拦得住火炮的轰炸吗?狗屁!要咱说,就得把这些城墙都拆了,那么多砖,给老百姓盖房子岂不是正好?”
朱标没有说话,而是看向一旁的朱瀚,朱瀚想了想说道:“哥,话不能这么说,这城墙的确没有修缮的必要,但是吧……一些地方的城墙,还是有必要保留下来的,比如一些历史底蕴厚重的城市,那些城墙相当于一种历史的传承,留下来起不到多少御敌的做用,但未来说起历史的延袭,这些城墙还是有留下必要的,也算是一种历史文化景观了,至于新的城墙还是算了,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关卡,对关卡进行加固就足够了。”
朱元璋听着很有道理,决定就按着朱瀚说的去做,当然不是他做,而是交给朱标去做:“标儿,这是你的事,咱把这件事交给你,你来处理好。”
朱标把奏折接过来,点点头说道:“是。”
现在的朱元璋,差不多和以前的朱瀚一样,只提建议不参与朝政。
朱元璋随后对朱瀚说道:“各个行省的商行建立的差不多了,咱给了他们一定的自主权,但监察这方面,咱得捏在手里,不能让蛀虫毁了咱大明的根。”
朱瀚点点头:“理应如此,咱们城里各级监察部门,不就是为了防止这一情况出现的么?这件事必须要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如果再发生空印案和郭桓案这样的案子,对我们来说不是好事。”
一件件的事说下去,说到最后又说到了大明的国家战略上。
朱元璋听从了朱瀚的话,要把大明本土和大明分设,在选址的事情上,朱元璋开始询问朱瀚的意见。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按照朱元璋的意思,他更愿意把大明总部建在老家凤阳,但现在的黄河是从淮河入海,凤阳根本承担不起成为一个国家总部的能力。那么就是开封或者长安,这两个地方古代都有做国都的经验,但时代发展到现在,已经不足以支撑大明的发展了。
朱元璋和朱标,也在担心这一问题,这对父子俩没商量出来一个确切的答案,最终只能把问题抛给朱瀚,他们父子俩也相信,朱瀚肯定可以给他们提供出来一个确切可行的解决问题办法。
果不其然,朱瀚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超出两人的想象:“你们选择开封或者长安,亦或者凤阳,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其他的地方呢?”
朱元璋一听朱瀚的话,立刻就猜到了朱瀚肯定会提出了另外解决问题的办法,两人立刻做出洗耳恭听状,听朱瀚怎么回答。
“我觉得,无论是开封还是长安,都不适合,反倒是元大都,很适合当王城!”
朱瀚看着朱元璋和朱标,对他们说道:“元大都是前朝故都,你们可能觉得此地不祥,不适合当国都,但在我看来,元大都是最适合当国都的地方,现在大明真的是富有四海,所以国都的作用更倾向于地理位置,而不是考虑周围能不能养得起国都得消耗。”
国都消耗的,最多的无非就是粮食,至于其他的……元大都周围都可以成为物品的供应点。
元大都是最适合的。
而朱瀚提起元大都,无疑是给朱元璋以及朱标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两人纷纷沉默下来,考虑朱瀚的提议是否正确。
然后朱元璋和朱标都发现,朱瀚提及的元大都,还真是一个好地方。
周围有港口(齐鲁、津门),还可以连接草原,只要铁路和公路开通,对南方的统治也不在话下,再者……大明的华夏国都,设立在应天,这个地方是位于南方的,就算把明的国都迁到燕京,还有应天对大明本土掌控呢,出不了什么问题。
这么一来,那就有得谈了。
朱元璋不由得点点头:“嗯,七五说的不错,燕京是个不错的选择,华夏是大明最重要的地方,把华夏的国都设置在应天,把大明的国都设置在燕京,一南一北可以更方便的掌控整个华夏。”
朱标也点点头:“嗯,不错,我爹说得对。”
朱瀚继续道:“把国都设置在燕京,还有另外一方面的考量,我们大明是在元朝垮台的基础上成立的,大明战胜了元朝……这样以来,对其他想要造反的人来说,是一种特别大的压力,他们想要将大明取而代之,就需要攻占大明的国都。”
“呃……”
朱标有些犹豫,对朱瀚道:“叔,我们现在就考虑大明灭亡,是不是早了些?”
“早什么早?一点都不早!”
朱元璋反而很认同朱瀚说的话,对朱标道:“居安思危的道理你难道不懂吗?前面的王朝,开国帝王都有把朝堂建立万世之雄心,可最后的结果呢?不还是经历了几百年就灭亡了?大明也同样如此,要先考虑失败和灭亡!”
然后,朱元璋继续道:“咱觉得七五考虑的没差,把明朝的都城建在元大都之上,是很好的一个决定。”
朱标见朱元璋一口应下,想要反对也没有了理由,他在考虑过朱瀚和朱元璋的话以后,也觉得朱瀚说的有道理,随后对朱瀚道:“可现在……元大都不适合当王都啊,那里如今什么都没有,元朝的皇宫也已经破败不堪了,那接下来应当如何?”
“再建就是。”
朱瀚看着朱标,对他说道:“修建皇宫和建设铁路、公路一样,都属于公共性质的建设,以工代赈就可以,不就是钱嘛……咱大明现在还缺钱不成?”
“缺!非常缺!”
顺着朱瀚的话,朱标赶紧说道:“大明现在的收入虽然非常可观,但需要钱的地方也多,再新建一个皇宫,得需要多少钱?大明的国库承担不起这么沉重的担子。”
听到朱标的话,朱元璋想要发火,可最后还是忍住了。
堂堂大明修建国都,这点钱难道还没有吗?
修建皇宫的钱,也能算得上钱?
朱元璋暗自思忖:也没让朱标过什么苦日子,为啥朱标会把钱看的这么重?
还不如朱瀚呢,最起码朱瀚根本不在乎钱。
朱标还是太嫩,需要成长的地方还有很多,给大明设立国都得事情,还得朱瀚拿主意。
果不其然,朱瀚提出了和朱标完全不同的方法:“标儿,这大明的皇宫和大明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样,都属于国情,铁路和公路能建设,大明皇宫为什么不能建设?到时候把皇宫让周围的百姓、工匠来做,地他们来说也算是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为什么不答应呢?”
“这……”
朱标听到朱瀚的话,觉得有点道理,想了想对朱瀚询问道:“叔,如果是您,您觉得应该怎么办?”
“不用怎么办,直接放到朝堂上,让朝臣们商议便是,我认为他们反对的可能性不大。”
朱瀚给了朱标一个‘你懂得’的眼神,对朱标道:“这项工程,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建设个三五载也不在话下,三五年的时间,能让多少家庭收入翻番?标儿你想过没有?”
如此一来,倒是耽误了些时日,不过时间也刚刚好,春节过后,大家都在积极地准备物资,想要在开春之后有所行动,海船运送着银两来到应天,朱标得知运来的银两有一千五百万之巨后,整个人都陷入了幸福的烦恼中。
“怎么会有这么多?”
朱标看着送来的奏折,好奇的询问财部尚书:“不是每年只有八百万两白银么?”
财部尚书立刻说道:“之前的确是八百万白银,但前些年英王派出学子到海外去,那些学子如今都已成才,在对石见银山的管理更加符合流程,当地的百姓也很认可,所以就爆发出了非常高的热情,这才导致银两的挖掘工作大幅度提升……不过,那些学子对此并不满足,甚至还想着用火药来炸山,借此来开采更多矿石。”
朱瀚号召十万学子去海外,的确导致大明本土一部分官员的短缺,可就收获来看,十万学子到海外去对大明的收益更大,比如现在大家就看到收益了。
钱更多了,那就代表能做的事更多。
多出来的钱财,朱标准备全部投入到基建之中,成立水泥工厂,建立更多的钢铁工厂,道路和铁路,如果能更快的建设起来,这对百姓来说都是好事。
而且,对大明的扩张,也同样是好事。
没错,朱标如此大力的发展道路建设,为的就是扩张。
原因无他:大明的百姓越来越多,在未来的十年到二十年内,大明的人口会达到五亿之巨,而现在的土地养活五亿人会很麻烦,如果人口再继续增加,大明只有扩张这一条路可以走。
当然,朱标现在所说的大明,是大明本土,海外飞地如今还不在朱标的管理范围内。
想致富,先修路,朱标把一千五百万两白银砸出去,直接带动了三百万百姓投身到公路和铁路的建设中,再加上从欧洲以及殷州、岛国送来的源源不断的俘虏、奴仆,至少有五百万人投入到了公路的建设中。
朱元璋得知这一情况后,心里乐开了,他最想看到的,就是大明的铁路铺满世界,现在朱标突然的甩出大笔金银加速铁路的发展,朱元璋哪有不开心的道理?
不光是朱元璋开心,百姓们也开心,如今的大明依旧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还在起步阶段,如今的百姓依旧保持着耕作。
但耕作能有多少钱?朝堂每年都会下发下来不少工程上的工作,这些工作都是以工代振,只要干活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工钱,而且保质保量的提前完工,还可以得到一部分奖励,别的不说,就说在农闲之余,每年单单是完成朝堂给与任务的薪水,就能赶得上大半年的农忙收入,这样的好事为什么不参与其中呢?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男人的自尊心受到挑战。
自从赵敏带领着应天的女人开始在工厂里上班后,其他各个行省的商人们,似乎都看到了女人做工带来的巨大利益,开始招收女人到工厂里当工人。
女人利用起来了,赚的钱比家里男人一年赚的都多,这让一直是家庭顶梁柱的男人们如何忍得了?
如今是父系社会,男权当道,女人更像是男人的附属品,根本没什么人权,可现在呢?男人每年挣的钱竟然没有女人挣得多。
这让自尊心极强的男人如何忍得住?
所以,朝堂发布的工程,成为男人找回尊严的一种渠道,他们也要多挣钱,找回自己的家庭地位。
当然了,这种男人找回自尊才去做朝堂工程的地方还在少数,更多去做工的人还是因为家里穷,这种穷不是说吃不起饭,而是想得到更多。
给家里盖个新房子,每年过年时可以买一套新衣服,让家里的孩子去读书,这些都是他们想要为朝堂做工的原因。
如今的大明,因为有了朱瀚的缘故,完全取消了‘赈’的这一工种,以往的朝代,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会在农闲时节给百姓摊派任务,让他们去做工,这是完全免费的劳动,如果生在盛世时期,老百姓去免费干活倒也愿意,可一旦发生战乱,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百姓们基本上连地都没办法种,只能不停地干活、干活,等到秋收时节还要缴纳粮税,这种方式让百姓苦不堪言。
在还没有建立大明,朱元璋还在称‘吴王’时,朱瀚就力排众议,摒弃了‘赈’的这一工作,而是采取了以工代赈的方式,百姓们干活还有钱拿,谁不愿意参与?
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统治下的大明基建发展迅速的原因。
天下熙熙皆为利嚷,这句话一点都没错。
但是,也有一些不必要的基建,惹得朱元璋很不开心。
“修建城墙?城墙这玩意有什么好建的?”
朱元璋看到湘北的奏折,顿时不开心了,指着奏折说道:“上折子的这个人,就是个没脑子的混蛋,他身边也都是没有脑子的蠢猪,如今火炮的威力越来越大,垒个城墙能拦得住火炮的轰炸吗?狗屁!要咱说,就得把这些城墙都拆了,那么多砖,给老百姓盖房子岂不是正好?”
朱标没有说话,而是看向一旁的朱瀚,朱瀚想了想说道:“哥,话不能这么说,这城墙的确没有修缮的必要,但是吧……一些地方的城墙,还是有必要保留下来的,比如一些历史底蕴厚重的城市,那些城墙相当于一种历史的传承,留下来起不到多少御敌的做用,但未来说起历史的延袭,这些城墙还是有留下必要的,也算是一种历史文化景观了,至于新的城墙还是算了,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关卡,对关卡进行加固就足够了。”
朱元璋听着很有道理,决定就按着朱瀚说的去做,当然不是他做,而是交给朱标去做:“标儿,这是你的事,咱把这件事交给你,你来处理好。”
朱标把奏折接过来,点点头说道:“是。”
现在的朱元璋,差不多和以前的朱瀚一样,只提建议不参与朝政。
朱元璋随后对朱瀚说道:“各个行省的商行建立的差不多了,咱给了他们一定的自主权,但监察这方面,咱得捏在手里,不能让蛀虫毁了咱大明的根。”
朱瀚点点头:“理应如此,咱们城里各级监察部门,不就是为了防止这一情况出现的么?这件事必须要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如果再发生空印案和郭桓案这样的案子,对我们来说不是好事。”
一件件的事说下去,说到最后又说到了大明的国家战略上。
朱元璋听从了朱瀚的话,要把大明本土和大明分设,在选址的事情上,朱元璋开始询问朱瀚的意见。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按照朱元璋的意思,他更愿意把大明总部建在老家凤阳,但现在的黄河是从淮河入海,凤阳根本承担不起成为一个国家总部的能力。那么就是开封或者长安,这两个地方古代都有做国都的经验,但时代发展到现在,已经不足以支撑大明的发展了。
朱元璋和朱标,也在担心这一问题,这对父子俩没商量出来一个确切的答案,最终只能把问题抛给朱瀚,他们父子俩也相信,朱瀚肯定可以给他们提供出来一个确切可行的解决问题办法。
果不其然,朱瀚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超出两人的想象:“你们选择开封或者长安,亦或者凤阳,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其他的地方呢?”
朱元璋一听朱瀚的话,立刻就猜到了朱瀚肯定会提出了另外解决问题的办法,两人立刻做出洗耳恭听状,听朱瀚怎么回答。
“我觉得,无论是开封还是长安,都不适合,反倒是元大都,很适合当王城!”
朱瀚看着朱元璋和朱标,对他们说道:“元大都是前朝故都,你们可能觉得此地不祥,不适合当国都,但在我看来,元大都是最适合当国都的地方,现在大明真的是富有四海,所以国都的作用更倾向于地理位置,而不是考虑周围能不能养得起国都得消耗。”
国都消耗的,最多的无非就是粮食,至于其他的……元大都周围都可以成为物品的供应点。
元大都是最适合的。
而朱瀚提起元大都,无疑是给朱元璋以及朱标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两人纷纷沉默下来,考虑朱瀚的提议是否正确。
然后朱元璋和朱标都发现,朱瀚提及的元大都,还真是一个好地方。
周围有港口(齐鲁、津门),还可以连接草原,只要铁路和公路开通,对南方的统治也不在话下,再者……大明的华夏国都,设立在应天,这个地方是位于南方的,就算把明的国都迁到燕京,还有应天对大明本土掌控呢,出不了什么问题。
这么一来,那就有得谈了。
朱元璋不由得点点头:“嗯,七五说的不错,燕京是个不错的选择,华夏是大明最重要的地方,把华夏的国都设置在应天,把大明的国都设置在燕京,一南一北可以更方便的掌控整个华夏。”
朱标也点点头:“嗯,不错,我爹说得对。”
朱瀚继续道:“把国都设置在燕京,还有另外一方面的考量,我们大明是在元朝垮台的基础上成立的,大明战胜了元朝……这样以来,对其他想要造反的人来说,是一种特别大的压力,他们想要将大明取而代之,就需要攻占大明的国都。”
“呃……”
朱标有些犹豫,对朱瀚道:“叔,我们现在就考虑大明灭亡,是不是早了些?”
“早什么早?一点都不早!”
朱元璋反而很认同朱瀚说的话,对朱标道:“居安思危的道理你难道不懂吗?前面的王朝,开国帝王都有把朝堂建立万世之雄心,可最后的结果呢?不还是经历了几百年就灭亡了?大明也同样如此,要先考虑失败和灭亡!”
然后,朱元璋继续道:“咱觉得七五考虑的没差,把明朝的都城建在元大都之上,是很好的一个决定。”
朱标见朱元璋一口应下,想要反对也没有了理由,他在考虑过朱瀚和朱元璋的话以后,也觉得朱瀚说的有道理,随后对朱瀚道:“可现在……元大都不适合当王都啊,那里如今什么都没有,元朝的皇宫也已经破败不堪了,那接下来应当如何?”
“再建就是。”
朱瀚看着朱标,对他说道:“修建皇宫和建设铁路、公路一样,都属于公共性质的建设,以工代赈就可以,不就是钱嘛……咱大明现在还缺钱不成?”
“缺!非常缺!”
顺着朱瀚的话,朱标赶紧说道:“大明现在的收入虽然非常可观,但需要钱的地方也多,再新建一个皇宫,得需要多少钱?大明的国库承担不起这么沉重的担子。”
听到朱标的话,朱元璋想要发火,可最后还是忍住了。
堂堂大明修建国都,这点钱难道还没有吗?
修建皇宫的钱,也能算得上钱?
朱元璋暗自思忖:也没让朱标过什么苦日子,为啥朱标会把钱看的这么重?
还不如朱瀚呢,最起码朱瀚根本不在乎钱。
朱标还是太嫩,需要成长的地方还有很多,给大明设立国都得事情,还得朱瀚拿主意。
果不其然,朱瀚提出了和朱标完全不同的方法:“标儿,这大明的皇宫和大明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样,都属于国情,铁路和公路能建设,大明皇宫为什么不能建设?到时候把皇宫让周围的百姓、工匠来做,地他们来说也算是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为什么不答应呢?”
“这……”
朱标听到朱瀚的话,觉得有点道理,想了想对朱瀚询问道:“叔,如果是您,您觉得应该怎么办?”
“不用怎么办,直接放到朝堂上,让朝臣们商议便是,我认为他们反对的可能性不大。”
朱瀚给了朱标一个‘你懂得’的眼神,对朱标道:“这项工程,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建设个三五载也不在话下,三五年的时间,能让多少家庭收入翻番?标儿你想过没有?”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169634/4887335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