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处政与安排
推荐阅读:长夜君主、太平令、长生,从养鸡杂役开始、圣杯战争?龙珠战争!、重生另嫁小叔,夫妻联手虐渣、成为诺亚后,选择伽古拉、说好电竞童子功,你谈恋爱夺冠?、无敌从我看见BOSS血条开始、全球降临:带着嫂嫂末世种田、残血玩家、
黄渊的推却当然不是真的推却,而是君臣奏对的前奏。
对于黄渊这样一个年纪不到三十,却已经位高权重的“年轻人”来说。贸然被提到一个高位,位居要职,不能表现的太过于急切,显得没品。
他要先推却,然后朱棣这个皇帝要示以重视,然后才能“勉强”地接受皇上的恩宠。
虽然朱瞻基对这一套不以为然,但是世情如此,他也不会在这不起眼的地方跟“潮流”作对。
两人你来我往一番,朱棣表现出了自己的重视,黄渊表现出了自己的谦逊,朱棣这才满意地将话题交给了早就等的不耐烦的杨荣。
杨荣开口道:“黄尚书在南征期间,以广州湾为大营,为整个南征提供源源不断的粮草。如今西征,又以黄尚书为后军主帅,调集各方兵力,粮草。
黄指挥使家学渊源,不知君以为,如今陛下欲亲征,这大军集结,粮草运送,何为轻?何为重?何为急,何为缓?”
受过朱瞻基特训过的黄渊,已经有了后世军需管理的经验,远胜这个时代一切粗放管理的管理经验,他行礼道:“小臣以为,这军中后勤,分为战略后勤、战役后勤、战术后勤。战略后勤为重,且为缓;战役后勤为轻,且为急;战术后勤既重且急。”
杨荣有些意外地看了看黄渊,又看了一眼朱瞻基,看到朱棣大有兴趣,他不敢再掉以轻心,又问:“何为战略后勤、战役后勤、战术后勤?”
朱棣一听这样的话,就知道黄渊此人是朱瞻基培养出来的新式大将,也只有他,才会整日将战略,战术挂在嘴上,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将一切弄的清清楚楚,有的放矢。
相比之下,杨荣处理辎重供应,更偏向于老式管理方式,包括目前担任粮草总兵官的黄渊,也都是如此。
杨荣并非完全没有受过新式思维的冲击,接受了朱瞻基熏陶的朱棣,经常与杨荣进行沙盘推演。
在这个过程中,他将战术,战略的不同目的与不同战争方式,一股脑地都传给了杨荣。
“所谓战略后勤,是以目前兵部为首的官员们,在日常的,长期的,司马、职方、驾部、库部各项准备工作上的安排。这种战略是以发展我大明的各支军队的长期战斗力为目标,是一项长期,稳定的职司。
故此,此乃重中之重,却不能心急,应当缓行,一切以符合我大明长期利益为目标。
战役后勤,则是以一场战役的筹备为主要目标。
此乃战事,刻不容缓,在财会核算、军需管理、军营构建、军械运输、粮草运输等各方面,一切以配合战场取得胜利为重。
至于战术后勤,这是为一场战事所做的准备,此需配合战场,配合将士,让每个人都能达到战斗力的最大发挥。
军队后勤有如大树,战略后勤如同树干,是不动的;战役后勤有如树枝,是半动的;战术后勤有如树叶,是全动的。
所有的后勤都是为了前线服务,一切都应随着战局的变化随机应变。”
杨荣是知道黄渊主持了太孙出海的所有后勤,十万人的吃喝拉撒睡,还有随着舰队分开,聚合带来的变化,要不时调整各项补给,十分考究一个人的能力。
听到黄渊这样细致的回答,他也知道光是在理论上,是为难不住他的。他向朱棣长揖道:“陛下,臣想与黄指挥使在沙盘上以敌我两方,进行一番推演,只有实战,才能确定黄指挥使是否能取代臣,随驾左右。”
朱棣点了点头,哈哈笑道:“准奏。朕可为你找了一个好对手啊!”
朱棣允诺,自有内侍带着杨荣和黄渊去了偏殿。
在谨身殿的偏殿中,朱棣设置了许多大型沙盘。在大明的测绘技术,直接跨越了时代的局限之后,各种沙盘都建造的非常精巧,严格按照比例尺建设起来的沙盘,与后世几乎没有多大区别,只是缺少卫星遥感,缺少对完整气候特征的点缀。
他们去对战,朱棣和朱瞻基却没有一同前往。朱棣今日肯接见黄渊,自然是相信了朱瞻基的推荐。
他很明白朱瞻基的心意,在大军出征上,黄渊能取代杨荣的作用,但是在朝廷大事上,黄渊却缺少杨荣的经验和资历。
所以,用黄渊取代杨荣,不会有损大明西征军的战力,而杨荣留在应天府,能帮助朱瞻基更多。
即便是黄渊的能力略有不足,只要他能表现的不失水准,朱棣都会选择用他,把杨荣留下来帮助朱瞻基监国。
而早朝既散,等待奏事的大臣们都在谨身殿外守候,他不可能因为去观看一场不太重要的沙盘对抗,荒废了国事。
而朱瞻基被他留下来,自然也是随他一起处理政务,通过各种事务的处理,也能锻炼朱瞻基的能力。
杨荣离开,内阁学士这里就以黄淮为首。
黄淮是洪武三十年登春榜二甲第五名进士,授官中书舍人,步入官场。
朱棣登基之后,对此前的大臣都进行了考核,在奉天门左室召见黄淮,询以政事。
黄淮据“靖难之役”后的形势和政局,陈述了自己的意见,对答如流,很合成祖旨意。其后,黄淮与解缙、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等六人入直文渊阁预机务,黄淮专掌制敕。
后来,黄淮自永乐五年任詹士府右春坊大学士,成为了朱高炽的次席属臣。
当时的詹士府还有詹士金忠,金忠乃是兵部尚书,并不具体分管詹士府事宜,黄淮得以受到朱高炽的重视。
在原本的历史中,朱高炽因为朱棣永乐十二年的北征回来迎驾迟到,所有属官除了杨士奇,全部关进大牢,一直到朱高炽登基才被放出来。
但是这一世,因为朱瞻基的作用,这件事并没有发生。
后来杨士奇因为学问高,但是处理政事的能力不足,不为朱棣所喜。
不过杨士奇颇受朱高炽的喜欢,经常找他释经讲义,朱棣干脆将能力稍强的黄淮重新召回内阁,把杨士奇打发给了朱高炽。
如今解缙追随朱瞻基,胡广已经去世,内阁以杨荣为首,黄淮任次辅。
朱棣第一个接见的大臣是刑部侍郎姚宽,此人以四川巡抚之名,前往四川督抚地方行政。
如今即将离京,特此来向朱棣辞行。
巡抚和总督,包括总兵官,都是大明的特遣官职。这些职位一般不会常设,但是级别很高,能督抚一省,甚至跨省的民政大权。
四川去冬遭遇地震,但是由于蜀道难行,朝廷救济很难进川,所以基本只是靠本地救助。
但是粮草送不进去,金银和特遣官员还是要派出去,安抚民众。
这样的接见只是常例,朱瞻基在旁边观看了一番君臣奏对,姚宽就领命出京。
姚宽去后,朱棣问道:“瞻基对如今朝廷巡抚之制,可有见解?”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民政巡抚,监察巡按,军政按察,此乃督政之制,甚妥。不过入川艰难,皇爷爷也没有想过打通蜀道?”
朱棣摇了摇头笑道:“历朝历代无不想,却艰难无比。”
朱瞻基笑道:“孙儿查阅过长江水文,得知湖北入川之段,礁石众多,阻碍船行。如今朝廷火药众多,孙儿在想,是不是能以火药炸开礁石,开拓航道。”
朱棣眼睛一亮,大喜道:“此乃好主意,待我离京,你可安排工部查探水情,若能打通入川航道,利国利民。”
朱瞻基应了下来,第二个被接见的是宁羌卫指挥使杜遂。
自从在江油发现了大量的硝石矿,原本偏安一隅的宁羌卫成了一个重要的中转点。
从四川挖出来的硝石,通过马帮一直运到陕西境内。然后通过小船沿着汉水而下,一直到丹江换成大船,运抵京城。
宁羌卫原本只是朝廷为了震慑山夷,如今却担任起了硝石的陆路运输重任。
那里少数民族众多,道路险阻,民生艰难。如今依靠运输硝石的马帮众多,虽然让宁羌卫赚了不少油水,但是出现的民族矛盾也多了起来。
杜遂去年因屠杀不顺大明的山夷屡受弹劾,认为他在西南杀戮过甚,不利团结。
朱棣却不是那种喜欢事事忍让,息事宁人的皇上,他在去冬召了杜遂进京,不仅没有惩罚杜遂,反而嘉赏了一番,大赏宁羌卫。
如今年已经过完,杜遂要回汉中驻地,也是跟朱棣辞行。
朱棣接见了杜遂之后,又问朱瞻基。“瞻基以为,这山民到底是该剿还是该抚?”
朱瞻基心中早有定论,从容应道:“孙儿以为,顺民当抚,逆贼当剿。一手拿刀,一手拿糖。”
朱棣哈哈笑道:“不愧是我的好孙儿,深知我意!要是你来做,该当如何?”
朱瞻基笑道:“除了像皇爷爷如今这样屠杀逆贼,还当诱之以利,让那些深山的山民主动投诚,归附我大明。”
“如何诱之以利?”
“发放土地,嘉赏垦荒,扩大交易。”
朱棣点了点头,回头问黄淮。“黄爱卿以为如何?”
黄淮看着朱棣满意的笑容,怎会这个时候给他泼冷水。皇上对这个孙子满意无比,虽然此举略伤天和,杀戮过甚,但是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提起。
他笑着说道:“殿下此举谋略周全,实乃良策。”
朱瞻基点了点头,吩咐王彦。“下一个是户部侍郎报预算吧?让他进来。”
刚过完年,这段时间的大明非常平静,朱棣又大肆放权给了下面的堂部,这段时间并没有多少事务。
二月初一的大朝会,将会正式让各部上报预算,也就户部这段时间稍微忙一点。
大明之前并不是没有预算制度,只不过,以前的数据都是作为一个参考,从来没有把预算制度放在前面。
这里面主要的问题不是实行不了,而是大臣们怕户部直接决定他们的钱包,所以坚持要自己参与进户部的银两调配。
但是现在,朱棣让实行预算制度,所有部门都必须要按照以往的开销进行统计。
今年大明国库充沛,所有部门的预算都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各部堂官自然没有意见。
而这些资金还都是计划内的公费,为了应对突发状况,天灾人祸,户部还有一笔计划外的资金可以灵活运用。
每个部门的资金都得到了满足,计划内资金又不受户部约束,按照预算每个月直接到账。
所以现在虽然比往年更加忙碌一些,但是户部的人依旧干劲十足,忙了这段时间,今年他们就会轻松多了。
只要没有突发状况,他们每个月只需要监督一下各部的资金使用情况就好了。
这比他们以往每年要从头忙到尾,轻松了不知道多少。
到了午时,也就是后世的大约十一点左右,朱棣今日的公务也就处理完了。
每接见一人,随后朱棣总是要问朱瞻基一点意见,并且针对为何该如此处理,也对他进行了教导。
相比后世的政府部门要事事管,处处操心,如今的朝廷治政风格还是比较懒散,有点无为而治的风格。
小事情都交给了乡老会,底层宗族自己解决。
而大事情,其实除了造反,在朱棣心中,几乎没有什么称得上大事。
如今给各部大肆放权,又重新建立了新的议事法则,大部分事情,那些大臣们都处理好了。
所以现在的皇上,其实很好当。
当然,想当个好皇帝就不容易了。
因为通讯和交通的落后,许多事情发生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传到京城,真要是想跟崇祯一样妄想控制全局,一天四十八个小时也不够用。
朱瞻基当然不会有那种忘我精神,他始终认为,最主要的就是一手捏着钱袋子,一手控制着军队,这就有了当皇帝的基础。
至于朝廷的局势平衡,信息流通,包括社会发展,那都是在基础之上的发展。
现在他控制了大明三分之一的军队,朱棣一走,他就等于控制了全局。
两家大明的银行都在他的控制之中,这又等于捏住了钱袋子。所以,他根本不怕朱棣走了之后,局势会恶化,会失控。
而这个时候,一脸满足的杨荣带着黄渊走了出来,一出来就向朱棣长揖道:“恭喜陛下,如今又得一大才之将。”
朱棣笑问:“难道子荣也自愧不如?”
杨荣丝毫没有嫉妒贤才的表现,夸奖道:“若只论行军打仗,粮草调度,臣自愧不如。”
朱棣大喜,笑道:“能得子荣如此赞誉,实在难得。黄……你可有字?”
正式场合,皇帝称呼大臣的名字都是称呼字,偶尔会以爱卿相称。
像杨荣原名道应,字子荣。朱棣称呼他子荣也可,爱卿也好,就是不能直接喊名字。
这个时代,名字只能作为书面语。当面喊名字,相当于骂人,那只有仇人才会这么做。
黄渊躬身道:“微臣字潜九。”
朱棣笑了笑,自信的他并没有在乎龙潜九渊这个意思,说道:“好字,可见黄如锡对你期望颇深。”
“不敢当陛下夸奖。”
朱棣笑道:“在朕这里,不在乎出身,不在乎年纪,不在乎过去是否是朕的敌人。只要是诚心投靠朕,朕都不吝信任。能得瞻基信赖,又得子荣如此称赞,潜九可当大用……黄潜九接旨……”
黄渊双膝跪地,叩首道:“臣黄渊恭祝陛下千秋万载……”
朱棣正容道:“拟诏,特命黄潜九为我大明西征南路军行军司马,凡一应辎重,粮草,人员,统一归其调配。”
黄渊再拜:“臣定当全力以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瞻基看了看杨荣,他也正好看过来,笑着微微点了点头。
杨荣之所以如此大度,当然也是提拔黄渊对他没有损失,只有好处。
让黄渊取代他的地位,不是将他边缘化,而是将他留在京中大用。
他现在不用舟马劳顿,远行几万里去西征,留在京中辅佐朱瞻基。
能跟以后的新皇建立更密切的关系,远比他出征的好处更大。
杨荣感受到了朱瞻基的心意,这个时候是在回应他的青睐了。
朱瞻基也笑了笑,轻轻点了点头,这杨荣的确是目前辅佐他的最佳人选。
不过这样一来,北路军的后勤总兵官是黄福,南路军的后勤总兵官是黄渊,这父子俩一南一北,都是备受重用,这份恩宠,在朝中也是独一份了。
黄渊并没有被这巨大的荣耀迷住,在朱棣让他起身之后,躬身问道:“陛下,既然任命微臣为行军司马,还请早日定下出征日期,臣也好早作准备。海路行军虽然不比陆路艰难,但是臣要从头到尾梳理一遍,省得百密一疏,误了西征大业。”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朕欲三月下旬动身,留给你的时间还有不到两月。此事你与五军都督府,海军总部,还有兵部,并***一应交接相应事务。”
“遵旨……”
除了杨荣已经猜到了朱棣准备让朱瞻基监国,其他人都还不知道朱棣这样安排的意义何在。
但是,任命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担任行军司马,相当于是大军的粮草总兵,这件事实在有些让人震惊。
特别是胡俨,他除了是内阁大学士,也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后世的大明大学校长兼教育部长。
他平日除了关于教育方面,很少在朝政上发言,见朱棣任命黄渊已经成了定局,才遗憾说道:“潜九,原本我等了你三年,还期待你明春能一举得魁,如今却抱憾啊!”
黄渊面对他不敢大意,躬身道:“学生自七年前投笔从戎,就辜负了老师期望,实乃渊之罪过。”
胡俨哈哈笑道:“一个状元可比不过如今的一路总兵,黄如锡这个老家伙要是知道这个消息,怕不是又要嘚瑟了!”
这话黄渊就不好接了,只好讪笑着岔开话题。“以文采论,学生面对解祯期自愧不如,如今不敢应试,也是不想出丑。”
朱棣奇道:“这解祯期是谁人子弟?”
胡俨笑道:“解祯期其父国子监五经博士解纶,其母欧阳修后人欧阳婉,叔父是解缙,姑父是黄金华。
此子臣也算从小见他长大,文采风流不逊其叔父。而且他与解缙不同,以善书,善策论在年轻一代无人初期左右,堪称年青一代天下第一。其书疏隽自喜,不失门风。”
“文采堪比解缙那个书呆子,还能一手好策论?”他扭头看了看朱瞻基问道:“你可听闻此人?”
朱瞻基笑道:“他随孙儿一同远赴西洋,还帮孙儿一直在推行西洋算学,几何,字母和标点。除了大才,行事沉稳有度,可堪大用。”
见朱瞻基知道他,朱棣点了点头说道:“今秋有秋闱,明春有春闱,瞻基要多关注一番,为朝廷挑选人才。”
其他人依旧不知朱棣的想法,总觉得朱棣待太孙太宽,待太子太苛。这为国选材乃是太子监国期间的大事,交待太孙算什么道理啊!
时至正午,这一天的公事也就算处理完毕。内阁大学士有职司的,下午就去工作,没有职司的,也有在宫中,翰林院编撰书籍的职责。
朱棣今日要出宫去英国公家做客,这个时候也该启程了、
跟众人告别,朱瞻基带着黄渊一同来到了东华门处的咨情司。
在房间里面坐下,朱瞻基打发了其他人离去,才跟黄渊坦诚说道:“再过两日,皇祖父就会昭告天下,让我父王前往嘉峪关督军。”
黄渊身子一震,有些不可思议地看着朱瞻基,想要说点什么,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让太子离京,太孙监国,这怕是要引起巨大的波澜。虽然黄渊已经是朱瞻基的人,但也怕朱瞻基应付不了朝廷中的压力。
朱瞻基笑道:“我将此事告知于你,是想提醒你,这次海军将会为西征军提供最大支持力度,一应战舰,运输舰,后勤将领,你都可以随意抽调。”
黄渊让自己平静了下来,问道:“殿下,海军将会以何人为帅?”
“刘江将会亲自率军,为海军总兵官。”
一听是刘江这个最开始就赏识自己的海军都督亲自率军,黄渊就有了底气。他长揖道:“臣一定不负所托,为陛下御驾亲征解决所有后勤之忧。”
朱瞻基笑了起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干,未来是属于我们的!”
对于黄渊这样一个年纪不到三十,却已经位高权重的“年轻人”来说。贸然被提到一个高位,位居要职,不能表现的太过于急切,显得没品。
他要先推却,然后朱棣这个皇帝要示以重视,然后才能“勉强”地接受皇上的恩宠。
虽然朱瞻基对这一套不以为然,但是世情如此,他也不会在这不起眼的地方跟“潮流”作对。
两人你来我往一番,朱棣表现出了自己的重视,黄渊表现出了自己的谦逊,朱棣这才满意地将话题交给了早就等的不耐烦的杨荣。
杨荣开口道:“黄尚书在南征期间,以广州湾为大营,为整个南征提供源源不断的粮草。如今西征,又以黄尚书为后军主帅,调集各方兵力,粮草。
黄指挥使家学渊源,不知君以为,如今陛下欲亲征,这大军集结,粮草运送,何为轻?何为重?何为急,何为缓?”
受过朱瞻基特训过的黄渊,已经有了后世军需管理的经验,远胜这个时代一切粗放管理的管理经验,他行礼道:“小臣以为,这军中后勤,分为战略后勤、战役后勤、战术后勤。战略后勤为重,且为缓;战役后勤为轻,且为急;战术后勤既重且急。”
杨荣有些意外地看了看黄渊,又看了一眼朱瞻基,看到朱棣大有兴趣,他不敢再掉以轻心,又问:“何为战略后勤、战役后勤、战术后勤?”
朱棣一听这样的话,就知道黄渊此人是朱瞻基培养出来的新式大将,也只有他,才会整日将战略,战术挂在嘴上,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将一切弄的清清楚楚,有的放矢。
相比之下,杨荣处理辎重供应,更偏向于老式管理方式,包括目前担任粮草总兵官的黄渊,也都是如此。
杨荣并非完全没有受过新式思维的冲击,接受了朱瞻基熏陶的朱棣,经常与杨荣进行沙盘推演。
在这个过程中,他将战术,战略的不同目的与不同战争方式,一股脑地都传给了杨荣。
“所谓战略后勤,是以目前兵部为首的官员们,在日常的,长期的,司马、职方、驾部、库部各项准备工作上的安排。这种战略是以发展我大明的各支军队的长期战斗力为目标,是一项长期,稳定的职司。
故此,此乃重中之重,却不能心急,应当缓行,一切以符合我大明长期利益为目标。
战役后勤,则是以一场战役的筹备为主要目标。
此乃战事,刻不容缓,在财会核算、军需管理、军营构建、军械运输、粮草运输等各方面,一切以配合战场取得胜利为重。
至于战术后勤,这是为一场战事所做的准备,此需配合战场,配合将士,让每个人都能达到战斗力的最大发挥。
军队后勤有如大树,战略后勤如同树干,是不动的;战役后勤有如树枝,是半动的;战术后勤有如树叶,是全动的。
所有的后勤都是为了前线服务,一切都应随着战局的变化随机应变。”
杨荣是知道黄渊主持了太孙出海的所有后勤,十万人的吃喝拉撒睡,还有随着舰队分开,聚合带来的变化,要不时调整各项补给,十分考究一个人的能力。
听到黄渊这样细致的回答,他也知道光是在理论上,是为难不住他的。他向朱棣长揖道:“陛下,臣想与黄指挥使在沙盘上以敌我两方,进行一番推演,只有实战,才能确定黄指挥使是否能取代臣,随驾左右。”
朱棣点了点头,哈哈笑道:“准奏。朕可为你找了一个好对手啊!”
朱棣允诺,自有内侍带着杨荣和黄渊去了偏殿。
在谨身殿的偏殿中,朱棣设置了许多大型沙盘。在大明的测绘技术,直接跨越了时代的局限之后,各种沙盘都建造的非常精巧,严格按照比例尺建设起来的沙盘,与后世几乎没有多大区别,只是缺少卫星遥感,缺少对完整气候特征的点缀。
他们去对战,朱棣和朱瞻基却没有一同前往。朱棣今日肯接见黄渊,自然是相信了朱瞻基的推荐。
他很明白朱瞻基的心意,在大军出征上,黄渊能取代杨荣的作用,但是在朝廷大事上,黄渊却缺少杨荣的经验和资历。
所以,用黄渊取代杨荣,不会有损大明西征军的战力,而杨荣留在应天府,能帮助朱瞻基更多。
即便是黄渊的能力略有不足,只要他能表现的不失水准,朱棣都会选择用他,把杨荣留下来帮助朱瞻基监国。
而早朝既散,等待奏事的大臣们都在谨身殿外守候,他不可能因为去观看一场不太重要的沙盘对抗,荒废了国事。
而朱瞻基被他留下来,自然也是随他一起处理政务,通过各种事务的处理,也能锻炼朱瞻基的能力。
杨荣离开,内阁学士这里就以黄淮为首。
黄淮是洪武三十年登春榜二甲第五名进士,授官中书舍人,步入官场。
朱棣登基之后,对此前的大臣都进行了考核,在奉天门左室召见黄淮,询以政事。
黄淮据“靖难之役”后的形势和政局,陈述了自己的意见,对答如流,很合成祖旨意。其后,黄淮与解缙、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等六人入直文渊阁预机务,黄淮专掌制敕。
后来,黄淮自永乐五年任詹士府右春坊大学士,成为了朱高炽的次席属臣。
当时的詹士府还有詹士金忠,金忠乃是兵部尚书,并不具体分管詹士府事宜,黄淮得以受到朱高炽的重视。
在原本的历史中,朱高炽因为朱棣永乐十二年的北征回来迎驾迟到,所有属官除了杨士奇,全部关进大牢,一直到朱高炽登基才被放出来。
但是这一世,因为朱瞻基的作用,这件事并没有发生。
后来杨士奇因为学问高,但是处理政事的能力不足,不为朱棣所喜。
不过杨士奇颇受朱高炽的喜欢,经常找他释经讲义,朱棣干脆将能力稍强的黄淮重新召回内阁,把杨士奇打发给了朱高炽。
如今解缙追随朱瞻基,胡广已经去世,内阁以杨荣为首,黄淮任次辅。
朱棣第一个接见的大臣是刑部侍郎姚宽,此人以四川巡抚之名,前往四川督抚地方行政。
如今即将离京,特此来向朱棣辞行。
巡抚和总督,包括总兵官,都是大明的特遣官职。这些职位一般不会常设,但是级别很高,能督抚一省,甚至跨省的民政大权。
四川去冬遭遇地震,但是由于蜀道难行,朝廷救济很难进川,所以基本只是靠本地救助。
但是粮草送不进去,金银和特遣官员还是要派出去,安抚民众。
这样的接见只是常例,朱瞻基在旁边观看了一番君臣奏对,姚宽就领命出京。
姚宽去后,朱棣问道:“瞻基对如今朝廷巡抚之制,可有见解?”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民政巡抚,监察巡按,军政按察,此乃督政之制,甚妥。不过入川艰难,皇爷爷也没有想过打通蜀道?”
朱棣摇了摇头笑道:“历朝历代无不想,却艰难无比。”
朱瞻基笑道:“孙儿查阅过长江水文,得知湖北入川之段,礁石众多,阻碍船行。如今朝廷火药众多,孙儿在想,是不是能以火药炸开礁石,开拓航道。”
朱棣眼睛一亮,大喜道:“此乃好主意,待我离京,你可安排工部查探水情,若能打通入川航道,利国利民。”
朱瞻基应了下来,第二个被接见的是宁羌卫指挥使杜遂。
自从在江油发现了大量的硝石矿,原本偏安一隅的宁羌卫成了一个重要的中转点。
从四川挖出来的硝石,通过马帮一直运到陕西境内。然后通过小船沿着汉水而下,一直到丹江换成大船,运抵京城。
宁羌卫原本只是朝廷为了震慑山夷,如今却担任起了硝石的陆路运输重任。
那里少数民族众多,道路险阻,民生艰难。如今依靠运输硝石的马帮众多,虽然让宁羌卫赚了不少油水,但是出现的民族矛盾也多了起来。
杜遂去年因屠杀不顺大明的山夷屡受弹劾,认为他在西南杀戮过甚,不利团结。
朱棣却不是那种喜欢事事忍让,息事宁人的皇上,他在去冬召了杜遂进京,不仅没有惩罚杜遂,反而嘉赏了一番,大赏宁羌卫。
如今年已经过完,杜遂要回汉中驻地,也是跟朱棣辞行。
朱棣接见了杜遂之后,又问朱瞻基。“瞻基以为,这山民到底是该剿还是该抚?”
朱瞻基心中早有定论,从容应道:“孙儿以为,顺民当抚,逆贼当剿。一手拿刀,一手拿糖。”
朱棣哈哈笑道:“不愧是我的好孙儿,深知我意!要是你来做,该当如何?”
朱瞻基笑道:“除了像皇爷爷如今这样屠杀逆贼,还当诱之以利,让那些深山的山民主动投诚,归附我大明。”
“如何诱之以利?”
“发放土地,嘉赏垦荒,扩大交易。”
朱棣点了点头,回头问黄淮。“黄爱卿以为如何?”
黄淮看着朱棣满意的笑容,怎会这个时候给他泼冷水。皇上对这个孙子满意无比,虽然此举略伤天和,杀戮过甚,但是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提起。
他笑着说道:“殿下此举谋略周全,实乃良策。”
朱瞻基点了点头,吩咐王彦。“下一个是户部侍郎报预算吧?让他进来。”
刚过完年,这段时间的大明非常平静,朱棣又大肆放权给了下面的堂部,这段时间并没有多少事务。
二月初一的大朝会,将会正式让各部上报预算,也就户部这段时间稍微忙一点。
大明之前并不是没有预算制度,只不过,以前的数据都是作为一个参考,从来没有把预算制度放在前面。
这里面主要的问题不是实行不了,而是大臣们怕户部直接决定他们的钱包,所以坚持要自己参与进户部的银两调配。
但是现在,朱棣让实行预算制度,所有部门都必须要按照以往的开销进行统计。
今年大明国库充沛,所有部门的预算都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各部堂官自然没有意见。
而这些资金还都是计划内的公费,为了应对突发状况,天灾人祸,户部还有一笔计划外的资金可以灵活运用。
每个部门的资金都得到了满足,计划内资金又不受户部约束,按照预算每个月直接到账。
所以现在虽然比往年更加忙碌一些,但是户部的人依旧干劲十足,忙了这段时间,今年他们就会轻松多了。
只要没有突发状况,他们每个月只需要监督一下各部的资金使用情况就好了。
这比他们以往每年要从头忙到尾,轻松了不知道多少。
到了午时,也就是后世的大约十一点左右,朱棣今日的公务也就处理完了。
每接见一人,随后朱棣总是要问朱瞻基一点意见,并且针对为何该如此处理,也对他进行了教导。
相比后世的政府部门要事事管,处处操心,如今的朝廷治政风格还是比较懒散,有点无为而治的风格。
小事情都交给了乡老会,底层宗族自己解决。
而大事情,其实除了造反,在朱棣心中,几乎没有什么称得上大事。
如今给各部大肆放权,又重新建立了新的议事法则,大部分事情,那些大臣们都处理好了。
所以现在的皇上,其实很好当。
当然,想当个好皇帝就不容易了。
因为通讯和交通的落后,许多事情发生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传到京城,真要是想跟崇祯一样妄想控制全局,一天四十八个小时也不够用。
朱瞻基当然不会有那种忘我精神,他始终认为,最主要的就是一手捏着钱袋子,一手控制着军队,这就有了当皇帝的基础。
至于朝廷的局势平衡,信息流通,包括社会发展,那都是在基础之上的发展。
现在他控制了大明三分之一的军队,朱棣一走,他就等于控制了全局。
两家大明的银行都在他的控制之中,这又等于捏住了钱袋子。所以,他根本不怕朱棣走了之后,局势会恶化,会失控。
而这个时候,一脸满足的杨荣带着黄渊走了出来,一出来就向朱棣长揖道:“恭喜陛下,如今又得一大才之将。”
朱棣笑问:“难道子荣也自愧不如?”
杨荣丝毫没有嫉妒贤才的表现,夸奖道:“若只论行军打仗,粮草调度,臣自愧不如。”
朱棣大喜,笑道:“能得子荣如此赞誉,实在难得。黄……你可有字?”
正式场合,皇帝称呼大臣的名字都是称呼字,偶尔会以爱卿相称。
像杨荣原名道应,字子荣。朱棣称呼他子荣也可,爱卿也好,就是不能直接喊名字。
这个时代,名字只能作为书面语。当面喊名字,相当于骂人,那只有仇人才会这么做。
黄渊躬身道:“微臣字潜九。”
朱棣笑了笑,自信的他并没有在乎龙潜九渊这个意思,说道:“好字,可见黄如锡对你期望颇深。”
“不敢当陛下夸奖。”
朱棣笑道:“在朕这里,不在乎出身,不在乎年纪,不在乎过去是否是朕的敌人。只要是诚心投靠朕,朕都不吝信任。能得瞻基信赖,又得子荣如此称赞,潜九可当大用……黄潜九接旨……”
黄渊双膝跪地,叩首道:“臣黄渊恭祝陛下千秋万载……”
朱棣正容道:“拟诏,特命黄潜九为我大明西征南路军行军司马,凡一应辎重,粮草,人员,统一归其调配。”
黄渊再拜:“臣定当全力以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瞻基看了看杨荣,他也正好看过来,笑着微微点了点头。
杨荣之所以如此大度,当然也是提拔黄渊对他没有损失,只有好处。
让黄渊取代他的地位,不是将他边缘化,而是将他留在京中大用。
他现在不用舟马劳顿,远行几万里去西征,留在京中辅佐朱瞻基。
能跟以后的新皇建立更密切的关系,远比他出征的好处更大。
杨荣感受到了朱瞻基的心意,这个时候是在回应他的青睐了。
朱瞻基也笑了笑,轻轻点了点头,这杨荣的确是目前辅佐他的最佳人选。
不过这样一来,北路军的后勤总兵官是黄福,南路军的后勤总兵官是黄渊,这父子俩一南一北,都是备受重用,这份恩宠,在朝中也是独一份了。
黄渊并没有被这巨大的荣耀迷住,在朱棣让他起身之后,躬身问道:“陛下,既然任命微臣为行军司马,还请早日定下出征日期,臣也好早作准备。海路行军虽然不比陆路艰难,但是臣要从头到尾梳理一遍,省得百密一疏,误了西征大业。”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朕欲三月下旬动身,留给你的时间还有不到两月。此事你与五军都督府,海军总部,还有兵部,并***一应交接相应事务。”
“遵旨……”
除了杨荣已经猜到了朱棣准备让朱瞻基监国,其他人都还不知道朱棣这样安排的意义何在。
但是,任命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担任行军司马,相当于是大军的粮草总兵,这件事实在有些让人震惊。
特别是胡俨,他除了是内阁大学士,也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后世的大明大学校长兼教育部长。
他平日除了关于教育方面,很少在朝政上发言,见朱棣任命黄渊已经成了定局,才遗憾说道:“潜九,原本我等了你三年,还期待你明春能一举得魁,如今却抱憾啊!”
黄渊面对他不敢大意,躬身道:“学生自七年前投笔从戎,就辜负了老师期望,实乃渊之罪过。”
胡俨哈哈笑道:“一个状元可比不过如今的一路总兵,黄如锡这个老家伙要是知道这个消息,怕不是又要嘚瑟了!”
这话黄渊就不好接了,只好讪笑着岔开话题。“以文采论,学生面对解祯期自愧不如,如今不敢应试,也是不想出丑。”
朱棣奇道:“这解祯期是谁人子弟?”
胡俨笑道:“解祯期其父国子监五经博士解纶,其母欧阳修后人欧阳婉,叔父是解缙,姑父是黄金华。
此子臣也算从小见他长大,文采风流不逊其叔父。而且他与解缙不同,以善书,善策论在年轻一代无人初期左右,堪称年青一代天下第一。其书疏隽自喜,不失门风。”
“文采堪比解缙那个书呆子,还能一手好策论?”他扭头看了看朱瞻基问道:“你可听闻此人?”
朱瞻基笑道:“他随孙儿一同远赴西洋,还帮孙儿一直在推行西洋算学,几何,字母和标点。除了大才,行事沉稳有度,可堪大用。”
见朱瞻基知道他,朱棣点了点头说道:“今秋有秋闱,明春有春闱,瞻基要多关注一番,为朝廷挑选人才。”
其他人依旧不知朱棣的想法,总觉得朱棣待太孙太宽,待太子太苛。这为国选材乃是太子监国期间的大事,交待太孙算什么道理啊!
时至正午,这一天的公事也就算处理完毕。内阁大学士有职司的,下午就去工作,没有职司的,也有在宫中,翰林院编撰书籍的职责。
朱棣今日要出宫去英国公家做客,这个时候也该启程了、
跟众人告别,朱瞻基带着黄渊一同来到了东华门处的咨情司。
在房间里面坐下,朱瞻基打发了其他人离去,才跟黄渊坦诚说道:“再过两日,皇祖父就会昭告天下,让我父王前往嘉峪关督军。”
黄渊身子一震,有些不可思议地看着朱瞻基,想要说点什么,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让太子离京,太孙监国,这怕是要引起巨大的波澜。虽然黄渊已经是朱瞻基的人,但也怕朱瞻基应付不了朝廷中的压力。
朱瞻基笑道:“我将此事告知于你,是想提醒你,这次海军将会为西征军提供最大支持力度,一应战舰,运输舰,后勤将领,你都可以随意抽调。”
黄渊让自己平静了下来,问道:“殿下,海军将会以何人为帅?”
“刘江将会亲自率军,为海军总兵官。”
一听是刘江这个最开始就赏识自己的海军都督亲自率军,黄渊就有了底气。他长揖道:“臣一定不负所托,为陛下御驾亲征解决所有后勤之忧。”
朱瞻基笑了起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干,未来是属于我们的!”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41441/850242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