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六十章 中国腾飞体系化的碾压优势
推荐阅读:熊学派的阿斯塔特、食飨之诗、重生八一渔猎西北、领主又红名了、亡灵之息、NBA:我虽然嘴臭,但我打架强、灾变卡皇、黄昏分界、圣杯战争?龙珠战争!、综漫:从尸魂界开始砍穿万界、
觉得怎么样?
还能怎么样,当然是香得不要不要的,东北航空工业集团的歼—11改的确有助于飞行员的训练,后勤的维护保障,可东北航空工业集团除了歼—11系列外就没有其他配套机型了。
海军舰载航空兵想要配齐一套完整的舰载机攻防一体作战体系的话,还得在其他航空生产制造商那里招标舰载预警机、舰载反潜机、运输直升机等其他辅助机种的研制生产工作。
不但体系分散,更重要的分属不同航空制造商,在标准建设、后勤维护以及飞行员训练上很难在短时间内达成统一。
中国腾飞就不一样了,人家给的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款舰载战斗机的预选方案,而是一整套完整的航母舰载机部队的解决方案。
正如汤莉莉所说,尽管搭载总数不过48架,但因为配置了预警机、反潜机、加油机等辅助机种,其真实战斗力真的不必陆基的航空兵师差多少。
更重要的是,所有机种全部出自中国腾飞一家,也有助于舰载航空兵部队后勤维护的简化,不说别的,中国腾飞的FC—23,运—15Mini,直—8plusneo所采用的航空发动机都是由HX—30—27第三代核心机衍生而来。
如此一来即便几款机型的功能不同,却可以在航空发动机的保障维护上做到核心一致原则,即在航母上设置一个航发维护中心就可以解决所有机型的航空发动机保障工作。
而这仅仅是航空发动机,其他方面同样如此,毕竟中国腾飞的主要先进技术的普及率在业内是出了名的高。
说白了就是在掌握一种新技术后就尽可能的在所有机型上推广,如此不但可以提高相关技术的产能,摊薄新技术的成本;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多机型的的应用积累相关经验,为后续的改进和升级提高参考。
而这个思路在后勤保障方面的功效更大,就拿中国腾飞高端航材中的芳纶蜂窝材料来说,直—8plusneo的蒙皮和地板,运—15Mini的蒙皮,FC—23重型舰载战斗机的前缘襟翼、后缘襟翼和水平尾翼使用的都是这种材料,因此航母后勤部门在储备舰载机零备件时就可在材质上进行统一,既能够降低采购成本,也可在储存管理上做到集约和高效。
类似的情况在中国腾飞提供的舰载机方案中可谓是比比皆是,可以说中国腾飞在舰载机方面是真的下了苦工,特别是对航母空间上的理解令在场的海军航空兵部队的领导产生了共鸣。
以至于有个性子急的海航部队的领导直接低声向海军的首长建议道:“东北航空工业集团的方案就不用上了,反正讲了我们也用不上,还是多花点儿时间让中国腾飞多介绍介绍他们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他们无人加油机挺有意思的,想了解了解这东西究竟怎么个操作法……”
跟海军首长关系好,且不怕得罪人的人可以跟首长级的领导这么说,不过终究是少数,绝大部分还是跟身边同级的战友表达自己的意见。
无一例外的,海军航空兵的领导和首长一改会前支持东北航空工业集团的态度,纷纷开始倾向中国腾飞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这也就罢了,关键是那些来自总部的中评专家组的专家们也都改变初评时的态度,认为选择中国腾飞比东北航空工业集团跟稳妥些。
当然,中评专家组的专家们要考虑的东西要比海军航空兵方面要复杂的多,部队上将战斗力作为衡量一切的指标,那个对自己战斗力生成更有利选择那个无可厚非。
他们还要考虑资源分布,产业结构以及对未来整体行业的发展状况。
之前之所以更倾向于歼—11改,除了对海航部队后勤和飞行员培训和训练更有例外,产业分布上也是上级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没办法,作为国内航空工业的摇篮和长子,近些年东北航空工业集团的地位有些岌岌可危,特别是成功系的十号工程顺利入役,20号工程开始预研,东北航空工业集团似乎除了一个老大哥的名头外,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炫耀的资本。
老歼—8拉胯;仿制苏—27系列又没掌握核心技术,跟中国腾飞合作的歼—8E到是难得的亮点,但业内却很清楚,歼—8E更多的是靠着中国腾飞的基础才撑下来,东北航空工业集团只是个配套罢了。
更何况,歼—8E作为一款过渡机型,航空兵部队对其的定位一直很模糊,尤其是在歼—10入役后,空军航空兵便大幅度削减了歼—8E的采购计划,至于海军航空兵连一架都没买过。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歼—8E虽号称是多用途战斗机,但在空战和对地攻击的平衡上并没有做好,以至于歼—8E在综合战斗力方面照比歼—10差了一个层次,更重要是歼—10是单发,歼—8E是双发,使用成本和后勤维护上歼—10也更占优势。
因此空军部队装备72架歼—8E后便没有继续采购,随着歼—10大批量装备,这72架歼—8E即便不会退役,也会成为二线的辅助机型,做做战术侦察、一般性护航等任务。
这对中国腾飞来说影响并不大,毕竟当时的中国腾飞就是拿着歼—8E刷经验的,所谓的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平衡度把握不好很正常。
好在中国腾飞抓住航空兵部队歼—7老化,新机种尚未装备的空档期,来了一拨经典营销,因此不管卖多卖少,中国腾飞都是赚的。
可与之合作的东北航空工业集团就不一样了,他们可是把歼—8E当成一颗摇钱树,不但希望海空军大量采购,甚至还提出在歼—8E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改进,以便跟歼—10掰掰手腕儿。
结果自然是被装的头破血流,到最后只能靠着苏—27这么个俄国货,撑着共和国航空长子的门面。
有介于此,上级便有意拉东北航空工业集团一把,借着舰载机这个项目,将东北航空工业集团塑造成一家舰载机专业制造商,从而与南方的成功系形成南北平衡的格局。
结果东北航空工业集团实在太不争气,上级就把掏心掏肺了,他们可倒好憋了半天就憋出个歼—11改,面对中国腾飞体系化的碾压优势,只要脑袋正常的人都知道那个对国内航空工业的发展更有利!
还能怎么样,当然是香得不要不要的,东北航空工业集团的歼—11改的确有助于飞行员的训练,后勤的维护保障,可东北航空工业集团除了歼—11系列外就没有其他配套机型了。
海军舰载航空兵想要配齐一套完整的舰载机攻防一体作战体系的话,还得在其他航空生产制造商那里招标舰载预警机、舰载反潜机、运输直升机等其他辅助机种的研制生产工作。
不但体系分散,更重要的分属不同航空制造商,在标准建设、后勤维护以及飞行员训练上很难在短时间内达成统一。
中国腾飞就不一样了,人家给的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款舰载战斗机的预选方案,而是一整套完整的航母舰载机部队的解决方案。
正如汤莉莉所说,尽管搭载总数不过48架,但因为配置了预警机、反潜机、加油机等辅助机种,其真实战斗力真的不必陆基的航空兵师差多少。
更重要的是,所有机种全部出自中国腾飞一家,也有助于舰载航空兵部队后勤维护的简化,不说别的,中国腾飞的FC—23,运—15Mini,直—8plusneo所采用的航空发动机都是由HX—30—27第三代核心机衍生而来。
如此一来即便几款机型的功能不同,却可以在航空发动机的保障维护上做到核心一致原则,即在航母上设置一个航发维护中心就可以解决所有机型的航空发动机保障工作。
而这仅仅是航空发动机,其他方面同样如此,毕竟中国腾飞的主要先进技术的普及率在业内是出了名的高。
说白了就是在掌握一种新技术后就尽可能的在所有机型上推广,如此不但可以提高相关技术的产能,摊薄新技术的成本;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多机型的的应用积累相关经验,为后续的改进和升级提高参考。
而这个思路在后勤保障方面的功效更大,就拿中国腾飞高端航材中的芳纶蜂窝材料来说,直—8plusneo的蒙皮和地板,运—15Mini的蒙皮,FC—23重型舰载战斗机的前缘襟翼、后缘襟翼和水平尾翼使用的都是这种材料,因此航母后勤部门在储备舰载机零备件时就可在材质上进行统一,既能够降低采购成本,也可在储存管理上做到集约和高效。
类似的情况在中国腾飞提供的舰载机方案中可谓是比比皆是,可以说中国腾飞在舰载机方面是真的下了苦工,特别是对航母空间上的理解令在场的海军航空兵部队的领导产生了共鸣。
以至于有个性子急的海航部队的领导直接低声向海军的首长建议道:“东北航空工业集团的方案就不用上了,反正讲了我们也用不上,还是多花点儿时间让中国腾飞多介绍介绍他们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他们无人加油机挺有意思的,想了解了解这东西究竟怎么个操作法……”
跟海军首长关系好,且不怕得罪人的人可以跟首长级的领导这么说,不过终究是少数,绝大部分还是跟身边同级的战友表达自己的意见。
无一例外的,海军航空兵的领导和首长一改会前支持东北航空工业集团的态度,纷纷开始倾向中国腾飞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这也就罢了,关键是那些来自总部的中评专家组的专家们也都改变初评时的态度,认为选择中国腾飞比东北航空工业集团跟稳妥些。
当然,中评专家组的专家们要考虑的东西要比海军航空兵方面要复杂的多,部队上将战斗力作为衡量一切的指标,那个对自己战斗力生成更有利选择那个无可厚非。
他们还要考虑资源分布,产业结构以及对未来整体行业的发展状况。
之前之所以更倾向于歼—11改,除了对海航部队后勤和飞行员培训和训练更有例外,产业分布上也是上级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没办法,作为国内航空工业的摇篮和长子,近些年东北航空工业集团的地位有些岌岌可危,特别是成功系的十号工程顺利入役,20号工程开始预研,东北航空工业集团似乎除了一个老大哥的名头外,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炫耀的资本。
老歼—8拉胯;仿制苏—27系列又没掌握核心技术,跟中国腾飞合作的歼—8E到是难得的亮点,但业内却很清楚,歼—8E更多的是靠着中国腾飞的基础才撑下来,东北航空工业集团只是个配套罢了。
更何况,歼—8E作为一款过渡机型,航空兵部队对其的定位一直很模糊,尤其是在歼—10入役后,空军航空兵便大幅度削减了歼—8E的采购计划,至于海军航空兵连一架都没买过。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歼—8E虽号称是多用途战斗机,但在空战和对地攻击的平衡上并没有做好,以至于歼—8E在综合战斗力方面照比歼—10差了一个层次,更重要是歼—10是单发,歼—8E是双发,使用成本和后勤维护上歼—10也更占优势。
因此空军部队装备72架歼—8E后便没有继续采购,随着歼—10大批量装备,这72架歼—8E即便不会退役,也会成为二线的辅助机型,做做战术侦察、一般性护航等任务。
这对中国腾飞来说影响并不大,毕竟当时的中国腾飞就是拿着歼—8E刷经验的,所谓的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平衡度把握不好很正常。
好在中国腾飞抓住航空兵部队歼—7老化,新机种尚未装备的空档期,来了一拨经典营销,因此不管卖多卖少,中国腾飞都是赚的。
可与之合作的东北航空工业集团就不一样了,他们可是把歼—8E当成一颗摇钱树,不但希望海空军大量采购,甚至还提出在歼—8E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改进,以便跟歼—10掰掰手腕儿。
结果自然是被装的头破血流,到最后只能靠着苏—27这么个俄国货,撑着共和国航空长子的门面。
有介于此,上级便有意拉东北航空工业集团一把,借着舰载机这个项目,将东北航空工业集团塑造成一家舰载机专业制造商,从而与南方的成功系形成南北平衡的格局。
结果东北航空工业集团实在太不争气,上级就把掏心掏肺了,他们可倒好憋了半天就憋出个歼—11改,面对中国腾飞体系化的碾压优势,只要脑袋正常的人都知道那个对国内航空工业的发展更有利!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64136/2975512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