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萨拉热窝事件的影响 (下)
推荐阅读:熊学派的阿斯塔特、食飨之诗、重生八一渔猎西北、领主又红名了、亡灵之息、NBA:我虽然嘴臭,但我打架强、灾变卡皇、黄昏分界、圣杯战争?龙珠战争!、综漫:从尸魂界开始砍穿万界、
在蒂萨的要求下,外交大臣贝尔托尔德准备了一份48小时答复的外交通牒。
通牒如下:1.查封任何引起对奥地利皇室憎恨和藐视的刊物。
2.马上取缔民族自卫组织(narodna odbrana),并取缔其他作反奥匈宣传的组织。
3.即时从教育团体及教学方法中,删除任何会或可能会煽动反奥匈之宣传的教学内容。
4.革除军部或行政部中被指进行反奥匈之宣传的官员,而此等官员的名单由奥匈政府提供。
5.接受与奥匈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在塞尔维亚镇压企图颠覆奥匈帝国领土完整的活动。
6.在奥国政府指定的有关部门之协助与指示下,采取法律行动,惩罚策划或执行1914年6月28日之刺杀事件,在塞尔维亚领土的人士。
7.即时逮捕奥匈初步调查所显示的两名被点名人士。
8.保持合作,以有效措施遏制其境内的军火走私。
9向奥匈解释对其怀有敌意、在塞尔维亚境内或境外的塞尔维亚高级官员之言论。
10.马上采取以上措施,并告知奥匈帝国。
贝尔托尔德准备在7月12日对塞尔维亚政府下达最后通牒,不过这个时候一件大事先生让他的动作先行停了下来。
当时俄国驻塞尔维亚大使哈特维希,拜访了奥匈帝国驻塞尔维亚大使吉斯尔。他向吉斯尔表示对费迪南大公遇害感到由衷的哀悼。结果在晚上9点20分他在奥匈大使馆内心脏病发作,几分钟后就死了。这位哈特维希大使是塞尔维亚参加巴尔干战争幕后推手,也是俄国在巴尔干的负责人,奥地利方面对他十分的痛恨。
其中在费迪南大公遇刺之后,各国都进行了肃穆的吊念活动,降半旗、低头默哀,尽管有些矫揉做作的成分,但都表达了对奥匈的同情。只有俄国在大使馆表现出反常,在罗马和贝尔格莱德大使馆都没有降半旗。即使在塞尔维亚官方为费迪南大公举行的吊念仪式,俄国人也是照样拒绝。很明显这是哈特维希的意思。
这让塞尔维亚到处传言,奥地利人谋杀了哈特维希,这件事也拖延了奥匈帝国的脚步。
在奥匈帝国被拖住节奏的时候,英法对于费迪南大公被刺杀一事表现的不太关心。
其中英国现在为了爱尔兰自治法案而焦头烂额。在大英帝国吞并爱尔兰之后,这位小岛上的民众一直对大英帝国的统治不满,尤其是在爱尔兰大饥荒时英国的表现。为此英国在是1886年和1892年接连讨论了两次爱尔兰自治法案,最终都是以格莱斯顿政府垮台为结局未能通过。
在去年阿斯奎斯担任首相后为了取得爱尔兰议员的支持,于1912年 4月向英国议会提出第 3个自治法案。根据这一法案,爱尔兰可建立两院制的议会,上院议员由英王任命,下院议员按选举法产生。但议会无权处理对外关系、征收税款、支配土地和管理警察、军队等事宜。行政权则仍掌握在英国总督手中。
这个法案同样受到保守党的反对。经过不少波折,总算被英国下院三读通过,但仍遭上院否决。根据英国1911年的法律,凡一个法案,经下院三读通过,就可以不顾上院的否决,直呈国王签字。在此情况下,保守党人在议会阻挠不成,转而在爱尔兰制造事端。以a.卡尔逊为首的保守党人,先是策动北爱尔兰的新教徒,于1912年 9月28日通过“庄严盟约”,扬言要采用一切必要的手段来粉碎目前在爱尔兰建立地方自治议会的阴谋。
接着就在北方掀起武装暴乱,从而引起英国的“宪法危机”。阿斯奎斯政府决定派兵平息暴乱,而军官拒不受命,并以辞职要挟。保守党人策划的北方暴乱发生后,爱尔兰方面也组建了义勇军,全国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
所以现在大英帝国对于奥匈皇储的被刺杀,根本顾不过来。
至于法国,卡约丑闻现在才是全国民众关注的焦点。这一被视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历史上最大丑闻之一的谋杀案,发生于1914年3月16日,法国前总理、时任财政部长的约瑟夫·卡约之妻昂里埃特·卡约枪杀了《费加罗报》主编加斯顿·卡尔梅特。
促使卡约夫人行凶的动机,缘于卡尔梅特所操纵的一系列针对其丈夫的人身攻击。作为当时法国政坛的重量级人物,约瑟夫·卡约的反战立场无疑使其成为右翼的眼中钉。
法国最重要的右翼刊物《费加罗报》的主编卡尔梅特在报纸上对其展开了长篇累牍的笔墨攻击。自1913年11月开始,卡尔梅特在报纸上宣称,卡约在1911年担任财政部长期间在一起财政丑闻中阻碍司法,他还指控卡约对德国过于软弱。后来,卡尔梅特甚至打破了巴黎新闻界的不成文原则,将枪口对准卡约的私生活。
卡尔梅特首先将13年前卡约写给其第一任妻子的情书公诸于众,卡约两面派的立场在其对情人的倾诉中暴露无遗:“收入税正因要实施它所以表面上我得反对它。”卡尔梅特还威胁要继续公布卡约与其第二任妻子昂里埃特之间的情书。由于在卡约与昂里埃特相恋期间两人都另有家庭,这封信无疑也是两人通奸的证据,足以表明卡约在道德上的缺陷。为捍卫尊严,卡约已势必要向卡尔梅特提出决斗的挑战。
但在此之前,忍无可忍的卡约夫人于3月16日拜访了卡尔梅特。在获准进入后者的办公室后,卡约夫人掏出早已准备好的左轮手枪连发六枪,卡尔梅特即刻死亡。卡约夫人被当场逮捕,并对枪杀行为供认不讳。
如此好的时机就这样被白白浪费了,于此同时法国总统普恩加莱和总理维维安尼在敦刻尔克乘坐法国号战列舰,开始起航准备前往圣彼得堡访问。他们是为了巩固法俄同盟关系,同时也是关于巴尔干问题进行商讨。
在法国看来巴尔干问题对其没有太多利益,他们希望俄国将更多精力放在德国身上,这才法国同俄国结盟的主要目的,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巴尔干与奥匈争夺上,很明显他们对于俄国在巴尔干搓搓逼人的态度也是有所不满。
在7月20日抵达圣彼得堡后,法国总统普恩加莱在同尼古拉二世的欢迎晚宴中提出。俄法同盟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上的,对德国的恐惧上。这个同盟使用陆海军支撑起来的,双方都看中对方。他还向沙皇承诺,陛下可以信任法国,法国在未来会像过去一样与俄国展开真诚的长期合作。
不过这位法国总统并不知道奥匈的企图,而俄国通过解译奥匈的电报,知道维也纳想和塞尔维亚打仗,这为将来埋下了伏笔。
在随后法国代表团参观了圣彼得堡这座城市,观看了俄国的各个阶层的生活。在法国代表团的最后访问时间,总理维维安尼(也兼任着外交部长)命令法国大使写一份公报,总结一下这次首脑峰会的成果。
大使帕雷奥洛格在餐桌上草拟了一份简短的稿件;两国政府为维护欧洲实力平衡交换了各自的观点和意图,具体到巴尔干半岛,两国的看法是绝对一致的。维维安尼对稿件的最后一个短语表示不赞同,指出法国和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利益并非绝对一致的。
帕雷奥洛格考虑到这只是一个措辞问题,于是收回了原稿件。他又从新草拟了另一份;法俄同盟对有关欧洲的和平、实力平衡等诸多问题形成了完全一致的看法,而且对于东方的看法更是如此(没有人会怀疑这指得是塞尔维亚)。随后两国高层都完全同意这份虽说乏味却具有暗示性的公报。
至此法国完全在不知情的状态下,给予了俄国对同盟的保证,现在就看维也纳方面的如何应对了。
通牒如下:1.查封任何引起对奥地利皇室憎恨和藐视的刊物。
2.马上取缔民族自卫组织(narodna odbrana),并取缔其他作反奥匈宣传的组织。
3.即时从教育团体及教学方法中,删除任何会或可能会煽动反奥匈之宣传的教学内容。
4.革除军部或行政部中被指进行反奥匈之宣传的官员,而此等官员的名单由奥匈政府提供。
5.接受与奥匈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在塞尔维亚镇压企图颠覆奥匈帝国领土完整的活动。
6.在奥国政府指定的有关部门之协助与指示下,采取法律行动,惩罚策划或执行1914年6月28日之刺杀事件,在塞尔维亚领土的人士。
7.即时逮捕奥匈初步调查所显示的两名被点名人士。
8.保持合作,以有效措施遏制其境内的军火走私。
9向奥匈解释对其怀有敌意、在塞尔维亚境内或境外的塞尔维亚高级官员之言论。
10.马上采取以上措施,并告知奥匈帝国。
贝尔托尔德准备在7月12日对塞尔维亚政府下达最后通牒,不过这个时候一件大事先生让他的动作先行停了下来。
当时俄国驻塞尔维亚大使哈特维希,拜访了奥匈帝国驻塞尔维亚大使吉斯尔。他向吉斯尔表示对费迪南大公遇害感到由衷的哀悼。结果在晚上9点20分他在奥匈大使馆内心脏病发作,几分钟后就死了。这位哈特维希大使是塞尔维亚参加巴尔干战争幕后推手,也是俄国在巴尔干的负责人,奥地利方面对他十分的痛恨。
其中在费迪南大公遇刺之后,各国都进行了肃穆的吊念活动,降半旗、低头默哀,尽管有些矫揉做作的成分,但都表达了对奥匈的同情。只有俄国在大使馆表现出反常,在罗马和贝尔格莱德大使馆都没有降半旗。即使在塞尔维亚官方为费迪南大公举行的吊念仪式,俄国人也是照样拒绝。很明显这是哈特维希的意思。
这让塞尔维亚到处传言,奥地利人谋杀了哈特维希,这件事也拖延了奥匈帝国的脚步。
在奥匈帝国被拖住节奏的时候,英法对于费迪南大公被刺杀一事表现的不太关心。
其中英国现在为了爱尔兰自治法案而焦头烂额。在大英帝国吞并爱尔兰之后,这位小岛上的民众一直对大英帝国的统治不满,尤其是在爱尔兰大饥荒时英国的表现。为此英国在是1886年和1892年接连讨论了两次爱尔兰自治法案,最终都是以格莱斯顿政府垮台为结局未能通过。
在去年阿斯奎斯担任首相后为了取得爱尔兰议员的支持,于1912年 4月向英国议会提出第 3个自治法案。根据这一法案,爱尔兰可建立两院制的议会,上院议员由英王任命,下院议员按选举法产生。但议会无权处理对外关系、征收税款、支配土地和管理警察、军队等事宜。行政权则仍掌握在英国总督手中。
这个法案同样受到保守党的反对。经过不少波折,总算被英国下院三读通过,但仍遭上院否决。根据英国1911年的法律,凡一个法案,经下院三读通过,就可以不顾上院的否决,直呈国王签字。在此情况下,保守党人在议会阻挠不成,转而在爱尔兰制造事端。以a.卡尔逊为首的保守党人,先是策动北爱尔兰的新教徒,于1912年 9月28日通过“庄严盟约”,扬言要采用一切必要的手段来粉碎目前在爱尔兰建立地方自治议会的阴谋。
接着就在北方掀起武装暴乱,从而引起英国的“宪法危机”。阿斯奎斯政府决定派兵平息暴乱,而军官拒不受命,并以辞职要挟。保守党人策划的北方暴乱发生后,爱尔兰方面也组建了义勇军,全国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
所以现在大英帝国对于奥匈皇储的被刺杀,根本顾不过来。
至于法国,卡约丑闻现在才是全国民众关注的焦点。这一被视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历史上最大丑闻之一的谋杀案,发生于1914年3月16日,法国前总理、时任财政部长的约瑟夫·卡约之妻昂里埃特·卡约枪杀了《费加罗报》主编加斯顿·卡尔梅特。
促使卡约夫人行凶的动机,缘于卡尔梅特所操纵的一系列针对其丈夫的人身攻击。作为当时法国政坛的重量级人物,约瑟夫·卡约的反战立场无疑使其成为右翼的眼中钉。
法国最重要的右翼刊物《费加罗报》的主编卡尔梅特在报纸上对其展开了长篇累牍的笔墨攻击。自1913年11月开始,卡尔梅特在报纸上宣称,卡约在1911年担任财政部长期间在一起财政丑闻中阻碍司法,他还指控卡约对德国过于软弱。后来,卡尔梅特甚至打破了巴黎新闻界的不成文原则,将枪口对准卡约的私生活。
卡尔梅特首先将13年前卡约写给其第一任妻子的情书公诸于众,卡约两面派的立场在其对情人的倾诉中暴露无遗:“收入税正因要实施它所以表面上我得反对它。”卡尔梅特还威胁要继续公布卡约与其第二任妻子昂里埃特之间的情书。由于在卡约与昂里埃特相恋期间两人都另有家庭,这封信无疑也是两人通奸的证据,足以表明卡约在道德上的缺陷。为捍卫尊严,卡约已势必要向卡尔梅特提出决斗的挑战。
但在此之前,忍无可忍的卡约夫人于3月16日拜访了卡尔梅特。在获准进入后者的办公室后,卡约夫人掏出早已准备好的左轮手枪连发六枪,卡尔梅特即刻死亡。卡约夫人被当场逮捕,并对枪杀行为供认不讳。
如此好的时机就这样被白白浪费了,于此同时法国总统普恩加莱和总理维维安尼在敦刻尔克乘坐法国号战列舰,开始起航准备前往圣彼得堡访问。他们是为了巩固法俄同盟关系,同时也是关于巴尔干问题进行商讨。
在法国看来巴尔干问题对其没有太多利益,他们希望俄国将更多精力放在德国身上,这才法国同俄国结盟的主要目的,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巴尔干与奥匈争夺上,很明显他们对于俄国在巴尔干搓搓逼人的态度也是有所不满。
在7月20日抵达圣彼得堡后,法国总统普恩加莱在同尼古拉二世的欢迎晚宴中提出。俄法同盟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上的,对德国的恐惧上。这个同盟使用陆海军支撑起来的,双方都看中对方。他还向沙皇承诺,陛下可以信任法国,法国在未来会像过去一样与俄国展开真诚的长期合作。
不过这位法国总统并不知道奥匈的企图,而俄国通过解译奥匈的电报,知道维也纳想和塞尔维亚打仗,这为将来埋下了伏笔。
在随后法国代表团参观了圣彼得堡这座城市,观看了俄国的各个阶层的生活。在法国代表团的最后访问时间,总理维维安尼(也兼任着外交部长)命令法国大使写一份公报,总结一下这次首脑峰会的成果。
大使帕雷奥洛格在餐桌上草拟了一份简短的稿件;两国政府为维护欧洲实力平衡交换了各自的观点和意图,具体到巴尔干半岛,两国的看法是绝对一致的。维维安尼对稿件的最后一个短语表示不赞同,指出法国和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利益并非绝对一致的。
帕雷奥洛格考虑到这只是一个措辞问题,于是收回了原稿件。他又从新草拟了另一份;法俄同盟对有关欧洲的和平、实力平衡等诸多问题形成了完全一致的看法,而且对于东方的看法更是如此(没有人会怀疑这指得是塞尔维亚)。随后两国高层都完全同意这份虽说乏味却具有暗示性的公报。
至此法国完全在不知情的状态下,给予了俄国对同盟的保证,现在就看维也纳方面的如何应对了。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65225/1058429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