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藓疥之疾 心腹之患
推荐阅读:穿越者大联盟、我的神秘赶山异闻、犁汉、大明与新罗马与无限神机、诡秘之主:瑶光、刚毅坚卓的他们、机战:从高达OO开始、求求了,快回家练琴吧、斗罗:萧炎穿越成唐三兄弟、这无限的世界、
听命于国民政府的部队只有中央军,本质上讲,是听命于蒋介石控制的中央政权的地方军阀,中央军控制着华东五省,以华东五省作为财源和补给基地,抗战后撤退至河南、四川、陕西。蒋介石只是全国各派名义上的首领。所能控制的,只有中央军以及中央军占领的地盘。
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分为地方部队和中央军两类,地方部队在战斗中逐渐被收编,成国中央军旁系部队。
各省新军部队在争斗中逐渐演变:
一类是有军队也有地盘的,称为地方部队。地方部队主要有桂系、粤系、晋系、滇系、西北军、东北军和其它地方军阀,这些其他武装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把持地方政权、财权。
粤军是北伐军的主力,1926年刚开始北伐时,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只有一个第1军,辖三师九团,到1927年,第1军就扩编为下辖六个师,到1933年,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已经有三十个左右的师了。也就是说,短短的六、七年的光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由一个军的实力,激增到三十个军的实力。(北伐时,是军-师-团的编制,而1933年,是师-旅-团的编制,所以,这时候的“师”,几乎相当于北伐时的“军”。)
国民党中央军以与蒋介石亲疏关系来看,分为嫡系中央军、旁系中央军。
中原大战时期,严格意义的中央军只有6个师,这是蒋军嫡系的雏形。
第1师:北伐时期的刘峙第2师,后来交到胡宗南手上,扩展了第1军,“西北王”的核心部队。
第2师:北伐时期的第3师、第14师等合成,师长先后有顾祝同/楼景樾/黄杰/郑洞国等,后与25师合编为关麟徴的52军。
第3师:北伐时期的第20师,师长先后有钱大钧/陈继承/李玉堂,后来发展为第10军,以方先觉守衡阳闻名。
第9师:北伐时期王柏龄的第1师。北伐中在南昌受创,回后方整编,重编序列后为第9师,后来发展为蒋鼎文/李延年的第2军。
第10师:由两部组成,一是黔军王天培部的残余,师长杨胜治/方鼎英,二是国民军方振武投蒋后编成的45师,师长卫立煌。后来第10师与45师合并,仍称第10师,师长卫立煌、李默庵,由于部队渊源不好,以及卫立煌与蒋介石的关系一般,这一部又称中央军的杂牌。
第11师:原福建周荫人部,投降北伐军,先编成17军,后改11师,师长曹万顺/陈诚。这是陈诚“土木系”的根基。
中原大战后,又按德式编制建成了张治中的教导师,随后教导师一分为三,教1师冯轶裴、教2师张治中、教3师钱大钧。教1师发展的36、87、88师即后来的七十一军;教2师发展为第4、25师,第4师是汤恩伯系的班底,25师编入关麟徴52军;教3师发展为第14、89师,后来14师归陈诚,89师归汤恩伯。
蒋介石中央军中又形成胡宗南系、何应钦系、陈诚土木系、汤恩伯系以及戴笠系为主的派系势力,几大派系间争权夺利,勾心斗角。
旁系中央军是,在军阀混战中被蒋(或其他军阀)打败,失去地盘,编入中央序列,但是仍保持相对独立人事体系的。
这些部队出于地方实力派,失去势力后仍与地方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广东的19路军、广东的薛岳、湖南的谭延闿、鲁涤平等部。
湖南谭延闿的第2军,北伐后未能在湖南立足,曾先后在浙江、江西等地驻防,由于没有固定地盘,听命于蒋介石,编成张辉瓒18师(江西被歼)、谭道源50师、李韫珩53师,这支部队后来追击红军到了陕西,被胡宗南兼并。
赵恒惕的部将贺耀组随唐生智一起南投,编为第8师,师长陶峙岳,后来也归并胡宗南系。
云南朱培德的第3军,当时有第7师、12师。第3军的番号一直保留到该部队的最后。
广东第4军之薛岳部、蒋光鼐部。陈济棠取得广东地盘后,这两支无家可归的粤军也在中央均等编制内,但是由于各种因素,蒋光鼐部(60、61、49、78)一般还是被当作粤军看待。薛岳部有时也被称粤军,但是应该说已经中央化了,最初编为90师,后来兼并其他杂牌增加了一个59师。
北伐时,北洋各省的地方部队纷纷投诚,北伐后整编,原则上各省均保留了一个师,由于这些省份没有地方实力派,这类部队均比较听命于蒋,个别部队被改造为中央军嫡系。
江西的第5师,原赖世璜部,历任主官有熊式辉/胡祖玉/周浑元/姚纯,后来扩编了余韶的96师(划入第五军)。
浙江的第6师,原周风歧部,历任主官有陈仪/赵观涛/周喦,汤恩伯也是这支部队出身。第6师后来扩编为75军,属于陈诚系部队。
福建的11师被陈诚吃掉了。
安徽的56师,原马祥斌部,早期亲桂系,后来亲蒋,师长刘和鼎/刘尚志,抗战时编为39军,抗战结束被裁。
江苏的陈调元部编了55和57两个师,师长分别为阮肇昌、李松山。后来55师归了陈诚系(编入94军);57师被改造后,编入王牌的74军。
湖北的13师,原夏斗寅部,历任主官有夏斗寅/万耀煌/朱鼎卿,朱怀冰也出自这支部队。后来归入陈诚系,13师先后曾在25军、75军、86军等序列里。 孙传芳主力:孙传芳放弃了江南五省,率领主力(多为原北洋的正规部队)撤退江北,二期北伐时被击败,其余由郑俊彦率部投降,编为43和47师,后郭华宗的43师被陈诚吞并,47师的历任师长有王金钰/上官云相/刘家麒,抗战时编入第9军,刘家麒与军长郝梦龄一起阵亡。
直鲁联军:直鲁联军原为北洋的河北和山东部队,二次直奉大战后依附奉系,1928年奉军主力败退出关,直鲁联军被蒋收编,编成21、41、48、58等师。刘珍年21师被韩复渠打败,离开山东后被李仙洲接管,成为中央嫡系;陈耀汉58师调到南京担当警卫师,师长喻济时,后来成为王牌74军的主力师;41和48师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合成第10军,徐源泉任军长。
此外,萧之楚的44师也是出自于北洋的部队。
在蒋介石看来,日本、国内军阀只是藓疥之疾,共产党才是心腹之患,在所有部队中,最让让蒋介石忧心忡忡是第十八路军和新四军。面对国内“三足鼎立”、国际“四向分散”的形势。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国策。
国产党主力部队在“长征”之后到达陕北并与当地的东北军和西北军取得了密切的联系,“西安事变”和平落幕,“剿共”工作功亏一篑,让蒋介石恼恨不已。共产党与国民政府达成协议,宣布解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改为边区政府,并停止“土地改革”,将红军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
1937年,国共合作共同抗日,3月25日,28岁的蒋经国经斯大林批准,离开莫斯科携妻带子女回国。1925年10月,16岁的蒋经国赴苏联留学,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用蒋经国后来的话说,在苏联做“为人质十二年”。
蒋经国在苏联的十二年间,正值斯大林执政时期,红色恐怖无处不在。
1927年蒋介石一改过去的“联苏”政策,实行反苏反共,赶走苏联顾问,屠杀共产党人。蒋经国在苏联陷入尴尬与危险之境,他在1927年至1931年间曾两次向苏联方面提请回国,都被拒绝。蒋介石设法营救蒋经国回国,亦被苏联方面以种种理由推脱拒绝。
蒋介石作为一个父亲,又身为一国领袖,面对苏联以其子安危相挟,,在“党国利益”与亲子安危之间,他做出了怎样的抉择,内心有着怎样的感情纠葛?
1931年,蒋经国有了一次可以被蒋介石赎回中国的机会,蒋介石“清党”后,苏共和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局势感到十分迷茫,远东局派遣波兰籍情报人员牛兰赴中国调查。
牛兰于1930年3月偕夫人由莫斯科来到上海,对外称是“泛太平洋产业同盟”秘书处秘书。1931年6月,牛兰夫妇在上海租界被捕,被引渡给国民党当局。牛兰被捕后,共产国际、苏联政府和中共中央有关部门动员各方面力量紧急营救未果,苏联当局便透过在国民党内有一定地位的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协调此事。当时,宋庆龄为奔母丧匆匆离开德国,1931年8月13日经莫斯科抵达上海,回国后即多方奔走,担负起营救牛兰的重任。从日记中反映的情况看,宋庆龄曾见到蒋介石,提出释放牛兰的要求,并提出以蒋经国回国为交换条件。
蒋介石的性格,极厌恶受人胁迫,因此对宋提出的以蒋经国交换牛兰的要求,反应十分强烈,他决定决不释放“害国亡之罪犯以换亲子”,即使这一决定可能意味着“经国不还,或任苏俄残杀”。在“家”与“国”之间他做出了甚为坚决的选择。
蒋经国在苏联做过苦力,备受磨难,而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可能是为了自保,他表现得非常激进,大骂蒋介石“叛变革命”,公开声明与父亲脱离父子关系,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5年,蒋经国在苏联与矿场女工芬娜结婚,1935年12月,蒋方良生下长子艾伦即蒋孝文,1938年生下女儿蒋孝章。
蒋经国回国后,蒋介石经陈布雷的劝解,没有计较他在苏联对自己的谩骂,次年便任命他为赣县县长。
1937年8月22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同意设立总指挥部,下辖3个师,每师15万人,师辖2个旅,每旅辖2个团。同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统一的战斗序列,宣布八路军改称为第十八集团军,总指挥部改为总司令部,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隶属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指挥的第二战区序列。这样,卫立煌成了八路军的上司。
红军主力改编完成后,国共双方又就南方八省红军和游击队的改编达成协议。10月12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1.03万余人,北伐名将叶挺为军长。
八路军、新四军发展迅猛,从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一年时间,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由出师时的4万余人发展到18万余人,蒋介石为此寝食难安。
更让蒋介石烦心的是卫立煌“只会打仗,不懂政治”,卫立煌不顾蒋介石“近朱者赤”的猜忌,三会朱德总司令,并与刘少奇会面。1938年4月,卫立煌受毛泽东邀请,绕道访问延安3天。毛泽东亲设午宴。席间,毛泽东破例饮酒,两人留下8张合影。延安之行后,卫立煌广招共产党派来的进步学生,连贴身秘书也选择共产党人。后来,他甚至通过可靠人士,询问参加共产党事宜。
卫立煌这一切,均逃不过蒋介石的耳目。一位少将高参联络员告密卫立煌有“亲共”嫌疑,蒋介石派人调查,虽没确切证据,但终存疑虑。1941年5月,蒋介石借口中条山
作战失利,免除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兼任的河南省政府主席职务,革去上将军衔,让其领饷奉养在成都的老母。
抗战胜利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已发展到近90万人,拥有各种枪43万余枝(挺)、各种炮475门、掷弹筒2600余具,控制着陕甘宁、晋察冀、晋冀豫、冀鲁豫、山东、晋绥、冀热辽、苏北、苏中、苏南、浙江、淮北、淮南、皖江、豫西、鄂豫皖、湘鄂赣17块抗日根据地,总面积90余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民兵达218.7万余人,控制县以上城市100余座。八路军、新四军的壮大和敌后解放区的发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分为地方部队和中央军两类,地方部队在战斗中逐渐被收编,成国中央军旁系部队。
各省新军部队在争斗中逐渐演变:
一类是有军队也有地盘的,称为地方部队。地方部队主要有桂系、粤系、晋系、滇系、西北军、东北军和其它地方军阀,这些其他武装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把持地方政权、财权。
粤军是北伐军的主力,1926年刚开始北伐时,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只有一个第1军,辖三师九团,到1927年,第1军就扩编为下辖六个师,到1933年,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已经有三十个左右的师了。也就是说,短短的六、七年的光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由一个军的实力,激增到三十个军的实力。(北伐时,是军-师-团的编制,而1933年,是师-旅-团的编制,所以,这时候的“师”,几乎相当于北伐时的“军”。)
国民党中央军以与蒋介石亲疏关系来看,分为嫡系中央军、旁系中央军。
中原大战时期,严格意义的中央军只有6个师,这是蒋军嫡系的雏形。
第1师:北伐时期的刘峙第2师,后来交到胡宗南手上,扩展了第1军,“西北王”的核心部队。
第2师:北伐时期的第3师、第14师等合成,师长先后有顾祝同/楼景樾/黄杰/郑洞国等,后与25师合编为关麟徴的52军。
第3师:北伐时期的第20师,师长先后有钱大钧/陈继承/李玉堂,后来发展为第10军,以方先觉守衡阳闻名。
第9师:北伐时期王柏龄的第1师。北伐中在南昌受创,回后方整编,重编序列后为第9师,后来发展为蒋鼎文/李延年的第2军。
第10师:由两部组成,一是黔军王天培部的残余,师长杨胜治/方鼎英,二是国民军方振武投蒋后编成的45师,师长卫立煌。后来第10师与45师合并,仍称第10师,师长卫立煌、李默庵,由于部队渊源不好,以及卫立煌与蒋介石的关系一般,这一部又称中央军的杂牌。
第11师:原福建周荫人部,投降北伐军,先编成17军,后改11师,师长曹万顺/陈诚。这是陈诚“土木系”的根基。
中原大战后,又按德式编制建成了张治中的教导师,随后教导师一分为三,教1师冯轶裴、教2师张治中、教3师钱大钧。教1师发展的36、87、88师即后来的七十一军;教2师发展为第4、25师,第4师是汤恩伯系的班底,25师编入关麟徴52军;教3师发展为第14、89师,后来14师归陈诚,89师归汤恩伯。
蒋介石中央军中又形成胡宗南系、何应钦系、陈诚土木系、汤恩伯系以及戴笠系为主的派系势力,几大派系间争权夺利,勾心斗角。
旁系中央军是,在军阀混战中被蒋(或其他军阀)打败,失去地盘,编入中央序列,但是仍保持相对独立人事体系的。
这些部队出于地方实力派,失去势力后仍与地方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广东的19路军、广东的薛岳、湖南的谭延闿、鲁涤平等部。
湖南谭延闿的第2军,北伐后未能在湖南立足,曾先后在浙江、江西等地驻防,由于没有固定地盘,听命于蒋介石,编成张辉瓒18师(江西被歼)、谭道源50师、李韫珩53师,这支部队后来追击红军到了陕西,被胡宗南兼并。
赵恒惕的部将贺耀组随唐生智一起南投,编为第8师,师长陶峙岳,后来也归并胡宗南系。
云南朱培德的第3军,当时有第7师、12师。第3军的番号一直保留到该部队的最后。
广东第4军之薛岳部、蒋光鼐部。陈济棠取得广东地盘后,这两支无家可归的粤军也在中央均等编制内,但是由于各种因素,蒋光鼐部(60、61、49、78)一般还是被当作粤军看待。薛岳部有时也被称粤军,但是应该说已经中央化了,最初编为90师,后来兼并其他杂牌增加了一个59师。
北伐时,北洋各省的地方部队纷纷投诚,北伐后整编,原则上各省均保留了一个师,由于这些省份没有地方实力派,这类部队均比较听命于蒋,个别部队被改造为中央军嫡系。
江西的第5师,原赖世璜部,历任主官有熊式辉/胡祖玉/周浑元/姚纯,后来扩编了余韶的96师(划入第五军)。
浙江的第6师,原周风歧部,历任主官有陈仪/赵观涛/周喦,汤恩伯也是这支部队出身。第6师后来扩编为75军,属于陈诚系部队。
福建的11师被陈诚吃掉了。
安徽的56师,原马祥斌部,早期亲桂系,后来亲蒋,师长刘和鼎/刘尚志,抗战时编为39军,抗战结束被裁。
江苏的陈调元部编了55和57两个师,师长分别为阮肇昌、李松山。后来55师归了陈诚系(编入94军);57师被改造后,编入王牌的74军。
湖北的13师,原夏斗寅部,历任主官有夏斗寅/万耀煌/朱鼎卿,朱怀冰也出自这支部队。后来归入陈诚系,13师先后曾在25军、75军、86军等序列里。 孙传芳主力:孙传芳放弃了江南五省,率领主力(多为原北洋的正规部队)撤退江北,二期北伐时被击败,其余由郑俊彦率部投降,编为43和47师,后郭华宗的43师被陈诚吞并,47师的历任师长有王金钰/上官云相/刘家麒,抗战时编入第9军,刘家麒与军长郝梦龄一起阵亡。
直鲁联军:直鲁联军原为北洋的河北和山东部队,二次直奉大战后依附奉系,1928年奉军主力败退出关,直鲁联军被蒋收编,编成21、41、48、58等师。刘珍年21师被韩复渠打败,离开山东后被李仙洲接管,成为中央嫡系;陈耀汉58师调到南京担当警卫师,师长喻济时,后来成为王牌74军的主力师;41和48师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合成第10军,徐源泉任军长。
此外,萧之楚的44师也是出自于北洋的部队。
在蒋介石看来,日本、国内军阀只是藓疥之疾,共产党才是心腹之患,在所有部队中,最让让蒋介石忧心忡忡是第十八路军和新四军。面对国内“三足鼎立”、国际“四向分散”的形势。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国策。
国产党主力部队在“长征”之后到达陕北并与当地的东北军和西北军取得了密切的联系,“西安事变”和平落幕,“剿共”工作功亏一篑,让蒋介石恼恨不已。共产党与国民政府达成协议,宣布解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改为边区政府,并停止“土地改革”,将红军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
1937年,国共合作共同抗日,3月25日,28岁的蒋经国经斯大林批准,离开莫斯科携妻带子女回国。1925年10月,16岁的蒋经国赴苏联留学,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用蒋经国后来的话说,在苏联做“为人质十二年”。
蒋经国在苏联的十二年间,正值斯大林执政时期,红色恐怖无处不在。
1927年蒋介石一改过去的“联苏”政策,实行反苏反共,赶走苏联顾问,屠杀共产党人。蒋经国在苏联陷入尴尬与危险之境,他在1927年至1931年间曾两次向苏联方面提请回国,都被拒绝。蒋介石设法营救蒋经国回国,亦被苏联方面以种种理由推脱拒绝。
蒋介石作为一个父亲,又身为一国领袖,面对苏联以其子安危相挟,,在“党国利益”与亲子安危之间,他做出了怎样的抉择,内心有着怎样的感情纠葛?
1931年,蒋经国有了一次可以被蒋介石赎回中国的机会,蒋介石“清党”后,苏共和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局势感到十分迷茫,远东局派遣波兰籍情报人员牛兰赴中国调查。
牛兰于1930年3月偕夫人由莫斯科来到上海,对外称是“泛太平洋产业同盟”秘书处秘书。1931年6月,牛兰夫妇在上海租界被捕,被引渡给国民党当局。牛兰被捕后,共产国际、苏联政府和中共中央有关部门动员各方面力量紧急营救未果,苏联当局便透过在国民党内有一定地位的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协调此事。当时,宋庆龄为奔母丧匆匆离开德国,1931年8月13日经莫斯科抵达上海,回国后即多方奔走,担负起营救牛兰的重任。从日记中反映的情况看,宋庆龄曾见到蒋介石,提出释放牛兰的要求,并提出以蒋经国回国为交换条件。
蒋介石的性格,极厌恶受人胁迫,因此对宋提出的以蒋经国交换牛兰的要求,反应十分强烈,他决定决不释放“害国亡之罪犯以换亲子”,即使这一决定可能意味着“经国不还,或任苏俄残杀”。在“家”与“国”之间他做出了甚为坚决的选择。
蒋经国在苏联做过苦力,备受磨难,而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可能是为了自保,他表现得非常激进,大骂蒋介石“叛变革命”,公开声明与父亲脱离父子关系,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5年,蒋经国在苏联与矿场女工芬娜结婚,1935年12月,蒋方良生下长子艾伦即蒋孝文,1938年生下女儿蒋孝章。
蒋经国回国后,蒋介石经陈布雷的劝解,没有计较他在苏联对自己的谩骂,次年便任命他为赣县县长。
1937年8月22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同意设立总指挥部,下辖3个师,每师15万人,师辖2个旅,每旅辖2个团。同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统一的战斗序列,宣布八路军改称为第十八集团军,总指挥部改为总司令部,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隶属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指挥的第二战区序列。这样,卫立煌成了八路军的上司。
红军主力改编完成后,国共双方又就南方八省红军和游击队的改编达成协议。10月12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1.03万余人,北伐名将叶挺为军长。
八路军、新四军发展迅猛,从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一年时间,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由出师时的4万余人发展到18万余人,蒋介石为此寝食难安。
更让蒋介石烦心的是卫立煌“只会打仗,不懂政治”,卫立煌不顾蒋介石“近朱者赤”的猜忌,三会朱德总司令,并与刘少奇会面。1938年4月,卫立煌受毛泽东邀请,绕道访问延安3天。毛泽东亲设午宴。席间,毛泽东破例饮酒,两人留下8张合影。延安之行后,卫立煌广招共产党派来的进步学生,连贴身秘书也选择共产党人。后来,他甚至通过可靠人士,询问参加共产党事宜。
卫立煌这一切,均逃不过蒋介石的耳目。一位少将高参联络员告密卫立煌有“亲共”嫌疑,蒋介石派人调查,虽没确切证据,但终存疑虑。1941年5月,蒋介石借口中条山
作战失利,免除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兼任的河南省政府主席职务,革去上将军衔,让其领饷奉养在成都的老母。
抗战胜利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已发展到近90万人,拥有各种枪43万余枝(挺)、各种炮475门、掷弹筒2600余具,控制着陕甘宁、晋察冀、晋冀豫、冀鲁豫、山东、晋绥、冀热辽、苏北、苏中、苏南、浙江、淮北、淮南、皖江、豫西、鄂豫皖、湘鄂赣17块抗日根据地,总面积90余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民兵达218.7万余人,控制县以上城市100余座。八路军、新四军的壮大和敌后解放区的发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66588/1087021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