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言情小说 > 豪门归途 > 第26章 第五章:成长岁月 1

第26章 第五章:成长岁月 1

推荐阅读:熊学派的阿斯塔特食飨之诗重生八一渔猎西北领主又红名了亡灵之息NBA:我虽然嘴臭,但我打架强灾变卡皇黄昏分界圣杯战争?龙珠战争!综漫:从尸魂界开始砍穿万界

    同跃自幼绝大部分时间和母亲一起生活在县城,只有周末和节假日才见到父亲,全家团圆。妈妈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教诲深入骨髓,宋芷瑶的一言一行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幼儿时代是同跃一家最幸福美满的几年,夫妻俩对这个体格和智力都超出同龄孩子的儿子宠爱有加。虽然国家正经历三年经济困难,但是他们家从未受到饥饿的威胁,因为他们的的生活水平比普通家庭要高出好多。当时县城绝大多数家庭是单职工,女人没有工作。工人的工资每月三十块钱左右,干部多一些,通常需要养活五六口人。同跃家只有三个人,收入七十多元。肖福通没有工资,国家给的生活均贴只有宋芷瑶收入的一半。但是他身强力壮,多才多艺,在农村砍柴种菜,还能自己制作很多竹器木器日用品,为家里节省了大笔开销。

    两岁的同跃已经有了逻辑推理能力。一个周末的饭桌上,宋芷瑶给儿子碗里夹肉:“好乖乖,多吃点肉,长高高。”

    儿子便不停地挑肉吃,肖福通见状说;“你不能尽吃肉,也要吃点青菜。”

    “不好不好,青菜不好。”小同跃连连摇头。

    “怎么不好?”

    “吃青菜长矮矮。”

    同跃长大一些后,父母在如何教育儿子的问题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宋芷瑶和肖福通不同的家庭背景、童年经历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别是他们分歧的根源。他们意见不同,难以调和,直至家庭濒临破裂。

    同跃从小立志做讨大人喜爱的好孩子、乖孩子。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母亲的爱和对父亲的怕。他感觉到在父母的争吵中总是妈妈受委屈,如果听爸爸的话,满足他的要求,父母就不会吵架。然而更深层的源由归于他对家庭出身的困惑。

    同跃很小时就注意到,凡是喜欢他的大人谈到他的家庭出身时候总爱提及他的祖父。“他公公是红军。”“同跃是革命烈士的后代。”在那个根据家庭出身将人分成三六九等的年代,还有什么家庭成分比这样的出身更红、更响亮?那些不喜欢他或者不喜欢他父母的大人却要强调他是右pai的儿子。长大一点后他才明白“右pai”属于“地富反坏右”,属于阶级敌人。他无法理解为什么两个截然不同的出身同时适用于他,但他渴望大人喜欢他,努力做让人夸奖、赞扬的好孩子。

    同跃六岁上实验小学,他的班是五年制。实验小学由南城县第一小学改名而来,所谓实验是要在学校试行小学五年制,每年招收两个五年制班级,其余的班级仍然六年制。文ge复课闹革命后取消了六年制,全部混合成五年制。

    第一堂课是语文,班主任卢老师讲解课文后带领全班同学一遍遍朗读。在掺杂不均的童音中,卢老师辨出了一个男孩的声音,一口优美标准的普通话。不像其他小孩扯起嗓子以示努力,这个男孩的声调虽不高,却像支撑大厦的钢梁,将全班的集体朗读凝聚在一起。老师的目光在一个个男孩的脸上扫过,很快定位在倒数第二排的肖同跃。第一堂课同跃就让卢老师深信不疑他是一个出类拔萃儿童。小男孩不光朗读出色和漂亮可爱,他的坐姿挺直端正,他的神情专注认真,他的穿着素雅合身,向人展示一个非凡的家庭背景。作为实验小学五年制的实验班,多数学生家境相对优越,这个小男孩无疑为她的班级锦上添花。

    “李方建。”卢老师开始单练。“你读一遍课文。”

    小男孩被点名后坐立不安,对着还看不懂的课文,凭着脑中的记忆读道:“爷爷……爷爷……”

    卢老师打断他:“站起来读。以后同学们有问题要举手,被老师点名要起立。”

    李方建站立,继续结结巴巴地朗读:“爷爷……爷爷七岁去讨……去逃反。”后面的句子全忘了。

    李方建坐下后,卢老师继续点名,这次是个女孩:“邱柏丽,你读一遍。”

    邱柏丽站立,发出很自信很流利的声音:“爷爷七岁去讨饭,爸爸七岁去逃……去讨……”女孩开始窘、开始乱,情急之下念出:“也去讨饭……”

    卢老师差点笑了。后面又点了两个学生,相比而言,邱柏丽表现最佳。

    “肖同跃!”卢老师的眼神充满兴奋和期待,仿佛要证实她的一个神秘猜想。

    “爷爷七岁去讨饭,爸爸七岁去逃荒,今年我也七岁了,高高兴兴把学上。”

    同跃的朗读一字不漏,普通话标准无双。读完后卢老师仍陶醉其中,竟忘了让他坐下。也许她以为自己在听电台播音,当时能买得起收音机的家庭寥寥无几,但是高中物理老师会教同学自制最简单的矿石收音机。

    南方人说普通话时有几个音很难发准,很多播音员都做不到。从此班上领操、领歌,开会发言,同跃都是首当人选。卢老师很快又发现同跃是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同跃讲礼貌,爱劳动,成绩第一,跑步最快。

    卢老师每日见到同跃时都会眉开眼笑。她让同跃当了班长,加入少先队后又成了中队长。当小同跃第一次带着红领巾和两条杠的袖章回家时,宋芷瑶激动地把儿子搂在怀里。

    音乐课上,同跃再次展现他无比的才华:小小男孩,已经会弹琴识谱,并有很专业的发音技巧。

    宋芷瑶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母亲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宋芷瑶在美国三岁开始学钢琴,五岁就获奖并上了波士顿的报纸。同跃没有条件学习钢琴,但家里买了一个脚踏风琴。在同跃朦胧的记忆里,他是在妈妈的琴声中来到这个世界,从他记事起就受到母亲音乐素养的熏陶。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69803/1143093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