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庆典一般的刑场
推荐阅读:卷飞全家后我躺平了、熊学派的阿斯塔特、娘娘驾到:华妃重生、全球降临:带着嫂嫂末世种田、兽世娇宠:病弱美人多子多福、诡异入侵,我反杀不过分吧?、名门第一儿媳、领主又红名了、穿成年代文被炮灰的锦鲤原女主、魂殿第一玩家、
虽然已经临近开春,但是洛阳城内仍旧萦绕着一层彻骨的寒意,这个冬季,对西京城内不少的人而言,都过于寒冷,不只是体寒,更是心寒。
当然,这部分群体,指的是那些涉事的勋贵、官吏,那些大汉帝国的精英阶层。然就是这些国家基石精英,在他们身上却爆出了这一系列的丑闻,颜面扫地,连朝廷的威信都受到一定的影响。
不过,也只是从宏观上而言罢了,对于大部分普通的西京士民而言,事实上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或许有惊诧意外,但绝对难有感同身受抑或忧国伤时,根本没有参与其中的可能,甚至难以影响半分,对朝廷失望什么的,也远没到那个地步。
更多的人,只是吃瓜群众本色出演,在茶余饭后议论一番,展现他们西京士民对国事政情的关注与见识。
洛阳南市,由于市坊界限的打破导致城市的布局大变,但南市仍然是京城第一大闹市,仍旧是京城最热闹的地方,不分春秋寒暑。
已经腊月二十七日,就更加热闹了,人流如潮,车来马往,尽情诠释着京师的繁荣。毕竟快要开年了,开宝十年正以一个快速的脚步向大汉的臣民们走来。
不管朝廷内部发生了什么大事与震荡,日子得过着走,年节也一样,阴霾之下,不论官宦还是士民之家,都兴高采烈地购置着年货,以迎新春。
刘皇帝此前在对诸臣的一份示谕中就曾表示,快开年了,当年的事情当年解决,不要遗留到来年。这,也是三法司的职吏们,日夜不休,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紧急处理掉一应案件的原因之一,毕竟皇帝都已经划了条时间截止线了。
喧闹与嘈杂声中,不知谁吼了一嗓子,要砍头了,迅速地引起轰动,人潮变得有序起来,有序地朝一个方向涌去。
鱼市之侧,肉行以前,腥味与臭味环绕,人声与畜鸣交织,人世烟火的气息将冬末的寒气都给驱逐了,闻讯赶来的士民数以千计,并且还在陆续增加,很快便看不到头,望不到边。
看热闹嘛,人的天性,尤其是这种大热闹。
市场中央,庞大的刑台早已搭立好,头裹红巾的刽子手们,手持刑刀,整齐地肃立在台上,足有七十三人。以西京之大,也不可能常备这么多刽子手的,他们其中,有不少都是从军中挑选的战士,临时充当执刑者。
执刑者们各个表情严肃冷漠,丝毫不受周边环境的影响,仿佛对一切干扰都漠不关心。意态之间,似乎带有一种对死亡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真诚地对待着即将由他们亲自剥夺的生命。
朝廷为了这场执刑,给予了最大的重视,不只因为罪犯的身份影响,更因为刘皇帝在上边看着了。
在大汉,有些权力,刘皇帝是始终没有放手的,对死刑犯的最终批示,都是由刘皇帝亲自签发的,这么多年,始终没有变过。
而依汉法,触及死刑的罪行并不多,除了谋反、欺君、叛国、盗官、杀人以及其他一些情节性质极其严重的犯行之外,很少有直接判死的情况。因此,除了乾祐初期时的严刑峻法之外,在最近的十五年间,大汉每年虽然并不乏各类案件,但构成死刑的,是属于少数。
哪怕是盗官、杀人,也会根据情节严重情况而定,除此之外,对于大部分案件,都是处以活刑的。而活刑之中,主要是流刑与笞刑,而由于朝廷实边的需要,流刑更是其中大头。
当然,换个角度来看,或许流刑比死刑还要惨痛,流边之苦已甚,而那些被流去开矿以及各类工程的,才是最为严厉的,那几乎代表着绝望的深渊,能够熬过刑期的,百里挑一。
因此,这些年来,每每查阅刑部收录的案档,都能发现大量新增罪行,但是大汉各地的监狱牢房,却始终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
朝廷是不养闲人的,更何况是一干犯人了,这也算大汉乾祐、开宝时代的一种特色:空刑狱。不是犯罪的人少了,而是犯人基本都被安排到该去的地方了,那些让朝廷不必顾忌、肆意剥削的地方。
死刑虽少,但是每次出现,都是大案重案,基本都能引起轰动,哪怕只是一些普通的杀人犯。
当然,在过去,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些勋贵、官僚,因为他们犯罪,往往牵涉扩大,且罪行难赦,再加上特权阶级服刑。
集中执刑,在大汉并不算什么稀奇事,然而像此次这般,七十余人,不是权,就是贵,官阶最高的乃至户部侍郎,勋贵子弟之中也有姓符的。
这样的情况,怎能不引起围观热潮,用一个常用的成语来形容,那就是观者如堵。在很短的时间内,集中到南市刑场的西京士民,便逾万计,并且源源不断。
人挨人,人挤人,直接导致附近的宽阔的街道交通都瘫痪了,附近鱼市、肉行等市场也有短暂的歇业,士民们对此番执刑,明显抱有极其高涨的热情。
即便过去有过类似的情况,也绝没有如此轰动,此番京城士民的踊跃程度,已然比得上大型的节庆贺典了。显然,看着那些权贵们人头落地,对绝大多数普通士民而言,实在是一次难得的享受,哪怕是场血淋淋的杀戮。
而早有预见,洛阳府足足派了两百多名属吏、差役到现场配合执刑,巡检司也抽调了两千名士兵到现场维护秩序。
明明是一场肃正国法的典刑,却这般热闹,像庆典一般,没有欢声,却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喜悦,权威倒地,仿佛值得庆贺一般。
刑台旁边不远处,还设有一座观斩台,兵丁武装护卫,刘皇帝下诏,着所有在京勋贵以及朝廷除当值之外的所有六品官员,悉数前来观刑。
大概是为了方便观览,观斩台建得够近,也够高,足够让贵族官僚们清清楚楚地看到人头落地的全过程。
与围观士民的好奇、鼓噪相比,观刑台上的大汉上层建筑们,要显得沉寂得多,基本鸦雀无声,一个个只是默默地注视着刑台,没有一个表情是轻松的。
明明身处同一座刑场,却仿佛是两个世界,一个世界喧闹,一个世界冷静,再加上吸引着所有人目光的刑台,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一道奇妙的风景线。
观刑也是有贵宾席的,隔得稍远的一栋楼阁内,几面窗扉大方地敞开着,包括几名皇子在内的一批大汉顶级权贵就待在里边。
此处视野开阔,不只能望见刑台,还能纵览街市间的人潮。虽然设了座,但除了年迈的符彦卿、郭威、魏仁溥等几人之外,大部分人都站在窗棂前,同样很安静,少有人说话,似乎也没有人愿意去打破这有些凝重的氛围。
赵匡胤自然也身处其间,身躯依旧挺拔,表情像钢铁一般冰冷严肃,然而其眼神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抹深重的疲惫。
负责监斩的官员,有些出人意料,刘皇帝特旨,由洛阳府尹赵匡义监斩。这份差事,或许在很多人眼中都不容易,甚至很为难,但赵匡义却始终安然受之。
用勋贵斩勋贵,大抵就是刘皇帝想要的,而对赵匡义而言,他却只当这是一份投名状,一份挽回在刘皇帝心目中形象的投名状。
入定一般坐在监察台上,赵匡义目不斜视,任其喧闹,任其嘈杂,只是盯着刑台上那七十三名即将受刑的犯人。
这些犯人,有个特点,除了都是勋贵官僚之外,就是他们的罪行,都不在主动投案之列,全都是有司一件件给排查侦讯出来的。
或许让赵匡义没那么为难的是,其中没有赵家四弟赵匡美。
随着时辰的到来,随着赵匡义义正辞严地宣读诏文,随着刑筹的落地,随着刀起刀落,在那一声声如潮的惊呼之中,七十三名罪犯,人头滚滚,血染闹市,为这惨淡的冬季带来一抹喜庆的颜色。
当然,这部分群体,指的是那些涉事的勋贵、官吏,那些大汉帝国的精英阶层。然就是这些国家基石精英,在他们身上却爆出了这一系列的丑闻,颜面扫地,连朝廷的威信都受到一定的影响。
不过,也只是从宏观上而言罢了,对于大部分普通的西京士民而言,事实上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或许有惊诧意外,但绝对难有感同身受抑或忧国伤时,根本没有参与其中的可能,甚至难以影响半分,对朝廷失望什么的,也远没到那个地步。
更多的人,只是吃瓜群众本色出演,在茶余饭后议论一番,展现他们西京士民对国事政情的关注与见识。
洛阳南市,由于市坊界限的打破导致城市的布局大变,但南市仍然是京城第一大闹市,仍旧是京城最热闹的地方,不分春秋寒暑。
已经腊月二十七日,就更加热闹了,人流如潮,车来马往,尽情诠释着京师的繁荣。毕竟快要开年了,开宝十年正以一个快速的脚步向大汉的臣民们走来。
不管朝廷内部发生了什么大事与震荡,日子得过着走,年节也一样,阴霾之下,不论官宦还是士民之家,都兴高采烈地购置着年货,以迎新春。
刘皇帝此前在对诸臣的一份示谕中就曾表示,快开年了,当年的事情当年解决,不要遗留到来年。这,也是三法司的职吏们,日夜不休,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紧急处理掉一应案件的原因之一,毕竟皇帝都已经划了条时间截止线了。
喧闹与嘈杂声中,不知谁吼了一嗓子,要砍头了,迅速地引起轰动,人潮变得有序起来,有序地朝一个方向涌去。
鱼市之侧,肉行以前,腥味与臭味环绕,人声与畜鸣交织,人世烟火的气息将冬末的寒气都给驱逐了,闻讯赶来的士民数以千计,并且还在陆续增加,很快便看不到头,望不到边。
看热闹嘛,人的天性,尤其是这种大热闹。
市场中央,庞大的刑台早已搭立好,头裹红巾的刽子手们,手持刑刀,整齐地肃立在台上,足有七十三人。以西京之大,也不可能常备这么多刽子手的,他们其中,有不少都是从军中挑选的战士,临时充当执刑者。
执刑者们各个表情严肃冷漠,丝毫不受周边环境的影响,仿佛对一切干扰都漠不关心。意态之间,似乎带有一种对死亡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真诚地对待着即将由他们亲自剥夺的生命。
朝廷为了这场执刑,给予了最大的重视,不只因为罪犯的身份影响,更因为刘皇帝在上边看着了。
在大汉,有些权力,刘皇帝是始终没有放手的,对死刑犯的最终批示,都是由刘皇帝亲自签发的,这么多年,始终没有变过。
而依汉法,触及死刑的罪行并不多,除了谋反、欺君、叛国、盗官、杀人以及其他一些情节性质极其严重的犯行之外,很少有直接判死的情况。因此,除了乾祐初期时的严刑峻法之外,在最近的十五年间,大汉每年虽然并不乏各类案件,但构成死刑的,是属于少数。
哪怕是盗官、杀人,也会根据情节严重情况而定,除此之外,对于大部分案件,都是处以活刑的。而活刑之中,主要是流刑与笞刑,而由于朝廷实边的需要,流刑更是其中大头。
当然,换个角度来看,或许流刑比死刑还要惨痛,流边之苦已甚,而那些被流去开矿以及各类工程的,才是最为严厉的,那几乎代表着绝望的深渊,能够熬过刑期的,百里挑一。
因此,这些年来,每每查阅刑部收录的案档,都能发现大量新增罪行,但是大汉各地的监狱牢房,却始终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
朝廷是不养闲人的,更何况是一干犯人了,这也算大汉乾祐、开宝时代的一种特色:空刑狱。不是犯罪的人少了,而是犯人基本都被安排到该去的地方了,那些让朝廷不必顾忌、肆意剥削的地方。
死刑虽少,但是每次出现,都是大案重案,基本都能引起轰动,哪怕只是一些普通的杀人犯。
当然,在过去,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些勋贵、官僚,因为他们犯罪,往往牵涉扩大,且罪行难赦,再加上特权阶级服刑。
集中执刑,在大汉并不算什么稀奇事,然而像此次这般,七十余人,不是权,就是贵,官阶最高的乃至户部侍郎,勋贵子弟之中也有姓符的。
这样的情况,怎能不引起围观热潮,用一个常用的成语来形容,那就是观者如堵。在很短的时间内,集中到南市刑场的西京士民,便逾万计,并且源源不断。
人挨人,人挤人,直接导致附近的宽阔的街道交通都瘫痪了,附近鱼市、肉行等市场也有短暂的歇业,士民们对此番执刑,明显抱有极其高涨的热情。
即便过去有过类似的情况,也绝没有如此轰动,此番京城士民的踊跃程度,已然比得上大型的节庆贺典了。显然,看着那些权贵们人头落地,对绝大多数普通士民而言,实在是一次难得的享受,哪怕是场血淋淋的杀戮。
而早有预见,洛阳府足足派了两百多名属吏、差役到现场配合执刑,巡检司也抽调了两千名士兵到现场维护秩序。
明明是一场肃正国法的典刑,却这般热闹,像庆典一般,没有欢声,却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喜悦,权威倒地,仿佛值得庆贺一般。
刑台旁边不远处,还设有一座观斩台,兵丁武装护卫,刘皇帝下诏,着所有在京勋贵以及朝廷除当值之外的所有六品官员,悉数前来观刑。
大概是为了方便观览,观斩台建得够近,也够高,足够让贵族官僚们清清楚楚地看到人头落地的全过程。
与围观士民的好奇、鼓噪相比,观刑台上的大汉上层建筑们,要显得沉寂得多,基本鸦雀无声,一个个只是默默地注视着刑台,没有一个表情是轻松的。
明明身处同一座刑场,却仿佛是两个世界,一个世界喧闹,一个世界冷静,再加上吸引着所有人目光的刑台,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一道奇妙的风景线。
观刑也是有贵宾席的,隔得稍远的一栋楼阁内,几面窗扉大方地敞开着,包括几名皇子在内的一批大汉顶级权贵就待在里边。
此处视野开阔,不只能望见刑台,还能纵览街市间的人潮。虽然设了座,但除了年迈的符彦卿、郭威、魏仁溥等几人之外,大部分人都站在窗棂前,同样很安静,少有人说话,似乎也没有人愿意去打破这有些凝重的氛围。
赵匡胤自然也身处其间,身躯依旧挺拔,表情像钢铁一般冰冷严肃,然而其眼神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抹深重的疲惫。
负责监斩的官员,有些出人意料,刘皇帝特旨,由洛阳府尹赵匡义监斩。这份差事,或许在很多人眼中都不容易,甚至很为难,但赵匡义却始终安然受之。
用勋贵斩勋贵,大抵就是刘皇帝想要的,而对赵匡义而言,他却只当这是一份投名状,一份挽回在刘皇帝心目中形象的投名状。
入定一般坐在监察台上,赵匡义目不斜视,任其喧闹,任其嘈杂,只是盯着刑台上那七十三名即将受刑的犯人。
这些犯人,有个特点,除了都是勋贵官僚之外,就是他们的罪行,都不在主动投案之列,全都是有司一件件给排查侦讯出来的。
或许让赵匡义没那么为难的是,其中没有赵家四弟赵匡美。
随着时辰的到来,随着赵匡义义正辞严地宣读诏文,随着刑筹的落地,随着刀起刀落,在那一声声如潮的惊呼之中,七十三名罪犯,人头滚滚,血染闹市,为这惨淡的冬季带来一抹喜庆的颜色。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72276/3434593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