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 破公案手册
推荐阅读:星际最强大脑、怪猎:猎人的笔记、吞噬进化:我重生成了北极狼、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全球废土:避难所无限升级、名门第一儿媳、从机械猎人开始、天灾降临:我靠捡破烂当大佬、我也是异常生物、收到未来短信,我赚百亿很合理吧、
当年,二祖在与达摩问答时,主要问题是如何安心。这段公案,对于熟悉禅宗的人来说,都已经能够背诵了。
在晚上的法会中,法露师开宗名义,他说到:“在座的,有一些人,知识学得不少了,恐怕我老讲报应因果的,听着不过瘾。但空讲理论,大家又无法参照。所以,讲点禅宗里,最神秘其实也是最简单的几个公案,或许也能够接引一两个人进来。”
他说到此处时,我发现,那们哲学教授,眼睛开始放光。
而法露师当然不可能直接解说二祖那段对话。但他从四祖讲起,因为,四祖有一本书,具体到修行中,如何认识和掌握安心的办法。
这本书是问答式的,当然很适合我们这种当了几十年学生的人。更何况,这本书可以分为几个段落和系统,很像是今天大学的教科书,很容易上手。这本书已经发给大家了,当然是古文,法露师是用今天大家都听得懂的白话文讲的。书的名字叫《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一、专心念佛,入一行三昧
我(继承)这法门的纲要,是依据《楞伽经》记载:‘诸佛心第一’;又依据《文殊说般若经》记载:‘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
《文殊说般若经》记载——文殊师利说:世尊,什么是一行三昧?
佛言:法界(总的来说)是一个相,它维系着法界,这就是一行三昧。若有善男女,愿意入一行三昧,应当先按照般若波罗蜜方法修习,然后便能入一行三昧。就好像(修行者)维系着法界,不退不坏,不可思议,无碍无相。
善男女,若愿意入一行三昧。应当在清闲的地方,舍弃各种杂念,不想任何事相,专心于一佛,称念该佛号。端身正对着该佛的方位,相续不断地专心念诵一佛名号。这样意念相合,就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念一佛名号的功德无量无边,与念无量诸佛名号的功德没有区别。不可思议的佛法,平等无分别。诸佛都是乘这独一的法要,成就了最正觉,具备全部无量功德、无量辩才。这般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河沙诸佛法界。一切法界没有差别。
这样修行,无论身行、内心、抬脚落脚,就常在道场。言行举止,都是菩提。
二、不间断的念佛心
《普贤观经》记载:一切业障海,都是出于妄想。若有人想忏悔,就要端坐念实相。
这就叫第一忏。(怎样念实相呢?)就是:摒弃贪、嗔、痴三毒心、攀缘心。以觉观心念佛,心心相续。这样便会忽然间内心澄净、寂静,不再觉得在攀缘念什么。
《大品经》记载:无所念,就是念佛。什么叫是所念?念佛心,就是无所念。离开心,没有另外的佛;离开佛,没有另外的心。
念佛就是念心,求心就是求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意识无形,佛无形,佛无相貌。若能明白这道理,就是安心。常忆念佛,不起攀缘心,那么一切相状便消灭,平等无区别。进入这境界,那么忆念佛的心也逐渐消失,不需要再向前进阶了。
这样的心,就是如来真实法性之身,也叫正法;也叫佛性;也叫诸法实性实际;也叫净土;也叫菩提、金刚三昧、本觉等;也叫涅槃界、般若等。名称虽然有无量种,指的都是同一个本体。这如来真实法性之身,又无能观见,又能观到它的本意。
这样的本心,要令其清净,使它常显现出来。那么一切外界都不能干扰。为什么呢?因为一切环境,都是如来独一的法身。安住在这心中,各种烦恼自然灭除。一颗微尘,具足无量世界;无量世界,集合在一个毫毛端。而无量世界本来样子依旧,互相不妨碍。
三、开示参禅者的疑惑
这里只是简略阐述‘安心’,若详细解释不能说尽。其中善巧,都出自心性方寸。这里通过假设提问,来为将来有疑惑的修行人开示:
1、如来法身若只是以上所述这样,为何还有好相貌的佛身呢?
道信禅师回答:正因为如来的法身清净圆满,所以一切万相全都在这法身中显现,而法身并无心在运作。就好像水晶镜悬挂在高堂,一切形象都显现在镜中。镜子没有心,所以能显现种种形相。
修行人若能把心完全修清净,就能知道如来永不说法,这就是具足多闻。闻的意思,就是完全无相状。所以经文记载:‘缘于众生有无量种根性,所以说法无量;因为说法无量,所以也叫无量义。’无量义,都是出于一法。这一法,没有相状。没有相状,就是实相,就是彻底的清净。这是真话,这就是证悟。
禅坐时候,会觉醒。当心刚开始运行时,随顺这心缓缓流注,完全感知到心在哪里。然后以金刚智慧呵责它:‘这心就像草木一样,并不存在区别的感知。’感知了,又像什么也不知道,这就叫一切智,这就是菩萨一相法门。
2、如果弟子问:什么样的人是禅师?
道信禅师回答:不被安静、纷乱环境烦恼,就是好禅师。用功修心的人,若常停留在止念上,心就会沉没;若长久停留在观想上,心就会散乱。
3、如果弟子问:如何能开悟,心得明净?
道信禅师回答:
1)修行人也不念佛、也不捉心;也不看心、也不筹量心;也不思惟、也不观行、也不散乱。直行任心运用,也不令心去,也不令心停留。独自完全的清净,到达究竟处,心自然明净。2)修行人或通过认真观察,心得清净,如同明镜;3)或历经一年,心得改变,显现出明净;4)或历经三五年,心得改变,显现出明净;5)或听人解说,开悟明白;6)或不须听人解说,就开悟明白。
所以参学者开悟的方式不同,存在这些差别。今天只是粗略列举,不同根缘参学者的开悟门径。作为导师,必须要会识别。
4、身相、佛国的意思
《华严经》记载:‘普贤菩萨的身相,犹如虚空。这身相就是这般的依托着,它并不依托佛国。’若能理解这话,那么佛国也是同样道理。它不依托‘这般’、也不依托‘佛国’。
5、要知道,修学者有四种人:1)明白佛法、有相应行为、证悟了。这是上上人。2)明白佛法、无相应行为、证悟了。这是中上人;3)明白佛法、有相应行为、未证悟。这是中下人;4)未明白佛法、有相应行为、未证悟。这是下下人。
6、如果弟子问:临命终时,怎么作是观行?道信禅师回答:必须直行任运心性。
7、如果弟子问:念佛要面向西方吗?
道信禅师回答:要知道,心本来不生不灭,完全的清净。心就是清净佛国,所以念佛不必朝向西方。《华严经》记载:‘无量劫在一念之间;一念之间,包含了无量劫。’要明白,一个方位包含了无量方位,无量方位也就是一个方位。佛向接受力弱的众生,说要面向西方,这并非是在对接受力强的人说。
行持深的菩萨,自愿进入生死,教化救度众生,却没有喜爱上什么。若是观众生还有生死,感觉自己是救度者,众生是被救度者,这就不叫菩萨。救度众生,如同救度虚空,何曾有过‘来去’。(所以也没有西方,或哪个方位)
四、循序渐进的证悟
《金刚经》记载:‘灭度无量众生,实际上并没有众生灭度。’1)所以,初地菩萨刚刚证悟时,明白一切都是空的。2)之后,进一步证悟,明白一切都是不空的。这就是‘无分别的智慧’。
万物也是形象,也是空的;并非心是把物象灭去,看成空。物象的本质,就是空。所以菩萨修学,以‘空性’为证。1)刚刚修学的人,直接观空,这是见空,不是真正的空。2)修道人证得真正的空性,是不见‘空与不空’,不存在任何见解。
五、禅师的表率和正确引导
1)必须好好明白‘物象和空’的意思。用功的修学者,必须要心路明净,明白法相,彻底明了,然后才能当他人的(禅)导师。
2)还有,必须做到言行一致,行为和道理不要相违。一定要断绝‘只会说道理’,要把佛道行出来。独自在清净地方,自证道果。
3)还有种人,他还没有完全明白佛法,但为了名闻利养,便去教导众生。他分不清对方的根缘的强弱。他看对方好像开悟了,但其实与开悟还有差别。他就这样随意印证,说参学者都证悟了。这是播种极大的苦果啊!播种苦果啊!大祸啊!这位师傅,或感觉参学者的心路貌似明净了,于是就印证参学者开悟了。这人大破坏佛法,自欺欺人。
如果运用心的人,有类似上述表现,那都还只停留在相状上,未证得真心。得真心的人,对自己的意识了了分明。久后,这人法眼自然开启,善能区别不真实的和错误的。
六、不要揣摩心性
1)还有种人,揣摩身体是空无的,所以心性也应灭去。这种意识是偏见,和外道一样,不是佛弟子。2)还有种人,揣摩心是不灭的,那么这种意识形态就是永恒论,也和外道一样。
明白佛法的弟子。1)不会揣摩,心性应该是灭的,还是不灭的。2)他常度众生,不会特别喜欢谁;3)他常学智慧,平等对待愚人或智者;4)他常在禅定中,无论环境是安静或纷扰,都禅定不变;5)他常观众生,未曾存在过,完全在不生不灭中,只是处处在显现形象;6)他没有见闻什么,却知道一切,但对一切未曾取舍什么;他未曾分身,身体却充满法界。
七、佛理、行为互相支撑
还有,古时的智敏禅师教导:‘学道的方法,必须理论和行为互相支撑。先要知道心的根源,以及心的运用。对道理明净,了了分明,没有困惑,然后功业可成。一个点开解,千个点跟随着开解;一个点迷失,便衍生出万个困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不是假话。
八、简述五种开悟方式
《观无量寿经》记载:‘诸佛的法身,进入一切众生的心想。这心就是佛,这心作佛。’要知道佛就是心,心外不再有佛。
1、简而要之,开悟有五种方法:1)知道心体。心体本性清净,心体与佛相同。2)知道心的运用。运用心,生起法宝;心的运行,恒久在寂静中;一切困惑全都明白。3)常觉悟,不停息。心觉悟后,便明白一切都是无相。4)常观察身体是空寂的,身体内外通透,本来一样。心性进入身体,存在于法界中,未曾有障碍;5)专注于一个物体,意不移动。无论在动态还是安静中,常保持专注。这样能令参学者明见佛性,早入定门。
各种经文的观想方法,虽然有多种。但是傅大师所说的,却独独提倡‘专注于一个物体,意不移动’。
2、先修身,然后以身体为根本,认真观察。
这个身体是由四大、五阴合成的,终归无常,不得自在。虽然现在还未遭到毁坏灭失,但终究它是空的。《维摩经》记载:‘这个身体如同浮云,片刻间就变化、灭去了。’
再有,常观察自己身体,它是虚空清净的,如同影子一样,可见不可得。而智慧是从影子中产生的,终究没有它的归属地。它(本心)不动,但又随着环境而示现。它(本心)的变化没有穷尽。六根从虚空中长出,六根也是空寂的。
六根分别接触到的境相,要知道都是梦幻。如同眼睛看见东西,但眼睛里却没东西。如同镜子里映出形象,非常清楚,但形象在空间里,镜子里并没东西。人脸不会到镜子里去,镜子也不会到脸里去。这般互相推敲就知道了,镜子和人脸本来就不出不入,不来不去。这就是‘如来’的意思。
这般细致推究,就知道眼睛看见的,镜子映出来的,本来就恒久空寂。镜子照映、眼睛照映都是一样。将这个道理,推敲到鼻、舌等各感官,道理也是一样。要知道,眼睛本来是空的,看见的形象是身外物。耳朵听见的声音是身外物。鼻子闻到的气味是身外物。舌头尝到的味道是身外物。意识感受到的境相是身外物。身体感受到的触觉是身外物。这样观察,就是‘观空寂’。
看见了形象,不应接受过来。不接受形象,那么形象(对自己来说)就是空的。空,就是无相。无相,就不会产生相应行为。这就是解脱门,修学的人就获得解脱。对待身体其它感官也是这样。再说一遍。要常想到,(自己)身体六根是空的,什么也没听见、什么也没看见。
《遗教经》记载:‘在中夜的时候,寂静无声。’要知道,如来说法以空寂为本。要常想到,六根是空寂的,永远如同中夜时候的寂静。白天看机、听见的,都是身外事,自己的身中常是‘空净’。
3、专注于一个物体,意不移动
就是通过‘空净眼’专注看一个物体,无论白昼晚上,一直这样不动。内心如果散乱出去,立刻收回来,如同绳子捆绑着鸟的脚,鸟想飞走就拉回来。终日这样看,不要停下来。如此杂念消除,心自然定下来。
4、心心相续,禅修境界提升
上述五种方法,都是大乘道理,都是依据经文记载,不是佛理外的妄说。这是‘无漏业’,也是‘完全的道理’。超过声闻地,直接走向菩萨道。听闻的人,应当修行,不要怀疑。如同人学射箭,刚刚开始射的时候只能大致瞄准。之后,逐渐开始精确瞄准。先射在大概范围内,接着射在小范围内,然后可以射中一毛。之后可以把一根毛射成一百份,最后可以射中毛发的百分之一。再之后,后面的箭,可以射中前面的箭,前箭尾被射开,夹着后箭尾,不令前箭落下来。这是比喻,教导人如何修道。要念念安住在心,心心相续,没有片刻的间断。正念不断,正念现前。
再有,经文记载:‘以智慧箭,射中三解脱门,前箭尾被射开,夹着后箭尾,不令前箭落下来。’又如同如钻火,还未摩擦发热就停下来了。虽然想出火,却难以得到。又如同家里有如意珠,想什么得到什么。忽然如意珠丢了,念念之中都在想找到它;又如毒箭射中自己,箭竿虽然拔出来,但是箭头还在身体里。这般受苦痛,片刻也不会忘记。念念常在心,就像这样。
九、不要轻传禅修方法
以上这修学的方法纲要,不得传授给不合适的人。如何判断对方是否该不该传法?不是自己吝啬佛法,不肯传授他人。只是担心面前这人不相信修禅方法,会让他陷入毁谤佛法的罪名。所以必须选择性的教导,不要轻率地就传授了。谨慎啊!谨慎啊!
法海虽然无量,只要根据一句话去修行即可。证悟后,就可以忘记教导的内容,甚至一句话也不再需要。这样就了脱知见,就是得佛意了。
十、刚学坐禅时,选择一个安静地方,直观身体和内心。
观察四大、五阴、眼、耳、鼻、舌、身、意,以及贪嗔痴念头。无论善恶,无论对方和自己关系好坏,无论对方是圣人还是凡人,甚至一切境相,应当这样观察:‘从本以来,这些都是空寂的,不生不灭,平等无二;从本以来,就什么都没有,完全在寂灭中;从本以来,就是清净解脱的。’
不论白天晚上、行住坐卧,常常这样观察。就明白了,自己身体如同水中月、镜中形象、热时的炎、空谷回声。若说这个身体存在,到哪都不可见;若说身体不存在,分明就一直在眼前。诸佛法身,也是同样道理。
于是知道了,自己身体从无量劫以来,完全没出生过;从今以后,也完全没人会死。若能常常这样观察,就是‘真实忏悔’。千劫万劫以来的极重恶业,自然消灭。除非此人怀疑不信,那就不能开悟了。若相信这些道理,依教修行,各个都能悟入‘无生’的真理。
十一、再有,若心随着环境起心动念,怎么对付?
这人觉悟到自己起心动念了,就观察开始动念的那个环境点,它完全没有起来过。这心随环境动念时,念头不从十方来,也无处可去。常观心的‘攀缘’,以觉悟观察妄识、思想、杂念。乱心不起,心就能‘粗略的安定’。若能安住内心,不再因环境起念,随定力保持寂定,随定力停息各种烦恼,不再造作新业力,这就叫‘解脱’。
若心因环境烦恼,闷乱昏沉,就要通过自我调节,散除烦恼。缓缓安放自己的心,使心舒适。这样,心自然安静清净。参学者只要坚定操练,如同扑救着火的头发一样,不要松懈。努力!努力!
十二、刚学坐禅者,如何练习观心?
1.修行者独自坐在某个地方。先端身正坐,宽衣解带,身体放松。
2.然后自我按摩七、八次,让腹中的气全部排出体外,完全恢复身体本来的样子。清虚宁静,身心调整地很舒适。这样状态,能安下心神,使自己仿佛荡漾在幽静中,气息感觉清新凉意。如此,缓缓收回内心。感觉自己的灵魂纯净、清晰,心地明净。分明地观察,身体内外都是空净。这就是心性寂灭。
3.守着这寂灭状态,然后‘心性’就显现了。‘心性’虽然无形,但是它的志节永在。看不见的灵魂不枯竭,常存于光明,这就叫佛性。
见到佛性的人,永离生死,就是出世人。所以《维摩经》记载:‘豁然还得本心。’要相信这话的真实。悟到佛性的人,就叫菩萨人、叫悟道人、也叫识理人、也叫达士、也叫得性人。所以经文记载:‘一句话影响灵魂,历劫不朽。’
刚刚参禅的人,可以用这方便方法修学。所以要知道,道是有方便方法的,由此得见圣心。
十三、通过什么方法舍身呢?
1.先定在虚空状态中,内心虚空,让心境寂静清净。通过意识专注在某个物上,意不移动。心性寂定,这就断了‘攀缘心’。
2.在幽暗般的宁静中,越来越清净,心处在虚无中。如此就平安、淡泊、安静,(仿佛)完全没了气息,住在清净法身中,不再承受‘之后的事’。若起心动念,失去了正念,不免再承受轮回。
以上所述,就是如何安定心境。当然,法也是同样道理。以上这个方法,是‘作法’。法本身没有什么法。无法之法,才叫法。法,是无造作的;无造作的法,是真实的法。所以经文记载:‘“空、无作、无愿、无相,则真解脱。’由此可知,真实的法无造作。
舍身的方法——就是假想身体感官,然后观察到心境明地,这就是用意识去推敲。
这简直是一部修行操作手册啊,不多说了,赶快打坐去
在晚上的法会中,法露师开宗名义,他说到:“在座的,有一些人,知识学得不少了,恐怕我老讲报应因果的,听着不过瘾。但空讲理论,大家又无法参照。所以,讲点禅宗里,最神秘其实也是最简单的几个公案,或许也能够接引一两个人进来。”
他说到此处时,我发现,那们哲学教授,眼睛开始放光。
而法露师当然不可能直接解说二祖那段对话。但他从四祖讲起,因为,四祖有一本书,具体到修行中,如何认识和掌握安心的办法。
这本书是问答式的,当然很适合我们这种当了几十年学生的人。更何况,这本书可以分为几个段落和系统,很像是今天大学的教科书,很容易上手。这本书已经发给大家了,当然是古文,法露师是用今天大家都听得懂的白话文讲的。书的名字叫《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一、专心念佛,入一行三昧
我(继承)这法门的纲要,是依据《楞伽经》记载:‘诸佛心第一’;又依据《文殊说般若经》记载:‘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
《文殊说般若经》记载——文殊师利说:世尊,什么是一行三昧?
佛言:法界(总的来说)是一个相,它维系着法界,这就是一行三昧。若有善男女,愿意入一行三昧,应当先按照般若波罗蜜方法修习,然后便能入一行三昧。就好像(修行者)维系着法界,不退不坏,不可思议,无碍无相。
善男女,若愿意入一行三昧。应当在清闲的地方,舍弃各种杂念,不想任何事相,专心于一佛,称念该佛号。端身正对着该佛的方位,相续不断地专心念诵一佛名号。这样意念相合,就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念一佛名号的功德无量无边,与念无量诸佛名号的功德没有区别。不可思议的佛法,平等无分别。诸佛都是乘这独一的法要,成就了最正觉,具备全部无量功德、无量辩才。这般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河沙诸佛法界。一切法界没有差别。
这样修行,无论身行、内心、抬脚落脚,就常在道场。言行举止,都是菩提。
二、不间断的念佛心
《普贤观经》记载:一切业障海,都是出于妄想。若有人想忏悔,就要端坐念实相。
这就叫第一忏。(怎样念实相呢?)就是:摒弃贪、嗔、痴三毒心、攀缘心。以觉观心念佛,心心相续。这样便会忽然间内心澄净、寂静,不再觉得在攀缘念什么。
《大品经》记载:无所念,就是念佛。什么叫是所念?念佛心,就是无所念。离开心,没有另外的佛;离开佛,没有另外的心。
念佛就是念心,求心就是求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意识无形,佛无形,佛无相貌。若能明白这道理,就是安心。常忆念佛,不起攀缘心,那么一切相状便消灭,平等无区别。进入这境界,那么忆念佛的心也逐渐消失,不需要再向前进阶了。
这样的心,就是如来真实法性之身,也叫正法;也叫佛性;也叫诸法实性实际;也叫净土;也叫菩提、金刚三昧、本觉等;也叫涅槃界、般若等。名称虽然有无量种,指的都是同一个本体。这如来真实法性之身,又无能观见,又能观到它的本意。
这样的本心,要令其清净,使它常显现出来。那么一切外界都不能干扰。为什么呢?因为一切环境,都是如来独一的法身。安住在这心中,各种烦恼自然灭除。一颗微尘,具足无量世界;无量世界,集合在一个毫毛端。而无量世界本来样子依旧,互相不妨碍。
三、开示参禅者的疑惑
这里只是简略阐述‘安心’,若详细解释不能说尽。其中善巧,都出自心性方寸。这里通过假设提问,来为将来有疑惑的修行人开示:
1、如来法身若只是以上所述这样,为何还有好相貌的佛身呢?
道信禅师回答:正因为如来的法身清净圆满,所以一切万相全都在这法身中显现,而法身并无心在运作。就好像水晶镜悬挂在高堂,一切形象都显现在镜中。镜子没有心,所以能显现种种形相。
修行人若能把心完全修清净,就能知道如来永不说法,这就是具足多闻。闻的意思,就是完全无相状。所以经文记载:‘缘于众生有无量种根性,所以说法无量;因为说法无量,所以也叫无量义。’无量义,都是出于一法。这一法,没有相状。没有相状,就是实相,就是彻底的清净。这是真话,这就是证悟。
禅坐时候,会觉醒。当心刚开始运行时,随顺这心缓缓流注,完全感知到心在哪里。然后以金刚智慧呵责它:‘这心就像草木一样,并不存在区别的感知。’感知了,又像什么也不知道,这就叫一切智,这就是菩萨一相法门。
2、如果弟子问:什么样的人是禅师?
道信禅师回答:不被安静、纷乱环境烦恼,就是好禅师。用功修心的人,若常停留在止念上,心就会沉没;若长久停留在观想上,心就会散乱。
3、如果弟子问:如何能开悟,心得明净?
道信禅师回答:
1)修行人也不念佛、也不捉心;也不看心、也不筹量心;也不思惟、也不观行、也不散乱。直行任心运用,也不令心去,也不令心停留。独自完全的清净,到达究竟处,心自然明净。2)修行人或通过认真观察,心得清净,如同明镜;3)或历经一年,心得改变,显现出明净;4)或历经三五年,心得改变,显现出明净;5)或听人解说,开悟明白;6)或不须听人解说,就开悟明白。
所以参学者开悟的方式不同,存在这些差别。今天只是粗略列举,不同根缘参学者的开悟门径。作为导师,必须要会识别。
4、身相、佛国的意思
《华严经》记载:‘普贤菩萨的身相,犹如虚空。这身相就是这般的依托着,它并不依托佛国。’若能理解这话,那么佛国也是同样道理。它不依托‘这般’、也不依托‘佛国’。
5、要知道,修学者有四种人:1)明白佛法、有相应行为、证悟了。这是上上人。2)明白佛法、无相应行为、证悟了。这是中上人;3)明白佛法、有相应行为、未证悟。这是中下人;4)未明白佛法、有相应行为、未证悟。这是下下人。
6、如果弟子问:临命终时,怎么作是观行?道信禅师回答:必须直行任运心性。
7、如果弟子问:念佛要面向西方吗?
道信禅师回答:要知道,心本来不生不灭,完全的清净。心就是清净佛国,所以念佛不必朝向西方。《华严经》记载:‘无量劫在一念之间;一念之间,包含了无量劫。’要明白,一个方位包含了无量方位,无量方位也就是一个方位。佛向接受力弱的众生,说要面向西方,这并非是在对接受力强的人说。
行持深的菩萨,自愿进入生死,教化救度众生,却没有喜爱上什么。若是观众生还有生死,感觉自己是救度者,众生是被救度者,这就不叫菩萨。救度众生,如同救度虚空,何曾有过‘来去’。(所以也没有西方,或哪个方位)
四、循序渐进的证悟
《金刚经》记载:‘灭度无量众生,实际上并没有众生灭度。’1)所以,初地菩萨刚刚证悟时,明白一切都是空的。2)之后,进一步证悟,明白一切都是不空的。这就是‘无分别的智慧’。
万物也是形象,也是空的;并非心是把物象灭去,看成空。物象的本质,就是空。所以菩萨修学,以‘空性’为证。1)刚刚修学的人,直接观空,这是见空,不是真正的空。2)修道人证得真正的空性,是不见‘空与不空’,不存在任何见解。
五、禅师的表率和正确引导
1)必须好好明白‘物象和空’的意思。用功的修学者,必须要心路明净,明白法相,彻底明了,然后才能当他人的(禅)导师。
2)还有,必须做到言行一致,行为和道理不要相违。一定要断绝‘只会说道理’,要把佛道行出来。独自在清净地方,自证道果。
3)还有种人,他还没有完全明白佛法,但为了名闻利养,便去教导众生。他分不清对方的根缘的强弱。他看对方好像开悟了,但其实与开悟还有差别。他就这样随意印证,说参学者都证悟了。这是播种极大的苦果啊!播种苦果啊!大祸啊!这位师傅,或感觉参学者的心路貌似明净了,于是就印证参学者开悟了。这人大破坏佛法,自欺欺人。
如果运用心的人,有类似上述表现,那都还只停留在相状上,未证得真心。得真心的人,对自己的意识了了分明。久后,这人法眼自然开启,善能区别不真实的和错误的。
六、不要揣摩心性
1)还有种人,揣摩身体是空无的,所以心性也应灭去。这种意识是偏见,和外道一样,不是佛弟子。2)还有种人,揣摩心是不灭的,那么这种意识形态就是永恒论,也和外道一样。
明白佛法的弟子。1)不会揣摩,心性应该是灭的,还是不灭的。2)他常度众生,不会特别喜欢谁;3)他常学智慧,平等对待愚人或智者;4)他常在禅定中,无论环境是安静或纷扰,都禅定不变;5)他常观众生,未曾存在过,完全在不生不灭中,只是处处在显现形象;6)他没有见闻什么,却知道一切,但对一切未曾取舍什么;他未曾分身,身体却充满法界。
七、佛理、行为互相支撑
还有,古时的智敏禅师教导:‘学道的方法,必须理论和行为互相支撑。先要知道心的根源,以及心的运用。对道理明净,了了分明,没有困惑,然后功业可成。一个点开解,千个点跟随着开解;一个点迷失,便衍生出万个困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不是假话。
八、简述五种开悟方式
《观无量寿经》记载:‘诸佛的法身,进入一切众生的心想。这心就是佛,这心作佛。’要知道佛就是心,心外不再有佛。
1、简而要之,开悟有五种方法:1)知道心体。心体本性清净,心体与佛相同。2)知道心的运用。运用心,生起法宝;心的运行,恒久在寂静中;一切困惑全都明白。3)常觉悟,不停息。心觉悟后,便明白一切都是无相。4)常观察身体是空寂的,身体内外通透,本来一样。心性进入身体,存在于法界中,未曾有障碍;5)专注于一个物体,意不移动。无论在动态还是安静中,常保持专注。这样能令参学者明见佛性,早入定门。
各种经文的观想方法,虽然有多种。但是傅大师所说的,却独独提倡‘专注于一个物体,意不移动’。
2、先修身,然后以身体为根本,认真观察。
这个身体是由四大、五阴合成的,终归无常,不得自在。虽然现在还未遭到毁坏灭失,但终究它是空的。《维摩经》记载:‘这个身体如同浮云,片刻间就变化、灭去了。’
再有,常观察自己身体,它是虚空清净的,如同影子一样,可见不可得。而智慧是从影子中产生的,终究没有它的归属地。它(本心)不动,但又随着环境而示现。它(本心)的变化没有穷尽。六根从虚空中长出,六根也是空寂的。
六根分别接触到的境相,要知道都是梦幻。如同眼睛看见东西,但眼睛里却没东西。如同镜子里映出形象,非常清楚,但形象在空间里,镜子里并没东西。人脸不会到镜子里去,镜子也不会到脸里去。这般互相推敲就知道了,镜子和人脸本来就不出不入,不来不去。这就是‘如来’的意思。
这般细致推究,就知道眼睛看见的,镜子映出来的,本来就恒久空寂。镜子照映、眼睛照映都是一样。将这个道理,推敲到鼻、舌等各感官,道理也是一样。要知道,眼睛本来是空的,看见的形象是身外物。耳朵听见的声音是身外物。鼻子闻到的气味是身外物。舌头尝到的味道是身外物。意识感受到的境相是身外物。身体感受到的触觉是身外物。这样观察,就是‘观空寂’。
看见了形象,不应接受过来。不接受形象,那么形象(对自己来说)就是空的。空,就是无相。无相,就不会产生相应行为。这就是解脱门,修学的人就获得解脱。对待身体其它感官也是这样。再说一遍。要常想到,(自己)身体六根是空的,什么也没听见、什么也没看见。
《遗教经》记载:‘在中夜的时候,寂静无声。’要知道,如来说法以空寂为本。要常想到,六根是空寂的,永远如同中夜时候的寂静。白天看机、听见的,都是身外事,自己的身中常是‘空净’。
3、专注于一个物体,意不移动
就是通过‘空净眼’专注看一个物体,无论白昼晚上,一直这样不动。内心如果散乱出去,立刻收回来,如同绳子捆绑着鸟的脚,鸟想飞走就拉回来。终日这样看,不要停下来。如此杂念消除,心自然定下来。
4、心心相续,禅修境界提升
上述五种方法,都是大乘道理,都是依据经文记载,不是佛理外的妄说。这是‘无漏业’,也是‘完全的道理’。超过声闻地,直接走向菩萨道。听闻的人,应当修行,不要怀疑。如同人学射箭,刚刚开始射的时候只能大致瞄准。之后,逐渐开始精确瞄准。先射在大概范围内,接着射在小范围内,然后可以射中一毛。之后可以把一根毛射成一百份,最后可以射中毛发的百分之一。再之后,后面的箭,可以射中前面的箭,前箭尾被射开,夹着后箭尾,不令前箭落下来。这是比喻,教导人如何修道。要念念安住在心,心心相续,没有片刻的间断。正念不断,正念现前。
再有,经文记载:‘以智慧箭,射中三解脱门,前箭尾被射开,夹着后箭尾,不令前箭落下来。’又如同如钻火,还未摩擦发热就停下来了。虽然想出火,却难以得到。又如同家里有如意珠,想什么得到什么。忽然如意珠丢了,念念之中都在想找到它;又如毒箭射中自己,箭竿虽然拔出来,但是箭头还在身体里。这般受苦痛,片刻也不会忘记。念念常在心,就像这样。
九、不要轻传禅修方法
以上这修学的方法纲要,不得传授给不合适的人。如何判断对方是否该不该传法?不是自己吝啬佛法,不肯传授他人。只是担心面前这人不相信修禅方法,会让他陷入毁谤佛法的罪名。所以必须选择性的教导,不要轻率地就传授了。谨慎啊!谨慎啊!
法海虽然无量,只要根据一句话去修行即可。证悟后,就可以忘记教导的内容,甚至一句话也不再需要。这样就了脱知见,就是得佛意了。
十、刚学坐禅时,选择一个安静地方,直观身体和内心。
观察四大、五阴、眼、耳、鼻、舌、身、意,以及贪嗔痴念头。无论善恶,无论对方和自己关系好坏,无论对方是圣人还是凡人,甚至一切境相,应当这样观察:‘从本以来,这些都是空寂的,不生不灭,平等无二;从本以来,就什么都没有,完全在寂灭中;从本以来,就是清净解脱的。’
不论白天晚上、行住坐卧,常常这样观察。就明白了,自己身体如同水中月、镜中形象、热时的炎、空谷回声。若说这个身体存在,到哪都不可见;若说身体不存在,分明就一直在眼前。诸佛法身,也是同样道理。
于是知道了,自己身体从无量劫以来,完全没出生过;从今以后,也完全没人会死。若能常常这样观察,就是‘真实忏悔’。千劫万劫以来的极重恶业,自然消灭。除非此人怀疑不信,那就不能开悟了。若相信这些道理,依教修行,各个都能悟入‘无生’的真理。
十一、再有,若心随着环境起心动念,怎么对付?
这人觉悟到自己起心动念了,就观察开始动念的那个环境点,它完全没有起来过。这心随环境动念时,念头不从十方来,也无处可去。常观心的‘攀缘’,以觉悟观察妄识、思想、杂念。乱心不起,心就能‘粗略的安定’。若能安住内心,不再因环境起念,随定力保持寂定,随定力停息各种烦恼,不再造作新业力,这就叫‘解脱’。
若心因环境烦恼,闷乱昏沉,就要通过自我调节,散除烦恼。缓缓安放自己的心,使心舒适。这样,心自然安静清净。参学者只要坚定操练,如同扑救着火的头发一样,不要松懈。努力!努力!
十二、刚学坐禅者,如何练习观心?
1.修行者独自坐在某个地方。先端身正坐,宽衣解带,身体放松。
2.然后自我按摩七、八次,让腹中的气全部排出体外,完全恢复身体本来的样子。清虚宁静,身心调整地很舒适。这样状态,能安下心神,使自己仿佛荡漾在幽静中,气息感觉清新凉意。如此,缓缓收回内心。感觉自己的灵魂纯净、清晰,心地明净。分明地观察,身体内外都是空净。这就是心性寂灭。
3.守着这寂灭状态,然后‘心性’就显现了。‘心性’虽然无形,但是它的志节永在。看不见的灵魂不枯竭,常存于光明,这就叫佛性。
见到佛性的人,永离生死,就是出世人。所以《维摩经》记载:‘豁然还得本心。’要相信这话的真实。悟到佛性的人,就叫菩萨人、叫悟道人、也叫识理人、也叫达士、也叫得性人。所以经文记载:‘一句话影响灵魂,历劫不朽。’
刚刚参禅的人,可以用这方便方法修学。所以要知道,道是有方便方法的,由此得见圣心。
十三、通过什么方法舍身呢?
1.先定在虚空状态中,内心虚空,让心境寂静清净。通过意识专注在某个物上,意不移动。心性寂定,这就断了‘攀缘心’。
2.在幽暗般的宁静中,越来越清净,心处在虚无中。如此就平安、淡泊、安静,(仿佛)完全没了气息,住在清净法身中,不再承受‘之后的事’。若起心动念,失去了正念,不免再承受轮回。
以上所述,就是如何安定心境。当然,法也是同样道理。以上这个方法,是‘作法’。法本身没有什么法。无法之法,才叫法。法,是无造作的;无造作的法,是真实的法。所以经文记载:‘“空、无作、无愿、无相,则真解脱。’由此可知,真实的法无造作。
舍身的方法——就是假想身体感官,然后观察到心境明地,这就是用意识去推敲。
这简直是一部修行操作手册啊,不多说了,赶快打坐去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75096/1399505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