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买宋 > 第四百四十三章

第四百四十三章

推荐阅读:熊学派的阿斯塔特食飨之诗重生八一渔猎西北领主又红名了亡灵之息NBA:我虽然嘴臭,但我打架强灾变卡皇黄昏分界圣杯战争?龙珠战争!综漫:从尸魂界开始砍穿万界

    所以从中国自身看,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是中心内容。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走向封闭,由领先转为落后,拉大了和世界的差距,开始脱离世界历史的主潮流。
    像是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政治上,因为那时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表明依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难以维持统治了。
    而在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虽然没有发展到危及封建统治的地步,但代表了新的生产方式,从经济基础上表明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从农民起义的口号看,“均田免粮”的提出,表明农民起义已发展到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水平。
    从赋税制度看,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表明封建政府不得不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也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从思想文化上看,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市民文学和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这是封建制度衰落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
    从对外关系上看,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由开放到保守,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拒绝任何新事物的传入。
    其次是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
    到了明清时期,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首先是农业方面,耕地面积扩大,像是明初的时候耕地面积为8.5亿亩,清代高达10亿亩。
    其次是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的水稻亩产量提高。
    以及从国外引进了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等,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
    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
    还有就是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施标志着农耕社会赋役制度的成熟。
    手工业方面: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厂、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
    生产工具进步和生产技术提高(纱绸机、双色套印技术、彩色印刷品),分工也日益细密。
    商业和城市方面:(1)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业资本异常活跃。
    (2)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市镇,明中后期有30多个,到清代增长到204个。
    (3)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
    当然明清时期的经济格局也有很大的发展:
    像是高效农业与丝、棉纺织业并重的江南经济。
    以太湖平原为中心的江南,自唐宋以来一直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明清时期江南的发展主要是合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进一步提高生产的集约化程度。
    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经营方式是江南经济的特色之一;农副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丝、棉纺织业的发达是江南经济的又一特色;市场发育起步较早,以农副产品加工、集散为主的市镇密布;城镇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比例较高,其都市化程度远远走在全国前列。
    其次是以外贸为导向迅速崛起的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大体始于宋代,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到清代中叶已跃居全国先进之列。
    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市场机制的初步形成,经商人口急剧增长,一个以外贸为导向,以转口贸易为中心的经济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还有就是华北平原区,如华北平原的冀鲁豫三省地处黄河下游,是中国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
    1214世纪的数百年间,这一地区屡经战乱兵燹,经济发展受到破坏,经济地位逆转。
    进入明代,政府的移民屯垦等项政策使华北平原经济重新崛起,清代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明清时期华北平原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种植结构的调整、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兴起和农村集市网的形成。
    还有就是长江中上游地区成了全国最大的商品粮输出区。
    长江中上游地区以江西开发最早,从元末起江西开始向湖广移民。
    两湖地区的开发正是随着江西移民的大量涌入开始的,明代中叶形成第一次高潮,清代前期为第二次高潮,并进一步推进到四川盆地。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的移民与开发过程相伴随;到清代前期已形成“江浙粮米历来仰给湖广,湖广又仰给于四川”的粮食供求格局。
    长江中上游地区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输出区的确立,不仅提高了其自身的地位,对于江南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以及明清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时期,王朝建立之后对边疆地区进行了大力开发和治理。其中,经济效益较著者当属东北平原和台湾。
    经过近二百年的移民开发,到清代中叶东北和台湾的农业经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新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业、商业等也有了初步发展,从而为以后更大规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当时商品流通的发展,流通范围的扩大。
    明代长时期禁海,长江航运也不甚发达,南北贸易以运河为主干,东西贸易主要局限于长江中下游。
    清代随着海禁的开放,华北平原、长江中上游诸省的经济发展,以及东北与台湾等新区的开发,沿海、沿江贸易都有大规模的发展。
    流通规模的扩大,清代,全国商品流通的品种和数量都较明代有大幅度的增长。
    税收额的增长可从另一个方面反映流通规模的扩大。
    关税在全国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也是越来越大,清代前期全国各主要税关的税则未见重大变更,税率也未见有大幅度的提高,故税收额的增加主要是商品流通量增长的结果。
    以及流通布局的变化。在钞关设置和税收方面均有所反映。像明代的禁海。清代的闭关锁国~
    包括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
    因为明代南北物资交流主要依赖京杭大运河,流通枢纽城市也多集中在运河沿线;清代,沿海、长江航运逐渐取代运河成为全国最主要的流通干线,沿海、沿江一批重要的流通枢纽城市迅速崛起,如上海、天津、广州、厦门、重庆、汉口、九江等等,这些城市大多成为鸦片战争后的第一批通商口岸。
    农村集市的发展,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
    所以说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明清时期,由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一方面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为农业人员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大量农产品投放市场。
    同时,与市场紧密联系的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纺织业兴起,是手工业商业化发展的集中体现。
    于是,在手工业中首先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发展,是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及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在传统农耕社会内部孕育的新的生产关系。
    白银成为市场上的主要货币也大大刺激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到“摊丁入亩”彻底取消人头税,大大放松了官府对农民、手工工匠和商人的人身控制,无疑对促进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又是一个有力推动。
    所以,为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以及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一种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产生并缓慢地发展起来。
    因此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和“经世致用”主张的出现。
    要知道明清之际是诸多矛盾交织、发生天翻地覆巨变的时代。
    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面暴露的更加充分。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西学东渐”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
    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顺应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的大势,代表新兴市民阶层利益,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一股要求个***、平等、自由的早期启蒙思想。
    其中尤以清初三大思想家为最。
    他们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上而下的监督机构,以保证各级政权机关清正廉洁、决策正确和国家社会安定。
    他们以前所未见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总结性批判,开创了具有深刻而新颖哲学观点、政治见解和批判、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
    以三大思想家为代表的君主批判意识是在明清之际政治经济天崩地裂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
    他们的思想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就是这些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家的杰出代表。
    这三位思想家都有类似的经历,早年都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都隐居著书立说。
    但由于治学方法和所学内容不同,他们在思想上、学术上又表现了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黄宗羲比较强烈地表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倾向,顾炎武强调学以致用的学风,王夫之把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发展到一个新水平。
    黄宗羲的思想,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顾炎武脚踏实地的学风,对清代学者有很大影响。
    王夫之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还有许多科学巨匠的出现和科技巨著的诞生。
    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一部全面系统总结历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巨著。
    书中的精彩记述,无一不是作者运用数量、比重等数学、物理学方法亲自“穷究实验”的结果,并由此把劳动者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概括层面。
    作为反映近代工业因素萌动时期工农业生产技术的科技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不但在中国科技史上前所未见,树立了光辉的里程碑,而且在世界科技从古代中世纪传统向近代科技转变的潮流中也居于前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集大成之作的出现,是科学家们长期不懈的理论与实践的积累,是几千年中华文化传承的结果。
    它们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同时随着东西方之间的初步交往,西方的文化科技知识也渗透进来。
    可见,文化的进步是在不断的继承与发展、吸纳与融合中前进的。
    到了明末清初之际,欧西天主教士的东来,其最大的贡献,是将西方文化传人中国。
    以前宋元时欧西文化的东传,常是间接的、片段的、模糊不清的。
    唯明末清初的欧西传教士则是将西方的学术著作迢绎为中文,具体的介绍到中国来,许多事物理论,为当时中国人闻所未闻。
    和利玛窦着有西字奇迹一书,系用拉丁拼音注读汉字。
    其后又有金尼合(trigault nicolas)着西儒耳目资一书,也是讲拉丁文拼音与注音的,其条理比西字奇迹更为完密,此为西人介绍拉丁文的最早著作。
    当时中国学人多受其影响,方以智之作通雅,即曾引述该书。
    荷兰人占据台湾,曾设学校,教授当地人学习拉丁文。
    当时士人的应用文件,都采用拉丁文,朋人称为「红毛字」。
    所以在明末清初,已有许多人懂得拉丁文。
    包括天文历法都有了极大的发展,明清之际的西方传教士,对于中国最大的贡献是天文学和历法。
    先是在万历三十八年,因为日蚀不验,发现旧历的错误,就有李之藻与五官正周子愚等上疏。
    请采用西洋历法,以改良旧历,并推举庞迪我、龙华民、熊三拔等西洋教士。
    朝廷未及采纳,而发生了南京反教风潮,而有禁止耶教、驱逐教土之令。
    后来延至天启、崇祯年间,再发生日蚀的错误,旧大统历与回回历都不验。
    明思宗便接受徐光启的建议,成立历局,以光启为监督,主持修订新历法。
    即以崇祯原年戊辰为新历元年,名之曰崇祯历。
    并起用李之藻,征聘教士龙华民、邓玉函、罗雅各布、汤若望等。开局之后,徐光启便偕同李之藻、龙华民等,先从事译书研究与观察的工作。
    第二年李之藻病故,崇祯六年徐光启也去世。
    当光启病笃时,举荐当时通晓西学的前陜西按察使李天经继续主持历局之事。
    后至崇祯七年,成历书一百卷,共分十一部,名曰崇祯历书,又名西洋新法历书。
    崇祯六年又议订历法条议二十六则,历法虽成而明亡,竟未及施行。
    后来清兵入关,即采用西洋教士所研订的新历法,并用汤若望为钦天监。
    继汤后又用南怀仁为钦天监。
    当然,介绍西方天文历法的译述,重要的著作有利玛窦与李之藻合着的乾坤体义、浑盖通宪图说,有徐光启与诸教士共同译述的日躔历指、测天约说、测量全义、恒星历指、月离历指、交食历指,与李天经所著的历元等书。
    有清初西洋教士共同编译的新法表异(汤若望作)、历法西传、康熙永年历法、历象考全书、仪象考成等书。
    ……
    ……
    ……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79292/1584317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