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章 必然性
推荐阅读:熊学派的阿斯塔特、食飨之诗、重生八一渔猎西北、领主又红名了、亡灵之息、NBA:我虽然嘴臭,但我打架强、灾变卡皇、黄昏分界、圣杯战争?龙珠战争!、综漫:从尸魂界开始砍穿万界、
不过,需要说明,这并不唯一,像是黄强在《论古典戏曲题材的继承性》一文中就有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无论是统治阶级高压政策迫使剧作家在抨击社会黑暗时只能采取借古喻今的手法,还是戏曲重写意、重表现、重形式因素的赏心悦目而要求采取众所周知的故事的“主唱说”,都只限于解释某一类戏曲作品,并不具有针对所有历史题材剧作的普适性。
同时,对于古代戏曲历史化倾向,他的解释是:首先是由于剧作家受到强调出处、鄙薄杜撰的文学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清曲论家好考证本事来源证明了这一点。
因为文人喜欢从书本中讨生活,以淹通典籍为傲,自然在戏曲创作中追求有本事可考。
此二点虽不免偏激之处,但亦有一定道理,与上述原因互补,可以对古典戏曲历史化倾向的成因作出比较全面的解释。
《中国古代历史剧研究》则主要从文人作为创作主体的角度分析了古典戏曲偏重历史题材的原因,认为这是在文人独特的心态背景下进行的。
具体从“失路儒生”进退两难中的自尊、文人在社会历史中的自我定位、久荫不散的党人心态、反思与感伤交织的遗民心态、发愤情绪支配下的自喻与补偿心理五个方面分析。
同时,文人相互认同的志趣也使得他们对历史上的文学家题材有着特殊的关爱,并在这类题材作品中表现出一贯的文学创作方法。
再者,文人的历史题材戏曲创作也往往在作者强烈的现实功利的直接引导下进行,这几方面原因从作者角度分析了影响古典戏曲创作的取材倾向,对上述分析是有益的补充,比较深刻地揭示了戏曲本事来源的历史化倾向之成因。
而在我国古典戏曲偏重历史题材这一论断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考虑,元明清戏曲故事从历史资料和现实生活中吸取养分的具体途径都有哪些。
像是《古典戏曲剧本题材的选取及走势》、《元杂剧的题材来源分类研究》两篇文章及《中国古代历史剧研究》列专节对此进行了总体概述。
其中《古典戏曲剧本题材的选取及走势》就分六个方面分析了戏曲故事的本事来源,其中包括:取材于经史、传记,如《汉宫秋》、《赵氏孤儿》、《浣纱记》、《秋胡戏妻》、《白兔记》、《桃花扇》等。
取材于诗歌、散文,如《墙头马上》、《青衫记》、《长生殿》等;取材于民间故事和传说,如《桃花女》、《荆钗记》、《东窗事发》等;取材于梦幻、神话、寓言,如《临川四梦》、《柳毅传书》、《张生煮海》、《中山狼》等。
取材于传奇、话本、笔记小说,如《单刀会》、《红拂记》、《倩女离魂》、《李逵负荆》、《西厢记》、《雷峰塔》等。
以及从现实生活中发掘题材,或实录、或虚构、或改编而进行创作,如《绿牡丹》、《鸣凤记》、《拜月亭》、《风筝误》等。
这个分类稍嫌混乱,相较之下,《元杂剧的题材来源分类研究》中的分类要清晰得多。
而《元杂剧的题材来源分类研究》以现存162种元代杂剧为对象考察了戏曲故事的来源,对来源于不同途径的戏曲本事进行了统计。
其中来源于历史资料记载的有65种,近占总数的一半;来源于小说作品的30种,占总数的1/4;源于流行在民间的故事和传说共16种。
其中除7种还未详考外,有9种是与历史人物或小说著作有联系的;而本事出于诗歌、散文、戏曲的一共9种。
在未详待考的40种杂剧中,从剧情可推测涉及历史人物的有7种,有小说和民间故事传说的15种。
在此基础上对其取材在总体倾向和类型上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指出:元杂剧本事来源于历史和小说的占有绝对优势,并且与具有民间故事传说的叙事性作品构成了元杂剧的题材主流。
至于《中国古代历史剧研究》则主要以历史剧(注:该书中的历史剧指的是中国古代剧作家所创作的历史题材剧。
鉴于中国古代历史意识的泛化使得“历史”概念外延扩大,该书中历史剧的研究对象包括剧中情节有相关文献依据的《琵琶记》、《荆钗记》、一些具有浓厚神话色彩的历史剧、绝大部分的三国戏、小部分的杨家将戏和水浒戏。
以及以荒诞形式表演历史故事的戏剧)为对象进行溯源探索,指出历史剧的原始本事主要源于正史、野史和作品本事三种路径,这一分类更为简明。
源于正史的历史剧或直接取材于正史材料,如关汉卿《曹太后死哭刘夫人》杂剧,其题目所显示的内容今查惟见之于正史《五代史后妃传》,而不见诸其他材料。
或经由野史实现对正史的间接取材,如孔文卿《东方事犯》杂剧,正史《宋史》卷365《岳飞传》写秦桧以“莫须有”罪名诬杀岳飞,但不言秦桧夫妇东窗设计及秦桧阴间受罚事,剧中主要情节源于洪迈《夷坚志》。
或经由历史小说实现对正史的间接取材,其中对正史的取材有直接取材与间接取材两种情况,直接取材于正史的历史剧不参考其他如野史、小说、戏曲、传说文学作品等相关材料。
间接取材是指利用在正史基础上产生的野史、小说、戏剧、传说、诗文作品等相关材料,并且有可能同时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多环节综合的间接创作。
野史指二十四史正史之外的私人修撰的别史、杂史、杂传、杂记等,野史作为本事,可以直接演绎为历史剧,也可经由小说、历史剧而衍化成新的历史剧。
正史、野史之外,文学艺术作品以文字形式流传后世也最易为后世创作历史剧提供寻找本事的线索,因此成为戏曲本事的又一源头。
以文学艺术作品为本事来源,同样可直接取材,如马致远《青衫泪》杂剧直接由白居易《琵琶行》诗演绎而来。
也可间接取材,或通过既有的历史剧达到对原始文学艺术作品创作本事的取材,或通过既有小说实现对文学艺术作品创作本事的取材。
或从文学艺术作品所透露出的创作过程的原始本事到历史剧的产生所经由的环节不只一个,所经由的线路也不只一条,而是多环节、多路径的综合。
同时要注意这三大源头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的关系,可能共同为戏曲故事提供本事来源。
在题材论一节中则从创作实践结果而论选材方法,总结了历来关于戏曲创作题材来源的主要观点。
其中包括:1.取材史籍说,及直接从历史文献中截取历史剧创作所需材料的方法,是中国古代历史剧选材的主要方法。
这种方法突出的提倡者和实践者是蒋士铨,他的《四弦秋》就因有感于此前的历史剧歪曲历史人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而创作。
2.取材文学创作说。以前代文人尤其诗文作家为主人公的历史剧的取材,多从主人公曾经创作的诗文或后之说唱文艺中寻找可资利用的创作材料。
像是洪昇《长生殿》即是从诗歌、小说、说唱艺术中寻找的创作源泉。
3.取材笔记说。从野史笔记中取材,是以历史传说为创作对象的历史剧的主要选材方法。
4.乡野调查说。孔尚任写作《桃花扇》之前,关于“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显然他坚持的选材方法是在创作前作广泛调查,而绝非仅凭正史“一言堂”式的宣传,蒋士铨也是这一主张的坚持者。
5.据理臆测说。这是从历史剧创作中的虚构角度而发,对以上四种选择方法的不足作了必要的补充。
如张坚以屈原为主人公创作的《怀沙记》,本于《史记》及《外传》,但根据历史人物特有的性格及生活环境对其在历史上应有的行为事迹进行了合理推导,使得剧作内容和意蕴大为丰富。
6.综合运用说,也即综合运用上述选材方法。
此节虽从选材角度而言,但这些方法本身就表明了古典戏曲本事来源最重要的几种途径。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着眼于详细探讨古典戏曲本事来源的某一途径,如钟素梅的学位论文《诗歌与戏曲之间的文体类型比较研究以元杂剧改编白居易的诗歌为例》主要着眼于文人“歌诗赋记”等传统诗文作品。
对以此为本事来源的戏曲作品进行了细致归纳梳理,指出,从文体而言,包括乐府诗、赋、散文、记论、近体诗、歌行等在内的文人作品都是古典戏曲取材的源头。
从内容角度而言,由于古典戏曲的特点是“合歌舞白以演一事”,因此用以作为本事的往往多限于故事性、叙事性强的史传、唐人传奇以及宋人小说。
而从文人乐府诗、赋、散文、记论、近体诗、歌行等文学性抒情性作品中取材时,往往对叙事性较强的题材继承其故事情节,对于故事性较弱的题材,则或虚构故事或增饰人物,以丰富其内容。
《唐代小说嬗变研究》列专章分析从唐代小说到元杂剧和明清戏曲的嬗变情况与规律,指出了唐代小说与元明清戏曲作品之间的对应关系。
当然吗,这实际上也是对古典戏曲题材在以唐传奇为代表的小说这一文学样式中的本事化溯源,显示了唐传奇小说对后世戏曲创作的影响。
上述所及虽然只是或就某一时期戏曲、或就某一类型戏曲、或就某一题材来源进行的故事本事的溯源与分析,但正如前《历史化?本事化?因袭性——古代戏曲题材综论之一》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古代戏曲具有取材本事化和剧作改编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同时决定中国古代戏曲还具有题材上的继承性和因袭性。
至于因袭性是指某些题材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家手中蹈袭沿用,虽选择的切入点可能不同,提炼的主题有异,艺术风格也有不同程度的变迁,但众多剧作往往萌生于某一个本事母题,从而使剧作间具有裔派承传的血缘关系。
因此,虽然明清戏曲可能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对题材的择取和裁剪各不相同,但紧接元杂剧的发展阶段使其不可能不受到元杂剧的影响,不仅继承元杂剧故事源于以往的本事作为剧本创作的材料,同时也将元杂剧本身作为可资借鉴的素材,这就规定了明清戏曲故事的本事来源同元杂剧并无大的差异。
当然,由于时代特点和剧作家创作心态的不同,在具体的取材倾向和类型特点上还是会有不同。
如《明代戏曲题材论新探》中指出,明代前期历史题材创作受到限制,后来又逐渐放松,明末取材于现实政治斗争的戏曲创作明显增多,显然与戏曲创作的时代背景有关,这一问题在论述元明清戏曲故事的题材类型时再深入探讨。
同时,历史题材的泛化也使所谓历史剧中包含着其他类型的戏剧创作,因此就历史剧进行的本事溯源亦大致与其他类型戏曲故事的本事来源途径相通。
就总体而言,元明清戏曲故事本事的主要来源是历史题材,具体途径分为历史事件及作为其载体的史书传记等、民间口头流传的传说故事、以及小说、诗歌、散文、戏曲、诗话等各体文学艺术作品这几类。
这里提到的历史事件及作为其载体的史书传记等可以视为狭义的历史题材,这一狭义的历史题材仍然在元明清戏曲故事的本事来源中占据最主要的地位,同时文学作品中的素材也成为元明清戏曲本事的重要来源。
戏曲故事对这两大来源的倚重首先与上述所及古典戏曲本事取材的历史化倾向直接相关,其次要考虑到这两类素材在创作和接受两方面改编为戏曲的可行性。
正像前面所提到的,古典戏曲的特征是“合歌舞白以演故事”,具备强烈的叙事性,因此,史书、小说等叙事文学作品往往成为戏曲改编的首选。
如唐传奇、宋话本等都讲究新奇性和曲折性,便于改编为情节跌宕起伏的戏曲;而史传资料也并不仅仅再现历史。
同时还融入了主观评价,乃至撰写者的增饰润色,尤其“纪事本末”的特点使其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叙事文学这都为这两大类素材改编为戏曲提供了可行性。
从戏曲接受方面来说,历史往往通过野史、民间故事和传说等方式为民众熟知,以唐传奇、宋话本小说为代表的叙事文学又以其新奇曲折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
从它们当中取材易于为观众接受,不论是寄托遥深之作还是纯粹的娱乐之作,都更容易引起兴趣,赢得更多的观众,注定了戏曲取材于史书和文学作品的必然性。
……
……
……
他认为,无论是统治阶级高压政策迫使剧作家在抨击社会黑暗时只能采取借古喻今的手法,还是戏曲重写意、重表现、重形式因素的赏心悦目而要求采取众所周知的故事的“主唱说”,都只限于解释某一类戏曲作品,并不具有针对所有历史题材剧作的普适性。
同时,对于古代戏曲历史化倾向,他的解释是:首先是由于剧作家受到强调出处、鄙薄杜撰的文学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清曲论家好考证本事来源证明了这一点。
因为文人喜欢从书本中讨生活,以淹通典籍为傲,自然在戏曲创作中追求有本事可考。
此二点虽不免偏激之处,但亦有一定道理,与上述原因互补,可以对古典戏曲历史化倾向的成因作出比较全面的解释。
《中国古代历史剧研究》则主要从文人作为创作主体的角度分析了古典戏曲偏重历史题材的原因,认为这是在文人独特的心态背景下进行的。
具体从“失路儒生”进退两难中的自尊、文人在社会历史中的自我定位、久荫不散的党人心态、反思与感伤交织的遗民心态、发愤情绪支配下的自喻与补偿心理五个方面分析。
同时,文人相互认同的志趣也使得他们对历史上的文学家题材有着特殊的关爱,并在这类题材作品中表现出一贯的文学创作方法。
再者,文人的历史题材戏曲创作也往往在作者强烈的现实功利的直接引导下进行,这几方面原因从作者角度分析了影响古典戏曲创作的取材倾向,对上述分析是有益的补充,比较深刻地揭示了戏曲本事来源的历史化倾向之成因。
而在我国古典戏曲偏重历史题材这一论断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考虑,元明清戏曲故事从历史资料和现实生活中吸取养分的具体途径都有哪些。
像是《古典戏曲剧本题材的选取及走势》、《元杂剧的题材来源分类研究》两篇文章及《中国古代历史剧研究》列专节对此进行了总体概述。
其中《古典戏曲剧本题材的选取及走势》就分六个方面分析了戏曲故事的本事来源,其中包括:取材于经史、传记,如《汉宫秋》、《赵氏孤儿》、《浣纱记》、《秋胡戏妻》、《白兔记》、《桃花扇》等。
取材于诗歌、散文,如《墙头马上》、《青衫记》、《长生殿》等;取材于民间故事和传说,如《桃花女》、《荆钗记》、《东窗事发》等;取材于梦幻、神话、寓言,如《临川四梦》、《柳毅传书》、《张生煮海》、《中山狼》等。
取材于传奇、话本、笔记小说,如《单刀会》、《红拂记》、《倩女离魂》、《李逵负荆》、《西厢记》、《雷峰塔》等。
以及从现实生活中发掘题材,或实录、或虚构、或改编而进行创作,如《绿牡丹》、《鸣凤记》、《拜月亭》、《风筝误》等。
这个分类稍嫌混乱,相较之下,《元杂剧的题材来源分类研究》中的分类要清晰得多。
而《元杂剧的题材来源分类研究》以现存162种元代杂剧为对象考察了戏曲故事的来源,对来源于不同途径的戏曲本事进行了统计。
其中来源于历史资料记载的有65种,近占总数的一半;来源于小说作品的30种,占总数的1/4;源于流行在民间的故事和传说共16种。
其中除7种还未详考外,有9种是与历史人物或小说著作有联系的;而本事出于诗歌、散文、戏曲的一共9种。
在未详待考的40种杂剧中,从剧情可推测涉及历史人物的有7种,有小说和民间故事传说的15种。
在此基础上对其取材在总体倾向和类型上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指出:元杂剧本事来源于历史和小说的占有绝对优势,并且与具有民间故事传说的叙事性作品构成了元杂剧的题材主流。
至于《中国古代历史剧研究》则主要以历史剧(注:该书中的历史剧指的是中国古代剧作家所创作的历史题材剧。
鉴于中国古代历史意识的泛化使得“历史”概念外延扩大,该书中历史剧的研究对象包括剧中情节有相关文献依据的《琵琶记》、《荆钗记》、一些具有浓厚神话色彩的历史剧、绝大部分的三国戏、小部分的杨家将戏和水浒戏。
以及以荒诞形式表演历史故事的戏剧)为对象进行溯源探索,指出历史剧的原始本事主要源于正史、野史和作品本事三种路径,这一分类更为简明。
源于正史的历史剧或直接取材于正史材料,如关汉卿《曹太后死哭刘夫人》杂剧,其题目所显示的内容今查惟见之于正史《五代史后妃传》,而不见诸其他材料。
或经由野史实现对正史的间接取材,如孔文卿《东方事犯》杂剧,正史《宋史》卷365《岳飞传》写秦桧以“莫须有”罪名诬杀岳飞,但不言秦桧夫妇东窗设计及秦桧阴间受罚事,剧中主要情节源于洪迈《夷坚志》。
或经由历史小说实现对正史的间接取材,其中对正史的取材有直接取材与间接取材两种情况,直接取材于正史的历史剧不参考其他如野史、小说、戏曲、传说文学作品等相关材料。
间接取材是指利用在正史基础上产生的野史、小说、戏剧、传说、诗文作品等相关材料,并且有可能同时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多环节综合的间接创作。
野史指二十四史正史之外的私人修撰的别史、杂史、杂传、杂记等,野史作为本事,可以直接演绎为历史剧,也可经由小说、历史剧而衍化成新的历史剧。
正史、野史之外,文学艺术作品以文字形式流传后世也最易为后世创作历史剧提供寻找本事的线索,因此成为戏曲本事的又一源头。
以文学艺术作品为本事来源,同样可直接取材,如马致远《青衫泪》杂剧直接由白居易《琵琶行》诗演绎而来。
也可间接取材,或通过既有的历史剧达到对原始文学艺术作品创作本事的取材,或通过既有小说实现对文学艺术作品创作本事的取材。
或从文学艺术作品所透露出的创作过程的原始本事到历史剧的产生所经由的环节不只一个,所经由的线路也不只一条,而是多环节、多路径的综合。
同时要注意这三大源头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的关系,可能共同为戏曲故事提供本事来源。
在题材论一节中则从创作实践结果而论选材方法,总结了历来关于戏曲创作题材来源的主要观点。
其中包括:1.取材史籍说,及直接从历史文献中截取历史剧创作所需材料的方法,是中国古代历史剧选材的主要方法。
这种方法突出的提倡者和实践者是蒋士铨,他的《四弦秋》就因有感于此前的历史剧歪曲历史人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而创作。
2.取材文学创作说。以前代文人尤其诗文作家为主人公的历史剧的取材,多从主人公曾经创作的诗文或后之说唱文艺中寻找可资利用的创作材料。
像是洪昇《长生殿》即是从诗歌、小说、说唱艺术中寻找的创作源泉。
3.取材笔记说。从野史笔记中取材,是以历史传说为创作对象的历史剧的主要选材方法。
4.乡野调查说。孔尚任写作《桃花扇》之前,关于“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显然他坚持的选材方法是在创作前作广泛调查,而绝非仅凭正史“一言堂”式的宣传,蒋士铨也是这一主张的坚持者。
5.据理臆测说。这是从历史剧创作中的虚构角度而发,对以上四种选择方法的不足作了必要的补充。
如张坚以屈原为主人公创作的《怀沙记》,本于《史记》及《外传》,但根据历史人物特有的性格及生活环境对其在历史上应有的行为事迹进行了合理推导,使得剧作内容和意蕴大为丰富。
6.综合运用说,也即综合运用上述选材方法。
此节虽从选材角度而言,但这些方法本身就表明了古典戏曲本事来源最重要的几种途径。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着眼于详细探讨古典戏曲本事来源的某一途径,如钟素梅的学位论文《诗歌与戏曲之间的文体类型比较研究以元杂剧改编白居易的诗歌为例》主要着眼于文人“歌诗赋记”等传统诗文作品。
对以此为本事来源的戏曲作品进行了细致归纳梳理,指出,从文体而言,包括乐府诗、赋、散文、记论、近体诗、歌行等在内的文人作品都是古典戏曲取材的源头。
从内容角度而言,由于古典戏曲的特点是“合歌舞白以演一事”,因此用以作为本事的往往多限于故事性、叙事性强的史传、唐人传奇以及宋人小说。
而从文人乐府诗、赋、散文、记论、近体诗、歌行等文学性抒情性作品中取材时,往往对叙事性较强的题材继承其故事情节,对于故事性较弱的题材,则或虚构故事或增饰人物,以丰富其内容。
《唐代小说嬗变研究》列专章分析从唐代小说到元杂剧和明清戏曲的嬗变情况与规律,指出了唐代小说与元明清戏曲作品之间的对应关系。
当然吗,这实际上也是对古典戏曲题材在以唐传奇为代表的小说这一文学样式中的本事化溯源,显示了唐传奇小说对后世戏曲创作的影响。
上述所及虽然只是或就某一时期戏曲、或就某一类型戏曲、或就某一题材来源进行的故事本事的溯源与分析,但正如前《历史化?本事化?因袭性——古代戏曲题材综论之一》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古代戏曲具有取材本事化和剧作改编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同时决定中国古代戏曲还具有题材上的继承性和因袭性。
至于因袭性是指某些题材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家手中蹈袭沿用,虽选择的切入点可能不同,提炼的主题有异,艺术风格也有不同程度的变迁,但众多剧作往往萌生于某一个本事母题,从而使剧作间具有裔派承传的血缘关系。
因此,虽然明清戏曲可能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对题材的择取和裁剪各不相同,但紧接元杂剧的发展阶段使其不可能不受到元杂剧的影响,不仅继承元杂剧故事源于以往的本事作为剧本创作的材料,同时也将元杂剧本身作为可资借鉴的素材,这就规定了明清戏曲故事的本事来源同元杂剧并无大的差异。
当然,由于时代特点和剧作家创作心态的不同,在具体的取材倾向和类型特点上还是会有不同。
如《明代戏曲题材论新探》中指出,明代前期历史题材创作受到限制,后来又逐渐放松,明末取材于现实政治斗争的戏曲创作明显增多,显然与戏曲创作的时代背景有关,这一问题在论述元明清戏曲故事的题材类型时再深入探讨。
同时,历史题材的泛化也使所谓历史剧中包含着其他类型的戏剧创作,因此就历史剧进行的本事溯源亦大致与其他类型戏曲故事的本事来源途径相通。
就总体而言,元明清戏曲故事本事的主要来源是历史题材,具体途径分为历史事件及作为其载体的史书传记等、民间口头流传的传说故事、以及小说、诗歌、散文、戏曲、诗话等各体文学艺术作品这几类。
这里提到的历史事件及作为其载体的史书传记等可以视为狭义的历史题材,这一狭义的历史题材仍然在元明清戏曲故事的本事来源中占据最主要的地位,同时文学作品中的素材也成为元明清戏曲本事的重要来源。
戏曲故事对这两大来源的倚重首先与上述所及古典戏曲本事取材的历史化倾向直接相关,其次要考虑到这两类素材在创作和接受两方面改编为戏曲的可行性。
正像前面所提到的,古典戏曲的特征是“合歌舞白以演故事”,具备强烈的叙事性,因此,史书、小说等叙事文学作品往往成为戏曲改编的首选。
如唐传奇、宋话本等都讲究新奇性和曲折性,便于改编为情节跌宕起伏的戏曲;而史传资料也并不仅仅再现历史。
同时还融入了主观评价,乃至撰写者的增饰润色,尤其“纪事本末”的特点使其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叙事文学这都为这两大类素材改编为戏曲提供了可行性。
从戏曲接受方面来说,历史往往通过野史、民间故事和传说等方式为民众熟知,以唐传奇、宋话本小说为代表的叙事文学又以其新奇曲折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
从它们当中取材易于为观众接受,不论是寄托遥深之作还是纯粹的娱乐之作,都更容易引起兴趣,赢得更多的观众,注定了戏曲取材于史书和文学作品的必然性。
……
……
……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79292/1584321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