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买宋 > 第五百章 江山残照下

第五百章 江山残照下

推荐阅读:穿越者大联盟我的神秘赶山异闻犁汉大明与新罗马与无限神机诡秘之主:瑶光刚毅坚卓的他们机战:从高达OO开始求求了,快回家练琴吧斗罗:萧炎穿越成唐三兄弟这无限的世界

    的确,抛却前面那些,代之而起的是富有生命力的地方戏,从明代发展起来的弹词、鼓词在这时普遍流行,作品数量很多。
    其中有些著名的作品,如《义妖传》表现了反封建,追求爱情的精神,以及《再生缘》歌颂了妇女的才智,成功地塑造了孟丽君的形象。
    还有如《天雨花》描写了明末朝政的混乱和阉党的专权等等,在弹词中成就比较高。
    而章回小说中出现了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高峰的《红楼梦》,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由盛而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其中《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的罪恶作了深刻揭露和辛辣的嘲讽,表现了一定的民主倾向。
    此后到了嘉庆、道光时期,小说领域内的反动思想和考据势力的影响也日益严重,《镜花缘》虽然表现了一定的民主思想,对封建社会进行了一定的批判,但也反映了这种恶劣风气。
    至于诗文,词曲方面,就更加衰落,一直到十八四零年的鸦片战争前后,由于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才出现了新的情况。
    当然,即便如此,在那时还是涌现除了例如顾炎武等爱国作家的诗文。
    就像前面说的,正是清朝入关以后,实行残酷的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引起了全国人民风起云涌的反抗,各地抗清的武装斗争一直延续了四十年。
    除明朝的残余势力还在竭力抵抗外,江南一带士大夫的抗清运动前仆后继,壮烈牺牲,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补和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
    还有很多明末的遗民虽未参加武装斗争,却始终坚持不合作态度,不赴考试,不受官职,宁甘老死于山林岩穴之下。
    他们中间有不少著名的诗人或文人,都亲身经历过巨大的世变,因而在作品中常常反映了那时代的民族斗争,充分表现了不忘故国的思想感情。
    当然了,这些爱国遗民的思想立场主要还是封建主义的,他们抗清的言论或行动基本上是从忠于明王朝出发的。
    他们不但不和农民军合作,反而诋毁他们,所以没有什么成就。
    此外顾炎武的话,字宁人,江苏昆山人,早年与归庄同入复社。
    明亡后,曾游历山东、河北,山西诸边塞,考察山川形势,又垦荒于雁门之北,以为恢复故国的准备。晚年定居华阴,卒于曲沃。
    顾炎武痛感明亡之后,士大夫民族气节丧尽,乃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和志气。
    这对于后来汉族人民不断起义反清的革命运动起了很大的影响。
    后来有人想荐举他修明史并应博学鸿儒考试,他都坚决拒绝。
    他主张学以经世致用为本,反对空谈心性。
    他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反对一切神怪无稽,剿袭、佞谀之文。
    认为言志为诗之本,观民风为诗之用,面赞成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所以说:“诗主性情,不贵奇巧”。
    并且顾炎武的诗多写国家民族兴亡大事,托物寄兴,吊占伤今,充满了深厚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表现了建立功业、恢复故国的热烈希望。
    当清兵南下之际,他写了一系列的诗篇,在《感事》中,对南京拥立新主寄予莫大的希望:“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州。”
    在《京口即事》中,述史可法督师扬州,把他比作“祖生多意气,击楫正中流”。
    在《秋山》中,历述江阴、昆山,嘉定等处抗清失败以及被屠杀劫掠的惨状:“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冈峦;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
    他赞扬那些壮烈刑殉国的“归元贤大夫”和“断脰良家子”,而以“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来鼓励当时东南人民抗敌救亡的决心。
    杨廷枢、顾咸正、陈子龙,何腾蛟等抗清不屈而死,炎武都有诗哀悼他们,表扬他们的民族气节。
    作者常常通过拟占、咏史、游览、即景等题材以抒写他的怀抱。
    例如《拟唐人五言八韵》六首,以申包胥、班定远,诸葛丞相,祖豫州等为题,或悲往事,或明素志,或寓不忘恢复之意,不是泛泛拟古之作。
    直到晚年还写了这样的小诗,表示他的志节“海上雪深时,长空无一雁。平生李少卿,持酒来相劝”。
    顾炎武是有非凡的抱负的。他说:“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而在《范文正公祠》诗中更说:“吾欲与公筹大事,到今忧乐恐无穷。”显然是指图谋恢复的计划,他始终抱着恢复故国的希望,绝不灰心:“但有少康生,即是天心在”,“犹看正朔存,未觉江山改”。
    到了康熙元年,他已五十岁了,还说“路远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以及:“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直到康熙十二年,吴三桂举起反清旗帜,他在《哭归高士》诗中怀着悲喜交集的心情写道:“碧鸡竟长鸣,悲哉君不闻!”虽然他十分痛恨那些叛国投敌为虎作伥的汉奸。
    顾炎武生于社会变乱民族危机严重的时代,由于他敢于正视现实问题,又坚持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使他的诗具有丰富的历史内容,沉雄悲壮的艺术风格。
    他反对摹仿,而格调苍凉沉郁,往往接近杜甫,如《海上》、《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等。
    现举后一首于下: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顾炎武散文中的记叙文如《吴同初行状》写吴沆在昆山起义抗清,殉难而死,同时揭露清兵破城时大屠杀的罪恶。
    《书潘吴二子事》写清朝统治者借“明史”一案对江南文士进行血腥镇压,企图以此来消灭反清意识,潘柽章和吴炎便是其中的牺牲者。
    以上二篇表扬了他们的民族气接,朴素中具有感人力量。顾炎武的散文不事藻饰,一般都表现了纯朴自然之美。
    而除了顾炎武以外,还有就是黄宗羲了,字太冲,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是一个著名的史学家。
    他曾纠合义兵抗清,为鲁王监察御史,又先后渡海及走宁波结山寨,坚持抗清斗争。
    他的《明夷待访录》中《原君》一篇激烈地抨击了封建专制政治,认为封建皇帝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乃“天下之大害”。
    像是《原臣》指出,臣之出仕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这种民主主义思想是他从明末的现实政治和出死入生的斗争中认识出来的。
    他熟悉明朝历史掌故,写了很多传记文,表扬了抗敌的民族英雄和爱国的节义之士,前者如十九年坚持斗争的张煌言,后者如十二年保藏义士头颅的陆宇鼎,为他们写墓志,极为动人。
    他的《张南垣传》和《柳敬亭传》是根据吴伟业原文改写的。
    他写画家张南垣善于造园林假山,匠心独运,天然、逼真。
    艺人柳敬亭说书,能令人“罐哈咀噱”,“慷慨拂泣”。
    《万里寻兄记》写兄弟的友爱,鞭挞当代帝王——英宗与景皇因“富贵利害,伐性伤恩”,暴露了统治阶级封建道德的虚伪性。
    他的散文直抒胸臆,不事雕琢、摹拟,而重视内容,故讥“今人无道可载,徒欲激昂于篇章字句之间,组织纫缀以求胜,是空无一物而饰其舟车也”。
    黄宗羲的诗多故国之悲,怀旧之感,如《感旧》云:南都防乱急鸱枭,余亦连章祸自邀。可怪江南营帝业,只为阮氏杀周镳!
    又如九日《出北门,沿惜字庵至范文清东篱》云:两两三三郭外阡,僧房篱落共连延。高林初带冰霜气,风景俄成惨淡天。
    如此江山残照下,奈何心事菊花边。不须更觅登高地,只恐登高便泫然。
    还有像是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是一个卓越的思想家,举崇祯乡试。
    明亡以后,起兵抗清,瞿式耜荐为桂王行人,后辞归,以著述为事。
    他在《黄书》、《噩梦》中主张保护种族,抵御侵略;土地应归耕者所有,“非王者之所得私”。
    这些议论从当时社会情况出发,极有现实意义,也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他的诗往往追怀往事,感慨平生,从中透露了一些抗敌救亡的活动和情绪。
    如《耒阳曹氏江楼》云:“韩城公子椎空折,独倚吴钩赋远游”,可能是指兵败逃亡的事。
    《小楼雨枕》云:“援毫犹记趋南史,誓墓还谁起右军”,则是回忆从亡桂王时事。
    《续哀雨诗》云:“寒烟扑地湿云飞,犹记余生雪窖归。泥浊水深天险道,北罗南鸟地危机。”
    又云:“天吝孤臣唯一死,人拚病骨付三尸”,又是由桂逃归途中艰险情况的追述。
    而“他日凭收柴市骨”之句,则指瞿式耜在桂林殉国,尚待收葬回籍而言。
    至《读指南录》警句云:“沧波淮海东流水,风雨扬州北固山。鹃血春啼悲蜀鸟,鸡鸣夜乱度秦关。”
    又云:“沧海金椎终寂寞,汗青犹在泪衣裳!”通过文天祥在镇江逃脱的描写,表示报国未遂遗恨无穷的感慨。
    他又有《咏史》六言诗二十七首,无疑的是借史实写“行朝”时事,广泛地反映了当日各方面情况,语多讽刺。
    他论诗“以意为主”,以情景“妙合无垠”为贵。
    从他的许多诗篇中可以看出他是在努力贯彻这种写作精神。
    当然,根本不止这些,像是明末爱国遗民以诗名者还有杜浚、钱澄之、归庄、申涵光、吴嘉纪、屈大均等。
    杜浚,字于皇,湖北黄冈人。他以文章气节自励。孙枝蔚将应博学鸿儒之举,作书劝他“毋作两截人”。
    又称道屈大均是鲁仲连之流,自己的同调,以为“士贵有骨”,鲁仲连“不肯帝秦,是其骨也”,不肯帝清之意自在言外。
    他的诗师法杜甫,尤擅长五律。往往借题发挥,多所寄托。
    如《古树》云:“闻道三株树,峥嵘古至今。松知秦历短,柏感汉恩深。用尽风霜力,难移草木心。孤撑休抱恨,苦楝亦成阴。”
    又有《初闻灯船鼓吹歌》,结语中写道:“曾听当时煞尾声,又听今朝第一声。”表现了作者怀念故国的深厚感情。
    至于钱澄之的话,字饮光,初名秉镫,安徽桐城人,他曾为桂王朝翰林院庶吉土,后归隐田间。
    其诗五古冲淡闲逸,《田园杂诗》诺作颇近陶渊明,乐府歌行多反映当时人民的悲惨生活,如《水夫谣》云:“水夫住在长江边,年年捉送装兵船。爷娘养汝才得力,送汝出门倚门泣。腐肉已充乌鸢饥,家家犹望水夫归。”
    还有《催粮行》、《获稻词》,《捉船行》等篇都写得极沉痛。
    《孤雁篇》、《孤萤篇》、《搏虎行》等篇皆有寄托,有讽刺,与张(籍)王(建)乐府相近。
    而归庄,一名祚明,字玄恭,昆山人,清兵南下,下令剃发,城中士民大哗,庄鼓动群众,杀县令,闭城拒守。
    城破,杀四万人,庄亡命得脱,穷困以终。
    他的诗突出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的惨祸,如《悲昆山》描写人民惨遭屠杀的情况,同时也揭露敌人的残暴:“城陴—旦驰铁骑,街衢十日流膏血。白昼啾啾闻鬼哭,乌鸢蝇蚋食人肉。一二遗黎命如丝,又为伪官迫慑头半秃。”
    《伤家难》四首也写得非常惨痛。亲朋劝逼他剃了头发,心情十分痛苦,认为“毁伤贻大辱”,“苟活不如死”。
    他在僧装逃亡中写了《冬日感怀贻山中诸同志》诗,慷慨悲歌,充分表现了他的恢复故国的意愿,如云:“垄上可能兴大楚,岛中莫便殉田横。”
    豪杰由来须际会,寒灰他日定重然。”坚决反对民族压迫的归庄,看见“商君法令牛毛细,王莽征徭鱼尾频”,相信广大农民会起来反抗,他说:“不信江南百万户,锄頛只向陇:头耕”。
    ……
    ……
    ……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79292/1584323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