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五章 巨大影响
推荐阅读:穿越者大联盟、我的神秘赶山异闻、犁汉、大明与新罗马与无限神机、诡秘之主:瑶光、刚毅坚卓的他们、机战:从高达OO开始、求求了,快回家练琴吧、斗罗:萧炎穿越成唐三兄弟、这无限的世界、
王玉辉是受封建礼教毒害很深的人,为了“青史留名”,他鼓励女儿殉节,在女儿死后,还“仰天大笑道:‘死得好!死得好!’”但到了大家送他女儿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却“转为心伤,辞了不肯来”。
由于作者态度的严肃和爱憎的分明,他还能针对不同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
他对王惠、汤知县、严氏兄弟这批贪官劣绅,是无情地揭露和严厉地鞭挞;他对具有诚笃善良性格,能急人之难,而又庸俗、迂腐,迷信科举的马二先生,是既同情,又讽刺。
王玉辉是受封建礼教毒害很深的人,为了“青史留名”,他鼓励女儿殉节,在女儿死后,还“仰天大笑道:‘死得好!死得好!’”但到了大家送他女儿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却“转为心伤,辞了不肯来”。
而《红楼梦》在展开爱情悲剧的同时,揭露了贾、薛、王、史等封建大家族的脚朽和罪恶,这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有其典型意义,
它们是整个即将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写照。
小说的第四回写了薛家公子薛蟠,因霸占丫头,平白地打死了人,竟一走了事,作案—年,官府不敢究问。
金陵应天府尹贾雨村初上任不知内情,本想依法办理,一个门子止住了他,并向他介绍了一通“护官符”的缘由.
“如今凡作地方官的都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也难保呢。所以叫做‘护官符’”。
于是贾雨村就“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事后又连忙修书二封给薛蟠的姨父贾政、舅父王子腾请他们放心。
“护官符”不仅深刻地暴露了当时官场、吏治的黑暗腐败,而且表明了四大家族在那个封建社会里有着何等强大的政治势力。
在这些贵族大家庭中间,贾府无疑是最有典型意义的,也是作者揭露和批判的主要对象。
从表面看,贾家似乎是个“昌明隆盛之邦,诗书簪缨之族”,实际在这个大家庭中充满着罪恶,而且内部已经腐朽不堪。
封建主子们生活穷奢极侈,他们平日吃一种茄子,也要配上几十种的佐料,办一桌酒席就要花百十多两银子,甚至一席小小的“螃蟹宴”就够“庄稼人过一年了”。
遇到有事如贵妃省亲,秦可卿出殡,贾母做生日,那花起银子来,更是象淌海水似的。
十八回中描写贵妃省亲时的那种穷奢极侈的情况,连贵妃自己也都感到“太奢华过费了”。
而贾府究竟靠什么来维持这样豪华的生活呢?
作品告诉我们主要是靠封建地租的残酷剥削和放高刊贷。
直接承受他们残酷剥削的是无数象黑山村农民那样的佃户。
这些佃户用自己的血汗供养着他们,可是还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
五十三回写乌进孝缴租,在乌进孝的帐单上详细开列着各色物品的名称数目,除实物地租、货币地租之外,还有从山珍海味一直到柴炭燃料见到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他却又想起了他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出来”。
作者通过他矛盾心情的揭露,一面掌握了人物复杂的性格,同时又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吃人的封建礼教。作者的讽刺有时还随着人物的社会地位和思想品质的变化而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
如范进未中举以前,境遇相当可怜,作者虽对他有一定讽刺,但主要是同情他;后来他中了举,做了官,变得很恶劣,作者的态度也随之改变,就对他采取了辛辣的嘲讽。
总之,吴敬梓的讽刺艺术不仅分寸掌握恰当,而且能将矛头直接指向罪恶的社会制度,而不是人身攻击。它体现了现实主义讽刺艺术的高度成就。
把相互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突出它的不合理,这是《儒林外史》经常运用的讽刺手法。小说第四回写“遵制丁忧”的范进去汤知县处打秋风时的情况:
席上燕窝、鸡鸭,此外就是广东出的柔鱼、苦瓜,也做两碗。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
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
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碗杯,一双象牙箸来。
范进又不肯举动。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
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这里通过范进行动的前后矛盾,把他居丧“尽礼”的虚伪性揭露无余。
又如严贡生正在吹嘘自己“为了率真,在乡里之间,从来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时,小厮就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再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说他“尖嘴猴腮”,骂得狗血喷头,中举后就说他是“天上的星宿”,开口“贤婿”,闭口“老爷”,就活画出这个市侩小人的丑恶嘴脸。
同时明清时代其他长篇小说如《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对黑暗现实的揭露虽然也很深刻,但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却写得更光辉、更动人。
其中《儒林外史》写得最多、也最吸引人的无疑是儒林中的各种丑恶现象,表现作者理想部分和塑造的正面人物在小说中毕竟是次要的,而且不是那么动人。
从这些地方看,《儒林外史》可以说是我国小说史上比较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儒林外史》语言的特点是准确、洗炼而富于形象性。
作者经常能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如第二回中写夏总甲“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
这里一个自高自大的小土豪形象就活现在我们面前。有时由于一个字用得很恰当,使人物“情伪毕露”;如严监生妾赵氏在正室王氏生病期间侍奉汤药,极其殷勤,在王氏病重时,甚至祈求菩萨宁愿替她死。
但当王氏死前对赵氏说了“何不向你老爷说明白,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个填房”之后,作者紧接着就写“赵氏忙叫请爷进来,把奶奶的话说了”。这一个“忙”字,就把赵氏的虚伪面目暴露无遗。
吴敬梓学习运用人民群众的口语相当成功,对话中有时引用谚语,歇后语,也能恰切自然。
小说的艺术水平是不平衡的,特别是三十八回以后远不如前面描写得深刻有力,郭孝子寻亲、青枫城大战、野羊塘大战等片段,不但思想内容差,艺术上也是败笔。
并且《儒林外史》的结构“虽云长篇,颇同短制”。没有连贯全书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
有时这一回的主要人物到下一回就退居次要。“事与其来俱起,事与其去俱迄”。
这种独特形式虽然是受到了《水浒传》等书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出、于作者的艺术构思。
全书以反对科举制度为主干,通过这一点,运用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和故事,从而达到较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目的。
因此,尽管这种结构形式不免有些松懈,但对它所反映的特定内容来说是和谐的。
《儒林外史》所达到的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使它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惺园退士序说:“慎勿谈《儒林外史》,读之乃觉身世酬应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
可见作品反映现实的巨大批判力量。
而且在小说史的发展中,《儒林外史》可以说是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为以后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晚清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等显然是受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影响,并在结构上也有所模仿。
我国新文学的伟大作家鲁迅,极其推崇《儒林外史》,他的战斗的文学传统特别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和《儒林外史》也有一定的关系。
而还有如此大艺术成就的,除了《儒林外史》,就是《红楼梦》了,众所周知,《红楼梦》的原作者是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先世本汉人,但很早就成了正白旗内务府“包衣”,康熙朝,已是煊赫一时的贵族世家。
从曾祖父曹玺起,经祖父曹寅,父辈曹颙、曹烦頫,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祖父曹寅一代是曹家鼎盛时期,曹寅的两个女儿都被选作王妃。
此后康熙六次南巡,有五次都以曹家的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后四像是次是在曹寅任内,可见当时曹家权势的显赫以及和康熙关系之密切。
并且曹寅可以说是当时的“名士”了,能写诗、词,戏曲,又是有名的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
不言而喻,这样的家庭传统对培养曹雪芹的文艺才能起了一定的作用。
曹寅死后,曹颐、曹烦相继承袭职位。
其时清宫廷内部斗争异常激烈,雍正五年(1727)曹雪芹父亲曹頫因事被株连,获罪落职,家产抄没,次年全家北返,家道遂衰。
到了乾隆初年,曹家似乎又遭另一次更大的祸变,从此就一败涂地了。
曹雪芹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他十三岁前曾在南京过了一段“锦衣纨挎”、“饫甘餍肥”的生活。
十三岁迁居北京后,初在宗学工作了一个时期,这时他结识了敦敏、敦诚兄弟,晚年在西郊“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生活更,为困顿。
曹雪芹从自廷贵族下降到“举家食粥”(见敦诚赠诗)的不平常经历,使他对社会上种种黑暗和罪恶的认识比别人更全面,更深刻。
对封建阶级没落命运的感受也比别人更深切,同时也使他有机会接触更广阔的社会现实,这都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生活的困顿并没有消磨曹雪芹的志气,相反地更促使他嗜酒狂狷,对现实表现傲岸不屈的态度。
敦诚的《佩刀质酒歌》题下小注记录了曹雪芹的一件轶事:
秋晓,遇雪芹于槐园,风雨淋涔,朝寒袭袂。时主人未出,雪芹酒渴如狂,余因解佩刀沽酒而饮之。
雪芹欢甚,作长歌以谢余。余亦作此答之。
在敦诚的诗中还写道:“曹子大笑称快哉,击石作歌声琅琅!”从这里我们可以想见他性格的一斑。
《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创作过程十分艰苦。小说第一回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木寻常”。
可惜没有完稿,就因幼子夭折,感伤成疾,还不到五十岁,就在贫病交中搁笔长逝了。
死后,留下的只有琴剑在壁,“新妇飘零”,连他手稿也无人整理。
几个好友草草地殡埋了这位伟大的作家。
曹雪芹的未完稿题名《石头记》。
基本定稿只有八十回,八十回后的一些稿子不及整理便已“迷失”。
这八十回,开始在为数很少的朋友中传阅,继之则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开去。
此后藏书家抄录传阅,凡三十年之久,到了乾隆五十六年,程伟元,高鹗第一次以活字版排印出版,已是一百二十回。
并且书名也由《石头记》改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成的。
高鹗宇兰墅,别号“红楼外史”,乾隆时进士,做过内阁侍读,刑科给事中等官。
他根据原书线索,把宝、黛爱情写成悲剧结局,使小说成了一部结构完整、故事首尾齐全的文学巨著,从此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
……
由于作者态度的严肃和爱憎的分明,他还能针对不同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
他对王惠、汤知县、严氏兄弟这批贪官劣绅,是无情地揭露和严厉地鞭挞;他对具有诚笃善良性格,能急人之难,而又庸俗、迂腐,迷信科举的马二先生,是既同情,又讽刺。
王玉辉是受封建礼教毒害很深的人,为了“青史留名”,他鼓励女儿殉节,在女儿死后,还“仰天大笑道:‘死得好!死得好!’”但到了大家送他女儿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却“转为心伤,辞了不肯来”。
而《红楼梦》在展开爱情悲剧的同时,揭露了贾、薛、王、史等封建大家族的脚朽和罪恶,这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有其典型意义,
它们是整个即将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写照。
小说的第四回写了薛家公子薛蟠,因霸占丫头,平白地打死了人,竟一走了事,作案—年,官府不敢究问。
金陵应天府尹贾雨村初上任不知内情,本想依法办理,一个门子止住了他,并向他介绍了一通“护官符”的缘由.
“如今凡作地方官的都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也难保呢。所以叫做‘护官符’”。
于是贾雨村就“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事后又连忙修书二封给薛蟠的姨父贾政、舅父王子腾请他们放心。
“护官符”不仅深刻地暴露了当时官场、吏治的黑暗腐败,而且表明了四大家族在那个封建社会里有着何等强大的政治势力。
在这些贵族大家庭中间,贾府无疑是最有典型意义的,也是作者揭露和批判的主要对象。
从表面看,贾家似乎是个“昌明隆盛之邦,诗书簪缨之族”,实际在这个大家庭中充满着罪恶,而且内部已经腐朽不堪。
封建主子们生活穷奢极侈,他们平日吃一种茄子,也要配上几十种的佐料,办一桌酒席就要花百十多两银子,甚至一席小小的“螃蟹宴”就够“庄稼人过一年了”。
遇到有事如贵妃省亲,秦可卿出殡,贾母做生日,那花起银子来,更是象淌海水似的。
十八回中描写贵妃省亲时的那种穷奢极侈的情况,连贵妃自己也都感到“太奢华过费了”。
而贾府究竟靠什么来维持这样豪华的生活呢?
作品告诉我们主要是靠封建地租的残酷剥削和放高刊贷。
直接承受他们残酷剥削的是无数象黑山村农民那样的佃户。
这些佃户用自己的血汗供养着他们,可是还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
五十三回写乌进孝缴租,在乌进孝的帐单上详细开列着各色物品的名称数目,除实物地租、货币地租之外,还有从山珍海味一直到柴炭燃料见到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他却又想起了他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出来”。
作者通过他矛盾心情的揭露,一面掌握了人物复杂的性格,同时又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吃人的封建礼教。作者的讽刺有时还随着人物的社会地位和思想品质的变化而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
如范进未中举以前,境遇相当可怜,作者虽对他有一定讽刺,但主要是同情他;后来他中了举,做了官,变得很恶劣,作者的态度也随之改变,就对他采取了辛辣的嘲讽。
总之,吴敬梓的讽刺艺术不仅分寸掌握恰当,而且能将矛头直接指向罪恶的社会制度,而不是人身攻击。它体现了现实主义讽刺艺术的高度成就。
把相互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突出它的不合理,这是《儒林外史》经常运用的讽刺手法。小说第四回写“遵制丁忧”的范进去汤知县处打秋风时的情况:
席上燕窝、鸡鸭,此外就是广东出的柔鱼、苦瓜,也做两碗。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
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
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碗杯,一双象牙箸来。
范进又不肯举动。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
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这里通过范进行动的前后矛盾,把他居丧“尽礼”的虚伪性揭露无余。
又如严贡生正在吹嘘自己“为了率真,在乡里之间,从来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时,小厮就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再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说他“尖嘴猴腮”,骂得狗血喷头,中举后就说他是“天上的星宿”,开口“贤婿”,闭口“老爷”,就活画出这个市侩小人的丑恶嘴脸。
同时明清时代其他长篇小说如《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对黑暗现实的揭露虽然也很深刻,但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却写得更光辉、更动人。
其中《儒林外史》写得最多、也最吸引人的无疑是儒林中的各种丑恶现象,表现作者理想部分和塑造的正面人物在小说中毕竟是次要的,而且不是那么动人。
从这些地方看,《儒林外史》可以说是我国小说史上比较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儒林外史》语言的特点是准确、洗炼而富于形象性。
作者经常能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如第二回中写夏总甲“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
这里一个自高自大的小土豪形象就活现在我们面前。有时由于一个字用得很恰当,使人物“情伪毕露”;如严监生妾赵氏在正室王氏生病期间侍奉汤药,极其殷勤,在王氏病重时,甚至祈求菩萨宁愿替她死。
但当王氏死前对赵氏说了“何不向你老爷说明白,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个填房”之后,作者紧接着就写“赵氏忙叫请爷进来,把奶奶的话说了”。这一个“忙”字,就把赵氏的虚伪面目暴露无遗。
吴敬梓学习运用人民群众的口语相当成功,对话中有时引用谚语,歇后语,也能恰切自然。
小说的艺术水平是不平衡的,特别是三十八回以后远不如前面描写得深刻有力,郭孝子寻亲、青枫城大战、野羊塘大战等片段,不但思想内容差,艺术上也是败笔。
并且《儒林外史》的结构“虽云长篇,颇同短制”。没有连贯全书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
有时这一回的主要人物到下一回就退居次要。“事与其来俱起,事与其去俱迄”。
这种独特形式虽然是受到了《水浒传》等书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出、于作者的艺术构思。
全书以反对科举制度为主干,通过这一点,运用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和故事,从而达到较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目的。
因此,尽管这种结构形式不免有些松懈,但对它所反映的特定内容来说是和谐的。
《儒林外史》所达到的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使它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惺园退士序说:“慎勿谈《儒林外史》,读之乃觉身世酬应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
可见作品反映现实的巨大批判力量。
而且在小说史的发展中,《儒林外史》可以说是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为以后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晚清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等显然是受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影响,并在结构上也有所模仿。
我国新文学的伟大作家鲁迅,极其推崇《儒林外史》,他的战斗的文学传统特别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和《儒林外史》也有一定的关系。
而还有如此大艺术成就的,除了《儒林外史》,就是《红楼梦》了,众所周知,《红楼梦》的原作者是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先世本汉人,但很早就成了正白旗内务府“包衣”,康熙朝,已是煊赫一时的贵族世家。
从曾祖父曹玺起,经祖父曹寅,父辈曹颙、曹烦頫,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祖父曹寅一代是曹家鼎盛时期,曹寅的两个女儿都被选作王妃。
此后康熙六次南巡,有五次都以曹家的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后四像是次是在曹寅任内,可见当时曹家权势的显赫以及和康熙关系之密切。
并且曹寅可以说是当时的“名士”了,能写诗、词,戏曲,又是有名的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
不言而喻,这样的家庭传统对培养曹雪芹的文艺才能起了一定的作用。
曹寅死后,曹颐、曹烦相继承袭职位。
其时清宫廷内部斗争异常激烈,雍正五年(1727)曹雪芹父亲曹頫因事被株连,获罪落职,家产抄没,次年全家北返,家道遂衰。
到了乾隆初年,曹家似乎又遭另一次更大的祸变,从此就一败涂地了。
曹雪芹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他十三岁前曾在南京过了一段“锦衣纨挎”、“饫甘餍肥”的生活。
十三岁迁居北京后,初在宗学工作了一个时期,这时他结识了敦敏、敦诚兄弟,晚年在西郊“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生活更,为困顿。
曹雪芹从自廷贵族下降到“举家食粥”(见敦诚赠诗)的不平常经历,使他对社会上种种黑暗和罪恶的认识比别人更全面,更深刻。
对封建阶级没落命运的感受也比别人更深切,同时也使他有机会接触更广阔的社会现实,这都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生活的困顿并没有消磨曹雪芹的志气,相反地更促使他嗜酒狂狷,对现实表现傲岸不屈的态度。
敦诚的《佩刀质酒歌》题下小注记录了曹雪芹的一件轶事:
秋晓,遇雪芹于槐园,风雨淋涔,朝寒袭袂。时主人未出,雪芹酒渴如狂,余因解佩刀沽酒而饮之。
雪芹欢甚,作长歌以谢余。余亦作此答之。
在敦诚的诗中还写道:“曹子大笑称快哉,击石作歌声琅琅!”从这里我们可以想见他性格的一斑。
《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创作过程十分艰苦。小说第一回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木寻常”。
可惜没有完稿,就因幼子夭折,感伤成疾,还不到五十岁,就在贫病交中搁笔长逝了。
死后,留下的只有琴剑在壁,“新妇飘零”,连他手稿也无人整理。
几个好友草草地殡埋了这位伟大的作家。
曹雪芹的未完稿题名《石头记》。
基本定稿只有八十回,八十回后的一些稿子不及整理便已“迷失”。
这八十回,开始在为数很少的朋友中传阅,继之则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开去。
此后藏书家抄录传阅,凡三十年之久,到了乾隆五十六年,程伟元,高鹗第一次以活字版排印出版,已是一百二十回。
并且书名也由《石头记》改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成的。
高鹗宇兰墅,别号“红楼外史”,乾隆时进士,做过内阁侍读,刑科给事中等官。
他根据原书线索,把宝、黛爱情写成悲剧结局,使小说成了一部结构完整、故事首尾齐全的文学巨著,从此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
……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79292/1584325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