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节 金人来了
推荐阅读:熊学派的阿斯塔特、食飨之诗、重生八一渔猎西北、领主又红名了、亡灵之息、NBA:我虽然嘴臭,但我打架强、灾变卡皇、黄昏分界、圣杯战争?龙珠战争!、综漫:从尸魂界开始砍穿万界、
寿春府在哪里?
赵构连想都没想,他逃跑都逃跑出经验了,根据他的经验,一旦金兵开始入寇,接下来就是接二连三的坏消息,如同放鞭炮一样,是连珠炮。
寿春府他只知道在淮南,这就够了,因为他知道,接下来金兵会以让人惊讶的速度,很快就会出现在他面前。
他要出逃,也不能太仓促,得需要人保护,路上多不安全。
金兵攻占寿春的噩耗,迅速传播开来,赵构知道了,位于江北的扬州自然也知道了,比赵构知道的还要早,毕竟道路不通,官府架构紊乱,此时消息传递的速度是很慢的,扬州位于江北,距离寿春更近,更容易得到消息。
早在金兵攻下寿春之前,李慢侯就得到他们南下的消息。金兵不可能凭空来到寿春,而是先攻下了南京(归德)北边的单州,南京接着陷落。接着金兵没有沿着汴河朝扬州开来,反而往西南去了。
如果金军沿汴河前进,将会直接跟在宿、泗一带的巨寇李成相遇。但金兵反而没有进入宿州,而是直接南下,奔袭寿春!随即李成竟然从泗州出击,攻入了泗州南方的滁州。
很显然,金兵没有进入宿州、泗州,是因为李成叛变,投降了金国。而这家伙之前还是宋朝任命的淮南都总管,刚刚领了十万缗的军饷。曾经对诏安他的使者说,要带兵纳命建康,现在直接南下滁州,过江还真就是建康城。
金兵南下的消息是间接传来的,但李成进入滁州的情报,却是李慢侯的探马亲自探听到的,扬州护军的警戒线最西端是白塔镇,这里其实位于滁州境内,环滁皆山也,不是什么高大山川,而是一些低矮丘陵地带,白塔镇就位于滁州东北的丘陵中。滁州之所以允许公主护军控制这里,主要是因为担心李成入寇,当时没想过李成叛变,纯粹是担心李成劫掠,而扬州的公主护军在周边剿匪都剿出了名气。
滁州知州向子伋也向扬州发出了求援,李慢侯派遣骑兵赶过去的时候已经晚了。滁州虽然险峻,但没有精兵强将守卫,险要反而成了麻烦。滁州最险要的地方是琅琊山,这里有官兵驻守的山寨,李成偷袭山寨得手之后,已经占据了地形上的优势。向子伋派人拉拢李成,甚至去犒劳李成的军队,但李成已经叛变,他这次不是为了劫掠,而是为了攻城。滁州军队很疲弱,李成围城之后,大量逃往。李成派兵填平了鸭嘴山跟滁州城之间的坳处,结果山顶跟城池一样平,李成军队开进滁州,杀了向子伋一家,掳了全城精壮从军。
李慢侯的骑兵被阻挡在山外,攻破李成阻击之后,滁州已经失陷,只能退兵。
失陷就失陷了,李慢侯也没有放在心上,因为他知道他顾不过来。他只能顾及扬州,立刻启动了坚壁清野计划。
先是最弱势的老人和儿童,在各地保长、族长的带领下,赶往最近堡垒化的城池。没有保长、族长的族群,地主将负责组织他们。由于王安石推行的保甲法,宋王朝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大大提高。主要是在乡村,将动员能力直达底层。规定乡村住户,每十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以住户中最富有者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
批评王安石的历史学家,说保甲法是为了防止农民反抗,支持王安石的历史学家说王安石是为了增强宋朝的军事实力。其实主要应该是为了强军,同时节省军事开支,因为宋国当时的局面就是不断被西夏小国暴打,而士大夫精神又正处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学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最为浓烈的时期。所以让汉人能够像游牧民族那样,用极低的成本维持军事力量,是王安石最大的目的。
在制度设计上,是没有问题的。闲时训练,忙时耕作,还固定到巡检司上番,进行训练检查。武艺好的,还能免除一部分税赋。看着都很好,激励手段有,执行规则有,检查制度有,可就是失败了,没有失败在设计层面,主要失败在执行层面。
最后不但是司马光、苏轼这样的名臣反对,连老百姓都不接受。主要原因是王安石过于不择手段,将一大批地主豪强推上舞台,水浒传中的晁盖、史进等庄头,就是保甲制度下的都保长。这些好汉,对老百姓来说可未必是真好汉,他们获取了权力后,通过差遣壮丁上下番,组织他们训练,剥削壮丁的劳动力,事实上都是给他们干活去了。这种改革,间接的破坏了传统的乡绅治乡模式,将一大堆土豪劣绅推上舞台,本来就没什么文化的乡村社会,社会道德水平急剧下降。这就是为什么司马光、苏东坡这种人会反对的原因。
保甲法虽然废除,但无形中形成的组织能力没有消失,因为按照习俗大地主、宗族族长们继续保持了部分保长权力,虽然不在负责训练壮丁,可还能动员农民。在国家大崩溃的环境下,涌现了一波又一波的巨寇,就是这样来的。
扬州乡村现在就是这种情形,大量地主、族长,依然有保长的身份,他们接到命令,立刻将自己辖下的农民组织起来,将儿童和老人,按照要求,送到一个个堡垒,在从这些堡垒送到更安全的水寨和坚城中。男女青壮则继续留在村里,因为还有许多庄稼需要抢收。
去年抢种了麦子的排水便利的好田,有的又抢种了一季稻子,眼下正在秋收。可更多的是杂粮,因为去年金兵南下,大量土地抛荒,抢种一季水稻之后,根本不够一个生长期。李慢侯跟侯东发生了如何利用土地的争论,侯东认为应该放弃耕种,夏收后全部载上桑树,明年既可以养蚕,又可以养羊。李慢侯却觉得,既然羊可以吃桑叶,战马也可以,这等于给金兵种牧草。坚持种粮食,时间来不及种水稻,可以种杂粮,大豆、黄豆都可以,也可以种蔬菜。哪怕到时候来不及收获,毁掉也不可惜。
最终还是以李慢侯的意见为准,因为他官大嘛,官大一级压死人。最主要的原因是,李慢侯在训练出强兵之后,开始有些膨胀,觉得自己可以在金兵南下的时候,拖延一些抢收庄稼的时间。没想到金兵南下比想象中晚了很多,十月底才南下,都快入冬了。因此秋收已经接近收尾,只有一些种的过晚的地方,还在等一两个秋老虎才能入仓。
所以收到消息后,先将最难以转移的老人、儿童先转移到安全区,青壮留下收割庄稼,然后跟粮食一起转移到安全的地方。高邮、天长军的老弱,全都集中在群湖中的水寨里,扬州的老弱都集中在扬州城里。居住条件当然不会太好,只能挤在一个个窝棚里。但精神气比以前逃难时候好多了,因为这次他们不需要卖儿卖女就能有口吃的。那是他们自己种出来的粮食,官府统一管理,发了粮票,他们可以拿着粮票去官府支取他们自己的口粮。
当然担忧还是有一些的,万一官府吞了他们的粮食怎么办?万一不认这些纸票怎么办?但跟这些担忧相比,被金兵驱使和掳掠的恐惧压倒了一切。
迁移老弱用了十天时间,让三万水军极其忙碌,他们需要驾着大大小小的船只,将一个个迁移点的居民都运走,之后还要用更长的时间,将抢收的粮食和青壮运到同样的地方。
可是他们缺乏经验,光是老弱,按照计划只需要十天,他们足足用了二十天,一直到十一月中旬才将老弱送到安全区。接下来的青壮稍微快了一些,可也用了十五天,才连人带粮食都送到了安全区。
好在敌人一直没来,金兵一直在淮西一带活动,奔袭寿春之后,攻下黄州,接着渡江南下。看来是急于过江,根本顾不到残破的淮东,以及难啃的扬州。寿州、黄州、庐州、无为军相继陷落,多是官员投降,甚至连紧邻扬州的滁州都被流寇攻陷,但金兵一直没有进入扬州。
一直到十一月底,扬州一带坚壁清野基本完成,金兵才攻到了真州,真州知州向子忞弃城,逃到沙洲上,携带大量财物,结果全被韩世忠夺走。
扬州人发现,这一次金贼似乎不是南来,而是沿江而下。
李慢侯却知道,不是金兵改道,而是他们按照历次传统,依旧分兵三路。扬州归属东路金军攻掠,统帅是完颜挞懒,汉名完颜昌,从山东南下,遭遇了激烈的抵抗,在山东有吃人肉抗战的山东好汉,到了淮南有死守危城的英雄赵立。
吕颐浩给完颜昌的评价是“有谋而怯战”在山东用计打败吃人好汉宫仪、李逵等人的就是这个人。沿江而来的,是完颜兀术,吕颐浩给他的评价是“乏谋而粗勇”,但就是这个粗勇的金兀术,给吕颐浩等文人带去了更加直接的冲击。
十二月八日,完颜兀术攻陷江宁府建康城。建康这样一座坚城,有史以来似乎从未被正面攻破过,却每一次都没有人肯用命守护它。
这一次,放弃建康城的,是赵构十分信任的杜充!
赵构连想都没想,他逃跑都逃跑出经验了,根据他的经验,一旦金兵开始入寇,接下来就是接二连三的坏消息,如同放鞭炮一样,是连珠炮。
寿春府他只知道在淮南,这就够了,因为他知道,接下来金兵会以让人惊讶的速度,很快就会出现在他面前。
他要出逃,也不能太仓促,得需要人保护,路上多不安全。
金兵攻占寿春的噩耗,迅速传播开来,赵构知道了,位于江北的扬州自然也知道了,比赵构知道的还要早,毕竟道路不通,官府架构紊乱,此时消息传递的速度是很慢的,扬州位于江北,距离寿春更近,更容易得到消息。
早在金兵攻下寿春之前,李慢侯就得到他们南下的消息。金兵不可能凭空来到寿春,而是先攻下了南京(归德)北边的单州,南京接着陷落。接着金兵没有沿着汴河朝扬州开来,反而往西南去了。
如果金军沿汴河前进,将会直接跟在宿、泗一带的巨寇李成相遇。但金兵反而没有进入宿州,而是直接南下,奔袭寿春!随即李成竟然从泗州出击,攻入了泗州南方的滁州。
很显然,金兵没有进入宿州、泗州,是因为李成叛变,投降了金国。而这家伙之前还是宋朝任命的淮南都总管,刚刚领了十万缗的军饷。曾经对诏安他的使者说,要带兵纳命建康,现在直接南下滁州,过江还真就是建康城。
金兵南下的消息是间接传来的,但李成进入滁州的情报,却是李慢侯的探马亲自探听到的,扬州护军的警戒线最西端是白塔镇,这里其实位于滁州境内,环滁皆山也,不是什么高大山川,而是一些低矮丘陵地带,白塔镇就位于滁州东北的丘陵中。滁州之所以允许公主护军控制这里,主要是因为担心李成入寇,当时没想过李成叛变,纯粹是担心李成劫掠,而扬州的公主护军在周边剿匪都剿出了名气。
滁州知州向子伋也向扬州发出了求援,李慢侯派遣骑兵赶过去的时候已经晚了。滁州虽然险峻,但没有精兵强将守卫,险要反而成了麻烦。滁州最险要的地方是琅琊山,这里有官兵驻守的山寨,李成偷袭山寨得手之后,已经占据了地形上的优势。向子伋派人拉拢李成,甚至去犒劳李成的军队,但李成已经叛变,他这次不是为了劫掠,而是为了攻城。滁州军队很疲弱,李成围城之后,大量逃往。李成派兵填平了鸭嘴山跟滁州城之间的坳处,结果山顶跟城池一样平,李成军队开进滁州,杀了向子伋一家,掳了全城精壮从军。
李慢侯的骑兵被阻挡在山外,攻破李成阻击之后,滁州已经失陷,只能退兵。
失陷就失陷了,李慢侯也没有放在心上,因为他知道他顾不过来。他只能顾及扬州,立刻启动了坚壁清野计划。
先是最弱势的老人和儿童,在各地保长、族长的带领下,赶往最近堡垒化的城池。没有保长、族长的族群,地主将负责组织他们。由于王安石推行的保甲法,宋王朝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大大提高。主要是在乡村,将动员能力直达底层。规定乡村住户,每十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以住户中最富有者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
批评王安石的历史学家,说保甲法是为了防止农民反抗,支持王安石的历史学家说王安石是为了增强宋朝的军事实力。其实主要应该是为了强军,同时节省军事开支,因为宋国当时的局面就是不断被西夏小国暴打,而士大夫精神又正处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学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最为浓烈的时期。所以让汉人能够像游牧民族那样,用极低的成本维持军事力量,是王安石最大的目的。
在制度设计上,是没有问题的。闲时训练,忙时耕作,还固定到巡检司上番,进行训练检查。武艺好的,还能免除一部分税赋。看着都很好,激励手段有,执行规则有,检查制度有,可就是失败了,没有失败在设计层面,主要失败在执行层面。
最后不但是司马光、苏轼这样的名臣反对,连老百姓都不接受。主要原因是王安石过于不择手段,将一大批地主豪强推上舞台,水浒传中的晁盖、史进等庄头,就是保甲制度下的都保长。这些好汉,对老百姓来说可未必是真好汉,他们获取了权力后,通过差遣壮丁上下番,组织他们训练,剥削壮丁的劳动力,事实上都是给他们干活去了。这种改革,间接的破坏了传统的乡绅治乡模式,将一大堆土豪劣绅推上舞台,本来就没什么文化的乡村社会,社会道德水平急剧下降。这就是为什么司马光、苏东坡这种人会反对的原因。
保甲法虽然废除,但无形中形成的组织能力没有消失,因为按照习俗大地主、宗族族长们继续保持了部分保长权力,虽然不在负责训练壮丁,可还能动员农民。在国家大崩溃的环境下,涌现了一波又一波的巨寇,就是这样来的。
扬州乡村现在就是这种情形,大量地主、族长,依然有保长的身份,他们接到命令,立刻将自己辖下的农民组织起来,将儿童和老人,按照要求,送到一个个堡垒,在从这些堡垒送到更安全的水寨和坚城中。男女青壮则继续留在村里,因为还有许多庄稼需要抢收。
去年抢种了麦子的排水便利的好田,有的又抢种了一季稻子,眼下正在秋收。可更多的是杂粮,因为去年金兵南下,大量土地抛荒,抢种一季水稻之后,根本不够一个生长期。李慢侯跟侯东发生了如何利用土地的争论,侯东认为应该放弃耕种,夏收后全部载上桑树,明年既可以养蚕,又可以养羊。李慢侯却觉得,既然羊可以吃桑叶,战马也可以,这等于给金兵种牧草。坚持种粮食,时间来不及种水稻,可以种杂粮,大豆、黄豆都可以,也可以种蔬菜。哪怕到时候来不及收获,毁掉也不可惜。
最终还是以李慢侯的意见为准,因为他官大嘛,官大一级压死人。最主要的原因是,李慢侯在训练出强兵之后,开始有些膨胀,觉得自己可以在金兵南下的时候,拖延一些抢收庄稼的时间。没想到金兵南下比想象中晚了很多,十月底才南下,都快入冬了。因此秋收已经接近收尾,只有一些种的过晚的地方,还在等一两个秋老虎才能入仓。
所以收到消息后,先将最难以转移的老人、儿童先转移到安全区,青壮留下收割庄稼,然后跟粮食一起转移到安全的地方。高邮、天长军的老弱,全都集中在群湖中的水寨里,扬州的老弱都集中在扬州城里。居住条件当然不会太好,只能挤在一个个窝棚里。但精神气比以前逃难时候好多了,因为这次他们不需要卖儿卖女就能有口吃的。那是他们自己种出来的粮食,官府统一管理,发了粮票,他们可以拿着粮票去官府支取他们自己的口粮。
当然担忧还是有一些的,万一官府吞了他们的粮食怎么办?万一不认这些纸票怎么办?但跟这些担忧相比,被金兵驱使和掳掠的恐惧压倒了一切。
迁移老弱用了十天时间,让三万水军极其忙碌,他们需要驾着大大小小的船只,将一个个迁移点的居民都运走,之后还要用更长的时间,将抢收的粮食和青壮运到同样的地方。
可是他们缺乏经验,光是老弱,按照计划只需要十天,他们足足用了二十天,一直到十一月中旬才将老弱送到安全区。接下来的青壮稍微快了一些,可也用了十五天,才连人带粮食都送到了安全区。
好在敌人一直没来,金兵一直在淮西一带活动,奔袭寿春之后,攻下黄州,接着渡江南下。看来是急于过江,根本顾不到残破的淮东,以及难啃的扬州。寿州、黄州、庐州、无为军相继陷落,多是官员投降,甚至连紧邻扬州的滁州都被流寇攻陷,但金兵一直没有进入扬州。
一直到十一月底,扬州一带坚壁清野基本完成,金兵才攻到了真州,真州知州向子忞弃城,逃到沙洲上,携带大量财物,结果全被韩世忠夺走。
扬州人发现,这一次金贼似乎不是南来,而是沿江而下。
李慢侯却知道,不是金兵改道,而是他们按照历次传统,依旧分兵三路。扬州归属东路金军攻掠,统帅是完颜挞懒,汉名完颜昌,从山东南下,遭遇了激烈的抵抗,在山东有吃人肉抗战的山东好汉,到了淮南有死守危城的英雄赵立。
吕颐浩给完颜昌的评价是“有谋而怯战”在山东用计打败吃人好汉宫仪、李逵等人的就是这个人。沿江而来的,是完颜兀术,吕颐浩给他的评价是“乏谋而粗勇”,但就是这个粗勇的金兀术,给吕颐浩等文人带去了更加直接的冲击。
十二月八日,完颜兀术攻陷江宁府建康城。建康这样一座坚城,有史以来似乎从未被正面攻破过,却每一次都没有人肯用命守护它。
这一次,放弃建康城的,是赵构十分信任的杜充!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80241/1699700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