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章 君臣父子
推荐阅读:熊学派的阿斯塔特、食飨之诗、重生八一渔猎西北、领主又红名了、亡灵之息、NBA:我虽然嘴臭,但我打架强、灾变卡皇、黄昏分界、圣杯战争?龙珠战争!、综漫:从尸魂界开始砍穿万界、
创造了历史的两代帝王父子,在长安城外,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第一次正面交锋。
两代帝王,新旧交替,却留下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
在李隆基不知情的情况下,李亨擅自称帝,换了和平年代,李亨必被天下人口诛笔伐,视为大逆之举。
可是微妙之处在于,安禄山攻陷关中前,李隆基这位真正的帝王带着皇子公主跑了,扔下了关中和长安的百姓饱受战火荼毒,为了活命,这位太平天子什么都顾不上了。
而李亨,尽管在平叛之战中并无建树,可他至少没逃,在灵州指挥朔方军与叛军零星交战,最后与安西军的南北夹击战略以及潼关决战,朔方军都有参与,哪怕朔方军干得不怎么光彩,可他至少干了。
两代帝王一比较,天下士子和百姓的心情就有些复杂了。
真正的天子跑了,李亨在灵州仓促称帝看起来却没有那么大逆不道,在很多人眼里,李亨是临危受命,他在力挽狂澜,称帝只是让关中和朔方地区有一个完整的朝廷,用以指挥大唐的军队与叛军交战。
在这样的前提和情势下,再加上李亨原本就当了二十多年的皇太子,于是李亨擅自称帝的大逆之举竟轻易地被臣民原谅了,就连朝堂里最重礼制的朝臣们也无法指责他不对。
老皇帝跑到蜀中避难,天下群龙无首,总不能坐以待毙,我们拥戴太子即位为新君,有何不对?
除了没有传位诏书,一切都没问题。
大唐的臣民对皇帝的包容度其实是很高的,李世民弑兄杀弟证道,臣民虽一片骂声,最后也还是接受了,李隆基登基也是率兵闯宫,踏着满地鲜血走向皇位,有这两位帝王珠玉在前,李亨的登基相比之下简直是和风细雨吹面不寒了。
李唐皇室的胡人血统让皇位的交替更像养蛊,信奉的是弱肉强食,谁能把弱的那个吃掉,谁就是当之无愧的强者。
算起来的话,李隆基与李亨的皇位交接简直是难得和谐的场面,和谐得连朝臣们都有些不适应,眼巴巴地盯着两位帝王的交锋,心里都在暗搓搓的期盼他们当场抄刀互砍……
势不如人,李隆基纵是开创盛世的君主,在情势面前只能选择妥协。
回到长安之前,李隆基已派人打探清楚,接管长安城防务的是安西军,而接管宫闱的是朔方军。
木已成舟,李亨已是事实上的大唐天子,李隆基如果再不识相的话,他相信李亨有能力把他这个太上皇变成死太上皇,过不了几天他就会突然暴毙于宫中。
“罢了,李亨,你好自为之,天子不是那么好当的,尤其是你。”李隆基叹了口气,目光飞快在李亨身后的人群中搜索,看到身穿紫袍的顾青站在人群中,李隆基的眼中闪过一抹复杂之色。
李亨微笑,躬身道:“朕护送太上皇回宫。”
李隆基沉声道:“朕还是住兴庆宫吗?”
“是,朕已命人将兴庆宫清扫干净,太上皇老了,该颐养天年了。”
李隆基又问道:“你住哪里?”
“应朝臣所请,朕住太极宫,与太上皇相隔不远,朕可随时入兴庆宫给太上皇问安请益。”
看着面前这个自信且沉稳的儿子,再也不复当年唯唯诺诺如履薄冰的模样,如今的他已是天子,不再是太子,李隆基心头五味杂陈。
一切真的不一样了。
“李亨,朕住进兴庆宫后,还能出宫吗?”李隆基沉声问道。
李亨微笑道:“当然能出宫,太上皇不必多虑,朕会好好侍奉太上皇,让您安享晚年。”
李隆基脸上忽然浮起一丝古怪的笑意:“你啊,呵呵,还是嫩了点儿,朕之幸也,却是社稷之不幸也。”
懒懒地挥了挥手,李隆基丝毫没有与群臣招呼的兴趣,这些人已不再是他的臣子,而是李亨的臣子。
“回兴庆宫吧,朕累了。”
说完李隆基拂袖转身,走进了车辇。
李亨与群臣纷纷避让一旁,让车辇入城。
熙攘的人群里,顾青随着群臣缓步慢行,心中有些无聊,只想赶快结束这一切,然后回到自己家补个回笼觉。
走了没几步,顾青忽然被人叫住,回头一看,却见高力士站在道路旁含笑注视着他。
故人相见,今非昔比,顾青心情复杂地上前行了一礼。
“高将军,蜀中一别,久违了。”
高力士的表情更复杂,打量顾青许久,幽幽叹道:“终非池中之物,风云际会便化龙。顾公爷,别无恙乎?”
顾青也在打量他,高力士苍老了许多,当初顾青率军救杨玉环时,高力士还算健壮矍铄,可如今再见,他已是白发苍苍,身形佝偻了许多,眼睛一片浑浊,像笼罩了一层永远散不去的浓雾。
“高将军,您老了许多,这两年辛苦您了。”顾青叹道。
高力士眼眶一红,急忙忍住,强笑道:“侍奉陛下是老奴的本分,谈何辛苦。倒是顾公爷,这两年风华愈茂,与当年那位刚从蜀中山村走出来的少年完全不同了。”
顾青听出高力士话中有话,不由苦笑道:“高将军有话直说,太上皇对臣有知遇栽培之恩,臣一直感念在心,不敢或忘。”
高力士擦了擦泪,泪中带笑道:“顾公爷能说出这句话,可见不忘君臣旧情,也不枉陛下对公爷的信任。老奴奉陛下旨意,请顾公爷赴兴庆宫花萼楼,陛下设宴相待。”
顾青笑道:“臣这就去,高将军,请。”
高力士连道不敢,二人谦让一番后,同乘上顾青的马车,悠悠地朝兴庆宫行去。
…………
兴庆宫,花萼楼。
久违的殿宇楼阁,久违的满堂盛宴,只是殿内少了莺歌漫舞,也没有了欢声笑语。
当年在这座花萼楼内,安禄山跳胡旋舞,李隆基长发披散鼓以和之,杨玉环高坐明堂恣意欢笑,大唐盛世在那一刻达到古往今来前所未有的巅峰。
从那一刻以后,盛世急转直下,跌落深渊。
史学家以安史之乱为大唐盛世的转折点,但是在文人的眼里,转折点应是花萼楼内安禄山的那支胡旋舞,一曲舞罢,盛世倾颓。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以一舞为终曲,或许更符合文人心中浪漫的情怀。
时隔数年,物是人非。
顾青不是独自入的兴庆宫,他带了兵马。
除了亲卫,他还带了两千安西将士。
李隆基与李亨不同,李亨大半生都活在他父皇的阴影下,以至于当了皇帝后,性子仍有些懦弱优柔,但李隆基不一样,他是杀伐果断的帝王,面对敌人时李隆基狠得下心,所以顾青不敢大意,他担心李隆基刚回长安就横下心除掉他这个权臣,搞一出廊下埋伏刀斧手的狗血桥段。
两千安西军将士在花萼楼外停住,排成队列整齐地静立。
顾青除剑脱履入殿,面朝殿内的李隆基行礼:“臣顾青,拜见太上皇陛下。”
李隆基坐在殿内,目光冰冷地盯着他,寒声道:“顾青,尔带兵入宫,是向朕炫耀兵威么?”
顾青惶恐地道:“臣不敢,长安甫定,市井与宫闱之中仍有残敌未肃清,臣不久前在城外大营亦被不明来历的兵马袭营,为小心起见,臣不得不带兵马护侍左右,普天之下,兵马皆是天子王师,臣绝不敢炫耀兵威。”
李隆基冷冷一哼,但也无法再说什么。理由很充足,彼此明知是假话,却也只能当真话听,这就是时势。
殿内空荡荡的,只有李隆基和顾青二人,显然李隆基是特意召见顾青。
顾青打起十二万分小心,神情恭谨地立于殿内,眼睛耳朵时刻注意着周围的动静。
对李隆基,顾青的戒备心理特别重,他知道这位帝王年老后虽说昏庸糊涂,但他发起狠来也非常残酷无情,廊下埋伏刀斧手这种狗血事说不定他真会干。
李隆基吩咐宦官上酒菜,君臣二人相隔十来步,各自饮酒用宴。
酒菜刚端上来,李隆基便端杯朝顾青一举,似笑非笑道:“朕已非天子,你我不必讲君臣礼法,朕先敬你一杯。”
顾青惶恐起身,弯腰恭敬地道:“臣不敢当,臣为太上皇寿。”
说完顾青仰头满饮,还朝李隆基亮了一下杯底。
转身回座的那一刹,顾青飞快张嘴,含在嘴里的酒全吐在自己的袍袖上了。
入宫的时候他便打定了主意,今日宫宴的酒菜他一口都不能入腹,万一里面下了毒,自己可就死得冤了。
李隆基也饮了半盏酒,搁下酒盏叹道:“两年以前,还是在这座花萼楼里,朕仍是太平天子,终日与娘子歌舞饮酒为乐,那时的大唐国库充盈,朝野清明,人人皆颂盛世气象,没想到短短两年时光,盛世便倾塌了,今日再回此楼,当年的一切仿佛做了一场大梦……”
顾青抿唇没吱声儿,心中却冷笑。
“朝野清明”,“盛世气象”,你怕是真的在做梦。
从开元二十九年开始,大唐的所谓盛世已见乱象,盛世只存在于朝堂君臣士大夫之中,地主豪强对百姓的土地巧取豪夺,圈占田地无数,许多失地百姓已沦为农奴,或是携家带口背井离乡成了难民。
朝堂贪污成风,人浮于事,朝臣只知阿谀奉承,对君王一片歌功颂德,偌大的朝堂竟无一人敢说真话。
“盛世”?你以为的盛世罢了。
两代帝王,新旧交替,却留下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
在李隆基不知情的情况下,李亨擅自称帝,换了和平年代,李亨必被天下人口诛笔伐,视为大逆之举。
可是微妙之处在于,安禄山攻陷关中前,李隆基这位真正的帝王带着皇子公主跑了,扔下了关中和长安的百姓饱受战火荼毒,为了活命,这位太平天子什么都顾不上了。
而李亨,尽管在平叛之战中并无建树,可他至少没逃,在灵州指挥朔方军与叛军零星交战,最后与安西军的南北夹击战略以及潼关决战,朔方军都有参与,哪怕朔方军干得不怎么光彩,可他至少干了。
两代帝王一比较,天下士子和百姓的心情就有些复杂了。
真正的天子跑了,李亨在灵州仓促称帝看起来却没有那么大逆不道,在很多人眼里,李亨是临危受命,他在力挽狂澜,称帝只是让关中和朔方地区有一个完整的朝廷,用以指挥大唐的军队与叛军交战。
在这样的前提和情势下,再加上李亨原本就当了二十多年的皇太子,于是李亨擅自称帝的大逆之举竟轻易地被臣民原谅了,就连朝堂里最重礼制的朝臣们也无法指责他不对。
老皇帝跑到蜀中避难,天下群龙无首,总不能坐以待毙,我们拥戴太子即位为新君,有何不对?
除了没有传位诏书,一切都没问题。
大唐的臣民对皇帝的包容度其实是很高的,李世民弑兄杀弟证道,臣民虽一片骂声,最后也还是接受了,李隆基登基也是率兵闯宫,踏着满地鲜血走向皇位,有这两位帝王珠玉在前,李亨的登基相比之下简直是和风细雨吹面不寒了。
李唐皇室的胡人血统让皇位的交替更像养蛊,信奉的是弱肉强食,谁能把弱的那个吃掉,谁就是当之无愧的强者。
算起来的话,李隆基与李亨的皇位交接简直是难得和谐的场面,和谐得连朝臣们都有些不适应,眼巴巴地盯着两位帝王的交锋,心里都在暗搓搓的期盼他们当场抄刀互砍……
势不如人,李隆基纵是开创盛世的君主,在情势面前只能选择妥协。
回到长安之前,李隆基已派人打探清楚,接管长安城防务的是安西军,而接管宫闱的是朔方军。
木已成舟,李亨已是事实上的大唐天子,李隆基如果再不识相的话,他相信李亨有能力把他这个太上皇变成死太上皇,过不了几天他就会突然暴毙于宫中。
“罢了,李亨,你好自为之,天子不是那么好当的,尤其是你。”李隆基叹了口气,目光飞快在李亨身后的人群中搜索,看到身穿紫袍的顾青站在人群中,李隆基的眼中闪过一抹复杂之色。
李亨微笑,躬身道:“朕护送太上皇回宫。”
李隆基沉声道:“朕还是住兴庆宫吗?”
“是,朕已命人将兴庆宫清扫干净,太上皇老了,该颐养天年了。”
李隆基又问道:“你住哪里?”
“应朝臣所请,朕住太极宫,与太上皇相隔不远,朕可随时入兴庆宫给太上皇问安请益。”
看着面前这个自信且沉稳的儿子,再也不复当年唯唯诺诺如履薄冰的模样,如今的他已是天子,不再是太子,李隆基心头五味杂陈。
一切真的不一样了。
“李亨,朕住进兴庆宫后,还能出宫吗?”李隆基沉声问道。
李亨微笑道:“当然能出宫,太上皇不必多虑,朕会好好侍奉太上皇,让您安享晚年。”
李隆基脸上忽然浮起一丝古怪的笑意:“你啊,呵呵,还是嫩了点儿,朕之幸也,却是社稷之不幸也。”
懒懒地挥了挥手,李隆基丝毫没有与群臣招呼的兴趣,这些人已不再是他的臣子,而是李亨的臣子。
“回兴庆宫吧,朕累了。”
说完李隆基拂袖转身,走进了车辇。
李亨与群臣纷纷避让一旁,让车辇入城。
熙攘的人群里,顾青随着群臣缓步慢行,心中有些无聊,只想赶快结束这一切,然后回到自己家补个回笼觉。
走了没几步,顾青忽然被人叫住,回头一看,却见高力士站在道路旁含笑注视着他。
故人相见,今非昔比,顾青心情复杂地上前行了一礼。
“高将军,蜀中一别,久违了。”
高力士的表情更复杂,打量顾青许久,幽幽叹道:“终非池中之物,风云际会便化龙。顾公爷,别无恙乎?”
顾青也在打量他,高力士苍老了许多,当初顾青率军救杨玉环时,高力士还算健壮矍铄,可如今再见,他已是白发苍苍,身形佝偻了许多,眼睛一片浑浊,像笼罩了一层永远散不去的浓雾。
“高将军,您老了许多,这两年辛苦您了。”顾青叹道。
高力士眼眶一红,急忙忍住,强笑道:“侍奉陛下是老奴的本分,谈何辛苦。倒是顾公爷,这两年风华愈茂,与当年那位刚从蜀中山村走出来的少年完全不同了。”
顾青听出高力士话中有话,不由苦笑道:“高将军有话直说,太上皇对臣有知遇栽培之恩,臣一直感念在心,不敢或忘。”
高力士擦了擦泪,泪中带笑道:“顾公爷能说出这句话,可见不忘君臣旧情,也不枉陛下对公爷的信任。老奴奉陛下旨意,请顾公爷赴兴庆宫花萼楼,陛下设宴相待。”
顾青笑道:“臣这就去,高将军,请。”
高力士连道不敢,二人谦让一番后,同乘上顾青的马车,悠悠地朝兴庆宫行去。
…………
兴庆宫,花萼楼。
久违的殿宇楼阁,久违的满堂盛宴,只是殿内少了莺歌漫舞,也没有了欢声笑语。
当年在这座花萼楼内,安禄山跳胡旋舞,李隆基长发披散鼓以和之,杨玉环高坐明堂恣意欢笑,大唐盛世在那一刻达到古往今来前所未有的巅峰。
从那一刻以后,盛世急转直下,跌落深渊。
史学家以安史之乱为大唐盛世的转折点,但是在文人的眼里,转折点应是花萼楼内安禄山的那支胡旋舞,一曲舞罢,盛世倾颓。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以一舞为终曲,或许更符合文人心中浪漫的情怀。
时隔数年,物是人非。
顾青不是独自入的兴庆宫,他带了兵马。
除了亲卫,他还带了两千安西将士。
李隆基与李亨不同,李亨大半生都活在他父皇的阴影下,以至于当了皇帝后,性子仍有些懦弱优柔,但李隆基不一样,他是杀伐果断的帝王,面对敌人时李隆基狠得下心,所以顾青不敢大意,他担心李隆基刚回长安就横下心除掉他这个权臣,搞一出廊下埋伏刀斧手的狗血桥段。
两千安西军将士在花萼楼外停住,排成队列整齐地静立。
顾青除剑脱履入殿,面朝殿内的李隆基行礼:“臣顾青,拜见太上皇陛下。”
李隆基坐在殿内,目光冰冷地盯着他,寒声道:“顾青,尔带兵入宫,是向朕炫耀兵威么?”
顾青惶恐地道:“臣不敢,长安甫定,市井与宫闱之中仍有残敌未肃清,臣不久前在城外大营亦被不明来历的兵马袭营,为小心起见,臣不得不带兵马护侍左右,普天之下,兵马皆是天子王师,臣绝不敢炫耀兵威。”
李隆基冷冷一哼,但也无法再说什么。理由很充足,彼此明知是假话,却也只能当真话听,这就是时势。
殿内空荡荡的,只有李隆基和顾青二人,显然李隆基是特意召见顾青。
顾青打起十二万分小心,神情恭谨地立于殿内,眼睛耳朵时刻注意着周围的动静。
对李隆基,顾青的戒备心理特别重,他知道这位帝王年老后虽说昏庸糊涂,但他发起狠来也非常残酷无情,廊下埋伏刀斧手这种狗血事说不定他真会干。
李隆基吩咐宦官上酒菜,君臣二人相隔十来步,各自饮酒用宴。
酒菜刚端上来,李隆基便端杯朝顾青一举,似笑非笑道:“朕已非天子,你我不必讲君臣礼法,朕先敬你一杯。”
顾青惶恐起身,弯腰恭敬地道:“臣不敢当,臣为太上皇寿。”
说完顾青仰头满饮,还朝李隆基亮了一下杯底。
转身回座的那一刹,顾青飞快张嘴,含在嘴里的酒全吐在自己的袍袖上了。
入宫的时候他便打定了主意,今日宫宴的酒菜他一口都不能入腹,万一里面下了毒,自己可就死得冤了。
李隆基也饮了半盏酒,搁下酒盏叹道:“两年以前,还是在这座花萼楼里,朕仍是太平天子,终日与娘子歌舞饮酒为乐,那时的大唐国库充盈,朝野清明,人人皆颂盛世气象,没想到短短两年时光,盛世便倾塌了,今日再回此楼,当年的一切仿佛做了一场大梦……”
顾青抿唇没吱声儿,心中却冷笑。
“朝野清明”,“盛世气象”,你怕是真的在做梦。
从开元二十九年开始,大唐的所谓盛世已见乱象,盛世只存在于朝堂君臣士大夫之中,地主豪强对百姓的土地巧取豪夺,圈占田地无数,许多失地百姓已沦为农奴,或是携家带口背井离乡成了难民。
朝堂贪污成风,人浮于事,朝臣只知阿谀奉承,对君王一片歌功颂德,偌大的朝堂竟无一人敢说真话。
“盛世”?你以为的盛世罢了。
本文网址:https://www.3haitang.com/book/81647/2551866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3haitang.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